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试题
选择题
1. 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
A. 寥落(liáo ) 谦逊(xùn) 愤懑(măn) 人为刀俎 ( zŭ) B. 修葺(qÌ) 解剖(pōu) 攒射(zăn) 叱咤风云 (zhà) C. 租赁(lÌng) 浸渍 ( zÌ) 窒息 (zhÌ ) 殒身不恤(xù) D. 莅临(lÌ) 叱骂 (chÌ) 噩耗(ѐ) 长歌当哭 (dàng)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A项,愤懑(mèn);B项,攒射(cuán);C项,租赁(lÌn)。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喋血 惺忪 缉拿 博闻强记 B. 噩耗 干练 浸渍 绿草如荫 C. 佣金 舔舐 寂寥 暗然神伤 D. 谦逊 诧异 孺动 戛然而止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B项,“绿草如茵”;C项,“黯然神伤”;C项,“蠕动”。 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从事物本身的逻辑来看,文章应该结束了,但作者又牵扯到别的问题上去,这实在是弄巧成拙。 B. 这所学校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生活态度、文化修养、举止言谈等都显得格格不入。 C. 如果我们抱残守缺,在创新上不能积极创新,我担心有一天我们的孩子将 把童话弃如敝屣。
D. 小时候,父亲对我们兄弟三人从没有过好的脸色,有时耳提面命,甚至棍 【答案】C
棒相加。
- 1 -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不仅韩剧《来自星星的你》有爱情的美好,有穿越时空的奇思妙想,也有诚实守信、谦恭礼让的传统美德,而且充满了时尚文化元素,给中国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B. 尽管国际社会伸出援手,但埃博拉病毒仍在西非三国无情肆虐。究其原因,是因为部分病毒发生变异、传染性更强。
C. 一段时间以来,汉字书写大赛、非遗产保护等文化现象引人注目,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已越来越为国人所认知。
D. 某在线旅游平台的数据显示,周边游前十目的地依次为杭州、嘉兴、宁波等,其中,风景如画,拥有西湖、宋城等众多景区的杭州成为消费者周边游的火爆。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A项,语序不当,关联词“不仅”应放在“《来自星星的你》”之后;B项,句式杂糅,应把“因为”或者“究其原因”删去其一。D项,搭配不当,“火爆”改为“首选”。
点睛:语序不当是病句常见的类型,主要有定语语序不当、状语语序不当、修饰语语序不当、关联词语语序不当、逻辑语序不当等。多层定语语序注意和下列例句对照。她是国家队的(a.表领属性的――表“谁的”)一位(b表数量的――表“多少”)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c动词性短语――表“怎样的”)优秀的(d形容词性短语)蓝球(e名词)女(f名词)教练。多层定语语序注意和下列例句对照。许多老师昨天(何时)在休息室里(何地)都(范围)热情地(何种情态)同他(何对象,“谁”)交谈。多层修饰语,看谁离谁最近,离得最近就应该紧挨着。关联词语,看前后主语是否一致,一致主语在前,不一致关联词语在前。“和”“或”顿号等注意查找逻辑对应和逻辑上的先后顺序。被字句,把字句前面加否定词或能愿动词要放在“把”和“被”的前面。此题A项关联词语语序不当。 5.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中国古典美学讲和谐。,可高度概括为阴阳统一,刚柔统一。,而强调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感统一。 ,所以又称之为“中和”, 。 ,孔子观东流之水,喟然长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①这种和谐由于做到恰到好处 ②“中”,恰当之谓也 ③和谐不是同一重复,而是众多因素对立的统一 ④中华民族十分重视天人合一之美⑤这种统一不强调部分与部分或部分与整体之间的统一 A. ③④⑤②① B. ④①②③⑤ C. ③⑤①②④ D. ④⑤③②①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句的连贯性。这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语序题可以抓以下几点1.抓中心。首先要统揽全局,抓中心句,分析句子的性质和作用(如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解说句、观点句、材料句等),然后分析其他句子是如何围绕中心句来组织的。2.抓思路。句子中的思路一般指三个方面: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思维的顺序。空间顺序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逻辑顺序,就是人们认识客
