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综合(一)
一、(2019·安徽A10联盟摸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归崇敬,字正礼,苏州吴县人。治礼家学,多识容典,擢明经。遭父丧,孝闻乡里。调国子直讲。天宝中,举博通坟典科,对策第一,迁四门博士。有诏举才可宰百里者,复策高..等,授左拾遗。肃宗次灵武,再迁起居郎、史馆修撰,修国史、仪注。以贫求解。未几,有事桥陵、建陵,召还参掌仪典。代宗幸陕,召问得失,崇敬极陈:“生人疲敝,当以俭化天下,则国富而兵可用。”时百官朝朔望,皆服袴褶,崇敬非之,建言:“三代逮汉无其制,..隋以来,始有服者,事不稽古,宜停。”诏可。时有方士巨彭祖建言:“唐家土德,请以四季月郊祀天地。”诏礼官儒者杂议。崇敬议:“礼以先立秋十八日祀黄帝,黄帝于五行为土。彭祖牵纬候说,事诡不经,不可用。”事皆施行。大历初,充吊祭册立新罗使。海道风涛,舟几坏,众惊,谋以单舸载而免,答曰:“今共舟数十百人,我何忍独济哉?”少选,风息。先是,使外国多赍金帛,贸举所无,崇敬囊橐惟衾衣,东夷传其清德。八年遣祀衡山未至而哥舒晃乱广州监察御史惮之请望祀而还崇敬正色曰君命岂有畏邪遂往。皇太子欲临国学行齿胄礼,崇敬以学与官名皆不正,乃建议:请以国子监为辟雍省。祭酒、司业之名,非学官所宜。请以祭酒为太师氏,位三品;司业为左师、右师,位四品。有诏尚书省集百官议。皆以习俗久,制度难分明,国学非世官,不得名辟雍省、太师氏。大抵惮改作,故无施行者。坐史给禀钱不实,贬饶州司马。德宗立,召还,复拜国子司业,稍迁翰林学士,充皇太子侍读。田悦禀命,持节宣慰,称旨,宠赐缯帛,儒生以为荣。迁工部尚书,仍前职。年老,以兵部..尚书致仕。卒,年八十八,赠尚书左仆射,谥曰宣。论撰数十篇。 ..
(节选自《新唐书·归崇敬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B )
A.八年/遣祀衡山/未至而哥舒晃乱/广州监察御史惮之/请望祀而还/崇敬正色曰/君命岂有/畏邪遂往
B.八年/遣祀衡山/未至而哥舒晃乱广州/监察御史惮之/请望祀而还/崇敬正色曰/君命岂有畏邪/遂往
C.八年遣祀/衡山未至/而哥舒晃乱广州/监察御史惮之/请望祀而还/崇敬正色曰/君命岂有/畏邪遂往
D.八年遣祀/衡山未至/而哥舒晃乱/广州监察御史惮之/请望祀而还/崇敬正色曰/君命岂有畏邪/遂往
解析 “八年”即“大历八年”,以年号表明时间,统领下文的事件,其后应断开,排除C、D两项。“广州”为“乱”的状语,“监察御史”为官职名,两者中间应断开,排除A项。故选择B项。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天宝,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B.朔望,朔日和望日,即农历每月初一和十五。古代每逢朔望常行朝谒之礼。 C.工部,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工程、交通、水利和屯田等事务。 D.致仕,亦作“致事”,指古代官员被迫辞官回家,是一种非正常的退休。 解析 致仕指古代官员交还官职,退休回家,是正常退休,且多是主动的。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归崇敬才华出众,对策优秀。他先是考中明经科,天宝年间又考中博通坟典科;两次对策,也分别名列第一和优等,并因此升官。
B.归崇敬学识渊博,熟悉典制。桥陵、建陵有事,他参与掌管礼仪典章;方士巨彭祖建议在四季月郊祀天地,他依据礼制予以反驳。
