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慈母情深》精品教案+推荐阅读

2022-03-25 来源:步旅网


第六单元

【教材分析】

1.单元主题:

本单元教材以“父母之爱”为主题,编排了两篇精读课文《慈母情深》《父爱之舟》和一篇略读课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其中《慈母情深》是著名作家梁晓声小说《母亲》中的节选。课文记叙了母亲在极其艰难的生活条件下,省吃俭用,支持和鼓励“我”读课外书的故事,表现了慈母对孩子的深情,以及孩子对母亲的敬爱之情。《父爱之舟》一文围绕父亲送“我”上学、带“我”投考学校这一重点主要写了“我”的梦中出现的难忘的场景——父亲卖了茧子给“我”买枇杷吃、父亲送 “我”离开家乡去报考学校和上学、父亲带 “我”赶庙会及给 “我”做万花筒、父亲背“我”去上学、父亲送“我”到校及替“我”铺好床、父亲送 “我”离开家乡去报考无锡师范和上学。记录了许多看似平淡无奇的琐碎小事,从平凡的小事中表现了父爱的伟大与深沉,表达了儿子对父亲的怀念和对父爱的深深感谢。《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记叙了父母亲对一个七八岁孩子写的第一首诗的不同评价,以至于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故事。

在本组教材的教学中,要紧紧扣住“父母之爱” 这一专题,整合全组教学资源,把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等语文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学习课文,应引导学生重点体会场景并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等细节描写,品读文本,再现情境并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文本,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口语交际要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父母的爱。习作应在联系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上下功夫,让习作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通过习作加强与父母的沟通,理解父母之爱。

本单元的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注意体会场景和细节描写中蕴含的感情;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篇章页上呈现了诗句般的人文导语“舔犊之情,流淌在血液里的爱和温暖。”配合精美的插图,引发想象,发人深思。

2.单元重点:

(1)注意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这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慈母情深》一文先讲“我”想买一本《青年近卫军》,想得“整天失魂落魄”,可见渴望之极。但一元多的书价、贫困的家境,使“我”的愿望难以实现。接着,写母亲给钱让我买书,这部分是全文的重点。在角落工作的妈妈“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凑到缝纫机板上。”——瘦弱的母亲!“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贫苦的母亲!“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手脚并用的机械忙碌状态……”——辛劳的母亲!然而正是这位母亲,当同事认为我是要钱买闲书,劝阻她给我钱时,母亲却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通情达理的母亲。这些地方突出表现了母亲的慈祥与善良,表达出对母亲深深地敬意与无比地热爱。最后,讲我终于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读完课文,谁都会被慈母情深深打动。这是一位平凡的母亲,辛劳的母亲,贫寒的母亲,在这件日常生活小事中表现出的深沉的母爱,给人留下了何等难忘的印象。学习这篇课文,要着重引导学生通过描写母亲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的语句,体会平凡母亲的伟大,感受伟大的母爱,激发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父爱之舟》

第1页共21页

一文所写的内容看似零碎,其实结构谨严。全篇采用倒叙的手法,从梦境开始,引入对往事的回忆。以从梦中醒来、泪湿枕边结束,首尾连贯。往事潜入梦中,说明往事难忘,更深刻地表现出父爱在“我”心中留下的印记难以磨灭。文中四次写到姑爹的小船,以此贯穿全文,把种种往事连为一体,父爱与小舟不可分割,船来船往,我的感受也在变化,主题在叙述中得到了层层深化。最后一次提到小船时,作者明确地写道:“我什么时候能够用自己手中的笔,把那只载着父爱的小船画出来就好了!”至此点明题目,文章的主旨也得以揭示。《“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作者是美国著名作家巴德·舒尔博格。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文章的作者巴迪在童年的时候创作了人生中的第一首诗,却得到了父亲和母亲“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两种完全不同的评价,这件事对“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我”在“精彩极了”的鼓励中,在“糟糕透了”的警告中,把握住人生方向,成长为一名著名作家。这篇课文语言生动活泼,形象的描述了主人公的语言、动作和神态,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情感体验联系十分密切较容易理解,不过也有一些含义深刻但具有启发性的语句需要学生结合自身加以感悟。本篇课文重在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的,并感受生活中不同方式的爱。

(2)学习书面表达,记录自己的生活和感受。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与本单元的口语交际“父母之爱”紧密联系,旨在引导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小事感受到父母的爱,表达出对父母的敬爱和感激之情。指导学生在习作中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进行细致描写来表现人物,运用恰当的词句准确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认真观察生活现象及表达自己看法的能力,并且他们也能够发现生活中观察到的零碎的现象之间的联系,再加上他们阅读量不断增加,积累了一定的语言,所以在习作中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记录下来并不很难。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以教材中的课文为突破点,通过学习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中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同时培养学生留心生活、感受生活的习惯和能力。 【教法建议】

1.加强学生自主阅读。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在前两个学段靠教师有意识地把方法渗透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之中,经过一次次的阅读实践,潜移默化,初步养成了一些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了一些阅读方法。在高年级段,我们应该教给学生一些更有效的阅读方法,引导他们深化阅读,强化阅读能力。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途径有很多,应加强课前的阅读和课后的阅读。在自主阅读中,重点指导批注。学生在课前阅读的预习中应该留下思考的痕迹,把写得特别好,感受特别深的地方画下来加上批注,写一写你的理解和体会。批注的思路可以从内容、情感、表达方法等方面入手,可以写我从这一语段中知道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我觉得哪个词用得好,这句话采用了什么写法等。批注是指导学生细读文本的一种有效途径。批注式阅读突出了学生的“自我思考”。

2.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是把握全篇,引导学生

第2页共21页

关注课文的关键、重要之处,体会作者寓于其中的情感,更加深入理解课文的关键性问题,可以避免教师琐碎的提问。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我们可以从抓关键词句、抓文题文眼、运用教材资源等几个切入点入手。

3.落实读写训练点。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强调阅读教学要注重朗读感悟。读是基础,感才是重点。教材中常有一些课文描写留有一定的空白,我们如果能抓住这些空白之处,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来填补这些空白,既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体会,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能力。

