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期末复习资料 终极版

2022-07-21 来源:步旅网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期末复习资料

1.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四方面) (1)军事侵略

 发动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  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  勒索赔款,抢掠财富 (2)政治控制

 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  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 扶植、收买代理人 (3)经济掠夺

 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  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 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  操控中国的经济命脉 (4)文化渗透

 披着宗教外衣,进行侵略活动  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

2. 为什么外国资本主义是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主要原因?

第一,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不仅阻碍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而且对中国的农业经济也造成严重破坏。

第二,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使中国在经济上也丧失了独立性。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的世界经济体系,成了西方大国的经济附庸。除了沿海、沿江少数城市的经济得到畸形繁荣以外,中国广大地区特别是农村的经济都濒临破产。外国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的联合统治,导致了近代中国经济的落后和人民的贫困。

3. 反侵略战争的失败及其原因 (1)社会制度的腐败——根本原因 (2)经济技术的落后

① 经济落后——农业经济对工业经济

② 武器装备落后——多数清兵时候“冷兵器”,而英军则普遍使用“热武器” ③ 军队素质和战斗力远远落后于英国

(3)反动统治阶级实行错误的方针、政策,并压制人民群众的自发反抗。

4. 太平天国纲领 (1)《天朝田亩制度》

 内容:

《天朝田亩制度》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它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按人口平均分配。

 评价:

《天朝田亩制度》实际上是起义农民提出的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表现了广大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 是对以往农民战争中“均贫富”、“等贵贱”和“均平”、“均田”思想的超越和发展。

不过,它并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它所描绘的理想天国,仍然是闭塞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传统生活方式,是一个没有商品交换的和绝对平均的社会。这种社会理想,具有不切实际的空想的性质。 (2)《资政新篇》——中国第一个发展资本主义性纲领

 评价:

《资政新篇》是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但是,由于它不是农民战争实践的直接产物,也没有反映农民迫切的土地要求,因而缺乏实现的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

5. 农民斗争失败的原因

第一,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

第二,太平天国是以宗教来发动、组织群众的,但是,拜上帝教教义不仅不能正确指导斗争,而且给农民战争带来了危害。

第三,太平天国也未能正确地对待儒学。

第四,对于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缺乏理性的认识。

6. 洋务派提出的思想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为辅助,并以前者来支配后者。

7. 如何评价洋务运动

第一,在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

第二,开启了中国近代教育,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新的知识,使人们开阔了眼界。 第三,传统的“重本抑末”、“重义轻利”、商为“四民”之末等观念都受到冲击,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开始变化,工商业者的地位上升。

8.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 客观原因:

清政府仍然实施重农抑商,重农抑工政策,对兴办近代工商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使洋务运动艰难。

 主观原因:

第一,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洋务派企图以吸取西方近代生产技术为手段,来达到维护和巩固中国封建统治的目的。这就决定了它必然失败的命运。

第二,洋务运动对西方列强具有依赖性。他们企图依赖外国来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

第三,洋务运动具有腐朽性。大小官员既不懂生产技术,又不懂经营管理。

9. 维新运动的思想——资产阶级的改良思想

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还要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10. 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

 内容:

第一,要不要变法。

第二,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第三,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  评价:

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这场论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论战所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进一步开阔了新型知识分子的眼界,解放了人们长期受到束缚的思想。通过论战,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在中国得到进一步的传播,维新变法政治运动的帷幕随之拉开。

11. 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

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主要是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

第一,不敢否定封建主义。 第二,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第三,惧怕人民群众。

12. 辛亥革命 (1)纲领

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孙中山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民族主义 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即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为独立富强的中国,也就是孙中山所说的民族革命。

(纲领中的民族主义没有从正面鲜明地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也没有明确地把汉族军阀、官僚、地主作为革命对象,从而给了这部分人后来从内部和外部破坏革命以可乘之机。)

民权主义 的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也就是孙中山所说的政治革命。目标是建立一个总统负责制的民主共和国。

(但民权主义忽略了不同阶级对证券控制所产生的结果不同,为后来的失败埋下隐患。) 民生主义 在当时指的是“平均地权”,也就是孙中山所说的社会革命。 (没有正面出击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在革命中难以成为发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理论武器。)

(2)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 要不要进行革命。

 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 要不要社会革命。 意义:

通过这场论战,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促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但这场论战也暴露了革命派在思想理论方面的弱点。

(3)新旧三民主义的比较

旧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 反对民族歧视压迫, 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反对满洲贵族统治 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民权主义 推翻君主专制政体, 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 建立国民政府 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

(4)辛亥革命带来的巨变有哪些?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 第二,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并在中国形成了“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主义观念。 第三,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辛亥革命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觉醒,打开了思想进步的闸门。

第四,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第五,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5)辛亥革命为什么会失败?

第一,资产阶级革命派主观方面的原因。  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 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 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这些弱点、错误,根源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第二,当时历史条件所决定的客观原因。

帝国主义与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大地主大买办势力以及旧官僚、立宪派勾结起来,从外部和内部绞杀了这场革命。

13. 为什么五四运动是新旧民主革命,又是新文化运动的分水岭?

