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文课程标准谈二十世纪前期语文知识教学
2020-01-04
来源:步旅网
^ 、 二十世纪前期语文知 只教学术 屠锦红 语文知识教学是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重要内 的《中学校令施行规则》在“学科程度”中规定:“国文 首宜授以近世文渐及于近古文,并文字源流、文法要 略及文学史之大概,使作实用篇目之文字,兼课习 容,也是中国语文教育走上科学化的重要标志。20世 纪前期的语文知识教学是中国语文教育由少、慢、 差、费之“暗中摸索”走向多、快、好、省之“明里探讨” 的重要历程。本文对20世纪前期的语文知识教学进 行了梳理与反思。 一字。”1913年公布的《中学校课程标准》中“文字源流” “文法要略”“中国文学史”等语文知识已经明确进入 l『课程标准。在教材方面,当时已有了《文学源流》 、清末语文知识教学 《文学要略》和《中国文学史》等教学用书,如张元春 等编的《共和国文字源流教科书》(商务印书馆19l4年 版)、王梦勇编的《共和国中国文学史教科书》(商务 印书馆1914年版)等。 语文知识的教学,在语文学科诞生伊始便已经 有了萌芽。早在1904年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初等小 学堂章程》中就要求“讲动字、静字、虚字、实字之区 别,兼授以虚字与实字联缀之法,习字即以所授之字 三、 o世纪2o年代语文知识敬学 1923年,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了《新学制课程标 准纲要》,要求在小学加授检查字典的方法,在初级 中学教授“系统的文法研究,兼及修辞学大意”。高级 中学的文法学习“注重语体文与古文文法的比较的研 究。最好是用学生所习的外国文和本国文作文法的 研究。修辞学不必独立教学,可于读书时随时提出讨 论”。1923年,在《高级中学第一组必修的特设国文课 程纲要》中,把中国文字变迁的历史和研究中周文字 学的必要知识作为文字学习的目的。其内容包括甲 告以法。”1906年刘师培编著的《中国文学教科书》(共 十册)印行,这套教科书中就非常重视文字学基础知 识的介绍。刘师培在首册序例中反复强调说:“编辑 国文教科书,首明小学,以为析字之基。”清末政府颁布的 《奏定中学堂章程》中则要求“讲中国古今文章流别、 文风盛衰之要略。”】908年吴曾祺评选的《圉文教科 书》于商务印书馆发行,这套教材便鲜明地反映了这 一点。这套教材不仅史的线索清晰,而且编写体例更 具特色,即在每集之前有例言一篇,综述文学渊源、 文章优劣,颇有独到之处。 骨文述略、金文述略、从《诗经》到《楚辞》、书同文以 后的言文分歧、六书、辞书与韵书、反切、发韵要旨、 语气的转变、字义的转变、文法的演化、今日之古文、 比较文字学十一个组成部分。 1927年后,国民政府教育委员会通过决议,要求 在各级学校实施国民党的“党化教育”,开始加强对 二、民国初年语文知识教学 民元以后,国民政府教育部制定新学制,编制新 课程。1912年,教育部公布了《普通教育暂行标准》, 此课程标准废除了中小学的“读经讲经”一科,并将 此前的“中国文字”科和“中国文学”科均改为“国文” 科。同年颁布的《小学校教则及课程表》在第三条对 国文科的教学作出了要求:“初等小学校首宜正其发 音,使知简单文字之读法、书法、作法.渐授以日用文 学校师生的控制,课程标准的制订逐渐走向“党化”。 与此同时,民族危机加重,国际国内形势也制约了语 文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语文知识教学也受其影响。 1929年国民政府颁布的课程标准中,小学闰语课 章,并使练习语言。高等小学校,首宜依前项教授及 普通文之读法、书法、作法,并使练习语言。”同年颁布 程标准集中体现语文知识教学要求的主要是:“普通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国语文教育史研究”(批准号:DAA080079)系列_戒果之一,江苏省高校 蓝工程”资助(项目号:苏教师[2008]30号)系列成果之一。 