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茶文化旅游研究
2022-01-12
来源:步旅网
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of Anhui Agri.Sci.2008。36(35):15617—15619,15666 责任编辑张彩丽责任校对吴晓燕 轴 如巧加 近年来我国茶文化旅游研究 钱树伟,鲍捷,刘丽,何曙生,罗治得 (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安徽芜湖24100o) 摘要通过对1994~2007年间相关研究文献的检索统计,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研究区域尺度等方面对当前我国茶文化旅游研究进 展进行系统梳理与总结,得出相关研究结论与启示,以期为茶文化旅游理论研究深度拓展与实践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茶文化;旅游;研究述评 中图分类号F59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7—661l(2008)35—15617—03 Study on Tea Cultural Tourism of China in Recent Years QIAN Shu-wei et al (College of Territorial Resourees and Tourism,Anhui NolTna1 University,Wuhu,Anhui 2410oo) Abstract Through statistics of relative articles from 1994 to 2007。the content.method and the regional scale of the study on tea cultural tourism were summarized.Related research conclusions and enlightenment were obtained。which provided some referenees for the deeply ex— panding of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the practical development of tea cultural tourism. Key words Tea culture:Tourism:Research review 我国已进入旅游休闲时代,预计到2020年,将成为世界 第一大旅游强国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也将成为最大的茶文 化旅游目的地国,与各国共享茶文化 。20世纪80年代茶 文化学在台湾兴起,在传人我国大陆后,经过学者们的不懈 努力,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茶文化旅游作为茶文化与旅游 相结合的一个新型研究领域,较为系统的研究始于加世纪 90年代,在文化旅游热潮发展背景下,茶文化旅游异军突起, 备受游客青睐;同时,茶文化旅游发展实践中暴露出诸多问 题,出现不良现象,迫切需要理论阐释和指导,鉴于此,学者 图2文献来源统计 们分别从不同的研究视角进行了有益的理论探索。 Fig.2 Statistics of literature source 1研究文献统计分析 性、价值与意义、类型与模式、问题与对策几方面(表1)。 1.1文献年度分布查询中国期刊网(WWW.cnki.net)全文 表1茶文化旅游研究内容分类统计 数据库,共获得有价值的相关研究文献共57篇,图1反映了 Table 1 Statistisc of the research content of tea cultural tourism 研究文献的年度分布态势。 蓬 童 :● ■ 2.1茶文化旅游发展背景与条件 2.1.1我国已步入旅游休闲时代。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 l994~2000 2OOl~2004 21105~2lIo7 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旅游需求不断上升;现代生活节奏 牟份YearⅣ牟 加快,人们渴望回归自然、释放压力、放松身心,茶文化旅游 图1研究文献数量年度分布态势 以自然恬静的休闲方式正好迎合了这一心理需要 。