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专业社会工作在学校现有学生工作体制内的嵌入

2021-03-06 来源:步旅网
专业社会工作在学校 现有学生工作体制内的嵌人 许莉娅 内容提要在不同的国家及教育体制之下,学校的学生服务机制是有差异的。在我国的中小学校,目前 实施的是产生于2O世纪50年代,并随着中国社会的改革和发展不断调整完善的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的学 生工作机制,它由德育教育、心理教育、法制教育、班主任班级管理、共青团或少先队组织及后勤保障服务等六 大系统构成。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学校学生服务机制,为学校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但 是,这套学生工作模式在实践的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并没有达到理想的工作效果,从社会工作的角度分析, 它与学校社会工作存在着很多的差异:表现在教育理念与服务理念的差异、学校任务为本与学生需要为本的 差异、工作的问题视角与优势取向的差异、服务的控制管束与授权增能的差异、工作者的独立作战与团队合作 的差异、更多关注意识形态与重视人的全面发展的差异。因此,非常有必要在现有的学校学生工作体系中注 入社会工作的专业元素。以四川抗震希望学校社会工作实践经验为例,提出在现有学校服务体系中嵌入社会 工作的战略及策略:建立学校社会工作制度,在学校设立社会工作岗位,组建学校社会工作科际团队,明确学 校社会工作者的角色与职责;责成学校社会工作者组织全员培训与团队培训,向学校教职员工传达社会工作 的专业助人理念、功能及助人方法,帮助学校人员了解、接纳认同社会工作。对合作团队的成员进行参与式的 系列培训,培养本土社工。 关键词 学生工作 学校社会工作本土社工 嵌入 学生提供适切的服务,以促进教育目的的实现。 引 言 因此,学校社会工作的推动发展要同时受到所在 社会的教育理念、教育制度和福利理念、福利制度 的双重影响,因而,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因之不同 的社会制度,对学校社会工作的理解和定位存有 差异。 作为一种专业的人类服务,社会工作的首要 关怀对象是处于社会不利情境中的弱势群体,因 此,其社会工作的推动、发展必然受到所在社会的 福利理念与福利制度的影响。学校社会工作是社 会工作的重要实务领域,是在学校场域为青少年 美国的学校实行的是以学校社会工作为核心 睾海2012.1 的学生人事服务(pupil personnel services)制度, 心理辅导及教育咨询人员共同协助学生。① 学校社会工作者属于学生人事服务团队的一员, 这些境外的经验对于中国大陆学校社会工作 和学校心理学家、学校咨询人员、学校护士、查勤 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与借鉴性作用。 人员等共同组成服务团队,为学生提供服务,学校 现有学生服务体制分析——以思想政治 社会工作者在团队中通常是总的协调角色。 欧洲很多国家,将教育与福利相结合。英国 教育为核心的“大德育”学生工作架构 的社会福利起源最早,对学校学生的服务是以教 在我国大陆的中小学校,学生服务目前实施 育福利服务(Education Welfare Service,EWS)为 的是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并随着中国社会的 发展,在学校由政府的教育福利专员(Education 改革和发展而不断调整完善的以思想政治教育为 Welfare Ofifcer,EWO)专门负责学生服务事宜。 核心的学生工作机制。 北欧各国有完善的教育与福利制度,并且二者密 我国大陆中小学校实行党委书记领导下的校 切结合,要求学校提供学生教育,必须辅以福利服 长负责制,“大校长”全面管理学校事务,除了主 务以支持学生的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福祉。 管教学的副校长负责组织实施教学运行,通常都 基于这样的理念,社会工作与学校是一种合作的 要配备一名主管德育的副校长及其他若干副校 关系,由社会工作者负责学生的福利服务,学校聘 长,1990年代中期,随着青少年犯罪问题的日益 有社会工作师或“学校照顾者”(school curator)。 严重,配合中央政府相关政策要求,教育部要求学 而德国将传统的社会教育学与社会工作相结合, 校配备一名兼职的法制副校长。学校根据各副校 通过社会教育者与社会工作者的合作,在学校为 长管理范围,下设不同层次的执行部门负责相关 学生提供照顾、咨商、建言,并协助发展社会技巧、 的事项(如图1)。