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湖北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黄冈经济发展

2021-11-07 来源:步旅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8卷第4期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V01.28 No.4 2008年8月 Journal of Huanggang Normal University Aug.2008 湖北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黄冈经济发展 鲍宏礼 (黄冈师范学院商学院,湖北黄冈438000) 摘要:“一主、两副、六市、一江两带”新一轮湖北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湖北省促进中部崛起的重大 战略举措,更是黄冈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面临的重大历史机遇。在新一轮的发展战略中,如何迎接大 武汉城市圈的发展,主动融人武汉城市圈,则是黄冈加快发展、缩小并赶上同本区域内其它经济体之间差距需 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湖北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武汉城市圈;黄冈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078(2008)014)009-05 一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786元,高出黄冈 、问题的提出 12.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99元,高出 2OO2—2OO6年,湖北省实施“打基础、管长远”发 黄冈11%。很明显,黄冈在湖北第一轮发展战略 展战略,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从体制机制、发展环 中没有缩小同本区域内其它经济体之间的经济差 境、基础设施的改善等方面为湖北打好了长远发展 距,那么在新一轮的发展战略中,如何迎接大武汉 的战略基础。县域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明显优 城市圈的发展,主动融人武汉城市圈,则是黄冈经 化,“一核多强”型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初步形成,打开 济社会发展不能再错过的历史机遇。 了湖北省长远发展的战略空间,湖北的整体经济发 展出现了又好又快的格局。这一时期也就是十五时 二、湖北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期,是湖北历史上发展较好的重要时期之一,有人把 省域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指以省域城市圈 它称为改革开放后湖北第一轮较大发展时期。2OO7 的中心城市建设为动力源,利用聚集扩散效应带 年以来,湖北省发展又呈现出新一轮战略展开的态 动周边一定范围内的若干城市的发展,形成以中 势,那就是以武汉城市圈为战略举措的中部堀起发 心城市为龙头的在经济上相互依存、优势互补、分 展战略正式拉开。2007年4月,湖北省政府通过了 工协作的若干城市共同发展的区域经济发展模 《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2007年l2月武汉城市圈被 式。这里所说的城市圈内的中心城市就是指特大 国务院批准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城市,周边一定范围内的若干城市就是副中心城 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自此,从2OO4年开始 市,这种建设模式就是经济建设中的“城市中心 提出的武汉城市圈战略构想进入了以综合配套改革 论”。其特点是以特大城市带动大城市、以城市 为主线的新的建设阶段,并且成为促进中部崛起的 带动城乡经济发展,最终实现省域经济发展。 重要战略支点。 . 2007年6月湖北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湖北省 2007年黄冈市全市生产总值391.19亿元, 省域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的战略格局,这就是“一 比上年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981 主、两副、六市、 江两带”新一轮湖北省区域经 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861元,而湖北省2005 济发展战略。 收稿日期:2008-05.15 作者简介:鲍宏礼(1965一),男,湖北麻城人,黄冈师范学院商学院教授。