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唐代

2022-05-27 来源:步旅网
唐文学之一 诗 初唐

上官体初唐诗人上官仪多奉和之作,工五言,绮错婉媚,是齐梁宫体诗的余风。上官仪贵显,故当时多有效其体者,人称上官体。

上官仪代表了追求形式技巧和声辞之美的宫廷化倾向,但有一种天然媚美的风流。成为当时代表宫廷诗人最高水平的典型范式。促进了律诗发展。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官小才大,名高位卑,心中充满了博取功名的幻想和激情,郁积着不甘居人之下的雄杰之气。努力摆脱齐梁诗风的影响。

题材内容的扩大,拓宽诗歌表现领域。描写的场景和题材由宫廷转向市井,卢照邻《长安古意》;从台阁转向江山和塞漠,杨炯《从军行》。

激扬文字的书生意气,增强诗歌感情力量。四杰作诗重视抒发一己情怀,作不平之鸣。其诗歌有壮大的气势和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卢骆七言歌行。

总体看来尚未完全摆脱绮靡文风,不免带有雕琢繁缛之病。但对诗歌格律做了有益探索。杨炯五言律完全符合近体诗粘式律,对促成五言诗的定型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反对上官体,倡刚健骨气,为初唐诗坛吹进一阵清新空气,声律风骨兼备的唐诗开始形成,

名句: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杨炯“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卢照邻《长安古意》雕琢而有生气,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文章四友继上官仪之后,武后时代的四个宫廷诗人:杜审言,李峤,苏味道和崔融。杜审言是杜甫的祖父,其诗较少雕饰,对近体诗尤其五律的形成和发展有一定的贡献“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其他三人都身居高官,其诗多为应制之作,内容空洞。与苏李相比,崔融有些从军诗尚有可取。

沈宋武帝时期台阁诗人沈佺期、宋之问,作诗多为应制奉和之作,内容贫乏,佳作不多。五言律最后定型由两人完成。

诗律方面精益求精,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具体做法:一联之中轻重悉异,上联对句和下联出句平仄相粘,并把这种粘对规律贯穿全篇,使通篇声律和谐。 完成由永明体的四声律到唐诗平仄律的过渡,在唐代近体诗的演变过程中有关键意义。且具有推导作用,可推出五言绝句及近体七言诗的声律格式。

宋之问《度大庾岭》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沈佺期《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天长地阔岭头分,去国离家见白云。洛浦风光何所似,崇山瘴疣不堪闻。 陈子昂

两点批评概括齐梁诗要害: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汉魏风骨晋宋莫传。两点文论:兴寄说,风骨说。

1> 提倡兴寄,复归风雅。集中体现38首《感遇》诗。其四:“乐羊为魏将,食子殉军功。骨肉且相薄,他人安得忠?”

得:借《感遇》来恢复风雅、比兴美刺,使诗歌创作有较强的思想性和干预现实的作用。失:简单地将抽象思辩附著于感性形象之上,以诗言理易缺乏艺术感染力,重蹈古诗以比兴手法论理寄慨的构思方式。

2> 壮伟之情和豪侠之气是子昂的个性色彩,也是他追慕建安风骨而希翼的唐诗风骨。《登幽州台歌》在一己的悲哀里蕴含着得风气之先的伟大的孤独感,透露出抚剑四顾茫茫而慷慨悲歌的豪侠气概。

3> 倡导的诗美理想是“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

《感遇》35:本为贵公子,平生实爱才。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西驰丁零塞,北上单于

台。登山见千里,怀古心悠哉。谁言未忘祸,磨灭成尘埃。述怀言志,匡时济世的人生抱负化为慷慨悲歌的情思。

张若虚,刘希夷所创造的诗歌意境美:兴象玲珑 试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艺术特色

为长篇歌行体,虽采用乐府旧题,但作者用词洗尽铅华,赋予全新内容。将画意、诗情与对宇宙奥秘和人生哲理的体察融为一体,创造出情景交融、玲珑透彻的诗境。“替宫体诗赎清了百年的罪”。

思路:美景—人生思索—宇宙意识—游子思妇—绵邈忧伤

1> 诗人先从春江月夜的宁静美景入笔: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在感受月光下透明纯净的春江美景,沉浸于对似水年华的体认之中,作者由江天月色,引发出对人生的思索:

2>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由时空的无限,遐想到生命的无限,表现出一种更深沉、更寥廓的宇宙意识。诗人似乎在无须回答的天真提问中得到了满足,然而也迷惘了,因为光阴毕竟如流水,一去难复返。

3> 从“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转而叙写人间游子思妇的离愁别绪,明净的诗境中融入了一层淡淡的忧伤。这种从优美而来的忧伤,随月光和江水流淌于心上,徐缓迷人。全诗以“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收束,仍有一种令人回味不尽的绵邈韵味。 春、江、花、月、夜,本来就是易于触发人们瞬间永恒之思的自然意象,写在诗中易唤起无限时空的联想,诗人又用化工妙笔把这些意象融为“一片奇光”,诗情画意中弥漫着对宇宙奥秘的叩问,对人生哲理的体察,对游子、思妇、青春和爱情的关怀和向往,在一层淡淡的令人陶醉的伤感中收束,有一种令人回味不尽的绵邈韵味。 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用乐府古题表现诗人的生命意识,笔调清新明丽。虽然是感叹韶华易逝、青春不永,但叹息背后有诗人对无穷生命和无限时空的倾心向往。 花相似而人不同的意象,深藏着诗人对生命的热爱和悼惜之情,这种带有青春伤感的情思贯穿全篇,创造出兴象玲珑而韵文无穷的诗境。

吴中四士以文辞俊秀齐名的四人。贺知章,包融、张若虚和张旭。 盛唐

田园:王维 孟浩然

字摩诘。早年对功名热情和向往,积极进取。《少年行》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送张判官赴河西》沙平连白雪,蓬卷入黄云。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赴河西节度使幕时到塞外作。以英特豪逸之气融贯于出色的景物描写之中,形成雄浑壮阔的诗境。那无尽的长河、广阔地平线上的落日、大漠孤堡上的烽烟,透露出诗人走马西来天尽头的豪迈气概。

★具体分析“诗中有画”的表现(真题:简论王维的诗中有画)。

“诗中有画”指诗情与画意,情感与形象的完美融合,作者用画家的眼睛和诗人的情思,写物态天趣,宁静优美而神韵飘渺。

意境:大到概括地抒写雄奇壮阔的风景,小到细致入微地刻画自然事物的动态,捕捉生活情趣,构成独到意境。诗歌气魄雄伟,意境开阔,白描笔法,角度富于变化。

《终南山》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从主峰着笔,总揽全山,写出磅礴气势,正像山水画中常用人身

与山势构成对比一样。

诗境:将自然界的美与心境的美完全融合,创作出如水月镜花般不可凑泊的纯美诗境。《汉江临眺》“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先写楚地形势,中写江流浩荡景观,末写流连忘返的情意,全是白描,一副山水画。

心境:空明境界和宁静之美。因心境空明,像画家一样对自然观察细致,感受敏锐。

在动态中捕捉光和色,表现丰富色彩层次感: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在动态中捕捉音响、色彩和感受相交织的一刻: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1> 线条美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 构图美 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

3> 用平阔视野再现远景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王维个性恬淡,受佛禅影响:其山水田园诗出现以前同类诗中未曾出现的境界。 1> 对山居寂寞的歌咏。《山居即事》:“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辉”但其孤独和寂寞不是空虚可厌,而是充满魅力。

2> 一切情绪都被屏除之后所达到的物我两忘,与万化冥合的境界。返观之下,物我都以自在自为的状态呈现。“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3> 语言清新朴素又有润泽华彩。“深入浅出,爽朗不尽”代表盛唐诗歌的特点。 4> 总体艺术风貌“清腴”“清”指意象、境界的超凡脱俗,“腴”指丰美的文采与鲜润的色泽。融合陶诗意境浑融和谢诗精工刻画,在工细的基础上返回自然。 ★孟浩然山水田园的艺术特色:自然平淡 更贴近自己的生活“余”、“我”常出现在孟诗中,有即兴而发、不假雕饰的特点。《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感情冲淡,意象空灵,境界清幽。《夏日南亭怀辛大》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夏夜之景(月色、荷香、竹露)明秀出尘,怀友之情悠然淡远,境界浑然无迹可求。 诗中也有刻画细致、用字精审的工整偶句,但并非有意模山范水,只是一时兴到之语。《春晓》写春晓时自己的感觉,不经意的猜想中透露出明媚宜人的大好春光。 诗境明秀,平淡清远而意兴无穷。《宿建德江》“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诗多单行运笔,一气浑成,无刻画之迹,自然流走、冲淡闲远,不求工而自工。《与诸子登岘山》:“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王孟虽都是盛唐田园山水诗的代表作家,但由于生活环境和性格气质的不同,在诗的写法和艺术风格方面有区别。

1> 王诗具有空明境界和宁静之美,神韵飘渺。用提纯的景物表现净化了的情思,有种单纯明净的美。《鹿柴》。

孟诗更贴近自我生活,景物描写带有即兴而发、不假雕琢的特点,诗语自然纯净,似比王维的诗更显淳朴,诗歌呈现出豪华落尽见真淳的境界。《过故人庄》。

2> 王的山居歌咏擅长表现空山的宁静之美,而孟浩然的乘舟行吟之作则表现山水的纯净之美,语言清省,诗境明透。《山居秋暝》VS《宿建德江》。 王孟诗派以禅入定、由定生慧的精神境界,是中国人接触佛教大乘教义后体悟到的一种心灵状态,对王、孟等人的艺术思维和观物方式影响极大——把宁静的自然作为凝神观照而息心静虑的对象,从而使山水诗的创作独具慧眼,由早期的写气图貌和巧为形似之言,进入到“搜求于象,神会于物,因心而得”。

边塞:慷慨奇伟 高适:壮大雄浑,骨气端翔,浑朴豪建 第一次北上归来后,创作了极负盛名的边塞诗作《燕歌行》。

《燕歌行》思想情感。

1> 情感极为复杂。对边塞兵将的英雄气概的赞美,对无辜百姓饱受战争灾难的同情。“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2> 描写征战的艰辛,颂扬战士浴血奋战的崇高精神,不满将领帐前歌舞作乐的荒淫,指责当时边塞用兵将非其人。“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

