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元日》教案教学设计
学科 设计理念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语文 课题 元日 年级 三年 根据文本及内容特点,本节课我采用创设情境法引导孩子走进文本,抓住几个关键的意向来理解前两句诗意,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边读边悟,结合想象感受当时的热闹、喜庆与祥和。并总结学习方法,再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汇报交流的方式来学习后两句,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最后在有着深刻情感体验的基础上配乐朗读,整体感知。 1.会认2个字,会写5个字,其中重点认识“屠”字,重点指导书写“屠”、“符”字,并注意“屠”字是半包围结构。并正确读写“屠苏、瞳瞳”等词语。 2.背诵古诗。 3.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热爱。 1.理解古诗词的意思 2.背诵古诗,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诵读导入,重视积累 1.让学生诵读古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描写春节的诗。 2.理解诗题:元日 3.教师小结:元日就是新年的第一天,农历正月初一,也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日——春节。 二、初读古诗,解疑释难 1.检查生字新词,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学生尝试读出诗的节奏。(指名学生读古诗——范读古诗——齐读) 三、研读古诗,理解诗意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句,同桌互相交流说说展现在自己眼前的是一幅幅怎样的画面呢。 在学生理解“岁”字时,教师补充“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诗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岁”的含义。) 2.如果说“爆竹……”让我们感到了热闹、兴奋,还有一句会让我们感到温暖、幸福,那就是—— 3.为什么从“屠苏”一词中能感受到快乐呢?
4.教师小结:刚才我们一边读诗句,一边想画面。下面请大家继续用一边读诗句,一边想画面的方法读后两句。 5.我们和王安石在隆隆的鞭炮声中“来到”大街上,又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课件出示)这里的“新桃”和“旧符”都是指“桃符”。你知道桃符指什么吗? 四、品读古诗,体悟情感 1.默读全诗,想一想全诗描写了哪些场景。 2.介绍写作背景:孩子们,在诗人眼中换去的不只是旧桃符,更不仅仅是一幅其乐融融的春节图。当时的宋朝,百姓过着贫穷的生活。年轻的王安石看到了百姓的疾苦,立志要为人民造福。在49岁时,王安石做了宰相,他积极进行改革、推行新政,希望国家繁荣富强。就在这一年春节,他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元日》。 3.现在,你觉得王安石仅仅是在写春节时热闹欢乐的场面吗?他还期望什么呢? 4.指导朗读。 五、补充诗句,拓展延伸 诵读《梅花》 六、指导书写。 指导书写“屠、苏”。“屠”:半包围结构,尸字头。 七、课堂小结 结合学生的生活进行教学。春节,对于学生们来说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提到春节,人们的头脑中总是会浮现出许许多多的美好、欢乐的画面。因此,在学习“炮竹声中一岁除”这句古诗时,教师提问,你们,放过鞭炮吗?谁来说说他们当时放鞭炮是一副怎样的情景?学生们畅所欲言。生动的生活场景通过古诗再次让学生感受到那份欢乐,并很好地理解诗词,而诗句所描绘表达的内容又反过来加深扩大了学生对新年到来的感受,相得益彰。 2.在教学“春风送暖入屠苏”这句时,许多的同学都明不明白“屠苏”是什么?大部分人都认为这里的“屠苏”肯定是一个地名。面对学生的这个回答,教师可以随势导入对“屠苏”一词的理解,告诉学生,“屠苏”是一种草名,因这种草泡制的酒,称之为屠苏酒。古代的习俗是每年元日,一家老小都要在一起饮屠苏酒,庆贺新春,学生在理解这个词语之后,也就掌握了这句诗的意思。 本课反思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