在这样的格局里,除了教学系 人际关系和个人成长。 列,其他部分统合构成了学生工作(服务)的架 在我国香港地区的中等学校实现了一校一社 构:由德育、心理教育与心理辅导、法制教育、班主 工制度,以“驻站方式”的学校社会工作服务模式 任工作、共青团或少先队组织及后勤保障服务等 提供服务。民间机构以学校社会工作项目制的方 六大系统。此外,还有家长会的参与及各科文化 式委派社会工作者每周按规定天数进驻学校,负 课的渗透(如图2),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学校学生 责组织实施为学生提供社会工作服务。台湾地 服务机制。 区,学校社会工作者属于学校辅导体系的一员,与 图1学校组织架构图 95 专业社会工作在学校现有学生工作体制内的嵌入 图2学生服务机制图 这套学生工作机制具有较强的政治性和行政 帮一,一对红”的结对子、心理老师的个别心理咨 性,具体表现在以“德育”为核心内容和自上而下 询与心理辅导等等。在这些个别的会谈中,老师 的行政化推动。德育,即道德教育,最早由康德提 更多的是对学生的认知进行调整,提高思想认识, 出,18世纪70年代康德把遵循道德法则培养自 常常要求学生以口头或书面的方式认错、检讨并 由人的教育称作“道德教育”(或实践教育)。后 作出改正错误行为的承诺(例如写保证书)。当 来斯宾塞在其《教育论》中把教育明确划分为“智 然也经常与家长会谈(更多是邀请家长来学校而 育”、“德育”、“体育”。从此,“德育”逐渐成为教 不是教师去学生家庭探访),向家长反映学生在 育世界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和常用术语。但是,由 校表现,了解学生在家里的情况,并要求家长对孩 于受到本土社会意识的影响,德育在中国现代化 子教育给予相应的配合。这种沟通,在帮助学生 过程中,概念被逐步泛化,内涵不断膨胀,外延不 成长的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断扩张,形成了“大德育”的格局,内容包含了道 (二)小组工作方法的运用 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心理教育、法制教育 学龄青少年喜欢朋辈交往,热爱集体生活,而 等,几乎涵盖了社会意识形态的所有内容,而在实 学校正是以班级为单位对学生进行管理,学校老 际工作中,更强的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色彩②。 师常常不自觉的在运用团体动力为学生提供服 这种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的大德育格局,即现 务。例如,每周一次的班主任班会活动、团组织或 有的学校学生工作体系的建立、完善完全是自上 少先队的组织生活和团队活动、各种形式和内容 而下的政府推动行为,从一开始就是在党和政府 的课外兴趣班组活动,以及不同规模的家长会。 的政策支持和推动下进行的,在它发展、改进的每 班会给班主任很大的创新空间,老师会根据班级 一个环节,都以中央政府的政策出台作为依据。 的情况和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文化背景学生 其推动程序是,政府根据调查研究,制定出台相关 的需要开展各种主题活动;团队活动往往寓教于 政策性文件,之后组织试点推行,总结试点经验, 乐,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价 全面推进。 值观;兴趣班组活动对学生最具吸引力,在这里学 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的“大德育”学生工 生可以发挥自己所长,通过探索实践,挖掘生命潜 作在60多年不断的探索发展中,积累了很多宝贵 能,实现自我价值;家长会起到了沟通信息、连接 的经验。从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的角度分析可以总 资源的作用,整合家庭与学校资源为学生成长服 结如下: 务。 (一)个案工作方法的运用 (三)社区工作方法的运用 在学生工作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就是老师 学校除了教学课程,还通过各种学生工作系 以各种形式与学生个别接触,进行思想教育,例如 统开展各种综合性的活动,这些活动可以分为在 班主任谈话法、共青团与少先队组织谈话法、“一 学校内的活动和在社区的活动。学校每学期都会 睾汝2012.1 载校内组织各种各样的综合性活动,教育部的相 关文件中规定了学校要开展十二项各种课外活 动。学校与社区的合作早已有之,早在五、六十年 代,国家就提倡学校与社区合作,学生要走出去, 走到车间、走到地头,要学工学农。