3> 感情基调奋发、激昂、高亢,苦难与崇高对照,反映边塞征战的慷慨悲壮。“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4> 多用律句骈语,不繁于文采华丽,而是以纵横顿宕,气质深雄的骨力取胜。“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艺术手法

辞浅意深,铺排中亦有诽刺。

从四面八方写来,又能集中表现主题,天子、将军、士兵、思妇和敌人,中心点为对李将军的追忆,怀有希望和憧憬。

四句一折,语多对偶又能错综变化,避免呆板。用韵平仄交替,音韵浏亮。 岑参边塞诗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 充满昂扬进取精神。

2> 拓宽题材范围,别具一种奇伟壮丽之美。令人望而生畏的恶劣气候环境,在诗人印象中却成了衬托英雄气概的壮观景色,是一种值得欣赏的奇伟美。《白雪》忽如一夜《走马》轮台九月。

3> 艺术表现上,借鉴高适七言歌行纵横顿宕、舒卷自如的体式而加以创新,形成接近乐府的自成一体;用韵自由(一韵到底,两句换韵,三句换韵),音节洪亮而意调高远。如《白雪歌》也有两句换韵等,句式长短不齐。 ★高适、岑参边塞诗不同 内容

1> 高适深度:高适反映现实问题要超过岑参,其应时而生追求不朽功名的高昂意气,与冷峻直面现实的悲慨情调相杂糅,使其作品颇多感慨而不失高亢,浑朴豪建。如《燕歌行》。 2> 岑参广度:描写边塞风光,民域风情上,岑参超过高适。岑参突破以往征戍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极大地拓宽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大量写军旅生活、边塞风物、民域风情,并热情地加以歌颂。 艺术

1> 感情基调:高适侧重表现主体与客观世界的冲突,基调沉郁厚重;岑参侧重表现内心世界,感情蓬勃昂扬。

2> 抒情方式:高适直抒胸臆,岑参借助奇异形象来表现感情。

3> 艺术风貌:高适壮大雄浑,浑朴豪建;岑参奇伟壮丽,昂扬豪迈。 王昌龄、崔颢、李颀:创造清刚劲健

(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边塞诗:多用乐府旧题抒写战士爱国立功和思乡之情,诗体多用易入乐的七绝。《从军行七首》

(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静态意象的结尾,把无穷无尽的乡愁安放在开阔的天地之中,悲中含壮,雄浑风格。意态绝健,音节高亮,情思悱恻。清而刚,婉而健,有气骨。

(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赠别诗:把离情别绪融化在清寒寥廓的境界中,表现出开阔的胸襟和深挚的感情。《芙蓉楼送辛渐》。“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送魏二》“忆君遥在潇湘外,愁听清猿梦里长”

女性题材:可能寄托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揣之无端,玩之不尽”(沈德潜)。《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 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 悔教夫婿觅封侯。《长信秋词》长信宫中秋月明,昭阳殿下捣衣声。白露堂中细草迹,红罗帐里不胜情。

艺术上:善于捕捉典型情景,善于概括和想象,语言圆润蕴藉,音调和谐宛转,民歌气息浓厚。

李颀:清雄奔放

边塞诗:最为有名《古从军行》,起调雄浑旷放,揽写大景物而意气磅礴,最后结之以感慨万分的唱叹,骨气老劲,刚健有力而苍凉悲怆。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借汉皇开边,讽玄宗用兵。 赠别诗:《送陈章甫》:“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东门酤酒饮我曹,心轻万事皆鸿毛。醉卧不知白日暮,有时空望孤云高。”在唐代诗人中,第一位以诗成功地刻画了人物性格。所写人物的狂傲精神,正是诗人自身心态的反映,与诗风的豪爽俊丽和雄健磊落高度吻合。 音乐诗:《听董大弹胡笳弄兼寄语房给事》董夫子,通神明,深山窃听来妖精。言迟更速皆应手,将往复旋如有情。空山百鸟散还合,万里浮云阴且晴。嘶酸雏雁失群夜,断绝胡儿恋母声。川为净其波,鸟亦罢其鸣。乌孙部落家乡远,逻娑沙尘哀怨生。幽音变调忽飘洒,长风吹林雨堕瓦。迸泉飒飒飞木末,野鹿呦呦走堂下。写胡笳声的酸楚哀怨,言其能逐飞鸟、遏行云,灵感鬼神,悲动夷国,有一种震荡心神的强劲力量。是以代表李颀诗歌创作成熟风格的七言歌行。

崔颢(联系庾信 南北文化交流)

盛唐豪侠型诗人创造的清刚劲健之美,基于北方士人的阳刚气质,但又带有南国的清虚情韵,是南北诗风交融的产物。这于王昌龄的作品里已有体现,在崔颢、李颀等同类诗人的创作中,表现得更为明显。他们入仕前后,都有一段北走幽燕河陇、南游荆楚吴越的经历,这种南北漫游,往往成为其诗风形成或转折的重要契机。 殷璠《河岳英灵集》“颢年少为诗,名陷轻薄。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一窥塞垣,说尽戎旅。”变体标志《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馀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前半段抒发人去楼空的感慨,后半段落入深重的乡愁,所用事典“鹦鹉洲”是连接前后的关捩。传此洲是汉末狂生祢衡被杀的葬身处,一代名士的风采早已被萋萋芳草湮盖了;如今以祢衡为同调的诗人,也因狂放而名陷轻薄,而游历至此,怎能不顿生空茫之感,有不如归去之叹呢? 虽为律诗变体,却被誉为唐人七律的压卷之作。盖因作者以摇曳生姿的古歌行体入律,前四

句豪爽俊利,显出大气磅礴的狂放气质。雄浑的气势,令李白读之罢笔。“晴川”、“芳草”这一对仗工整的律联,不仅使流走的气势得以顿蓄,也因“鹦鹉洲”一典的隐喻使全诗意脉贯通,潜气内转,馀势鼓荡,溢为尾联的唱叹。这种亦古亦律、大巧若拙的结构体制,便于表现高唱入云的雄健气格,也使声谐句对的律句更显清拔隐秀,形成寄情高远的超妙诗境。 受南方人文景观和自然风物影响,而洗练狂侠习气,豪爽笔调中添清丽空远的韵味。南游至吴越一带时,写一些效仿江南民歌的对答体短诗。如《长干曲》君家何处往,妾往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带有一定情节性的连章小诗。 凛然风骨边塞诗(北上入河东军幕),诗中显示豪侠气概。“仗剑出门去,孤城逢合围。杀人辽水上,走马渔阳归。” 李白

诗歌思想内容:

1> 对国家统治日益腐化的忧虑。如《古风》第三首,借咏史讽刺现实。 2> 借历史人物表达政治抱负“广张三千六百钓,风期暗与文王亲” 3> 歌颂游侠《侠客行》。

4> 对黑暗现实的控诉,理想难以首先的痛苦的愤懑。如《行路难》《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弃我去者”。

5> 游览名山大川之作《梦游天姥吟留别》。 6> 歌颂边疆战士,指责不义战争的爱国精神。《塞下曲》。 7> 对人民疾苦的关心《宿五松山荀媪家》。 非常自负:“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对“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提出批评。“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传统成为他振起诗道的革新手段,主要体现在拟作古乐府。 ★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及影响 ★★强烈的主观色彩: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

1> 其诗篇多以豪放气势贯穿,纵横驰骋,一气呵成,以气夺人。《上李邕》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

2>“李白式”以自我为中心的抒情角度。不管是以“我”的面目出现,还是以古人自许,无论是写景还是抒情,都有诗人鲜明的自我形象。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狂风吹我心,直挂咸阳树。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3> 强烈的感情色彩,毫无节制喷发式的抒情方式。君不能狸膏金距学斗鸡,坐令鼻息吹虹霓。君不能学哥舒,横行青海夜带刀,西屠石堡取紫袍。 明丽、流动、开阔的意象

明丽:对明洁、具有光辉事物的喜爱。色彩:白金黄青;透明度:清明白光。《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流动:意象的飞跃流动性亦是诗人人格的表现,写景中最为突出。“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巴水急如箭,巴船去若飞”。

开阔:意象中有奔腾澎湃,偏于壮美的一类,也有明朗清丽,偏于优美的一类,但都是开阔的,没有纤弱、小巧。“黄河之水天上来”。

变幻莫测的想象 发想无端,奇之又奇,随意生发的狂放精神,与喷发式感情表达方式相结合,形成变化莫测的想象。平常的语言不足以表达激情,就用夸张;现实不足以驰骋想象,就借助非现实的神话幻想。 1> 夸张“白发三千丈”“燕山雪花大如席”“若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2> 拟人化“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暮从碧山下,山月随

人归”。

3> 综合运用神话、幻想、想象等手法。《蜀道难》“蚕丛及鱼凫„„神话传说,“六龙回日”是幻想,黄鹤、猿猱、悲鸟做夸张的点缀,“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三次出现更给这首五音繁会的乐章确定了回环往复的基调。

开合跳跃的结构 爆发式抒情的需要,歌行体表现更为明显。大概括、大跳跃,给人以速度感。其诗开头突兀,中间省略过渡照应,形象转换倏忽,结尾往往在高潮处戛然而止《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语言:明丽爽朗是用语的基本色调;脱口而出、不加雕饰是用词的方式。(《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等)。正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近似歌谣的特点: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融古朴刚健的汉魏乐府和清新明丽的六朝乐府为一体,广泛吸取前代文人诗歌的精华。《山中与幽人对酌》“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古题乐府:创新、个性特色、行云流水 创新两方面

1> 借古题写现实,表达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和寓意。

2> 用古题写己怀,因旧题乐府蕴含的主题和曲名本事,在某一点触发作者的感触和联想,用它来抒写自己的情怀。

《蜀道难》古辞功业难成之意触动了李白,诗中再三嗟叹“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将进酒》旧题含有以饮酒放歌为言之意。诗人据此抒发“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豪壮气概。

强烈的个性特色(有我的主观色彩)一类乐府诗以第一人称的抒怀和议论表达主观感受,从语调到气势,都是李白式的,虽说拟古却处处有我。如《行路难》。在选择乐府旧题抒写己怀时,常运用大胆的夸张和巧妙的比喻突出主观感受。

行云流水的抒情方式 把自己的个性气质融入乐府诗的创作中,成行云流水的抒情方式,有一种奔腾回旋的动感;这种动感,见诸于字句音节时,常表现为句式的参差错落和韵律的跌宕舒展,在杂言体的乐府中尤为明显。