3.把握好精读和略读的关系。从课文内容的学习来看,精读在于咬文嚼字,细琢细磨,对重要的语句和情节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要做到透彻理解与感悟,揣摩文章的写法;略读课文一般只有一课时,因此决不能求全求深,抓住一点,一课一得就可以。但精读和略读都是新知,都要读懂。从训练阅读能力的目标出发,精读课文还担任着授之以“法”的角色,重视阅读方法和技巧的教学。而略读课文则为用“法”服务,即学生用已有的阅读方法和技巧自主阅读,教学时要把握好方法上的“粗放”。至于略读课文该抓哪一点,单元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前都有“导读”,这既是学生的阅读提示,也是教学的依据。

4.系统教学单元组课文。教学每一单元课文之后,我们还可以把这一组课文系统地进行梳理,找一找这几篇课文在写作方法,作者的表达方法上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强化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同时也为习作打下基础。本单元课文都是有感染力的记叙文,写法上都是抓住故事中的人物进行刻画,主要是抓住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活动四个方面来描写的,这是写好写人记事这一类文章的重要的习作技巧,可引导学生好好回顾其中的精彩语句,再次感受写法。

5.引导学生关注和阅读篇章页,形成对单元的整体认识。 【课时安排】 分类 课文 内容 18.慈母情深 19.父爱之舟 20.“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口语交际 习作 语文园地 合计

18慈母情深(精读课文)

【教学目标】

1.学会“魄、抑”等11个会认字,读准多音字“龟、挣”等,熟练书写“辞、抑”等12个字,会写“连续、广播”等词语。

2.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想课文中的场景,说说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慈母情深”。 3.注意句子中反复出现的地方,想想它们的表达效果。

第3页共21页

课时 2 2 2 1 2 2 11 父母之爱 我想对您说 交流平台 词句段运用 日积月累

4.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的朗读,深入体会母亲生活的辛苦,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从而进一步体会平凡母亲的伟大,感受伟大的母爱,激发感激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

5.仿照课文写一写自己有过的“鼻子一酸”的生活经历。 【教学重点】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想课文中的场景,说说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慈母情深”。 2.注意句子中反复出现的地方,想想它们的表达效果。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3.深入体会母亲生活的辛苦,从而进一步理解母爱的无私崇高。体会平凡母亲的伟大,感受伟大的母爱,激发感激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 4.仿照课文写一写自己有过的“鼻子一酸”的生活经历。 【教学难点】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想课文中的场景。 2.注意句子中反复出现的地方,想想它们的表达效果。 3.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4.仿照课文写一写自己有过的“鼻子一酸”的生活经历。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 学会“魄、抑”等11个会认字,读准多音字“龟、挣”等,熟练书写“辞、抑”等12个字,会写“连续、广播”等词语。

2.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想课文中的场景,说说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慈母情深”。 【教具准备】 课件 (笔顺动态演示 朗读音视频 建议使用小学课件) 【教学过程】 内 容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古诗导入。 课件出示: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 互相交流:互相交流读后的感受。(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感情。三、四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通过慈母为游子赶 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这种骨肉之情。母亲千针万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伟大的母爱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

第4页共21页

关键能力必备品格

课件页码 (2) (3) (5)

自然地流露出来。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这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儿女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儿女怎能报答母爱于万一呢?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

谈话导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儿行千里母担忧啊!唐代诗人孟郊用一针一线道出了母爱,那我国当代著名作家梁晓声又是通过什么来表达伟大的母爱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梁晓声的母爱世界——让我们恭恭敬敬地齐读课题,让我们充满深情地读。(板书:18.慈母情深)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开始,通过欣赏古诗,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引导学生交流,在交流中使学生更进一步接近文本,很自然地导入课文的学习。】

二、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1.作者简介:

梁晓声,男,1949年9月22日出生于黑龙江哈尔滨市,祖籍山东荣城市泊于镇温泉寨。汉族。原名梁绍生。现在居住于北京,任教于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

(6) (7)

院汉语文学专业。曾创作出版过大量有影响的小说、散文、随笔及影视作品。 当过知青,1968年下乡赴黑龙江省生产建设兵团。1974年入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1977年毕业后分配至北京电影制片厂。1988年调至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任艺术厂长。2002年调至北京语言大学,任人文学院教授。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短篇小说集《天若有情》《白桦树皮灯罩》《死神》,中篇小说集《人

间烟火》,长篇小说《浮城》《一个红卫兵的自白》《从复旦到北影》《雪城》 等。近年发表有长篇小说《一亿六》、《生非》,其短篇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父亲》,及中篇小说《今夜有暴风雪》分获全国优秀小说奖。文章《慈母情深》(《母亲》的节选)被选入部编人教版教科书第九册。现任教于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著有短篇小说集《年轮》等。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父亲》《今夜有暴风雪》分获全国优秀小说奖。小说《为了收获》《学者之死》《一只风筝的一生》《双琴记》分获《小说月报》百花奖。 第十届、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民盟)。

2.时代背景:

本文写的是20世纪60年代初的事。当时正值国家困难时期,当时国家资源

(8-10) (11)

贫乏,经济萧条,普通劳动者辛辛苦苦从早干到晚,一天的工资只有4角,5角。 大多数老百姓的家境都很困难,一元五角,在当时能买10多斤大米或者5斤最大的带鱼,已经够一个家庭一个月的伙食开销了。一元五角买本书在当时是很不容易的事情。