很多学校通过 与所在社区的联系,与周围工厂、农村、及其他有 关基地建立了联系,为学生提供了社会实践的机 会。在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让学生认识社会, 认识生活,培养了学生适应社会生活能力和改造 社会的意识。这些活动的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 努力学习,在德、智、体、美、情、劳等方面都得到均 衡发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 会主义建设人才。 学校社会工作发展的必要性 ——现有学生工作模式的局限 学校社会工作是以尊重人性的平等和价值为 理念,运用科学的知识和方法评估学生的成长需 要,并提供适切的服务,以帮助学生完成教育任 务,以更好的适应现在及未来生活世界的专业助 人活动。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科学知识和方法 可以弥补现代学校“大德育”学生工作的不足。 (一)以服务理念弥补教育理念之不足 学生工作模式是教育的视角,强调以思想政 治教育为核心。教育具有知识提供和思想、行为 改造两方面含义,而当它与道德、思想意识等概念 联系在一起时,更多给人的是后者的理解,学生是 被教育的,那么前提是学生是错误的、不好的、不 知的,需要被改造,被引导,教育者是正确的。而 在现实中被看到的,常常是教育者本身言行的不 轨和教育方法的生硬。学校社会工作是服务的视 角。而服务的意义在于给予和帮助,学生不是错 的而是在成长过程中遇到了障碍、挫折或困境,需 要帮助解决,而帮助是需要专业的理念、知识和技 巧的,在这样的服务理念下,运用专业的助人技巧 为学生提供服务,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二)以需要为本弥补任务为本之不足 学生工作模式是以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为 本,学生工作是一个自上而下的完成上级下达的 任务的过程,在工作中,工作者更多考虑的是上级 的要求、意愿和自己的工作业绩,而不是学生的需 要。与之相反,学校社会工作服务是以学生的需 要为本,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其服务的提供以 学生的需要为前提,因此,需求调查是学校社会工 作最重要、最基础的工作,学校社会工作者通过设 计并发放调查问卷、个案访谈、小组座谈等方法了 解学生需求,通过分析资料对学生进行需求评估 及专业判断,在此基础上依据科学的理论设计服 务方案,以有针对性的为学生提供所需要的服务。 (三)以优势取向弥补问题取向之不足 学生工作模式受传统“病态”模式、“问题”取 向的影响,更多关注学生负面信息,常常对学生标 签化,“坏孩子”、“问题学生”常挂在老师们的嘴 边,较少关注处境不利学生的优势与资源,不注重 对学生潜能的挖掘。学校社会工作坚持优势视 角,在评估学生的需要时特别关注学生,特别是处 境不利学生的优势、资源、潜能及努力的意愿,相 信学生生命中求改善的能力和动力,相信学生成 长向上的力量,这对于激发学生积极向上,追求 真、善、美是一种巨大的力量。 (四)以授权增能弥补控制管束之不足 学生工作模式由于倾向于问题视角,更多强 调的是对学生的管束与控制,限制了学生发展的 空间,老师更多的是要求、限制与命令,扼杀了学 生的积极性,特别是对于处在青春期阶段有叛逆 倾向的青少年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学校 社会工作反对控制,主张授权增能。就目前我国 的教育体制中,学校给学生更多的是控制与限制, 而且对学生应有的权利的剥夺与侵害现象非常严 重,老师动辄将学生驱出教室,对学生体罚、暴力 的现象常有发生。社会工作的正义理念要求对处 于弱势地位的学龄青少年基本权益的维护,在助 人自助的服务理念指导下,服务中重视学生的能 力建设,帮助学生恢复和感受权能感,增强面对生 活的勇气和信心。 (五)以团队合作弥补独立作战之不足 学生工作模式虽然有不同的系统构成,但在 实际的工作开展中常常互相之间各不相干,甚至 还有互相冲突,重复工作的现象,造成学生受益不 均。学校社会工作主张团队作业,强调科际之间 的合作与协调,通过及时沟通协调各相关部分的 关系,注重分工合作,运用整合资源的方法服务于 学生。 (六)以引导道德实践、生活实践弥补德育知 专业社会工作在学校现有学生工作体制内的嵌入 识化、政治化之不足 学生工作模式以德育为核 L-,特别重视思想 意识与道德观念的灌输,从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政 治教育,过于受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在德育目 标上脱离了学生品德发展规律和道德生活要求, 缺乏感召力;在道德价值观认识上狭隘而功利,强 化其满足社会政治、经济等需要的工具性价值,而 忽视了它满足主体自我完善的目的性价值,在德 育过程中忽视道德学习主体性,重说教,消泯生活 世界的主观生动性,最终往往导致学生知行脱节, 道德认识不能转化为行为。⑧社会工作主张道德 实践,把对学生的道德培养与生活世界紧密联系 起来,以弥补道德说教之不足。通过协助学生体 验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反思道德行为,培养道德 品质。 学校社会工作嵌入性发展视角——理论思考 嵌入一词译自英文embedded,具有栽种、埋 置和镶嵌之意。嵌入性(embeddedness)作为学术 概念,最早由英国经济史学者卡尔・波兰尼(Karl Polanyi,1944)提出,后来被格拉诺维特发展使用。 波兰尼以经济史的视角,把嵌入性作为识别整个 人类历史社会中经济变化位置的一种分析性工 具,用以说明经济与社会其他部分的“分离”程 度。他认为,经济活动应该嵌入社会关系中,19 世纪前的社会格局正是如此。而现代社会具有自 我调节功能的、非人格化的市场机制正在“脱嵌” (disembedding)于社会关系,提出市场机制需要 重新嵌入于社会关系,特别是政治、道德与法律关 系中才能够保证市场机制成为社会福利的一种生 成机制而不是毁灭机制。 虽然波兰尼和格兰诺维特都没有对“嵌入” 概念作出清晰的界定和解释,也没有发展出系统 的嵌入性理论体系,但嵌入性理论视角提示我们, 社会的任何一个构成部分都以各种各样的复杂方 式嵌入于社会关系之中,每一个构成部分都是其 他构成部分相互作用的产物。社会工作作为一种 专业的人类服务,是工业革命的产物,产生于19 世纪发达的西方社会,作为一种人类服务形式和 福利传送体系,在其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中,经历 了与社会其他构成部分的嵌入过程。而这种以西 方哲学理念和社会文化为基础的专业人类服务形 98 式,在中国的移植嵌入过程将会更加复杂和漫长。 在这一过程中,避免不了遭遇来自社会各种力量 的阻力。 2006年,熊跃根首先将嵌人性理论视角用于 社会工作的研究中,他在阐述中国社会工作教育 行动者与政府组织的互动关系时提出了“体制嵌 入”的概念,⑧徐永祥在2009年用嵌人性概念分 析社会工作者在四川地震灾区的介入过程。 2011年,王思斌在以嵌入性理论视角全面分析阐 述社会工作在中国大陆的嵌入发展过程时就将该 理论进行了延伸,对嵌人性的相关概念进行了基 本的界定,并建构出多维的分析视角,提出了嵌入 主体、嵌入对象、嵌入过程、嵌入空间及嵌入效应 等概念。他认为,嵌入主体是指嵌入者,即谁在嵌 入,嵌入对象是指原有的服务领域,嵌入过程与嵌 入空间是指在中国大陆回复社会工作发展之后, 它怎样的嵌入和嵌入到哪些具体的服务领域,嵌 入效应是指,专业社会工作嵌入服务实践所产生 的效应,包括对本领域的服务效应和社会服务效 应。⑦ 本文旨在分析社会工作在现有学校学生服务 体制内的嵌入性发展,目的是通过对嵌入过程的 回顾,思考影响嵌入发展的因素,提出强化支持因 素、排除阻碍因素的策略。借用以上对嵌人性的 相关理解,学校社会工作嵌入性发展的嵌入主体 是指专业的学校社会工作者及其专业的社会工作 活动,前文分析可知,在我国学校有各种形式的 “德育“工作者,他们在学校开展各种活动,但这 些都不是专业的服务活动。嵌入对象自然是指学 校领域,目前学校已有的一套自己本土的以“德 育”为核心的学生服务机制仍然发挥着很大的作 用。嵌入的过程和空间是指专业社会工作者及其 活动是如何进入学校、有哪些支持与阻碍因素、进 入到学校的什么位置、发生了哪些行动、与学校各 个部分的关系怎样等等。嵌入的效应是指学校社 会工作者提供的服务对学生、老师、家长、学校以 及社区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和效果。 学校社会工作在现有学生工作体制内的 嵌入实践——实证分析 作为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实务领域,学校社 会工作在中国现有学生工作体制内的嵌入过程开 睾海2012.1 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笔者通过文献回顾、 良好的服务效果,有研究论文公开发表。 当时, 在新区社会发展局教育处的直接领导下,建设了 实地考察、深度访谈、焦点小组、参与式观察等方 法收集资料,x,-t中国大陆学校社会工作起步较早、 发展较快、影响较大的北京、上海、深圳和四川I广 元地区进行了调查研究,以此为例分析描述专业 社会工作在中国大陆学校学生工作体制内的嵌入 较为完善的组织架构和工作制度。