乐府歌行的特点及其对唐代歌行格式转变的贡献。

1> 以第一人称的抒怀和议论表达主观感受,完全打破了传统乐府用赋体叙事的写法。 2> 将自己的浪漫气质带进乐府,把乐府诗创作推向了无与伦比的高峰。

3> 充分体现气来、情来、神来,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具有壮大奇伟的阳刚之美。 4> 已完成从汉魏古体到唐歌行体的根本性改变。乐府代表如《蜀道难》《将时酒》《梁甫吟》《行路难》,为五、七言为主的杂言体,在体制和格调方面,与唐代盛行的歌行体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差别。

绝句:自然明快、清新俊逸

李白的绝句境界清新。其内蕴风神,爽朗的性格,自由自适的气质,反映到绝句中形成清新俊逸的情思韵味。 《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诗,多写诗人在大自然怀抱和日常生活中获得的审美感悟及片刻情思,属兴到神会的自然天成之作。 李白的绝句有以古入律、自由发挥的特点。

绝句《独坐敬亭山》风格特征:写片刻超然意趣。一人独坐时的寂寞心情与寂静的山景忽然冥合,感受到与自然相亲近的温暖,人与山刹那间灵性相通了,诗人将这种心领神会的感受信口说出;但在人与山的冥会中,似有未曾说出且不必说出的无限情思,韵味无穷。 杜甫

★内容上:“诗史”的特征表现——历史性 安史之乱带来了无数的灾难。杜甫的诗写了这场战争中的许多重要事件,写了百姓在战争中

承受的苦难,以生动深广、血肉饱满的形象,展现了战火中整个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 他的诗具有史的认识价值。重要的历史事件在他的诗中都有反映。如九节度使兵败邺城,为补充兵员而沿路征兵,杜甫有《三吏》、《三别》。 有些诗可补史之失载。《三绝句》中写到的渝州,开州杀刺史的事。从杜诗可见安史乱后蜀中的混乱情形。

更主要的是杜诗提供了比事件更为广阔、更为具体也更为生动的生活画面。如《无家别》写到故乡荒凉,老母病死,归来无家,而只得再次从军,令人不忍卒读。千载之下,为之动情。 杜诗并非客观的史料和概括性的堆砌,而是以鲜活生动的叙事和描写栩栩如生的各色形象。使读者强烈的感受到当时的社会心理状态,尤其是下层民众的生活状况。与之共鸣,为之唏嘘。

有些诗虽不是直接写时事,只写一己的感慨,但却与战乱灾难息息相关。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羌村三首》“三吏三别”。 蒲起龙:“少陵之诗,一人之性情,而三朝之事会寄焉者也”杜诗记述时事,反映真实的历史画面,抒发忧国忧民的真挚深厚的感情。 ★思想上 风格上

沉郁顿挫,是杜诗的主要风格。沉郁是感情基调的壮大深厚;顿挫是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早年自评,经历干戈饱尝艰难困苦之后方真正成为艺术风格定评。

感情基调悲慨。悲之多:心系念国家安危和生民疾苦的诗人。风国家多事,人民多难,个人坎坷,一有感触,则悲慨满怀;慨之深:诗有深沉忧思,无论写个人还是国家,其感慨都深沉阔大。

回环往复后潜气内转。厚积的感情每欲喷薄而出时,其儒家中和处世的心态,便把这喷薄欲出的悲怆强咽下去,回环往复;回环往复在诗人心中进行的,流露于笔端的是潜气内转的起伏顿挫,给人以波澜老成之感。如《秋兴八首》。 杜诗反映的是一种时代加在无辜者身上的悲剧。沉郁风格的形成是时代社会心理在杜甫诗歌创作中的反映。如《登楼》。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VS“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入门闻号咷,幼子饿已卒。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VS“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个人悲痛变成对百姓苦难的深沉忧思。

萧散自然。成都草堂的诗歌最具闲适情趣。其安静明秀境界,细腻的景物描写,形成萧散自然的特色。如“仰面贪看鸟,回头错应人”“芹泥随燕嘴,花蕊上蜂须”。“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这类风格最有代表性的是《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叙事诗——对现实做集中客观的描写 1> 善于对现实生活做典型的艺术概括。他很善于选择和概括有典型意义的人物,通过个别,反映一般,如《兵车行》中“行人”道出千万征夫遭遇。“三吏三别”更是范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巨大的社会内容集中。

2> 杜诗叙事,融入强烈的抒情。多数叙事诗,其实是作为抒情诗来写“„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客观的真实的叙述与主观的强烈的抒情,融为一体。记述的是时事,反映的是历史的真实画面,而抒发的是一己情怀。是杜诗异于唐诗处。 3> 对话的运用和人物语言的个性化。《新婚别》新娘子的独白,矜持羞涩。 4> 用俗语,增加诗的真实性和亲切感。《遭田父泥炊》“叫妇开大瓶”

5> 既叙事件经过,又用力于细部描写。从细微处见出真实。如写到家情境:经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结。平生所娇儿,颜色白胜雪。见耶背面啼,垢腻脚不袜。没有直接写战争灾难,而乱离与贫困一一显现。

细处描写,故事性被冲淡,而生活色彩极大的加强,《赠卫八处士》如此。

★律诗创作的成就及其律诗的诗体特征(结合具体作品说明律诗的平仄和对仗)

1> 拓宽律诗的表现范围和表现手法。不仅以律诗写应酬、咏怀、羁旅、宴游及山水,而且用律诗写时事(用律诗写时事,字数和格律都受限制,难度更大)较少叙述而较多抒情与议论,运用自如。如《秋笛》、《即事》(“闻道花门破”)等。

2> 以律诗写组诗,扩大律诗的表现力。表现出一些较难表现、较宽泛的内容,五律和七律都有这样的组诗。

《秋兴八首》居夔洲时思念长安之作,以家事的兴衰为主题。八首犹如一首,感慨、回忆、思念与对于时局的看法。中心为“从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是杜甫律诗中的登峰造极之作。

3> 境界浑融 把律诗写得纵横恣肆,极尽变化之能事,合律而又看不出声律的束缚,对仗工整而又看不出对仗的痕迹。《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丝毫不受束缚,似散文一般。 全诗把一种骤然到来的狂喜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用忽传、初闻、却看、漫卷„„加强突然性和随意性色彩;用即从、便下、穿、向等词,连接四个地名,造成风驰电掣的气势。 4> 出神入化的技巧“晚节渐于诗律细。”“诗律细”不仅在于声律的精心安排,也在于从严谨中求变化,变化莫测而不离规矩;其拗体尤其是晚年七律拗体为成熟之后的通变,表现为变化中的完整。

浑融流转,无迹可寻,写来若不经意,使人忘其为律诗。《江村》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多病所须惟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 5> 炼字炼句“少陵炼神”。炼字是他的自觉追求,他炼字重在表达神情韵味。“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用动词使诗句活起来,用副词使诗富于转折,用双声叠韵和谐悦耳,用俗字亲切,“自”字用得好极了。 晚年寓居夔州《登高》“杜集七言律第一”(平仄注意)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全诗在声律句式上,精心安排平仄。

八句皆对,首联句中也对。严整的对仗被形象的流动感掩盖起来了,严密变得疏畅。 首联上句第一字仄声换成平声,下句第一字平声换成仄声,一开始便用轻重的变化增加了两个节奏。 “猿啸”处本应是二仄声,为使“天高”与猿声连着表现一种高扬凌厉的情调,用平声字“猿”三个平声连续上扬,“啸”仄下沉,两头均有一个急速的起伏,最后一个“哀”字,扬而不返。 大历诗坛

大历诗风唐大历至贞元年间,活跃于诗坛上的一批诗人创作风貌相似。这些诗人在开元盛世度过青少年时期,受过盛唐文化的熏陶,安史之乱后,他们的心理状态发生了变化,失去了盛唐士人的昂扬,他们的诗歌既没有李白那种非凡的自信和磅礴的气势,也没有杜甫那种反映战乱社会现实的激情和深广的情怀。尽管有少量作品有盛唐余韵,也写民生疾苦,但大量作品表现出一种孤独寂寞的冷落心境,追求清雅高逸的情调。这使诗歌创作由雄浑的风骨气概转向淡远的情致,转向细致省净的意象创造,以表现宁静淡泊的生活情趣,虽有风味但气骨顿衰。

大历十才子“十才子”之名初见中唐诗人姚合编《极玄集》。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翊、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因大历初年在长安参加重要的唱和活动而为世人所瞩目。

创作倾向和诗风相近,擅长写送别诗和隐居的诗歌。集情趣于山水,寄心绪于景物,除了应

酬唱和之外,主要写日常生活细事,自然风物和羁旅愁思,抒发寂寞冷清的孤独情怀,表现超然世外的隐逸风调。

艺术上以谢眺为宗:讲究格律辞藻,追求清雅闲淡,工于白描写景。 白居易

诗歌分类:讽谕、闲适、感伤、杂律四类,前二类体现着他“奉而始终之”的兼济、独善之道,所以最受重视。 诗歌理论:《与元九书》的主张和意义 作诗原则:为时为事。《与元九书》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其诗歌理论总核心是强调有为而作,不为艺术而艺术。这一理论是传统儒家诗文论的直接继承,也是杜甫写时事的创作道路的进一步发展。“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

诗歌功能:讽喻现实。强调诗歌“刺”的方面,不主张“美”。强调诗歌要干预现实,干预政治,要为君为民而作(诗经发乎情,止乎礼义)。要达到惩恶劝善,补察时政的目的,其诗歌有现实针对性和通俗化倾向。 作诗标准一:重写实,尚通脱。《新乐府序》提出作诗标准“其辞质而径,其言直而切,其事核而实,其体顺而肆”语言须质朴通俗,议论须直白显露,写事须绝假纯真,形式须流利畅达。

作诗标准二:形式为内容服务。反对脱离内容而徒事形式。《与元九书》:“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实义”为内容,最为重要。 弊病:他出之以理念,将“为君”而作视为诗歌的主要目的,极度突出诗歌的现实功利色彩,将诗歌导入了狭窄的路途。

