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有关城市社区的研究述评
程玉申 周 敏
内容提要:国外有关城市社区运行规律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①社会变迁对城市社区的影响;②城市社区运行机制与过程;③城市社区类型。这些研究大
都以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西方国家为背景,不同经济社会类型的国家间的比较研究尚未得到充分重视。对城市社区概念的不同理解与界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在理论与实际应用上的意义与价值。
产业革命引发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使城市日益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基地,城市社区研究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缘起并获得发展的。由于经验和知识积累所限,早期有关城市社区的研究往往局限于对城市贫民生活和特定社会集团的观察与调查。20世纪初以来,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不仅使城市成为西方各国经济社会活动的主要舞台,也使得城市社区成为学术研究的重要对象。由于城市是政治、经济、社会诸要素向特定区位空间集聚的产物,因此“不管最终关注的焦点是什么,对城市的正确理解都需要跨学科的研究”(Knox,1987)。西方学者有关社区运行规律的研究成果往往分散在各种著述中,概括起来可以大致分为三个主要方面。
一、社会变迁对城市社区的影响
社区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理解为社会的缩影,因此社会整体背景的变迁必然会对社区及其运行产生各种影响。19世纪以来,西方学者着重就城市化对城市社区的影响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并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
(一)社区消失论
这种观点的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滕尼斯(Tonnies,F.)、迪尔凯姆(Durkheim,E.)、齐美尔(Simmel,G.)和韦伯(Weber,M.)等古典社会学者对19世纪产业革命和城市化的社会意义的研究。尽管他们的思想存在许多重要差异,但其基本点仍是明显的,即:在前工业社会,普遍存在小规模的、相互熟识的、同质性较强的人群,他们参加同类的工作并具有类似的兴趣。由此,他们的思想和行为趋于一致,容易认同某种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与此相反,城市是经济专门化和交通运输技术创新的产物,城市居民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新的经济和社会组织形态的影响。在城市化社会里,人们的相互接触多了,但与家庭、朋友那样紧密的首属关系却不容易获得。同时,社会的分异产生了人们生活方式、价值观和抱负的差异,社会认同感将因此而削弱,其结果是使社区的存在失去应有的基础。
对城市化与社区运行关系进行系统研究并且产生广泛影响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学者沃斯(Wirth,L.)。沃斯在“作为生活方式的城市化”这一经典性论文中,第一次明确地把城市化理解为社会生活方式的变革过程,认为城市的本质是异质性,城市是“由社会异质性的个人组54成的、较大规模、较高密度和永久性的聚落”(Wirth,1938)。由此,他把城市生活的社会影响归结为城市化进程中三大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即人口异质性的增加、人口规模的扩大和人口密度的提高。这些因素的影响又可以分解为两个层面。在个人层面上,面对大规模、高密度和多样化的城市环境,人们唯一的选择是适应各种“规范的”行为,从而使得城市居民在处理与他人关系时变得冷淡、粗暴和不讲人情。这种适应性行为过程中出现的人际关系的淡化,一方面会使在遇到危机时感到孤立无援,另一方面又会使人无所顾忌地追求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在社会层面上,经济竞争和劳动分工将使得家庭、学校、工作地点、朋友和亲属之间的社会生活发生分离,人们的时间和注意力将被分散在没有联系的人与地方之间。其结果是家庭、朋友、邻里等首属社会集团的社会支持与控制的不断减弱,从而引起社会秩序的混乱或“社会解组”现象的增加。与此同时,城市中各种利益和生活方式不同的特殊集团的存在又会导致传统和原有规范的削弱,从而进一步强化上述势头。而社会对这种情况的响应方式,是用理性的和非人情化的程序和制度取代以前由首属社会集团提供的支持和控制。沃斯认为,由此建立的秩序并不能有效地取代原先以小规模首属集团的认同或以道德力量为基础的公共秩序,其结果是社会规范的混乱和脆弱并产生社会“失范”的状况。