遗憾的是,现 在只有两、三家学校在坚持社会工作服务,笔者在 2010年12月走访了部分学校,现在已经做了其 4O'z工作的当年“学校社工”在访谈中惋惜地说: 实践。 (一)嵌入过程描述 1.北京学校社会工作的嵌入性发展 北京地区学校社会工作的嵌入性发展的背景 与动机是始于对“打q-子弟”教育命运的关注和 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实习教学的需要。1997 年,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与世界宣明会合作,开启了 “打工子弟(也称农民工子女)学校社会工作”项 目,由世界宣明会(香港)提供资助,中国青年政 治学院社会工作系管理实施,由专业教师与学生 为近百所打工子弟学校提供了购置教学设备、体 育器材等的资源连接服务;为打工子弟学校合法 生存的政策倡导服务;组织校长、教师各种主题工 作坊以提供业务培训、增权授能、团队建设服务; 为学生提供各种形式的个别辅导、团体辅导及高 校游、天文知识展、与公立学校联谊等各种综合性 大型活动。2006底,在总结前期服务经验的基础 上,又启动“和睦家园一社会服务中心”项目,在 上述服务的基础上,拓展了学校~家庭~社区的 连接服务。2008年,与香港理工大学合作,整合 香港青年发展基金等资源开启了“成长向导”项 目,目前项目正在进行中,服务效果良好。前期评 估证明,打工子弟学校社会工作的嵌入性发展对 学生、老师、学校行政领导、学校及所在社区,以及 社会都发生了正面的积极影响。(8) 2.上海地区学校社会工作嵌入性发展 上海学校社会工作的嵌入发展的背景与动机 是对德育教育的反思,学校社会工作是作为对学 校教育改革路径的探索——学校德育工作的补充 进行推进的。2002年5月,当时上海市浦东新区 社会发展局教育处选取38所试点学校,共招聘 “学校社工”41人(只有5人具有社工专业训练背 景),委托香港基督教服务处对其进行岗前及定 期专业培训,上海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参与督 导,41名社工进驻学校,为学生、教师、家长及社 区提供了各种形式的社会工作服务。同样收到了 “真的太遗憾了,我们当初做得都非常好,可后来 陆陆续续的就都不做了,上面换人了,没有人抓这 一块了”。 3.深圳学校社会工作的嵌人性发展 深圳学校社会工作的嵌入发展是在2007 if- 深圳市委、市政府出台的促进社会工作发展的“1 +7”3c-f ̄的直接推动下进行的。政府鼓励民间 机构发展,政府购买服务,民间机构管理推动,派 驻社会工作者进入学校,为学龄青少年提供社会 工作服务。目前,深圳市共有43家社工机构,148 个学校社工岗位,多以“驻站”的方式为学生、老 师、家长提供各种服务。笔者在访谈中,一位机构 督导谈到:学校基本都很认可社工的工作,都觉得 社工工作能给学校带来许多的不同以及能补充学 校的一些教育工作。 4.四川德阳、广元地区学校社会工作嵌入性 发展 四川德阳、广元地区的学校社会工作嵌入性 发展是在“5・12”汶川大地震学校灾后重建中诞 生。2008年9月,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中国 社会工作教育协会联合推出了“抗震希望学校社 工行动”项目届时整合全国社会工作专业开办较 早的9所高校专业人力资源,在四川德阳和广元 地区选取8所学校对口提供社会工作服务,包括 带人物质资源、利用心理课程提供生命教育、班主 任助理介入班会开展各种小组活动、配合团、队工 作设计、组织、实施各种活动、通过社工信箱、社工 小屋对学生进行个案辅导、通过小组体验活动帮 助教师释放压力、家访、培养本土社工等服务,服 务效果显著。学生、老师、家长,甚至一般民众都 知有困难找“社工姐姐”、“社工哥哥”。2010年, 在广元成立了“利州希望社工服务中心”,依托利 州区教育局,政府购买服务与“青基会”资助共同 支撑学校社会工作的发展。 从如上四地学校社会工作的嵌人性发展经验 我们看到,发现并充分利用社会工作嵌入发展的 专业社会工作在学校现有学生工作体制内的嵌入 契机很重要,北京的经验显示,上个世纪90年代 后期,涌入城市的大量农民工子女入学难,出现了 专为农民工子女而办的私立学校,由于此类学校 的条件和处境,为社会工作的嵌入提供了机会和 空间,这与美国学校社会工作发展的背景是相同 的。上海浦东的嵌入契机来自政府官员x,l- ̄工的 认可、政府社会管理的需要、学校德育教育的不 利,以及上海社会工作发展形势的刺激。深圳地 处沿海,临近香港,深受香港地区社会工作发展的 影响,因此,市政府率先出台政策全面推动社会工 作的发展,学校是重要的推动领域,如果政府的教 育行政部门投入更多的力量,发展前景会更乐观。 四川I学校能够嵌入社会工作完全得于抗震救灾的 契机和“希望2]2程”的平台。这些经验对于其他 地区学校社会工作的嵌入发展有重要的启发和借 鉴作用。 (二)嵌入结构性分析 1.