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推动影视贸易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本文从影视产业的作用、影视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产业竞争力的策略三方面着手,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影视产业竞争力研究进展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概括和总结。研究认为:影视产业出口贸易作为文化贸易重点关注的领域之一,有待今后深入研究的方向有提升影视产业国际竞争力对文化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影视产业贸易方式和贸易利益得失,影视产业对于“文化安全”和“文化多样性”的影响研究。 关键词:影视产业 国际竞争力 策略研究
随着经济全球化、知识化和信息化的逐步深入,影视产业作为一种附加值高的朝阳产业,从2001年到2010年,文化服务出口规模增长了8.7倍;中国影视产品进出口逆差也已经由2001年的10:1缩小到现在的3:1,其国际竞争力的强弱将直接影响一国成为文化强国的整体态势。特别是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将文化产业确定为我国的支柱产业,并对文化产业“走出去”做了进一步的强调之后,国内关于影视产业外向型发展的研究文献成倍增加。本文尝试对影视产业在国际竞争力方面的研究进行系统梳理,以期为今后做更深入和全面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线索和分析思路。 一、影视产业作用研究
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商品、服务与生产要素“跨国化”流动的规模日益扩大,文化产品的出口贸易在整个贸易中的比重也越来越大,文化经济的影响力已成为评判一国综合国力的重
要指标之一。在文化产业中,影视业作为最国际化的媒介产业,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大小不仅直接关系到文化产业的发展态势,而且对整个国家经济增长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刘凌、彭祝斌(2005)从宏观角度指出影视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其出口额也将直接决定中国这个文化大国在国际文化市场上所处的地位。彭壮壮(2009)也从经济和社会效益两个方向总结了文化贸易的宏观作用,认为通过影视产品和服务的输出可以为中国带来三方面的经济效益:拉动gdp的增长、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优化贸易结构;带动高质量就业和人才培养;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同时也带来三方面的社会效益:促进文化保护、提高文化竞争力、扩大国家影响力。吴静(2010)后又从微观角度提出,影视业作为最国际化的媒介产业,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大小不仅直接关系到文化产业的发展态势,而且以其形象生动的形式与内容传播输出国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为输出国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国家商务部部长陈德铭(2011)更是从国家战略性高度认为:发展文化贸易有助于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促进我国文化大繁荣和大发展。
总的来说,关于影视产业作用的研究,国内文献已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其研究结论对于我国制定影视产业外向型发展战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但是已有的绝大多数文献集中在规范分析,基于影视产业统计数据的实证研究则相对缺乏。 二、影视产业竞争力研究
国际上对产业竞争力的研究起步较早,研究的鼎盛时期可以追溯
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出于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需要,各国纷纷开展对产业竞争力的研究。而绝大多数研究都建立在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基础上。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2002)把产业定义为生产直接相互竞争产品和服务的企业集合,进而把产业国际竞争力定义为:一国在某一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就是一个国家能否创造一个良好的商业环境,使该国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我国对产业竞争研究起步比较晚,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最初很多专家和学者接受外国学者对于国际竞争力的描述,即国际竞争力是竞争力过程和竞争力资源相关作用的结果。竞争力过程是指将资产转化为经济效益,然后通过国际化再转化为国际竞争力的过程;竞争力资源是指如自然资源和基础设施这一类固有和创造的资源。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课题组认为,产业国际竞争力就是在国际间自由贸易条件下,一国特定产业的产出品所具有的开拓市场、占据市场并以此获得盈利的能力,提出了“产业竞争力=竞争力资产×竞争力环境×竞争力过程”这样一个竞争力分析模型。中国的学者金碚(2003)基于迈克尔·波特的分析基础,从解释产业竞争力的指标体系的成因出发,用数量表征特性的指标体系来解释产业竞争力的形成机理。他将竞争力指标体系分为两类:一类是反映竞争力形成原因的分析性指标;第二类是反映竞争力结果的指示性指标。
基于学界对产业竞争力的研究基础,国内学者也开始重视对其分支-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关于影视产业国际竞争力这一方