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l0・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第28卷 “一主”即武汉城市圈,就是“1+8”发展战略。 “武汉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圆心,周边黄石、鄂州、 黄冈、孝感、咸宁、仙桃、潜江、天门8个城市构成的 区域经济联合体。这9个城市拥有湖北31%的土地 和51%的人口,为湖北提供了61.4%的地区生产总 值和63.5%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根据《武汉 城市圈总体规划》,构建“城市圈”的重点是实现 “五个一体化”。即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产业发 展与布局一体化、城乡建设一体化、区域市场一体 化、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一体化。“五个一体化” 可以说是构建“武汉城市圈”的核心,是体制转 轨、社会和经济转型期间,解决“大中小城市差异 性大、产业结构趋同、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资 源环境压力增大”等问题的关键。根据武汉城市 圈发展战略,到2010年,影响城市圈发展的体制 机制障碍基本消除;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整 体协调;基本实现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区域市场、 城乡建设、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一体化。 “两副”即以襄樊和宜昌为省域副中心城市 建设的省域副中心发展战略。省域副中心城市建 设的核心就是要通过加快发展,建成特大城市,通 过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把襄樊建设成为重要的汽 车生产基地和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把宜昌 建设成为世界水电旅游名城和全国最大的磷化工 生产基地。从而形成武汉核心城市经济圈、襄樊 辅助城市经济圈、宜昌辅助城市经济圈“三足鼎 立”的湖北省内城市布局和经济发展格局。而 且,随着两个副中心城市的发展,两市将分别成为 湖北连接秦巴经济走廊和辐射鄂西南、连接渝东 地区的中心城市形成湖北发展的西向通道。 “六市”即黄石市、十堰市、荆州市、荆门市、 随州市、恩施市等六大城市。这六市将作为湖北 省内经济增长极。 “一江两带”的“一江”即沿长江经济带,“两 带”即沿汉宜高速和荆襄高速的经济带。 湖北新一轮省域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将进一 步整合湖北的综合优势,形成东连长三角,南连珠 三角,两通成渝的外部优势,最终将湖北建成促进 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和中部地区的增长极。 三、黄冈在湖北新一轮发展战略中的发展态 势与举措 “一主、两副、六市、一江两带”新一轮湖北省 域经济发展战略,是湖北省落实罔家批准武汉 城市罔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 配套改革试验区重大战略举措,更是促进中部崛 起的重大战略举措,同时也是黄冈实现经济社会 又快又好发展面临的重大历史机遇。如果说黄冈 在湖北第一轮发展战略中经济社会虽然发展较 快,但仍然没有缩小同本区域内的其它经济体之 间的经济差距话,那么在新一轮的发展战略中,如 何迎接大武汉城市圈的发展,主动融入武汉城市 圈,则是黄冈加快发展、缩小并赶上同本区域内其 它经济体之间差距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黄冈经济社会发展态势 自2007年开始,黄冈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新 的战略展开的态势,这主要表现在,为了抓住湖北 新一轮省域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迎 接武汉城市圈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改革 实践,2008年初黄冈市委市政府初步制定了黄冈 市新一轮经济社会发展的“两型社会”建设及发 展战略,表现出新一轮战略展开的态势: 第一是实施“两带开发”战略。黄冈是武汉 城市圈内面积最大、人口较多的城市,自然资源和 人力资源丰富,具有一定的交通区位优势。因此, 突出黄冈优势和特色,积极推进江北经济带和大 别山旅游经济带开发是黄冈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 战略。