C.归崇敬建言献策,均被采纳。百官上朝时穿袴褶,他建议停止;他还认为国子学与官名都不正规,建议修改。这些建议都得到实施。
D.归崇敬临危不惧,义不独生。出使新罗,遇到风暴,船几乎被毁,众人打算用小船载他先走,他与大家同生共死,不愿独自偷生。
解析 “均被采纳”“这些建议都得到实施”错,原文“大抵惮改作,故无施行者”说明后一个建议经百官讨论后没有施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生人疲敝,当以俭化天下,则国富而兵可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田悦禀命,持节宣慰,称旨,宠赐缯帛,儒生以为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百姓困苦穷乏,应当用节俭教化天下,那么国家就会富强而且可以用兵了。 (2)田悦接受王命,他拿着符节宣诏安抚,符合皇帝旨意,受到宠信并赐予丝帛,儒士们认为这很荣耀。
参考译文
归崇敬,字正礼,是苏州吴县人。他研究家传礼学,精通多项法则,考中明经科。遭遇父亲的丧事,以孝闻名乡里。调任国子直讲。天宝年间,考中博通坟典科,对策名列第一,升任四门博士。皇帝下诏举荐可以治理百里地方有才能的人,他的对策再次获得优等,授任左拾遗。肃宗暂驻灵武,归崇敬两次升迁为起居郎、史馆修撰,修撰国史、仪注。因贫穷请求解除官职。不久,桥陵、建陵有事,他被召回朝廷参与掌管礼仪典章。代宗驾临陕地,召他询问得失,归崇敬极力陈说:“百姓困苦穷乏,应当用节俭教化天下,那么国家就会富强而且可以用兵了。”当时百官每月初一和十五上朝,都上穿褶下着裤,归崇敬批评这种做法,建议说:“夏、商、周三代到汉没有这种制度,隋朝以后,才有穿这种服装的,此事没有考察古制,应当停止。”皇帝下诏同意。当时有方士巨彭祖建议说:“唐朝是土德,请在春夏秋冬四季的第三个月在郊外祭祀天地。”皇帝下诏让礼官儒者一起讨论。归崇敬说:“礼制
以立秋前十八天祭祀黄帝,黄帝在五行中为土德。巨彭祖附会纬候的说法,事情诡怪荒诞不经,不能采用。”他提议的事情都被施行。大历初年,充任吊祭册立新罗的使者。海上风大浪高,船几乎被毁坏,众人吃惊,商量用一只小船载他先走以免身死,他回答说:“如今同船的有几十上百人,我怎么忍心独自渡海呢?”一会儿,风停了。此前,出使外国的人都携带很多金帛,用来购买自己没有的东西,归崇敬的行囊里只有衣被,东夷人传颂他清廉的德行。大历八年,朝廷派遣他祭祀衡山,还没到而哥舒晃在广州叛乱,监察御史害怕了,请求遥望衡山祭祀就回去,归崇敬表情严肃地说:“有皇帝的命令难道也畏惧吗?”于是前往。皇太子要到国子学举行齿胄礼,归崇敬认为国子学与官名都不正规,于是建议说:请把国子监作为辟雍省。祭酒、司业的名称,不适合学官。请把祭酒作为太师氏,官位为三品;司业作为左师、右师,官位为四品。皇帝下诏让尚书省召集百官商议。都认为习惯已久,制度难分辨清楚,国子学不是世官,不能叫作辟雍省、太师氏。大概是害怕改作,所以没有施行。因佐吏发放官钱不实归崇敬受牵连,被贬为饶州司马。德宗即位,召回,再次授任国子司业,逐渐升迁任翰林学士,充任皇太子侍读。田悦接受王命,他拿着符节宣诏安抚,符合皇帝旨意,受到宠信并赐予丝帛,儒士们认为这很荣耀。升任工部尚书,沿袭前职。年老,以兵部尚书的官职退休。去世,享年八十八岁,追赠尚书左仆射,谥号为宣。有论著几十篇。