- 2 -
观世界的具有规律性的顺序。3.抓标志。语言标志常常表现为:关联词语、暗示性词语、句子之间的对应关系(内容上、形式上)、陈述对象或议论角度、抓句式等等。4.抓语境。文章要表达的情感或喜或悲或褒或贬,或高昂或低沉,是通过一定的情景色彩渲染而完成的。在同一段文字中,这种基调、气氛、色彩要保持一致。首先浏览所给的句子,把握中心;再依据关联词、指示代词或前后的照应看句间的关系。题中③与上文句尾“和谐”相接,⑤句中的“不强调”与下文“强调”相接,只有④能引出文段句末“孔子事例”。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6.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巴金,原名李尧堂,字芾甘。四川成都人。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灭亡》,爱情三部曲《家》《春》《秋》,激流三部曲《雾》、《雨》、《电》和抗战三部曲(《火》)等。
B. 《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三千年的历史,是我国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史记》是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鲁迅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C. 《左传》是又名《左氏春秋》。是继《春秋》之后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而又完整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主要记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为“春秋三传”。
D. 1918年5月,周树人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随后连续发表《孔乙己》、《药》、《故乡》等著名小说,1921年,发表代表作《阿Q正传》,成功地塑造了阿Q这一典型形象,1922年集成小说集《呐喊》。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A项,应为 “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B项,应为“纪传体通史”;C项,“主要记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错误,应为“东周前期”。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面小题。
独坐[明]李贽 有客开青眼,无人问落花。 暖风熏细草,凉月照晴沙。 客久翻疑梦,朋来不忆家。 琴书犹未整,独坐送晚霞。
7. 这首诗意象丰富且颇富象征意味,如第二联通过___和___两个带有季节性特点的意象,展现出诗人终年独坐的情景。
8. 标题“独坐”一词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 3 -
【答案】7. (1). 春风(暖风) (2). 秋月(凉月)
8. 全诗抓住客居他乡时极平常的情景写自己的孤独与坦荡,深刻抒写自己对来客的渴望,对朋友的思慕,对家乡的怀念,对生活的信心。 【解析】
7.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意象特征的题目,注意题干中提到的“季节性”的意象,从诗中“暖风”和“凉月”可以看出是“春风”和“秋月”,一个春秋代表一年,正和后面的“终年”吻合。
8.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结合诗歌的标题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答题的关键是结合诗中的重点词句作答。此题根据诗中的“无人问落花”可以看出“孤独寂寞”,根据“客久”可知孤独寂寞的原因“长久客居它乡”,“朋来不忆家”可以看“朋友来的喜悦之情”和之前的“思想之情”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根据诗中的“无人问落花”“客久”“朋来不忆家”等诗句作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回答下面小题。
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击泗水监丰下,破之。
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项羽目之,问为谁。张良曰:“沛公参乘樊哙。”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默然。沛公如厕,麾樊哙去。既出,沛公留车骑,独骑一马,与樊哙等四人步从,从间道山下归走霸上军,而使张良谢项羽。项羽亦因遂已,无诛沛公之心矣。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先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 绝①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太史公曰: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及其素②,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③,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