沃斯的城市化理论中包含着一个与前述几位古典学者相似的观点,即:城市化引起的城市社会生活方式的变革将会动摇甚至摧毁城市社区的存在基础。这种观点被一些西方学者称为“社区消失论”(Wellman,1979;WellmanandLeighton,1979)。
(二)社区发现论与社区转变论
60年代以来,对沃斯理论的批判性评价已成为许多研究的共同倾向,城市社区消失论已逐渐被社区发现论和社区转变论取而代之。这方面的主要代表人物包括甘斯(Gans,H.J.)、费谢尔(Fischer,C.S.)、斯塔塞(Stacey,M.)等。
甘斯等人通过一系列个案研究发现,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中都存在着具有内聚性和认同感的“都市村庄”(Gans,1962),城市中许多组织间和邻里间的互动也并不是沃斯所说的典型的次属关系,而是“准首属关系”(Gans,1977)。萨脱斯(Suttles,1968)等人的研究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认为当代城市中确实存在着具有地域范围的社区。城市化引起的大规模社会变迁既没有造成城市社区的衰败,更不会使城市社区趋于消失。城市社区往往可以通过住户缓冲大规模力量的影响并使自己成为提供相互帮助和居民介入外部世界的安全基地。
城市化带来的是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而不是沃斯提出的单一的生活方式。城市社区响应大规模社会变迁的压力、机遇和约束的结果,必然是社区生活方式和运行方式的多样化,这种多样化又是与社区居民选择和需求的多样化紧密相关的,因此有必要从不同层次和类型上分析城市社区的成因。甘斯认为,社区居民的阶级特征和生命周期特征、社区的社会组织状况以及广泛的政治、经济与社会背景是正确理解城市社区多样化的三个基础变量(Gans,1977)。斯塔塞和费谢尔等人则通过对工人阶级社区和郊区社区的研究发现了不同城市社区在成因上的差异性。对工人阶级社区而言,永久性和非流动性是促进社区形成的重要因素。首先,工人阶级的个人流动、职业流动和居住流动频次与范围较小,这有助于强化亲属间的垂直联系和朋友间的水平联系;其次,家庭成员和朋友间在居住方面的地域邻接性不仅会增进亲属、朋友间的互动强度,而且会在强化亲属联系中发挥重要作用;再次,类似的社会经济地位和不流动性往往使许多居民拥有共同的经历并产生情感和目的方面的共鸣。这种共鸣是培育地方社会制
55度、生活方式和社区精神的重要动力(Stacey,1969)。对郊区社区而言,存在着一系列有别于工人阶级社区的内聚因素:(1)独立的住房有利于地方社会生活;(2)郊区在社会和人口统计特征上比较均质;(3)存在一种在新郊区开发中结交朋友的渴求;(4)郊区居民对社会和闲暇活动具有类似的偏好;(5)空间距离使郊区与都市区内其它社会的接触不便,从而迫使人们进行地方性接触(Fischer,1976)。
尽管已有大量证据表明城市化引起的社会变迁并没有导致城市社区的衰败或消失,但这并不意味着对沃斯理论的完全否定。事实上,互动角色片面化和社会网络扩大化倾向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城市特别是郊区社区联系的强度和覆盖面。这种情况表明,当代城市社区存在着从传统社区或俗民社会向“有限责任社区”转变的趋向,因此重塑社区精神、培育社区意识已成为促进城市社区持续运行的重要任务(Connerly,1985;Kasarda&Janowitz,1974)。
二、城市社区运行机制与过程研究
西方学者有关城市社区运行机制与过程的研究,多数是围绕各自的不同研究以间接方式反映出来的。其中论述较为集中的是两个侧面:社区变迁和社区互动。
(一)城市社区变迁的特点
对城市社区变迁的研究可以从许多不同层面或角度展开。西方学者一般侧重于从城市社区空间组织、居住区位变动角度研究这一问题。
