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定风波》教学设计

2020-01-15 来源:步旅网
《定风波》教学设计

河北平山回舍中学 王晓丽 李建军

教材分析

《定风波》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的《苏轼词两首》中的第二首。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宋词,教材选取柳永、苏轼、辛弃疾、李清照四位名人的作品,体现宋词中豪放派和婉约派的创作风格。《定风波》这首词,作者用以小见大的方法通过生活小事,表现其重大的人生态度。通过这首词,有利于提高学生古诗词的学习、鉴赏能力,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鉴赏古诗词的方法,使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受益匪浅。是高考古诗词阅读的重要篇目。 学情分析

这首词面临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对生活、人生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这种认识是非常浅薄、朦胧的,需要优秀的作品和老师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在疫情这一特殊时期的网络教学中,我们教学时采取情境导入法,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连麦,师生互动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参与,使学生树立豁达、乐观、正确的人生态。

教学目标

1、知人论世,了解苏轼生平经历及思想。 2、背诵本词积累名句。

3、探究文本,感受词人形象,深入作者内心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 教学重点

分析词中的意象以及作者表达的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旷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沧海一声笑》,营造教学氛围。 二、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一)作者介绍

1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土,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二)写作背景

此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这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贬官黄州是作者在人生道路上第一次遭受的深重政治打击,但却是他文学上的大丰收。被贬黄州的苏轼,经常游于江湖山水之间,先后写下了名垂千古的经典之作《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 赤壁怀古》和《定风波》。

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后,他在那里偏居荒野,躬耕自乐。1082年的春天,诗人到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沙湖购买田地。元丰五年三月七日,他由几个朋友陪同去沙湖相田看地。沙湖在黄州城东三十里,时值春天,阴晴不定,出门时,风和日丽,于是让带着雨具的家僮先行。却不料途中转阴,进而风雨袭来。大家淋得狼狈,而东坡浑然不觉,从容不迫地一边吟啸一边慢步前行。不久雨散云收,斜阳复出。此次沙湖之行就催生了这首《定风波》。 三、探究文本 (一)读“文”

1、我们先来读一读小序,看看作者在小序里交代了哪些信息?

交代了时间(三月七日)、地点(沙湖道中)、天气(雨、晴)、人物(拿着雨具的仆人、苏轼及同行者)、事件(途中遇雨)、写作缘由(因为途中遇雨引发感慨而写)。

此词是“因事感怀”,特点:作者因一事而有感,发而成诗。 2、朗读(听朗读并给出诵读要求)

(1)读准字音 如:同行xíng 吟啸xiào 一蓑suō 烟雨 (2)读出情感 词语的抑扬顿挫,文句的舒缓轻重。 (3)读出节奏 (二)析“意”

请同学们结合刻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分别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词上片和下片的主要内容。

上阕:写途中遇雨的情景。 下阕:写雨过天晴后的心理感受。

2

(三)赏“情” 通过连麦,师生互动

1、赏析“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1)雨是什么样的雨?何以见得?

大,能听见穿林打叶的声音;同行皆狼狈可见应是疾风骤雨。 (2)作者在疾风骤雨中“吟啸徐行”想表达一种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呢?

泰然从容,视风雨为无物

2、赏析“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1)竹杖芒鞋真的轻胜马?为什么作者觉得它轻胜马?你认为这里的“竹杖芒鞋”和“马”有什么深刻含义吗? 不是。心态好:乐观旷达

“竹杖芒鞋”指闲散江湖;“马”指奔波官场 (2)“一蓑烟雨任平生”是什么意思?

披着一袭蓑衣在风雨中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 (3)“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哪个字最关键?

任。有风雨,但任风雨漫天,任乱云飞渡,我自岿然不动。潇洒镇静中,有几分倔强、几分抗争的心。有点啸傲江湖的味道。 (4)这的风雨单指自然界的风雨吗?

不仅指自然界的风雨,也指作者仕途中的坎坷和生活中遇到的磨难和困难,即人生风雨,喻人生中挫折和磨难困境。

(5)“一蓑烟雨任平生”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态度?

自己平生任由各种各样的风吹雨打都是无所畏惧的,表现了词人乐观自信、飘逸豁达的态度和无惧苦难,勇敢前行的意志品质,以及不为现实所束缚的心境,同时也告诉我们要坦然接受和面对人生中的“风雨”的人生态度。 3、赏析“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刚刚还急风骤雨,现在却斜照相迎给我们什么人生启示呢? 自然界忽晴忽雨变化不定,人生中也是晴雨不定。 虽然变幻无常,但阴雨之后必有阳光(阳光总在风雨后)。 4、赏析“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3

(1)“晴”和“雨”分别喻指什么? “晴”喻人生顺境,“雨”喻人生逆境。 (2)作者为什么说“也无风雨也无晴”,想表达什么? 无论是顺境逆境都一样坦然面对,从容接受。 (3)“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还有没有雨了?

没有,一切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似的。本无风雨,何来晴明。

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去对待,胜不骄,败不馁,福不喜,祸不悲,这样才能完成自己的人格修养。

(4)如果我们想把全词浓缩到一个字上,你会想到哪个字?为什么?

“归”。

全词思想情感的核心就是: 作者不怕任何风雨, 也不在乎风雨阴晴多变,一心渴望退隐, 归去。

回首“也无风雨也无情。”实指刚刚遇雨之处,虚指自己平生经历过的宦海风波的感悟和反思,反思的结果是归去。

小结:《定风波》体现词人在自然风雨中镇定自若、在仕途风险中泰然处之、在失意中豁达自解的旷达情怀。 (四)探“法”

探讨这首词的表现手法?

1、 以小见大(以一场自然风雨实写人生风雨、人生态度,从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生大哲理。)

2、一语双关(自然风雨/人生风雨。“风雨”和“晴”既是指自然现象,也是指人生中的风雨和晴天,即:人生中艰难苦难的逆境和人生中春风得意的顺境。) (五)拓“学”

从这首词中你得出最大的感悟是什么?你以后准备怎样对待你的人生?

对待人生要有旷达的襟怀,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要乐观自信,不能沮丧沉沦。 小沈阳说:“眼睛一闭一睁,一天就过去了;眼睛一闭不睁,一辈子就过去了”。是啊,生命因脆弱而宝贵,既然上苍在又一个早晨让我们又一次睁开了眼睛,那么我们就应该像苏轼一样用一种乐观旷达的心态去坦然接受和面对睁开眼后看到的一切,无论是晴天,还是风雨天。

4

四、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2、《优化设计》课时作业。

板书设计

定风波 苏轼

事:苏轼遇雨

怀:遇事要泰然从容、乐观、旷达 坦然接受和面对人生中的挫折、磨难、逆境 表现手法:比喻、一语双关、以小见大

教学反思

本课是在疫情期间进行的线上教学,近三个月的线上授课,很大一部分学生,产生了倦怠情绪,教学时我们通过音乐进行情境导入,以吸引学生,通过读文、析意、赏情、探法、拓学五个环节步步深入,由浅入深地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在教学时通过连麦,师生互动对学生进行疫情期间的心态引导是本课教学的一个亮点,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因此学生的参与度很高,师生互动性很强,通过学生作业得知教学效果很好。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