- 4 -
(节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注]①绝:临终诀别。②素:平素,这里指平素的为人。③附骥之尾:指跟随刘邦打天下。 9.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以屠狗为事 为事:为职业 B. 项羽既飨军士 飨:酒食
C. 项伯常屏蔽之 屏蔽:用屏风遮挡着 D. 哙等见上流涕曰 涕:鼻涕
10.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项羽目之 赐之卮酒彘肩
B. 暴师霸上,以待大王 焉用亡郑以陪邻 C. 群臣绛、灌等莫敢入 宫妇左右莫不私亡 D. 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 因击沛公于坐 11.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最初樊哙跟随高祖在丰县起兵,攻下沛县,高祖做了沛公,以樊哙为舍人。樊哙跟随沛公进攻胡陵、方与,回军驻守沛县,在沛县一带击败泗水郡郡监的军队。
B. 樊哙是刘邦手下的一员猛将,屠狗出身。既有政治头脑,又勇敢豪爽,当刘邦处于危险境地时,樊哙不顾个人安危,闯入营帐,义正词严地谴责项羽背信弃义,帮助刘邦脱离险境。
C. 刘邦晚年,因患病独卧宫中,不见朝臣,表现出意志消沉、精神疲惫的神情。樊哙直入宫内,以赵高篡权的教训,说服刘邦,使刘邦精神振作起来。
D. 《鸿门宴》也有樊哙闯帐一节,写樊哙撞倒守门卫士入账,怒视项羽,并予以斥责。而本文少了怒视项羽这一细节,言词也比《鸿门宴》委婉,人物形象不及《鸿门宴》生动传神。 12.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 【答案】9. A 10. D 11. A
12. (1)那天如果不是樊哙闯入营帐责备项羽,沛公的事情几乎危险了。(2)太子以及知道这件事情的门客,都穿白色的衣服戴着白色的帽子来送别他。 参考译文:
舞阳侯樊哙,沛县人。以屠狗为职业,为了避祸,曾经和高祖一起隐藏在芒山和砀山一带。最初樊哙跟随高祖在丰邑起兵,攻下沛县,高祖做了沛公,以樊哙为舍人。樊哙跟随沛公进攻胡陵、方与,回军驻守丰邑,在丰邑一带击败泗水郡郡监的军队。
- 5 -
项羽的军队驻扎在戏水一带,打算进攻沛公。沛公带领百余人乘车骑马来到项羽的军营,通过项伯面见项羽,向项羽谢罪,说明没有不让项羽入关的意图。项羽用酒肉款待沛公的随从将士。喝酒喝到似醉非醉的时候,亚父范增企图谋杀沛公,让项庄在席前舞剑,趁机行刺,项伯就用自己的身体保护沛公。这时帐中只有张良一个人陪同沛公。樊哙在营门外听说事情紧急,就带剑持盾来到军门。守门的卫士阻挡,樊哙径直闯了进去,立在帐下。项羽注视着他,问是谁。张良说:“是沛公的参乘樊哙。”项羽说:“壮士!”就赐给他一杯酒和一条猪腿。樊哙喝完了酒,就拔剑切肉,把一条猪腿都吃光了。项羽说:“还能再喝吗?”樊哙说:“我连死都不怕,一杯酒算得了什么!如今沛公首先攻破秦军进入咸阳,不住进宫室而驻军霸上,以待大王的到来。大王您今天一到这里,就听信了小人的胡言乱语,跟沛公有了隔阂,我担心天下从此又要四分五裂。”项羽听罢,沉默不语。沛公借口要去上厕所,暗示樊哙一同离去。出营之后,沛公把随从车马留下,独自骑一匹马,让樊哙等四个人步行跟随,从一条山间小路跑回霸上的军营。却命令张良代替自己向项羽辞谢。项羽也就至此了事,没有诛杀沛公的念头了。这一天若不是樊哙闯进大营责备项羽的话,沛公的事业几乎就完了。
黥布反叛时,高祖身患重病,躺在宫中不愿见人,命令门卫不准群臣入内。群臣中如绛侯周勃、灌婴等人都不敢进宫。这样过了十多天,有一次樊哙推开宫门,径直闯了进去,后面群臣紧紧跟随。看到高祖一人枕着一个宦官躺在床上。樊哙等人见到皇帝之后,痛哭流涕地说:“想当初陛下和我们一道从丰沛起兵,平定天下,那是什么样的壮举啊!而如今天下已经安定,您又是何等的疲惫不堪啊!况且您病得不轻,大臣们都惊慌失措,您又不肯接见我们这些人来讨论国家大事,难道您只想和一个宦官诀别吗?再说您难道不知道赵高作乱的往事吗?”高祖听罢,于是笑着从床上起来。
太史公说:我曾经到过丰沛,访问当地的遗老,观看原来萧何、曹参、樊哙、滕公居住的地方,打听他们当年的有关故事,所听到的真是令人惊异呀!当他们操刀杀狗或贩卖丝缯的时候,难道他们就能知道日后能附骥尾,垂名汉室,德惠传及子孙吗?
【解析】
9. 试题分析:B项,飨:用酒食款待宾客,犒劳。C项,屏蔽:像屏风挡着。D项,涕:眼泪。 10. 试题分析:A项,均为代词,代指樊哙;B项,均为连词,来;C项,均为不定指代词,没有人;D项,前一个是介词,通过;后一个是副词,趁机。
11. 试题分析:A项,原文应为“回过头来又镇守丰县,在丰县城下,击败了泗水郡郡监所带领的军队”,不是沛县。
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此题A项地点错误。
- 6 -
12. 试题分析:注意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翻译,微:如果没有、如果不是;诮让:责问、责备;殆:危险,宾客知其事者:知其事之宾客,定语后置;白衣冠,名词作动词。 参考译文:
