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国传统音乐在当代音乐作品中的实践表述

2024-04-26 来源:步旅网
2015年第十一期《音乐创作》 中国传统音乐在当代音乐作品中的实践表述 刘大坚 摘要:文化寻根已经成为多年来文化艺术界还有持久“热度”的一个话题。音乐作为文化的一种表达方式势必为这一 持续升温的话题制造不断的灵感,因而当代音乐作品中的文化寻根现象也是颇为多见的。本文就部分当代音乐作品中所采用 的中国传统音乐进行了简要剖析,试图阐述中国文化界的这种寻根运动在当代音乐创作中的各种显现,以及其未来延续的必 然趋势。 关键词:文化寻根:传统音乐:当代音乐 在当今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也许你并未意识到人们对事物性质的追求一直以来都循环在“个性一一共性一一个性”这 样无限循环的“怪”圈中。而恰恰就是这样的“怪圈”给予了社会事物发展的空间,形成了事物性质发展一条永恒的定律。 也就是说当人们对事物本质和定律并不熟知的时候,出于对未来事物发展的好奇和对未知世界的认识、掌控等一系列的原因 从而会对事物进行探索。通过不断对事物发掘、钻研,形成各种独有的理论并建立事物之间的联系,这时总会有一个突出的 “点”被大多数的人所认可或多种事物性质之间不知不觉中共用了一个“点”,而这个“点”不断被人们所接受、所传播, 就形成了事物性质的发展趋势,也就形成了事物性质发展规律的“共性”阶段。当人们对事物性质熟知以后,又会寻求新的 创新点以显得与众不同,这就到了事物发展的“个性”阶段。如此反复就形成了事物性质的发展规律。而现今,在世界当代 音乐作品的创作中也正经历着这样的“个性”阶段。 在西方历史上,音乐一直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早期,自西方人有信仰以来,音乐一直就是宗教传播教义的一个 媒介。中期,教会思想禁锢的解放,使天性就具有“享乐”主义的西方人不再满足于音乐发发展的现状,擅于理性思维方式 的他们创作了一系列严谨的和声理论体系,各种音乐体裁(奏鸣曲、圆舞曲、回旋曲等)也随之而来。为追求他们想要的和 声效果,乐器体系也逐渐的被探索一一试验一一改造出来。后期,和声体系已充足的进行了完善,在音乐上追求“复合的音 乐形式”,即音乐、戏剧、文学、舞蹈、舞台美术等为一体的音乐形式。歌剧、清唱剧、音乐剧、艺术歌曲等各种音乐形式 纷纷而来。那些“经典”的音乐作品(巴赫、贝多芬、莫扎特的作品)分别融入到这些音乐形式中,演奏了一 遍又一遍。虽 然音乐表达方式不同,有时也会稍加改动,但“换汤不换药”且有时改造的效果并不如原刨,反响并不尽人意。所以在当代 的西方音乐创作中也在追求着创作技法的新颖、音效的“个性”。在西方新的创作理念中,传统的创作技法过于“理性”,并 不能给他们带来新的“刺激”和创作憨。19世纪与20世纪的西方作曲家,他们都在极力摆脱西欧音乐传统的束缚,让未来 的音乐创作有明显的鲜明性,这时本民族文化和民族音乐的深入发掘成了西方音乐创作中一种新的写作“灵感”。在西方音 乐创作的今天,对本民族音乐文化的“寻根”似乎也成为了一种流行的热潮。 在中国的音乐史上,八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用禽类的肋骨制成了古笛,后用用陶土制成了鼓,用马尾制成了弦,这一直 是我们所为之骄傲的。随着人们对音乐世界认识的深化,各个时代音乐创作越来越庞杂,“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观点也 随之产生且这种“个性”化发展的观念也一直为国人所支持。但在近代的音乐创作中,由于对创作技法的认知较少,我们不 难看出当时的中国作曲家对西方音乐创作技法的崇拜。但随着中国作曲家在创作技法上的成熟,人们也逐渐的意识到在不了 解西方文化核心的情况下,我们只能对事物的表面进行模仿甚至很可能会造成“画虎不成反为犬”的情况,同时中国是一个 多民族国家,大多数的少数民族之间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宗教背景、地方语言的差异较大,所以形成的地域性音乐文化 也多种多样化。它包含了多种音乐形式、多种音乐流派、多种音乐乐器、多种音乐创作技术和手法,这无疑对中国的音乐创 作足一个巨大的资源库。