二、(2019·河南部分示范性高中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张廷珪,河南济源人。第进士,补白水尉。累迁监察御史,按劾平直。武后税天下浮屠钱,营佛祠于白司马坂,廷珪谏,后善之。召见长生殿,赏慰良厚,因是罢役。张易之诛,议穷治党与。廷珪建言:“自古革命,务归人心,则以刑胜治。今唐历不移天地复主宜以仁化荡宥且易之盛时趋附奔走半天下尽诛则已暴罚一二则法不平宜一切洗贷。”中宗纳之。神龙初,诏白司马坂复营佛祠,廷珪方奉诏抵河北,道出其所,见营筑劳亟,怀不能已,上书.切争,且言:“今土木复兴,不称前诏。愿罢之,以纾穷乏。”帝不省。寻为中书舍人。再迁礼部侍郎。玄宗开元初,大旱,关中饥,诏求直言。廷珪上疏曰:“古有多难兴国,殷忧启圣,盖事危则志锐,情苦则虑深,故能转祸为福也。今受命伊始,华夷百姓清耳以听,刮.目以视,冀有闻见,何遽孤其望哉?”再迁黄门侍郎。监察御史蒋挺坐法,诏决杖朝堂,廷珪执奏:“御史有谴,当杀杀之,不可辱也。”士大夫服其知体。王琚持节巡天兵诸军,方还,复诏行塞下,议者皆谓将袭回纥,廷珪陈五不可。又请复十道按察使,巡视州县,帝然.纳之。坐漏禁内语,出为沔州刺史。频徙苏、宋、魏三州。初,景龙中,宗楚客、纪处讷等封户多在河南、河北,讽朝廷诏两道蚕产所宜,虽水旱得以蚕折租。廷珪谓:“两道倚大河,地雄奥,股肱走集,宜得其欢心,安可不恤其患而殚其力?愿依贞观、永徽故事,准令折免。”诏可。在官有威化。入为少府监,封范阳县男。以太子詹事致仕。卒,赠工部尚书,谥贞穆。 ..
(节选自《新唐书·张廷珪传》)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A.今唐历不移/天地复主/宜以仁化荡宥/且易之盛时/趋附奔走半天下/尽诛则已暴/罚
一二则法不平/宜一切洗贷
B.今唐历不移/天地复主/宜以仁化荡宥/且易之盛时趋附/奔走半天下/尽诛则已暴/罚一二则法不平/宜一切洗贷
C.今唐历不移/天地复主/宜以仁化荡宥/且易之盛时/趋附奔走半天下/尽诛则已暴罚/一二则法不平/宜一切洗贷
D.今唐历不移/天地复主/宜以仁化荡宥/且易之盛时趋附/奔走半天下/尽诛则已暴罚/一二则法不平/宜一切洗贷
解析 “易之”指前文所说的“张易之”,“易之盛时”表意完整;且“趋附”与“奔走”为近义连用,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两项。“尽诛”与“ 罚一二”表意相反,应在“罚”前断开,排除C项。故选择A项。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诏,一般指天子下达臣属的文书,可分为即位诏、遗诏、口诏等,始于秦始皇,终于清朝。
B.夷,我国古代对中原以外各民族部落集团的蔑称,在文中与“华”相对,可指各少数民族。
C.道,在唐代原属于监察区名称,后成为地方行政单位,一般为州县之上的一级行政区划。
D.工部,古代中央官署名,为掌管营造工程、财政赋税事项的机关,其长官为尚书,曾称冬官、大司空等。
解析 “财政赋税事项”由户部掌管。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张廷珪把握时机,恳切进言。开元初年,天下大旱,关中发生饥荒,张廷珪趁着玄宗问政之机,联系古今向皇帝阐述了为君治国之道。
B.张廷珪知礼识体,令人佩服。在黄门侍郎任上,监察御史蒋挺触犯法律,下诏在朝廷上行杖刑,他认为处罚方式不妥,得到士大夫的一致称赞。
C.张廷珪不惧权贵,体恤百姓。景龙年间,宗楚客等权贵的封户多在河南、河北,他们不恤民情,压榨百姓,张廷珪据理力争,维护了百姓的利益。
D.张廷珪仕宦多朝,历任多职。他在武则天、中宗、玄宗朝任过官职,仕途顺利;先后任过白水尉、监察御史、中书舍人、太子詹事等职务。