第5页共21页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学习生字 ①小声读课文,画出生字和不懂的词。 ②学生按要求自学生字、词。(课件出示) 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失魂落魄 压抑 颓败 缝纫 噪音 褐色 疲惫 耽误 衣兜 龟裂 权利 (重点指导生字“噪”为平舌音;“耽、纫、龟、权”为前鼻音等。) ②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指导读好词语:噪音、耽误、龟裂 (3)学习多音字: 练①读一读下面的句子,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发现多音字。) a.那是我第一次到母亲为我们挣钱的那个地方。 挣(zhèng zhēng) zhèng 用力支撑或摆脱,如挣脱、挣开;出力取得,如挣钱、挣饭吃。 zhēng尽力支撑或摆脱,如挣扎。 b.七八十台破缝纫机一行行排列着,七八十个都不算年轻的女人忙碌在自己的缝纫机旁。 缝(féng fèng) féng 用针线连缀,如缝纫、缝缀、缝制、缝补、缝连、裁缝。 (12) (13) (14) fèng 空隙,裂开或自然露出的窄长口子,如缝子、缝隙、裂缝、见缝插针; 缝合的地方,如天衣无缝。 c.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龟(guījūn) guī 爬行动物的一科,腹背都有硬甲,头尾和脚能缩入甲中,耐饥渴,寿命很长,如乌龟、龟甲(龟的腹甲,可入药,古人又用以占卜,亦用作货币。亦称“龟板”)。 jūn皮肤因暴露于风中或寒冷中而发生的裂口或变粗糙,如皲裂。 d.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回答那个女人:“谁叫我们是当妈的呀!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塞(sāi sè sài) sāi 堵,填满空隙,如堵塞漏洞、塞尺、塞规;堵住器物口的东西,如活塞、 塞子。

第6页共21页

sài 边界上险要地方,如要塞、关塞、塞外、边塞、塞翁失马。 sè用于若干书面语词,如闭塞、阻塞、搪塞、塞责、茅塞顿开。 ②读一读: a.一只蚊子被粘在了蜘蛛网上,它拼命挣(zhēng)扎着,企图逃跑飞走。最后终于挣(zhèng)脱了蛛网的束缚,获得了自由。 b.妈妈真是心灵手巧,我裤子上的裂缝(fèng)经过她的缝(féng)合像新的一样。 c.老农用龟(jūn)裂的手托起受困的乌龟(guī),把乌龟放生了。 d.塞(sài)外寒风怒号,交通闭塞(sè),一家简陋的房舍的主人把破布塞(sāi)进墙壁的缝隙里阻挡寒风。 (3)理解词语 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怂恿 颓废衰败,破败。 辞退 指从旁劝说鼓动别人去做(某事)。多用于贬义。 压抑 是用人单位解雇职工的一种行为,是指用人单位由于某种原因与职工解除劳动关系的一种强制措施。 颓败 情绪、感情低落、精神压抑内压抑等精神状态。 忙碌 列举过失加以指责,泛指责备,和批评的意思相近。 角落 忙着做事,不得空闲。 疲惫 两堵墙或类似墙的东西相接处的凹角;偏僻的地方。 毛票 极度疲劳。 数落 毛票是人们对面值一元钱以下的纸币零钱的俗称。 失魂落魄 皮肤因寒冷干燥而破裂。 震耳欲聋 形容极度惊慌,行动失常的样子。 龟裂 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震得快要聋了。 (4)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4.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1)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 (2)梳理课文思路 练填空: 课文先讲 “我”想买一本《青年近卫军》。想得(“整天失魂落魄”),可见渴望之极。但一元多的书价,贫困的家境,“我”的愿望难以实现。 接着,写母亲给钱让我买书。这部分是全文的重点。描写了母亲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

第7页共21页

(15-27)

在角落工作的妈妈“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凑到缝纫机板上。”——(瘦(28) 弱)的母亲!“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贫苦)的母亲!“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29-32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手脚并用的机械忙碌状态……”——(辛劳)) 的母亲!然而正是这位母亲,当同事认为我是要钱买闲书,劝阻她给我钱时,母亲却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通情达理)的母亲。这些地方突出表现了母亲的慈祥与善良,表达出对母亲深深地敬意与无比地热爱。 最后,讲我终于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 读完课文,谁都会被慈母情深深打动。这位平凡的母亲,辛劳的母亲,贫寒的母亲,在这件日常生活小事中表现出的深沉的母爱,给人留下了何等难忘的印象。学习这篇课文,要着重引导学生通过描写母亲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的语句,体会平凡母亲的伟大,感受伟大的母爱,激发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 四、学习“会写字” 加彩字需重点指导。建议用课件的“笔顺演示”完成教学。 辞 抑 碌 吊 噪 脊 竟 哇 忍 酸 权 1.学生字 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造句。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本课要求写的字中,“抑、碌、噪、哇、权”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辞、酸”是左右结构,左右基本同宽;“吊”是上下结构,上窄下宽;“脊”是上下结构,上宽下窄;“竟、忍”是上下结构,上下基本同宽。)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上下结构的字“脊、竟”和左右结构的字“辞、权”,学生练写。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五、分类积累,练习表达 1.自由读课文,画出文中的场景和细节描写,反复朗读: (1)空间非常低矮,低矮得使人感到压抑。不足二百平米的厂房,四壁潮湿颓败。七八十台破缝纫机一行行排列着,七八十个都不算年轻的女人忙碌在自己的缝纫机旁。因为光线阴暗,每个女人头上方都吊着一只灯泡。正是酷暑炎夏,窗不能开,七八十个女人的身体和七八十只灯泡所散发的热量,使我感到犹如身在蒸笼。 (2)七八十台破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3)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

第8页共21页

着,头凑到缝纫机板上。周围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 (4)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的眼睛…… (5)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6)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手脚并用的机械忙碌状态…… 2.练习运用:练习仿照上面的句子说话。 六、课堂小结 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读完这篇课文,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平凡母亲的伟大,伟大的母爱。 七、当堂检测 (建议使用课件中的“当堂检测”做训练。) 八、课后作业 (请课后完成《典中点》本课的“基础练习”板块的习题。)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 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地方体会句子中包含的作者的情感,想想它们的表达效果。 2.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等重点句、段的描写,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3.深入体会母亲生活的辛苦,从而进一步理解母爱的无私崇高。体会平凡母亲的伟大,感受伟大的母爱,激发感激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

4.仿照课文写一写自己有过的“鼻子一酸”的生活经历。(难点)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内 容 一、课前导入 课件页码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慈母情深》,深入感受“情深”,板书课题: 18.慈母情深 学生齐读。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都了解到了什么? 3.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梳理: (1)这篇课文讲述的是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 (2)课文先讲“我”想买一本《青年近卫军》。想得“整天失魂落魄”,但一元多的书价,贫困的家境,“我”的愿望难以实现;接着,写母亲给钱让我买书;最后,讲我终于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 第9页共21页