舞阳侯樊哙,沛县人。以屠狗为职业,为了避祸,曾经和高祖一起隐藏在芒山和砀山一带。最初樊哙跟随高祖在丰邑起兵,攻下沛县,高祖做了沛公,以樊哙为舍人。樊哙跟随沛公进攻胡陵、方与,回军驻守丰邑,在丰邑一带击败泗水郡郡监的军队。
项羽的军队驻扎在戏水一带,打算进攻沛公。沛公带领百余人乘车骑马来到项羽的军营,通过项伯面见项羽,向项羽谢罪,说明没有不让项羽入关的意图。项羽用酒肉款待沛公的随从将士。喝酒喝到似醉非醉的时候,亚父范增企图谋杀沛公,让项庄在席前舞剑,趁机行刺,项伯就用自己的身体保护沛公。这时帐中只有张良一个人陪同沛公。樊哙在营门外听说事情紧急,就带剑持盾来到军门。守门的卫士阻挡,樊哙径直闯了进去,立在帐下。项羽注视着他,问是谁。张良说:“是沛公的参乘樊哙。”项羽说:“壮士!”就赐给他一杯酒和一条猪腿。樊哙喝完了酒,就拔剑切肉,把一条猪腿都吃光了。项羽说:“还能再喝吗?”樊哙说:“我连死都不怕,一杯酒算得了什么!如今沛公首先攻破秦军进入咸阳,不住进宫室而驻军霸上,以待大王的到来。大王您今天一到这里,就听信了小人的胡言乱语,跟沛公有了隔阂,我担心天下从此又要四分五裂。”项羽听罢,沉默不语。沛公借口要去上厕所,暗示樊哙一同离去。出营之后,沛公把随从车马留下,独自骑一匹马,让樊哙等四个人步行跟随,从一条山间小路跑回霸上的军营。却命令张良代替自己向项羽辞谢。项羽也就至此了事,没有诛杀沛公的念头了。这一天若不是樊哙闯进大营责备项羽的话,沛公的事业几乎就完了。
黥布反叛时,高祖身患重病,躺在宫中不愿见人,命令门卫不准群臣入内。群臣中如绛侯周勃、灌婴等人都不敢进宫。这样过了十多天,有一次樊哙推开宫门,径直闯了进去,后面群臣紧紧跟随。看到高祖一人枕着一个宦官躺在床上。樊哙等人见到皇帝之后,痛哭流涕地说:“想当初陛下和我们一道从丰沛起兵,平定天下,那是什么样的壮举啊!而如今天下已经安定,您又是何等的疲惫不堪啊!况且您病得不轻,大臣们都惊慌失措,您又不肯接见我们这些人来讨论国家大事,难道您只想和一个宦官诀别吗?再说您难道不知道赵高作乱的往事吗?”高祖听罢,于是笑着从床上起来。
太史公说:我曾经到过丰沛,访问当地的遗老,观看原来萧何、曹参、樊哙、滕公居住的地方,打听他们当年的有关故事,所听到的真是令人惊异呀!当他们操刀杀狗或贩卖丝缯的时候,难道他们就能知道日后能附骥尾,垂名汉室,德惠传及子孙吗? 13. 默写
(1)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_____,____。(《沁园春·长沙》 )
(2)______,______;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再别康桥》) (3)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_____,______。(《荆轲刺秦王》)
- 7 -
(4)____ ;____。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记念刘和珍君》) 【答案】 (1). 书生意气 (2). 挥斥方遒 (3). 但我不能放歌 (4).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5). 为变徵之声 (6). 士皆垂泪涕泣 (7).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 (8). 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
....................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马氏“兄弟”跨越二十年的诚信
王国庆 阙爱民 童浩麟
2月11日,农历小年,下午6点,河南开封。
马保东与马奋勇挤坐在一张沙发上,兴奋地规划着今后的合作。
二人都姓马,兄弟相称,但不是亲兄弟。哥哥马奋勇是汉族,新疆哈密人;弟弟马保东是回族,河南开封人。
过去的半年里,马保东一再约马奋勇来河南做事,马奋勇也打算在河南建立新疆名优产品展销中心,投资物流和生态农业。马年结束之前,马奋勇如约而至。
这“兄弟”二人是如何走到一起的?又经历了些什么?故事还得从20年前说起。
1995年,马保东21岁,因做肠衣生意与长他一岁的同行马奋勇在河北省有一面之交。两人相互欣赏对方的实诚,一见如故。
河北分手不久,马保东只身赴新疆,去找当时在哈密地区牧工商联合总公司肠衣厂工作的马奋勇。马奋勇在生意和生活上给了马保东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帮助。马保东到新疆进货,货款足时就在当地付;不够时,货到河南出手后再付,有时连个欠条都不用打。
1997年,马保东在新疆进了50多万元的货,资金缺口不小。马奋勇便拿出积蓄,又东拼西凑,借给马保东16万元。
没料想,货到河南,行情大变,肠衣价格狂跌不止,马保东顿时倾家荡产。此后的一年,马保东东挪西借,还了马奋勇近11万元,剩下的5.3万元再也无力偿还了。
在新疆,马奋勇的肠衣生意也陷入了瘫痪,父亲又重病卧床,家中债台高筑。1998年,马奋勇曾到马保东在开封县杜良乡扫东村的家,“想看看保东弟能不能再还一点儿”。当看到马保东的窘境,他一个“钱”字未提,便转身踏上西行的列车,随后便到蒙古国寻求生意,一去就是13年。
两“兄弟”自此失联。
2003年,马保东东山再起。“生意是越做越大,但找不到马哥,还不了欠款,这事儿真成了我的心病!”