江北经济带开发是充分利用黄金水道的水 运和水源优势,按照“园区布局、集群开发”的工 业发展思路,以沿江地区的团风开发区、黄冈开发 区和黄州工业园、浠水开发区和散花工业园、蕲春 开发区和李时珍工业园、武穴开发区和天镇工业 园、黄梅开发区和小池工业园、龙感湖工业园为依 托,加快产业发展,壮大产业规模,培植产业集群, 形成在城市圈内合理分工、优化互补、聚集发展的 主导产业新格局;大别山旅游经济带开发就是要 主打“大别山旅游”品牌,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 动、市场运作、社会参与”旅游发展模式,大力发 展以“千里跃进、将军故乡”为主题的红色旅游, 以“青山绿水、四季分明”为特点的大别山生态绿 色旅游,以“厚重历史、多元文化为主题”为主题 的占色文化旅游,加快红安、麻城、罗田、英山等县 市的红色旅游景点景区,薄刀锋、天堂寨、天台I 、 龟山、吴家山、大崎山、三角山、太平山和英山桃花 冲等绿色景点景区,东坡赤壁、李时珍纪念馆、李 四光纪念馆、四祖寺、五祖寺等文化旅游景点景区 的开发建设,加强旅游景点景区的道路等基础设 施建没,形成“i色”旅游互联互动、相得益彰的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4期 鲍宏礼:湖北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黄冈经济发展 特色旅游业新格局。 态宜居家园。工业产业对接要加强黄冈与武汉城 第二是全力推进黄冈与武汉城市圈的四大对 市圈的产业协作与配套,围绕武汉相关大项目、大 接。结合黄冈实际,将黄冈作为武汉城市圈中的 产业抓配套、抓延伸,实现链条式发展。 一员,围绕规划同筹、交通同网、信息共享、金融同 区域市场对接就是要立足黄冈的区位优势、 城、市场同体、产业同链、科技同兴、环保同治的要 交通条件、产业基础和物流需求,加快与武汉城市 求,推进黄冈与武汉城市圈的交通基础设施对接、 圈区位市场的统一,加快发展黄冈现代仓储、配 科技教育对接、优势产业对接、区域市场对接。 送、联运、批发和信息服务“五位一体”的现代物 交通基础设施对接就是要按照“外抓对接、 流业,重点建设黄商物流加工产业园、武汉中百仓 内促循环、贯通扩口、上升等级、港站配套、水陆连 储、中商百货驻黄冈各经销网点配套工程,继续加 网”的建设思路,加快建设高速公路主骨架网、国 强黄州小商品市场、武商量贩店、奥康商业步行街 省道主干线公路网、县乡公路主通道网、农村(旅 与武汉汉正街小商品市场的对接,全力实施“万 游)大路网、鄂东航道网等“五大网络”,重点建设 村千乡工程”,推动产业物流和快递物流“连锁配 “五路、四桥、三心、六港、七站”,即建设大广、武 套”发展。 英、武麻、麻竹高速和麻阳一级公路,打通武汉快 第三是围绕湖北省省域经济发展新格局强化 速通道;建设已列入国家规划的鄂东长江大桥、武 四大创新,即创新领导机制、创新规划体系、创新 穴长江大桥、九江长江大桥、争取建设黄冈唐家渡 实施载体、创新体制机制。自进入构建新一轮发 长江大桥,实现与武汉的快捷对接;建设以黄州、 展战略以来,黄冈市场经济发展速度加快,而相应 麻城、武穴三城市为中心的货物中转、集装箱集并 的社会管理体制没有相应跟进,不能很好地与市 及外贸运输的物流中心,实现货运“无缝衔接”, 场经济发展相适应,反过来影响了经济的快速发 开发建设以黄州、武穴为重点及团风、浠水、蕲春、 展及社会的全面进步。因此,全力推进创新、破除 黄梅六大港口群,使黄州、武穴两港成为武汉航运 “等、要、靠”的传统观念、破除狭隘的行政区划地 中心物流链上的重要节点,建设蕲春、麻城十字凉 域观念,用新的理念推进黄冈跨越式发展是黄冈 亭、团风3个客运站,黄州、罗田、龙感湖及红安等 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这四大创新中, 4个货运站,基本形成以黄州汽车客运站中心站 特别要强调的是创新体制机制,在创新体制上,黄 为枢纽,全面辐射圈内各个城市的快速客货运网。 冈市政府形成了8个方面的改革与探索的思路: 科技教育对接就是重点依托武汉高校密集和 (1)探索建立“两型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 科研院所较多的优势,做好向武汉“借智”文章, 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的有机结合;(2) 建立紧密的“校企合作”机制,促进黄冈企业与武 探索建立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资源合理配置的体 汉高校院所的科技合作,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 制机制,提升现代城市的整体功能;(3)探索建立 实用技术嫁接改造传统产业,把黄冈建设成为武 资源节约的体制机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4)创 汉城市圈内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同时,充分发挥 新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建立一体化生态环境保 “黄冈教育品牌”优势,打造武汉城市圈教育培训 护的工作机制;(5)加快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建立 基地。要支持黄冈中学扩大面向武汉城市圈的招 有利于城市圈协调发展的导向机制,在推进区域 生规模,使黄冈中学成为城市圈内高素质人才输 发展中加快自身发展;(6)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探 送基地;继续加强黄冈职院、鄂东职院等高职院校 索建立有利于生产要素流动、资源优化配置的体 与武汉高校的交流与合作,支持黄冈中职学校面 制机制;(7)加快市场体制改革,探索建立促进土 向武汉城市圈定向培养技术工人,使黄冈成为武 地、技术、人才、劳动力等要素合理流动、高效利用 汉城市圈中高级职业技术人才的培训输出基地, 的体制机制;(8)加大人才流动、户籍管理、电信、 让黄冈“教育神话”支持黄冈经济发展。 