而这个资源库正好可以满足东方的审美视角和人们对音乐多样化情感的需要,所以人们逐渐的对中 国的传统音乐文化进行“寻根”。 在对传统文化寻根的语境下,我国新一代音乐家对传统音乐进行了整理和研究,编译了许多有关中国传统音乐的专业教 材,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中国传统音乐资料的保留。同时中国的传统音乐文化再次的被深入的进行了挖掘,采用中国许多 的传统音乐素材进行了“二度创作”或“多度创作”,使中国的传统音乐在当代的音乐作品创作中进行了实践。例如家喻户 晓的音乐作品《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就是一个典型的“个性化”样例。在文革期间,具有“教育意义”的“红”歌和样板戏 在这样的背景下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在面对人们音乐文化知识贫乏的情况下,刘峰等陕西的音乐工作者利用陕西民歌中最具 代表性的《信天游》和一首陇东民歌《十八姐担水》的基调编写出了红透了一个时代的音乐作品《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在 歌词的遣词上即符合了当时时代宣扬革命精神的政治需求,又用“山丹丹”和“红艳艳”表达出山西人民坚韧的精神和给予 ・146・ 刘大坚《中国传统音乐在当代音乐作品中的实践表述》 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山丹丹是一种生长在我国陕部的百合科类的花,性喜阴怕阳,历来被视为勇敢的象征)。在旋律的造 句上即采用了中国民族传统音乐的素材,又采用更加夸张大胆的创作手法形象地描写出了陕西人民的民族性格特点。作品《山 丹丹花开红艳艳》后由我国著名的作曲家王建中改编成为钢琴曲且一直是我国由民歌改编成钢琴曲的代表作品。作曲家王建 中极大的程度上保留了《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的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特点和意境,在调式、调性上也有着同一性。由民歌改编 的钢琴作品《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从体裁上来说是演唱形式到演奏形式上的一个转变,为了保留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特色,钢 琴织体语言模仿人声唱腔和民族乐器色彩就显得十分的重要。为了模仿少数民族演唱时的唱腔,作曲家采用不同跨度的倚音 来处理:宽广辽阔的黄土高坡则采用长琶音来表现;此外长短颤音、波音、琶音等装饰音的交叉使用都可以模仿出古筝、琵 琶、竹笛等民族乐器的音乐特点。所以就《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来说无论是声乐作品还是钢琴作品都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中 国传统民族民间音乐的衣钵,为中国传统音乐在当代音乐作品的创作中作出了很好的实践。 当然戏曲也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近年来陆续的被引入到众多作曲家的音乐作品当中,如音乐作品 《京剧印象》:它是由朝鲜族作曲家权吉浩所做的一部琵琶协奏曲。琵琶是一种戏剧性掌控比较强的乐器,擅长演奏激情、 高亢、欢愉的乐曲,如《十面埋伏》等,且历来就是京剧演唱之中的伴奏乐器之一,想来作曲家以中国传统的民族乐器琵琶 为主导乐器谱曲《京剧印象》是再贴切不过了。此外单从作品的名字上不难看出作者对作品的灵感来源于中国的国粹一一京 剧。在作品曲式结构上与京剧的布局及其的相似,由“念白”“武场”“旦”以及结束部组成。乐曲开始的部分以吊钹、鞭、 京锣、鼓等打击乐器来模仿京剧开始时的场景,引人入胜。“念白”本是京剧表演当中一项重要的环节,常用于塑造人物形 象时内心的独白,有解释、推动剧情发展的作用。它是一种独特的“语言化”唱腔,旋律高低起伏,音节抑扬顿挫、音调铿 锵有力中又夹杂着一丝“中国味”的绵柔,这种用人声来处理的这种韵律感用琵琶来演奏是及其难把控的。