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国内外中小学教研组活动有效性研究文献综述

2023-06-20 来源:步旅网
第26卷VoI_26 第l0期 四川教JOURNAL OF SICHUANC OU盖  G学EO报F EDUCATION 20O ct. 年201 09月 国内外中小学教研组活动有效性研究文献综述 刘裕权 ,林伟2 (1.四川教育学院,成都611130;2.成都师范银都小学,成都610041) 摘要:通过查阅文献并作相关比较分析,综合阐述国内外中小学教研组活动有效性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为 以后的研究者确立继续研究的起点。 关键词:教研组;教研组活动;有效性 doi:10.3969/j.issn.1000—5757.2010.10.103 中图分类号:G5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5757(2010)10-0103-03 教研组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管理、开展教育教学研究 数据库”(从1999年至今),以“题名”为检索项目,分别以 的最基本单位。它是学校组织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的业 “教研组”和“教研组活动”作为“检索词”,没有检索到任 务性群体和组织形式。 何相关论文;以“主题”为检索项目,以“教研组”和“教研组 教研组活动作为我国长期以来所形成的一种传统教育 活动”作为“检索词”,分别检索到7篇和3篇论文。以“关 活动形式,多年来为传承成功的教育教学经验,统一教学的 键词”作为检索项目,分别以“教研组”和“教研组活动”为 进度和目标,规范教学的组织和手段等等,发挥了很大的作 “检索词”,各检索到3篇和1篇论文。在“中国优秀硕士 用。但是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传统的 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自1999年至今)中,笔者以“题名” 教研组活动形态已越来越显露出它的弊端,比如:考虑教师 为检索项目,分别以“教研组”和“教研组活动”为“检索 个人需求的内容安排较少;学科之间的借鉴、整合与合作比 词”,分别检索到18篇和2篇论文;以“关键词”为检索项 较少;反思性的实践研究活动比较少;组内成员间彼此分享 目,以“教研组”和“教研组活动”作为“检索词”,分别检索 和交流的机会比较少;着眼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考虑比较少。 到84篇和35篇论文。以“主题”为检索项目,以“教研组” 这些弊端不仅弱化了学校教研组活动的功能,而且也不利 和“教研组活动”作为“检索词”,分别检索到145篇和8O 于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为了更好地加强学科整合, 篇论文。笔者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从1994年至今) 加强教师间的分享和交流,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迫切要求 中,以“篇名”为检索项目,以“教研组”和“教研组活动”作 教研组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充实教研组活动内容,丰富教 为“检索词”,分别检索到403篇和42篇论文;以“关键词” 研组活动方式与途径,提高教研组活动的有效性。 为检索项目,以“教研组”和“教研组活动”作为“检索词”, 为了详细了解国内外教研组活动有效性研究所涉及到 分别检索到1872篇和571篇论文。从研究的内容来看,这 的研究历史与现状,笔者查阅了国内外大量的相关文献资 些研究主要是针对中、小学教研组活动经验和成就的研究, 料,发现专门阐述教研组建设的专著只有两本:一本是王永 以及针对活动问题与不足提出对策与建议的研究。这些研 和的<教研组建设简论》…,这本著作主要论述了教研组的 究还未真正涉及到中小学教研组活动有效性的问题。 功能和现状、教研组建设的意义和价值、教研组建设之理论 一、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与依据、教研组建设的原则和策略、教研组建设的目标和方 (一)教研组发展的历史沿革 法、影响教研组建设的主要因素、教研组建设中之教研组 在我国的解放初期,为了保证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中 长、教研组建设中之教研活动及教研组建设之考核和评价 央教育部要求全国学校应以教学为中心,学习苏联的先进 等问题。