4.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慈母情深》,深入感受“情深”。 二、初读课文,感知“情深” 1.请同学们用心读课文,用一个词和一句话说说自己读后的感受。(学生自由发言。) 2.刚才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发现有几个词语比较难读,我们一起来读读。 课件出示:失魂落魄 震耳欲聋 龟裂 忙碌 攥 3.谁能用上这几个词语来说说课文的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自由发言。) (3) 教师评议并小结:我一直想买一本《青年近卫军》,想得整天(失魂落魄)。 于是,我来到母亲工作的地方,那里噪声(震耳欲聋)。我发现母亲极其瘦弱,(4) 当知道我想要买书时,母亲用(龟裂)的手将钱塞给了我,又陷入了(忙碌), 我的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 4.学习字词,理解词语。 (1)“龟裂”什么意思。(全班交流,课件出示有关图片。) (2)“攥”是什么动作?它的意思是?(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做出有关动作。) (3)“鼻子一酸”是一种什么感觉?你有过向父母要钱鼻子一酸的感觉吗?(没有)围绕一个问题:我原本是来要钱的,为什么我的想法改变了?(学生各抒己见。) (4)母亲明明已经将钱给了我,一元五角,一分没有少,一句责怪的话也没有。按理说我应感到开心才对,但作者却“鼻子一酸”,想哭!为什么我会鼻子一酸?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用心体会,课文哪些地方令我鼻子一酸,请认认真真画下来,在书旁边写上批注。 三、研读课文,感悟“情深” (一)提出要求,学生默读 1.默读课文,找出文中最能表现慈母情深的语句,并多读几遍。 2.在旁边写上你的感受与体会。(注意抓住描写母亲工作环境和描写母亲外貌、动作和语言的句子来体会。) (二)生默读课文,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 (三)指名读找出的重点句,师生交流。 1.家境贫寒 (1)请你读读课文的1~4自然段,从哪些语句可看出买这么一本书不是件容易的事? 我从同学家的收音机里听到过几次《青年近卫军》的连续广播。那时我家的破收音机已经卖了,被我和弟弟妹妹们吃进肚子里了。 (2)学生交流,教师小结:连“破收音机”都“已经卖了,被我和弟弟妹妹们吃进肚子里了。”可见家庭生活困难到了极点。

第10页共21页

(5) (6) (7) (8)

【设计意图:家庭的贫困就为我要钱时的内疚,母亲给钱时的伟大做了铺垫。】 2.工作环境的恶劣 (1)请你快速浏览课文,结合自己的批注。看从课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母亲的工作环境? 空间非常低矮,低矮得使人感到压抑。不足二百平米的厂房,四壁潮湿颓败。(9) 七八十台破缝纫机一行行排列着,七八十个都不算年轻的女人忙碌在自己的缝纫机旁。因为光线阴暗,每个女人头上方都吊着一只灯泡。正是酷暑炎夏,窗不能 开,七八十个女人的身体和七八十只灯泡所散发的热量,使我感到犹如身在蒸笼。 …… 七八十台破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2)交流理解。 (3)教师引导:读后你了解到母亲的工作环境怎样?(及其恶劣。)你是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的?(“空间非常低矮,低矮得使人感到压抑。”“四壁潮湿颓败。”“因为光线阴暗,每个女人头上方都吊着一只灯泡。”“正是酷暑炎夏,窗不能开,七八十个女人的身体和七八十只灯泡所散发的热量,使我感到犹如身在蒸笼。”“七八十台破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4)听到过震耳欲聋的声音吗?什么感觉?你愿意呆在那种地方吗?(不愿意)把这种感觉带进去读这句话。 (5)这震耳欲聋的声音从他进去就没停过,你能找出相关的语句吗?(生快速的默读课文,寻找依据)是的!母亲无论是春夏秋冬,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的。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师生齐读) (6)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一年又一年,母亲不仅要忍受“震耳欲聋” 的噪声,还有车间炙热的环境与污浊的空气。 【设计意图:感悟母亲工作环境的恶劣,初步体会母亲工作的艰辛。】 方法指导:环境描写的作用。 环境描写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风景、物体的描写。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时间以及场景的描写,可以表达人物心情,衬托人物性格,渲染气氛。本文对母亲工作的环境描写写出了母亲挣钱的艰辛,与后文 母亲毫不犹豫掏钱给儿子买书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出母亲的通情达理与伟大。 3.母亲的瘦弱、疲惫 (1)请你快速浏览课文,结合自己的批注。看从课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母亲的瘦弱、疲惫? 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凑到缝纫机板上。周围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 ……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

第11页共21页

(10)

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的眼睛…… (1)师生合作读这两段话。 (2)作者在什么地方,看到了怎样的母亲?(“那个角落”“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凑到缝纫机板上”) (3)这句话很特别,特别在哪里?(出现了三次“我的母亲”;分别放在句子后面)这样写的好处?(重复三次,像是在一声声呼唤母亲;放在后面,又在句子中间加了逗号,我们在读的时候就必须要停顿,读的慢了,仿佛母亲的动作也变慢了,就像电影里的慢镜头,母亲的形象就变得更清晰起来。) (4)指名学生朗读,交流:你仿佛看到母亲什么样的背?什么样的脸?什么样的眼睛?(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小结:弯曲的背,瘦削的脸,眼神疲惫的眼睛。) (5)你从对母亲的外貌描写中体会到了什么?(对母亲的外貌描写刻画了其身体瘦弱的形象“极其瘦弱”说明了长期的贫困生活使母亲的身体瘦弱不堪“脊 (11) (12) 背弯曲”写出了母亲工作的艰难,母亲用瘦弱的身躯承担着家庭的重担,也为“我” 很难张口要钱作了铺垫。) (6)作者为何要将三个“我的母亲”放在后面呢?(作者把三个“我的母亲”放在后面突出母亲的动作、神情带给“我” 的强烈震撼和难以言表的痛楚这些不仅深深地印在了“我”的眼中、心中也鲜明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7)指导朗读:母亲这样疲惫、这样辛劳,我们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全班齐读。 方法指导:细节描写 (1)概念: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 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 生动 细致的 描绘,它具体 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 场面描写之中。成功的细节描写会让读者印象深刻,提高文章的可读性。 (2)作用:一篇文章,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细节要尽量典型,富有表现力,细节要真实。 (3)运用:本文在写母亲给我钱时的动作就是细节描写——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的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设计意图: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母亲形象和对我深深的爱,让学生在深入阅读、充分感悟中品味文字,习得语感,领悟文章遣词造句之妙。】 4.母亲的忙碌 (1)请你快速浏览课文,结合自己的批注。看从课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母亲的忙碌? 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手脚并用的机械忙碌状态…… (2)指名读句子,交流理解。