- 8 -
马保东说。
他几乎托遍国内认识的做肠衣生意的朋友,最后,总算知道马哥去了蒙古国,但就是联系不上。 “马奋勇”“5万元”,成了马保东父子、兄弟那些年时常念叨的词儿。2008年,马保东的哥哥刚,便试着在网上寻人。当时他用“哈密马奋勇”搜到了3个“马奋勇”,虽然都不是他们要找的“马奋勇”,但也使他们看到希望。马保东的哥哥说,俺弟兄俩没事就在网上“敲”“马奋勇”,一“敲”就是近4年。
2011年底,已是蒙古国中国农牧畜产商会会长的马奋勇,受家乡邀请返乡创业。半年后,他注册成立了喀尔里克畜牧开发有限公司。没多久,作为公司总经理的马奋勇便被马保东的哥哥在网上给“敲”了出来。
“哥,你还记得我吗?我是保东,欠你5万多元的保东啊……你让我找得好苦啊!”电话里的马保东激动得语无伦次。
“哥,我终于能还你钱了。我要还本钱!还利息!还要加感情!我要还你100万!”马保东一口气说了好几个“还”。
电话那头的马奋勇也十分激动,连说:“使不得,兄弟,使不得。说真的,失而复得的朋友比失而复得的金钱更珍贵。”
马保东告诉马奋勇,是他激励着自己奋斗了这些年,自己现在已是河南东信建设集团公司的董事长,“‘东’是我的名字,‘信’就是诚信。”
“兄弟”通话的当天,马保东就往哈密汇了10万元。他告诉马奋勇,剩余的90万元一分不动放在那里,等马哥来河南做事时用。
小年的开封已有了浓浓的年味。
饭时已过,马氏“兄弟”谈兴未阑。马保东向马奋勇介绍了东信公司今年向物流和生态农业拓展的打算。 “这真是不谋而合!我们公司的展销中心上半年就要在河南18个市铺货。”马奋勇说。 “哥,开封这一块儿可得交给我呀。咱马氏‘兄弟’的合作可绝不止90万!”马保东说。 “有保东弟这样的朋友,我来河南发展就这样定了!”马奋勇说。
(选自2015年2月15日《河南日报》)
相关链接
①人无信不立。马氏“兄弟”的动人故事,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了平凡人身上蕴藏的大美的力量。构建诚信社会,从你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河南日报》短评)
②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第二十六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活动,于2016年11月2日揭晓,《马氏“兄弟”跨越二十年的诚信》获得“文字通讯”项目一等奖。 (新华社北京11月2日电)
14.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9 -
A. 20年前,马氏“兄弟”因“诚”结缘;20年后,哥俩又因“诚”重聚。诚,国之宝也,民之所凭也。 B. 马氏“兄弟”一个是回族、一个是汉族,一个居河南、一个住新疆,却都认一个理儿,那就是:做人和做事是画等号的。
C. 马保东能仗义疏财、急人所难,马奋勇能信守承诺、诚比金坚。由于做人实诚,两“兄弟”的事业也蒸蒸日上。
D. 故事时间跨度20年;空间跨度几千公里,从河南开封到新疆哈密,又跨出国门到蒙古国;故事主题却很简单:借钱还债,诚信做人。
15. 下列对这篇新闻报道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 “当看到马保东的窘境,他一个‘钱’字未提,便转身踏上西行的列车”,看似简单的细节,却能体现出当下“仗义互助”的新闻元素。
B. 两马“兄弟”失联后,两“兄弟”的事业都蒸蒸日上,就连两人今后在河南的业务规划都是不谋而合,这充分体现了诚信为本的主题。
C. “‘哥,……你让我找得好苦啊!’电话里的马保东激动得语无伦次”写得真挚感人,是因为前文有“那些年时常念叨的词儿”“一‘敲’就是近4年”等处的铺垫。
D. 本文白描手法灵动自如,从头至尾没有一句说教评述,陈述事实,讲故事,运用语言、动作等细节表现出主人公的性格和处事风格,很有“可视性”。
E. 本作品虽时空跨度大,但作者立足新闻事实,支持手法创新,通过人物语言、动作、肖像等细节描写,刻画马氏“兄弟”性格,展现故事情节。
16. 这篇报道曾经获得第二十六届中国新闻“文字通讯”项目一等奖,如果你是评委,将给出怎样的获奖理由?