从城市社会空间组织角度入手理解城市社区变迁,是与美国芝加哥学派倡导的人类生态学研究紧密相关的。人类生态学主要研究人类为对环境和文化做出反应而组织起来的空间关系和支持关系(Mckenzie,1968),主要代表人物是帕克(Park,R.E.)、伯吉斯(Burgess,E.W.)和麦肯齐(Mckenzie,R.D.)等。他们把城市社区理解为由未经规划的生态和社会过程产生的具有独特自然、经济和文化特征的地域单元,即“自然区”(Burgess,1964),认为城市是自然区组成的,社区的空间秩序是通过优势、隔离、非人情化竞争和演替等“自然”过程才得以显现的。
他们认为,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个人之间将为争夺城市内部的有利区位而展开激烈的非人情化竞争,从而形成与空间区位相联系的独特的地租格局。同时,经济状况或地租支付能力的差异决定着不同个人和社会集团在争夺优势区位过程中的相对竞争实力,其结果是产生地理空间上的居住隔离。竞争将使强者占据城市中心的有利区位形成独特的社区,同时每个社区又在竞争过程中不断调节自身成员的数量和质量,谋求与其它社区或集团的均衡。随着不同社会集团相对竞争实力和不同区位相对吸引力的动态变化,城市社区将会因“侵入”和“演替”过程而产生占有变化,从而形成新一轮的城市社区空间结构。此外,芝加哥学派还注意到社会价值观等文化因素对塑造城市社会空间组织的作用,认为非人情化的经济竞争在总体上支配着城市空间组织的构造,而文化因素或社会价值观的认同则会影响城市空间组织的微观结构(Park,1936)。
伯吉斯以本世纪初的芝加哥城市为原型提出的同心圆带城市空间结构模式是集中体现上述观点的范例。他把城市空间结构区分为两个层次。在总体上,城市空间会在经济竞争实力不同的各种社会集团的影响下产生分异,形成由五个同心圆带组成的基本格局。每个带都存在一个优势集团,如第三带中以德国人为主的早期移民集团、第四带中以第二代美国家庭为主的中产阶级、第五带中的高收入集团。由于受语言、文化和种族等因素的影响,每个同心圆带的内部又存在着更小尺度的空间隔离,如过渡带中镶嵌着隔坨、小西西里和中国城等。56芝加哥学派倡导的人类生态学研究在战后初期曾一度趋于衰落,但60年代以来,这种研究在去除原有的机械论观点和共生类比方法的基础上又获得了新的发展(Entrikin,1980;Jackson,1985)。例如,克斯莱(Kearsley,1983)提出的当代西方都市区社会空间结构模式,已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分散化、内城衰落和中产阶级化对西方城市社区变迁的影响。
居住区是地域性社区形成的重要基础。70年代以来,许多西方学者从城市居民和家庭的居住区位变动角度研究了社区变迁的特点与规律。居住区位变动依其动因差异可以分为非自愿变动和自愿变动两大类。非自愿变动主要是由离婚、疾病、家庭成员丧亡、灾害等突发性变化引起的(Moore,1972);自愿变动又可进一步分为适应性变动和诱致性变动。前者是由居民或家庭对原有住房、邻里和社会生活可达性的不满引起的,而后者则与就业状况和生命周期特点的变化相关联(ClarkandOnaka,1983)。居住区位变动原因的多样性决定了它与社区变迁关系的复杂性,但这并不意味着两者之间没有内在联系。阿布—腊霍得和福莱(Abu-LughodandFoley)发现,家庭周期特点与居住区位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年轻夫妇在没有小孩时往往倾向于住在城市中心,在生育小孩阶段则会居住在中心城的中环和外环,而在抚养小孩阶段则会搬到城市边缘或郊区生活。小孩自立后,其居住地一般不再发生变动,只是到老年丧偶阶段才会离开自己的住所或与成年的子女一起生活(Morgan,1976)。鲍恩(Bourne,1976)则用邻里生命周期概念阐述郊区化阶段与邻里变迁的关系(见下表)。
郊区邻里变迁的生命周期
阶段
1.郊区化开始阶段
住房类型建筑水平
独家居住或低密
多家合住
度多家合住
高
低2.填充阶段
3.稳定和下降阶段
原有住房的拆除a.公共住房
原有住宅转变为
与非居住用房的b.豪华的高层公
多家合住
建设寓
很低
低
a.高
b.中等
4.衰落阶段
5.更新阶段
自
然 变 迁
人口密度
总密度下降但净
密度低但趋于提密度中等且缓慢密度中等且有缓
密度可能仍趋于净密度趋于提高
高提高或稳定慢提高
提高
家庭老、孩子更家庭老、孩子很家庭年轻、孩子少少、非家庭住户很多中等且趋于减少 减少
减少
家庭年轻、孩子孩子较大、住户社家庭结构
较小、住户较大结构混杂会
社会阶层收入 高且趋于增加 高且稳定变
迁移流动性净移入多、流动净移入少、流动迁性大性小
初始发展阶段;集中开发;大规模项目(通过在处女地上进行)
第一个转变阶段:年龄和阶级特征各异;住房变动少
净移出少、流动净移出较多、流净移入多、流动性大动性大性大较长的下降和停滞阶段;一些非居住用房侵入
第二个转变阶
选择性的非居
段:会根据各自
住用房侵入
条件作出选择
其它变迁
资料来源:Bourne(1976:139).
