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认识自己才不得不解剖自己,本想减轻痛苦,以为解剖自己是轻而易举的事,可是把笔当做手术刀一下一下地割自己的心,我却显得十分笨拙,我下不了手,因为我感到剧痛。我常说对自己应该严格。然而要拿刀刺进我的心痛。我的手软了……我才明白,我也应当像人一样用自己的脑子思考。真正用自己的脑子去想,任何大小事情,一切事物,一切人在我眼前都改了面貌。我有一种大梦初醒的感觉,只要静下来,我就想起许多往事。而且用今天的眼光回顾过去。我也很想把自己的思想清理一番。
1. 谈《望乡》
2. 再谈《望乡》
3. 多印几本西方文学名著 4. “结婚” 5. 怀念萧珊 6. “毒草病” 7. “遵命文学” 8. “长官意志” 9. 文学的作用 10.把心交给读者
11.一棵核桃的喜剧
到今天,我们还要大反封建
12.关于丽尼同志
他始终摆脱不了国民党政府机关里的工作.
为什么不争取一个机会写出他心里的感情,他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新社会的感情呢?可能是过去那一段时期的生活像一个包袱沉甸甸地压在他的肩上
13.三次画像
他愉快地谈他的计划,他打算做不少工作.我觉得他还有雄心壮志,他是一个一直往前看的人
“四人帮”及其余党千方百计不要我多活,我却想尽方法要让自己活下去。在这场我要活与我不要活的斗争中,没有旺盛的生命力是不行的。“四人帮”给粉碎以后,我的生命力可以转移到别的方面,我可以从事正常的工作和写作,我当然要毫无保留地使出我全身的力量,何况我现在面对着一个严酷的事实,我正在走向衰老和死亡 有才华的艺术家所身受的种种不公平的待遇也应当从此结束了.
14.“五四”运动六十周年
不管怎样,历史总是篡改不了的。我得为我们那一代青年说一句公道话.
但是这样“一个美好的,真诚的,善良的灵魂”是任何反动势力所摧毁不了的,他要永远徘徊在人间
15.小人,大人,长官
相信好人也罢,相信长官也罢,二者其实是一样.总之,把自己的命运交给别人,甚至交给某一个两个人,自己一点也不动脑筋,只是相信别人,那太危险了.
16.再访巴黎
向法国老师表示感谢,因为爱真理,爱正义,爱祖国,爱人民,爱生活,爱人间美好事物,这就是我从法国老师那里受到的教育
我一刻也不停止我的笔,他点燃火烧我自己,到了我成为灰烬的时候,我的爱我的感情也不会在人间消失
17.诺~利斯特先生
我常常想起您的帮助,我绝不放下我的笔,让我再一次紧紧地握着您的手
他留下30卷文集,他留下许多至今还是像火一样燃烧的文章。他们在今天还鼓舞着人们前进
18.在尼斯
无纹身还要离开艺术,摆脱艺术呢?离开了友谊和艺术,我的生命是不会开花的
19.重来马赛
“忘记!忘记!”为什么不吸取过去的教训?难道我们还没有吃够“健忘”的亏?…… 不搞人的思想现代化,行不行?得不到回答,我感到苦恼。
20.里昂 21.沙多——吉里 22.“友谊的海洋”
历史总是要前进的,我始终这样相信。历史是人民群众写出来的,我始终这样相信。靠长官意志写历史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了
我想到远在法国的许多朋友,我重视他们的友情,我围着友情感谢他们,我也要把这友情流传给子子孙孙
23.中国人
所以我想,即使跟思想的不同的人接触,只要经过敞开的辩论,总可以澄清一些问题。只要不是搞阴谋诡计,别有用心的人,我们就用不着害怕,索性摆出自己的观点,看谁能说服别人。
我们的祖国并不是人间乐园,但是每个中国人都有责任把它建设成为人间乐园 人无论如何也甩不掉自己的祖国。
24.人民友谊的事业
我们和他们虽然都是初次见面,但我尊敬一切为人民友谊鞠躬尽瘁的人,他们在荆棘丛中找寻道路,在泥泞里奋勇前进,对他们这种艰苦的工作,子孙后代是不会忘记的
你们不声不响的为我们所做过的一切,我们都牢牢记在心上。道路可能很长,困难仍然不少,但是光明永远在前面照耀。
25.中岛健藏先生 26.观察人
在“四人帮”横行的时候,作家是没有权利讲话的,更说不上发牢骚了。
27.要不要制定“文艺法”
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也必须经过斗争
28.绝不会忘记
我们应当向前看,而且我们是在向前看。我们应当向前进,而且我们是在向前进。然而中华民族绝不是健忘的民族,绝不会忘记那十一年间发生的事情。
29.纪念雪峰
一直到现在,雪峰并未受到对他应有的尊重
30.靳以逝世二十周年
巴金资料
巴金(1904.11.25 - 2005.10.17)原名李尧棠,祖籍浙江嘉兴,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宦家庭。自幼在家延师读书。五四运动中接受民主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潮。
1920年至1923年在成都外语专门学校攻读英语,参加进步刊物《半月》的工作,参与组织“均社”,进行反封建的宣传活动。1922年在《时事新报·文学旬刊》 发表《被虐者的哭声》等新诗。
1923年赴上海,不久到南京东南大学附中读书,1925年夏毕业后,经常发表论文和译文,宣传无政府主义。1927年赴法国,翌年在巴黎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1929年在《小说月报》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1928年冬回国,居上海,数年之间,著作颇多。主要作品有《死去的太阳》、《新生》、《砂丁》、《萌芽》和著名的“爱情三部曲”《雾》、《雨》、《电》。1931年在《时报》上连载著名的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之一《家》,是作者的代表作,也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
