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音乐创作论文优秀范文

2022-06-07 来源:步旅网
音乐创作论文优秀范文

推荐文章

音乐创作论文投稿 热度: 音乐创作论文发表范文 热度: 音乐创作方向论文范文 热度: 音乐创作论文免费 热度: 音乐创作论文发表 热度:

音乐创作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其中既有丰富细腻的精神体验,又有充满理性的对音乐素材和各种表现要素的驾驭。下文是店铺给大家整理收集的关于音乐创作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音乐创作论文篇1

浅论流行音乐的创作

摘 要:要真正的写好流行音乐,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流行音乐传播者,绝不止这些。我们必须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理论素质、综合艺术修养水平以及更多的实践等等,才能使我们对流行音乐的认识更深入、更成熟,从而创作起来更艺术、更科学。

关键词:流行音乐;鉴赏;情感;创作;创新

流行音乐有很强的吸引力、有很酷的时尚力,有很好的亲和力。但是,流行音乐其实也是西方一些国家的民族音调,也是创作歌曲、器乐曲的基本音调。很长的时间里,这些音调并没有形成风潮。自从“甲壳虫”乐队的四个年轻人登陆美国以来,或者说更早,这种文化形态开始形成,并被人们,特别是被年轻人接受,这种音乐从此开始流行。

流行音乐,自从进入我国以来,给中国乐坛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也带来鲜活以及审美。西方流派也好,港台风格也好,不但被接受,并且逐步地和中国本土化结合。中国不但有一大批演唱它的人群,同时也出现了许多专业与业余的创作者。

本人因为在专业团体从事音乐创作工作,也可以算是流行音乐的追随者,传播者。如何写好、传播好流行音乐,如何让这些西方的摇滚乐、爵士乐与民族相结合,如何使它有更多的受众,自然是我们的目标,下面,笔者想在这篇文章里谈谈我的思考:

一、鉴赏是写好流行音乐的入门途径

专业的创作者也好,业余的创作者也好,要想创作出好的,受人喜欢的流行音乐,就必须学习流行音乐,必须知道什么是流行音乐,流行音乐有哪些种类,有哪些特征,有哪些可以为我所用,有哪些可以进行嫁接或者移植。

有学者很早就提出,流行音乐的演唱、创作要科学化。怎样才能科学化?当然是要真正理解流行音乐的内涵,真正知道流行音乐的缺憾。就是说写流行音乐的人,要了解各种流派,要重视乐理知识、要熟知演唱方法,要重视音乐欣赏、重视键盘乐器的学习等等。这样,才能准确地听辨流行音乐特有的音阶、音程、节奏、旋律,才能够通过鉴赏、学习相应的流行音乐基本规律处理一些歌曲、乐曲才能有良好的音乐感,这也就是音乐人常说的旋律、节奏、变化等。

因此,要进行鉴赏、要学会鉴赏。鉴赏是一个感悟流行音乐内涵、了解流行音乐魅力 ,是一个由学习向掌握的渐进过程,绝对不可忽视!我们常说,创作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基本功的积累,创作技能、技巧的成熟,是需要一个不断消化、不断递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多鉴赏、多学习那些有代表性的流行音乐曲目,多认识那些流行音乐的优秀歌手,多掌握那些流行音乐的动态,就会源源不断地为我们的创作补充营养,增加活力。

当然,鉴赏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去听流行音乐的音乐会、演唱会;可以寻找知名作曲家、知名歌手出版的光碟;在有条件、有机会的情况下可以近距离的接触,领教。

鉴赏是一个育热和成熟的过程,我们创作流行歌曲需要的技能、技巧,也许就会在这个鉴赏和学习的过程中得到提高,甚至产生灵感。

经常进行鉴赏学习,就会有充实创作底蕴,就会提升创作的功力,就会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就不至于只能模仿或者复制别人的东西。上述的这些是创作流行音乐的人,应该遵循的一个过程,也是通过实践验证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感情、是写好流行音乐的重要因素

