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文阅读
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绣眼与芙蓉 赵丽宏
①曾经养过两只鸟,一只绣眼,一只芙蓉。
②绣眼体型很小,通体翠绿的羽毛,嫩黄的胸脯,黑色的小嘴,它黑色的眼睛被一圈白色包围着,像戴着一副秀气的眼镜,绣眼之名便由此而得。绣眼是江南的名鸟,据说无法人工哺育,一般都是从野地捕来笼养。它的动作极其灵敏,虽在小小的笼子里,上下飞跃时却快如闪电。它的叫声并不大,但却奇特,就像从树林中远远传来群乌的齐鸣,回旋起伏,变化万端,妙不可言。
③那只芙蓉是橘黄色的,毛色很鲜艳,头顶隆起一簇红色的绒毛,黑眼睛,黄嘴,黄爪,模样很清秀。它的呜叫婉转多变,如银铃在风中颤动,也如美声女高音,清泠百啭。晴朗的早晨,它的鸣唱就像一丝丝一缕缕阳光在空气中飘动。
④两只鸟笼,并排挂在阳台上。绣眼和芙蓉能相互看见,却无法站在一起。它们用不同的呜叫打着招呼,两种声音,韵律不同,调门儿也不一样,很难融合成一体,只能各唱各的曲调。它们似乎达成了默契,一只鸣唱时,另一只便静静地站在那里倾听。 ⑤在鸟儿的欢唱中,日子不觉也欢快起来。
⑥一次在为芙蓉加食后我忘记了关笼门,发现时已是一个多小时以后,想那笼子可能已经空了。却没想到,芙蓉依然在笼中欢快地高歌,全然无视洞开的笼门。更没想到的是,从此以后,绣眼的鸣唱声却莫名其妙地消失了。阳台上只剩下芙蓉的独唱,时而高亢,时而低沉。
⑦有一天,我突然发现,芙蓉的叫声似乎有了变化,它一改从前那种清亮高亢的音调,声音变得轻幽飘忽起来。那旋律,分明有点像绣眼的鸣啼。莫非是芙蓉在模仿绣眼的歌声来引导它重新开口?然而绣眼不为所动,依然保持着沉默。芙蓉执着地独自鸣唱着,而且唱得越来越像绣眼的声音。而绣眼不仅停止了鸣叫,也停止了那闪电般的上下飞跃。它只是瞪大了眼睛默默地立在那里,仿佛在回忆,在思考。它是在回想自己昔日的歌声,还是在回忆那遥远的自由时光?我感到困惑。
⑧日子一天天过去,芙蓉照旧每天欢歌,已多日无语的绣眼显得更落寞了,它整日在笼中一声不吭,常常一动不动地呆立在横杆上。一天下午,我从外面回来,刚进门,就听见阳台上传来很热闹的鸟叫声,那是绣眼的鸣唱,但比它原先的叫声要响亮得多,也丰富得多。我感到惊奇,绣眼重新开口,竟会有如此大的变化。走近阳台一看,我几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鸟笼外,来了另一只绣眼。笼中的绣眼在飞舞呜叫,笼外的绣眼围着笼子飞舞,不时停落在鸟笼上。,那只自由的野绣眼,翠绿色的羽毛要鲜亮得多,相比之下,在笼里的绣眼毛色显得黯淡无光。不过此刻它一改前些日子的颓丧,变得异常活泼。两只绣眼,面对面上下飞蹿,呜叫声激动而急切,仿佛在哀哀地互相倾诉,在快乐地互相询问。 ⑨那两只绣眼此刻的情状,让我看到了“欢呼雀跃”是怎样一种生动的景象。这情景深深震撼了我:从野地捕来笼养的小鸟,无奈地进入人类的鸟笼,痛苦地做了人类的囚徒。绣
眼的重新开口,应该是对自由的呼唤吧。想到这里,我小心翼翼地伸出手去,还没碰到鸟笼,就惊飞了笼外那只野绣眼。我打开笼门,再退回到屋里。笼里那只绣眼对着打开的笼门迟疑了片刻,便一蹦两跳,飞出了鸟笼,它拍拍翅膀,飞过楼下的花坛,转眼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⑩它一定是飞到了那个郁郁葱葱的鸟的世界。这样想着,内心不觉欣慰起来。
(有删改)
(1)请用文中词语,将“我”的情感变化补充完整。 欢快→________→惊奇→震撼→________
(2)文章着重写了“绣眼”情绪变化的三个阶段,请分别加以概括。 (3)根据要求,品析下面语句。
①它整日在笼中一声不吭,常常一动不动地呆立在横杆上。(从描写角度) ②不过此刻它一改前些日子的颓丧,要得异常活泼。(从修辞角度)
(4)第⑨段中“这情景深深震撼了我:从野地捕来笼养的小鸟,无奈地进入人类的鸟笼,痛苦地做了人类的囚徒”,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5)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③段写出了芙蓉毛色鲜艳、模样清秀、鸣叫婉转多变的特点。
B. 文章中芙蓉安于现状,已失去了对自由的追求,所以绣眼不把它视为知己。 C. 文章运用对比手法,写作者对绣眼的喜爱,对芙蓉的谴责。
D. 第⑩段中“它一定是飞到了那个郁郁葱葱的鸟的世界”,表达了作者对绣眼能够重返大自然,重新回到自由天地的祝愿。 【答案】 (1)困惑;欣慰
(2)第一阶段:欢快鸣唱(或:与芙蓉互打招呼,默契鸣唱)。第二阶段:停止鸣唱,停止飞跃(或:整日在笼中一声不吭,常常一动不动地呆立在横杆上)。第三阶段:飞舞鸣叫(或:异常活泼,上下飞蹿,鸣叫声激动而急切)。
(3)①运用动作、神态描写,生动地写出绣眼失去自由的孤寂和难过。②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绣眼见到同伴时的激动和兴奋。
(4)表达了作者对失去自由的绣眼的同情;对自己使鸟儿失去自由行为的自责(或:对人类让鸟儿失去自由行为的谴责)。 (5)C
【解析】【分析】(1)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情节体会“我”的情感并筛选出“我”的情感变化的词语,第⑦段写到:当“绣眼”一直保持沉默时我感到“困惑”;第⑩段当“绣眼”获得自由后“我”感到欣慰。
(2)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分别找到这三个阶段,然后再细读有关内容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情绪变化。从第④段中的“打着招呼”“达成了默契”等可以概括出“绣眼”的情绪是:欢快鸣唱(或:与芙蓉互打招呼,默契鸣唱)。从第⑥⑦⑧段中的“绣眼的鸣唱声却莫名其妙地消失了”“绣眼不为所动,依然保持着沉默”“绣眼不仅停止了鸣叫,也停止了那闪电般的上下飞跃。它只是瞪大了眼睛默默地立在那里,仿佛在回忆,在思考”“它整日在笼中一声不吭,常常一动不动地呆立在横杆上”可以概括出“绣眼”的情绪是:停止鸣唱,停止飞跃(或:整日在笼中一声不吭,常常一动不动地呆立在横杆上)。从第⑧段中的
“ 笼中的绣眼在飞舞呜叫,变得异常活泼。上下飞蹿,呜叫声激动而急切 ”可以概括出“绣眼”的情绪是:飞舞鸣叫(或:异常活泼,上下飞蹿,鸣叫声激动而急切)。据此答题意对即可。