我国 Fig.1 Annual distribution of the number of the articles 茶文化已经在国际上产生影响,预计到2020年,我国综合国 1.2文献期刊来源高校学报、《农业考古》、《中国茶叶》是 力将跻身世界三强,在这宏观经济形势推动下,我国将成为 茶文化旅游研究文献主要来源期刊,约占全部期刊的 最大茶文化旅游目的国u 。 54.3%,其他来源期刊见诸于《茶叶科学技术》、《茶叶通报》、 2.1.2我国具有丰富的茶文化旅游资源。我国是茶的故乡 《商场现代化》、《特区经济》等期刊杂志(图2)。 和茶文化的发源地,茶文化历史悠久、内涵深远、品位较高, 2研究内容 为我国茶文化旅游开发奠定了雄厚的资源基础 ;我国传 研究内容集中于茶文化旅游的背景与条件、内涵与特 统名茶产地都是风景优美的旅游胜地,如黄山毛峰、碧螺春、 基金项目 安徽省科委软科学研究项目(05035025);2008年度安徽省 庐山云雾、信阳毛尖、西湖龙井等均产自国家级重点旅游胜 领导圈定课题(SLDQDKT0806)。 作者简介钱树伟(1982一),男,安徽颍上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地。其次,我国具有辽阔的茶园种植面积,居世界第一 。 旅游地理与旅游规划。 2.1.3茶文化旅游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茶已经成为当今 收稿日期2008—10-28 世界3大无醇饮料中饮用价值最高、最普遍的天然饮料,茶 安徽农业科学 2008年 文化旅游因其独具的文化底蕴和特有的文化氛围日益受到 2.2茶文化旅游的内涵与特性 海内外游客的青睐,正呈现出迅猛的发展态势 ,茶文化旅 2.2.1茶文化旅游的概念界定。茶文化旅游也被称作茶叶 游正迎合了现代旅游市场向休闲养生、体验参与方向转变的 旅游,当今对茶文化旅游概念内涵尚无统一标准的界定,表2 发展趋势 。 归纳了一些代表性观点。 表2茶文化旅游概念界定代表性观点 Table 2 Typical views of the concept definition of tea cultural tourism 作者 文献 含义Meanings Author Literature 2.2.2茶文化旅游的特性。茶文化旅游资源包含3个层面 营、茶乡休闲养生游、茶农生活体验游、茶园观光游、茶文化 的资源特性,即文化景观层面、文化风情层面和文化艺术层 观赏体验、茶道康乐旅游等 。 。宁晓菊以江西为案例,构 面,茶文化旅游具有休闲性、自然生态性、文化性、参与性与 建了茶文化旅游完整产品体系,即:①茶文化旅游核心产品, 多样性的特征 。 包括茶文化资源、乡土景观、旅游区接待与服务等;②茶文化 2.3茶文化旅游的价值与意义 旅游辅助产品,包括参观古建筑与民间作坊、钓鱼、登山、花 2.3.1茶文化旅游资源价值与功能。沈国斐认为茶文化旅 卉园、蔬菜园等;③茶文化旅游扩张产品域,包括网络信息服 游资源具有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其功能有娱乐 务、售后服务等 。文南薰则以普洱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 度假功能、医疗功能和商务功能 ;马海云从民俗资源角度 为例,提出了茶文化旅游产品纵横向组合模式 J。 出发,指出茶文化旅游资源价值包括观赏价值、体验价值、经 2.4.2茶文化旅游发展模式。张琳洁根据我国茶文化旅游 济价值 ;罗仕伟探讨了茶马古道在历史文化、社会经济、 资源特征与发展现状,将我国茶文化旅游发展模式分为自然 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形象塑造4个方面的旅游开发价值 。 景观型、茶乡特色型、农业生态型、人文考古型4种,并对各 2.3.2茶文化旅游发展的意义。茶文化旅游发展具有重大 种类型茶文化旅游发展背景、发展成因进行了举例分析” ; 的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及社会效益。