煽情性,是流行音乐的一个基本特征。有人曾经把流行音乐比作

是一部煽情的机器。说它可以通过煽情,使人痴迷、使人疯狂、使人忘我。由此说明,创作流行音乐感情的重要因素。流行音乐中无论是“重金属”、“朋克”、“硬摇滚”,还是“民谣”、“爵士”、“说唱”等,首先在歌词上就有别其他的歌曲。大多数歌曲中的歌词没有铺垫、没有形容词、没有景物和意境的描写,而是直抒胸臆地表达情感。因此要求写这种音乐的人,必须具有一种极其投入的情感。其实,不但是创作流行音乐需要情感做灵魂,任何种类的音乐作品都是如此!创作流行音乐不仅是旋律与节奏的艺术,更是情感的艺术。所以,在掌握了技能、技巧之后,以情为魂、以情壮声,才能进入流行音乐的特殊境界。

我们谈到创作流行音乐需要“情”这个重要因素,一是指作品内容所需表现的情,二是指创作者赋予的“情”,三是指传递给听者的“情”。三种情在音乐中交汇、交融,自然会产生感染力、震撼力。

一部好的音乐作品,都饱含作者的深厚情感,都饱含人类的情感的走向。做到这一点,我们的创作就会有感于演唱者、演奏者之所感,就会有别于其他种类的作品之所情。那么,我们在创作流行音乐时应该赋予什么情感呢?当然是民族情感、时代的情感、健康的情感、能够陶冶人们心灵的情感。这就要求,在进行流行音乐创作时,首先设计好作品的内容、确立好作品的主题、思考好作品的形象。

我们在进行流行音乐创作时,不但要处理好旋律、节奏、速度,更要处理情感。旋律、节奏、速度是情感的筋骨,情感则是旋律、节奏、速度的灵魂。两者相得益彰,就使流行音乐更加具有魅力。

另外,有了这种源于作品的情感,源于作者的情感,这样的情感也会通过作品给演唱者与演奏者更好的表现状态,演唱者、演奏者就会出现浪漫力、表现力、声音也会在这种情感下出现质的变化!使演唱者、演奏者与观众的互动更加积极、更加炽烈。

三、创新,是写好流行音乐的必由之路

流行音乐进入中国,受到一些人的喜爱,源于它的曲调形式与表现形式。然而,除了演唱原作以外,我们还要创作新的流行音乐作品。创作就不是照搬,就不是模仿,创新才是必由之路。

我们常说,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是发展的动力。任何民族的文化包括民族音乐,要发展就必须创新。在流行音乐引进与创新上,崔健已经为我们敲开了大门。尽管有非议,尽管有瑕疵,或者说仅是开始,起码这条道路是对的。

所谓创新,当然是从内容与表现方法上都要进行。要想做到这一点,就要让流行音乐与本土音乐有机结合。也就是说要让流行音乐的内容中加入中国元素、民族元素;让流行音乐的表现手法加入现代元素、时尚元素。

但是,我们也必须注意,不能因为强调创新就改变了流行音乐的基本形态,基本内涵,搞得非驴非马。因此我思考,流行音乐的创新是不是要遵循以下四个原则,既:其一,创新必须保持它的原属性;其二,创新必须赋予它的时代性;其三,创新必须注意它的平民性;其四,创新必须增强它的传承性。

一切创新,包括流行音乐的创新,都是无止境,无阶段化,无模式的。我们要一直追寻,一直探索,一直实践,一直与时俱进。

以上,是笔者对流行音乐创作的一些思考,这里有本人的实践体会,也有其他音乐人的理解。要真正的写好流行音乐,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流行音乐传播者,绝不止这些。我们必须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理论素质、综合艺术修养水平以及更多的实践等等,才能使我们对流行音乐的认识更深入、更成熟,从而创作起来更艺术、更科学。 音乐创作论文篇2

论音乐创作技能

[摘要] 音乐创作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其中既有丰富细腻的精神体验,又有充满理性的对音乐素材和各种表现要素的驾驭。但可以肯定的是,音乐创作决不完全是一种纯技术的操作,所有技术驾驭都是以一定的心理意象和审美体验为前提的,技术驾驭只不过是将种种心理意象和审美体验通过乐谱这种符号中介使其固化。

[关键词] 音乐 创作技能 音响

音乐创作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其中既有丰富细腻的精神体验,又有充满理性的对音乐素材和各种表现要素的驾驭。但可以肯定的是,音