(3)①“一声不吭”属于神态描写,“一动不动地呆立”属于动作描写, 结合语境分析,“绣眼”是江南的名鸟,据说无法人工哺育,一般都是从野地捕来笼养,而此时它被关在笼子里,失去了自由,远离同伴,因此这里动作、神态描写,生动地写出绣眼失去自由的孤寂和难过。②“颓丧”“活泼”这两个词语把“绣眼”人格化,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结合语境分析,因为鸟笼外,来了另一只绣眼, “绣眼”见到同伴时非常的激动和兴奋,而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绣眼”的这种感情。
(4)结合全文内容分析,之前“绣眼”很长时间保持沉默,让我感到非常的困惑,而此刻因为鸟笼外,来了另一只绣眼,让我意识到之前“绣眼”保持沉默的原因是因为“我”的自私行为,从“无奈”和“痛苦”“囚徒”等词语可以看出作者对失去自由的绣眼的同情同时也对自己使鸟儿失去自由行为的自责。当然,从更深广的意义上来说,作者也是借此表达对人类让鸟儿失去自由行为的谴责。
(5)ABD理解和评价正确。C理解和评价错误,这篇文章确实运用了对比手法,是把“绣眼”前后的表现进行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失去自由的绣眼的同情同时也对自己使鸟儿失去自由行为的自责。 故答案为:⑴困惑 欣慰
⑵ 第一阶段:欢快鸣唱(或:与芙蓉互打招呼,默契鸣唱)。第二阶段:停止鸣唱,停止飞跃(或:整日在笼中一声不吭,常常一动不动地呆立在横杆上)。第三阶段:飞舞鸣叫(或:异常活泼,上下飞蹿,鸣叫声激动而急切)。
⑶ ①运用动作、神态描写,生动地写出绣眼失去自由的孤寂和难过。②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绣眼见到同伴时的激动和兴奋。
⑷ 表达了作者对失去自由的绣眼的同情;对自己使鸟儿失去自由行为的自责(或:对人类让鸟儿失去自由行为的谴责)。 ⑸C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人物情感的梳能力。解答此类题,需要认真阅读选文,整体感知文本,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文章线索,在此基础上,按照题中所给提示,确定答题范围,细读相关语段,抓住相关语句,从中筛选出符合题意的词语即可。
⑵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做这样的题,首先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然后提炼出文章中的关键词或中心句,最后再归纳概括。
⑶此题考查对重点语句的赏析能力。要我们赏析的句子一般都是有特点的句子,要么是运用了精彩的修辞,要么是运用了恰当优美、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要么是运用了特殊的写作手法,要么是在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句子,要么是表达作者情感、揭示主旨的句子。赏析的答题模式:该句运用了……(修辞、词语、写作手法、句式等),生动形象的写出了……的特点,突出了……品质,表达了作者……情感。
⑷本题考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法: ①依据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②依据带有感情色彩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③依据含义深刻的语句、段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⑸本题考查对文章总体把握能力。解答此题,一是要了解文章内容,二是要理解重点语句表达的意思,三是要能够理解文章的主旨,四是要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答题时,要把题目中各个选项与文章进行仔细比对,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
2.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母亲 肖复兴
①那一年,我的生母突然去世,我不到八岁,弟弟才三岁多一点儿,我俩朝爸爸哭着闹着要妈妈。爸爸办完丧事,自己回了一趟老家。他回来的时候给我们带回来了她,后面还跟着一个不大的小姑娘。爸爸指着她,对我和弟弟说:“快,叫妈妈!”弟弟吓得躲在我身后,我噘着小嘴,任爸爸怎么说,就是不吭声。“不叫就不叫吧!”她说着伸出手要摸摸我的头,我拧着脖子闪开,就是不让她摸。
②望着这陌生的娘俩儿,我首先想起了那无数人唱过的凄凉小调:“小白菜呀,地里黄呀,两三岁呀,没有娘呀……”我不知道那时是一种什么心绪,总是用忐忑不安的眼光偷偷地看她和她的女儿。
③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从来不喊她妈妈。学校开家长会,我愣是把她堵在门口,对同学说:“这不是我妈。”有一天,我把妈妈生前的照片翻出来,挂在家里最醒目的地方,以此向后娘示威。怪了,她不但不生气,而且常常踩着凳子上去擦照片上的灰尘。有一次,她正擦着,我突然向她大声喊道:“你别碰我的妈妈。”好几次夜里,我听见爸爸在和她商量“把照片取下来吧”,而她总是说:“不碍事儿,挂着吧!”头一次,我对她产生了一种说不出的好感,但我还是不愿叫她妈妈。
④孩子没有一盏是省油的灯,大人的心操不完。我们大院有块平坦、宽敞的水泥空场,那是我们孩子的乐园,我们没事儿便到那儿踢球、跳皮筋,或者漫无目的地疯跑,一天上午,我被一辆突如其来的自行车撞倒,重地摔在了水泥地上,立刻昏了过去。等我醒来,发现自己已经躺在医院里了。大夫告诉我:“多亏了你妈呀!她一直背着你跑来的,生怕你留下后遗症,长大了可得好好孝顺呀……
⑤她站在一边不说话,看我醒过来,就伏下身摸摸我的后脑勺,又摸摸我的脸。我不知怎么搞的,我第一次在她面前流泪了。 ⑥“还疼?”她立刻紧张地问我。 ⑦我摇摇头,眼泪却止不住。 ⑧“不疼就好,没事就好!”