(二)城市社区互动的环境因素与一般过程
早在本世纪初,齐美尔就指出,社会组织的本质可以从互动形式中得以发现(Simmel,1905)。但西方学者有关城市社区互动的多数研究往往侧重于对特定社区互动关系的个案分析以及对城市中特定社会网络的分析,对城市社区互动规律的理论研究仍然比较薄弱。美国学者桑德斯(桑德斯,1982)提出的社会互动模式是这方面具有重要影响的理论成果。
57桑德斯把社区视为特定地域范围内比较持久的社会互动系统。他分别从人、社会关系、社会团体、社会类群、次体系(社会网络)和主体系等6个层次上剖析了社区结构,认为社区是由家庭、经济、政府、宗教、教育与媒介、卫生、福利及娱乐等主体系构成的整体。作为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社区运行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6个方面:社区的自然生态环境、社区的人口统计特征、社区文化或社会遗产、社区人格特点、时间因素和社会背景。
在上述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社区内人与人、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的互动将表现为合作、合并、竞争、同化、冲突、适应等各种形式,而社区正是在各种类型和形式的互动中运行的。桑德斯将社区运行的一般过程分解为10个环节:(1)通过生育和移民保证社区人口的新陈代谢;(2)通过各种学习或教化使新居民完全参与社区活动;(3)通过各种工具达成居民间的接触与交流并造成社区舆论;(4)通过各种活动出现分工与角色的专门化,使社区居民占据不同的社会地位;(5)通过各种分配体系进行物品与服务的分配;(6)建立各种机构和组织维持社区秩序、控制越轨行为;(7)根据居民对社区的价值表现决定其社会声威,或根据居民的社会阶级区分其身分差异;(8)根据社区及其各子系统的功能进行各种权力的分配;(9)在各种因素作用下产生社会流动性,即阶级内或阶级间的流动;(10)经由上述环节并通过内在的适应与调整,使社区各组成部分之间建立并维持动态平衡,使社区整合成为一个社会体系。
三、城市社区类型研究
内城和郊区是战后西方城市中人口和社会经济变动较为剧烈的两类地域,也是西方学者研究城市社区类型的主要基地。
(一)内城的社区类型及其特征
内城通常是指伯吉斯同心圆带模式中紧邻中央商务区的过渡带。西方许多城市的内城是19世纪出于居住目的而形成的,但后来商业和轻工业相继侵入降低了它对许多人的居住吸引力并导致有色人种和穷人的大量涌入,从而使之成为功能混杂、人口稠密、环境退化的地区(Goodall,1987)。在60年代以来的城市更新过程中,这里出现了中产阶级化(Gentrification)的迹象(Londonetal.1981),一些原已郊迁的中产阶级家庭自发回迁,使这一地区的社会结构更加复杂。
根据对内城居民群体特征和需求取向的分析,内城至少存在4种不同的社区类型,即寄宿区、种族村、贫民窟(黑区)和灰区(Gans,1977)。
寄宿区主要由世界主义者、未婚或无小孩者组成。由知识分子组成的世界主义者居住在内城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接近只有在市中心附近才有的专门的文化设施,但其生活方式和需要却有很大差异。未婚或无小孩者入住内城往往是为了接近工作单位或娱乐场所。由于人口构成的高度异质性和居住成员的高度流动性,寄宿区内的社会互动往往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匿名性、非人情化和表面化特点,居民对当地社区服务和设施的数量与质量的关心程度较低。
种族村是有色人种大规模集中居住而产生的社区类型,一般只有在若干大城市才能形成。种族村民尽管居住在内城,但在某些方面往往保留着原先的生活方式。他们重视亲属关系和首属集团,社会互动缺乏匿名性和次属联系。除了工作地点之外,居民生活主要局限于社区范围,与社区以外的多数城市设施缺乏紧密的联系。当若干种族集团生活在同一个种族村时,相互间往往会通过各种社会设计而实现分离,但年幼的孩子却可以突破其父母构筑起来的社会障碍并由此引起种族之间某种程度的文化适应。58贫民窟(黑区)是穷人、失业者、丧失就业能力者和移民的集中住区。由于受种族歧视和其它因素的影响,居民收入低微,住房拥挤不堪,卫生、教育等社区设施极度匮乏。贫民窟往往有自己的一套规范和价值观并形成一种独特的亚文化,居民在这里过着与自己原先的生活方式迥然不同甚至矛盾的生活。与此同时,贫民窟与城市社会的其余部分往往缺乏整合,并且存在一系列病态的社会症状,是滋生吸毒、酗酒、犯罪等越轨行为的温床。