1> 过分强调了诗歌针砭时弊的实用功能,而忽视甚至排斥和否定审美娱乐功能,否定诗歌的艺术性。

2> 其“实录”的方法,否定了想象,夸张等艺术手法。其诗歌不可避免的出现形象缺乏或枯涩干瘪。

3> 艺术表现上主张“其言直而切”“首句标其目,卒彰显其志”,忽视含蓄蕴藉,诗歌必然直白浅露。

元白诗派(元白 元和体 长庆体)中唐元稹和白居易为代表的诗派,他们重写实,尚通脱,以讽喻时事的乐府诗著称,是对杜甫写时事的创作道路的进一步发展。

他们除在诗歌语言通俗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外,还通过诗歌咏唱促进了格律技巧的纯熟。 白居易的代表作有《长恨歌》、《琵琶行》《新乐府》等,元稹的代表作有《乐府古题》。 元和体(长庆体)元白在唐宪宗元和年间所形成的诗风。《新唐书?元稹传》记载:“稹尤长于诗,与居易名相„„,天下传讽,号元和体”。后模仿作品亦称元和体。白《白氏长庆集》,元《元氏长庆集》,亦称长庆体。

新乐府运动由唐代白居易、元稹等所倡导的诗歌革新运动。“新乐府”一名是白居易相对汉乐府提出的,其含义就是以自创的新的乐府题目咏写时事,故又称“新题乐府”。

特点:自创新题,咏写时事,体现汉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代表作家及作品有白居易的《新乐府》五十首,《秦中吟》十首。元稹《田家词》《织妇词》张籍《野老歌》。 以新乐府为代表分析白居易讽喻诗的得与失 思想性

1> 反映民生疾苦,表现极大同情。《观刈麦》“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2> 对统治弊病的揭示如《重赋》《卖炭翁》《红线毯》。《观》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3> 爱国精神《西凉伎》《城盐州》。 艺术性

1> 主题的专一和明确,“一吟悲一事”如《卖炭翁》“苦宫市也”《秦吉了》“哀怨民也。”《重赋》直斥统治者对百姓的残酷剥夺。

2> 不少篇章形式灵活,多以三字句起首,后接七字句,富有民歌咏叹情调;多用口头语或俗语穿插其间。“秦吉了,出南中,彩毛青黑花颈红。耳聪心慧舌端巧,鸟语人言无不通。”浅显流利,读来琅琅上口。

3> 一些优秀诗篇运用外貌和心理等细节生动的描绘人物。如《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4> 鲜明对比。《买花》“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5> 叙事和议论结合。讽喻诗基本上都是叙事诗,但叙述到最后往往发为议论,对所写的事作出明确评价。如《井底引银瓶》“寄言痴小人家女,慎勿将身轻许人。” 缺失

1> 为达到卒章显其志的目的,往往不惜以丧失艺术性为代价,给诗篇添一个议论的尾巴。有时则画蛇添足,作不必要的重复。

2> 有的诗篇所写事件,作者本无深感,但为了凑足五十篇而作不必要的重复。充满了大堆议论和说教。如《七德舞》《采诗官》

3> 由于过于注重诗的现实功利作用,作者常用理念结构全篇,真实情感流露不足。不比杜甫体察民瘼,一任感情自然流露而有意蕴丰厚的乐府佳作。 4> 在语言上,一意追求浅显务尽而失之于直露无隐,有时一件简单的事情也要反复的陈说,不够精炼含蕴。

★★真题:分析白居易《琵琶行》《长恨歌》的艺术特色。“童子解吟长恨曲,牧儿能唱琵琶篇。”

《长恨歌》作于元和元年,是带有故事性和抒情性的长篇叙事诗。全诗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在感伤的情调里蕴隐含着垂戒来世的讽喻之意。 创作上:为情而作,非为事而作。打破写讽谕诗“其事核而实”“不为文而作”的原则。根据历史事实和故事传说,融合古诗、乐府以及说唱艺术的表现手法,运用想象和虚构手法,将浓烈的抒情贯穿于叙事的全过程,使得全诗风情摇曳,生动流转,极富艺术感慨力。 内容分析

安史之乱“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开篇写玄宗好色废政,杨妃恃宠而娇,终至引发安史之乱“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既是对历史事实的基本概括,也是“长恨”因由。

贵妃死后“黄埃散漫风萧索„„宛转蛾眉马前死”写玄宗逃蜀、杨妃身亡。渲染沉重哀伤的悲剧氛围,周详叙事变为宛曲抒情,极力铺写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回宫以后睹物思人的种种感触,并借四季景物的变换和孤寂的环境衬托他苍凉伤感的情怀: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贵妃重生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以省净的语言和恰当的比喻勾勒出杨妃天生丽质和风采神韵,脱尽世俗情味的理想女神。

渲染爱情忠贞,点出长恨主题。比翼鸟和连理枝的愿望此生难以实现,只有“长恨”永难消解。作者最后怀着对美人不幸的深切同情,对美的毁灭的沉重感伤,点出全诗主题: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特殊获得升华 :刻骨的相思成不绝的长恨,特殊的事件获得了广泛的意义,李杨爱情得以升华,普天下的痴男怨女则从中看到自己的面影,受到心灵的震撼。诗的巨大魅力,正在于

“长恨”。其巨大的艺术魅力,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琵琶行》

题材转换:作于元和十一年江州贬所。由历史题材转到现实题材,通过亲身见闻叙写“老大嫁作商人妇琵琶女的沦落命运,由此关合到自己的被贬遭际,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深沉感慨。 抒情深冷:因为有切身体验,所以感情就来得特别深挚;因为是在凄冷月夜江面巧遇琵琶女,所以诗情来得特别哀婉、苍凉。《唐宋诗醇》“满腔迁谪之感,借商妇以发之,有同病相怜之意焉。比兴相纬,寄托遥深。” 表现手法 景物烘托:“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用秋天的枫叶荻花和三次江月描写来烘托人物感情。 动作神态:“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因羞涩和难言之痛而不愿见人的情态;从“转轴拨弦三两声”到“低眉信手续续弹”以逐层递进的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回味往事时的神情和心绪。 对琵琶乐声的描写精彩之至:“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连用急雨、私语、珠落玉盘、花下莺鸣等一系列精妙的比喻,把乐声从急骤到轻微,从流利、清脆到幽咽、滞涩,再到突然激扬的过程极形象地摹写出来 。 猛的收笔,回味悠长。“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裂帛”音响之后,一切归于静寂,唯有秋月映照江心。置身斯时斯境,同怀天涯沦落之感的作者与弹者心境如何不难想见;由此刹那间宁静所构成的音响空白,也给读者留下了涵咏回味的广阔空间。

艺术手法综述(两篇都是白居易最成功的作品)

突出特点是抒情因素的强化。虽也用叙述、描写来表现事件,但却把事件简到不能再简,只用一个中心事件和两三个主要人物来结构全篇。诸如颇具戏剧性的马嵬事变,作者寥寥数笔即将之带过,玄宗思念上泼墨如雨,务求尽情。《琵琶行》也是声随情起,情随事迁,事件描述始终伴随着动人的情感力量。

以精选的意象来营造恰当的氛围、烘托诗歌的意境。《长恨歌》中“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哀凉孤寂的画面为诗中人物、事件统统染色,也使意境前的读者心灵摇荡,不能自已。

语言明白晓畅而又精纯确当“无不达之隐,无稍晦之词”(赵翼《瓯北诗话》);在运用想象、虚构、比喻等手法上也独占胜场。意境的深远、声情的浏亮、色彩的鲜明、内容的丰富上都远过前人。

张王乐府中唐较早从事乐府创作的诗人张籍、王建,尤其以写新乐府著称。张籍慨叹农民的生活和苦难《野老歌》;王建有不少描写农民日常生活如《田家行》。

特点:古题、新题参用方面极相似;艺术上都好用七言歌行,并在诗的结尾两句用重笔突出主题;语言也都通俗明快,凝练精悍。在扭转大历风调,将诗歌创作导向重写实,尚通俗的过程中,两人起着不可忽视的贡献。对元白的新乐府创作有直接影响。 刘柳中唐优秀诗人。“二十年来万事同”政治遭遇相似,诗歌思想内容相仿。两人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穷僻荒远的贬所度过的,所以抒写内心的苦闷、哀怨,表现身处逆境而不肯降心辱志的执着精神,是诗歌创作的主要内容。

两人区别:刘诗昂扬,柳诗沉重;刘诗外扩,柳诗内敛;刘诗气雄,柳诗骨峭;刘诗风清朗丽,柳诗淡泊简古。 刘禹锡(字梦得)

感怀述志诗:虽感怀沧桑,但格调昂扬。其诗歌渗透着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极富艺术张力和雄直气势,具有一种振衰起废、催人向上的力量。雄劲刚健。

《浪淘沙词九首》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再游玄都观绝句》百亩中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始闻秋风》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赏析套语)就诗意看,这篇作品简练爽利,晓畅易解,但透过一层看,便会领悟到一种傲视忧患独立不移的气慨和迎接苦难超越苦难的情怀,一种奔腾流走的生命活力和弃旧图新面向未来的乐观精神,一种坚毅高洁的人格内蕴。

《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全诗一反传统的悲秋观,颂秋赞秋,赋予秋一种导引生命的力量,表现了诗人对自由境界的无限向往之情。胸次特高,骨力甚健。 咏史怀古诗

语言平易简洁,意象精当新颖。

用宏大的视角洞观今古,反思历史,在古今相接的大跨度时空中,缓缓注入诗人源于苦难而又沉潜凝聚了的悲情,使作品沧桑感、隽永感浓厚,在中唐诗坛胜境独标。

《西塞山怀古》王睿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索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诗咏晋事,而饱含现实意味。充溢着一种悲凉而不衰飒,沉重而不失坚韧的精神气脉,以及纵横千古、涵盖一切的气象,令人感慨遥深。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似议非议,有论无论,笔著纸上,神来天际,气魄法律,无不精到”(薛雪《一瓢诗话》)。 学习地方民歌情调和手法,创出富有民歌情调、介于雅俗之间的七绝。清新质朴,真率自然。《竹枝词二首》其一: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还有情。

柳宗元(字子厚)

1> 诗歌主要写其谪贬的抑郁和思乡之情。《登柳州城楼》写难以排遣的愁思充塞于天地山海间。 2>(

简述柳宗元《江雪》、《渔翁》诗的意境与艺术风格。) 在贬谪期间所写的山水田园诗,主要写自己试图以清静幽寂的自然境界净化心灵,消除现实的困扰。

营造出地老天荒的空旷孤寂境界,意境冷峭清远。“千山鸟飞绝,万经人踪灭”。

艺术风格冷峭简淡。虽受陶山水田园诗的平淡风格影响,但无陶诗恬静闲适,而多了一层冷漠空寂。

韩孟诗派:险怪诗派:(韩孟李贾)