⑨回家的时候,天早已经全黑了。从医院到家的路很长,还要穿过一条漆黑的小胡同,我一直伏在她的背上。我知道刚才她就是这样背着我,跑了这么长的路往医院赶的。 ⑩以后的许多天里,她不管见爸爸还是见邻居,总是一个劲埋怨自己“都赖我,没看好孩子!千万别落下病根呀……”,好像一切过错不在那硬梆梆的水泥地,不在我太调皮,而全在于她。一直到我活蹦乱跳一点儿也没事了,她才舒了一口气
⑪没过几年,三年自然灾害就来了。只是为了省出家里一口人吃饭,她把自己的亲生闺女,那个老实、听话,像她一样善良的小姐姐嫁到了内蒙,那年小姐姐才十八岁。我记得特别清楚,那一天,天气很冷,爸爸看小姐姐穿得太单薄了,就把家里唯一一件粗线毛大
衣给小姐姐穿上了。她看见了,一把就给扯了下来,“别,还是留给她弟弟吧。啊?”车站上,她一句话也没说,在火车开动的时候,她才向女儿挥了挥手。寒风中,我看见她那像枯枝一样的手臂在抖动。回来的路上,她一边走一边叨叨:“好啊,好啊,闺女大了,早点儿寻个人家好啊,好。”我实在是不知道人生的滋味儿,不知道她一路上叨叨的这几句话是在安抚她自己那流血的心,她也是母亲,她送走自己的亲生闺女,为的是两个并非亲生的孩子,世上竟有这样的后母?
⑫望着她那日趋隆起的背影,我的眼泪一个劲儿往上涌。“妈妈!”我第一次这样称呼了她。她站住了,回过头,愣愣地看着我,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我又叫了一声“妈妈”,她竟“呜”地一声哭了,哭得像个孩子。多少年的酸甜苦辣,多少年的委曲,全都在这一声“妈妈”中融解了。
⑬母亲啊,您对孩子的要求就是这么少……
⑭这一年,爸爸有病去世了。妈妈她先是帮人家看孩子,以后又在家里弹棉花,攫线头,妈妈就是用弹棉花、攫线头挣来的钱,供我和弟弟上学。望着妈妈每天满身、满脸、满头的棉花毛毛,我常想亲娘又怎么样?!从那以后的许多年里,我们家的日子虽然过得很清苦,但是,有妈妈在,我们仍然觉得很甜美。无论多晚回家,那小屋里的灯总是亮的,桔黄色的火里是妈妈跳跃的心脏,只要妈在,那小屋便充满温暖,充满了爱。 ⑮我总觉得妈妈的心脏会永远地跳跃着,却从来没想到,我们刚大学毕业的时候,妈妈却突然地倒下了,而且再也没有起来。
⑯妈妈,请您的在天之灵能原谅我们,原谅我们儿时的不懂事,而我却永远也不能原谅自己。我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我什么都可以忘记,却永远不能忘记您给予我们的一切… ⑰世上有一部书是永远写不完的,那便是母亲。
(1)本文叙事有详有略。请理出文中详写的两件事,用“为了……妈妈……”的句式分别概括这两件事的内容。
(2)本文是以“我”对继母的感情变化为行文线索的,请根据这条线索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反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车站回来的路上,妈妈一边走一边叨叨:“好啊,好啊,闺女大了,早点寻个人家好啊,好!”妈妈真的是这样认为的吗?她为什么要总说“好”?