第二本专著是刘尧的《中学教研组建设论纲》 , 的教育经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体来说包括建立统一 这本书是我国第一本专门研究中学教研组的管理著作,主 的校内管理体制、实行校长负责制、加强视导员制度等。在 要阐述了教研组的性质、职责、教研组长之素质及选聘办 教学管理上要求制定统一的教学计划、研究学习统一的教 法;校长和教研组工作;教育科研课题的选择与评审;如何 学大纲与教材、加强对教材教法的研究与改进等等。于是 当好教研组长;教研组的综合评价;中学教研组之职能等等 教学研究组也就在这一时期被提出来了。 问题。笔者在中国知网(CNKI)的“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 1957年1月21日 j,中国教育部就加强学校的教学 ・收稿日期:2010-09一D2 作者简介:刘裕权(1954一),男,四川犍为人,教授,研究方向:学校诊断; 林伟(1978一),男,四川成都人,小学高级教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教学。 103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10年1O月 管理模式,并且进行了实践。顾泠沅(2003)在全国率先开 工作发布了《关于中学教学研究组工作条例(草案)》,要求 全国各地试行。《条例(草案)》规定全国中、小学都应设立 教学研究组织,它的任务是“组织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工作、 总结交流教学经验、提高教师思想和业务水平,从而提高教 展了“创建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基地”的项目建设。这 些研究对当前我国中小学加强和改进教研组建设提供了较 好的理论与实践解决办法,具有现实的参考意义。 (三)关于教研组活动有效性的研究 育教学质量”。《条例(草案)》对教研组的工作内容和组织 领导等也作出了具体的规定。 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国中小学就逐渐全面建立起了学 科教研组,并且围绕教研组开展了教学研究活动。具体来 国内对于教研组活动有效性的研究比较少。通过在各 级图书馆、中国CNKI硕博数据库和互联网等进行文献检 索,笔者发现和这一主题相关的文献很少,仅有十多种。并 且大多数研究者的关注视野还局限在教研活动(教研组活 说,就是任课教师在本年级各学科中建立学科教研组,每门 学科各个不同年级教研组共同组成该学科的教学教研组 织,各区县和省市也建立相应的教研室,这样就形成了一个 纵(学科教研组)和横(年级教研组)相结合、统一的教学研 究管理系统。 “文革”结束后 J,学校教学秩序逐步恢复了正常。一 开始为了拨乱、反正,将工作重点主要放在学校管理方面。 教研组作为当时的学校基层组织形式,除了原先担负的教 学研究任务之外,同时也兼管基层的教学管理工作(比如 备课、考勤、协调等等)。学校因当时侧重对教学秩序进行 管理而不太注重对教学研究以及教师专业成长的关注,因 此,教研组被赋予了更多的行政管理职责。 随着教育的拨乱、反正,教研组建设又被提到了学校教 学管理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来,各个省、市也纷纷提出了加强 教研组建设的意见,如四川省成都市在2004年9月制定了 《中小学学科教研组工作管理办法》,并在同年作为正式文 件公布。其中规定教研组的任务是研究教育、教学工作,研 究学科的教材、教法和教学规律,研究学生的学习并对本学 科的教学工作实施管理。文件指出教研组是提高中、小学 教师业务水平的重要基地,赋予了教研组新的内涵。 (二)近年来教研组建设的研究 随着校本培训的开展,对教研组的研究相应多了起来, 研究的层次也更高了,而以往的研究大多是经验总结式的 分析。综观近年以来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对学校 教研组建设进行探索和研究的文献,可以分为下面三类:理 论层面的研究、方法论层面的研究和实践层面的探索。 在理论的层面上,李继良(2003) 提出运用现代权变 组织理论建立以课题研究为核心的弹性教研组织。这类新 型的教研组在理论上是对传统型教研组的扬弃和拓展。龚 鸣(2006)根据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的理论提出提高 教研组的学习能力,促进教师个体的不断发展和学校教育 质量的不断提高。朱尧(2001)针对长期以来影响教育质 量提高之种种弊端谈到了在一些学校中,教研组“名存实 亡”的问题。 在方法论的层面上,朱连云(2004)和彭菁(2007) 提 出了创建学习型教研组的具体方法与措施,周彬(2005) 提出了年级组和教研组的冲突与论争的现实问题,并且通 过分析年级组与教研组的定位和职责,找到了二者的解决 之道:互助与合作。这些策略、方法与措施的提出有利于教 研组管理的具体实践,具有现实的针对性和可行性。 