乐创作决不完全是一种纯技术的操作,因为,所有技术驾驭都是以一定的心理意象和审美体验为前提的,技术驾驭只不过是将种种心理意象和审美体验,通过乐谱这种符号中介使其固化。前者是预见性的,后者是对这种预见的落实。当然,符号中介相对于作曲家的心理意象和审美体验来说,只能保留了其中的大部分信息,这是抽象符号的叙述缺陷所限定的。无论作曲家在谱面上怎么尽可能多地加以包括文字在内的种种提示或说明,但它始终未能达到原态心理和审美体验那种预见性音响幻觉的丰富性。

一、技术理论与相应音响的感知

在漫长的音乐文化史上,人们通过对无数的创作实践进行观察与总结,渐渐形成了一整套涉及方方面面的音乐技术理论,诸如:调式、复调、和声、管弦乐法、旋律学、曲式学等等。而这些理论已成为现在从事音乐创作学习的人所必须掌握的内容。这些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已揭示了音乐构成的基本规律与组织方式。然而,对这些技术理论仅满足于抽象层面的接受是不足以使我们获得真正的创作能力的,它还必须与相应的音响认知结合起来,并使之成为我们大脑中音响库存的一部分。

音乐创作除了理性层面的技术控制外,更为重要的是对音响意象的想象力。而我们的想象力并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总以一定的认知经验为前提。如果我们队将要用诸音乐结构中的技术手法的实际音响没有一定的经验,我们也不太可能对之建立起一种贴近实效的预见,没有预见或预期的目标,我们也将无从对技术结构的无限可能做出选择。

事实上,如果我们能准确把握一定音响技术手法的相应音响实效,并沟通音响实效与符号固化方式的对应关系,我们不但能将已获得的音响经验加以发展与重建,井完成符号准确固化的工作。反过来,我们还能从别人已经固化的谱面符号系统中,想象出它的大致音响意象。这种技能除了在技术理论的学习中,紧扣相应音响实效一环外,还可通过长期大量的对谱聆听典范作品而获得。

所以的技术理论都是建立在前人创作的实际音响经验上的,而不是凭空冥想出来的,因而,我们在接受这种理性的技术训练的同时,还应该进行相应的音响认知的训练,并对之进行记忆储存。在音响运行过程中,对

其调式属性作出判断所依赖的,往往更多的是感性。我们在接受音响信息的同时,将其与我们大脑认知记忆储存库中的品类进行比照、识别、筛选,并作出判断,而不是通过数理分析。一旦我们的大脑中没有这种储存的品类,我们便无法完成这一工作。音乐创作也一样,如我们首先要对我们将要实施的技术控制有一个音响表象的预见,而这种预见是从我们的经验储存中筛选重组而先验地产生的,这就是想象。

二、音响意象的建构

在音乐创作中,首先需要的是音响意象的建构。显然,每个作曲家其音响意象的建构方式与步骤不尽相同,这也是问题的复杂性所在。

在一些作曲家中,其音响意象的初始建构是在大脑中自动产生的,如莫扎特、舒伯特和不少民间艺人;一些作曲家是在钢琴前通过直接的音响刺激,在激活了的想象力中萌生,如肖邦、德彪西和中国的华彦钧等等。

音响意象萌生的初始阶段,无论是头脑中突发地自动产生,还是在演奏中靠音响激活某种想象力,其开始时都会呈现出一种模糊状。但在不断反刍的过程中,这种萌芽状态的音响意象回根据作曲家的审美要求和表现目的而在一系列的构建、筛选、补足等内在思维方式上日益明朗,并最终得以完善和确立。这种初始的意象往往成为一部分作品的主要核心。它们或许是处于乐曲整个过程的开始部分,或许成为乐曲的中间的某一部分。

无庸置疑,这一过程是非理性的,它是一种纯粹的音响思维,推动这种思维的内在动力是内心的音响感觉。其是否合乎目的,是否具有表情,甚至是否符合音响展衍的逻辑等,却要依靠作曲家的直觉把握。而这种直觉把握也不是凭空而来的,它将以一定的音响经验积累和所处时代的创新意向为前提的。一定的音响意象总是以一定的音色作为载体的,一种音响意象在其初始阶段或是以人声,或是小提琴,或是乐队等具体音色浮现在我们的想象中,只有这样,它才得以有一种真切感。