(4)阅读第⑫自然段画线句子,联系全文,体会母亲的哭所包含的复杂情感。 (5)文中的母亲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答案】 (1)为了不让我留下后遗症,妈妈一直背着我跑到医院。为了省出家里一口人吃饭,妈妈把自己的亲生闺女,嫁到了内蒙。
(2)接受(好感);感谢(感激);怀念(思念、愧疚)
(3)妈妈不认为这样好。妈妈总说好是为了安抚她自己那流血的心。
(4)母亲流泪的原因是:①为女儿远嫁而伤心。②为儿子终于理解和接纳了自己而欣慰。
(5)①勤劳朴实。把三个孩子拉扯大,帮人家看孩子,在家里弹棉花,攫线头。②善良慈爱。终始疼爱我和弟弟,我被自行车撞倒后背我去医院,自责自己没有照看好我。③宽容。在我挂出生母的照片后不仅不反对,还说服父亲表现了一个农村妇女极大的宽容之
心。④无私。为了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忍痛把自己的亲生女儿远嫁内蒙古,悉心照顾两个并非亲生的孩子,不是生母,胜似生母。
【解析】【分析】(1)本文是以“我”对继母的感情变化为行文线索的。全文主要通过记述后妈对待我妈妈的相片、后母背受伤的我上医院,她为了省出家里一口人吃饭,她把自己的亲生闺女嫁到内蒙古这三件事情,表现出后母宽容、善良、无私的高尚品质,也表达了我对后母的感激和怀念之情。其中详写的是:为了不让我留下后遗症,妈妈一直背着我跑到医院。为了省出家里一口人吃饭,妈妈把自己的亲生闺女,嫁到了内蒙。注意运用“为了……妈妈……”的句式。
(2)从文中第③自然段的内容可以概括出,我对后母的感情是由对抗到反感。从文中第⑤自然段的内容可以概括出,作者的情感从反感到感动流泪,再到激动地喊“妈妈”。从文中第⑯,⑰自然段的内容可以概括出,写出我对后母的怀念和感激的思想感情。 (3)结合“我实在是不知道人生的滋味儿,不知道她一路上叨叨的这几句话是在安抚她自己那流血的心,她也是母亲,她送走自己的亲生闺女,为的是两个并非亲生的孩子,世上竟有这样的后母?”分析:妈妈不认为这样好。妈妈总说好是为了安抚她自己那流血的心。 (4)结合“她也是母亲,她送走自己的亲生闺女,为的是两个并非亲生的孩子,世上竟有这样的后母?”分析得出:为女儿远嫁而伤心;结合“多少年的酸甜苦辣,多少年的委曲,全都在这一声‘妈妈’中融解了。”得出:为儿子终于理解和接纳了自己而欣慰。
(5)结合“在我挂出生母的照片后不仅不反对,还说服父亲表现了一个农村妇女极大的宽容之心。”得出:宽容大度;结合“三个孩子拉扯大,帮人家看孩子,在家里弹棉花,攫线头。”得出:勤劳朴实。结合“终始疼爱我和弟弟,我被自行车撞倒后背我去医院,自责自己没有照看好我。”得出:善良慈爱。结合“为了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忍痛把自己的亲生女儿远嫁内蒙古,悉心照顾两个并非亲生的孩子,不是生母,胜似生母。”得出:无私,伟大。故答案为:⑴ 为了不让我留下后遗症,妈妈一直背着我跑到医院。为了省出家里一口人吃饭,妈妈把自己的亲生闺女,嫁到了内蒙 ; ⑵接受(好感);感谢(感激);怀念(思念、愧疚)
⑶ 妈妈不认为这样好。妈妈总说好是为了安抚她自己那流血的心 ;
⑷ 母亲流泪的原因是:①为女儿远嫁而伤心。②为儿子终于理解和接纳了自己而欣慰 ; ⑸ ①勤劳朴实。把三个孩子拉扯大,帮人家看孩子,在家里弹棉花,攫线头。②善良慈爱。终始疼爱我和弟弟,我被自行车撞倒后背我去医院,自责自己没有照看好我。③宽容。在我挂出生母的照片后不仅不反对,还说服父亲表现了一个农村妇女极大的宽容之心。④无私。为了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忍痛把自己的亲生女儿远嫁内蒙古,悉心照顾两个并非亲生的孩子,不是生母,胜似生母。
【点评】⑴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答题时应注意,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思路,根据已给出的事件,找到相应的段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⑵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体会感情。答题时应注意,按顺序找到相应段落,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等语句,分析作者的心理或找出表达感情的词语即可,注意尽量用原句原词回答。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含义的理解。答题时应注意,可从结合具体语境理解,紧扣文章主旨及作者的思想倾向理解语句,紧扣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理解语句内涵,联系写作背景去
理解。
⑷本题考查分析情感态度的变化过程。答题时应注意,概括人物的相关情节,仔细感情变化的原因,选择表达心情或感情的词语概括。
⑸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答题时应注意,思路:从具体的人物行为事件和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从正面、侧面描写;细节描写;对比、衬托手法等入手,抓住抒情和议论语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3.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选文,回答小题。
老头子向他们看了一眼,就又低下头去。还是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船,剥着莲蓬。船却慢
慢地冲着这里来了。
小船离鬼子还有一箭之地,好像老头子才看出洗澡的是鬼子,只一篙,小船溜溜转了一个圆圈,又回去了。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
了他。
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日久天长,也许人们忘记这是为什么埋的了。A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鬼子们追上来,看看就扒上了船。老头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
上扫过。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
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他被什么东西狠狠咬了一口,是一只锋利的钩子穿透了他的大腿。别的鬼子吃惊地往四下里一散,每个人的腿肚子也就挂上了钩。他们挣扎着,想摆脱那毒蛇一样的钩子。B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有的两个,有
的三个。鬼子们痛得鬼叫,可是再也不敢动弹了。
(选自孙犁《白洋淀纪事—芦花荡》) (1)请你用一句话概括选文的内容。
(2)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A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
B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有的两个,有的三个。
①从描写手法角度赏析A句。
②请仔细阅读以下知识卡片上的内容,找出B句的感情重音应落在哪个字词上,为什么? 【知识卡片】重音有三种类型:语法重音、感情重音和逻辑重音。感情重音:为了表达某一种特定感情所读的重音,叫感情重音。感情重音可以使语言色彩更加丰富,感情表达得
