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整个湿地生态系统中,底栖动物群落是其中核心构成部分,如果说底栖亚系统是湿地生态系统的动态中心,那么底栖动物群落就是这个动态中心承上启下的关键载体,左右着湿地生态系统的演化过程。因此,深入研究底栖动物群落的组成和特征,不仅可以促进群落生态学理论的深化,并且对湿地生物多样化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和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广东某湿地公园为例,进行相关的研究。通过在该湿地设置的5个采样点,进行底栖动物样品的采集,以此实施物种鉴定和统计,进行底栖动物群落组成以及相关研究。
关键词:湿地;底栖动物;群落组成;研究 引言
底栖动物是水生无脊椎动物,生存的主要载体包括水体淤泥,岸边的砾石和石头的表面,以及水生植物上。具体的分类主要包括甲壳动物、水生环节动物、水生昆虫、水生软体动物等。在水生态种群中底栖动物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既可以取食浮游生物、有机碎屑、底栖藻类等,反过来又被鸟类和鱼类所捕食,在生态链条中发挥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作用。根据2020年8月到2021年4月,在某湿地调查的数据,进行底栖动物群落组成和特征进行全面分析,为后续和同行业的湿地管理工作奠定数据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的对象是广东省某保护区湿地,地处北纬22°23′40〞
~22°27′38〞,东经113°36′40〞~113°39′15〞之间,该湿地的西南和东南与某岛的大澳围、西涌、石井湾、东涌相接,东北和西北处隔海相望的城市有深
圳、中山和香港,总面积5103.81公顷。该湿地现有底栖动物104种,隶属6纲,15目49科;鱼类94种,隶属12目,43科;湿地现存155种陆生脊椎野生动物,其中哺乳类动物14种,两栖类动物15种,鸟类99种,爬行类动物27种,陆生脊椎野生动物隶属25目,58科。湿地内国家级珍稀濒危动物15种,在广东濒危动物总数中14%为该湿地的动物,有一种被列为一级国家重点保护动物,15种为二级国家保护动物。
1. 研究方法
借助Peterson采泥器对湿地底栖动物调查,利用500μm筛网对底泥进行筛洗后,放到解剖盘中将研究动物检出;辅助样品采集的地点可以是入库口、库中、库湾湿地以及出库口位点的近岸地带,采集工具可利用孔径为0.5mm、网口长30cm的D型网,以拖网3米采集样品。完成全部样品的采集后将其装入密封袋,以供试验中进行鉴定底栖动物的种类和计数。
(三)数据处理
本研究分析湿地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方式,利用物种优势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计算公式如下:
多样性指数:
[1]
物种优势度指数: Y = f i × P i (2)
上式中:P i = N i / N,第i个分类单元的个体数设定为N i,样品的总个体数为N;第i种样品出现频率设定为 f i。本研究的优势种设定为 Y > 0. 02的物种优势度。
二、结果与分析
[2]
(一)种群结构组成变化
在具体的调查研究中,某湿地的底栖动物种类主要包括:寡毛类、 环节动物、摇蚊幼虫、节肢动物、 甲壳动物、多毛类和软体动物及其他动物组成,通过全时段的调查,统计出4门8纲37属的底栖动物。在类型上大约为87~102种之间,除了2016年统计的98种,其他年度平均为78种左右;不同年间的种类结构组成呈现差异性,但摇蚊幼虫始终为某湿地的重要种群,各个年度占据的比例在32.5%~65.6%之间。该湿地全时段底栖动物种群在2018年整体密度稳步上升到高点后,便逐步呈现下降的趋势,而寡毛类和摇蚊幼虫占据一定的优势,特别是在2015年~2017年和2019年间, 这两种底栖动物则是占据该类物种群的绝对优势,其密度高达94.5%~98.7%,2018~2020年间,寡毛类和摇蚊幼虫类的密度占比开始下降,而污染相对轻微的多毛类、软体动物、 甲壳动物种群密度却显著上升。
(二)生物指数变化
在本研究中,必须根据该类动物调查数据进行各年度的BI指数和平均H′的计算,H′ 指数显示,某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在2017年特别丰富,其他年度呈现一般化的趋势,呈现中污染水质, H′ 指数值年度间有很大的波动,但没有出现显著的变化;对BI指数进行调查显示,某湿地水质由原来的重污染变为中污染,在2018年之前BI指数值一直下降,2018开始有所上升。在综合评价方面,某湿地水质通过改善后从重污染降到轻-中污染,到2018年水质变为中污染。
(三)优势种的时空分布
在对本研究项目的调查中,某湿地显现的优势底栖动物种类16种,其中多毛类7种,软体类底栖动物6种,甲壳动物5种,但更多的优势种只是单个季节里发生在个别潮间带,优势种季节变化态势明显,最典型的有多毛类的日本刺沙蚕、长双须虫等,软体动物类的等边浅蛤、异白樱蛤和西施舌等,甲壳动物的长趾股窗蟹、大蝼蛄虾、伍氏厚蟹等,但只有6种在多个季节的潮间带表现为优势种,其中就包括中型阿曼吉虫、小头虫、膜质伪才女虫等,软体动物的日本大螯蜚、古氏滩栖螺和菲律宾蛤仔等,在某湿地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中,全年的优势