交通等进一步融合的力度,实现城市圈内体制无 优势产业对接重点是旅游产业对接和工业产 缝对接和政策协调统一。 业对接。旅游产业对接目的是加大大别山“三 总之,根据以上的发展模式,在黄冈新一轮的 色”景点、线路推介力度,扩大大别山旅游品牌影 发展过程中,围绕“两型社会”建设,在“十一五” 响.吸引城市圈内的客源,使黄冈成为武汉城市圈 结束的时候,实现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单位 乃至华中地区的旅游目的地、休闲度假胜地和生 生产总值能耗、森林覆盖率、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第28卷 可支配收入等重要经济指标达到湖北省的平均水 今,地域上的“融城破壁”已迈开实质性步伐。连 接“武汉城市圈”的7条城市高速出口路基本建 成,武汉和8个城市可在1小时内通达;首趟城际 列车已经开通;城市圈公交实现“一卡通”;武汉 与鄂州之间电信资费已实现“同网同价”,取消了 漫游费;金融系统也将实现以票据交换为形式的 平,赶上或缩小同区域内其它经济体之间的经济 差距。(具体见下表一) (二)黄冈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路径 抓住湖北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实现黄冈经济在新一轮发展战略中又好又快发 “大同城”清算交换;圈内企业均可冠名“武汉”, 展,实现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城镇和农村居 抱团打造品牌;产业发展上出现了“双迁模式”, 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重要经济指标达到湖北省的 即周边地区“总部”迁往武汉,生产基地迁往周 平均水平,赶上或缩小同区域内其它经济体之间 边,商业连锁企业也在周边八市布网设点。因此, 的经济差距,必须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黄冈可以根据的实际情况,结合自身的区位优势 第一,结合黄冈自身优势,重新定位,积极融 和人力资源优势,在圈内产业分工中主动承接武 入圈内产业分工体系。“武汉城市圈”的初衷就 汉转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地方特色农业产业、旅 是要在一定区域内打破行政壁垒、整合资源,走出 游产业,等等。 一条新型工业化带动新型城市化的新路子。如 表一: “-!-一五”结束时期(2010年)黄冈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 序号 指标 单位 目标 年均增长% 1 生产总值 亿元 520 10% 2 人均生产总值 兀 171O0 9.7% 3 城镇化率 % 50 较78年增长20% 4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 吨标媒 1.04 2009年下降20% 5 森林覆盖率 % 4|D以上 6% 6 15岁以上人口受教育年限 垒 9 9年 7 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 % 1oo 8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兀 12910 8% 9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兀 4145 6% 第二,依托武汉城市圈和长江经济带,实行三 策环境不够理想,重外资,轻内资,重国有,轻民 级推进的发展模式,推进黄冈民营企业的发展。 营,民间生产力没有得到很好的释放。黄冈特殊 以武汉为动力源和中心,从武汉向黄冈市区及各 的原因,现在招商引资有一定的难度,在黄冈发展 县市区推进、从黄冈市区及各县市区向农村推进, 大工业或者依靠国有资本投资也不是很现实,那 创造性地破坏国有经济的垄断秩序,培育民间资 么可以依托武汉城市圈和长江经济带,在释放民 本,扩大民营企业的比重。黄冈乃至整个湖北国 间生产力上作一些文章。 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不仅占主导而且占主体地 第三,合理利用黄冈劳动力资源,大力发展新 位。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严重不足。按 型轻工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减少资本密集型产 照所有制结构评估,浙江的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 业。黄冈全市总人口728.94万人,人力资源丰 中所占的比重接近90%,国有经济只占10%左 富,同时,黄冈资本没有优势,不可能依靠发展资 右,而湖北国有经济占70%左右,比浙江高出近 本密集型产业来提高经济总量。因此,积极融入 60个百分点,比中部的湖南高出30个百分点。 