史延廷指出振兴茶 李维锦将文化生态学理论引入茶文化旅游开发中,提出了茶 业的关键所在是发展茶文化旅游” ;赵浪平 、董葆营 、 文化旅游的文化生态旅游模式 ;张伟清对梅州雁南飞茶 李锦顺 、郭丽妮 、宋惠平 、宁晓菊 、徐国强等 认 田生态旅游农业模式进行了探讨,将该模式归结为“三高农 为茶文化旅游发展对于弘扬我国茶文化、倡导国饮、促进健 业+生态农业+旅游农业”三结合的经营模式 ;包毓敏借 康、实现农村发展和茶业茶文化的双赢、培育和拓展茶经济 助美国学者冈恩的“社区一吸引物空间布局模式”,并根据湖 市场、振兴茶业经济、丰富旅游内容、提升城市品位、优化生 州茶文化旅游资源分布与行政区划,建立了湖州茶文化旅游 态环境、促进社区进步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罗世伟从经济 布局模式 ;李沈阳等提出了建设旅游观光茶园的茶文化 和文化2大层面探讨了茶马古道历史线路开发的现实意 旅游开发模式,如疗养型观光茶园、观赏型观光茶园、品尝型 义 ;李伟等分析了普洱茶文化对云南旅游业的牵引作 观光茶园、参与型观光茶园等 。 用 ;明庆忠认为茶马古道(云南段)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2.5茶文化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将进一步促使云南旅游业发展,促进沿线地区的民族经济开 2.5.1存在的问题。自20世纪90年代茶文化旅游在我国 发,加强区际间的经济、文化、科技交流和贸易发展 ;庄佩 兴起以来,发展异常迅速,取得了不少成就,茶文化旅游已成 芬等则通过问卷调查,初步探讨了福鼎地区茶文化旅游开发 为当今文化旅游中的一支劲旅,但由于尚处于发展起步阶 的潜力与意义 。 段,所以存在着诸多问题,学者们已给予了相当程度的关注, 2.4茶文化旅游产品类型与发展模式 王京传在对我国茶文化旅游发展回顾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当 2.4.1茶文化旅游产品类型。众多学者认为茶文化内涵丰 前我国茶文化旅游还存在一些认识和行动上的不足 :① 富、形式多样,依据资源特性、区位条件和市场需求,可以设 受经济利益的驱动,曲解甚至破坏茶文化原有底蕴和价值的 计的茶文化旅游产品包括茶乡生态游、茶保健游、茶节庆游、 事件时有发生;②茶文化旅游产品设计与开发滞后;③旅游 茶民俗风情游、茶园生态探幽、茶叶公园游、茶文化学习交流 和茶文化之间缺乏一种强有力的纽带,开展茶文化旅游缺少 游、茶乡寻根访祖游、名优茶采尝游、茶商品购物游、茶艺表 高素质的专业人才;④茶文化旅游宣传、营销力度远远不够。 演欣赏游、茶节庆和商贸旅游、茶具生产工艺游、茶乡夏令 杨妮等以杭州为案例,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包括茶文化旅游形 36卷35期 钱树伟等近年来我国茶文化旅游研究 象不够鲜明、宣传促销力度不够、茶文化旅游项目单一,缺乏 参与性 ;毕剑等指出信阳茶叶节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有 茶文化研究严重滞后、茶叶节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错位、茶 叶节内容缺乏文化关联、宣传不力、规模小 。 3.2启示 3.2.1强化基础理论研究。以案例性实证研究为基础,充 分借鉴国外先进理论、理念、方法与成果,形成多学科多层面 多角度综合研究局面,紧紧围绕茶文化旅游实践新课题进行 理论深度剖析,构建茶文化可持续发展研究内容理论框架, 对于理论突破和实践发展意义重大。 3.2.2创新研究方法。突破现有大而泛的战略性宏观层面 的定性探讨,采用不断强化的定量研究方法,是茶文化旅游 2.5.2发展策略。通过对现存问题的分析,学者们提出了 些针对性的建议和对策。黄黎明等 、蒋盈等 、虞文 霞 、罗庆芳 、胡书玲 、陆文荣 、杨载田 卵 分别从提 一高茶文化旅游产品文化内涵、加大宣传和推销力度、加强领 导、开展大型活动、更新观念、树立品牌、营造氛围、注重特色 研究不断拓展与深化的关键。加强政府、企业与高校的合作 研究,强化多学科的综合运用与融会贯通将成为今后茶文化 和形象设计、重视旅游商品开发、提高可参与性、强化茶文化 旅游研究、培养专门人才、健全社会机制、找准运作模式、重 视设施建设和管理水平及服务质量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探 讨;谭巍等认为茶文化旅游开发,准确定位是至关重要的,并 分别从观念定位、客源定位、功能定位、消费定位和融资方向 定位几方面对我国茶文化旅游进行了定位研究 ;罗艳玲 认为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应当遵循特色性原则、文化性原 