【答案】14. C 15. BE
16. 获奖理由(1)写法新颖;细节生动,语言简洁,以叙代评,令人回味。(2)构思巧妙,以小见大:平凡的小故事,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社会正能量。(3)主题新颖:体现时代最强音——诚信、正能量、民族团结,“一带一路” 【解析】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本题要求找出不属于该书观点的一项。题中C项张冠李戴,应该是“马奋勇能仗义疏财、急人所难,马保东能信守承诺、诚比金坚”,选项 C 混淆了对象。
点睛:这类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 10 -
15. 试题分析:题干“下列对这篇新闻报道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答题关键词“不恰当的两项”,选项中B 项主题理解有错:两马“兄弟”失联后,两“兄弟”的事业都蒸蒸日上,就连两人今后在河南的业务规划都是不谋而合,不是体现“诚信为本”的主题;E 项表达技巧分析错误,文中没有肖像描写,也没有手法创新。
16. 试题分析:题干“这篇报道曾经获得第二十六届中国新闻“文字通讯”项目一等奖,如果你是评委,将给出怎样的获奖理由”本题考查学生对于文章行文的理解,答题关键词“获奖理由”, 通讯获奖不外乎主题的时代性和新闻的真实性,此外,小故事、大主题、正能量、画面,感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考生可以从写作手法、行文构思、主题等角度答题。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鸣凤自述心曲
巴 金
夜死了。黑暗统治着这所大公馆。电灯光死去时发出的凄惨的叫声还在空中荡漾,虽然声音很低,却是无所不在,连屋角里也似乎有极其低微的哭泣。欢乐的时期已经过去,现在是悲泣的时候了。
十六岁的婢女鸣凤坐在床沿上,痴痴地望着灯花……“我在这儿过了七年了,”第一个念头就是这个,它近来常常折磨她。七年也是一个长时期呢!她常常奇怪这七年的生活竟然这样平淡地过去了。虽然其间流了不少的眼泪,吃了不少的打骂,但毕竟是很平常的。流眼泪和吃打骂已经成了她的平凡生活里的点缀。她认为这是无可避免的事,虽然自己不见得就愿意它来,但是来了也只好忍受。她觉得,世间的一切都是由一个万能的无所不知的神明安排好了的,自己到这个地步,也是命中注定的罢。这便是她的简单的信仰,而且别人告诉她的也正是如此。
可是在她的心里另外有一种东西在作怪。她自己也不知道有这种东西存在,但是它开始活动起来了。它给她煽起了一种渴望。
“我在这儿过了七年了,看看就要翻过八个年头罗!”她突然感觉到这种生存的单调,心里有点难过,像那些与她同类的少女一样,开始悲叹起自己的命运来。“大小姐在的时候,常常跟我谈起归宿,不晓得我将来的归宿在哪儿?”她的眼前现出了一片茫茫的荒野,看不见一个光明的去处。一张熟面孔在她的眼前晃动着。“要是大小姐还在的话,那么还有个关心我的人。她教我明白许多事情,又教我读书认字。她现在死了。真可怜。好人活不长!”她自言自语,说到这里,泪水湿了她的眼睛。
“命啊,一切都是命里注定的。”她拿这样的话安慰自己,甚至在想到吃打骂的时候。她又想着:“假使我的命跟小姐们的一样多好!”于是她就沉溺在幻想里,想象着自己穿上漂亮的衣服,享受父母的宠爱,受到少爷们的崇拜。后来一个俊美的少爷来,把她接了去,她在他的家里过着幸福的生活。
“没有的事,真是痴想,”她微笑道,似乎在责备自己。“我的归宿绝不是那样!”她想到这里,便又
- 11 -
收敛了笑容。她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的归宿绝不会是那样。事实会是:她到了相当的年纪,太太对她说:“你的事情做够了。”一乘小轿子把她抬了出去,让她嫁给太太所选定的、她自己并不认识的一个男人,也许还是一个三四十岁的男人。于是她在那个人的家里贫苦地生活下去,给他做事,给他生小孩,或者甚至在十几二十天以后又回到原来的公馆里伺候旧主人,所不同的是那个时候她可以得到一点工钱而且不至于常常挨骂。“五太太房里的喜儿不就是这样的吗?”她想道。
“真是可怕得很,这样的归宿不是跟没有归宿一样吗?”她想到她的前途,不觉打了一个冷噤。她记得自从喜儿嫁后回来辫子改成了发髻以后,她常看见喜儿一个人躲在花园里面垂泪……
“还不如像大小姐那样死了好!”她悲苦地叹道。周围的黑暗向她包围过来。灯光因了灯花增大而变得更微弱了……黑暗中隐约现出许多狞笑的脸。这些脸向她逼近。有的还变成了怒容,张口向她骂着。她畏怯地用手遮住眼睛,又坐了下去。
风开始在外面怒吼,猛烈地摇撼着窗户,把窗格上糊的纸吹打得凄惨地叫。寒气透过了糊窗纸。屋里骤然冷起来。灯光也在颤抖了。一股寒气从衣袖里侵到她的身上。她又打了一个冷噤,便放下手,又向周围望了一下。