嵌入主体与嵌入主体辅助力量分析:嵌入 主体对嵌入发展的深度及效果具有重要影响。虽 然“社工”及社工服务活动将直接影响服务的质 量和效果,但在嵌入发展的初期,嵌入的主体力量 是微弱的,必须借助某些辅助和支持才能顺利嵌 入,并能稳固扩展。从上述的经验中我们看到,北 京地区打工子弟学校社会工作嵌入发展的主体始 终是在读学生;四川I的嵌入主体有一个变化的过 程,嵌入之初,是由专业教师带领专业学生轮岗进 驻学校为学生提供社工服务,中期调整为专职社 会工作者全时驻站学校服务,到了后期,将专职社 工调整到机构专职督导,而一线服务只由在读高 年级专业学生轮岗驻站为学生提供服务。这种现 象造成了嵌入发展的极大障碍。调研中发现,由 于在读学生专业素养不够,实务经验缺乏,严重影 响服务质量。而服务者轮岗,不仅不利于服务的 衔接和持续性,更有害的是刚刚与学生建立起信 任关系就离开,给双方都造成严重的情绪困扰,心 理受到伤害,从专业角度看,严重违反社会工作的 专业伦理。上海的嵌入主体41名社工,只有5名 受过社会工作专业训练,虽然入岗前在专业机构 进行了培训,但也远远不能达到服务的要求。相 对而然,深圳的情况乐观些,目前143个学校社工 大多都是社会工作的专业背景。从嵌入主体的辅 助或支持力量N-,四川I、深圳的嵌入发展除了民间 lO0 机构的运作,背后有政府力量的支持,完成了初步 的制度化建设。上海虽然是政府直接推动,但政 府官员个人因素影响大,主管领导调离,嵌入发展 逐陷瘫痪。而北京的打工子弟学校社会工作嵌入 发展虽然仍在继续,但嵌人主体背后没有政府的 辅助和支持,至今没有制度保障,一旦项目结束, 也有告终的危险。 2.嵌入对象分析:嵌入对象对于嵌入的效果 也有重要影响。北京的“嵌入对象”是私立的打 212子弟学校,此类学校常常受到社会排斥而处于 边缘位置,其教学条件落后,师资力量薄弱,学生 服务机制不健全。在调研中发现,这类学校都没 有心理老师,甚至任课老师要身兼多职。由于缺 乏资源,学校对社会工作的嵌入常抱欢迎的态度, “社工”可以给学校带来物质资源,可以成为老师 的帮手,能够为学生提供各种服务。因此,学校往 往会给学校社工提供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开展社工 服务活动。上海和深圳社会工作嵌入的对象均为 公立学校,学校条件好,学生工作机制较为完善, 社工往往被安排在学校具有德育功能的政教处或 德育处,社工的服务配合学校的德育工作、团委或 少先队工作,社工的理念和方法给原有的学生工 作机制注入了活力,也影响了老师的认知和工作。 四川I的嵌入对象是小城镇的学校,虽然都是公立 学校,但学校条件一般,加之遭遇地震的影响,有 很多困难和问题,学校的学生工作机制也不太完 善,很多学校没有专职心理老师,团委书记多为兼 职,班级人数多,班主任管理压力大。当社工进入 学校时发挥作用的空间很大,例如:班主任助理、 代理心理课、生活课、组织团队活动等无所不作, 社工在进入之初工作量非常大。正是因为“社 工”们的承担与投入,在很短的时间就得到了学 生、家长、老师、校长的接纳。 3.嵌入空间分析:中国大陆的应试教育几乎 把学校空间与学生的时间完全占有,学校封闭,学 生从早到晚每一个时间段都被老师、家长安排。 社会工作要想嵌入学校为学生提供成长的服务真 的是巨大挑战。学校社会工作的推动者们不放弃 的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北京、上海、深圳、四 川I等地的经验,我们看到社会工作在学校活动的 空间:从组织架构看,社工的位置一般隶属于学校 具有德育功能的部门,在德育处下设学校社工室, 睾海2012.1 四川某学校正在筹划学校社会工作部,与各处室 平级。从物理空间看,学校社工都有自己独立的 校学生工作体制内嵌入社会工作必须要有政府, 特别是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的扶助和支持,包括财 场所,用于办公及个案辅导,学校还提供其他用于 小组活动及综合性活动的场所。从服务活动范围 看,有通过会谈和“社工信箱”的x,l ̄生的个案辅 -导、各种主题的小组活动、班会介入、“社工课 堂”、各种主题的大型综合性活动、教师工作坊与 力支持和政策支持。从社会工作发展较为完善的 其他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在欧洲,学校学生的福利 服务基本由政府承担,例如,英国的政府教育委员 会雇佣教育福利服务专员,协助每位学生获得平 等的教育权。在美国,民间机构发达,整合资源的 教师培训、资源连接、校领导建言、家访与家长辅 导等等,各种服务活动受到学生、教师、家长、学校 领导的认可和好评。从学校管理看,学校社工被 邀请参加学校的例会,并有权发表意见和建议,学 校领导与社工沟通渠道畅通,例如四JII广元,学校 领导经常邀请社工座谈,使得社工有机会了解学 校发展需要,并能够从学生利益角度提出建议和 倡导。 