韩孟诗派中唐时期,韩愈、孟郊为代表的诗派。进一步发展了杜甫诗歌奇崛的一面,力求瑰奇怪谲。(孟诗韩笔—文)。 韩孟诗派的诗歌理论:

“不平则鸣”韩愈重视诗歌的抒情功能,强调内心不平情感的抒发。 “笔补造化”孟郊认为虽“形拘在风尘”,但可以“心放出天地”,用一己之心去牢笼乾坤,

绳律“万有”“天地入胸臆,吁嗟生风雷。文章得其微,物象由我裁。宋玉逞大句,李白飞狂才。”

雄奇怪异之美(韩诗):《调张籍》“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想当施手时,巨刃磨天扬„刺手拔鲸牙,举瓢酌天浆。

从“不平则鸣”到裁物象、觑天巧、补造化到明确提出雄奇怪异的审美理想,韩孟诗派形成一套系统的诗歌创作理论。它突破过于重视人伦道德和温柔敦厚的传统诗教,由重诗的社会功能转向重诗的抒情特质,转向重创作主体内心的展露和艺术创造力的发挥,诗歌理论史上值得重视。 怪奇的诗境

韩愈:喜欢歌咏非常事物,喜欢刚劲挺拔的意象。柔的形象也能转变成刚的力的美。写瀑布“是时新晴天井溢,谁把长剑倚太行!冲风吹破落天外,飞雨白日洒洛阳”以俗为美、以丑为美,开拓新题材。写落齿,写酣睡,写恐怖写血腥《纳凉联句》。 孟郊:(东野,影响最大的是《游子吟》)写充满幽僻、清冷、苦涩意象,表现其寒苦的生活,诗境仄狭,风格峭硬。“日短觉易老,夜长知至寒”“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也有以丑为美、意象险怪的诗作。“怪光闪众异,饿剑唯待人”。 贾岛:(晚唐和姚合以苦吟著称)荒凉寂寞清幽的意象:“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我忆山水坐,虫当寂寞闻”。 艺术表现:用词怪奇和以文为诗

用词怪奇,构思的奇特与形象的反常通过独特的词语来表现。 韩愈:用词硬语盘空,追求力感。“美目刺剑戟”;动作性词语的运用如“愤起挥天戈”“剑佩鸣相磨”。 孟郊:为表现瘦骨嶙峋的美“以寒入诗”多用冷色调生涩的词。“秋草瘦如发”“虫老声粗疏”。 贾岛:表现清冷的诗思。“孤鸿来半夜,积雪在诸峰”。 李贺:语言追求峭奇,色彩浓烈。如绿有“寒绿”“颓绿”“凝绿”红有“笑红”“冷红”。 构思上,以文为诗,使诗散文化。用古文的篇章结构、句式、虚词和直接叙述的方式,以议论入诗。(韩愈为代表)。

1> 叙事上:用较为自由的散文笔调入诗,痛快畅达地叙事抒情,变诗的高度浓缩跳跃为连贯明白的叙述。如《山石》: 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铺床拂席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 全诗单行顺接,不用偶句,不事雕琢,按照时间顺序,直书所历所见。

2> 结构上:大量使用长短错落的散文句法,打破诗的对称,回环的节奏韵律。尽力消融诗文界限。《嗟哉董生行》:淮水出桐柏山,东驰遥遥,千里不能休。淝水出其侧,不能千里,百里入淮流。„„ 李贺

“骚之苗裔”中唐天才诗人李贺深受屈原、李白及汉乐府民歌的影响,多以乐府体裁驰骋想象,自铸奇语。有高度的艺术才华,醉心于浪漫主义。诗歌以奇著称,称为“长吉体”。(字长吉)

苦闷情怀:短短27年的生涯,李贺将其卓荦的才华和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诗歌创作上,骑驴觅诗,苦吟成性,呕心沥血,废寝忘食,把作诗视为生命之所系。

艺术特征:凄(低沉凄楚的感情基调)艳(斑驳瑰丽的色彩)诡(奇诡的意象及意象组合)激(急骤多变的感情流程)。

1> 在构思与艺术想象上具独创性,往往超出常人的智力和自然时空的局限,具有神秘色彩。听音乐竟然“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而这乐音的美妙动听竟使得“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依桂树”

2> 对冷艳凄迷的意象有着特殊的偏爱,大量使用“泣、啼”等字词使其感情化,构成极具悲感色彩的意象群。“芙蓉泣露香兰笑”“老兔寒蟾泣天色”。“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

3> 多用质地锐利、脆硬、狞恶的物象,辅之以剪斫古死等字词,营造一种瘦硬、狠透、刺目的意象。“一双瞳人剪秋水。”“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4> 强烈的主观色彩常表现为意象复合的“通感”。“玉轮轧露湿团光。独携大胆出秦门。” 唯美倾向 他的诗是苦闷的象征,其直观幻想和描写,在艺术修辞技巧上达到了很高的境地。 《梦天》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玉轮轧露湿团光,鸾珮相逢桂香陌。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前半部分写瑰丽的月宫仙境景色,扑朔迷离,后半部分突然俯览人世苍桑,构思甚为奇特,想象力惊人。 《李凭箜篌引》吴丝蜀桐张高秋,空白凝云颓不流。„„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如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依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晚唐

悼古伤今,抑郁悲凉。国事无望,抱负落空,身世沉沦,使晚唐诗人情怀压抑,悲凉空漠之感常常触绪即来。

初盛唐怀古中常带有前瞻的意味,中唐怀古咏史常寄托对国家中兴的希望,晚唐诗人则是用一切皆无法长驻的眼光,看待世事的盛衰推移,普遍表现出伤悼的情调。悼古伤今从刘禹锡《西塞山怀古》、《金陵五题》、《台城怀古》始,后有杜牧、许浑、温庭筠、李商隐等。 杜牧(牧之)

咏史诗 诗风:情致高远,笔力劲拔;创作主张“文以意为主,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艺术风格“于俊爽峭健之中带风华流美”(其忧国忧民的壮怀伟抱与伤掉之情交织形成一种俊爽的风格。刻意伤春复伤别,人间惟有杜司勋)

杜牧尤擅七绝,晚唐第一个用七绝咏史。以史论笔法寓褒贬议论“二十八字史论”。名篇《过华清宫绝句》“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江南春绝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 怀古咏史诗多数抒写对于历史上繁荣昌盛局面消逝的伤悼情绪。《登乐游原》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看取汉家何事业,五陵无树起秋风。 《过勤政楼》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 感触中含有盛衰兴亡不可抗拒的哲理意味。《题宣州开元寺„„》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澹云闲今古同。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伤悼六朝繁华消逝,又以“今古同”三字把今天也带入历史长河。“人歌人哭”,一代代人都消没在永恒的时间里,是对唐衰推移,一切都无法长存的认同和感慨。此诗禾意超脱,一方面在广阔远大的时空背景上展开诗境,一方面又以丽景写哀思,很能体现杜牧律诗含思悲凄、流情感慨的特色。 也有不少是借题发挥,表现自己的政治感慨与识见。《赤壁》借慨叹周瑜因有东风之便取得成功,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心情。主要不是怀古,但仍带有伤悼往事的情绪。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 樊南生)

咏史诗内容多针对封建统治者的淫奢昏愚进行讽慨。《隋宫》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对晚唐许多皇帝不重求贤重求仙冷嘲热讽。《贾生》;《瑶池》“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求仙无益,神仙也不能使遇仙者免于死亡。

对当朝如玄宗的失政特别感到痛心,讽刺也特别尖锐。《龙池》揭露玄宗霸占儿媳的丑行,对本朝皇帝也不稍讳饰。 表现用世精神。“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希望有一番扭转乾坤的大事业,然后

归隐江湖。

抒写得更多的是人生感慨。“中路因循我所长,古来才命两相妨”“春日在天涯,天涯日又斜。莺啼如有泪,为湿最高花”伤春残日暮,与伤自身老大沉沦融成一体。 咏物诗大多托物寓慨《蝉》出语愤激“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传达中晚唐士人的普遍感受。

无题诗(包括隐约表现爱情的)的艺术(重点作品:《锦瑟》《重过圣女祠》《春雨》)

诗歌情调的幽美:抒情诗致力于情思意绪的体验、把握与再现,用以状其情绪的多是一些精美之物。表达上又采取幽微隐约、迂回曲折的方式,如《春雨》

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 远路应悲春晼晚,残宵犹得梦依稀。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为所爱者远去而“怅卧”“寥落”“意多违“的心境是一层情思;寻访不遇,雨中独归情景又是一层情思;设想对方远路上的悲凄是一层情思;梦醒后感慨梦境依稀,又是一层情思;然后是书信难达的惆怅。

思绪往而复归,盘绕回旋。雨丝、灯影、珠箔等意象精美迷蒙,诗境凄美幽约。

意象的朦胧与亲切可感:为表现复杂的矛盾、莫名的情绪,他把心灵中的朦胧图象化为恍惚迷离的诗的意象。意象有难以揣测的象征意义,结构成诗遂形成如雾里看花的朦胧诗境,辞意飘渺难寻。

《锦瑟》意象一一可见,却组不成一个有完整画面。传达“忆华年”的是五个在逻辑上并无必然联系的象喻和贯穿其中的迷惘感伤。喻体本身不同程度地带有朦胧的性质,而本体又未出现,诗就自然构成多层次的朦胧境界,难以确解。李商隐诗的朦胧,与亲切可感的情思意象常常统一。《锦瑟》虽号称难懂,却又家喻户晓,广为传诵。 《重过圣女祠》“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荒山废祠,细雨如梦似幻,灵风似有而无的境界亲切可感,而那种似灵非灵,既带有朦胧希望,又显得虚无缥缈的情思意蕴,又引人遐想,似乎还有未道尽的暗示意义。

内涵的多义性:李商隐的多义,往往是给读者提供多种解读的可能,构成解读上的复义。 多义性与其意象的独特有一定联系。珠泪、玉烟、蓬山、青鸟多富非现实的色彩,李诗意象,多富非现实色彩,均是被李商隐心灵化了的难以实指的意象,内涵复杂多变。 李诗大量用典。对典故内涵加以增殖改造。用典由正到反,正反对照,把人思想活动的角度和空间大大扩展。如《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典故反用后,那种高远清寂之境和永恒的寂寞感,沟通了不同类型人物某种近似的心理,从而使诗可以从不同角度加以解读。