则、参号睦原则和生态型原则 ;杨军以浙江为例,指出佛 茶文化的旅游开发,要突出恢复佛家茶艺、开拓日本市场、重 视茶具与茶屋的布置 ;郭满华对茶文化专项旅游产 品——茶趣园,从观、听、采、炒、品、赏、购7大方面进行了全 方位的开发策略探讨 ;陈文品等认为作为中国茶文化旅 游的黄金走廊,茶马古道在旅游开发的同时,应加强历史文 化遗迹的保护和民族文化的挖掘整理与创新 ;胡付照构 建了以茶入音乐、以茶人美食、以茶人菜肴、以茶人文学、以 茶人历史典故的无锡旅游文化建设策略 ;张文雅通过对 咸宁茶文化资源特点分析,提出兴建茶文化休闲村,将观光 茶园建设成为青少年科教实践基地的建议 ;段敬丹以四 川为例,指出茶文化旅游商品开发要精心设计外观包装,注 重茶文化旅游线路的合理组织设计 。 3结论与启示 3.1结论总体而言,在文化旅游热潮背景下,茶文化旅游 异军突起,虽然茶文化旅游研究起步较晚,仅有10多年的研 究历程,但发展迅速,举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研究内容已较 为广泛,研究视野逐渐开阔,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 (1)研究内容上,理论研究严重滞后于实践发展,研究内 容繁杂,重复性研究工作较多,理论研究不够深入,尚处于起 步阶段;现有研究基本属于资源型研究,基本是结合具体案 例的旅游资源介绍及开发策略的概念性描述分析;具体研究 内容而言,对茶文化旅游存在问题的分析缺乏理论上的支撑 和阐释,提出的应对策略缺乏可操作性和科学论证。目前, 对茶文化旅游者、经营管理模式、开发影响的研究极为匮乏。 (2)研究方法上,多采用结合具体案例的实证性研究方 法,定性研究多,定量研究少,研究方法和手段较为单一和表 层,高校和科研单位是当今茶文化旅游研究的主导力量,研 究方式和参与研究的主体较为单薄与狭窄。 (3)研究区域尺度上,具有显著的地域特色,研究案例基 本围绕资源丰富、知名度较高的茶叶基地而展开,杭州、安 溪、普洱、黄山、婺源、梅州、信阳是关注的焦点,而对更需理 论指导的处于起步期或具有开发潜力的名茶生产地的研究 较少。 旅游研究取得理论性突破的有效途径。 3.2.3加强茶文化旅游利用研究。以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协 调问题为研究核 t2,,进一步拓展研究视角,探讨适宜性开发 利用模式,借助利益相关者理论系统分析茶文化旅游开发的 矛盾调和问题,如利益分配方式、社区参与机制等。此外,茶 文化旅游管理体制与经营机制、游客特征与感知态度、茶文 化旅游社会效应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徐永成.中国将成为最大的茶文化旅游目的国[J].中国茶叶加工,2O05 (2):10—12. [2]林馥茗.开发茶文化旅游促进茶业发展[J].茶叶科学技术,2oo7(3): 31—32. [3]王丽萍.利用茶叶资源开展茶文化旅游[J].茶叶通报,20O5,27(4): 188—189. [4]孙艳红.茶文化旅游资源的主体层次分析及开发构想[J].商场现代 化,2005(2):63—64. [5]陶宁.茶文化在旅游业中的运用与研究[J].科技资讯,2OO7(17):167— 168. [6]汝百乐,徐友.云南茶文化旅游开发初探[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 33(4):62—65. [7]杨小泽.旅游新一族一茶文4 ̄-[J].农业考古,1997(2):45—48. [8]董葆营.发展新昌茶文化旅游[J].林业建设,20o7(3):43—46. [9]沈国斐.杭外 5Z,feXN游开发探索[J].北方经济,2O05(10):12—14. [10]王京传,赵修华.中国茶文化旅游的发展[J].中国茶叶,2005(6):22— 23. [11]庄佩芬,LEE JOLLIFFE.福鼎地区发展茶叶旅游初探【J].中国茶叶, 2005(5):46—47. [12]李海平.浙江茶文化旅游开发对策研究[J].特区经济,20O7(2):55— 57. [13]马海云.古老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融合~茶文化旅游浅谈[J].商场 现代化,21)07(9):266. [14]罗仕伟.试论茶马古道的旅游开发价值[J].重庆社会科学,2OO4(1): 29—32. [15]史延廷.振兴茶业的关键所在是发展茶文化旅游[J].