1934年在北京任《文学季刊》编委。同年秋天东渡日本。次年回国,在上海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出版“文学丛刊”、“文化生活丛刊”、“文学小丛刊”。1936年与靳以创办《文季月刊》,同年与鲁迅等人先后联名发表《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和《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
抗日战争期间辗转于上海、广州、桂林、重庆,曾任《呐喊》周刊(后改名《烽火》)发行人、主编,担任历届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理事。1938年和1940年分别出版了长篇小说《春》和《秋》,完成了“激流三部曲”。1940年至1945年写作了“抗战三部曲”《火》。抗战后期创作了中篇小说《憩园》和《第四病室》。1946年完成长篇小说《寒夜》。短篇小说以《神》、《鬼》为著名。抗战胜利后主要从事翻译、编辑和出版工作。
1949年出席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当选文联常委。1950年担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曾两次赴朝鲜前线访问,辑有《生活在英雄们中间》、《保卫和平的人们》两本散文通讯集。1960年当选中国文联副主席和中国作协副主席。“文革”中,遭到了残酷的迫害。1978年起,在香港《大公报》连载散文《随想录》。由他倡议,1985年建立了中国现代文学馆。他的著作被译为多种文字。1982年至1985年相继获得意大利但丁国际荣誉奖、法国荣誉勋章和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名誉院士称号。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
中心思想
巴金直面“文革”带来的灾难,直面自己人格曾经出现的扭曲。他愿意用真实的写作,填补一度出现的精神空白。他在晚年终于写作了在当代中国产生巨大影响的《随想录》,以此来履行一个知识分子应尽的历史责任,从而达到了文学和思想的最后高峰。 《随想录》堪称一本伟大的书。这是巴金用全部人生经验来倾心创作的。没有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没有对完美人格的追求,没有高度严肃的历史态度,老年巴金就不会动笔。他在《随想录》中痛苦回忆;他在《随想录》中深刻反思;他在《随想录》中重新开始青年时代的追求;他在《随想录》中完成了一个真实人格的塑造。
晚年的巴金在《随想录》一书中,以罕见的勇气“说真话”,为中国知识分子树立了一座丰碑。他对过去的反思,他追求真理的精神也赢得了文化界的尊敬。从《随想录》里,人们又见到了那个熟悉的巴金,他开始独立思考而不再盲目听命,挣脱思想枷锁而不再畏首畏尾,直言中国过去“太不重视个人权利,缺乏民主与法制”,痛感“今天在我们社会里封建的流毒还很深,很广,家长作风还占优势。”集中批判“长官意志”。晚年的巴金在《随想录》一书中,以罕见的勇气“说真话”,为中国知识分子树立了一座丰碑。他对过去的反思,使得人们再度把晚年的巴金和青年的巴金联系起来,他追求真理的精神也赢得了文化界的尊敬。
随想录》是巴金用全部人生经验来倾心创作的。没有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没有对完美人格的追求,没有高度严肃的历史态度,老年巴金就不会动笔。他在《随想录》中痛
苦回忆;他在《随想录》中深刻反思;他在《随想录》中重新开始青年时代的追求;他在《随想录》中完成了一个真实人格的塑造……
巴金的每一篇文章都在表示对读者的歉意。《随想录》后记中有这样几句话,“我觉得我在接近死亡,我愿意向读者们讲真话。”“虽然收在这里面的是‘随想’,它们却都是自己‘想过’之后写出来的,我愿意为它们负责。”多么可爱的世纪老人,他在为自己的过去还债,多么慈祥的世纪老人,他在病魔的折磨下,用颤抖的笔尖书写了什么是真正的“良心”,又是多么令人心疼的世纪老人啊!无论是对读者负责,还是对自己负责,巴老无疑是我们的榜样。但现实生活中,情况却不容乐观。现在不少所谓的“作家”,将文字作为名利的符号,用发行量、销售量来证明自己的“实力”,可怜的人们都去争相抢购。浮燥的人们,浮燥的行为,浮躁的社会。这些都是我们不想看到的,但在现实中,对文学名著的冷落,对言情八卦书的痴迷仿佛一场文学瘟疫席卷文化市场,什么“快餐文化”,什么“速冻时代”,不得不让我们寒心。还记得《随想录》连载不到十几篇,便遭香港大学生的强烈抗议。原因是他们反对巴老要让人们牢记“文革”,他们要让人们忘记在我们国土上发生的那些事情。然而,巴老选择继续,因为他不想让人否认它们的存在,不想让人们把这史无前例的“浩劫”看做遥远的梦,希望国人有法国人正视过去的坦然(我想他在参观伊夫堡时曾想过吧。)为何他的愿望如此强烈?我想这来自于苦难的经历,“只有经历了接连不断的政治运动之后,只有在被剥夺了人权在牛棚里住了十年之后,我才想起自己是一个人,我才明白自己应当像人一样,用自己的脑子思考。”
这段时间我读了《巴金随想录》书中让我印象至深的,是他对自己的反思解剖。他反思的是自己在建国以来,没有了自己的思想,一味地想自保,一味地依顺,而在心灵上受到的煎熬。他曾无根据地批判过人,他跟风而上发过言。但他跟别人不一样,他发现了自己的虚伪,他不能忍受自己的虚伪,但他又没有办法纠正。于是仍然自己煎熬着,也受时代煎熬着。直到十年动乱结束,他才从这种煎熬中走了出来。想不出一个文字老人,一个体弱多病的文人服用了是非颠倒这剂毒药后,是怎样地挣扎着过来的。但是从他几乎泣血的文字里,我能知道他是怎样地耐受着岁月的浸蚀,怎样地步履蹒跚地熬过了那个时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