多义与诗中独特的意象组合也很有关系。其受外界触动而意乱情迷的心象发而为诗中形成的意象,往往错综跳跃,不受现实逻辑上的时空与因果顺序限制。

《无题》紫府仙人号宝灯,云浆未饮结成冰。如何雪月交光夜,更在瑶台十二层?意象和句子之间的情绪性跳跃都很大。作为心象,把前后变化联系起来看,云浆未饮,旋即成冰,是追求未遂的幻化之象。“如何” 二句是与所追求的对象渺远难即之感,中间的跳跃变化,透露对方变幻莫测,难以追攀。 李商隐诗歌多义性更为根本的原因,在于把心灵世界作为表现对象。有些诗虽有一时一事的触动,但着力处仍然在于写心境,要表现的不是意思而是感觉或情感,其内涵远远超出了具体情事。 《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诗由登古原遥望夕阳触发,引起整个心灵的投注,百感茫茫,一时交集。“意不适” 则几乎汇聚其毕生经历的感受和体验。

浑融凄艳的风格(评述 如何形成浑融凄艳的风格的)

对幽约细美的向往被商隐发展为对朦胧境界的追求,而盛唐的壮丽则转而为凄艳。艳,有来自六朝的文学渊源,但李商隐诗艳而不靡。李诗不重意象的外部联系,又多用辞藻与事典,但以艳丽通于浑融,在艺术上具有博大的气象和完整性,避免了镶金嵌玉、支离饾饤的感觉。 1> 李商隐拥有自己的意象群。所用的意象在色调、气息、情意指向上有其一致性。

2> 李诗技法纯熟。声调的和谐、虚字的控驭,事典的巧妙组织都增加了诗脉的圆融畅适。 3> 情感统一。其孤独、飘零、惘然、无奈、寥落、伤感的情绪,弥漫在许多诗中,使诗的各部分浑然一体。《夜雨寄北》借思乡的愁绪,将此地与异地,现时与未来,实景与假想,巴山独对夜雨与剪烛聚首西窗等不同时地与场景,融合在一起。四句之间跳跃极大,但达到“水精如意玉连环”的浑融境界。 比较前人

1> 与齐梁诗歌写女性:齐梁诗歌主要兴趣在描写闺阁楼榭与女子的容貌体态服饰,重声色而乏性情。李诗侧重于感情领域的表现,摆脱了以满足感官欲望为特征的庸俗情调,以其深情绵邈把这一题材的诗境推向高峰。

2> 与阮籍诗之朦胧:论诗之朦胧而不易索解两人相似。但在写法上,李商隐主情,努力表现情感的本原状态;阮籍主理,略形取神,诗旨的恍惚与缺少形象化的实与相联系。

3> 与李贺诗风之凄艳:李贺个性极强,在失落中追求心理上的补偿,有很强的感官欲求,所写的物象往往具有特别的硬度和锋芒,又多用颜色字,瑰丽炫目。李商隐则是虽美艳而又较少给人色彩刺激。李商隐脱离了李贺的词诡调激,归于温润纯熟。

4> 与杜甫沉潜之气。李商隐跟杜甫一样,内心深处有一股郁结很深的沉潜之气,发而为诗,在情思的沉郁上十分相近。两人诗歌都达到了“浑融”的境地。

浑融不同:杜甫较李商隐外向,诗思经常盘旋在社会江山朝市之间,诗境与社会与自然直接沟通。“篇终接混茫”,所接的是外部世界。李商隐则是转向内心的无涯无际,扑朔迷离;诗美方面李商隐偏于幽美细腻,七律师法较杜甫更为规范细密,但诗境没有杜甫以及其他盛唐诗人那种为外部世界贴近的浑成,而是与心绪贴近。 创新之处

1> 对心灵世界作前人未曾有过的深入开拓与表现。他对心灵世界的丰富层次、变化的复杂奥妙、难以言说的领域,做了前所未有的细腻、传神的展示。围绕表现心灵世界,他在对于诗歌语言潜在能力的发掘,比兴象征手法和典故运用等方面,亦有许多独到的探索。

2> 开拓一个全新的艺术表现的领域:非逻辑的、跳跃的意象组合;朦胧情思与朦胧境界的创造;把诗境虚化。这样的非写实的艺术表现手法,极大的扩大了诗的容量,留给读者以更大的联想空间。表现手法史无空前。

3> 无题、咏史、咏物三类诗歌发展上做出重要贡献。他所创写的无题诗,在诗歌中成为一种富有特色的新体式;他的咏史诗突破“史”的拘限,真正进入“诗”的领域;咏物诗,托物寄怀,表现诗人独特的人生体验、人生意绪。

4> 体裁方面,七律七绝深婉精丽,充分发挥了这两种诗体在抒写情感、表现心理方面的潜能。“唐人能自辟宇宙者,惟李、杜、昌黎、义山。”李商隐确实是继李白、杜甫、韩愈之后,再次为诗国开疆辟土的大家。

温李指晚唐诗人温庭筠和李商隐。两人诗歌当时齐名,且诗风相近。元好问“笔头仙语复鬼语,只有温李无他人”。李商隐诗歌风格浑艳凄融,内涵多义性,情调朦胧凄美,卓然为诗国开疆辟土的大家。温庭筠诗多在艳丽之中带有浓厚的世俗乃至市井色彩,鲜明的表现出晚唐风尚。《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唐文学之二 唐传奇与变文

唐传奇指唐代流行的文言短篇小说。在六朝志怪小说的基础上,融合历史传记小说、辞赋、

诗歌和民间说唱艺术而形成的新小说文体。王度《古镜传》和白行简《李娃传》杜光庭《虬髯客传》。

晚唐裴铏把自己的小说起名“传奇”,至宋代才开始将传奇用作唐代新体小说的统称,以区别于旧有的志怪小说。为了与元、明时期也称为传奇的南戏区别,今称“唐传奇”。 “始有意为小说”唐传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文言小说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 ★唐传奇的三个阶段:初兴期 繁盛期 衰落期

初、盛唐为唐传奇的初兴期,是六朝志怪小说演变为唐人传奇的过渡期。单篇传奇文已经出现,《古镜记》是唐代现存最早的一篇小说作品。《游仙窟》是初兴期艺术成就较高的作品,带有骈体小说的鲜明特征。初期的唐传奇小说在志怪小说基础上融合史传、辞赋、诗歌和民间说唱艺术等多种文学样式,显示出风格的多样化。

中唐是传奇发展的繁盛期。保存至今完整作品约四十多种。体裁涉及爱情、政治和历史豪侠等诸多方面。其中以爱情小说成就最为突出。《离魂记》是步入兴盛期的标志。白行简《李娃传》完全摆脱志怪气息的社会人情小说。元稹《莺莺传》是作家根据自我生活体验创作的爱情小说。蒋防《霍小玉传》为爱情悲剧,也是中唐传奇的压卷之作。

晚唐到五代为衰落期。虽作品较多且有专集,但篇幅短小且内容单薄,思想和艺术成就都失去前一个时期的光彩。剑侠体裁尤为繁荣,《虬髯客传》是晚唐游侠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突出坚韧刚毅和卓尔不群,高蹈不羁的生命情调。 唐传奇的艺术成就

1> 处理虚实问题上,将情节的传奇性与现实性统一,情节的虚构、想象与作品的艺术性融合一体。“始有意为小说”。如《柳毅传奇》写充满神话色彩的书生与龙女相恋故事,情节离奇,但人情味很重。

2> 体裁丰富。有描写爱情的,如元稹的《莺莺传》、蒋防的《霍小玉传》;寓言讽刺题材有沈既济的《枕中记》“黄粱梦”;历史题材陈鸿的《长恨歌传》《东城父老传》;游侠题材杜光庭的《虬髯客传》;神怪题材裴铏的《传奇》。

3> 所写故事情节化、细节化。注重写人物的生活琐事,尤其注重写他们的情感生活或性情偏嗜之类的细节。

4> 叙事模式由故事中心向情节中心、人物中心演进。

5> 叙述语言雅俗兼采,时庄时谐,用文言描写物态人情以至琐事,简洁、准确、丰富、优美,将古代散文的巨大表现力发挥到很高水平。

★变文 是唐代民间创作的一种新文体,其体裁有说有唱,为佛教俗讲所借用。“变”即指变更了佛经的本文而成为“俗讲”之意。盛行于唐代,因光绪年间才从甘肃敦煌藏经洞发现,又称“敦煌变文”。

变文分三类:演说佛经故事的宗教性作品如《降魔变文》;演说历史故事的讲史作品;演说民间传说题材的作品。如《伍子胥变文》《王昭君变文》。

变文的体制是散文与韵文相结合而成。散文为讲述之用,韵文用来歌唱;对我国通俗讲唱文学有一定影响。是研究我国说唱文学和民间文学的重要资料 唐文学之三 词

曲子词词的初期称呼。词原是配合燕乐而创作的歌辞,在唐代文献中称曲或曲子,而“曲子”指的是燕乐曲调。“词”则是与这种曲调相配合的唱辞,如“敦煌曲子词”。曲子词的作者众多,体裁广泛,词体尚未定型,艺术上比较粗糙,属于词的初创阶段。 敦煌曲子词近代在甘肃敦煌石窟发现的唐及五代词,其中主要是民间词作,也有少数文人作品。词的题材广泛,艺术成就不一。其中少数优秀作品想象丰富,比喻贴切,语言通俗,生活气息浓厚。如《菩萨蛮》“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莫攀我,攀我太心偏。我是曲江临池柳。者人折了那人攀,恩爱一时间。”

花间词派和《花间集》五代时后蜀赵崇祚编辑我国第一部文人词总集《花间集》。收录唐、五代词人温庭筠、皇甫松、韦庄等十八家五百多首词。花派奉温庭筠为鼻祖,视野集中在女性的姿色和生活情状,特别是描写她们的内心生活。后人遂把这些词风缛采轻艳的词人称为花间派词人。

花派的兴起表明民间词已经成为文人手中的娱乐工具,标志着词作为一种文学样式正式流行于文坛,开启了曲子词艳科娱人的传统。缛采轻艳成词的主导风格,对后世词的发展起了深远的影响。