更细腻、更充分。
朗读节奏的类型分为6种:轻快型、低沉型、凝重型、舒缓型、紧张型、高亢型。请你根
据语境为B句确定朗读节奏并说明理由。
(3)写文章要注意前后照应,请找出与选文第④段“每个人的腿肚子也就挂上了钩”相照
应的语句。
(4)请结合选文内容分析老头子这一人物形象。
【答案】 (1)老头子智斗鬼子。
(2)①A句:环境描写,为后文写敌人中计上当埋下伏笔。
②感情重音应落在“找”字上。因为“找”写出了老头子设计陷阱的巧妙,也写出敌人的胆怯
和愚蠢。
轻快型因为这句话表现了老头子复仇后的喜悦痛快之情。
(3)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日久天长,也许人们忘记这是为什么埋的了。 (4)①“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老头子为了诱惑敌人上当故意装出害怕的样子,从中表现出老头子的机智。②“只一篙,小船溜溜转了一个圆圈,又回去了。”或“老头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表现老头子驾船技术
高超。③老头子只身一人找鬼子报仇,表现他英勇不屈的爱国精神。
【解析】【分析】(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找准文中的事件,然后根据人物及事件内容概括出切题的答案。一般形式为: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如
何。 人物: 老头子。鬼子。事件过程:智斗。据此归纳为: 老头子智斗鬼子。 (2)赏析句子要点明其修辞手法或描写方法,说明其表达的作者的情感,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 ①A句:“ 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运用环境描写,为后文写敌人中计上当埋下伏笔。②感情重音应落在“找”字上。因为“找”写出了老头子设计陷阱的巧妙,也写出敌人的胆怯和愚蠢。朗读节奏的类型是轻快
型,因为这句话表现了老头子复仇后的喜悦痛快之情。
(3)周密的照应,对贯通文脉、突出中心、渲染气氛起一定作用。照应的特点是“前呼后应”,它的形式基本有两种:①前后照应,包括内容对文题的照应;②反复照应,这种照应在形式上也属前后照应,它是在一篇文章中对重要问题或内容采用多次相互照应的手法。照应的句子: 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日久天长,也许人们忘记这是为什么
埋的了。
(4)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通过对人物描写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 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老头子为了诱惑敌人上当故意装出害怕的样子,从中表现出老头子的机智。“只一篙,小船溜溜转了一个圆圈,又回去了。”或“老头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表现老头子驾船技术高超。老
头子只身一人找鬼子报仇,表现他英勇不屈的爱国精神。
故答案为:(1) 老头子智斗鬼子。
(2) ①A句:环境描写,为后文写敌人中计上当埋下伏笔。
②感情重音应落在“找”字上。因为“找”写出了老头子设计陷阱的巧妙,也写出敌人的胆怯
和愚蠢。轻快型因为这句话表现了老头子复仇后的喜悦痛快之情。
(3) 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日久天长,也许人们忘记这是为什么埋的了。 (4) ①“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老头子为了诱惑敌人上当故意装出害怕的样子,从中表现出老头子的机智。②“只一篙,小船溜溜转了一个圆圈,又回去了。”或“老头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表现老头子驾船技术
高超。③老头子只身一人找鬼子报仇,表现他英勇不屈的爱国精神。
【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情节内容。答题时应注意,抓住人物的活动,注意时间地点的
变化,梳理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 简洁概括:老头子智斗鬼子。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答题时应注意,一般来说,要求学生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 B句,将 ‘钩子 ’拟人化,突出老人聪明机智,有勇有谋,此外 ‘ 找 ’字带有感情色
彩,突出对敌人的痛恨。 感情重音应落在“找”字上 ,朗读节奏是轻快型。 (3)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照应。答题时应注意,根据“ 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他被什么东西狠狠咬了一口,是一只锋利的钩子穿透了他的大腿。”联系上一段判断和
“ 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日久天长,也许人们忘记这是为什么埋的了”相照应。 (4)本题考查评价分析人物性格特征。答题时应注意,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或者通过对人物描写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要从几个侧面总结。要点:机智,驾船技术
高超,具有英勇不屈的爱国精神。
4.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雪山下的国庆月夜
鲁珉
4年前,我喜欢上了户外徒步旅行。
那年的国庆前夕,与友相约徒步穿越泸沽湖亚丁。为避开“十一黄金周”,我们提前几天就进入了宁蒗到木里的无人区。经过3天的徒步穿越,当我们到达川西亚丁雪山下一个叫呷洛的小村子时,正好是“十一”国庆节,农历八月十六。
向导提前联系了一个叫扎西罗布的藏家。傍晚时分我们到达时,热情的扎西大叔把我们领进一间典型的藏式房屋,非常大的正屋,中间是大大的火炉,原木地板。
放下重装包,大家开始动手做晚餐。扎西大叔的女儿白玛拉珠有些害羞,我们做饭时她笑呵呵地围着我们,看我们做汉族菜,还用不太流畅的汉语问这问那。经过一番忙碌,各种炒菜、凉拌菜、汤菜,还有饼干之类的食品,堆了满满一大桌子。
我们热情邀请扎西大叔一家和我们一起吃饭。席间,我把从千里之外带的月饼分给大家,说昨天是中秋节,今天是国庆节,我们一同共庆佳节。
扎西大叔咬了口月饼说:“这辈子还没吃过月饼呢。”我问月饼好吃不?他说:“好吃,很好吃。”他边吃边说,每当国庆时,我们就会在屋前升挂国旗。你看,那红旗在夜里也还是看得清清楚楚。
他起身从一个超级大的木柜子里搬出一个大壶,笑着说,一起喝青稞酒,庆祝国庆节。 那是我们第一次喝地道的自酿青稞酒。那青稞酒虽说有40多度,但入口好,感觉不到有那样高的度数。大家说笑着,互相敬酒,在雪山下度过了一个欢乐的国庆夜晚。 那个国庆节就是一个民族团结的节日。扎西大叔一家是藏族,向导是普米族,马夫是纳西族,湖南驴友是土家族,四川驴友是彝族。大家一起说着,笑着,喝着一杯杯清甜可口的青稞酒,藏家房屋里充满着别样的喜庆。
不知不觉已是深夜。此时,月光从藏家房屋的窗户透了进来,形成道道明亮的线条,把藏式房屋映照得格外美丽,似乎正散发着远古的幽香。透过窗户,还可以清晰地看见那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雪山下的夜空里随风飘扬。
