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子和鹿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写 12 个生字,会认 9 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这些生字构成的新词。
掌握多音字“称、禁、撒、挣”。
2.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读懂课文内容,理解故事包含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
1.熟习课文,抓住鹿对自己的角和腿前后态度的变化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与《陶罐和铁罐》对照阅读,注意两篇课文在写法和寓意上的同样之处。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全面对待事物, 不要由于它的优点而看不见它的弊端, 也不要由于它的弊端而否认它
的优点,不要光图表面的漂亮,更要追求事物的适用价值。
【学习要点】
1.会写 12 个生字,会认 9 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这些生字构成的新词。 掌握多音字“称、禁、撒、挣”。
2.与《陶罐和铁罐》对照阅读,注意两篇课文在写法和寓意上的同样之处。
【学习难点】
让学生学会全面对待事物, 不要由于它的优点而看不见它的弊端,
否认它的优点,不要光图表面的漂亮,更要追求事物的适用价值。
也不要由于它的弊端而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露课题
1.找一张鹿的图片,说一说最喜爱鹿身上的哪个部位。
2.导入:有这么一只漂亮的鹿,它最喜爱自己漂亮的角,厌弃自己难看的腿,但是它在
经历了一件事情以后, 就改变了自己的见解。究竟是什么事情让它改变了见解呢?到课文
《狮
子和鹿》中找寻答案吧。
二、字词学习,基础累积
1 / 4
鹿角和鹿腿优秀导学案
1.生字学习,要点学习“狮子”“珊瑚”等生词的读音,“称、禁、撒、挣”等多音字
的读音。
2.自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借助词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学习状况,学写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1)轻声读出生字并组词造句。“狮、鹿、塘”这些生字能够联合图片来学习,“哎、叹、传”这些生字能够经过动作表演的方式来学习,“映”字能够经过猜灯谜的方法来学习。
灯谜示例:
太阳照在水中央。(谜底:映)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详尽学习。
“狮”中部的撇起笔在竖中线上,右部“币”略窄,要写得紧凑。
“鹿”下部的竖弯钩要写得饱满。
“映”左部的“日”略窄,右部撇捺伸展。
“欣”左部“斤”的竖不要拖长,右上部的横钩向里收紧。
“赏”上部的短竖起笔在竖中线上,两边点撇响应。
“传”右部的竖折撇起笔略向右倾斜。
易错提示:
“狮”的中部是短竖和撇,不要把短竖拖长也不要写成撇。
“匀”里面不要漏写斜提,不要写成“勺”。
“配”的左部是“酉”,不要写成“西”。
(3)归类识字。
基本字带字归类示例:
唐:塘(池塘) —糖(糖果)
皮:皱(皱起) —披(披风) —波(波涛)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并给课文区分层次。
第一部分( 1~4):
。 第二部分( 5~7):
。 四、小结,成效加强
课文里的鹿喜爱自己漂亮的角, 以为自己难看的腿配不上角。 你们认可鹿的想法吗?你们更喜爱鹿的角仍是腿呢?
2 / 4
鹿角和鹿腿优秀导学案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词语练习。
狮子 鹿角 池塘
倒映 配得上
赏识 均匀 新奇
传说 哎呀
叹息
2.导入新课。
这节课持续学习课文, 来看看鹿最喜爱的角是如何让它差点儿丧命, 最厌弃的腿是如何让它逃出生天的。
二、课文研读,打破重难点
1.鹿是如何夸赞自己的角的?用原文语句回答。
2.简述鹿赞叹自己的角的语句的表达成效,并用“多么 多么 ”造句。
3.赏识完自己的角后,鹿是如何对待自己的腿的?用原文语句回答。
4.比较表达成效。
唉,这四条腿太细了,怎么配得上这两只漂亮的角呢!
唉,这四条腿太细了,配不上这两只漂亮的角。
知识点拨:
反问又叫反问、诘责、激问,是汉语修辞格的一种。用问句形式表示对事物的判断,拥有
语气坚定、感情激烈、气概逼人的特色。否认句用反问语气说出来就表达一定的内容,一定句
用反问语气说出来就表达否认的内容。同平淡无奇的表达比较起来,反问这类说法语气激烈,
加重了语言的力量,能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唉,这四条腿太细了,怎
么配得上这两只漂亮的角呢! ”经过反问表达出鹿以为自己的腿完整配不上漂亮的角,
突显了
3 / 4
鹿角和鹿腿优秀导学案
鹿对自己难看的腿的不满。
5.阅读第 6 自然段,看看鹿的角和腿在面对危险时都有什么表现,找出有关语句。
6.“两只漂亮的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你从鹿的感
叹中学会了什么道理?
7.有人说这篇课文题目是 《狮子和鹿》,但大多数篇幅不过在描绘鹿, 应当把题目改成《鹿》。你赞同这类说法吗?为何?
8.有同学学完本课后,说:“漂亮的鹿角没关紧急,适用的鹿腿才是最重要的。”你赞
成他的说法吗?谈谈你的原因。
9.将本课与我们学习的上一篇课文《陶罐和铁罐》对照一下,想想:两篇课文有什么
共同点?
三、小结,成效加强
课文里鹿的遭受真是惊险! 鹿最后的叹息也给了我们深刻的启迪。 经过本课和上一篇课文的学习,同学们知道要如何对待事物,对待别人了吗?俗语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任
何事物都有弊端和优点,我们应当正确、全面地对待它们,不可以忽略任何一方,只有这样,我们才不至于遇到蒙蔽,才能清楚、正确地认识事物。
4 /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