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网络流行文化影响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2022-05-29 来源:步旅网
2012年9月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Sep.2012 Vo1.9 No.9 第9卷第9期 网络流行文化影响下的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杨 东,胡孝红 (三峡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湖北宜昌443002) 摘要:网络流行文化的产生与发展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文章深入分析了当前 网络流行文化的形成、特征以及发展趋势,阐明了网络流行文化给大学生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影响.旨在 探索网络流行文化环境影响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运用网络,使网络流行文 化能够真正地为大学生的发展和进步创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并成为大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因素。 关键词:网络流行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电脑笔记本、平板电脑、智能手机 的普及,网络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 域的传承、移植和普及,概括其主要特征如下: (一)更新快、创造性强,流行周期较短。“7.23”甬温线特 大铁路交通事故尚在处理之中,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的 一进行交流的重要平台.也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 缺的一部分。与此同时。网络在给人们提供生活便利的同时, 句“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已经一夜之间传遍网络. 也带来了许多备受争议的话题.网络流行文化已经悄然渗透 到了音乐影视文化、娱乐节目文化、饮食快餐文化、潮流服饰 文化等多个文化领域.并且受到了大学生的广泛追捧。同时, 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并被大众广泛传唱。而半年前还日夜惦记着农场偷菜游戏中 产生的“哥种的不是菜,是寂寞”,“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 轻的来,我挥一挥衣袖.只带走一捆白菜?”等之类的流行语已 经很难再引起广泛关注,流行与传播速度由此可见一斑。 (二)幽默风趣、娱乐大众,易得到人们接受。网络流行文 化之所以能迅速风靡,与其幽默风趣、娱乐大众是分不开的, 通过一项调查报告分析得知,在校园中对网络流行文化 关注度高的学生多达60.71%.其中.认为网络流行文化会影 响到日常生活的大学生高达7O.79%.而认为因为不了解某一 当然,任何一种文化的盛行都隐含了复杂的社会关系。网民心 理情绪宣泄的需要通过某种介质进行传播。对于社会公共事 件以及与自己息息相关的问题,网民有强烈的表达欲望,网络 流行语而被嘲笑的同学达到61.8%。“网络流行文化”作为一 种文化形态,是共同话语体系中的一种最佳交流媒介,是我国 社会现代化过程中文化形态中的一部分,折射着当代青年人 的生活理想和生活态度。在社会急剧变化的过程中,新一代的 大学生群体充当了打破传统规则并积极树立新时尚生活的主 体.在新的社会背景下最具创造性、最具活力的他们正在用特 有的方式诠释着这个世界。研究网络流行文化,不仅有利于探 流行文化特有的表现力形式折射出现实社会关系和社会情 绪。网民借助网络媒体,用简洁、俏皮、诙谐、调侃、戏谑的语词 去诠释着现实社会中的社会阶层的分化、公权力的滥用、社会 公德的缺失等现象.这种“适度的”呐喊声极具幽默风趣且寓 意丰富,代表着大多数人的心理,乐于被大众接受。 (-)简便实用、利于表达,易形成舆论压力。网络技术的 发展,使人们有了更多的发言权力,在传统媒体的格局中,话 语权通常掌握在传媒或精英阶层手中,媒体倾向于用预设的 讨当代社会变迁与现代化问题,也有利于探讨当代新兴的社 会与个人的相互关系问题,更有助于我们研究当代大学生思 想政治教育领域中的新问题。 一、网络流行文化的形成与特征 框架来反映现实,体制内的约束和相对刻板的报道模式有时 会使真相无法得到完全的展示。当新闻事件被置于网络媒体 网络媒体作为社会发展的助推力量和大众文化的传播渠 道.为人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信息交流平台和信息获取空间。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网络虚拟世界已经成为人们现实生活中 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流行文化不仅属于流行文化的范 畴.也是网络文化的重要体现,它是两者的有机结合,是指传 统的流行文化在网络媒体里进行的个性化、非主流化的创造 和模仿.并结合网络元素中最流行的网络术语、网络现象、网 络话题等一系列元素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这种网络流 中.网民的自主解读和话语生产打破了传统媒体或官方机构 对事件的单一阐释,两者形成话语权的争夺。促使事件的本质 和真相尽快得以呈现。对媒体与官方形成了舆论压力。网民通 过争夺话语权保障了公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使被掩盖的真 相重见天日,规范和约束了权力的运行。 (四)来源极广、出处极多.易迅猛流行。刚刚过去的2011 年,网络上催生了一个词“Hold住”.被评论为2011年用的最 多最广的一个词,“Hold住”一词来源于台湾综艺节目《大学 行文化从主观上体现了倡导者通过网络媒体展示内心的呼唤 以及对现实社会的评价,从客观上表现出大众文化在网络领 生了没》,目前已经被运用到各行各业,甚至成为大多数人的 ・142 IZl头禅。