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职高专园林工程专业“植物与植物生理”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2023-11-25 来源:步旅网
课程改革 2012年第3期翼' iIa通疆 高职高专园林工程专业“植物与植物生理" 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龚维红 摘要:阐述了高职高专园林工程专业“植物与植物生理”课程改革的具体措施:根据专业需求,调整教学内容;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根据人才评价体系,变革课程考核评价方法。实践证明,有效的课程改 革,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提高了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职高专;园林工程专业;植物与植物生理;课程改革 作者简介:龚维红,女,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高级农艺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植物与植物生理、园林植物 栽培与养护。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2)03—0019—03 “植物与植物生理”是高职高专园林工程专业 一、根据专业需求,调整教学内容 的职业基础课(按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 园林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 养方案,将课程划分为公共基础课、职业基础课、 社会和地方经济发展需求,面向生产、建设、管理、 职业核心课和职业拓展课4个类别),该课程主要 服务一线,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现代审美,掌握 研究植物的形态解剖、植物的分类以及植物的生 园林植物生产、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园林工程预 命活动规律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既有较强的理论 决算与园林工程监理等技术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 性又有较强的实践性。 才。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学校将“园林苗木生产 自2008年以来,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园林 技术”、“园林工程施工技术”等6门课程设为职业 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作了较大调整,由原 核心课程,将“植物与植物生理”作为职业基础课, 来的“2.5+0.5”调整为“2+0.5+0.5”,即前面2年在 其服务的专业主干课程为“园林树木”、“园林花 学校课堂、校内外实训基地完成职业基础课、职业 卉”、“园林苗木生产技术”、“园林树木栽培与养 核心课和公共基础课的学习,第1个0.5年去企业 护”等。在教学中,教师遵循基础课程“必需、够用、 顶岗实习,第2个0.5年进行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 适用”的原则,注重结合,突出重点,根据专业需 的撰写。由于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植物与植物 求,对各章节内容进行了调整。以下以苏州农业职 生理”课程的课时也随之做了大幅删减,由原来的 业技术学院陈忠辉教授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出 2学期周课时4调整为1学期周课时4开设,总课 版的《植物与植物生理》(高职高专)教材为例进行 时数减少了40%。这一状况下如何适应教学改革 阐述。 的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较好地掌握基本 (一)根据专业需求区分主次内容,进行强弱 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更好地为专业服务成 处理 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为此,笔者在组织实施课 在“植物形态解剖”内容的教学中,教师采取 程教学时,紧扣专业、学生的特点,本着基础课“必 强化形态、功能,弱化内部解剖结构的做法。比如, 需、够用、适用”的原则,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 根是植物生长的基础,是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主要 学手段及考核评价等进行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效 器官,根的种类不同,其功能也有所不同。为体现 果。 形态与功能的适应,在根的种类中增加了“气根、 1 9 勇 通 2012年第3期 菌根和板根”的内容;枝的形态与树木的园林应用 课程改革 “薄肥勤施”?为什么不同季节施肥量不同?等等。  有关,在枝中增加了“树冠”的内容;叶的结构与植 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在该课程教学中解释清楚。物的生长环境有关,在叶中增加了“叶幕、阳生叶、 通过对“水分代谢”、“矿质代谢”详细的介绍,问题 阴生叶结构”的内容;花是园林花卉、园林树木观 基本都能迎刃而解,也为后面专业课程的学习打 赏的主要器官,在花中增加了“常见园林植物花的 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至于“植物光合作用的机 赏析”内容。通过强化这些内容,使该课程与专业 理”、“光合作用与作物产量”、“呼吸作用机理”、 课的衔接更加紧密(因这些内容在“园林树木”、 “植物的生殖与成熟”等内容,因与后续课程联系 “园林花卉”和“园林苗木生产技术”课程中均会涉 较少,所以采取了缩减的方法,只讲述主要过程和 及)。而对于与专业课程联系相对比较少的内容, 进行了弱化处理。例如“单、双子叶植物根的构 造”、“单子叶植物叶的构造”、“花药、子房的构造” 等。在解剖构造中只重点讲解“茎的结构”,因为这 部分内容与树木的增粗、扦插中不定根发生的部 位有关。营养器官的变态中,着重介绍了地下部分 营养器官的变态,因为它不仅与分生繁殖有关(具 有地下营养器官变态的植物可产生专门用于繁殖 的鳞茎、球茎、块茎、根茎等),而且球宿根花卉如 百合、风信子、鸢尾等是学校“苏农一枝花”的代 表,通过介绍,可增加学生对学校的了解,增强其 爱校的情感。“植物形态解剖”部分教学内容这样 的增删,既为后面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了较好的 理论基础,又节约了将近一半的课时。 (二)整合相关课程内容,避免重复 植物分类知识包括“分类方法”、“植物的命 名”、“植物检索表的使用”、”植物的类群和分科” 等内容,主要是为后续“园林树木”和“园林花卉” 课程服务的。由于园林工程专业开设的“园林树 木”和“园林花卉”课程中会详细介绍植物科、属、 种的形态特征,因此,为节约课时,这部分内容只 安排4节课,其中,2节介绍“分类的基本知识”,2 节介绍“植物检索表”的使用。至于“植物类群及重 要科特征”等内容,学生可以在“园林树木”和“园 林花卉”课程开设时具体学习。这样,充分体现了 “既不重复,又够用、实用、适用”的原则。 (三)介绍重点知识和学生自我阅读相结合 植物生理中“水分代谢”、“矿质代谢”是重点, 专业课程“园林树木栽培与养护”、“园林苗木生产 技术”中均介绍到保持水分平衡的措施。如在生长 季节树木移栽需带土球,且植物生长越旺盛,所带 土球需越大,移栽时树木修剪需越重。但为什么要 保持平衡?如何保持平衡?为什么从某种程度上 说,排水比灌溉对植物更为重要?