农业考古,2OOO (2):106—108. [16]赵浪平.发展杭州茶文化旅游[J].中国茶叶,02o5(5):20—22. [17]李锦顺.农村茶乡茶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研究[J].生态经济,2OO6 (7):124—126. 【18]郭丽妮.安溪茶文化旅游开发研究[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 版,2001,19(6):56—59. [19]宋惠平.云南茶文化旅游开发N ̄2[J].民族论坛,2oo7(2):48—49. [20]宁晓菊,刘清荣.江西茶文化旅游开发论析[J].农业考古,20O5(4):10 一l7. [21]徐国强,吴华.开发茶文化旅游振兴茶业经济[J].茶叶通报,1998,02 (4):39—4o. [22]罗世伟.茶马古道历史线路与旅游开发现实意义[J].重庆师范学院 学报:自然科学版,20O3,02(9):54—57. [23]李伟,郭芳.论茶文化对旅游业的牵引作用[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O2,34(1):76—80. [24]明庆忠.茶马古道(云南段)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利用[J].长江流域资 源与环境,1994,3(4):349—350. [25]王锋.云南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的基本策略探讨[J].甘肃农业,2OO6 (12):272. (下转第15666页) 15666 安徽农业科学 2008生 级。经分析表明,衡水空气质量等级绝大部分时段属于良, 少数情况下属于轻度污染。 3空气质量与天气条件的关系 上述分析表明,对于PM 。来说,衡水市大部分时段是以 响时间长,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造成大气中s0,污染。 4结论 (1)衡水市空气质量等级全年大部分时段属于良,少数 为轻度污染。 良为主,而s0:则大部分时段以优为主。根据PM。。轻度污染 或优出现的日期,利用月报表查询当日的天气条件,发现在 (2)PM 。作为首要污染物的情况居多,少数情况下SO, 作为首要污染物。 (3)由污染物最大浓度值出现次数的时间分布可以看 出,人类活动及车辆尾气排放是空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 (4)衡水空气污染物浓度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即从 出现轻度污染的日子里,多数是由于大雾天气造成的,一部 分是由于大风影响,一部分是空气能见度较差,有轻雾天气, 或虽没有出现短时大风(瞬时风力≥17 m/s),但风力较大。 在PM 。浓度等级为优的日子里,大部分都有降水天气,有的 冬半年到夏半年浓度逐渐降低;从夏半年到冬半年浓度逐渐 是在较明显降水当日及其以后连续数天出现PM。。浓度≤ 增大。 0.05 mg/IIl。的情况。过程降水量较小时,只是在降水当日或 (5)衡水空气污染主要出现在冬季,可能与冬季多连续 降水后1~2 d内PM。。浓度≤O.05 mg/m 。因降水量较大, 性大雾天气和燃煤取暖有关。 地面水分蒸发慢,能在较长的时间内抑制地面起沙,而对于 参考文献 降水量较小的降水过程而言,降水结束后,随着地面和空气 [1]王淑英,张小玲,程丛兰北京地区PM 。目变化特征[J].气象科技, 温度的升高,空气湿度的下降,地面水分很快就蒸发掉了,当 2002,30(6):344—348. [2]冯银厂,吴建会,朱坦,等.济南市环境空气中TSP和PM 。来源解析研 风力较大时,地面容易起沙。因此,降水对于降低空气中 究[J].环境科学研究,2O04,17(2):1—5. PM 。的浓度非常有利。 [3]谢媚,陈粤荪.近年广州市二氧化硫污染特征及污染来源分析[J].环 境科学与技术,2003,32(3):14一l8. 对于SO 而言,大雾对于出现大的SO:浓度值具有正贡 [4]杨义彬.成都大气污染及气象条件[J].四J1I气象,21304,24(3):40—43. 献。由s0 出现污染的时段看,主要集中在l1月至翌年3 [5]董蕙青,黄海洪,何莉.广西主要城市空气质量状况及其与气象条件关 系分析[J].广西气象,2001,22(4):28—32. 月,冬季燃煤取暖对空气中的SO 污染具有一定的影响。