灰区(greyareaorgreybelt)是由弗农(Vernon,1959)提出的一个概念。战后初期,这里主要是陷入困境者和地位下降者的住区。陷入困境者是指那些在原有居住区受到非居住用地或较低阶层移民侵入时,没有足够的钱搬家或者仍愿意居住在原地的居民;地位下降者是指那些因生命周期特点等因素而导致社会经济地位和居住质量趋于下降的居民,其主体是依靠抚恤金维持生计的退休老人。这两种居民群体多为白种人。由于这里的社区秩序较好,土地价格比较低,因而成为60年代以来中产阶级自发回迁的主要目的地。
(二)郊区的社区类型及其特征
郊区过去曾一度被认为是一个均质的聚落(Berger,1960)。7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通过研究发现,社会互动的性质与强度往往会因郊区类型的不同而变化。引起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有两个:第一是不同的职业、家庭和生态取向的影响和收入及生命周期特点的约束会产生不同的生活方式并导致文化空间的普遍重组;第二是为了在潜在的敌对集团中找到庇护的场所,人们想要搬回到同类人居住的“安全领地”的倾向日益增加。在这两种因素的影响下,郊区出现了许多独特的“志愿区”,而住房类型的激增又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势头。这种势头从宏观上看将会导致作为整体的郊区社会的分化,但在地方层面上却产生了各种和谐均质的社区。
马勒(Muller,1981)根据郊区居民的社会经济特征和社会互动方式,把美国郊区社区分为4种类型。第一类是通常位于城市远郊的排他性的高收入社区。家庭住宅都是低密度的独立式建筑,相互间由树木和灌木丛分隔,因此居民间的日常交往很少,教堂、乡村俱乐部等志愿社团往往成为社区联系的基础。第二类是美国郊区非常普遍的中产阶层社区。与排他性的高收入社区类似,相互分隔的独家住宅和对家庭隐私权的重视往往不利于亲属间的交往和邻里间的接触。这类社区许多社会接触是通过诸如照看小孩、体育活动这样一些满足核心家庭共同需要的组织而产生的。社区的内聚性在很大程度来源于各种以家庭为取向的组织间社会网络的交叉重叠。随着年轻人推迟结婚、年轻夫妇推迟生育以及土地价格和建房成本的攀升,近年出现了以公寓生活为基础、相互联系较少的一种新的中产阶级社区类型。第三类是郊区世界主义者社区。它是由各类知识分子组成的志愿性社区,主要出现在与若干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毗邻的郊区。这类社区中的居民往往来自五湖四海,诸如桥牌俱乐部、影剧社团和创作社团等一系列文化活动和各种志愿性社团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他们的特殊爱好,这些组织间社会网络的交叉重叠促进了社区的内聚性。第四类是工人阶级社区或称蓝领阶级社区。在美国的许多城市中,这类社区几乎与中产阶级社区一样普遍。尽管这类社区也以独家住宅为主,但其社会互动模式却有着自己的特点。对公共户外空间的高度利用大大促进了社会互动的首属化和地方化,个人取向而不是物质和地位取向的生活方式也强化了社区的内聚性。此外,蓝领工人的地理流动性较小,往往把自己的家园视为永久性的居住地,更乐意与当地居民加强联系。
由于历史和现实因素的影响,不同城市的郊区往往存在各种差异。即使是同处后工业化阶段的西欧与美国,城市郊区间也有很大不同。西欧郊区社区的分化更多地受到经济因素的制约,排他性的高收入社区较少。许多西欧国家的福利制度比较完善,规划机器的权威和影响
59较大,政府提供的公共住房在整个住房市场中所占份额远远超过美国,因而工人阶级社区往往成为郊区社区的主要类型。另外,郊区世界主义者社区在西欧城市中也极少存在。