“哼,你不要拿四太太的招牌吓人!”何嫂忽然在对面床上说了一句话。鸣凤吃了一惊,伸起头望了一眼。何嫂翻了一个身。把脸掉向里面,又不响了。
“年纪也不小了。日后不晓得到底有什么样的归宿?”她想到这里又悲叹起来。忽然一个年轻男人的面颜在她眼前出现了。他似乎在望着她笑。她明白他是谁。她的心灵马上开展了。一线希望温暖了她的心。她盼望着他向她伸出手。她想也许他会把她从这种生活里拯救出来。但是这张脸却渐渐地向空中升上去,愈升愈高,一下子就不见了。她带着梦幻的眼睛望着那个满是灰尘的屋顶。
一股寒气打击她的敞开的胸膛,把她从梦幻的境地中带了回来。她揉着眼睛,悲叹地说:“不过是一场梦罢了。”她恋恋不舍地又望了望四周,然后脱去棉裤,又把衣服脱了压在被上,很快地钻进被窝里去了。
这时候什么都没有了,两个大字不住地在她的脑子里打转,这就是大小姐生前常常向她说起的“薄命”。 这两个字不住地鞭打她的心,她在被窝里哭起来。声音很低。她害怕惊醒别人。灯光又渐渐地黯淡下去。风在外面高声叹息。
(选自巴金《家》(第四章),有删改)
17.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便是她的简单的信仰,而且别人告诉她的也正是如此”,可以看出鸣凤的“认命”性格是当时的社会环境形成的,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
B. 逆来顺受中度过七年,生活中,打骂已成为一部分,“命啊!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是她常常自我安慰的话,充分体现出了她的顺受性格。
C. “她揉着眼睛,悲叹地说:‘不过是一场梦罢了。’她恋恋不舍地又望了望四周”。她虽然知道这种爱情
- 12 -
不可能实现,但她心里又总带着一丝期盼,体现了她的虚荣心。
D. 鸣凤,“凤”是“凤凰”,表明她美丽、天真、善良,为了自己所爱的人能够牺牲一切;“鸣”,悲鸣,哀鸣,暗示她的命运十分凄惨,象征着身为一个奴婢对封建奴佣制度的血泪控诉。 18. 请概述鸣凤自述心曲的心路历程。
19. 请从景物描写的角度,对文中画线的句子做简要赏析。
【答案】17. C 18. (1)悲叹命运,迷茫无助;(2)沉溺幻想,憧憬幸福;(3)害怕归宿,认清现实; (4)渴望爱情,悲叹薄命
19. (1)触觉相结合:“摇撼”“颤抖”为视觉,“怒吼”“凄惨的叫”为听觉,“寒气”“冷”是触觉;(2)由外到内:由屋外到屋内,由环境到内心;(3)运用拟人、象征手法:“颤抖”“怒吼”用拟人手法写出环境的险恶,“寒气”象征苦难的社会,“灯光”象征理想和希望,“灯光颤抖”暗示人物命运的悲惨结局。 【解析】
17.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C项人物性格分析有误:鸣凤生性活泼、聪颖懂事,深深喜欢的三少爷觉慧,而不是“体现了她的虚荣心”。
18. 试题分析:注意“心路历程”的实质是从心理描写的角度来梳理情节,先提取主要情节,然后结合鸣凤的心理活动分段简要概括,注意前后句式要保持一致。
19. 试题分析:文段中感官上:“摇撼”“颤抖”为视觉,“怒吼”“凄惨地叫”为听觉,“寒气”“冷”是触觉;时空上:由屋外写到屋内,由环境写到内心;修辞上:
“颤抖”“怒吼”用拟人手法写出环境的险恶,“寒气”象征苦难的社会,“灯光”象征理想与希望,“灯光颤抖”暗示人物命运的悲惨结局。
点睛:这一段为景物描写,题干要求从景物描写的角度,对文中画线的句子做简要赏析,那么考生首先要明确景物描写的角度有哪些,景物描写的角度一般有时空、感官、动静、虚实、色彩、修辞、点面结合等。 语言文字运用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阅读是一种让他人思想介入自己思想的行为,①____,我们的思想只能是一种个人化的沉思默想,甚至会让思想终止。②____,不同的阅读方式也在左右着不同时代的人的思维方式。在书籍和印刷术普及之前的年代,阅读是一种带有贵族色彩的行为。“锄带经、牧编简”其实是一种理想和奢望。难以保存的易碎的莎草纸,携带不便的竹简,成本昂贵的绢帛,不是一般的农民和工人可以随便使用的,人们除了劳动之外,只能坐在那里发呆出神,因此那个时代不妨称之为“沉思默想的时代”。③_____,使得阅读也得到了普及,从而拉开了公众化的“阅读写作时代”的序幕。
- 13 -
【答案】 (1). 如果没有阅读 (2).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阅读”方式 (3). 印刷术和书籍的普及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根据文意填空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如第①空注意前文“阅读”,第②空注意后面的“不同的阅读方式也在左右着不同时代的人的思维方式”,第③空注意前文“书籍和印刷术普及”。