解析 “仕途顺利”错,根据“坐漏禁内语,出为沔州刺史”可知,张廷珪在仕宦生涯中也曾获罪遭贬。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武后税天下浮屠钱,营佛祠于白司马坂,廷珪谏,后善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土木复兴,不称前诏。愿罢之,以纾穷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武后征收天下僧人的钱,在白司马坂营建佛寺,张廷珪上书劝谏,武后认为他说得好。
(2)如今又兴起土木,和前诏不相符。希望能停止这些做法,以解除百姓的穷困。 参考译文
张廷珪是河南济源人。考中进士科,补任白水尉。多次升官后任监察御史,按察纠举公正。武后征收天下僧人的钱,在白司马坂营建佛寺,张廷珪上书劝谏,武后认为他说得好。在长生殿召见他,赏赐慰勉很是丰厚,建佛寺之事也就因此停止。张易之被诛杀,议论要求彻底惩治他的同党。张廷珪进言说:“自古革命,致力于归顺人心,就是用恰当的刑法来达到治理。如今唐历不变,天地恢复主人,应该用仁慈教化给以宽恕。况且张易之最得势的时候,趋炎附势奔走之徒有天下半数之多,全部诛杀则过于残暴,只惩治一两个则执法不平,应该一律赦免。”中宗采纳了这项建议。神龙初年,诏令在白司马坂再次营建佛寺,张廷珪正好奉诏令到达河北,路经那里,见百姓营造劳役十分辛苦,心中不能平静,上书恳切谏诤,并说:“如今又兴起土木,和前诏不相符。希望能停止这些做法,以解除百姓的穷困。”皇帝不理会。不久,任张廷珪为中书舍人。两次升迁后任礼部侍郎。玄宗开元初年,大旱,关中闹饥荒,皇帝诏令征求直言进谏。张廷珪上书说:“自古有多难而振兴国家,深忧而启迪圣明之事,大概是指事情危急则锐意选取,境况艰苦则深谋远虑,所以能转祸为福。如今皇上刚刚即位,华夏及四夷百姓都洗耳恭听,刮目注视,希望有所闻,有所见,怎能这么快就辜负他们的期望呢?”张廷珪两次升官后任黄门侍郎。监察御史蒋挺犯了法,下诏在朝堂上行杖刑,张廷珪坚持上奏说:“御史有罪过,当杀就杀了他,但不可侮辱他。”士大夫都佩服他懂得事体。王琚持节巡视天兵诸军,刚回来,皇帝又诏令他巡视塞下,议论者都认为将攻打回纥,张廷珪陈述五条不可行的理由。又请求恢复十道按察使,巡视州县,皇帝同意并采纳了。张廷珪因泄露宫中密语而获罪,贬任沔州刺史。接连调任苏州、宋州、魏州刺史。当初,景龙年间,宗楚客、纪处讷等人的封户多在河南、河北,他们劝说朝廷下诏两道是适宜养蚕之地,假使水旱可用蚕抵租。张廷珪说:“两道靠着大河,地势雄奇精妙,是能捍卫京城的边境壁垒,应该谋取百姓的欢心,怎么可以不怜惜他们的忧患而要耗尽他们的物力呢?希望能按照贞观、永徽时的旧例,准照法令折免。”皇帝下诏同意了。张廷珪任官有威严教化。召入京任少府监,封为范阳县男。以太子詹事的官职退休。去世后,追赠工部尚书,谥号为贞穆。
三、(2019·长沙长郡中学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士燮字威彦,苍梧广信人也。燮少游学京师,事颍川刘子奇,治《左氏春秋》。察孝廉,补尚书郎,公事免官。父赐丧阕后,举茂才,除巫令,迁交阯太守。燮体器宽厚,谦虚下士,.中国士人往依避难者以百数。耽玩《春秋》,为之注解。陈国袁徽与尚书令荀彧书曰:“交
阯士府君既学问优博,又达于从政,处大乱之中,保全一郡,二十余年疆场无事,民不失业,羁旅之徒,皆蒙其庆,虽窦融保河西,曷以加之?官事小阕,辄玩习书传,《春秋左氏传》..尤简练精微,吾数以咨问《传》中诸疑,皆有师说,意思甚密。又《尚书》兼通古今,大义详备。闻京师古今之学,是非忿争,今欲条《左氏》《尚书》长义上之。”其见称如此。燮....兄弟并为列郡,雄长一州,偏在万里,威尊无上。出入鸣钟磬,备具威仪,笳箫鼓吹,车骑满道,胡人夹毂焚烧香者常有数十。妻妾乘辎,子弟从兵骑,当时贵重,震服百蛮,尉他
①
