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马克思习题答案

来源:步旅网


一、 意识是什么?怎样理解意识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P26

析: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从其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意识从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与物质。

二、 认识的本质以及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越?P66、P68

析:1、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2、从实践到认识是第一次飞跃,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三、 为什么说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P41

析: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因为:第一,就新生事物与环境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之所以旧,是因为它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走向灭亡就成为不可避免的。第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这两方面也就是事物在本质上优越于旧事物,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所在。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

四、 科学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析:

五、 矛盾特殊性的表现?

六、 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什么?

七、 真理具有相对性的表现?

八、 哲学上的评价及其特征?

九、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十、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

十一、 生产力反应谁与谁的关系?生产资料又是谁与谁的关系?

十二、 货币为什么能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

十三、 什么是垄断利润?

十四、 劳动二重性与劳动二因素的关系?

十五、 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

十六、 什么是剩余价值?

十七、 把资本氛围

十八、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十九、 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二十、 生产资料劳动对象与不变资本关系?

二十一、 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

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三十、 三十一、三十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趋势及其后果?

实践是检验人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

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是什么?

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从内涵、外延上怎么理解?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人类历史就是思想史吗?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

三十三、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然呈现多样性的原因?

三十四、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三十五、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

三十六、 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

三十七、 价值规律的内容、形式和作用?P147

析: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价值规律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它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

形式——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作用——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2、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三十八、 价格围绕价值波动,为什么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P147

析:由于供求关系变动的影响,商品价格总是时而高于价值,时而低于价值,不停的围绕价值这个中心上下波动。从较长时间来看,价格高于价值的部分和价格低于价值的部分能够相抵,商品的平均价格和价值是相一致的。

三十九、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P95

析: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

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它具有复杂的结构,可以从不同角度将其划分为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以及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与社会存在。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社会意识产生的最切近的基础是人类的社会实践,实践的能动性决定了意识反映的能动性。所以社会意识根源于社会存在,是对以实践为基础的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世界的反映。

四十、 感性与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P68

析: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感性认识是“生动的直观”,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直接性是其突出的特点。它是以具体的、生动的形象直接反映外部世界,以事物的现象即外部联系的为内容,还没有深入到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所以,感性认识虽然是生动的、形象的,但是还不深刻,这是其局限性所在,因而也是它必须要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愿意所在。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它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具有抽象性、间接性的特点,它以反映事物的本质为内容,因而是深刻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感性认识是在实践中产生的,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也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教条注意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四十一、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P156

析: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它表明,剩余价值既不是由全部资本创造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创造的,而是由可变资本创造的。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这也为确定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四十二、 垄断与竞争的关系?P183

析:垄断是在自由竞争中形成的,是作为自由竞争的对立面产生的,但是,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反而使竞争变得更加复杂和剧烈。这是因为:第一,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第二: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第三:社会生产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都包下来。总之,在垄断条件下,在垄断组织内部、垄断组织之间以及垄断资本家集团之间,垄断组织同非垄断组织之间以及中小企业之间存在着广泛而激烈的竞争。

四十三、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区别?P29

析: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只有既坚持唯物主义,又坚持辩证法,才能全面地认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只有达到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内在统一,才能有科学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和科学的彻底的辩证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