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设计中的特殊性与矛盾性研究
林波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赵慧宁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内容摘要: 本文从消费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商业景观的性质和特点,总结其不同于 一般环境景观设计的特殊性和矛盾性,并对其进行分析研究。同时指出应该对商业景观设计中设计师的角色进行合理定位,把握商业景观的双重目的并在设计操作过程中予以协调,进行提升商业景观的设计质量。
关键词: 商业景观环境消费特殊性矛盾性
所有的景观与外环境都具有经济(区位、生产力、价值创造)、生态、美学三方面的特性与价值。商业景观是景观环境中的一种,其设计方法与一般意义的景观设计相比,除了具有一般特征外,又因其使用属性的定位,显得更具有鲜明目的性和经济特性。毫无疑问,商业景观的属性定位与经济学上的商业活动具有很紧密的联系,这是与一般意义上的景观设计最显著的区别所在,把握这些区别必须从商业活动的特性去分析和理解。
“人(消费者)、物(商品)、载体(空间)是构成商业活动的三大基本要素”。商业景观或者作为商业空间的辅助组成(如 :商场与金融建筑中庭、商业步行街景观、 室内景观、商业园区景观、生产园区景观等);或者直接参与商业活动(如 :贸易码头、商业改造项目景观、广告性特殊景观场所等),其最终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促成商业活动的进行和商品交换的最终达成。这一性质与目的决定了商业景观设计与一般环境空间景观设计相比,呈现出特有的特殊性和矛盾性。
一、特殊性
1. 功能方面:商业景观设计更着重强调人与商品的交流
商业景观要更多地考虑顾客购物行为的各种方式,调动潜在的消费性,发掘综合商业价值,并在购物活动之外,兼顾游览、娱乐、聚会等方面的行为,将其体现在景观的形式和视觉感知上。
多样化、特色化是现代商业活动的一大主要特点,如何使之与集约化的大型商业店铺相辅相成,这既是经营者,也是设计师关注的问题。
然而不同于商业室内环境设计的是,商业景观设计更要考虑到自身的景观区位效应。从宏观方面来说,所有建筑与景观的设计、建造以及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都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城市之间全面竞争的组成部分。“城市的竞争力不仅意味着城市面貌的改变和环境的改善,而且应该实现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就业率的提升、税收的增加、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向居民提供更方便的服务,适应未来全球资本流动的规律和文化建设。”因此商业景观的规划设计把握,是设计师包括规划师在综合考虑社会经济背景因素和实地情况之后开展的一项综合任务。
从微观方面来说,任何商业景观设计项目,都是为了该项目的中心内容——商业场所的运作而服务,因此强调人流与商品或者有偿的服务项目的交流与互动,就成了设计思想的主导。在这一主导思想下,商业景观的设计有时甚至要违背景观设计的美学原理和布局方式,来达到促进消费的目的。
2. 形体特征方面 :以商业建筑为主的景观元素
商业景观由于不同专业或综合性的功能特点和性质,造型特征也反映出其独特的性格和特征,表现为:
⑴独特的形象语言
在创造商业景观的形象方面必须显示商品特性及专业性质, 并要与环境造型要素相结合,通过醒目的标志与商业广告语言使该环境具有强烈的独特性,从而达到吸引与招徕顾客的目的。
⑵多样的形态构成
复杂性来源于简单元素的组合,同一般的景观设计一样,商业景观的形态构成离不开其基本要素与关系,通过各种基本形态加以分解,组织重构与创新,挖掘其无穷的创造潜力。而且,必须从立意与手法上打破一些常规视觉范围的平衡性,通过视觉中心的转移、秩序变换、对比强化等,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创造出新颖别致且具有时代感的商业环境。
⑶丰富的细部装饰
商业景观有必要强调细部的修饰,因为这样能体现设计的刻意性,从而使顾客对该环境拥有者的经济实力坚信不移。这样能使消费者对该环境内的商品质量和档次产生安全感和信任感,也能在这样的心理感知下加深对该商业环境的印象。
按照消费注意理论,在日常的消费活动中消费者主要有三种注意表现 :“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其中“‘随意后注意’是一种虽有自觉目的但是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表现为大量的重复性消费活动”,因此商业景观的设计思维必须
从这一理论出发,努力激发消费者的“随意后注意”,引导消费者发挥和运用注意的心理功能,创造出能够在消费者心目中产生注意印象的景观环境,从而实现消费者选择该处环境进行重复性消费。
3. 生态组成方面:生态效应相对淡化 、人工化色彩浓厚
生态在景观设计当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但是在商业景观设计当中,它的地位和作用相对弱化。业主考虑的首先是经济利益,创造出来的景观是否严格符合生态规律,已经不是主要矛盾。在商业景观设计当中,为了达到促进商业活动的成功开展,业主不惜很大程度地运用人造景观元素,因此,商业景观设计当中,人工化的程度相对较高。
4. 服务对象(作用人群)方面:存在目的单一性和对象双重性