o 。≤丝警 毫 § 二 一 、 新 课 程 ,√ 一 —i 文实用文的格式、结构、文法、修辞、标点”等方面。中 领性地位,成为2O世纪30年代语文教材的典范之 学国文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精读、略读、文章法则、作文 作,在教材的编制史上也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 练习等四部分,其中集中关涉语文知识的是“文章法 五、卫0世纪40年代语文知识救学 则”部分,“初中文章法则包括语体文法(词性、词位、 1941年((/J、学国语课程标准》在不同的学年均提 句式等),文章体裁(性质、取材、结构等);高中文章 出了关于语法和修辞等语文知识的教学项目,并以 法则则包括文法、修辞、文学欣赏、辩论术。”① 附件的形式安排了“文法的组织”。相关语文知识的 四、 0世纪30年代语文知识教学 教学也在“教学要点”一栏中作了相应交代。1941年 1932年《高级中学国文课程标准》中,语文知识 《六年制中学国文课程标准草案》中,语文知识主要 教学主要体现在“文章作法”方面:(1)文法应继续注 体现在:语体文法(词性、词位、句式等);文章体裁及 重语体文与文言文之异同,古书上文法特例,亦应分 作法(即记叙文、说明文、抒情文、议论文之性质、取 别说明,以为学生读解古书之助。(2)修辞应注重文 材、结构等);修辞学(文章组织与体制、遣词之方式、 章之组织与体制、遣词之方式、词格之类例。关于文 词格之类别);辩论术(辩论之方式、证据之搜集、判 学作品之玩味、作家风格之识别亦应注意,以培养人 断之正确、敌论之反驳、音调姿态之运用等)。并指 才,欣赏中国文学名著之能力。(3)辩论术,应注重辩 出,语文知识分别于各学年研究时间内讲授。具体 论之方式、证据之搜集、判断之正确、敌论之反驳等, 为:第一二学年讲授语体文法,第三四学年讲授文章 以养成学生明晰之头脑。 体裁及作法,第五六学年讲授修辞学及辩论术。此 继1932年颁定的国文课程标准,1936年教育部 外,还规定文学源流、文字学大意及国学常识于第五 公布了修正的中小学国文课程标准,减少了教学时 六学年研究时间内讲授。 数,调整了课程门类。以后又几次修订了国文课程标 20世纪40年代,不论是国统区还是解放区,与 准,各个课程标准在内容上基本大同小异。1940年颁 清末时期相比,语文知识教学在语文教材里的呈现. 布的课程标准与1932年颁布的标准大致相同,只是 得到了大幅度的扩展。在解放区由新华书店出版发 在“辩论术”一项中增加了“音调、姿态之运用”。 行的、胡乔木主持编制的《中等国文》,对语文知识就 在课程标准思想的倡导下,30年代语文教材的 给予了较大的关注。此教材在说明部分指出,国文教 编制很好地注意到了语文知识教学的编排。由商务 学的基本目的是对于汉语汉字的基本规律与主要用 印书馆出版的复兴初中、高中《国文》便作了大胆尝 途的掌握。该教材以“语文的基本规律和主要用途” 试,这套教材把语文读写知识写成短文,系统地编进 为主线,共6册,每册共6个单元,每个单元含3至4 教科书中,用来指导读写训练。它的具体做法是:初 篇范文和1至2篇关于说明语文规律的知识短文。 中《国文》每册穿插20篇“习作”教材,讲授文法、语 “为了掌握规律,学会应用,该书在范文选编上虽然 法、文章作法等知识,并附有习题;知识短文从阅读 兼顾文艺文和实用文,却不以文学欣赏为重点,而注 课文中择取例子。高中《国文》每册穿插9篇“文章作 重选择实用的各式文体,并将说明语文规律的知识 法”的知识短文和9组作文练习题。此后,这一编制 性文章作为正式课文,把语文规律教育、语文知识教 理念为语文教育界广泛效仿。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 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②解放区的教材还有 的首推夏丐尊、叶圣陶两位先生合编的《国文百八 许多,但其编制的理念和编制的体制,大都沿袭1945 课》。