21.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
中络社交为中学生打开了一扇门,定能让中学生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网络社交还极大地拓展了他们的交际面,一定会让他们朋友遍天下,同时让他们了解不同的世界,不同的生活。过去孩子和外界接触,会受到种种客观条件的限制。现在网络社交完全没有了地域、背景等约束。 ①网络社交不一定就能让中学生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答案】②网络社交不一定就让他们朋友遍天下。③网络社交不一定就完全没有地域、背景等约束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首先要把握语段,注意前后语境的关联。本题题目要求是“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三处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文段中“网络社交为中学生打开了一扇门,定能让中学生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和“现在网络社交完全没有了地域、背景等约束”,这两处推断存在问题,由推断的条件,并不一定能得出所推断的结果。逻辑思路出错,说法太绝对化了。仿照①的方式“网络社交不一定就能让中学生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应该为“网络社交不一定就让他们朋友遍天下”和“网络社交不一定就完全没有地域、背景等约束。” 作文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所有的挫折与悲伤,在发生的当时都能使我们受苦流泪,可是隔了一段距离再来审视,却能觉出一丝甜蜜的酸楚来。——席慕蓉《槭树下的家》
席慕蓉关于“甜蜜的酸楚”这番话勾起了你对哪些人或事的回忆,请以第一人称的角度写一篇记叙文,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答案】 成长的酸楚
日子在一天又一天的流逝着,而我,是在一天又一天的成长着。
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会有许多的烦恼。它们像空气一样,常伴你左右,又像空气一样,看不见,摸不着。而且,一旦拥有了烦恼,酸楚之感便会油然而生。
在我小的时候,是无忧无虑的,自由自在的、开开心心的,即使有不高兴的事,眨眼之间就会忘记的。因此,那个时候,我总是想着要快快长大。
而现在呢?我不再无忧无虑,不再自由自在,还是会开开心心,但也会悲伤流泪。因此,我真得不想长大,我想要回到过去。唉……要是现实生活中也有APTX-4869就好了!
辛弃疾说过:“少年不知愁滋味。”可是,我倒怎么觉得是“少年更知愁滋味”呢?
- 14 -
小时候,长大意味着能做更多事情,能懂更多的知识,能玩更多的东西,长大,是最好不过的一件事了。 现在,长大意味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要承担更多的压力,要失去更多的自由,长大,是令人烦恼的一件事情。
即使不想长大又怎样,我还是每时每刻在长大着,担负着更多的责任与压力,这并是一件痛苦的时间,但是,每当我看到父母那两双充满期盼的眼睛,我心里就有些酸楚。
是的,长大能加更多的朋友,能看到更多的事物,能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但是,每当我接受一件新事物的同时,有些烦恼也就随之而来了。可是,即使有烦恼又怎样,我还是要承担责任、压力,还是要交朋友,还是要学习更多的知识,还是要看到更多的事物。
所以,我只能去改变我的心态,去遗忘烦恼,去开开心心的成长。 成长,有酸楚,但是也有甜蜜、幸福……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篇材料作文,从所提供的“所有的挫折与悲伤,在发生的当时都能使我们受苦流泪,可是隔了一段距离再来审视,却能觉出一丝甜蜜的酸楚来”名言可以提取出关键词 “甜蜜的酸楚”。“甜蜜”和“酸楚”本是反义词,组合在一起作为话题,就要考虑到二者既辩证又统一的关系。本材料较适合写作记叙文,可以通过叙写生活中一此记忆深刻或典型的事件来表现“甜蜜”和“酸楚”的交织和整合。 点睛:材料作文,审题是关键,而阅读材料又是审题的前提。在阅读过程中,要通过概括材料大意,找出关键语句,确定立意角度,进而提炼出中心论点。s
- 15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