第12页共21页

(13) (14) (15-16)

(3)这个句子的特别之处在于哪?为什么要用四个“立刻”,不换成别的词语?(这里四个“立刻”连用了,写出快节奏的工作,这是叠加,是快速、加倍的工作,来挣钱!为了儿女的生活、读书,不伸懒腰,不喘气,不休息,拼着老命工作。母亲塞给我的是钱,更是浓浓的希望和浓浓的情。) (4)指导朗读:你能读出忙碌的感觉吗?(自由读,读出“迅速”的感觉。) (5)这段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此处四个“立刻” 连用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母亲四个连续的动作,简短有力的话语刻画出了一个忙碌的母亲的形象。母亲在争分夺秒地拼命工作赚钱,却能慷慨地给我钱买书,形成强烈的对比,可见慈母情深。) (6)教师小结:如此简洁的语言,也让我们体会到了母亲争分夺秒的忙碌, 更让我们感受到了深深的慈母情怀。 (7)其实母亲的忙碌还远远不止这些。 课件出示:母亲是一个临时工,父亲去遥远的大西北工作,我们5个孩子, 全凭母亲带养。母亲在一个街道小厂上班,每月工资27元,她每天不吃早饭,带上半盒高粱米或大饼子,悄无声息地离开家,每天回家总在七点半左右。吃过晚饭,往往九点来钟了。我们上床睡,母亲则在床角凑着昏暗的灯光为我们缝补衣裤。有时我醒夜,仍见灯光亮着,仍见母亲一针一针、一线一线地缝补。母亲加班,我们就一连几天,甚至十天半月见不着母亲的面孔,就为了那每月27元的工资。 【设计意图:适时补充课外资料,进行拓展阅读,很好地帮助学生感受母亲工作的艰辛与“一元五角钱”中蕴涵的慈母深情。】 5.母亲的通情达理 (1)母亲就这样工作,如此赚钱,可当儿子向他要钱,说要买一本书时,母亲是怎么说的?又是怎么做的? 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 (17) (18) 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回答那个女人:“谁叫我们是当妈的呀! 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2)从“皱皱的毛票”“龟裂”你体会到了什么?(家境的贫穷,母亲的辛劳。) (3)这句话中哪个字给你的感触最深?(塞)读句子,体会母亲的“塞”是怎么的“塞”?(用力的、果断的、坚定的、充满期待的、紧紧的、慈爱的、慷慨的、毫不犹豫的…… ) (4)从母亲的动作描写中你体会到什么? 这是对母亲的动作描写同时也是细节描写.从“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 可以看出 (19) “我”的家境的贫寒;从“龟裂的手指”可以看出这钱来得不容易及母亲的辛劳; “掏”“数”两个动词写出了母亲对这不多的钱的珍惜,母亲给“我”的不仅仅

第13页共21页

是钱,更多的是对“我”读书的支持和浓浓的爱。 (5)教师小结:同学们,母亲每月的工资才二十七元,这一元五角对母亲 来说就是她一天多的劳动,最起码要工作十几个小时才能换来的血汗钱呀!此时, 母亲却把她不舍得吃、不舍得用,拼死拼活赚来的钱掏给了“我”,让“我”买书。 (6)更令人感激的是母亲的一句话:谁叫我们是当妈的呀!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多么通情达理的母亲啊,普普通通的一句话,却道尽了她对“我”深沉的爱!这无私、伟大、纯真的爱汇成四个字,那就是——慈母情深。 6.当我第一次亲眼目睹了瘦弱的母亲、贫苦的母亲、辛劳的母亲、通情达理的母亲后,我才明白了这一元多钱不是普通的钱,它是——母亲的血汗钱。此时作者是怎么做的?接下来又发生了什么? 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 那天,我用那一元五角钱给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头。 “你这孩子,谁叫你给我买水果罐头的!不是你说买书,妈才舍不得给你这么多钱呢!” (20) 那一天母亲数落了我一顿。数落完,又给我凑足了买《青年近卫军》的钱。(21) 我想我没有权利用那钱再买任何别的东西,无论为我自己还是为母亲。 就这样,我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 (1)“我”的鼻子为什么酸了?“我”攥着钱跑出去会做什么?(互相交流。) (2)你有过“鼻子一酸”这样的经历吗?说给大家听听。 (3)如何理解“我想我没有权利用那钱再买任何东西,无论为我自己还是为 母亲”。(母亲挣钱那么不易,家境那么困难,但她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书, 使“我”满足了读书的强烈愿望。“我”如何能用那钱再买别的东西,实在对不起母亲,对不起母亲浓浓的爱子真情。) 【设计意图: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实践的一种重要方式,在此安排口语练习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表达出作者的心声,从而体会作者对母亲的爱。】 (四)教师小结:这就是一个慈母伟大的情怀!这无私而伟大的爱汇成四个字,那就是——慈母情深。这慈母情深就在这“震耳欲聋的噪声”里,这慈母情深就在这“疲惫不堪的身体”里,这慈母情深就在这“争分夺秒的忙碌”中,这慈母情深就在这“毫不犹豫的一塞”里。 (五)自由朗读全文。 四、延伸交流,升华“情深” 1.延伸交流: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就是当代著名文学家——梁晓声。也就是从那一天起,他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也就在那一天以后,他再也没有向母亲要过一分零花钱,也就在那一年,他有了几十本长篇小说。这,都是他自己挣钱买的。这是一个母亲给予一个儿子的力量,母亲的一举一动,一言