高原的天空湛蓝湛蓝,一轮明月高高地悬挂着,丝丝白云时扰时离,犹如点画上去一般。远处的亚丁夏洛多吉雪山在月光下清晰可见,映入眼帘的景象宛如一场梦幻。或许,在极度亮丽的月色下,悠长的情愫会悄悄地生长成对静美雪山夜空的无限依恋。 其实,一年里有很多美好的月夜。只不过“十五的月亮十六圆”,恰恰又是国庆,这一天就被赋予了许多美好的寄托与思念。在那雪山下的高原上,有种情怀飘然而至:伟大的祖
国,60多年来,走过风雨,遇见彩虹,承载着华夏儿女的深情与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屹立在世界东方。
这时,同行的驴友都出来了,仰望着湛蓝的星空,不知谁大声说,我们唱首歌吧,唱《我爱你,中国》!大家立马附和。顷刻,雪山下响起高亢的歌声:“我爱你,中国,我爱你,中国……”
月夜里,秋风起,天高云淡。抬眼望去,雪域高原下的祖国山河美丽妖娆。
年年有国庆,但在雪山下不同民族的同胞一起过国庆,却不是年年有。高原雪山下的国庆月夜,令我终生难忘。
那年以后,每年的国庆节假期,我都是背起背包,行走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用脚步丈量着祖国的伟大与壮丽。
或许,只有繁荣富强、稳定和谐的社会,才可以让人们以这种自由美好的心,来欣赏祖国的奇峻雄伟与壮丽美好。
(1)根据选文内容,按顺序说说“我们”是如何共庆国庆佳节的。 做晚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看国旗,望星空→________ (2)请简要概括文中“扎西大叔”的人物形象。 (3)为什么说“那个国庆节就是一个民族团结的节日”? (4)文章多处运用了环境描写,请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5)结合全文说说文章结尾有何妙处。
【答案】 (1)吃晚饭;发月饼;喝青稞酒;唱《我爱你,中国》 (2)“扎西大叔”是一个热情好客、擅长酿酒、热爱祖国的藏民形象。
(3)因为那个国庆节,在扎西大叔家,一起度过这个国庆节的有藏族、普米族、纳西族、土家族、彝族和汉族的同胞,我们就像一个民族大家庭,所以说“那个国庆节就是一个民族团结的节日”。
(4)“高原的天空湛蓝湛蓝,一轮明月高高地悬挂着,丝丝白云时扰时离,犹如点画上去一般。远处的亚丁夏洛多吉雪山在月光下清晰可见,映入眼帘的景象宛如一场梦幻。”作用:①烘托出“我们”心情的喜悦;②既表达了对雪山美景的喜爱与赞美,又表达了对伟大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
(5)深化文章主旨,启迪读者要为祖国的繁荣富强、稳定和谐而努力。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注意提干要求和提示,按照时间顺序概括所做事情即可。
(2)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言行举止来整体感知的。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根据文中情节可知人物形象。如:傍晚时分我们到达时,热情的扎西大叔把我们领进一间典型的藏式房屋,非常大的正屋,中间是大大的火炉,原木地板。表明“扎西大叔”是一个热情好客的人。如:那是我们第一次喝地道的自酿青稞酒。那青稞酒虽说有40多度,但入口好,感觉不到有那样高的度数。表明“扎西大叔”是一个擅长酿酒的人。
(3)结合下文“扎西大叔一家是藏族,向导是普米族,马夫是纳西族,湖南驴友是土家族,四川驴友是彝族。”分析即可。
(4)结合本文具体分析。例如:不知不觉已是深夜。此时,月光从藏家房屋的窗户透了
进来,形成道道明亮的线条,把藏式房屋映照得格外美丽,似乎正散发着远古的幽香。作用:①烘托出“我们”心情的喜悦;②既表达了对雪山美景的喜爱与赞美,又表达了对伟大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
(5)“只有繁荣富强、稳定和谐的社会,才可以让人们以这种自由美好的心,来欣赏祖国的奇峻雄伟与壮丽美好。”在结构上总结上文。内容上是深化主旨,点明中心。抒发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感。
故答案为:⑴吃晚饭;发月饼;喝青稞酒;唱《我爱你,中国》; ⑵“扎西大叔”是一个热情好客、擅长酿酒、热爱祖国的藏民形象;
⑶ 因为那个国庆节,在扎西大叔家,一起度过这个国庆节的有藏族、普米族、纳西族、土家族、彝族和汉族的同胞,我们就像一个民族大家庭,所以说“那个国庆节就是一个民族团结的节日”;
⑷“高原的天空湛蓝湛蓝,一轮明月高高地悬挂着,丝丝白云时扰时离,犹如点画上去一般。远处的亚丁夏洛多吉雪山在月光下清晰可见,映入眼帘的景象宛如一场梦幻。”作用:①烘托出“我们”心情的喜悦;②既表达了对雪山美景的喜爱与赞美,又表达了对伟大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 ;
⑸“高原的天空湛蓝湛蓝,一轮明月高高地悬挂着,丝丝白云时扰时离,犹如点画上去一般。远处的亚丁夏洛多吉雪山在月光下清晰可见,映入眼帘的景象宛如一场梦幻。”作用:①烘托出“我们”心情的喜悦;②既表达了对雪山美景的喜爱与赞美,又表达了对伟大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 。
【点评】⑴概括全文内容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解答时,认真阅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将故事情节概括即可。
⑵结合对人物描写。人物描写细分为: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人物描写的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言行举止来整体感知的。
⑶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此题关键要读懂文本内容,明白作者的创作意图。这是一道选择题,可用排除法,对每一个选项仔细揣摩,然后得出最终答案。
⑷此题考查理解自然环境的作用。解答时要明确自然环境的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 的××命运、映射出xx的社会问题、表现人物某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揭示主题。结合 具体内容来分析即可。
⑸本题考查小说结尾的赏析。这是一道半开放性题,解答的关键要了解小说的结尾方式与作用,①再生波澜式:震撼人心,照应前文。②留下空白式: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③深化主题式:突出人物形象,令人回味。④耐人寻味式:给人以喜悦欣慰,表达美好愿望。然后结合文章内容表达自己的看法即可。
5.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生命的选择 雷抒雁
①在我住的这一栋楼的前边,是一片开阔的空地。这片向阳的地方,从早晨太阳一升
起,地上便红地毯一般,铺满了霞光。中午,一直到傍晚,太阳被西边的高楼遮挡之前,空地上都是一片明媚的阳光。
②多好的一块空地!花工们便将这里设计成一座小小的花园,四周栽种上一些秋季会抽出茸茸的花穗的纤草,拥围着一个圆圆的花坛。种些什么呢?见花工们细细地松软着花坛的湿土,人们猜测着。自然是玫瑰了,花工们说。
③不多日子,油绿的玫瑰叶子便密密地遮蔽了黄土;似乎这期间,不过一阵、两阵小雨,人们一如既往匆匆走过那花坛,忙各自的事情。突然一日,有人惊奇地喊了一声:“多好的玫瑰!”