不足逾也。朱符死后,汉遣张津为交州刺史,津后又为其将区景所杀,而荆州牧刘表遣零
陵赖恭代津。是时苍梧太守史璜死,表又遣吴巨代之,与恭俱至。汉闻张津死,赐燮玺书曰:“交州绝域南带江海上恩不宣下义壅隔知逆贼刘表又遣赖恭窥看南土今以燮为绥南中郎将董督七郡领交阯太守如故。”后燮遣吏张旻奉贡诣京都,是时天下丧乱,道路断绝,而燮不废贡职。特复下诏拜安远将军,封龙度亭侯。后巨与恭相失,举兵逐恭,恭走还零陵。建安十五年,孙权遣步骘为交州刺史。骘到,燮率兄弟奉承节度。而吴巨怀异心,骘斩之。权加燮为左将军。建安末年,燮遣子廞入质,权以为武昌太守,燮、壹诸子在南者,皆拜中郎将。燮又诱导益州豪姓雍闿等,率郡人民使遥东附,权益嘉之,迁卫将军,封龙编侯,弟壹偏将.军,都乡侯。燮每遣使诣权,致杂香细葛,辄以千数,明珠、大贝、流离、翡翠、玳瑁、犀、象之珍,奇物异果,蕉、邪、龙眼之属,无岁不至。壹时贡马凡数百匹。权辄为书,厚加宠赐,以答慰之。燮在郡四十余岁,黄武五年,年九十卒。
(节选自《三国志·士燮传》)
【注】 ①尉他:南越王赵佗。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B )
A.交州绝域/南带江海上/恩不宣下/义壅隔/知逆贼刘表/又遣赖恭窥看南土/今以燮为绥南中郎将董督七郡/领交阯太守如故
B.交州绝域/南带江海/上恩不宣/下义壅隔/知逆贼刘表又遣赖恭窥看南土/今以燮为绥南中郎将/董督七郡/领交阯太守如故
C.交州绝域/南带江海上/恩不宣下/义壅隔/知逆贼刘表又遣赖恭窥看南土/今以燮为绥南中郎将/董督七郡/领交阯太守如故
D.交州绝域/南带江海/上恩不宣/下义壅隔/知逆贼刘表/又遣赖恭窥看南土/今以燮为绥南中郎将董督七郡/领交阯太守如故
解析 “上恩不宣”“下义壅隔”结构相同,语意相承,中间应断开,排除A、C两项。“逆贼刘表又遣赖恭窥看南土”作“知”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项。故选择B项。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举,古代推荐、荐举有才能的人,如“举孝廉不行”“举国上下”,这与下文“除巫令”的“除”意义不同。
B.书传,古时候一般指典籍、著作等,有时也专门指有关《尚书》经义的传述解释;
传,则多指解释经义的文字。
C.古今之学,“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两者的区别不仅在于经学研究时所持底本的字体不同,更主要的是对于经典内容的阐释也有差异。
D.封,我国古时候帝王把土地或爵位赐予亲属或臣僚,这与文中的“拜安远将军”中的“拜”意义是不相同的。
解析 “举国上下”的“举”是“全”的意思。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士燮钟爱传统文化,学识渊博。士燮在少年时就研究《左氏春秋》,为官闲暇时潜心研习经传,兼通《春秋》《尚书》的古文、今文。
B.士燮器量宽容厚道,礼贤下士。士燮升任交阯太守后,中原地区的数百士人前往他那里避难,都能蒙受他的恩惠。
C.士燮通晓为官之道,政绩突出。袁徽在给荀彧的信中极力称赞士燮的治理才能,称赞他在大乱之中能使百姓们安居乐业。
D.士燮威望尊贵无比,但过于招摇。士燮兄弟们同时担任郡守期间,出入鸣钟响磬,礼仪完备齐全,车辆马匹等挤满了道路。