同时被评为2011年十大网络流行语的还有:出自是 由云南地方方言演化而来的“有木有”;出自人人网上一篇题 为《学法语的人你伤不起!!!》的文章中的“伤不起”;出自网络 游戏《魔兽世界》玩家所创造“蛋定”和“蛋疼”以及当下流行的 “坑爹”、“2B青年”等等,不难看出网络流行词汇来源极广, 可以出自电影、小说、事件、游戏等各个领域。 二、网络流行文化的发展趋势 (一)内容上由搞笑自嘲或反讽转向关注社会热点事件。 网络流行语的发展趋势离不开社会文化气氛,其变迁与当下 的社会文化之间具有千丝万缕的关联。每一件社会热点事件, 基本都产生一堆热词,都能在网络上找到其折射的痕迹。河北 大学校园车祸事件,让那句“我爸是李刚”一直红到李双江儿 子无照宝马车打人事件的“比不过李双江”,最终产生了“四大 名爹”;应届毕业生在网络上对自己的就业协议书被学校代签 而发出的感慨“被就业”到360公司与腾讯纷争中的“我们刚 刚做了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等,无不反射着各种社会现实现 象。在这些看似漫不经心的而又略带狡黠的嘲讽中,体现了网 络流行文化对现实社会问题的参与关注。它以特有的语言模 式,敏锐地感受时代的社会脉搏,折射出当今的热点问题,有 些是对当下社会不良现象的谴责,有些则闪烁着民主意识的 光芒.有的甚至是当下某种社会思潮的缩影。 (二)受影响者由普通网民拓展到更多大众人群。数年前, 网络流行文化中的一些热门语汇、现象主要还仅仅只是在网 民中传播,而如今,越来越多的人群受到网络流行文化的轰 炸.从广播电视综艺节目到城市沿街的广告,从茶余饭后的话 题到大街小巷传唱的歌曲,无不透射着网络流行文化的元素。 网络流行文化已经深深渗透到音乐影视文化、节目文化、快餐 文化、服饰文化等多个文化领域,通过各种途径进行传播。网 络流行文化同当代商业和媒体技术的高度结合,使网络流行 文化同时具有文化、商业和意识形态的三重性质,通过各种大 众传播媒体的中介,渗透到世界的各个角落,改造和更新着社 会的基本结构以及人们的基本心态和生活方式。 (三)传播形式由单纯性更新到多样化趋势。信息时代的高 速发展带来了互联网的宽带化和无线化,网络终端的便携化和 随身化,网络界面的便捷化和多媒体化。它们为网络流行文化 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博客、微博、飞信、微信、米聊、人人、 QQ、BBS、社交网站等新的网络交流应用技术的出现,为网民 提供了更多的个性化发表意见平台,使越来越多的人更方便 参与到网络文化交流中。网络流行文化已经从开始单纯的文 字符号转向多元化多媒体的趋势。一个流行元素一旦爆发,除 了文字外.与其相应的G1F动画图片、网络歌曲、FIASN、网页 游戏、讽刺小电影等立即应运而生,这一方面表明了网络应用 技术的拓展为网络交流带来了更多的选择;另一方面也体现 了网络交流的方式已进人个性化和多样化并存的时代。 三、正确认识网络流行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在缩短心理距离的同时却疏远了人际关系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网络流行文化消除了传统教 育模式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身份差别,能淡化讨论者 的身份意识.使各种观点与情感的交流更具有真实性和直接 性,在缓解大学生心理压力、治疗心理疾病方面,更能显示其 优越性,极大的缩短了心理距离。而正因为网络虚拟性的特 性.使现实中的人际关系变得冷漠起来.当人们把有限的精力 投入到网络中的时候,很容易将自己完全置身在一个“虚拟的 世界”,对周围的人和事都视而不见,人际关系逐渐疏远,导致 现实生活中的情感信任危机。 (二)在获取知识娱乐的同时却增加了依赖性 网络文化的流行,是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在网络中,可 以更快更多的获取消息,可以足不出户可知晓天下大事,可以 拉近世界的距离与各地的朋友“聚会”,可以很快的找一本 书,可以听到最新的音乐,可以鼠标轻击购来中意之物……。 在感受网络乐趣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出现了网络依赖症,特 别是大学生。一项调查结果表明,上网时间与大学生对网络的 依赖程度成正比。分析其对网络的依赖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分别是网络关系依赖、网络娱乐依赖、信息收集依赖。而过度 的网络依赖行为,会导致大学生身心处于亚健康状态,影响正 常的学业。 (三)在丰富文化生活的同时却模糊了人生价值 网络流行文化内容更换迅速,贴近社会,形式独特新颖, 风格诙谐反讽,已经深入到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正 改变着大学生们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甚至情感的沟通方式。 大学生在传递网络流行文化的同时,也参与其中充分发挥自 身的创造性。然而,网络上有用的无用的,正确的错误的.先进 的落后的各类信息充斥着网络,在多种思想相互撞击、多种观 念相互影响,多种文化相互交融的网络空间里,拜金主义、享 乐主义、消费主义、炫富主义也无时不刻地冲击着我们的思想 阵地。对自我价值体系尚在塑造阶段的大学生产生了大量的 不良影响因素。 (四)在彰显个性发展的同时却紊乱了道德标准 网络的虚拟性、开放性与自由性,固然有利于个性发展. 但也可能导致道德意识的混乱,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在网络 上主动或被动的看过一些不健康的东西;自然或不自然的说 过几句粗话。作为大学生,为了彰显个性,针对某些话题,那些 “各领风骚三五句,你方唱罢我登场”式的文化景观通常会受 到热捧,甚至有的同学会认为在网络上,可以为所欲为而不用 担负任何责任。对网络流行文化中的新词汇、俏皮话、荤段子、 热话题往往很少经过自己的判断鉴别,一味盲目追捧。 四、利用网络流行文化的影响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流行文化已经成为一场不可阻挡的潮流席卷而来. 大学校园作为知识和信息传播的主体阵地。在充分认识到网络 流行文化的利弊后,要把握好网络流行文化的发展给思想政治 教育带来的良好的机遇,更好地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营造良好的网络思想教育氛围,发挥网络思想政治 教育的优势 首先,营造良好的网络思想教育氛围是有效开展网络思 想教育的基础。