在实践的层面上,针对目前我国许多学校实行年级组 管理的模式,柯登地(2002)提出了年级组和教研组并存的 104 动中的教学研究方面)这一较低层面,还没有凸显出教研 组活动的教学管理功能。一些研究者从案例研究的角度, 具体研究某一案例教研组开展教研组活动的现实有效性问 题及其解决办法。而另一些研究者则从校本教研的视角关 注教研组活动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方面的作用。下面是 一些研究者的相关研究: 江苏洋河中学的姜兴明 针对当前中小学教研组活 动中存在的工作疲软的症状,进行深入的“病因探究”,进 而提出增强教研组工作效益的应对策略,如加强理论修养, 改进教研方法,增加教研经费,改善、加强教研考核,促进教 师间的良性竞争等等。南京秦淮中学的刘明华、王必闩 (2008) 通过调查研究提出中学教研组建设的策略,即: 各参与方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学校加大支持力度;教研组 加强自身建设;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华东师范大学尹 文坚(2006) 通过调查研究,提出中学英语教研组有效开 展教研组活动的策略:营造良好的教研组环境氛围;加强教 研组科学管理;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加强“组本”培训等 等。 上海师范大学杨超(2006)¨ 通过对比研究美国的教 师同伴指导制度与我国的教研组制度发现,要提高教研组 活动的有效性,就要促进组内教师有效合作。他提出以下 几个行动建议:以教师的内在需求为出发点;以任务作为合 作的外在驱动力;以外力支持作为合作的后备军;赋予活动 的权限;注重合作的反思和反馈。华东师范大学的赵锋敏 (2005) 通过个案研究,提出优化教研组及活动的对策与 建议:开展校本课题研究;加强教师问的合作交流;增强教 师的学习意识;加强教研组的文化建设;丰富教研组的活动 形式;完善教研组的评价机制;改进教研组的考核机制等 等。 二、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将教师按照学科或专业组织成教学管理机构是世界各 国比较通行的做法。例如在英国,小学教学管理组织一般 采取学系制或者教研室制 。这种制度是指教师首先根 据学科或者专业形成学科组或教研组,设一名组长,具体负 责本学科或专业的教学工作。然后由几个相互联系的学科 或者专业组成学系或者教研室,设一名系(室)主任,负责 协调和领导各系或者各室学科组或教研组的教学工作。美 国、日本、加拿大等国的小学管理组织基本上也采用这种形 式。 与中国的教研组相比,国外的教研组较少进行集体备 课,但在同学校同学科教师之间,有不定时的沟通和交流。 第26卷(总第212期) 此外,他们以一种松散的组织形式,在业余时间自发地开展 教研活动,时间也相对固定,但是不局限于本校。可以是大 型聚会,期间有专人发言,本市或某学区对此方面教学感兴 刘裕权等:国内外中小学教研组活动有效性研究文献综述 组的研究,国内外均有所涉及。这些研究对笔者进一步研 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从已收集到的文献来看,其研究对 象主要集中在中小学教研组;研究未明确针对中小学课程 提出“教研组活动有效性”这一概念;大部分研究局限于如 趣的人士可以自主参加,并且探讨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同时交流教育教学方面的最新信息。 国外关于教研组活动有效性的研究,主要是以英国的 国家教研组组长专业标准和美国的教师同伴指导(Peer Coaching)制度为代表。 英国教育界普遍认为,影响教研组活动有效性的主要 何开展教研组活动的操作层面;部分研究的范围被窄化为 教研组活动中的教研活动。 从这些研究所运用的方法来看,主要有问卷调查法、文 献法、案例研究法、比较法和SWOT分析法等。 其中问卷调查法主要用于研究教研组活动对教师是否 因素是教研组长的素质和能力。因此他们制定了教研组组 长的专业标准,规定了教研组长的职责和权利。设立的主 要目的是阐明对教师精通专业知识程度的渴望;帮助教师 计划和引领学术的发展、提供更有效的培训;为提高效率设 立更明确的目标;确保提高学生成绩和教学质量;为教师的 专业知识与成绩评定提供基准;帮助提供专业发展的组织 者计划和提供高质量培训,满足教师与校长的发展需求,促 进学生的发展。阐述了教师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理解力、 技能以及品质。该标准主要关注教研组长专业知识的发展 和学科管理的能力。该国家标准包括以下五个部分: 1.教研组长的核心作用; 2.教研组长的主要成绩; 3.专业知识和理解力; 4.能力与品质; 5.对学科的领导能力。 美国自从2O世纪60年代起,就提倡“以能力为基础的 师范教育”运动¨ ,开展以学校为基地、依靠学校自身师资 实力的培训话动,以此来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80年代, 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受到了学者们进一步的关注,他们倡导 研究者与教师和学校共同努力,引导教师们将习得的新行 为运用于教学实践。