一定风格的音响意象的建构也是与我们储存的音响经验有关的。如某种民族的音响风格会与某种调式、节奏特征、有象征性的乐器的音色,以及一定的审美特质有关。审定我们的音响意象是否与我们的创造目的相一致,同样也会以一定的音响经验作为前提。

三、从音响意象到符号固化

除了即兴式地在演奏的同时创作音乐以外,绝大部分的音乐创作,尤其是专业音乐创作,都需要经历由内心音响意象固化到抽象性乐谱符号系统这一过程。这是音乐创作中很重要的一环。

由内心音响意象转换到乐谱固化是一种理性的技术过程,尽管潜面不可能负载原态音响意象的全部信息,但它的起码准确性,将决定着处于传达过程中的演奏是否具有起码的“音响还原”的质量。因为,演奏者是完全根据乐谱的符号提示而进行“音响还原”的外化工作的。这样,就需要作曲家在从事音响意象到乐谱固化的工作过程中首先做到尽可能的准确。而处于作曲技术学习过程中的学生,在其接受基本理沦知识和相应音响认知的同时,也必须把握好某种具体的音响实效与谱面符号形式的对应关系。

四、灵感

所谓灵感,实质就是一种精神状态。而处于这种精神状态中的人,有一种内心亢奋,思维特别活跃,想象力有超常的发挥。这种精神状态如今早已被人们所肯定。

可以说,所有从事艺术创作的人,都期望这种精神状态的到来。而遗憾的是,这种精神状态可遇而不可求。而奇怪的是,历史上许多艺术家却常常能碰到这种恩赐。

其实,所谓灵感也不全是不请自来的,大量艺术史实个案可以向我们提供这方面的例证。许多艺术家其灵感的萌动总是受到种种或来自外部、或发自内心精神体验的触动或刺激所致。所谓灵感的触发仅是给创作者带来活跃兴奋的内驱力和超常丰富的想象力。但这些富有动力的想象力,到最终产生具体的音响意象,还得依赖创造者大脑储存的、可供思维运作的音响经验,以及将大脑所重组的属于自己的音响意象进行系统化的组织,并固化为乐谱符号系统的、沟通感性与理性的操作技能。如果创作者没有这些感性经验和与之相应的组织技能和符号转化技能这理性部分的支持,灵感实质上只是一种亢奋的激情,它甚至不是一种艺术创造意义上的灵感。可见,灵感同样以感性经验和理性技能作为前提。

音乐创作过程中最需要的是一种亢奋的表达欲望,而亢奋是可以通

过一些人为的努力而获得的。这种亢奋或许还没有达到灵感所要求的那种质量,但却应当不失为一种可以经过人为努力而获得的内驱力。 音乐创作论文篇3

浅谈电子音乐创作的特征 1电子音乐与张小夫

电子音乐(Electronicmusic,也称TECHML),简称电音,电子乐,是一种利用电子设备如电脑软件、电子效果器等非传统实体乐器产生的声响,并通过电子手段加工而成的音乐。电子音乐最早由西德科隆广播电台实验使用,之后在斯托克豪森的推动下开始流行于世。与之前的乐器音乐、人体发生音乐相比,电子音乐利用的主要是各种电子设备、音乐软件等来合成、过滤、组合各种声音,在电子设备的辅助下,使乐声不断变形,变质,进而再生、复合,形成各种音乐作品。其采用的纯音和杂音等同于传统音乐中的人声和具体声。

20世纪80年代,各种现代主义“新潮音乐”在我国广泛流行,在此风潮前,张小夫等凭借富有个性和才华的音乐作品引起世人的关注。作为组名作曲家,张小夫的成名源于其在法国EdgarVarese音乐学院和法国国家现代视听研究院电子音乐研究中心(INA一GRM)学习、研究和创作期间获得的丰硕成果,他是我国第一位屡次获得国际电子音乐比赛大奖的作曲家,极大的推动了我国电子音乐的发展。张小夫的音乐创作几乎涵盖了交响音乐、民族音乐、现代电子音乐等各个音乐领域,凭借全面的技术、鲜明的风格引领着我国电子音乐的发展,目前其主要作品有《不同空间的对话》《、脸谱》《、山鬼》《、诺日朗》,本文将以《脸谱》为例,从声音材料、技术手段、创作理念三方面来阐述分析张小夫音乐创作的特点,进而折射出我国电子音乐创作的特征。