所以作者在乐曲 织体的设计上多采用不完全和谐音程或不和谐音程来模糊调性,极力的模仿、贴近京剧中人声的“念白”,使中国传统京剧 的味道更加浓厚。乐曲中许多独奏部分与中国传统乐器的演奏形式相一致,属即兴式演奏,在不违反作曲意图的情况下主观 节奏的掌控力较强。之后的和声织体是由中国传统乐器中的京胡、高胡、二胡、低音革胡等民族乐器构建的。种种突出的作 曲“闪光点”使琵琶协奏曲《京剧印象》获得了“台湾文建会2005年第四届民族音乐创作奖一一协奏曲比赛第二名”,被 选定为“2005年第l3届台北民族器乐大赛”唯一一部协奏曲必选曲目等种种荣誉,这直接的说明了中国的传统音乐完全可 以以自己的方式推送到世界音乐的舞台上来。 中国著名作曲家刘滠先生一直与中国的传统音乐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在他的音乐创作上尤其擅长把中国传统的民族民间 音乐与西方大型交响乐揉合在一起,素来有“大手笔”之称。创作出《台湾民谣抒情组曲》、《交响狂想诗——为阿佤山的记 忆》《杜十娘》(歌剧)等音乐作品,其中交响诗《土楼回响》出访美、加、法、意、德、奥等国家和台湾等地区演出,受到 了国际的高度认可和关注。同时它也是一部由女指挥家一一郑小瑛教授指挥演奏的作品,这在世界指挥史上也是少见的。在 几个乐章演奏之初的颂词部分是由郑小瑛教授颂读,和蔼亲切的形象和稍带有地方方言的语调为演奏现场带来了幽默、热烈 的色彩。《土楼回响》是一部以客家山歌和史诗为创作主体,反映客家人民不屈不挠、不向命运低头的奋斗历程。全曲五个 乐章:《劳动号子》、《海上之舟》、《土楼夜语》、《硕斧开天》、《客家之歌》。从标题上看,各乐章之间表达的主题在剧情发 展上比较连贯,符合中国传统音乐创作习惯的叙事性,为乐曲形成了统一的艺术构思。艺术来源于生活,客家人在建筑文化 上倾向于“巢居”“四角楼”,所以乐曲的内部结构根据客家的特色,表现上更显得平均、匀称、对仗工整;在屋基的选择 上,客家人从风水角度上看尤其重视圆形“巢居9)j因为“巢居”在当地又叫“围龙屋”,所以在设计乐曲的旋律曲调上,作 者使用了“鱼咬尾”的句式结构。乐曲曲调雄壮、浑厚,表现出客家族在生活中果敢、执着的生活态度和淳朴、勤奋、不屈 不挠的民族性格。客家民歌的音乐体裁主要由山歌、小调、劳动号子组成,乐曲的第一章就是由客家民歌中劳动号子“本色 出演”改编成同名的音乐乐章《劳动号子》。第一乐章在乐曲意境上有大山回响的感觉,显现出客家人在劳动时齐心协力的 场面,为渲染这种乐曲气氛乐曲打击乐器要占主要地位。定音鼓、通通鼓、大军鼓发挥了中国大鼓的优势,演奏“切分节 奏”的节奏型使乐曲充满了内动力,同时这种主导的节奏型贯穿了乐曲的始终。土楼回想在第二乐章《海上之舟》的时候加 入有民族特色的唱腔和土家方言的歌唱,伴奏是中国戏曲艺术中使用的竹板。第三乐章《土楼夜语》是:“暴风雨前的平静”, 四周声音寥寂,而又窃窃私语,打击乐器模仿打更声,为平静中增添一丝不平静。低沉的大提琴为钟情温馨的夜色增添了沉 重负担。客家人身穿传统服饰,用树叶独奏。第五乐章“客家之歌”音调也很激进,在巡演时由各国的合唱团演唱“客家之 歌”,加深了中国传统民族音乐与世界音乐界的情感。第二乐章是自然界风暴的激进,第五乐章与第二乐章不同的是人类情 感的激进,第二章意在为第五乐章进行铺垫。可以说乐曲的每一丝细节都透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匠心独特。 中国五千年固有的传统文化虽然博大精深(指的是年代久远的原生态文化),但毕竟是随着年代的推移积攒起来的,如 果不有所新出、“举一反三”,很难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发展下去,容易出现文化上的“断层”。所以就要把中国传统文化拆 分成不同的部分(诗歌、绘画、建筑、音乐等),然后再加以不同的方式组合起来。不管当代的中国音乐创作有没有意识到 这儿点,我们已经这样做了。例如作曲家张千--gJJ作的乐曲《飞天》就使音乐与中国古老的壁画相结合;歌曲《青花瓷》使 ・147・ 2015年第十一期《音乐创作》 音乐与中国传统工艺相结合、中国作曲家鲍元恺所做的交响曲《京剧交响曲》使音乐与中国传统的戏曲艺术相结合。尤其是 中国作曲家郭文景教授创作的合唱交响乐《蜀道难》。这个音乐作品即与中国蜀地民间音乐文化相结合,又与中国传统文学 相结合,形成自己独特的音乐个性,被誉为“2O世纪华人音乐中的经典”,成为了中国当代新生音乐中的“明珠”。