解析 “兼通《春秋》《尚书》的古文、今文”错,原文只说“又《尚书》兼通古今,大义详备”。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燮少游学京师,事颍川刘子奇,治《左氏春秋》。察孝廉,补尚书郎,公事免官。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数以咨问《传》中诸疑,皆有师说,意思甚密。又《尚书》兼通古今,大义详备。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士燮年少到京师游学,求学于颍川人刘子奇,研究《左氏春秋》。士燮后来被察举为孝廉,补任尚书郎,因公事被免官。
(2)我曾多次就《传》中的一些疑难之处向他咨询,他的解释都有师承的说法,观点思想深刻精密。对《尚书》他能兼通古文、今文,对其中的主要内容理解掌握得十分详细完备。
参考译文
士燮,字威彦,是苍梧广信人。士燮年少到京师游学,求学于颍川人刘子奇,研究《左氏春秋》。士燮后来被察举为孝廉,补任尚书郎,因公事被免官。他父亲士赐的丧事完毕后,他被举荐为茂才,任命为巫县县令,升任为交阯太守。士燮心胸器量宽容厚道,谦和虚心礼贤下士,中原地区的士人前往他那里避难依附者数以百计。他潜心研究《春秋》,为它作注解。陈国人袁徽给尚书令荀彧的信中说:“交阯士府君既学问渊博,又通晓政治,处于大乱之中,保全一郡之地,二十多年疆界内没有战祸,百姓没有丧失家业,流落寄居在那里的人,都蒙受他的好处,即使像窦融保全河西之地的事迹,又怎能超过他呢?他在处理公务的余暇,
还研习经传,尤其对《左氏春秋传》的研究简明精练、细致入微,我曾多次就《传》中的一些疑难之处向他咨询,他的解释都有师承的说法,观点思想深刻精密。对《尚书》他能兼通古文、今文,对其中的主要内容理解掌握得十分详细完备。听说京师古文经学派与今文经学派,各以为是争辩不休,他现在正打算分条论析《左氏》《尚书》的深微大义呈报给朝廷。”士燮就是这样受人称赞。士燮兄弟同时担任各郡郡守,强有力地掌管着一州之政,因偏在万里之域,他们的威望尊贵至高无上。他们出入鸣钟响磬,显赫威严的礼仪完备齐全,有笳笙箫管吹奏,车辆马匹充满道路,常有几十位夹在车马群中焚香的胡人。他们的妻妾都乘坐配有帷幔、可以坐卧的小车,子弟们都有兵士骑马跟在身后,尊贵显赫于当时,震慑各少数民族,以往的南越王尉他也不能超过他们。朱符死后,汉朝廷派遣张津为交州刺史,张津后来又被自己手下将领区景杀害,而荆州牧刘表派遣零陵人赖恭前往接替张津。这时苍梧太守史璜死去,刘表又派遣吴巨去接替史璜,与赖恭一同到达。汉朝廷听说张津已死,就赐予士燮有玺印、封号的诏书说:“交州地处与中原隔绝之处,南面依靠长江和南海,朝廷之恩不能宣达,臣下的忠义之言受到阻隔,得知逆贼刘表又派赖恭窥视南方这一地区,现在任命士燮为绥南中郎将,总督七郡,仍然兼任交阯太守。”后来士燮派遣州吏张旻带着贡品前往京都,当时正是天下大乱之时,道路隔绝不通,而士燮没有放弃进贡的职责。朝廷特意再次下诏任命他为安远将军,加封为龙度亭侯。后来吴巨与赖恭两人失和,吴巨起兵驱逐赖恭,赖恭逃回零陵。建安十五年,孙权派遣步骘任交州刺史。步骘到达后,士燮率领兄弟们敬奉并接受节制调度。但吴巨怀有异心,步骘将他杀死。孙权加任士燮为左将军。建安末年,士燮遣送儿子士廞去做人质,孙权任命士廞为武昌太守,士燮、士壹在南方的儿子们,都被任命为中郎将。士燮又诱导益州的豪族雍闿等人,让他们率领郡中百姓,在远处向东依附孙权,孙权更加赞赏士燮,升任他为卫将军,封为龙编侯,升士壹为偏将军,封为都乡侯。士燮常常派遣使者去拜见孙权,进献各种香料和细纹葛布,动不动就数以千计,其他如明珠、大贝、琉璃、翡翠、玳瑁、犀角、象牙之类珍品,以及奇物异果,如香蕉、椰子、龙眼之类,没有一年不进贡。士壹当时进献的好马有几百匹。孙权就常常亲自写信,给予优厚的恩宠和赏赐,来回报慰抚他们。士燮在交阯郡职位上任职四十多年,在黄武五年,他九十岁时去世。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