4.嵌入路径分析 从四个地区学校社会工作嵌入发展的经验 看,嵌人的路径有三条,即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和 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北京学校社会工作的发展 是一条自下而上的嵌入路径,即最初是社会工作 专业学生因实习的需要走进打212子弟学校,接触 学生并为之提供服务,之后相关教师与学校校长 接触了解学校需求,再后连接民间机构资源设置 服务项目并开展服务,一做就是14年,前面分析 到,由于没有得到政府的力量,至今没有制度保 障。更糟的是,很多打工子弟学校被取消办学资 格,学校被关闭,学生被迫安排到指定的公立学 校。上海、深圳学校社会工作的发展是自上而下 的嵌入路径,政府一学校一学生。四川I的嵌入路 径是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自上而下:“两会” (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找 到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政府部门召集学校校 长落实,社工进入学校;自下而上:入校社32与学 生、老师接触访谈,进行需求调查并提供所需的服 务,得到认可,逐渐扩大知名度与美誉度,信息再 反馈到学校领导,得到更有利的支持,形成良性循 环。在中国目前的教育制度下,这种嵌入路径是 最佳的选择。 反思与构想——本土学校社会工作发展展望 1.政府的扶助和支持 就目前中国大陆教育制度而言,在现有的学 能力强。我国香港地区民间机构运作为学校提供 社会工作服务,但其资源主要来自政府的支持。 台湾地区学校社会工作发展经历了教育部式办、 地方政府承办等发展阶段。我国大陆的学校集中 由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管理,要想在现有制度比较 完善的学生工作体制内嵌入社会工作,政府教育 部门政策的支持是关键。建议政府教育部门制定 相关的政策,给予社会工作发展的空间。需要说 明的是,政府扶助和支持的力度要把握好,完全政 府承担,可能会对社会工作自主发展有制约,恰当 的把握应该是在嵌入发展初期,政府给予扶助与 支持,待发育完善、建立制度保障后,可以给民间 力量更大的自主成长空间。 2.“注入”与“脱嵌” 笔者曾以“注入”的概念讨论社会工作在中 国的发展,认为在中国现有的学校学生工作体制 内要注入社会工作的元素,以矫正现有学生工作 中不利于青少年成长的理念和方法。此时笔者意 识到,比较于“嵌入”,“注入”有很大的风险,注入 是指液体物质的流动状态,将一种液体放入另一 种液体物质时,是无法分辨其成分的,除非再进行 相关的化学反应。用注入说明社会工作在学校发 展的风险是很难保持社会工作的专业性和独立 性。而“嵌入”往往意指“物理反应”,一种固体物 质间的关系,是将一种物质镶嵌于另一种物质之 上,例如在一顶帽子上镶嵌一棵钻石,体积在小, 也会放出光芒。如前所述,虽然学校已经存在较 为完善的学生工作体系,也积累了一些服务的经 验,但对于青少年健康成长还不足够,需要嵌入社 会工作的职能,并保持社会工作的专业性质。波 兰尼在谈到嵌入性的时候提到了“脱嵌”的概念, 用以说明市场经济与社会关系的脱节。在这里, 脱嵌是指社会工作的发展与其社会背景的分离, 社会工作产生于西方,其价值基础来自基督教伦 理、人道主义及乌托邦思想,以个人主义为核心, 101 专业社会工作在学校现有学生工作体制内的嵌入 绝对关注个体需要与价值。而中国社会的核心价 值是集体主义取向,社会工作核心的助人关系t!z 有差异。此外,社会的教育制度、教育理念与福利 制度、福利理念等都有差异性,如果只是机械的照 搬西方的理论、生硬的套用其方法,那么发展出来 的学校社会工作与其学校背景隔隔不入,很难立 足且持续发展。因此,社会工作在学校的嵌入发 展必须结合本土的需要,融合创新,才能与学校现 有的学生服务体系协调共存。 3.专业组织力量 美国学校社会工作的发展最为完善和深入,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专业组织的作用。美国的 学校社会工作起源于19世纪末,当时美国社会变 迁剧烈,大批移民涌入城市,带来了大量的社会问 题,其中,移民子女教育问题引起了相关部门的关 注。在哈佛德、纽约和波士顿地区一些社会工作 者进入学校为学生提供专业服务,1919年,由这 个领域的14名女性社工发起并成立了专业组织: 美国访问教师与家庭学校访问者协会,1921年该 协会更名为全国访问教师协会。1943年,全国访 问教师协会又更名为“全国学校社会工作者协 会”,该协会在1955年,与其它六个社会工作协会 合并为“美国社会工作者协会”(简称NASW)。 