就是在这种背景之下,教师之间逐渐 形成了以小组开展同伴指导的方式,来促进教师的专业化 发展。“同伴指导”(Peer Coaching)的概念在当时就被第一 次提了出来。 美国学者乔伊斯和肖沃斯(Joyce&Showers) 通过 对中小学教师进行教师专业发展的师资培训发现,让学习 教学和课程的教师组成小型同伴指导小组(peer coaching fe砌),将有助于分享学习过程,提高教学研究活动的有效 性;通过这种方式,能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并将可 能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质量。 因此,教师同伴指导制度是一种全新的教师进行教学 研究的形式,它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教育工作者平等、自 主地结成伙伴关系或者形成工作坊,在这里共同发现、探讨 和解决各种各样的教育问题。 后来“同伴指导”这一形式由最初的培训活动逐渐扩 展到整个学校的运用范围。从2O世纪80年代至今,很多 中小学校已开展了教师同伴指导活动,并将其作为教师专 业发展的一种有效形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文献研究小结 为了解本研究所涉及到的研究历程与现状,笔者查阅 了国内外的大量相关文献资料。发现十多年来,关于教研 有直接影响,教研组一般开展什么样的教研组活动以及教 师对教研组活动的期望等内容(叶娜2007)。问卷调查能 覆盖较广的地域和涵盖多样的研究问题,通过该方法可以 获得出一些总体的、普遍性的信息,但对于一些微观层面, 却无从得到更深入的信息。 文献法则是主要探究教研组“是什么”,即教研组之组 织属性、功能与定位、活动内容和方式等方面的发展演变 (刘群英2006)。 案例研究法在教研组和教师专业发展关系的研究中, 运用最常见(胡惠闵2003,赵峰敏2005,杨超2006,尹文坚 2006,金学成2007),主要用于教研组活动的现状、活动效 果及组织内教师间关系等方面的考察研究,它正好弥补了 问卷调查不能深人研究的不足。 比较法(含中外比较),是将学校内部不同的教师组织 进行比较,例如将教研组与年级组进行比较(白磊2007), 以及将教研组内部不同活动内容、活动方式以及对教师发 展带来的不同影响进行对比。或是将美国的同伴互助制度 与我国的教研组活动进行比较(杨超2006),将我国的教研 组与苏联时代的教学研究组织进行对比(刘群英2007),介 绍英语国家的“专业学习共同体”与“学科小组”经验,以供 我国教研组建设学习之用(金学成2007)等等。 此外不少研究者借助SWOT分析法,对教研组活动的 有效性进行了实际考察(赵峰敏2005,尹文坚2006,彭菁 2007)。 从研究的角度来看,有实然性的研究,关注样本教研组 活动的现状,即活动方式、内容、运行机制及保障条件等;还 有应然性的构建,即借助于某种较先进的理论或经验,对样 本教研组活动进行诊断并提出操作性的建议。 从研究层面上来看,又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为中观层 面的研究,涉及到教研组活动运行的机制、教研组内部教师 间合作交流的模式等探讨。这类研究容易让人感觉是研究 者的自我评说。第二类为微观层面的研究,是关于教研组 活动有效性的现场研究。这类研究又容易使得研究者迷失 在微观探究中,收获的仅仅是一些主观感受和建议。如果 能将中观层面的各种机制与微观层面的教研组活动现状和 教研组内教师的实际需求相结合,直接、深入地触及到教研 组的主体一也就是教师的思想和行动的深处,才可能最 大限度地优化教研组建设,使得教研组活动更有实效,从而 将教师专业化发展落到实处。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建议以后的研究者,可以通过问卷 调查等研究方式,深入研究影响中小学教(下转第110页) 105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3] 沈德立.高效率学习的心理学研究[M].北京:教育 科学出版社,2006:184—185. [4] 范春林.课堂环境与自主学习[M].北京:中国文史 出版社,2005:22—25. 1J 1{,J 1J 2010年lO月 [5] 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 出版社,2002:222—233. [6] 张庆林.元认知的发展与主体教育[M].