第14页共21页

(22)

一行,催他奋进,终于使他成了大作家。 2.深情朗读: (1)忘不了我的小说第一次被印成铅字时的情景,我避开人群躲在一个地方哭了,那一刻,我最想我的母亲。 (2)母亲的那句话,时时在我心头萦绕,时时在我耳畔回旋,时时给我力量,催我奋进,终于我成了大作家。 3.读完课文,谁都会为母亲的深情感动,在日常的生活中你有没有体会到来自母亲的那份深情呢?谈谈你的感受。(生自由发言。) 五、总结课文主旨 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敬意与无比的热爱) 六、学习写作方法:运用好动作描写 (24) (25) 1.本文中多处运用了动作描写的方法 来体现母亲的辛劳 如“ 母亲说完, 立刻又坐了下去, 立刻又弯曲了背, 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 这一连串的动作描写突出说明了母亲为了一家人的生活拼命挣钱舍不得浪费时间。 2.写好人物的动作要注意:(1)写好人物的连续动作。(2)要写好动作的细节。写人物动作时 要善于把一个动作过程分解成一系列的个别动作, 写好动作的“细节”。(3)精选动词 把动词用准确。动词运用得好,人物的动作才能写得准确 (26) (27) 3.举一例: 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的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这段文字抓住母亲动作“掏、数”写出了母亲对钱的珍惜。这与母亲慷慨凑钱为我买书形成强烈的对比,浓浓的母爱跃然纸上。 (28) 4.练一练:请选择身边熟悉的一个活动场面,抓住人物的动作把活动写具体。 示例:跳高竿快升到我的头顶般高了,跳高运动员只剩下六(二)班的张大明了。他不慌不忙地活动了几下身子,习惯地压了压左腿,再压了压右腿,然后弹跳几下。“看,起跑了!\"只见他迈出轻快的步子,直冲跳高架。当他快要接近跳高竿时,突然左腿在地上猛地一蹬,两手在身旁划了两个圆圈,一眨眼,身子就 (29) 腾起,凌空在横竿上;刹时间,右腿一扬,左腿一翻,轻松地越过了横竿。顿时, 掌声四起…… 七、课堂小结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课文讲述的是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 八、主题延伸 1.搜集颂扬母爱的名句或诗歌。 2.在母亲节来临之际,给自己的母亲写一封感谢信;或与自己的母亲说说心

第15页共21页

(30-31)

里话;或给自己的母亲送份礼物,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爱等。

3.爱需要表达,课文中的作者用他的方式回报了这份深沉的母爱。那么,也让我们用自己的方式,去回报这份最真、最纯、最珍贵的母爱。 4.推荐阅读。

孩子,我为什么打你

毕淑敏

(32-34)

(35-38)

有一天与朋友聊天,我说,就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当红卫兵,我也没打过人。 我还说,我这一辈子,从没打过人……

你突然插嘴说:妈妈,你经常打一个人,那就是我......

那一瞬屋里很静很静。那一天我继续同客人谈了很多的话,但所有的话都心不在焉。孩子,你那固执的一问,仿佛爬山虎无数细小的卷须,攀满我的整个心灵。面对你纯正无瑕的眼睛,我要承认:在这个世界上,我只打过一个人。不是偶然,而是经常,不是轻描淡写,而是刻骨铭心。这个人就是你。

在你很小很小的时候,我不曾打你。你那么幼嫩,好像一粒包在荚中的青豌豆。我生怕任何一点儿轻微地碰撞,将你稚弱的生命擦伤。我为你无日无夜地操劳,无怨无悔。面对你熟睡中像合欢一样静谧的额头,我向上苍发誓:我要尽一个母亲所有的力量保护你,直到我从这颗星球上离开的那一天。

你像竹笋一样开始长大。你开始淘气,开始恶作剧……对你摔破的盆碗、拆毁的玩具、遗失的钱币、污脏的衣着……我都不曾打过你。我想这对于一个正常而活泼的儿童,都像走路会摔跤一样应该原谅。

第一次打你的起因,已经记不清了。人们对于痛苦的记忆,总是趋向于忘记。 总而言之那时你已渐渐懂事,初步具备童年人的智慧;它混沌天真又我行我素,它狡黠异常又漏洞百出。你像一匹顽皮的小兽,放任无羁地奔向你向往中的草原, 而我则要你接受人类社会公认的法则……为了让你记住并终生遵守它们,在所有的苦口婆心都宣告失效,在所有的夸奖、批评、恐吓以及奖赏都无以建树之后, 我被迫拿出最后一件武器--这就是殴打。

假如你去摸火,火焰灼痛你的手指,这种体验将使你一生不会再去抚摸这种橙红色抖动如绸的精灵。孩子,我希望虚伪、懦弱、残忍、狡诈这些最肮脏的品质,当你初次与它们接触时,就感到切肤的疼痛,从此与它们永远隔绝。

我知道打人犯法,但这个世界给了为人父母者一项特殊的赦免--打是爱。世人将这一份特权赋于母亲,当我行使它的时候臂系千钧。

我谨慎地使用殴打,犹如一个穷人使用他最后的金钱。每当打你的时候,我的心都在轻轻颤抖。我一次又一次问自己:是不是到了非打不可的时候?不打他我还有没有其它的办法?只有当所有的努力都归于失败,孩子,我才会举起我的手……每一次打过你之后,我都要深深地自责。假如惩罚我自身可以使你汲取教训,孩子,我宁愿自罚,那怕它将苛烈10倍。但我知道,责罚不可以替代也无法转让,它如同饥馑中的食品,只有你自己嚼碎了咽下去,才会成为你生命体验

第16页共21页

中的一部分。这道理可能有些深奥,也许要到你也为人父母时,才会理解。

打人是个重体力活儿,它使人肩酸腕痛,好像徒手将一千块蜂窝煤搬上五楼。于是人们便发明了打人的工具:戒尺、鞋底、鸡毛掸子……

我从不用那些工具。打人的人用了多大的力,便是遭受到同样的反作用力,这是一条力学定律。我愿在打你的同时,我的手指亲自承受力的反弹,遭受与你相等的苦痛。这样我才可以精确地掌握数量,不至于失手将你打得太重。

我几乎毫不犹豫地认为:每打你一次,我感到的痛楚都要比你更为久远而悠长。因为,重要的不是身累,而是心累……

孩子,我多么不愿打你,可是我不得不打你!我多么不想打你,可是我一定要打你!这一切,只因为我是你的母亲!