花间鼻祖温庭筠:第一个努力作词的人,作品风貌多数表现为秾艳细腻,绵密隐约。 1> 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上,以观赏的态度,来描摹刻画深闺女子的容貌、体态、服饰、动作及其室内陈设,并委婉含蓄地传达出他们内心的情思。《菩萨蛮》“小山重迭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2> 善于用居处及自然环境的描写,烘托出一种抒情的氛围,形成情景交融的审美意境,从而含蓄的传达出抒情主人公的情感世界。“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别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3> 语言秾丽,意象之间呈现出时间与空间商的跳跃性。 4> 风格不单一。境界阔大“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通俗明快《梦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州。” 重点掌握李后主的词:赏析(结合经历分析其词作)

李煜(字重光)南唐最后一个皇帝,世称李后主,存世诗三十余首。39岁时为宋军所俘,囚居汴京。从南唐国主沦为囚徒的巨大变化,明显的影响了他的创作,使他前后期的词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前期词写宫廷享乐生活的感受,实际是南朝宫体和花间词风的继续。后期词主要写亡国之痛和人世无常的悲叹。 艺术上:率真 容量

率性任情 不加节制:因阅历甚浅而性格纯真。词中一任真实情感倾泻,而较少有理性的节制。他的后期词写亡国之痛,血泪至情;前期词写宫廷享乐生活的感受,对自己的沉迷与陶醉,也不加掩饰。《玉楼春》晓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笙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临风谁更飘香屑,醉拍阑干情味切。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夜月。 加大词的感情容量。亡国前的词作能籍相思离别主题写出普遍的感情境界。亡国后的词既能准确表现其个人处境的沉痛凄凉,又能在此基础上写出“人生长恨”的普遍人生体验,让一切体验到人生不圆满的读者产生强烈长鸣。《浪淘沙?帘外雨潺潺》。

艺术表现上,李词不重修辞设色,而是洗尽铅华,以自然朴素取胜,另一方面又极为警策,有很强的情感表现力。“人生愁恨何能免”、“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敏于感受,长于表现,善于把抽象无形的情思划为鲜明生动的形象。善于用贴切的比喻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恰如一江春水” 善于用白描手法来抒写自己的生活感受“小楼昨夜又东风”。

摆脱定势改变晚唐以来词人惯用的通过一个妇女的不幸遭遇表达自我心声,直泻亡国哀痛,促使词摆脱花间曼声吟唱的风格,成为多方面言情抒怀的新诗体。对后来豪放派词作家有启示。

王国维“词至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正是由于李煜以其纯真,感受到了“人生长恨”、“往事已成空”那种深刻而又广泛的人世之悲,所以其言情的深广超过其他南唐词人。 唐文学四 散文与古文运动 相关联系:骈文

华美的形式成表达思想反映现实的障碍。骈文是一种美文学,十分重视对偶、声律、用典和辞采,重视美感。对偶惟求其工,四六句型限制了内容的充分表达;用典惟求其繁,不少篇章晦涩难懂;一意追求华丽辞藻,内容空虚浮泛。

唐初近百年,骈体仍占主要地位但也有新变。有流走活泼的生气和注重骨力的刚健风格。王勃《滕王阁序》落霞孤鹜之景,骆宾王《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李白将诗的笔法情调注入文中,破板滞为流动,变用典为白描。《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说理抒情简洁明快,如行云流水。

天宝后期,李华、萧颖士、柳冕等提倡古文,提出本乎道,重政教等主张,但未能与现实政治结合,空言明道。

古文运动古文是与“骈文”相对称的文体。形式上散行单句,不拘格式,不同于骈文讲究对偶、排比、用典和押韵。内容上题材广、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和文学性更强。因为文体上直接继承先秦两汉文章的传统,故称古文。

唐德宗贞元年间,由于韩愈和柳宗元等人的倡导和创作实践,追随者众多。从贞元到元和的二三十年间,古文终于压倒骈文,占据了文坛的主要地位。这就是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兴起背景

政治需要:唐德宗贞元至唐宪宗元和年间的“小中兴”,激发士人热情;藩镇割据和佛老蕃滋问题严重;经世致用的需要促使文体改革。 学人倡导:古今文体之争从骈文鼎盛的齐梁时代已经开始,后经初唐四杰以及陈子昂等人复归风雅比兴和汉魏风骨的疾呼,萧颖士和李华等人作出重要努力。从广阔范围和更高层次上推动了古文的发展。

杂文学观念的复归:我国早期文学与非文学是不分的。魏晋南北朝有了文笔之分:《文雕》“无韵者„„”。萧绎“„„谓之文。”自陈子昂“文章道弊五百年”,“文章”频现泯灭了魏、晋以来日趋扩大化了的不同文体间的差别,大量应用文体重又收罗进来。韩柳文风改革与这种杂文学观念的影响紧密相关。 韩柳古文的主要观点

文道合一,文以明道,文以载道。道是内容,文是形式,文应当为道服务。两人在批判继承先驱经验和清理儒道文化上,提出许多反传统的新解,使文章内容的变革带动形式的变革,使“文以载道”说产生了实践意义;“愈之志在古道,又甚好言辞”韩愈采取重道亦重文的态度。为写好文章而博采前人遗产。

革新文体,陈言务去。在文章体式上,主张写古文,但在具体写法上,却要求“唯陈言务去”“词必己出”“师其意而不师其辞”坚决反对模仿因袭。柳宗元也提出“渔猎前作,戕贼文史”。

文从字顺。要求文字表达要流利。有自然的语法规范。

气盛宜言和不平则鸣。韩愈非认为作家的道德修养是写好文章的关键。发展前人“养气说”“文气说”,提出为文“气盛则言之长短与声之高下者皆宜”强调“郁于中而泄于外”的“不平之鸣”。柳宗元也主张作家为文尽情抒发“引笔行墨,快意累累”。 成功原因:

1> 文以致用,从空言明道走向参预政治和现实生活。增强了散文的表现领域,使散文不仅在文体上而且在文风上与六朝骈文区别开来。

2> 虽言复古而实为创新。它不仅吸收秦汉各家散体文之所长,而且充分吸收六朝骈文的成就。极大地丰富了散文的艺术表现技巧。

弊端:文以明道一旦脱离了它产生的具体环境,作为一种普遍理论存在时,便会成为一种束缚,成为宣传封建伦理道德观念的理论依据,常常使得文章缺乏真情实感,充满道学气。

韩愈散文:文起八代之衰

韩愈力主重建儒家道统。他以孔孟之道的继承者和捍卫者自居“使其道由愈而粗传,虽灭死而万万无恨。”。

韩愈弘儒基本点在于“适于时,救其弊”。围绕导致中央皇权的极大削弱的藩镇割据和以紫乱朱,使得人心不古的佛老蕃滋两大问题,韩愈撰写了《原道》为代表的大量政治论文,明君臣之义,严华夷之防,对藩镇尤其是佛、老进行了不遗馀力的抨击。

韩愈散文集中体现了其“明道”与“不平则鸣”的文学主张。他既能“务去陈言”自铸伟辞。又能做到文从字顺。“气盛则„„”韩文中灌注着各种不同的感情,而最能体现其个性的是其入世精神和现实关怀的大气磅礴的感情。 论说文:

一类重在宣扬道统和儒家思想,如《原道》《原性》。《师说》最有代表性“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另一类重在反映现实,揭露矛盾,作不平之鸣。反映其胆壮气盛,惊世骇俗的精神,波涛翻滚的情感和气势夺人的雄辩。《讳辩》“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论佛骨表》“今无故取朽秽之物,亲临观之,巫祝不先,桃茢不用,群臣不言其非,御史不举其失,臣实耻之。乞以此骨付之有司,投诸水火,永绝根本。”(唐宪宗从凤翔法门寺迎佛骨入大内奉养)

韩愈不少序文言简意赅,形式多样,表达对现实社会的各种感慨。《送李愿归盘谷序》用“足将进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描摹奔走权门者的复杂心态,《送石处士序》用“若河决下流而东注,若驷马驾轻车就熟路,而王良、造父为之先后也,若烛照数计而龟卜也”来形容文士之机敏善辩,都极形象生动。《送董邵南序》历来被人称赏,起首一句“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劈空而来,一股郁勃侠烈之气溢于毫端。《祭十二郎文》围绕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尽情抒写作者对亡侄的伤痛,缠绵悱恻,凄切无限。其中叙“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的孤苦境况,写“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彼苍者天,曷其有极”的无穷怅恨,无一语不从至性中流出,令人读后,为之泪下。

韩愈还在传记、碑志中表现出状物叙事的杰出才能。其传记文《张中丞传后叙》记叙张巡、许远守睢阳事,杂以议论和抒情,其中写南霁云求援: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馀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

韩愈的碑志,则仿佛是一组组生动形象的人物画廊,历来为人所称赏。《殿中少监马君墓志》记传主幼时相貌:“眉眼如画,发漆黑,肌肉玉雪可念。” 杂文

以长短不拘,灵活多样的形式,抒写牢骚不平。《进学解》写自我窘态:“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跋前踬后,动辄得咎。„„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头童齿豁,竟死何裨?不知虑此,而反教人为!