面的研究,主要从两个角度展开,一是通过国际贸易竞争能力的“显示性”指标对影视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分析,其包括贸易竞争力指数(tc)、国际市场占有率(ms)、显性比较优势(rca)和产业内贸易指数(iit)等指标;二是通过“分析性”指标构建新的影视贸易竞争力评价体系,对影视贸易的国际竞争力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王周博(2009)通过对比中美两国文化贸易出口市场占有率指数、竞争力指数(tc)和显性比较优势(rca),指出中国影视文化产品在世界文化产品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很小,影视产品进出口国家及类型过分集中,文化折扣现象较大,规模经济效应不明显等诸多问题。李敏鹤(2006)、韩栋(2011)和李薇、于子涵(2011)等分别利用ms指数、tc指数、rca指数和贸易收支差额等,对中国电影出口竞争力进行比较分析后认为:转型中的中国电影产业虽然发展速度较快,但其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缺乏,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差距甚远。李薇、于子涵(2011)后又利用tc指数和rca指数,对中日动漫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定量比较研究,研究表明中日动漫服务贸易规模差距正在缩小,但中国动漫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与日本相比差距还比较大。赵书华等(2011)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进出口总额和tc指数,在比较分析了中美视听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后也同样发现中美间视听服务贸易竞争力差距正在减小,而且从2007年起,我国视听服务竞争力已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方英、李怀亮(2012)则利用ms指数、tc指数和rca指数,对1997-2006
年我国影视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定量分析后认为该类文化产品国际竞争力仍然较弱。
张江艺(2004)从需求状况、经营状况、投融资体制及其他支持、相关产业、产业政策和法制环境以及出口电影产品占国际市场的比重六个方面,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对我国与美、法、韩、日四国电影产业进行横向比较得出我国电影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不具备优势的结论。刘凌、彭祝斌(2005)后又从影视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影视服务业发展水平、影视产品盈利能力四个方面对中国影视贸易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结论表明中国影视产业在国际贸易中仍处于劣势。针对影视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指标主要建立在改变波特的“钻石模型”影响变量之上,构建分析性指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2006年以后。常卫(2007)借鉴波特的“钻石模型”和金錇的“原因-结果”分析思路,结合“分析性”指标如文化产业要素禀赋、国内需求、相关产业和产业组织指标,构建了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用标准离差方法(sdm)对指标数据进行处理并展开实证研究,发现影视产业出口竞争力稍高一点是贸易量较小的电影产品。李薇、徐佳佳(2010)基于“钻石模型”从产业层面比较中美两国影视产业国际竞争力,深入分析两国的需求状况、经营状况、融资渠道、相关产业和出口竞争力等指标,指出我国的影视产业出口竞争力较低。方蕙、尚雅楠(2012)基于1997-2009年发展后“动态钻石模型”,对我国文化贸易国际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后,也得出类似结论:中国文化贸易发展迅速,开放度逐年提高,但整
体竞争力较弱,仍处于竞争劣势地位。
综上可以看出,国内关于影视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文章数量不断增加,普遍采取了定量、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的方法。在研究工具上,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采用衡量国际竞争力的相关“显示性”指标;二是基于波特钻石模型引申出来的“分析性”指标。上述研究的不足在于:第一:影视贸易兴起时间较短,很多指标统计口径和标准不一致,使得研究结论和真实情况可能存在偏差。第二:由于“显示性”指标和“分析性”指标从两个相对独立的角度分析国际竞争力状况,得出的结论会有比较大的差异。 三、提升影视产业国际竞争力策略研究
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国内学者对影视产业出口竞争力的研究都是基于“显示性”和“分析性”的指标,提出促进影视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和贸易政策。关于对策的相关文献主要分为两大分析思路:一是借鉴他国的提升经验,试图“洋为中用”;另一种基于我国发展现状,提出相关问题及原因分析,而后提出对策分析。 在借鉴他国经验提出对策的研究文献中,国内学者主要从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发展的经验中,总结中国可以学习的地方。对策主要从两个角度入手,一是学习他国经验,强调影视产业需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在竞争中求发展。马蕾(2005)、王水平(2006)、季峰(2007)在对西方文化产业发展的研究中发现:中国影视产业应重视和国外相关产业的合作,从而提升对外竞争能力。徐庆峰、吴国蔚(2005)和张斌(2010)后又联合指出有条件的影视出口企业应加快“走出
去”的步伐,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或建立国际合作联盟,逐步建立地区性或全球性的营销网络,从而提高影视产品的出口附加值。魏婷(2009、2010)在研究日、韩动漫产品的国际贸易的发展经验后认为,中国应实施战略性的发展策略,鼓励企业组建战略联盟,促进人才对外交流。二是寻求自我保护,从而提高对外竞争实力。邓向阳(2010)在研究欧盟视听出口产品补贴政策后,提出我国应尽快建立和完善补贴法,重点补贴视听出版物的研发和西部落后地区视听出版物,同时规范视听产品的出口退税和信贷制度。吴珊(2011)后又指出提升中国电影产业贸易竞争力,应加强政府对电影产业贸易的支持,从而扶持该产业的发展壮大。
基于我国影视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现状分析,进而提出针对性对策建议的研究文献,在对策类文献中占绝大多数。综合这些文献所提出的对策,从实施主体进行区分,可以分为政府、行业和企业三个实施层面。
对于政府应采取的对策建议,给出的主要观点有:李怀亮(2002)研究认为入世后我国政府应以法律的形式肯定电影作为产业的性质,进一步加大对民族电影补贴力度并深入改革现行补贴方式,让税收减免、补贴、奖励等政府保护措施发挥更深层次的作用,激励和支持影视产业产业化的进程。李敏鹤(2006)和王水平(2006)又进一步指出政府在政策方面的支持,如加大资金的支持力度、优化产业融资方式都可以提高我国电影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王国安、赵新泉(2013)后又明确指出政府在影视产业升级和整合的过程中