另 外,冬季是衡水大雾多发季节,尤其是连续性的大雾天气影 (上接第15619页) 2006,21(20):44—47 [26]杨普旺,钟仕民.云南少数民族茶文化与旅游开发[J].农业考古,1998 [43]黄黎明,王艳丽.梅家坞茶文化休闲旅游深层次开发的对策探析[J]. (4):37~40. 特区经济,2OO5(12):146. [27]程晓丽.九华山佛茶文化旅游开发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23 [44]蒋盈,朱海森,我国茶文化旅游开发的若干建议[J].财经界(下半 (12):1148—1150. 月),2OO6(10):240—241. [28]徐南眉.浅谈安溪的茶文化旅游[J].中国茶叶,2001(2):34—35. [45]虞文霞.婺源茶文化旅游开发研究[J].农业考古,02o6(2):5—1O. [29]钱降临安生态旅游的茶文化开发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 [46]罗庆芳.浅谈贵州茶文化旅游[J].农业考古,02o7(2):10—14. 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11):15—16. [47]胡书玲.宜昌茶文化旅游开发研究[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 [3o]徐祖荣.杭州茶文化旅游开发研究[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7,7 版,02O7,92(2):8—11. (4):92~96. [84]陆文荣.开展茶文化生态旅游活动为建设生态经济强市服务[J].茶 [31]郭长生.牯牛降茶文化旅游的开发[J].蚕桑茶叶通讯,2oo6(4):37— 叶,2002,82(1):5o一51. 38. [49]杨载田.衡山名茶生产与观光茶业研究[J].经济地理,2000,20(6): [32]程晓丽.池州茶文化旅游开发研究[J].黄山学院学报,2007,9(4):85 118—123. —88. [5o]谭巍,李欣.茶文化旅游的定位与开拓[J].农业考古,2005(2):13— [33]陆世军.云南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全国商情,2007(10):109 15. 111. [51]罗艳玲.论开发信阳茶文化旅游的意义、优势及其策略[J].高等函授 —[34]文南薰.茶文化旅游产品组合型开发研究[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9(6):6—8. 2007,23(2):81—85. [52]杨军.佛茶文化及其旅游开 一以浙江为例[J].社会科学家,1999 [35]张琳洁.我国茶文化旅游发展现状[J].茶叶,2O07,33(3):183—186. (4):67—70. [36]李维锦.茶文化旅游:一种新的文化生态旅游模式[J].学术探索,2007 [53]郭满华.茶趣园——茶文化专项旅游[J].农业考古,2000(2):109— (1):173—140. 11O. [37]张伟清.梅州雁南飞茶田发展生态旅游农业的探讨[J].江西农业学 [54]陈文品,白文祥.茶马古道~中国茶文化旅游的黄金走廊[J].中国 报,2006,18(3):190—191. 茶叶,2003(6):82—30. [38]包毓敏.湖州茶文化旅游开发的策略与研究[J].茶叶科学技术,2006 [55]胡付照.无锡旅游文化建设引入吴地茶文化的设想[J].江南大学学 (2):29~32. 报:人文学和会科学版,2O04,3(6):49—51. [39]李沈阳,黄任辉.略谈观光茶园创新模式[J].中国茶叶,2005(6):50. [56]张文雅.开发咸宁茶文化,打造“茶叶之乡”旅游品牌[J].农业考古, [40]王京传.我国茶文化旅游的发展[J].农业考古,zoo5(2):22—23. 2007(5):47—5o. [41]杨妮,李小明等.茶文化旅游初探一以杭州茶文化旅游发展为例 [57]段敬丹.浅议四川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3, [J].杨凌 1 技术学院学报,2007,6(1):30—31. 23(2):24—26. [42]毕剑,尹郑刚.河南信阳茶叶节发展中的茶文化旅游开发研究[J].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