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辽宁中部区域旅游资源分析及旅游业发展策略研究

2023-11-23 来源:步旅网
辽宁中部区域旅游资源分析及旅游业发展策略研究

作者:秦 燊

来源:《现代经济信息》 2018年第11期

辽宁中部区域,是指以沈阳为中心,包括鞍山、抚顺、本溪、营口、辽阳、铁岭在内的七座城市。

一、辽宁中部区域旅游资源的特点及优势分析

( 一) 旅游资源丰富,种类多样

辽宁中部区域旅游资源类型多样、种类丰富。其中世界遗产4处:故宫、昭陵、福陵、永陵;国家5A 级景区3 处:沈阳植物园、本溪水洞、千山风景区;国家4A、3A 级景区100 多处。这些景区景点构成了山、水、城、泉、湖、林、洞、历史遗迹、古建筑遗址、博物馆、观光工业、生态农业等丰富的旅游资源。

( 二) 旅游资源具有特色性、差异性、互补性

省会沈阳是历史文化名城,旅游景点既有历史文化遗迹、古建筑遗址、博物馆等历史人文景观,又有山川、湖泊、森林、植物等自然景观;鞍山有壮美千山、特色温泉、神奇玉佛;本溪有奇异洞穴、秀山、森林、枫叶美景;营口有多个景色宜人的海滨浴场;辽阳有古塔古寺、温泉休闲度假区等等。这些表明了辽宁中部区域旅游资源种类上的特色性、差异性和互补性。

( 三) 区位优势明显,旅游资源整合空间大

1. 中部城市规模大,经济地位重要

在辽宁中部七个城市中,省会沈阳除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外,还是东北地区经济、文化、金融、商贸、交通中心。鞍山、抚顺、本溪也是以钢铁、煤炭生产为主的重工业生产基地。近年来,本溪的药业、营口的海洋运输业也为辽宁省的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 中部区域城市密集,交通便捷

辽宁省是全国公路、高速公路、铁路发达的省份之一。以沈阳为中心的辽宁中部区域公路四通八达,高速公路密集,铁路网格贯通,国内外航线日趋增多。发达的交通为旅游业的整合和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二、辽宁中部区域旅游资源及旅游产业的劣势分析

( 一) 基础薄弱

由于起步晚、起点低,该区域在旅游设施优化改进、品牌营销、接待服务、资源合理整合利用、多方协调合作、管理经验、服务意识等各方面还显稚嫩和不足。

( 二) 发展理念落后,创新意识不强

长期以来,辽宁中部地区均以发展工业生产为主,对旅游业不够重视,对旅游业是国民经济关联度极高的产业,可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解决劳动力就业的重要性认识不清的观念意识大量存在。

( 三) 经济条件的制约也影响了旅游业的进步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辽宁经济增长速度缓慢,财政收入不足,造成旅游业发展资金缺乏,旅游市场环境的落后。

( 四) 旅游资源整合利用程度不高

1. 旅游资源整合深度不够,难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主要表现在组织形式单一、产品特色不鲜明、旅游交通畅通性不好、旅游信息没能实现快捷的互通网络、旅游资源的优势没有等到充分发挥等方面,严重制约着辽宁中部区域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2. 旅游市场运行缺乏规范性和科学性

如旅游主管部门综合协调主动性不强,区域内旅游业彼此协作的深度不够;旅游产品缺乏特性和针对性,区域内各城市之间产品雷同、争抢客源、不良竞争等问题更是成为区域旅游业发展的障碍。

3. 旅游市场忽视品牌效应,缺乏拳头产品

由于旅游企业打造品牌项目和拳头产品的理念不强,协作意识不够,盲从心理作怪,致使辽宁中部区域旅游产品的知名度不高。

三、辽宁中部区域旅游业发展策略研究

( 一) 依据各市旅游资源特点发展旅游业

对于旅游资源来说,每个地区的特点是不同的。各地应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点进行旅游产业布局,发展特色旅游,从而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 二) 整合各市旅游资源,促进辽宁中部区域旅游业一体化发展

1. 制定区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目标,保证区域旅游资源开发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全面协调性

政府主管部门要协调制定区域旅游发展的总体目标和规划,对区域内的旅游资源进行系统开发和联动开发,使之成为统一功能的整体,从而保证区域旅游资源市场价值的最大化和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2. 增强合作意识,提升整体旅游形象

中部区域各市要加强交流、沟通与合作,强化区域合作意识,建立科学规范的合作制度和协调机制,各方遵章守制,自觉遵守和维护旅游市场秩序、资源利用和共享秩序,实现区域旅游市场的规范有序运行。

( 三) 重视旅游产品的品牌效应

中部区域各方应加大力度,在管理水平上努力,在服务质量上下功夫,为旅客提供高品质的旅游产品和服务,通过高质量的品牌和服务、优秀的旅游产品形象赢得旅客的满意和回头率,使他们在欣赏、回味、怀念中记住我们的品牌、传播我们的品牌。

( 四) 推动区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化发展

在大力发展区域旅游业的同时,各市还要注重旅游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要在旅游资源可承受的范围内进行,要及时对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进行必要的维护和保护,实现生态环境保护、旅游经济发展、社会经济进步的有机结合和可持续性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