应该扮演“看得见的手”的角色。要加快推进影视经营性事业单位和电影制片、发行放映单位转企改制步伐,重点抓好电视节目制播分离改革,积极扩大影视企业经营自主权,为各种类型的影视企业提供投融资、财税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从而实现我国影视产业价值链向高端攀升。
对于行业协会层面应采取的对策,给出的主要建议包括:刘波(2007)、曹岚(2010)则指出民间文化团体和中介组织,则应充分利用各自对外文化交流渠道,加强与国外同类中介组织的沟通与合作,大力开展对外文化和信息交流,不断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华文化及其价值的认同感,在缩短中外“文化距离“上发挥促进作用。 对于企业层面应采取的对策,提出的主要观点有:张华荣(2002)结合中国国情和世界大众传媒业的发展潮流,特别是精神生产产业化的趋势,来研究电影产业等大众传媒的产业化问题。他指出在大众传媒界产业化进程中,应该实行资本运营和多元化模式,同时注重传媒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从而促进精神生产的发展。徐东华(2004)后又认为中国影视产业处于成长期,面对西方实力雄厚的影视集团竞争和加入wto的严峻考验,企业需加快产业资本重组,扩大融资渠道,参与国际分工,提高国际竞争力。王国安(2013)通过对比中美两国影视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比较研究中发现:首先要加大影视衍生品的开发力度,提升影视产品附加值,通过开发影视衍生品,不仅能改变以往影视企业单一的盈利模式,而且可获取影视产业的高端要素,促进影视产业价值链向高端攀升。其次,培植
领导型的影视企业,领导型的影视企业能利用其支配地位进行制度设计和规划制定,极大地降低内部交易成本和创新成本。 综上所述,对于提高我国影视产业出口竞争力对策的文献主要从两个角度展开:一部分专家学者从他国影视产业的发展经验出发,研究发达国家提升影视产业竞争力的做法,并在此基础上寻求针对我国影视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还有一部分专家学者则通过对比他国影视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情况,找出我国该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针对性地提出提升我国影视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建议。建议涵盖政府、行业和企业三个层面。就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而言,对政府和企业如何提高影视产业竞争力提出的对策建议更加全面、具体和深入。但针对影视行业层面,如影视行业协会如何发挥其在促进国际竞争力发展中的作用,目前的研究还相对粗浅,还有待今后深入分析和探讨。
四、影视产业出口竞争力研究展望
影视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服务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已成为了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核心层的影视产业外向型发展也将进入一个新的“繁荣期”。针对这一趋势,基于对目前的国内关于影视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现状分析,本文认为今后关注重点可以集中在以下几个方向:
(一)提升影视产业国际竞争力对文化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 在开放型发展的体制下,影视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对本国经济社会到底有没有促进作用,影响大小如何,影响程度如何,都需
要结合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实证研究的方法去进行论证和检验。通过相关验证,对影视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如何提升等问题都具有实际的参考价值,而目前相关实证研究的文献相对不多。 (二)影视产业贸易方式和贸易利益得失
影视产品和影视服务的界限日益模糊,基于网络技术传播和交易的、内容数字化的文化产品,其价值很多情况下体现在影视产业服务的品质和效率上。相比较传统产品贸易,服务贸易的受益更高,利益也更加广泛。所以,影视出口贸易在贸易方式上和利益分配上与传统贸易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我国影视产业出口贸易方式和利益大小如何?提升国际竞争力对于利益分配有什么贡献?这些都可以成为深入探讨的领域。
(三)影视产业对于“文化安全”和“文化多样性”影响的研究 由于影视产业具有经济性和文化双重属性,因此,随着影视产品和服务出口能力的变化,一国的价值理念、道德信仰和意识形态等,会不会受到相关影响?会不会对相关国家的“文化安全”和“文化多样性”造成威胁,为了减少相关威胁,我们运用政策保护影视产业发展的政策空间有多大?在wto有关影视贸易的多边谈判中,我国应采取何种立场?如何在各国推行国内影视产业保护的政策背景下,对影视产业出口可能存在的贸易保护新形势、新趋势,进行相关分析,提前制定预案也是未来研究该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点领域之一。 参考文献:
[1]阮南燕,唐月民(2011)“全球价值链视域下我国影视产业升级策略探究.”《学术交流》第9期
[2]方惠,尚雅楠.(2012)“基于动态钻石模型的中国文化贸易竞争力研究.”《世界经济研究》第1期
[3]阮婷婷,欧阳有旺.(2010)“文化贸易壁垒的效应分析.”《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第5期
[4]朱文静,顾江.(2010)“我国文化贸易结构与贸易竞争力的实证分析.”《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第4期 [5]王国安,赵新泉(2013)“中美两国影视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比较研究-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国际贸易问题》第1期 [6]周升起,兰珍先(2013)“中国文化贸易研究进展述评.”《国际贸易问题》第1期
[7]joseph howse, carolan mclarney,(2006)“the big pictures: source of 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in the global movie industry,” the journal for decision makers 3:19-2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