2关于声音素材的运用

与传统音乐作曲不同,电子音乐的声音不仅囊括了具体声音、实验室合成音、现场实音,还包括了各种噪音,而且每种声音的运用都非常的富于变化,而不是仅仅依靠乐音来展现音乐效果。张小夫在音乐创作中更加的关注各种声音的的细节处理,在声音素材上,不管是

人的声音还是自然界的声音,亦或乐器的声音和电子声音,都是他创作的基本声音素材,而在具体作品中,他有要求声音素材应尽量简练,因此单一作品中他所采用的声音素材又是相对集中、富有个性的。以《脸谱》为例,他就主要运用了采样合成声音和现场实时声音的巧妙组合。

2.1用采样合成的声音创作

不可否认,在张小夫的电子音乐作品中,使用了合成器的声音来进行创作,如其早期的音乐作品《小雨中的回忆》所使用的声音几乎全部使用双排键电子琴等电子合成器合成,但随着其创作的不断深入,在作品创作中,张小夫越来越多的关注于合成声音的运用,特别是一些特点鲜明、富有代表性、个性突出的声音,例如《诺日朗》就别出生面的采取了“喇嘛诵经”声来合成声音素材,2001版的《吟》中也使用了埙、笛、箫等吹奏乐器来合成声音。以《脸谱》为例,张小夫在这部作品中对合成音的运用更是恰到好处,如第36小节至第43小节中,电子音乐就提前采取京胡、快板的演奏声音来合成声音素材;作品第181节至183节有提前预制合成了中高频噪音,而312节至326节更是利用大花脸念白来合成声音素材,以此来烘托脸谱的形象。

2.2用现场实时的真实声音创作

除早期创作的一些作品外,张小夫的大部分电子音乐作品大多使用了现场实时声音来进行创作,而这也恰恰体现了张小夫将传统形式与现代科技完美结合的创作风格。例如《天问》中采用了现场男高音《,灵境》中使用了现场胡琴演奏,而脸谱对现场实时声音的运用更是巧妙周到。与以往单一的现场声音不同《,脸谱》的现场实音采取了现场原声打击乐的完美组合,包括键盘、皮质乐器、铜质乐器和木质乐器,而这四种乐器又与“生旦净丑”这四大京剧行当相呼应。在现场安排上,张小夫选择由五个打击乐演奏员分别控制一组乐器,例如键盘乐器上,五个人每人分别控制马林巴、低音马林巴、木琴、钟琴、颤音琴;木质乐器同样是一个人负责四个木鱼,剩下的四个人则分别负责三个木鱼。皮质乐器、铜质乐器同样采取如此分工,这样不仅取得了更好的现场实时音乐效果,也实现了中外乐器、乐音与噪音的

完美结合。

3对技术手段的分析

通过对中外电子音乐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电子音乐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即具体音乐节段、磁带音乐阶段、电子声学音乐阶段和计算机音乐阶段。早期的电子音乐技术手段比较单一,主要是通过合成器合成。再进入电子声学音乐阶段以后,随着电子科学技术的发展,很多新的科学技术和创作理念运用到电子音乐作品的创作中,此时的电子音乐作品创作可以说是进入了一个各种技术手段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综合运用期,在此阶段,不同的电子音乐流派也开始形成,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混合类电子音乐,这种表现形式主要是运用现场原音与实验室预制声音的完美结合来表现舞台声效。

3.1多重制作技术并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音乐工作室的20世纪末普遍采取了数字、模拟双平台共同使用的制作模式。在声音加工合成过程中,模拟技术平台和数字化平台可以分别利用模拟设备和计算机音频软件,使用各自不同的处理方式来加工、合成声音。张小夫也正是利用这种平台来处理其音乐创作中的各种声音的。在电子音乐作品创作前期,通过对原始声音实录、采样等获取声音,中期利用数字、模拟双平台对声音进行加工处理,然后进行声效整合,并最终完成母带的制作。从张小夫个人来说,他还非常关注声音的变形、拉伸、反转,在处理这些音效时,处理用数字、模拟双平台,还综合使用了不同时期的电子音乐处理技术。例如在《脸谱》中的OOP技术,以简短的京胡、快板的声音作为采样样本,将声音材料制成不断重复的小循环,并在此基础上制作成大的声音循环,以此来表达京剧脸谱的音乐思维;又如312节至326节中的大花脸念白,通过事先预录得花脸念白,反复重负,以此来承托出脸谱的形象。可以说张小夫的后期作品无不是文化理念和技术的完美结合。