孩子,听了你的话,我终于决定不再打你了。因为你已经长大,因为你已经懂得了很多的道理,毫不懂道理的婴儿和已经很懂道理的成人,我认为都不必打。只有对半懂不懂、自以为懂其实毫不懂得道理的孩童,才可以打,以助他们快快长大。

孩子,打与不打都是爱,你可懂吗? 思考:

1.文中的母亲为什么打她的孩子?请简述理由。

2.文中哪一句话最能体现母亲教子的一片苦心?请摘录下来。 3.文章中有不少精妙语句,请在文中标注出来。

母亲的“存折”

这存折其实是一叠白纸,一叠记录着儿女饮食喜好的白纸,一叠深厚的母爱! 看着母亲渐渐地老去,我们做儿女的实在有些放心不下。每次往家里打电话没人接,每次回家看望母亲,只要家里没有了她老人家的身影,我们的心里总是怦怦直跳,总怕她在外边有个什么意外。这些担心并非多余,母亲七十多岁了,虽然看上去身板还算硬朗,但人上了岁数,记性便大不如前了。加上现在城市化建设可谓日新月异,过去的老街早已在我们的记忆深处悄悄淡去,老人家在外面已经迷过多次路,这怎么能够让我们放心得下。

兄妹们都想把母亲接到自己家里,好有个照应。可生性倔强的母亲都──回绝了。她说害怕她这把不中用的老骨头破坏了子女家庭的和睦。没有办法,我便和兄妹们商定,无论工作多忙,只要抽得开身,每周星期天必须回家里陪母亲。 在一家老少团聚的周日,母亲总是不忘做上一桌丰盛的饭菜,乐呵呵地坐在桌边心满意足的看着我们吃。菜品里兄妹们爱吃的,孙儿们爱吃的,一样不差,多得让我们都怀疑母亲的记忆力是否真的衰退了。

那天,我下班挺早,顺道回家里看看母亲。看见沙发上放了一件母亲的脏衣服,我便拿去洗。衣服刚一下水,母亲便从外面回来了。她看着我正在帮她洗那件衣服,一种紧张的神情一下子爬到了她苍老的脸庞上。母亲叫住我,一把从水里提起那件衣服,然后一边埋怨我,一边十分着急地把手伸进衣兜里一阵摸索。

第17页共21页

“还好,还好!”随着母亲松了一口气,我看到了一个湿漉漉的破旧存折躺在了她的手上。 一个破存折就让母亲紧张成这样,看来母亲真的老了,我不禁想。“妈,你这存折里放了多少钱啊?看把你急成这样!”我故意和母亲调笑道。 母亲不理我,似乎还在生我的气,自个唠叨着,说要到屋里去拿熨斗把存折熨干。我偷偷的拿起母亲放在桌上的存折,那根本就不是一本真正的存折,内页其实是一叠白纸,上面爬满了许多歪歪斜斜的汉字,记录着家里所有人喜欢吃的东西,所穿衣服和鞋子的尺寸。只不过母亲害怕把它弄坏,专门用一个硬硬的存折皮给它包上。 那一刻,我忍不住泪流满面。我完全相信了那一句话:世界上最广袤、最无私的是母亲的爱。别人看来一些无关紧要的东西却被母亲视作珍宝似的珍藏着,岁月能够冲垮的只是她的记忆力,但无法抹去母亲对子女们无尽的爱。 思考: 1.母亲的“存折”记录着什么?为什么要用上存折? 2.当我发现“存折”的奥秘后,我的表情如何?有什么感受? 九、当堂检测(选做) (建议使用课件中的“当堂检测”做训练。) 十、课后作业(选做) 1.推荐阅读《孩子,我为什么打你》《母亲的“存折”》。 2.请完成本课《典中点》“主题探究”“拓展提升”板块的习题。 板书设计

家境贫寒。 工作环境的恶劣。

慈母情深 瘦弱、疲惫 对母亲深深的敬意与无比的热爱

忙碌 通情达理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学生年龄小、阅历浅对于作者的写作背景了解甚少,通过补充资料,让学生了解当时的中国普通百姓家庭生活状况,了解中国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状况,去认识那个时候一分钱都很有用处,知道一元钱可以做很多事情,让学生的心灵去走进那个时代,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生活的艰难。学生会更能好地了解“母亲”挣钱的不易,使学生更好地感悟慈母情深。

根据本文特点,结合新的课程理念,本设计注重以人为本,以读为本,尊重“阅读是学

第18页共21页

生的个性化行为”。大胆放手,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感悟,合作交流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升华情感,提高阅读能力。在教学中,把阅读、感悟、表达感受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阅读。当然,教师应在学生阅读前提出要求,即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去体会,把自己的阅读感受记下来,与同学交流等等。学生朗读、讨论、交流的过程就是表达感受、互相启发、丰富课堂、丰富课文、丰富自己内心世界的过程。总之,在这课书的教学中,教师将引导阅读、诱发感悟和指导练习这三项阅读教学策略结合起来,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强调以读为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不足之处:实践性拓展练习处理比较仓促。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鼓励学生搜集颂扬母爱的名句或诗歌;与自己的母亲说说心里话;或给自己的母亲送份礼物,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爱等,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回报这份最真、最纯、最珍贵的母爱。