网络不仅是虚拟空间,更是现实社会的一部 分,网络思想教育已经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 其次,学校应该建立集思想性、服务性、学习性、交互性于一体 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通过服务性吸引学生的关注,通过学习 性吸引学生的参与,通过思想性引导学生的成长,通过交互性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最后,作为高校思想政 治教育的主要力量辅导员队伍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及时 关注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如:QQ群、微博、飞信、微信等.同 ・143・ 时还需熟悉一些热门的网络词汇,否则无法与学生沟通,并通 过细致的工作来准确研判大学生的网络舆情.将主动灌输与 互动交流相结合,充分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 (二)利用网络流行文化的魅力,有效传播思想政治教育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网络流行文化渗透率和影响力已经 大大超过人们想象,既然我们不能阻拦网络文化的发展,就要 用新的方法去面对.对加以引导与利用。高校要善于将传统美 (四)做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有 机结合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深受网络文化熏陶的思想政治教 育主体运用网络技术、网络语言和网络思维,对大学生有计 划、有目的、有组织地施加影响,促使其形成符合一定社会、阶 级、团体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教育实践活动。在构建网络教育 平台时,应该同时关注网上网下两个平台。既要利用网络覆盖 面广、交流身份平等、传播速度快等优势,通过各种形式。吸引 受教育者的关注,发挥大学生的自主性,又要利用传统教育方 法的交流深人性以及多方反馈的优势,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 育做深做透。 总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 用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去思考,要将网络流行文化、网络思想 政治教育、网上学习研究、网上德育活动等有机融合在一起, 德和社会公德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网络行为之中,要善 于通过网络文化产品宣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使大学生在 上网的同时,感受到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在网络行为中具备正确的道德取向,推动网络道德规范的建 立。例如对网络现象中的热点问题展开辨论赛,引导大学生形 成理性看待问题习惯.提高辨别判断能力;利用网络文化的特 点与优势,开辟党组织活动空间,建立网上党校、党支部等,让 党的声音在互联网上响亮起来,刨薪党务管理新方式,巩固党 的执政地位:开设主题网络沙龙、主题论坛、主题博客等,尊重 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自教和互教,在学生主动参与和 师生平等交流的条件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三)把握网络舆情,了解学生心声,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落在实处 掌握其发展的特点,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直凡,胡树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过程及其本质特征叨. 思想教育研究,2010,(3):33—36. 【2闵永新.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思想理 论教育导刊,2010,(1):80—87. [3】姚静仪.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J1.中国青年研究,2010, (4):80—87. 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在网络空间的映射与直接反映,是 大学生对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 情绪等等表现的总和。在网络流行文化影响下的大学生思想 政治教育工作,可以说把握好了网络舆情就是深入了解到了 大学生心声和社会政治态度。大学生网民自主发布的网络信 息往往折射出其内心的想法、所遇到的困难、所直接反映出其 f41魏游.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影响分析岍.思想政治教育研 究,2010,(4):64—67. [5】曹毓民.网络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论m.德育与思政研 究。2010。(22):149—151. 对理想信念的追求和对现实社会的思考,作为信息网络时代 的高校政治思想工作者,熟悉网络舆情的自由性、交互性、多 [6】周琳辉.互联网对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农村教 育研究,2011,(2):57-59. 元性、偏差性以及突发性等特点,并及时对舆情进行分析,是 开展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和举措。 ・14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