3.2多重声音空间的设计

和传统音乐相比,电子音乐更加关注多纬度的空间效果,作曲家往往更为关注各声道、各层次的立体声效果。当然,张小夫也是这类

作曲家之一。多维度空间效果的主要表现如下:首先在音响布局上,关注多声道、多层次的立体声效果,使得音响布局达到一种“静态空间”的效果,这是往往会在舞台的前后左右上下分别布上音响,并形成各自独立的声场。例如在《脸谱》的演奏现场,舞台的前后左右、观众席上下分别布有一组扬声器,是指各自形成一个声场,进而在整体上构成了一个多层次、多纬度的声音空间,达到了一种立体声的声音效果;

其次是作曲家通过对现场演奏者布局的控制来调整舞台现场的音效,以此形成“动态空间”,2007年4月27日晚在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厅上演奏的《脸谱》,张小夫别出心裁的将五组打击乐器按照中间、后左、后右、前左、前右的方式排列,如此时的现场实时音乐可以依据其位置通过角线和边线来进行不同的声音对话,并根据相应的位置组合形成大小、空间各不相同的声音流动圈。这样利用时间、位置的不同就可以将重音更好的凸显出来,音乐也随着变的更为丰富多彩起来。最后实在作品制作时,利用不同的效果器来制造一个开放、流动的虚拟“预制空间”。凭借着各种现代电子科学技术,《脸谱》将中国京剧音乐最本质的特征和现代电子音乐的各种表现手法充分的融合在了一起,这种极富感染力、充分展现作品个性、独具一格的电子音乐创作风格不仅超越了同时期的电子音乐创作家,也超越了张小夫本身。

3.3传统作曲技术的体现

自从德国电子音乐领航者卡尔海因兹•斯托克豪森在电子音乐创作中综合运用传统作曲理念和电子音乐制作技术以来,电子音乐作曲家就开始广泛采取传统声乐写作、乐器写作与电子音乐制作相结合的创作方式来进行电子音乐创作。在张小夫的电子音乐作品中,传统因素几乎是不可或缺的。还是以《脸谱》为例,张小夫就采用了代表中国传统音乐的京胡等来作为电子音乐材料。除此在其作品作品《北海咏叹》中,张小夫同样采用了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字经”“、百家姓”来录制语音材料,由此形成一种“文化符号”材料的呼应。

4创作理念

作为国内为数不多的横跨多个音乐领域的电子音乐作曲家,张小夫的作品可以说是现代电子科学技术和传统音乐的完美结合,不管是《天问》还是《北海咏梅》,亦或《脸谱》,无不体现者张小夫不断追求鲜明个性的音乐创作理念,同时也展现着其在电子音乐创作中坚持的音乐语言相互融合的理念。张小夫认为音乐语言的不同使得电子音乐使用的制作技法、产生的音乐风格都会有所区别。电子音乐语言最重要的就是一个“融”字。

通观张小夫的电子因为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他在创作过程中无不充分展示着他的创作想法,几乎每一部作品都会向听众展现出一种新的意境,每部作品都有其独到的创意和想法。因为在张小夫的意识里,如果作品没有自己的创意,就是一对技术的堆砌。除此我们还会发现,不管是张小夫的早期作品还是后来的创作,可听性都是非常好的,而这也恰是张小夫电子音乐作品的创作理念之一,即每一部作品都是有音乐性的,都是艺术的体现,而不只是简单的旋律的循环。不管是创意还是音乐性,又无不体现者一个“融”字,可以说融是张小夫电子音乐作品的最高精神,展现着一种对中国文化的敬仰与崇拜。

融合的创作理念在张小夫的作品里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理解,其一是技术性与音乐性的融合,其二是传统音乐与现代电子技术的融合。总之,张小夫作为中国现代电子音乐流派的倡议者和践行者,他利用现代电子科学技术和电子音乐相融合,在音乐创作中坚持个性创新,倡导传统声乐器乐与电子声音相融合的电子音乐创作风格都推动着我国电子音乐的发展,对增强中国中国现代电子音乐学派在国际电子音乐领域的影响力有重要作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