18 慈母情深

推荐阅读

那一刻,我理解了母爱

儿子3个多月的时候突然开始腹泻,伴着低烧,丈夫、婆婆还有不知所措的我带着他去人民医院就诊。

医生的诊断结论是肠炎合并上呼吸道感染,由于病情比较严重,诊治办法是打点滴。看着不知道发生什么事情的儿子来到陌生的环境,充满好奇地左顾右看,我的鼻子酸了,眼泪在眼眶里打转。打针的地方,小孩子在父母的怀中挣扎,满脸泪痕,大声哭泣,头却被死死地按住,而护士的针头迟迟不能落下,看到这一幕我的承受能力到达了极限。丈夫理解我,让我去病房找空床,把我支开了,留下自己和婆婆带着儿子排队取药、扎针。

我在病房中焦急地等待着,心中的懊恼与悔恨之情难以言表。心乱如麻的我这时候突然想起了我的母亲。母亲曾经对我说,我小时候身体很弱,经常生病,看病扎针都是父亲或是爷爷带我去医院。母亲也想去,可是一看到医生给我扎针,我还没哭,她就先哭了。以前听母亲说这些,我会暗自取笑母亲,认为她太软弱了。可是现在,我理解了母亲。当孩子生病的时候,最心痛的就是母亲,那种痛不是每个母亲都能承受的。

为了分散注意力,我观察起这间病房。看护孩子的都是母亲,孩子或是躺在母亲怀中熟睡,或是安静地听母亲讲故事,小一些的孩子都在吃奶。我看到了对床坐着一位年轻母亲,她也是独自一人,相信她的状况与我相同。我们相视而笑,虽然我们并不相识,可同样的心情让我们彼此理解。

第19页共21页

突然,一声尖利的哭声传来。虽然病房里、走廊上有十几个小孩在哭,可我还是立刻从众多的哭声中分辨出那是我孩子的哭声!那一刻,我的眼泪再也止不住了,刷刷地流下来,我甚至差点哭出声来。那一刻,我是多么希望那一针是扎在自己的身上,我宁愿自己挨再多的针也不希望有一针落在孩子身上,病房里的母亲们只是默默地望着我,目光里没有一丝嘲笑,因为她们和我一样都是母亲。

从刮掉头发到扎头皮针只有短短的五六分钟,可对我而言却像一个世纪那么长。儿子的哭声由远至近,看着婆婆抱着儿子、丈夫高举着吊瓶向我走来,我真想冲过去紧紧抱住儿子,拔掉他头上那可恨的针头。可是我不能,我只能轻轻地接过儿子,用乳汁安慰他。渐渐地,儿子在我怀中睡着了,一只小手紧紧抓着我的衣襟,脸上还挂着泪珠。

儿子,我的儿子,好好睡吧。母亲许诺,以后再也不会让你生病了。虽然明知这是不可能的,可我还是禁不住这样想。相信,这是全天下所有母亲心目中一个最美好的愿望吧! 扫码听读《那一刻,我理解了母爱》,思考:“我在病房中焦急地等待着,心中的懊恼与悔恨之情难以言表。”“我”懊恼与悔恨什么?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参考答案:“我”懊恼与悔恨没有照顾好孩子,让孩子生病,承受这样的痛苦。从中我体会到了深深的母爱,真是扎在儿身上疼在娘心上。

地震中的母亲(节选)

平日里,这些年轻的母亲们,也许柔弱,也许娇媚,也许还比较任性。但是在巨大的灾难来临之际,在幼小的生命亟(jí)待保护的时刻,她们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在一瞬间就成为顶天立地的英雄。我感念震灾中的母亲!

当救护人员发现她的时候,她已经以这样的姿势定格了:双膝跪地,双手坚定地撑着。她的上身向前匍(pú)匐(fú)着,模样就像行跪拜礼,她的身体被压得变形了,让人不忍卒睹。但是在废墟(xū)中,拱起了一座母爱的桥。

我不知道她从哪里得到的力量,在大厦即将倾倒的瞬间,在水泥板和砖块狂暴地砸向她的那一时刻,她没有趴下,而是用这种独特的态势支撑着,直到永恒。她背负着的是千万斤的废墟啊,她还是没有倒下。因为有一种爱的力量在支撑!

第20页共21页

也许她还活着?救援人员冲她喊叫,用撬(qiào)棍敲击着水泥框梁。她没有听见,也没有任何反应。队长从砖石的缝隙中伸进手,触摸到的却是冰凉的躯体。于是人们暂时放下了她,走向下一个废墟,去救一息尚存的人。

或许是得到神灵的启示,救援队长忽然想到什么,他迅速地往回跑,竭尽全力地把手伸进那女人身子弯成的苍穹(qióng)中,他探到了一个软乎乎、暖融融的小生命!那是一个孩子!救护队员们把断壁残砖搬开,在她屈曲的身体下面,抱出一个三四个月大的婴儿。在母亲的呵护下,她还酣(hān)然熟睡着,因为有母亲的庇(bì)护,山崩地裂,并不意味着什么。

队长紧紧地把婴儿护在怀里,泪眼莹莹,满脸慈蔼。

橄榄绿和红色的襁(qiǎng)褓(bǎo)互相辉映,成为人间最美丽的风景。 孩子毫发未损,她一直安详地睡着,红扑扑的小脸让所有的人为之动容。

随行的医生准备给她做体检时,襁褓中却滑出一台手机,上面是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 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妈妈爱你!

这是世界上最感人的短信,同时也是一条特殊的遗嘱,一个伟大的祝福!

手机从这一双手传到另一双手,就这么一直传下去,泪水滴在手机屏上,模糊了那两行字。

都说父爱如山,母爱似水。但谁敢说,这位母亲的脊梁不是一座大山?

扫码听读《地震中的母亲(节选)》,思考:1.地震来临时,文中的母亲是怎么做的?2.从母亲临终前留给孩子的短信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参考答案:1.她双膝跪地,双手坚定地撑着,上身向前匍匐,在废墟中拱起一座母爱的桥,用身体护住了孩子。

2.母亲临终前留给孩子的短信说明,在生命垂危之际,母亲心中只有一个愿望:那就是希望孩子好好活下去。从中我体会到了母亲对孩子深沉而无私的爱。

第21页共21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