武汉城市圈,合理利用劳动力资源和区位优势,大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滞后,非公有制企业数量少,品 力发展新型轻工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成为黄 位低,受到种种有形无形的抑制,个体和私人的政 冈经济增长的重要一极。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4期 鲍宏礼:湖北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黄冈经济发展 第四,依托本地特色农产品资源优势发展农 副产品产业集群。黄冈地处大别山南麓,著名特 产比比皆是,北部山区盛产茶叶、桔梗、板栗、甜 柿、药材、粉丝、花生,南部沿江湖区盛产莲藕、萝 卜、山药、大蒜等。其中古来就为朝廷贡品的有 “蕲门”“黄团”茶叶,有“蕲春四宝”即蕲蛇、蕲 龟、蕲竹、蕲艾四大产品,等等。目前在全国较有 影响的农产品还有麻城的福田白菊、麻城东木的 老米酒,罗田的板栗、甜柿,红安的花生,英山的茶 叶等等近100多种。黄冈完全可以学习三里岗镇 香菇产业的发展模式,做大做强特色农副产品产 源的利用率。目前,黄冈的板栗、白菊、石才、茶 叶、药材等开采加工工业已经初步起步,如果能够 利用好这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优势,那么黄 冈农村工业的发展一定会起到支持、改善黄冈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作用。 第六,充分利用武汉城市圈的带动作用,加快 黄冈农村城镇化发展。现代化的过程就是非农产 业逐步增加、农村人口逐步减少的过程也即城镇 化过程。农村的城镇化过程本质上就是农民的非 农化过程以及非农产业的发展过程,是指农村人 口由从事农业为主的、居住较分散的农村或乡村, 向从事非农产业为主、居住较为集中的城镇转化 业,形成农副产品集群。 第五,以“一主、两副、六市、一江两带”新一 轮湖北省域区域经济布局为契机,大力发展黄冈 农村工业。从城市的起源看,城市来源于农村,工 业也主要从农村手工业开始,现在要解决农村问 题也必须遵循这一规律。根据我们对黄冈农村地 区的考察发现,黄冈地域具备了发展农村工业的 的过程。城镇化滞后,农村富余劳动力多是黄冈 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大的结构性问题。目前,黄冈 农村城镇化存在的主要问题较多,如,规模小、相 互之间的关联性不大;农村城镇化的发展与产业 发展不协调;小城镇的集聚力较差,影响城镇化的 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条件,具有开发价 值的农村资源很多,主要有蕲春的石才、山药,罗 田的板栗、红柿,麻城的白菊、老米酒,英山的茶叶 等等,因此,根据黄冈的资源条件,黄冈农村工业 在初期发展中,可以重点发展石才、药材以及特色 发展速度;农村城镇化政策落后于城镇化的发展 、 要求,等等。针对这些情况,黄冈可以通过建立工 业小区、生活小区,加强小城镇的城镇基础设施建 设、完善小城镇的社会服务功能,并通过改革户籍 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在降低农民进入城镇落户 门槛的同时,建立和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制等措 施,吸引农民向小城镇积聚,从而进一步加快黄冈 农村城镇化的发展。 责任编辑周觅 农产品的开采加工和农副产品保鲜、加工等劳动 密集型行业和一些支农产业,完成基本的原始积 累后,就可以壮大,引进现代工业技术,开发系列 化的产 。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的档次和资 Strategies for Hubei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Huanggang BA0 Hongli (College of Commerce,Huanggang Normal University,Hubei 438000) Abstract:Strategies for Hubei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provides historical opportunity for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 velopment in Huanggang.Efforts should be made to take this opportunity to speed up development and catch up other satellites in Wuhan development circle.. Key words:Hubei;Strategies for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Economic Development in Huanggang;Wuhan develop— ment circle.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