对西欧城郊社区类型进行系统研究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怀特(White,1984)。他把西欧的郊区社区分为4种类型:工业郊区、中产阶级郊区、通勤村庄和新工人阶级郊区。工业郊区起源于19世纪后期,其典型特征是破旧的工业用房、家庭式住宅与公有资金新建的公寓房相互毗邻,家庭与工作地点之间联系紧密,社区意识强烈。但公共住房分配程序的变化和许多城市的反工业化现象,正在瓦解原有的传统。同时,许多工人阶级家庭已搬迁到外围新开发的公共住房生活,使这类郊区逐渐变成了由老年人和移民组成的工业郊区。中产阶级郊区以核心家庭的独立住宅为主,但建筑密度较大,通常只占整个郊区的一小部分。通勤村庄主要出现在地中海以外的城市中,其人口组成以当地出生的工人和新移入的中产阶级为主。这类社区是新近形成的并且存在迅速增加的势头,同时中产阶级的比例也在提高。新工人阶级郊区是以公共住房为主的一种社区类型,通常由高密度的大型高层建筑组成。其特征是规模很大、人口统计和社会特征非常均质,但普遍缺乏足够的社区物质设施,而且在各自都市区内的可进入性都较差。
四、对国外关于城市社区运行规律研究的简要评述
关于社会变迁对城市社区的影响研究,主要是围绕沃斯提出的城市化理论进行的。其基本结论比较一致:首先,城市化将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城市中的社会互动关系,但不会导致城市社区的消失;其次,城市化的影响并不是均匀的,各种不同的城市社区将表现出各自的互动方式和特点;再次,不能把当代城市社区与传统社区或俗民社会相提并论,城市社区在性质和特点上正在出现不同程度的转变。然而,绝大多数研究都是以发达国家的城市特别是英美城市为背景的,对发展中国家的关注都明显偏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研究结论的正确性。
关于城市社区运行机制和过程的研究,主要是在社区变迁和社区互动两个侧面展开的。但社区变迁研究主要是以新古典经济学观点为基础、以发达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为背景的研究,对不同经济社会体制下城市社区变迁问题尚未引起重视。社区互动研究则是从一般意义上的社区概念出发的,因而对城市社区的互动规律缺乏深入的理论提炼。
关于城市社区类型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内城和郊区,对外城社区类型的系统研究迄今尚未出现,并且社区类型的划分基本上就是发达国家特别是英美两国城市中社会分层状况的体现。
国外有关城市社区的研究已经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时间,其研究成果无疑是中国城市社区研究中值得借鉴的宝贵财富。但也应该看到,国外有关成果基本上就是以发达国家为背景获得的,不同经济社会类型的国家间的城市社区比较研究尚未得到重视。与此同时,对城市社区概念的不同理解和界定,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这些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参考文献:
(美)桑德斯著,徐震译,1982,《社区论》,台北: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Berger,B.1960,WorkingClassSuburb,Berkeley: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
Bourne,L.S,1976,HousingSupplyandHousingMarketBehaviourinResidentialDevelopment,inHerbert,D.T.
andJohnston,R.J.(eds),SocialAreasinCities,Vol.1,SpatialProcessandForm,Chichester:Wiley,111-158.