由于五四运动是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它具有以辛亥革命为代表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所不具备的一些特点。主要是:

第一,五四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第二,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

第三,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正因为五四运动具备了上述新的历史特点,它也就成了中国革命的新阶段即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开端。

14. 中国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1)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

 斗争实践——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是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向西方探索救国救民真

理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农民阶级、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的努力先后失败。

 思想启蒙——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想启蒙的结果;三次大论战,最终确立了马克思主

义在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地位。

 阶级基础——五四前后工人阶级的壮大及其斗争为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提供了阶

级基础和实践需求。  外来影响——

①“一战”的影响:“一战”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中国人对资本主义方案产生了怀疑; ②俄国十月革命的推动:十月革命给陷于彷徨、苦闷的中国人昭示了新的理想目标和建国方案,这就是走俄国人的路,搞社会主义。 (2)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原因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依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从此不断向前发展,由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

第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制定了正确的革命纲领和斗争策略,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和走向胜利的道路。

第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并沟通了中国革命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之间的联系,为中国革命获得了广泛的国际援助和避免走资本主义提供了客观可能性。

15. 中共革命纲领是什么?(中共二大1922年7月)

党的最高纲领: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在当前阶段的纲领应当是:

①打倒军阀;②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③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16. 国共第一次合作基本情况

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就国共合作的方针和办法作出了正式的决定。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成功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 合作的政治基础:新三民主义【见12(3)】

(在民族主义中突出了反帝的内容,强调对外实行中华民族的独立,同时主张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在民权主义中强调了民主权利应“为一般平民所共有”,不应为“少数人所得而私”;在民生主义中则提出了“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两大原则。)  国民党性质在构成上发生变化:

不再单纯是民族资产阶级政党,成为了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

17.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代表性文章:《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8. 土地革命的政策在不同阶段的变化:

 土地革命时期——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  抗日战争时期——停止实行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普遍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

息的政策。

 重点进攻后——从根本上摧毁了中国封建制度的根基。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废

除封建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制订了土地分配办法。

19. “左”倾干扰的表现及长期存在的原因  表现:

第一次——1927年11月至1928年4月以瞿秋白为代表的“左”倾盲动主义; 第二次——1930年6月至9月以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

第三次——1931年1月至1935年1月以陈绍禹(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  原因:

①八七会议以后党内一直存在着的浓厚的“左”倾情绪始终没有得到认真的清理; ②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内部事务的错误干预和瞎指挥;

③党员中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占大多数,党内受资产阶级思想包围; ④不善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实际全面地、正确地结合起来。

20. 中国革命历史性转折的两次会议 (1)八七会议——纠右(1927)

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并选出了以瞿秋白为书记的中央临时政治局。毛泽东在会上着重阐述了党必须依靠农民和掌握枪杆子的思想。

八七会议以后的中共中央初步提出了建立革命政权,实行武装割据的思想,为革命新道路的探索指明了方向。

(2)遵义会议——纠左(生死攸关的转折会议)1935

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从而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从幼年达到了成熟。)

21. 第二次国共合作

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实际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

22. 抗日的正面战场  抗战路线:

“防共、限共、溶共、反共” 的方针。蒋介石还将抗战到底的含义解释为“恢复到卢沟桥事变以前的状态”。这标志着国民党由片面抗战逐步转变为消极抗战。  重大战役:

台儿庄大捷、枣宜会战、长沙会战、豫湘桂战役

23. 敌后战场的开辟 (1)抗战路线:

 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 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原则;

 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反对妥协、分裂、倒退;

 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鼓励顽固势力” (2)代表战役: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

(3)在政权建设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果——“三三制”

抗日民主政府在工作人员分配上实行“三三制”原则,即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和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各占1/3。这样做,可以容纳各方面的代表,团结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各阶级、阶层。 (4)党建——整风运动  主要内容:

① 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主要任务)——克服主观主义,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的学风,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 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 ③ 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  意义:

整风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在全党范围确立了起来。

24. 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

①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

②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是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抗战胜利后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③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④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

25. 为新中国成立而做的准备 (1)1949.3 七届二中全会

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后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指出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两个务必”。

(2)在中国共产党成立28周年前夕(1949.6)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决议和毛泽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构成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基础。 (3)1949.9 政协会议

《共同纲领》在当时是全国人民的大宪章,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26. 第二条战线 (1)内涵:

学生运动为先导的人民民主运动迅速发展,成为配合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二条战线。 (2)发生的事件

 学生运动:一二一运动,抗暴运动,五二○运动

 人民民主运动:下关惨案;农民不断反抗国民党当局抓丁、征粮、征税;台湾省人

民也发生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运动。

27. 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宣告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已经到来,中国历史由此开辟了一个新纪元。

① 帝国主义列强压迫中国、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从此结束,中华民族一洗近百年来蒙受的屈辱,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的民族之林;

② 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的历史从此结束,长期以来受尽压迫和欺凌的广大中国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第一次成为新社会、新国家的主人;

③ 军阀割据、战乱频仍、匪患不断的历史从此结束,国家基本统一,民族团结,社会政治局面趋向稳定,各族人民开始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④ 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并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了政治前提;

⑤ 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范围的执政党。

总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的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全国范围内的简历。这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胜利。

28.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1)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

当时中国之所以要着力进行和可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因为:

第一,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强大,它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

第二,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地。而且,它对国家和国营经济有很大的依赖性,不可避免地要向国家资本主义的方向发展。

第三,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

第四,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 (2)怎样过渡的?——三大改造  农业合作化

方针:积极领导、稳步前进、逐步过渡 方式:合作化

原则: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

过程途径:个体农业——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 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

方针:利用、限制、改造 方式:和平赎买 原则:国家资本主义

过程途径:计划订货——统购统销——个别企业公私合营——全行业公私合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