另有一些篇幅短小的杂论文嘲讽现实,议论犀利。《伯夷颂》《杂说》“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柳宗元散文:更重视的乃是源于啖、赵学派不拘空名、从宜救乱的经世儒学 杂文:

正话反说,借问答体抒发自己被贬、被弃的一怀忧愤。《答问》《起废答》《愚溪对》 巧借形似之物,抨击政敌和现实。《骂尸虫文》 寓言 结构短小而极富哲理意味。《三戒》沉思人性弱点并加以批判。

山水游记

是柳宗元散文中的精品,也是作者悲剧人生的审美情趣的结晶。身世遭遇和环境的压迫,聊为优游,乐而复悲。郁愤填膺时以山水为“狴牢”(《囚人赋》);一人独游又与之同病相怜“处休”“观妙”。“凄神寒骨”之美的特色。 《永州八记》

八记包含了他流放生活得来的经验,寄托着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以及对命运的深刻认识 抓住景物特征,善于刻画。

语言美,丰富的词汇与精微的观察相结合。虚实动静,吸取了骈文的长处,多用短句,节奏明快且富于变化。

《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最为人称道“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开篇未见小潭,先闻水声,因闻水声,转觅小潭,即表现出行文的曲折变化。篇中写水之清却于水着墨不多,而是借石之底、鱼之游、日光之影来表现,可谓匠心独具。至于篇末对清冷寂寥之境的描摹和气氛的渲染,更隐然展示出被贬者凄楚悲苦的心态,令人读后为之怦然心动。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是真正的艺术性的文学,美的文学。善于幽美小景物精心刻划,展现出高于自然原型的艺术之美。“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将罕见的胜境传给世人,以免“贻林涧之愧”,用毕生精力“漱涤万物,牢笼百态”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上承郦道元《水经注》又有突破性提高,它不是对山水的纯客观描写,而是在描写中贯注了一股浓烈的寂寥心境,且借对山水的传神写照来表现一种永恒的宇宙情怀。

《钴鉧潭西小丘记》“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深邃幽寂的环境,适足以安放作者凄苦的心地,使他在自然美中获得暂时的忘却,以虚静的心神,达到与自然的合一,展现出一种如雪天琼枝般的清冷晶莹之美。 韩柳对散文体的开拓

在勇于创新的基础上建立新的散文美学规范。 文学观念上否定了六朝的文笔之分,把散文引进杂文学的发展路途。但在创作实践中重视辞采、语言和技巧。突破了一切文体界限和陈规旧制。把大部分应用文变成了艺术性很强的文学散文。

1> 辞采上:韩柳既一致反对“绣绘雕琢”的骈文末流,创作上又尽量吸收骈文的优长,用不少整齐有力的四字句夹杂于散文中间,造成音调铿锵的声情效果。 2> 语言上,韩愈既力倡“去陈言”又强调“文从字顺”。

3> 技巧上,韩愈善于运用变化多端的构思方法组织文章,善于通过比喻、排比和细节来描写、丰富文章的形象性和感染力。创立了一种与上古文判然有别的散文规范和秩序。 将浓郁的情感注入散文之中,大大强化了作品的抒情特征和艺术魅力。把古文提高到了真正的文学境地。

韩文如长江大河,澎湃流转,其奔放的气魄借其滔滔雄辩而横溢于行墨之间,更重要的是,韩愈在应用文中感怀述志,以感激怨愤之辞,发其穷苦愁思不平之声。柳文则如崇山峻岭,简古峭拔,立意精警。“笔笔锋刃,无坚不摧”。

晚唐小品文“唐末诗风衰落,而小品放了光辉。但罗隐的《谗书》几乎全部是抗争和愤激之谈;皮日休和陆龟蒙自以为隐士,别人也称之为隐士,而看他们在《皮子文薮》和《笠泽丛书》中的小品文,并没有忘记天下,正是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鲁迅《小品文

的危机》)” 罗隐《谗书》里的讽刺小品,都是他的“愤懑不平之言,不遇于当世而无所以泄其怒之所作”。其《英雄之言》揭露刘邦、项羽等盗取国家与强盗没有什么两样,是一篇十分犀利的文章。 皮小品文收在七年自编的《皮子文薮》里,托古讽今,一针见血。《鹿门隐书》:“古之置吏也,将以逐盗;今之置吏也,将以为盗。”“古之官人也,以天下为己累;故己扰之,今之官人也,以己为天下累,故人忧之。”《读司马法》云“古之取天下也,以民心;今之取天下也,以民命。”《原谤》说,“呜呼!尧舜大圣也,民且谤之,后之王天下者,有不为尧舜之行者,则民扼其吭,捽其首,辱而逐之,折而族之,不为甚矣。”反映了大起义前夕人民激烈的反抗情绪。

陆文收在《笠泽丛书》。《野庙碑》对贪官污吏做了辛辣的讽刺,说他们“平居无事,指为贤良,一旦有大夫之忧,当报国之日,则恫挠脆怯,颠踬窜踏,乞为囚虏之下。”其他如《招野龙对》、《记稻鼠》,也都很出色。

此恨人人有,多少成追忆?

自宋代以来,唐传奇《莺莺传》就被认为取材自作者元稹的亲身经历。大概正因为此,一则数千字,文章有些虎头蛇尾,情节有些莫名其妙的传奇,能影响后人这么多年,以至终有文人忍无可忍,妙笔生花,硬把一个哀伤的故事化成了经典喜剧《西厢记》。

作者究竟会在传奇里留下多少真实的痕迹,我不是唐传奇的研究者,不敢定比例;莺莺,究竟是深闺寂寞的富家小姐,还是卑贱的“酒家胡”,更不敢妄自猜度。只是元稹这个泥鳅一样的人物,对我来说,比他的故事更值得研究。

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可以写下几十首伤伤凄凄的悼亡妻的诗,却在妻子病重之际,在成都与名伎薛涛打得火热;可以遗憾地告诉薛涛不能辜负亡妻,所以不能娶她入门,却不久又续弦纳妾;可以因不逢迎宦官被打得鼻青脸肿,又因拍宦官马屁而位及宰相„„诗文里,他深情眷眷,亦不乏悲天悯人之句;生活中,他处处留情,又因薄情寡义为人不齿:那是一个让痴迷于其诗文者掉进冰窖的人。 常说“文如其人”,又骂“文过饰非”,看罢世间虚情假意,但凡是人做出来的事,就一时难辨真假。然而,那些“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家伙,作品没有如其言、似其行,前后矛盾、自抽耳光吗?人爱写作,多半因为文章可以抒发心意。绞尽脑汁、字斟句酌,可以调出两篇传世范文,写一辈子、若干篇,可以做到吗?若不早衰早死,也怕是把自己教导如文意,最终连自己都不知何为真、何为假了。

或许,元稹就是能够一辈子扭曲心与笔,将两者结合得天衣无缝的旷世奇才,为了声名远扬再万世留味,或是追求千万的发行量再多佳人、老丈人的好感。我不否认,林子大了,什么可能都可能存在;但我要完成这篇文章,就只想回归元稹的诗文,且用真意寻找心迹。 据研究,张生抛弃莺莺,也就是元稹抛弃初恋——那个叫双文的女子(有说,“双文”就是两个相同的字组成的名字,就是莺莺),是为了仕途。加上前述种种劣迹,元稹得到骂声很多。

且慢、且慢,如果同情莺莺、薛涛,认为她们兰心慧智,就慢些否定她们辨人的能力,说她们有眼无珠,竟如此殷勤向一个虚伪小人投怀送抱。

“我自顾悠悠而若云,又安能保君皑皑之如雪?感破镜之分明,睹泪痕之馀血。幸他人之既不我先,又安能使他人之终不我夺?”元稹《古决绝词》里的这段话,用纳兰性德的一句诗来评价再合适不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不少时候,虎狼伤人,是怕受人伤;人负心,是怕被人负。如果老天能张口告诉我们某某会永远忠诚,大概可以挽救很多段感情;可惜,我们都活在没有安全感的浑浑噩噩中,有的人自愿牺牲,有的人便是以“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形式爆发出来。

莺莺的优秀,张生是清楚的,他说:“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于人。使崔氏子遇合富贵,乘宠娇,不为云,不为雨,为蛟为螭,吾不知其所变化矣。昔殷之辛,周之幽,据百万之国,其势甚厚。然而一女子败之,溃其众,屠其身,至今为天下僇笑。予之德不足以胜妖孽,是用忍情。”

可以说他在诡辩,也可以说他道出了心声——心声不乏自卑。赵冀曰“美人绝色原妖物,乱世多财是祸胎”,女人以珠宝为饰,男人以女人为饰,在女人无力保护自己的古代,男人没有相当的地位能力,保护不了佳人,还招来横祸,也是事实。 而即使到了现代,境况又有多少改变呢?姑且当女人可以强到不再需要男人保护,感情却是更加脆弱。男人,有了事业就不少女人;女人,可以以婚姻为事业。

负心,不外两种情况,一是见新欢忘旧意,二是为了前程抛弃感情。第一种情况,负心人被冠以花心;第二种情况,负心人被斥为追名逐利的冷血动物。作为被负者,通常宁愿选择第二种情况:至少他的地位不是被另一个人取代的,自尊或多或少得到了保留。 “弃置今何道,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时意,怜取眼前人。”这首诗,莺莺应是强撑着写下来的,她是否已预感到此后走过张生生命的女子的遭遇,知道她在张生心目中的地位已无可替代呢?

感情,如此微妙,旁观者自诩为“清”,其实何曾清楚两个人之间的事。亿万万人聚聚散散,有的乍然相逢,一拍即合;有的却似天敌,怎么努力也没法凑到一处。 好友曾说:“就看是否遇到那个点你穴道的人了。”

汉帝、唐皇,哪一位不是美人无数?却可以为飞燕、玉环抛了江山。如果上帝果真给每个人设了一个他,如果这个人真地被遇见,究竟是大幸,还是大悲?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元稹《离思五首之四》)

大概元稹是遇到了她,但不知为什么,竟没有发昏,始终很清楚自己人生的志向与使命——他甚至以此在朋友面前炫耀。爱情与事业,他选择了放弃前者,虽然料想此后多半得面对孤独的煎熬——纵然有他人做伴。

古希腊神话里,爱神阿佛洛狄忒与智慧神雅典娜通常是不睦的,的确,爱情绝不宠爱理智过头的人。

可惜只有元稹能告诉我:写《遣悲怀三首》的时候,他的心里真都是韦丛吗?

韦丛嫁给他的期间,他的仕途的确不太如意,但终究是朝廷官员,岳丈也是堂堂京兆尹,何至“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的境地?他应当知道,溢美不是赞美,更像滑稽的讽刺。如果他真有心与韦丛合葬,既为夫妻,如何“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究竟是对谁说?

杀过一个人,就不会犹豫第二、第三个;为了理想,既然已经做出重大牺牲,自然可以更无顾忌、不择手段。

是非对错,我无意评价,人生的事情难以预料,甚至难以自主,而我又非彼池鱼。 想他临终之时,若满足多于遗憾、快乐多于伤痛,便是对的吧。 杂忆五首

其一 今年寒食月无光,夜色才侵已上床。忆得双文通内里,玉栊深处暗闻香。 其二 花笼微月竹笼烟,百尺丝绳拂地悬。忆得双文人静后,潜教桃叶送秋千。 其三 寒轻夜浅绕回廊,不辨花丛暗辨香。忆得双文胧月下,小楼前后捉迷藏。 其四 山榴似火叶相兼,亚拂砖阶半拂檐。忆得双文独披掩,满头花草倚新帘。 其五 春冰消尽碧波湖,漾影残霞似有无。忆得双文衫子薄,钿头云映褪红酥。 春晓 半欲天明半未明,醉闻花气睡闻莺。狌儿撼起钟声动,二十年前晓寺情。 遣悲怀三首

元稹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