60Burgess,E.W,1964,NaturalArea,inGould,J.andKolb,W.L.(eds.),ADictionaryoftheSocialSciences,New
York:FreePress,458.
Clark,W.A.V.andOnaka,J.L,1983,LifeCycleandHousingAdjustmentasExplanationsofResidentialMobili-ty,UrbanStudies,Vol.20,47-57.
Connerly,C.E,1985,TheCommunityQuestion:anExtensionofWellmanandHeighton,UrbanAffairsQuarterly,
Vol.20,537-556.Entrikin,J.N,1980,RobertPark'sHumanEcologyandhumanGeography,Annals,AssocationofAmericanGe-ograpers,Vol.70,43-58.
Fischer,C.S,1976,TheUrbanExperience,NewYork:Harcourt.
Gans,H.J,1962,TheUrbanVillagers,NewYork:FreePress.Gans,H.J,1977,UrbanismandSuburbanismasWaysofLife:ARe-evaluationofDefinitions,inCallow,A.B.
Jr.(ed),AmericanUrbanHistory,2nded.,London:OxfordUniversityPress,507-521.Goodall,B,1987,TheFactsofHumanGeography,NewYork:FactsOnFilePublications.Jackson,P,1985,UrbanEthnography,ProgressinHumanGeography,Vol.9,157-176.
Kasarda,J.D.andJanowitz,M,1974,CommunityAttachmentinMassSociety,AmericanSociologicalReview,Vol.
39,328-339.Kearsley,G.W,1983,TeachingUrbanGeography:theBurgessModel,NewZealandJournalofGeography,Vol.75,
10-13.
Knox,P.L,1987,UrbanSocialGeography,2nded.,NewYokr:JohnWiley&Sons,Inc.
London,B.etal,1981,Approachestoinner-cityRevitalization,UrbanAffairsQuarteriy,Vol.15,373-380.Mckenzie,R,1968,OnHumanEcology,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Press.Moore,E.G,1972,ResidentialMobilityintheCity,AssociationofResourcePaper,CommissiononCollegeGeogra-phy,AmericanGeographers,No.13,Washington,D.C.
Morgan,B.S,1976,TheBasesofFamilyStatusSegregation:ACasestudyinExeter,Transactions,InstituteofBritishGeographers,NewSeries,Vol.1,83-107.Muller,P.O,1981,ContemporarySuburbanAmerica,EnglewoodCliffs:Prentice-Hall.Park,R.E,1936,HumanEcology,AmericanJournalofSociology,Vol.42,No.1.
Simmel,G,1905,TheMetropolisandMentalLife,inSennett,P.(ed.)(1969),ClassicEssaysontheCultureof
Cities,NewYork:Appleton-Century-Crofts,47-60.
Stacey,M,1969,TheMythofCommunityStudies,BritishJournalofSociology,Vol.20,134-146.Suttles,G.D,1968,TheSocialOrderoftheSlum:EthnicityandTerritoryintheInnerCity,Chicago:University
ofChicagoPress.
Vernon,R,1959,The,ChangingEconomicFunctionoftheCentralCity,NewYork:CommitteeonEconomicDe-velopment,SupplementaryPaperNo.1.
Wellman,B,1979,TheCommunityQuestion,AmericanJournalofSociology,Vol.84,1201-1231.Wellman,B,andLeighton,B,1979,Networks,NeighourhoodsandCommunities.UrbanAffairsQuarterly,Vol.14,
363-390.
White,P,1984,TheEuropeanCity:aCocialGeography,London:Longman.
Wirth,L,1938,UrbanismasaWayofLife,inHatt,P.&Reiss,A.J.Jr.(eds.)(1957),CitiesandSociety,Glen-coe:TheFreePress,46-64.
作者程玉申系杭州大学地理系副教授 周 敏系杭州教育学院讲师责任编辑:王 颉
6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