施肥时为什么要 20 内容,而不具体展开。“植物生长物质”、“生殖生 理”、“成花生理”等内容与后续“园林苗木生产技 术”课程有一定的联系,可以介绍重点知识和学生 自我阅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针对自然灾害发生 频率增加,寒害、热害、旱害、涝害发生概率增加的 现象,教师还重点介绍了提高植物抗寒性、抗旱性 和抗涝性的措施。至于抗病虫害知识,因后续课程 “病虫害防治技术”会详细讲述,因此可以略去不 讲。 由于教材中案例基本是以农作物为例,因此, 在进行案例分析时,应紧扣专业,以园林植物为例 进行教学。通过对“植物与植物生理”课程教学内 容的调整,既突出了基础课“必需、适用、够用”的 原则,又强化了基础课与专业课的衔接,较好地完 成了教学任务。 二、根据专业培养目标,采用多种教学模式和 方法 园林工程专业毕业的学生既要求有园林植物 生产、养护的专业能力,同时,又要求其具备一定 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以 及与人合作、交流的社会能力等。为培养学生的这 些能力,可采用启发式、参与式、现场教学及教、 学、做一体化等多种教学模式或方法。 (一)现场教学——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能 力 植物的形态千姿百态,植物的分枝方式多种 多样,植物的叶片形态各异,植物的花瓣多姿多 彩。为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其对专业的热 爱,同时,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领悟能力,在 教学中,教师除了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提供大 量图片外,还应该经常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校 园,走进大自然。比如在讲授“茎的形态”时,让学 生观察校园中树木的分枝,分析为什么雪松高大 挺拔,一枝独秀?而柳树则婀娜多姿,潇洒飘逸?在 课程改革 是由于树木分枝方式及枝条木质化程度不同所导 致。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增强了 2012年第3期身: i5a通 叶横切构造装片发给学生,让他们对照课本、对照 学生七嘴八舌、相互讨论的基础上,告知学生:这 茎、叶的内部结构”内容学习中,教师先将根、茎、 装片自学,然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最后让学生画 出根、茎、叶的结构图,并标出各部分名称,这样, 他们观察分析的能力。又如在介绍“叶的形态”前, 小游园采集3O一40种不同植物的叶片制成标本, 教师让学生4人1组,利用课余时间先去校园或 通过“做中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再 如,在“植物生长调节剂使用”教学时,教师让学生 先查阅资料,了解该种生长调节剂使用方法、使用 要求他们在叶片下面标出叶片类型(单叶、复叶), 描述叶形、叶脉、叶基、叶尖、叶缘等,通过采集、观 时间、使用浓度等,然后让学生设计试验方案、实 察、分析、比较,同学们较快地掌握了叶的形态有 关知识。但教师也经常会发现,学生所采集的标本 中存在一些问题,如许多同学采集复叶标本时只 采集了其中的一个小叶,教师应及时纠正错误,将 完整的叶片展示给学生,以加深他们对复叶知识 的理解。总之,通过现场教学,变无形为有形,变抽 象为具体,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培养了 学生良好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二)启发式、参与式教学——培养学生思维 能力 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填鸭式地教, 学生被动地学,学生的参与性少,难以调动学习的 积极性,也很难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在教学中, 为更好地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也为 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可采用不断设问的 方式,吸引学生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来。例如在 讲授“水分代谢”时,教师提问:为什么植物生长离 不开水?那是不是水越多,植物生长越好?如果不 是,从水分的角度,怎样才能使植物生长更健壮? 通过层层设问,启发学生的思维,加深其对知识的 理解。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教师还可组织学 生分小组进行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学生互评, 最后教师总结。通过这种启发式、参与式教学,既 活跃了课堂气氛,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又提升了教 学效果,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 体地位。 (三)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提升学生实践 能力 “教、学、做”合一是职业院校培养学生学会学 习、形成技能的有效手段。为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 生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与技能,对于部分教学内 容,可采取“教、学、做”一体的模式。例如,在“根、 施试验,最后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得出“不同浓 度生长调节剂对植物所起作用不同,低浓度促进 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的结论。通过这种“教、学、 做”一体化的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 强了教学效果,同时,也使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得 到进一步提升,更加贴近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的 培养目标要求。 三、根据专业人才评价体系。改变课程考核评 价方法 园林工程专业培养的是园林植物生产、园林 工程施工与管理行业一线的高技能人才,因此,要 求学生不仅应具备专业知识,更要有专业技能。这 一要求也应体现于课程的评价方法上。为此,应改 革传统的考试评价方式,加大技能考核成绩的比 重。改革后整个课程成绩由三部分构成:一是平时 成绩,包括作业、出勤、课堂提问、纪律等,占课程 成绩的20%;二是实验、实训、技能考核成绩,占课 程成绩的50%;三是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占课程成 绩的30%。通过改革考试评价方法,改变了以往 “上课记笔记、课后背笔记、考试考笔记”的教学套 路,使学生更注重平时的学习和积累,更重视实 验、实训课的学习以及技能的提高,为后续专业课 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植物与植物生理”课程教学的改 革,使该课程与园林工程专业的结合更为紧密,夯 实了学生的专业基础,提高了其学习的主动性与 积极性,同时,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 及创新思维能力。从课程学习中,学生不仅获得了 知识,掌握了技能,更为重要的是学会了自己分析 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学效果非常显著。 【责任编辑盛艳】 2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