④人们好像一下子被那花惊醒了。红的、黄的、粉的,一时间各色玫瑰,竞相绽放开来,惹得人眼里一亮一亮。有一些美丽的花朵装点生活,日子平添了些色彩、滋味和乐趣。大人、孩子,过路时总会留住脚步,欣赏一番。大楼里常年不曾搭话的领居,此时也都能找到共同的话题。坚硬的生活,顿时变得柔软多了。
⑤人们夸奖那些花朵、花工之后,便要说太阳明亮的照耀,才使花朵有了色彩。不过,谁也说不清是花朵选择了太阳,还是太阳选择了花朵。
⑥可是有一日,有孩子突然提醒大人们,到楼后去看看,说那里也有花。
⑦楼后?怎么可能呢?那里的阳光,结结实实被这楼房遮掩着,而且还有一些高大的槐树,枝丫互相勾扯着,地上是永远的潮湿和阴凉,甚至还有一些灰尘和垃圾被风卷到那里。春天,当所有的地面上都干干的、亮亮的,惟独楼后肮脏的残雪还迟迟不肯化开。那里怎么会有花呢?
⑧拗不过孩子的拉扯,就到楼后看看去吧!这时已是傍晚,朦朦胧胧的月光下,人们果然看到白花花的一些已绽放的花朵。粗粗的、长长的花朵,挺在硕大的绿叶上,倒像是插了满头玉簪、银簪的古代仕女。庄重里透着一些羞怯,没有人能叫出那些花的名字,只是花开得雪白、单纯而圣洁,让人燥热的心头有如被一股清凉清凉的水洒洗过一般舒坦。 ⑨第二天,赶快去问花工,回答说:“那是白玉簪,性喜阴凉潮湿,花开得高洁得很哩。”
⑩于是,这栋楼美丽了。楼前,阳光下,姹紫嫣红;楼后,月光下,洁白如雪。随即,也就有人告诉自己的孩子:“你看,生活的路多宽!有阳光,就去做玫瑰,开得热烈、大方些;没有阳光,也别怨天尤人,白花照样可爱。”
⑪对了!这才是生命的选择。生命的伟大也正在于这选择的正确。
(选文有删改)
(1)此文中,作者描写了两种各是在怎样环境中生长绽放的花?其用意是什么? (2)赏析第⑧段中加横线的句子。
粗粗的、长长的花朵,挺在硕大的绿叶上,倒像是插了满头玉簪、银簪的古代仕女。庄重里透着一些羞怯,没有人能叫出那些花的名字,只是花开得雪白、单纯而圣洁,让人燥热的心头有如被一股清凉清凉的水洒洗过一般舒坦。
(3)第⑤段中,“不过,谁也说不清是花朵选择了太阳,还是太阳选择了花朵。”这句话里的“花朵选择了太阳”和“太阳选择了花朵”分别有什么含义?