乐曲 建立在诗人李白的同名诗《蜀道难》之上而作,所以乐曲整体音乐风格雄厚、曲折、激扬。为着力突出描写出蜀道惊险壮丽 的山川I风光,作者在整体布局上运用了昆曲和各地高腔剧种的曲牌进行了嵌套,套曲的速度基本上是慢速一一中速一一快 速,这种巧妙的构思对“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进行了精确的诠释;且为深化、强调这一主题动机,分别进行了原型独奏一 一变形二重奏一一气息拉长变化重奏一一变调重奏一一原型再现这五次“点睛”,这五次主题动机的呈现也使整部作品的基 本结构得以架构起来;同时作曲家为模仿JIl剧中高腔旋法使用了将近两个八度的大跳,此外,还在此基础上加入了装饰音、 同音重复等手法模仿诗歌感叹的音调;在乐器的使用上,使用川锣这样的中国特色的打击乐器;在合唱表演中,郭文景教授 特别要求不用西洋的方式来演唱,要“』Il腔川调”、贴近“原汁原味”。作曲家利用乐器与人声进行了各种精心巧妙的安排, 用“蜀音川I歌”展示了文学意境上的《蜀道难》,使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学也有了更多的追思,在音乐创作上也为民间音乐与 传统文学的结合提供了经典的先例。 中国人的心中一直有一种思想叫做“不忘本”,这种“不忘”使我们一直感念着我们的“传统”。“新的”再怎么浮出, 可却怎么也不忘重温“经典”。作曲家鲍元恺创作的管弦作品《炎黄风情一一24首中国民歌主题管弦乐曲》就是根据中国各 民族传统的民间音乐用新的音乐形式加以创作的。他把这部作品共分为六个组曲,第一组曲“燕赵故事”包括小白菜、小放 牛、茉莉花、对花;第二组曲“云岭素描”包括小河淌水、放马山歌、雨不撒花花不红、猜调(为单管弦乐队而作)、猜调 (为弦乐队而作);第三组曲“黄土悲欢”包括女娃担水、夫妻逗趣、走绛州、兰花花;第四组曲“巴蜀山歌”包括槐花几 时开、黄杨扁担、绣荷包、太阳出来喜洋洋;第五组曲“江南雨丝”包括无锣景、杨柳青、拔根芦柴花、紫竹调;第六组曲 “太行春秋”包括走西口、闹元宵、爬山调、看秧歌。作品分别从我国的河北、云南、陕西、四JII、江苏、山西六个省份选 取风格各异的作品。作曲家抓住了中国民族民间小调音乐的特点,把线性思维下的民间音乐配置成了更深层次的和声结构, 使民族五声调式与西方创作技法相结合。但和声结构内在配置并不繁复,体现了“简单的别致最别致”的乐律内涵。 虽然添加了内部和声,但为保持旋律的鲜明性作曲家用模进或八度重复的手法,例如作品《小白菜》。为使乐曲“旧曲新奏” 作曲家还采用了“变奏”的手法,在保持乐曲原有骨干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对乐曲新的需要加快或变慢,例如《雨不撒花花 不红》《小放牛》。为了突出五声调式的民族性,乐曲在和声的叠置上多用四、五度和弦和附加音和弦,此外,同宫系统调和 弦的使用又进一步的丰富了乐曲的色彩,例如《紫竹调》《茉莉花》。种种的构思使山沟沟里的“小调调”冲出了“阶级流行” 的乐圈,让听惯了“理性”交响乐的人们有了调剂,且歌曲中反映的各民族的民俗也使简单、快速的现代世界增添了复杂、 浪漫的色彩。 在“回归本土,文化寻根”的语境下,还有许许多多的音乐作品采用了中国的传统音乐的素材,把多元化的中国传统音 乐结合鲜明的个人风格特征谱写出了一部又一部动人的“中国韵味”的华章。虽然在当代的音乐创作中中国传统音乐的实践 已经有很多,但我相信我们只揭开了冰山一角而已,中国的传统音乐会为今后中国的音乐创作带来全新的世界…… 参考文献: 1、 李浩 《《地图》,谭盾寻根的路标》 大众文艺 2011.19 大众文艺 2009.02 南京社会科学 2009.10 2、 岳李 《刍议中国传统音乐在当代音乐文化背景下的传承》 3、 吴磊 《中国新音乐一先锋旗帜下的寻根畅想》 5、杨俊海 《寻根一浅析中国“新音乐’’的创作于民族精神》 硕士学位论文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06 刘大坚,(1972一)硕士,星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传统音乐研究。 ・14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