编者在《编辑大意》中写道,语文教材“要给国文 年创编的这套《中等国文》教材,可见其影响的深远。 科以科学性,一扫从来玄妙笼统的观念”。此教材将所 综上所述,2O世纪前期的中国语文教育,已经包 选范文分成记叙、叙述、说明、议论四种体裁,按文章 括了语音、文字、文学、文法、语法、修辞、辩论术等语 学系统依次排列,每课为一个单元,单元含文话、文 文知识教学的内容。这种存在不仅表现于语文课程 选、文法或修辞、习问四项。在“文话”“文法或修辞” 标准层面,也表现于具体的教材编制层面,以及相关 部分“唯运用上注重于形式,对文章体制、文句程式、 理论研究方面。语文知识教学的存在,其最直接的动 写作技术鉴赏方法等,探讨不厌详细”(《编辑大意》 因,是源于语文学科理论研究的进展。譬如,胡适的 语)。可以说,在综合型语文教材中,这套教材第一次 《论句凑及标点符号》、刘半农的《中国文法通论》、唐 较好地以系统的形式对相关语文知识教学进行了有 铖的《修辞格》、黎锦熙的《新著国文语法》、陈望道的 序编排,让语文知识教学在教材的编制上取得了统 《修辞学发凡》等,这些论著陆续发表面世,都在很大 。 新 课 程 程度上推动了语文知识教学的发展。 这一时期,有几个问题值得注意: 第一,无论是从课程标准层面,还是就理论研究 而言,“语文知识”这一概念还没有出现。换言之,还 显,譬如“读解古书之助”“欣赏文学名著”“养成明晰 之头脑”“扩所已知,益所未知,触类引申”等(课程标 准语),这表明人们已经意识到语文知识的教授与语 文能力习得之间存有内在的紧密关联。 第四,语文知识教学逐渐开始独立,语文知识的 教学时量由少渐多,由不固定到相对固定。从中可以 看出人们对语文知识教学功能的体认愈来愈深刻, 语文知识教学已经构成中国语文教育不可或缺的核 心成分之一。 没有一个学科专业术语来统称上述语音、文字、文 学、文法、语法、修辞、辩论术等知识内容。其主要原 因,是“语文”作为一门课程的名称始于新中国成立 以后中小学教材的定名之时,这一阶段课程名称主 要是“中国文字”“中国文学”“国文”“国语”,即课程 意义上的“语文”概念还未启用。20世纪50、60年代, 在教学实践中人们已开始启用“语文基础知识”这一 概念,而“语文知识”这一概念在课程标准(教学大 纲)层面第一次出现则是在1978年2月颁布的《全 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中。 第二,这~阶段语文知识体系的建构受国外相 关学术理论影响较大。汉语的语法和修辞,在中国古 代没有形成专门的独立的学科,有关语法、修辞的论 第五,语文知识教学方法比较灵活,随机性强,常 常是结合相关材料教授。如课程标准所言:“文字的分 析,应约略指点文字构成的意义,以帮助儿童记忆。” “文法语法研究,要用归纳的过程,把国语文中已习过 的材料做基础,并搜集类似的材料,比较研究。”“语法 文法作文法格式等一切规则,要在发生困难或实际需 要时,从已经熟悉的材料中指点,不要死教。”“修辞学 不必独立教学,可于读书时随时提出讨论。” 参考文献: 述主要散见于文字训诂学和文艺理论著作之中。 1920年出版的刘半农的《中国文法通论》(主要以文言 文为研究对象)与1924年出版的黎锦熙的《新著国 文语法》(主要以白话文为研究对象),都是基于《马 氏文通》而作的,而《马氏文通》本身就是基于西语语 法体系而创的。五四运动以后,中国学术界引进日本 ①张隆华主编《中国语文教育史纲》,湖南师范大学出 版社1991年版 ②阎立钦主编《语文教育学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年版 的现代修辞学理论体系,由此,便带来了1923年出 版的唐铖的《修辞格》以及1932年出版的陈望道的 《修辞学发凡》。 第三,语文知识教学其工具性价值取向非常明 (江苏省宿迁学院教育系;223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