重庆:西南 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59—62. A Questionaire Report 0U Se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Learning Strategy ZHOU Guang—Cell,CHEN慨一ring,LIU ring,MI Yun—lht,ZHANG Wei,XIONG Wen—jun (No.12 Middle School,Chengdu 610061,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studies the application of learning strategy of over 100 first year students in our school by questionnaire.The re_ suitsofthe research andthe analysis can helpto getthe researchframefor promotingthe change ofdeep experienceof s ̄dents. Key words:learning strategy;questionnaire;deep experience;research fFalne (责任编辑:陈建容(上接第105页)研组活动有效性的相关因素,并进行质和 量方面的分析,进而针对教师、教研组和学校提出相应的管 理措施和操作性建议。 参考文献: 责任校对:陈建容) [7] 周彬.年级组与教研组的冲突与协作[J].中小学管 理,2005,(7). [8] 姜兴明.中小学教研组现状分析与对策[J].教学与 管理,2004,(7). 王永和.教研组建设简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出版社,2008. [9] 刘明华,王必闩.教研组建设现状及功能思考[J]. 上海教育科研,2008,(4). [10] 杨超.促进教师有效合作的研究[D].上海:上海 师范大学,2006. 刘尧.中学教研组建设论纲[M].西安:西北大学出 版社,2001. 尹文坚.中学英语教研组建设的问题与对策[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赵锋敏.优化教研组的个案研究[D].上海:华东 师范大学,2005. 刘群英.我国中小学教研组研究——从历史发展的 角度[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李继良.普通高中基层弹性教研组织的建构[D]. 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3. 彭菁.创建学习型教研组的实践研究[D].上海:上 海师范大学,2007. [12] 金学成.当代教师的合作与发展[D].上海:华东 师范大学,2007. [13] 李莉.教研组制度与教师同伴指导制度之比较研 究[J].当代教育科学,2004,(12). [14] 左林华.美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策略之教师同 伴指导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 Literature Review on the Effectlveness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Group Activiies tofDomestic andInternationalPrimary andMiddle schools LIU Yu—quan ,LIN Wei (1 Department of Education,Sichuan College of Education,Chengdu 61 1 130,China; 2 Yindu Primary School f oChengdu Normal School,Chengdu 610041,China) Abstract:This paper,through literature eview rand comparative analysis,describes the past and present situation on study of effec— tiveness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group actiitvies f o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primary and middle chools,asnd steablishes a starting point offurther study for future res ̄Rrchors. Key words:teaching and research group;teaching and research group actiitvies;effectiveness (责任编辑:陈建容责任校对:陈建容) llO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