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在人类赖以进步的工具中,最至关重要不可或缺同时也最令人叹为观止的莫过于书了。书籍,连接古今,贯通中外,是历史的长老,文明的使者;它传播了知识,积淀了文化,激发了思维,沟通了情感,容纳了峥嵘岁月、社会变迁、人间沧桑和无限情愫。
读书究竟是为了什么?是为修身养性,还是为阅读生活的闲适?是求知益智,还是为生命和灵魂寻求一种最终的精神皈依?无论是哪一种读书的态度,在阅读过程中都是在寻求一种读书精神。“文字使人死,精神使人生。”读书的精神是一个阅读者在漫无边际的读书生活中永远牵引其灵魂的瞩目灯塔。
读书精神熔炼读书之志、之勤、之乐、之法,读书精神使我们在读书实践中引人入胜、登堂入室。读书要有专心致志的精神。孔夫子读书“发奋忘食”,达摩祖师“面壁九年”,董仲舒“三年不窥园”,列宁在喧嚣的大街上专心读书„„我们需要这种读书的精神,只有如此,我们才能保持读书的良好精神状态,激励博览群书的读书欲望,引发气贯长虹的读书气势。
读书要有求真的精神。我们应该在真实的精神中读真实的书,这是一种崇高的训练,这花费一个人的力气,超过举
世公认的种种训练;这需要一种训练,像竞技家必须经受的一样,要不变初衷,终身努力。“在真实的精神中读真实的书”,无疑有助于不断地在书海中博览、进取。追求读书精神者必然探索读书的境界。清代名士张心斋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赏月。老年读书,如台上望月。”把三种不同境界,比喻得非常有情趣。隙中窥月,充满了好奇心,迫切希望领略月下世界的整体景象。庭中赏月,则胸中自有尺度,与中天明月,有一份莫逆于心的知己之感。台上望月,则由入乎其中,而出乎其外,以客观的心怀,明流的慧眼,透视人生景象。无论是赞叹,是欣赏,都无疑是一份安详的享受。
读书要认清人与书的关系。我们明明知道“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道理,可我们许多人早没了“悬梁刺股”的那种读书精神,甚至说起读书竟是一件头痛的事情。现代生活的节奏是出书的多了,读者少了,有些无聊而刺激的书籍都登上了大雅之堂,文学竟然成了纯粹的消遣。反过来让我们想想,过多的消遣、灯红酒绿不是湮没书籍,而是玷污了一种精神,一种我们关于书与读书的精神。书籍像人类的乳母,无私的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我以前错误地把“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看的那么功利,以为读了书就什么都有了,从书中可以找到那些世俗中想要的所有东西,现在才明白自己完全误解了它的本意。书中最大的“黄金屋”和“颜如玉”
是你精神上的收获,没有任何一种收获能大于你精神上的充实,这不是幻想,是在你生命的灵空找到了自己的落点,把你整个人定位在一个恰当的位置。
对于现代城市人来说,读书精神的磨砺和城市精神的塑造浑然一体。人生是本大书,社会是本大书,城市亦是本大书。若把阅读书籍与阅读人生、阅读社会、阅读城市巧妙地结合起来,可以大大拓展阅读空间;如把读书精神的激励与城市精神的弘扬联系起来,可以有效地提高精神能级。城市精神是一个城市发展的灵魂,是一个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深厚支撑。北江城市精神是“包容会通,敢为人先”,短短八个字,集中反映了民智民意,全面涵盖了北江的历史传承和北江人特有的精神风貌,体现了北江经济社会实现全面腾飞的目标追求,展示了北江的城市个性,又概括了北江的人文底蕴。北江城市从闭锁到八十年代初的率先开放,引发出北江人的开放精神;城市在九十年代发展缓滞的反思中振奋,催生出北江人的进取精神;城市从全球视野中形成自己的独特的文明个性,滋养着北江人的创新精神;城市从敢为天下先的开拓中,激发了北江人的竞争精神;城市从各种文化、各路人才的汇聚中海纳百川,孕育着北江人的宽容精神„„世纪之交令人瞩目的北江城市的巨变,为新时代北江城市精神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城市的精神最为具体的便是体现在城市的建设与发展之中,城市的建设需要求真的
精神,需要专心致志的精神,更需要认清城市的发展与大环境的制衡和相互的依存关系。看似两条平行线,但又存在根本上的相似和相互的影响。北江就是本偌大的书,北江城市发展续写着北江这本大书。读书精神的升华对北江市民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对北江城市精神的进一步塑造予以反哺,对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弘扬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