种为优势度为0.28~0.84的日本大螯蜚,也是底栖动物群落的重要部分;小头虫群落仅次于日本大螯蜚,是春、秋、冬三个季节的优势种。中型阿曼吉虫是某湿地的某河口区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优势物种,该物种在春、夏、秋三个季节的优势物种。某湿地的某岛的底栖动物群落的优势物种为菲律宾蛤仔,在春、夏、冬三季具有一定的优势。
三、讨论与建议 (一)讨论
1、底栖动物种类组成
该湿地现有底栖动物103种,隶属5纲,14目48科;鱼类92种,隶属10目,41科;在本研究的调查中发现大型底栖动物35种,其中门类最多的是节肢动物,高达26种(占总体的75. 71%) ; 有七种是软体动物种类,占18.17%;而检测到的环节动物仅有2种,占总体的6.12%,如表1所示。
表1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
[3]
类别 种类/种 占比/% 软体动物 7 18.17 环节动物 2 6.12 节肢动物 26 75.71 合计 35 100.00 从整体上讲,某湿地的水库中位点表现较少的底栖动物种群数量,这样的状况多半是与水面开阔,将近20m的水深,淤泥较少有关。某湿地底栖动物种类数量最多的年份是 2020年4月,其中湿地入库口位点有40种,但出库口的位点却不足20种;各个点位的底栖动物种类在夏季的丰水期里都不高,库湾湿地只有底栖动物种类21种,而库中捡到有8种底栖动物种类为年度里最少。
2.底栖动物密度
某湿地底栖动物呈现很低的密度水平,底栖动物密度最大值出现在2019年6月,其位置是库湾区域,有132.07 ind. /m , 中等密度则是出现在2019年10月的湿地入库口,密度值为121.21 ind. /m,底栖动物密度值最低出现在7月的丰水期的库中位点,只有9.26ind. /m。从类型上讲,密度稍高的为节肢动物类中的摇蚊类,包括多摩长跗摇蚊、耐垢多足摇蚊、卵圆长跗摇蚊等。
3.底栖动物物种多样性
针对底栖动物的多样性指数,某湿地 Shannon-Wiener( H′) 表现的范围为 1. 29~2.58,2020年冬春交换期为该湿地底栖动物多样性稍高的时期,该阶段多样性指数最高值出现在入库口位点;而在丰水期的库湾区出现了多样性指数最低值,只有1.29。
4.底栖动物优势种
在夏季的丰水期,某湿地的底栖动物的优势种为米虾,而其他时期底栖动物的优势种则是以昆虫纲中的摇蚊类( Chironomuds ) 为主,其中多频次出现的物种包括多摩长跗摇蚊、分离底栖摇蚊、卵圆长跗摇蚊、耐垢多足摇蚊等。
(二)建议
2
22
通过本研究的调查表明,广东某湿地具备潮滩湿地面积广阔,底质相对单一,坡度比较平缓的特点,具有极其丰富的营养盐和饵料生物,特别适宜优势种的底栖动物群落的生长繁殖,包括缢蛏、泥螺、河蚬等。针对这些湿地底栖动物资源,要切实促进其增养殖的稳步发展,杜绝滥捕的行为。该湿地北沿的缢蛏资源和某岛东南潮滩湿地的河蚬资源异常丰富,对这两处湿地进行封滩增值是最有效的保护措施。同时,某湿地的另外两段潮滩因为自然条件优越,完全可以考虑构建河蚬和缢蛏的养殖基地。
在研究调查中发现,中华绒螯蟹也是某湿地的优势资源。最近几年,中华绒螯蟹种苗资源储量正在逐年下降,因此对天然种苗资源的保护势在必行。某湿地应该在河蟹的人工养殖和繁殖的前提下,利用某湿地的两个条件优越的岛屿,定期人工放流河蟹种苗,最大限度恢复自然种群,同时深入研究自然种群和放流种群的关系,对放流效果进行评价,以促进某湿地河蟹资源的天然增殖。
调查发现,某湿地底栖动物既是迁徙鸟类的关键饵料,也是许多关键生态过程的维系者。不过,最近几年人们对滩涂的大范围围垦,严重破坏和退化潮滩湿地生境,降低了底栖动物多样性,严重减少了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底栖动物种类数量。同时也破坏了迁徙鸟类栖息地以及减少了饵料。所以,不能盲目围垦湿地的潮滩。从保护湿地动物和用地需求方面,可以合理而适当地围垦大潮和高潮位以上的潮滩。值得一提的是,不能随便围垦和开发海三棱藨草。
参考文献 1.
林路香, 何明华, 徐学英, 等. 广东孔江国家湿地公园1 hm 2 针阔叶混交林样地群落组成与结构研究[J]. 林业与环境科学, 2020,36(1) : 9-20.
2.
蔡永久, 刘劲松, 戴小琳, 等, 长荡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水质生物学评价[J] . 生态学杂志, 2014, 33(5) : 1224-1232.
3.
[4]
李永刚, 胡庆杰, 曲疆奇, 等. 北京密云水库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其时空变化[J]. 水生态学杂志,2018,39(5) : 31-38.
4.
蔡文倩, 刘录三, 孟伟, 等. AMBI 方法评价环渤海潮间带底栖生态质量的适用性[J].环境科学学报, 2012,32(4): 992-100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