1978,NASW制定了美国学校社会工作服务准则, 1988制定了美国全国学校社工考试指南,NASW 对学校社工的专业背景提出要求,1970以前要求 有社会工作硕士学位,1970年之后放宽到社会工 作本科学。香港是亚洲学校社会工作发展最好的 地区,1985年香港社会服务联会儿童及青年部学 校社会工作协调委员会制定了香港学校社会工作 者守则,要求学校社工必须社工专业毕业,并经香 港社会工作注册局注册。自1997年社会工作在 北京地区打工子弟学校嵌入发展至今已6-15个 年头,在这期间,有志推动学校社会工作发展的社 会工作教育者持续不断的呼吁倡导。学校社会工 作的嵌入发展不仅需要政府及社会力量的扶助和 支持,还不可缺少专业组织的力量,亟须专业组织 出台中国学校社会工作职业伦理守则、专业服务 指引等相关专业支持。因此,应尽快成立专业组 织,以回应学校社会工作发展的需要。气劲 ①整合资料来源于林万亿等《学校辅导团队工作——学校社会 lO2 工作师、辅导教师与心理师的合作》,台湾五南图书出版股份 有限公司,2005年,第88—97页。 ②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的嵌入性分析,http://www.chinanews. com/edu/2010/08—24/2486510.shtml。 ③现代中小学学校德育的困境及其超越,http://www2.njnu. edu.cn/dyw/newdetail.asp?id=003 100300032。 ④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的嵌入性分析,http://w,a ̄.chinanews. com/edu/2010/08—24/2486510.shtml,卡尔・波兰尼:《大转 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冯钢、刘阳译,浙江人 民出版社,2007年,第58页。 ⑤熊跃根:《论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过程中的实践逻辑与 体制嵌入》,载王思斌主编《社会工作专业化与本土化实 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⑥徐永祥:《建构式社会工作于灾区震后社会重建:核心理念与 服务模式——基于上海服务团赴川援助的经验分析》。 ⑦王思斌:《中国社会工作的嵌入性发展》,《社会科学战线》 2011年第2期 ⑧有可依据的项目评估报告。 ⑨蔡屹:《浦东新区学校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历程及经验反 思》,《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参考文献 1.许莉娅:《学校社会工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2.林万亿等:《学校辅导团队工作——学校社会工作师、辅导教 师与心理师的合作》,台湾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 年。 3.卡尔・波兰尼:《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 4.熊跃根:《论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过程中的实践逻辑与 体制嵌入》,载王思斌主编《社会工作专业化与本土化实 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5.徐永祥:《建构式社会工作于灾区震后社会重建:核心理念与 服务模式——基于上海服务团赴川援助的经验分析》。 6.王思斌:《中国社会工作的嵌入性发展》,《社会科学战线》 2011年第2期。 7.蔡屹:《浦东新区学校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历程及经验反 思》,《华东理工大学学报 ̄2oo6年第2期。 8.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的嵌人性分析,http://www.ehinanews. com/edu/2010/08—24/2486510.shtml。 9.现代中小学学校德育的困境及其超越,http://www2.njnu. edu.cn/dyw/newdetail.asp?id=003100300032。 作者简介:许莉娅,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教 授。北京,100089 (责任编辑:毕素华)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