商业景观环境包括与商业建筑相匹配的广场、庭院、步行街、柱廊、露台、小品雕塑等,可以满足购物者休息、聚散的要求,并供商家开展各种促销活动或其它社会公共活动。它是一种介于商业建筑购物区和城市道路之间的过渡空间,其特殊性表现为它既属于商店管辖内的私属领域,又具有一定程度的开放性。因此,它既像室内空间一样具有舒适安全的环境氛围,又像室外空间一样供消费者自由地使用,任何商业景观的目的都非常明确,即促进消费。但是,对于景观设计者来说,这样单一而明确的目的却存在双重服务对象 :业主(商家、经营者)和大众(顾客、消费者)。所以,在景观规划和设计当中,不仅要参照大众的活动以及心理需求,又要考虑业主的商业利益最大化要求。很多时候,二者是相互冲突的,设计师就成了一个协调者, 成功的商业景观设计项目都是二者相互协调的结果。
商业景观环境是城市商业中心开发建设的主要内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商业环境的要求有了很大的变化。与传统商业活动相比,现代商业活动的范畴已大为扩展,
人们不仅仅需要一个购物消费的场所,更需要有一定品位特色的环境,在其中进行娱乐、游憩、交往,并从中获取信息,这也明显地体现出人们对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二、矛盾性
商业景观设计中的矛盾性由经济效益问题牵涉出来,矛盾集中在经济效益、销售量、游人量、商店量、整体环境舒适度、商业活动发生和成功的概率这几个要素之间。
开发商总希望城市和商业区的商业建筑多多益善,但是建筑增多,环境质量下降,也会降低游人量和商品活动成功发生的概率 ;为了提高环境必须减少建筑量,但是店面减少又减少了商品数量,商家收益也要降低。矛盾因此产生,商业景观设计师的任务就在于对这一矛盾进行最大程度上的调和。
信息化、广告化的社会发展趋势对传统的商业形式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因此“商业的发展首先是要具有活力,必须要有灵活方便及时的讯息传达”,这与景观营造的周期性形成特定的矛盾。商业景观并不过多地存在纪念价值,相反,其广告效应倒具有相当的意义。因此景观设计师必须努力营造一种在现代信息化商业活动中能够与丰富多样的商业形式合理并存的景观空间环境,形成独特的商业气氛。
在银行的中庭环境设计当中,矛盾性体现得尤为明显,因为无论公有银行还是私有银行,银行建筑都应该使人们相信钱存在银行里是安全的, 又要让人能感觉到参与了这个神秘而经常不能看穿的金融过程。银行建筑本身就是一种与人们既疏远又接近的矛盾混合体,对于景观设计师而言,必须创造与银行的功能地位相适应,并有银行自己独到特色的风格环境 ——它首先是银行特有的风格,但无时无刻不体现着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和创意主题。因此,在此类金融建筑的环境空间设计上必须要突出一点——既要能防止入侵者,又
不会给人以威胁和排斥的印象。
从历史上看,商业活动从来就不是孤立存在的,往往和其它社会活动交织在一起。特别是近年来城市景观、环境艺术的重要性已经逐步得到人们的认同,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深入人心。以商业步行街为例,在步行街的景观设计当中,通常需要街道上的各个店面既有独立个性,又要服从整个街区形象的群体协调,并要求左邻右舍的建筑单体之间以及建筑立面与装饰招牌的处理相互协调。其规划思想是要“达到使人们从心理感知的角度感觉到街道的统一的美感”。但是在实际处理的时候就衍生出一个不可避免的矛盾 :对街道内各店面协调变化因素与重复因素的要求与商店的实际需要之间不可能形成固定的比例关系。因为不同经营范围的商店业主出于商业目的和经济利益的考虑,必定对自己的店面经营空间有各自复杂的具体要求,而且不同的经营背景使得其店面和空间环境设计定然出现迥异的差别,所以,在设计商业街景观的时候设计师能够做到的只能是协调者的作用,力求营造出趋于合理的商业景观环境,服务于商家,服务于广大消费者。
具有良好景观环境质量的商业空间是对消费者身体和情绪的一种调节,同时又能满足商家的利益,在这两个层面上都体现出人性化的特点,能够使商业活动成为一个良性的循环。
作为景观设计师,必须在精通业务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体验和观察生活,明确观察就是一种思考形式,而思考也是一种观察方法,只有通过对生活层面的细心观察和思考,才能创造出真正高质量的商业环境。
参考文献:
⑴(英)罗伯特·霍尔登:《新景观设计》,龚恺等译,云南科技出版社,昆明,2004。
/⑵(英)克利夫·芒福汀、泰纳·欧克、史蒂文·蒂斯迪尔:《美化与装饰》,韩冬青、李冬、屠苏南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 2004。/⑶张斌、杨北帆:《城市设计与环境艺术》,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⑷顾馥保:《商业建筑设计》,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2002。/⑸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南京,1999。/⑹喻国华等:《消费心理学》,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北京,1995。/⑺(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滕守尧译,光明日报出版社,北京,1986。/⑻(美)约翰·莫里斯·迪克:《城市空间与景观设计》,夏海山、许天舒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2003。/⑼(英)埃德温·希思科特:《银行建筑》,王雍等译,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⑽(美)罗伯特·鲁特-伯恩斯坦、密切尔·鲁特-伯恩斯坦:《天才的13个思维工具》,李国庆译. 海南出版社,海口, 2001。/⑾杨北帆、张斌:《景园设计》,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⑿吴晓枫、刘丽梅、田宝川:“绿色人文景观可大幅提高城市竞争力”,《经济论坛》,2004.1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