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文课堂评价的思考
作者:周立娅
来源:《汉字文化(教学卷)》2015年第03期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近年来已成为国际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而教育评价是世界各国共同关注并致力研究的难题。新课程需要新的教育评价,其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新的教育评价观应该突显教育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强调评价主体的互动和参与、评价内容与方式的多元化以及评价过程的动态发展等等。只有对课堂评价的不断探索,才能真正地把新的课程理念转化为教学的实践行为。
关键词:传统教学 课堂评价 真诚 方法 个性
笔者最近在听课时发现这样一现象:教师公开课上,不断希望学生发言配合。无奈问题问半天学生不响。点名回答时学生接连犯错,听到连续错误答案后,教师便眉头紧锁,还让答错学生罚站。至此后面的教学过程中气氛愈加沉闷,原本有点蠢蠢欲动的学生也都无一敢主动举手了。这使我想起,大部分高中学生不愿主动举手发言这一现象的产生,其实和教师平时的课堂评价有很大关系。由此我对语文课堂如何有效评价学生作了一番思考。 一、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存在的误区 (1)对学生的发言不置可否或盲目鼓励
重传统、重权威的价值取向对教育过程有相当的影响。长期以来,真正支配中国师生关系的观念是师道尊严,在教学中,强调教师的过程和作用,忽视学生的过程和作用。课堂提问一概以教师的唯一标准衡量,学生的错误回答往往招来指责和罚站,稍好一点的情况便是干脆对学生回答不置可否,学生实在都不会便自行把答案公布。由于长期处于被动地位,学生很多具有自信心不足,主动性、独立性、自觉性不足的弱点。
另外,《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可是,有些语文教师对此理解得比较片面。为了体现对学生独特体验的尊重,不论学生发言时说些什么,都不加辨析地肯定、鼓励。其实,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是有正误、深浅之分的。教师“闻道在先”,在知识、能力方面的发展水平远远高于学生,因而担负着教学过程的组织、指导、促进的职责。教师不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或不加辨析地盲目鼓励,都会使学生无法看清努力的方向和前进的目标。
(2)过于注重预设目标的达成与终结性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是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的。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因此,教师们对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的确都精心设计,以求能完满地达到既定目标。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实施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的过程中沦为一丝不苟“走教案”的工具,一发现学生的发言有偏离教学方案的倾向,便立即想方设法把学生拉回来,以使教学按原计划有序地进行。由此,教学变成了一种控制活动。教师在力求全面达到预设目标的时候,却丢弃了学生语文学习的个性化和创造性,舍弃了学生语文学习的乐趣。这种现象在很多课堂上都可以看到,当学生们就某一问题展开讨论、各抒己见时,教师或沉默不语,或巧妙地打断学生。只有当学生说到教师想要的答案时,教师才大加赞扬。甚至学生讨论结论与教师的预设目标有明显差距时,教师还要将预先准备好的讨论结果直接告诉给学生,将讨论流于形式。这种过于注重既定目标达成的评价,往往会造成课堂上师生的自我迷失。语文课堂教学具有现场生成性的特征,学生对文本的反应,不可能完全由教师在课前预先设计。教师的预先设计只能是一种“设想”。在教学实践中,必须根据“学情”做现场处理,随机调控。
二、做好课堂评价的对策 (1)评语要真诚,赋予幽默意味
在对学生的評价过程中融入情感,做到心诚意切,让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支持和获得感情上的满足。这就要求教师了解学生、观察学生、分析学生,实事求是地肯定他的优点,让每一个学生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比如有一次我在讲“醮”这个字时,由于定势思考把这个字理解成了“蘸”字,于是我顺理成章地读过去。结果有位学生小声纠正我的错误并强调查了字典。我马上让这位学生把字典上“醮”和“蘸”的不同意思说给全班听,并称赞道:“这位同学读书真细心,连老师没发觉的地方,你都发现了,老师要向你学习!大家都要向他学习。有问题主动查字典!”学生听了老师诚挚的话语,内心更热了,发言更大胆了。
在课堂教学中,单调的、重复的评价会让学生感到厌倦。久而久之,学生反应冷淡,感觉无趣。因此,使用评价用语时要考虑这一特征,不可千篇一律。如能巧妙创设一定的情境,那么让学生自主起来,活跃起来就不是一件难事。有趣的评价,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能让学生准确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知道努力的目标。 (2)评语要渗透学习方法,指出努力方向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授人以渔\"。语文朗读指导时,范读引路挺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沉浸到课文中去,获得独特的感受,并通过特有的方式表达出来,这就是学习方法。我在评价学生朗读时经常自然地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比如教《兰亭集序》一文时,学生很快圈出三小节表达情感的那个字。第三小节为“悲”字,起来朗读的同学很认真努力将悲的感情传达出来。读完后我说:“你读得很认真,我们都被感动了。不过‘悲’字是否就完全是低沉悲凉感?你在读时还从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上读到了什么?”“似乎是对当时世人普遍虚无人生观的一种批判。”“嗯,你能从文中读出悲凉外的情绪吗?”“悲叹,甚至悲愤吧,悲人们不该如此消极待世。暗含积极人生观。”“那你能再读一次,将我们带进这复杂的情感中吗?”由此启发鼓励加追问,既让学生有了阅读的方向,也让学生们意识到阅读时沉浸文章情绪的重要性。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3)评语要能激发表现欲望,鼓励个性张扬
学生都有表现自己、争强好胜的天性,优秀的教师总能把握学生的天性,让他们积极展示,积极竞争,在竞争中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在竞争中不断提升学生的能力水平。例如,“你读得很动人,读书就是要读出自己的独特感。还有人愿意挑战他,也读出自己的个性来吗?”“你的朗读反映出你沉稳的个性,细腻的情感,富有阴柔之美。”“你的回答很有见地,看出你博览群书,思想深刻。”诸如此类的评语我在课堂上经常使用,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的个性五彩斑斓,在课堂中也会体现出来。教师要珍视学生个性的闪光,通过评价鼓励学生张扬个性,让学生挥洒自信,在课堂上抬起头来,勇敢地表现自我。 (4)评价要沟通师生心灵,起到延时的作用。
课堂是师生心灵交流的场所, 学生的情只有与教师的情融汇起来,才能使课堂充满情味,打动人心。教师有着美好,丰富的情感,他的评价语言也饱含真情,能与学生产生心灵共鸣,让师生的心贴得更近,课堂的气氛更和谐,教育的效果更理想。某次作文指导课上,一位男生范文《父亲的笛声》,他读得声情并茂,而且出乎意料地是读到最后他眼圈红了,声音也有点哽咽。读完他喃喃自语道:“我也很想我的父亲,我小学时他就不在了——”其余学生也和我一样愣住,我突然意识到什么,马上说:\"你读得真有感情,让老师的眼泪都含在眼眶中了。你对父亲感情这么深,相信你的文字更能写出对他的思念。\"后来这位学生真的写了篇文章追念父亲,我又一次帮他修改后让他全班范读,此后这个男生经常写出饱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 三、结语
语文课堂是教师与学生畅游文学的殿堂,是进行情感交流,共同生发审美情绪的摇篮。因此教师要对课堂评价用语不懈追求,让课堂评价用语更具张力。并以此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自觉性和自信心。
(通信地址:214073 无锡市第六高级中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