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种群的数量变化说课稿

2021-10-06 来源:步旅网
种群数量变化

各位评委老师好!

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种群数量的变化。首先,我对本节内容进行分析:

一、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种群数量变化》是人教版教材生物必修三第4章第二节内容。 本节内容末尾明确表示,研究种群的变化规律以及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危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都有着重要意义。

二、 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结构和内容的分析,结合高中生该阶段的认知能力,我将教学目标设计为以下三个方面:

1、 建立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运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变化 2、 种群数量变化的两种类型和机制

3、 将种群数量增长的“J”和 “S”型曲线应用到实践当中

三、 教学难点与重点

本着新课程标准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要求,我将以下两点分别设为难点和重点:

1、 教学难点:建立种群增长的数量模型

2、 教学重点:将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与

实践相结合

四、 教法

基于教学的需要,我主要采用视频播放、借助幻灯片讲述、师生互动、学生自主讨论和板书进行本次教学。

五、 教学过程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下本节的教学过程:

我所设计的教学过程本着循循善诱、环环相扣的原则: 1、 导入新课(5min左右)

让学生观看细菌分裂生殖的视频。师生互动,画出细菌繁殖产生后代数量的树状图,归纳总结得出细菌种群在n代后的数量为Nn=2n,并对这个数学模型进行验证。 2、 讲述新课(30min左右)

根据细菌种群数量增长Nn=2n引出“J”型增长曲线,然后播放美国岛屿环颈雉泛滥的纪实片,并提出以下问题:

(1)环颈雉增长的特殊原因是什么?

(2)这种增长大约会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停止? 综合上述,建立“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Nt=N0λt 将“J”型曲线与实际的自然条件结合,即自然界的资源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物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会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当死亡率与出生率相等时,种群的增

长就会停止,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同时引出课本中的草履虫实验,板书其数量曲线,来证明自然条件下这样一种“S”型曲线。

借助教材,详细阐述关于“S”型曲线的定义、K值、各阶段具体特征以及它与“J”型曲线的联系。

针对“S”型曲线,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

(1)K值会发生变化吗?在什么条件下会发生变化?

(2)针对前面我们所提到的环颈雉的现象,从K值的角度出发,提出一个限制其数量增长的措施。

(3)假设一个池塘中鱼的数量呈“S”型增长,那么应该选择在哪个时期捕鱼?

3、知识点总结,加深认识(5min左右)

在幻灯片上展示本节课主要知识点,同时添加相关拓展: “J”型曲线与“S”型曲线的比较: 增长曲线 “J”型曲线 种群数量 O 时间 条件 食物和空间充裕 气候适宜 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 增长速率 增长速率 时间 变化特点 种群数量连续增长 不受种群密度制约 没有K值 受种群密度制约 有K值 时间 O 时间 资源、空间有限 受其它生物限制 “S”型曲线 种群数量 K 种群增长速率 联系 种群数量环境阻力 K(环境容纳量) 时间 两种增长曲线的差异主要是因环境阻力大小不同,对种群数量增长的影响不同 4、布置作业

本节课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是种群与群落一章中非常重要的一节,但本节内容与之前内容相比跨度比较大。所以我在设计教案的时候,采用环环相扣、不断铺垫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求知欲,并辅之以视频、互动、讨论等教学方式使大家在一个相对比较愉快的情景中接受新知识,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