(4)第⑩段中,“有阳光,就去做玫瑰,开得热烈,大方些;没有阳光,也别怨天尤人,白花照样可爱。”有人说这是一种人生态度的体现,你认为这是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请说
出你的理由。
【答案】 (1)在松软的花坛湿土中生长;在没有阳光,潮湿、阴凉、肮脏的环境中生长。意在告诉人们要正确认识生命的价值,正确选择自己的人生。
(2)运用比喻的修辞,把玉簪花比喻成古代仕女,写出了玉簪花的庄重圣洁之美,表达了作者对玉簪花的喜爱赞美之情。或者:“粗粗”、“长长”、“硕大”突出了白玉簪花的健美,“羞怯”含蓄地表现了白玉簪花的柔美。
(3)花朵选择了太阳的含义是积极向上的心态,使得花永远向往太阳,追求太阳,让自己的生命更精彩。太阳选择了花朵的含义是太阳也喜欢这些明亮的花,这些花儿才受到了太阳的青睐。
(4)这是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生活的路是宽广的,不管是生活在优越的环境或恶劣的环境,只要我们尽力去做好自己能做的事情,就能成功,开出灿烂的花朵。 【解析】【分析】(1)本文通过写楼前的玫瑰花在松软的花坛湿土中缤纷和楼后玉簪花在没有阳光,潮湿、阴凉、肮脏的环境中生长,表达了“生命之路很宽,关键是自己的选择,有阳光就去做玫瑰,无阳光就去做玉簪花,不同的生命有不同的精彩,要做最好的自己”这一主题。可结合“这才是生命的选择。生命的伟大也正在于这选择的正确”这一语句分析作答。
(2)语句“粗粗的、长长的花朵,挺在硕大的绿叶上,倒像是插了满头玉簪、银簪的古代仕女。庄重里透着一些羞怯,没有人能叫出那些花的名字,只是花开得雪白、单纯而圣洁,让人燥热的心头有如被一股清凉清凉的水洒洗过一般舒坦”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玉簪花”比喻成了“古代仕女”,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玉簪花的庄重圣洁和美好,表达了作者对玉簪花的喜爱赞美之情。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3)首先要知道“太阳”是积极向上的正能量的象征。所以“花朵选择了太阳”的意思是花朵有着积极向.上的心态,永远向着美丽出发;“太阳选择了花朵”蕴含着太阳这样美妙的事物也会去选择美好的花朵,他们彼此欣赏,共同缔造美好的生活。据此理解作答。 (4)语句“有阳光,就去做玫瑰,开得热烈,大方些;没有阳光,也别怨天尤人,白花照样可爱” 意思是:有阳光就去做玫瑰,无阳光就去做玉簪花,不同的生命有不同的精彩,要做最好的自己。面对生活中的一切都应该以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处之。生活中,不管是生活在优越的环境或恶劣的环境,只要我们尽力去做好自己能作的事情,就能开出绚烂的花朵。表达的是一种积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⑴ 在松软的花坛湿土中生长;在没有阳光,潮湿、阴凉、肮脏的环境中生长。意在告诉人们要正确认识生命的价值,正确选择自己的人生。
⑵ 粗粗的、长长的花朵,挺在硕大的绿叶上,倒像是插了满头玉簪、银簪的古代仕女。庄重里透着一些羞怯,没有人能叫出那些花的名字,只是花开得雪白、单纯而圣洁,让人燥热的心头有如被一股清凉清凉的水洒洗过一般舒坦。
⑶ 花朵选择了太阳的含义是积极向上的心态,使得花永远向往太阳,追求太阳,让自己的生命更精彩。太阳选择了花朵的含义是太阳也喜欢这些明亮的花,这些花儿才受到了太阳的青睐。
⑷ 这是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生活的路是宽广的,不管是生活在优越的环境或恶劣的环境,只要我们尽力去做好自己能做的事情,就能成功,开出灿烂的花朵。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写作意图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从文章内容角度和作者要表达的中心和情感角度来思考。
⑵本题考查学生的赏析能力。此题需要明确赏析句子的基本内容包括内容+手法+效果。比如:此题运用……手法,写出了(内容)表达了(情感)。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词语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文章内容,明确句子的意思和表达的效 果。
⑷本题考查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观点明确,并能为自己充分说明理由。
6.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家徽
①国有国徽,校有校徽,厂有厂徽。奇怪吗?我家竟有家徽。我家的家徽是一条鱼,一条画在门板上的鱼。那条鱼的图案画得很笨拙,线条零乱而粗糙,只能让人意会到是条鱼而
已。但它却有不寻常的来历。
②祖父在世时,膝下有父亲他们弟兄四个,个个都是牛高马大的男子汉。民国初年,战乱
频繁,家庭仗着几个男人下死力气勉强维持温饱。
③一天夜半,父亲起来小解,发现一个人影蹿进了厨房,他便喊叫起来,同时马上守住厨房门口。不一会儿,父亲弟兄几个都起来了,他们点着灯,拿着大木棒子和斧头,仔细地搜索着厨房的每一个角落,那时粮食就是性命,大家决心不把这窃贼打死,也得让他残废。厨房的旮旮旯旯都搜遍了,却没发现人。父亲弟兄几个说父亲定是半夜眼花,父亲赌咒发誓说肯定有人。还在大家争辩时祖父来了,祖父让儿子们都去睡觉。等他们走了之后,祖父走到水缸边,敲敲盖子,说:“你不用躲了,出来吧。”只见水缸里水淋淋地站起一个人。这人一手擎着水缸木盖,浑身颤抖,面无人色,另一只手里,还攥着一布袋大
米。
④祖父望着窃贼,叹口气说:“算了,你走吧,要是让我的儿子们看见了,你今天非残废
不可。”
⑤贼傻望着祖父,他不敢相信祖父就这样轻易地让他走,但祖父分明是平静地挥了挥手,贼便从水缸里爬出来。祖父又把那水淋淋的米袋子交给他说:“带上它吧,它可帮你家度几天日子。”贼要说什么,眼眶却红了,低着头,提着米袋子往外走 , 走到门口。“慢着,”祖父又叫住他,塞给他一串铜钱,“你拿这钱去做点小生意,再也不要干这伤天害理的勾当
了。”
⑥贼“扑通”一声跪在地上,给祖父磕了几个响头便走了。
⑦不知过了多久,一天清晨,祖父一开门,便在门环上发现了一条两斤多的鲜鱼。祖父先
是感到奇怪,但他马上就猜到是那贼送来的,那人大约是做了贩鱼的生意。 ⑧自此以后,我家门环上经常出现鲜鱼,家里便经常可以改善生活。大约吃了几十条鱼后,祖父感到不安,说人家是小本经营,别吃垮了人家。于是连着几天半夜守候着,一直熬了三个夜,终于让祖父遇见了那送鱼人,谁知不是那个贼,却是一个年轻渔人。这渔人是那贼的儿子,贼在临终前嘱咐他要坚持送鱼到我家来。祖父和父亲他们听得连连点头。为了不违亡人遗愿,祖父拿过一把刀子,让年轻人在我家门上刻一条鱼,并说从此不许他
再送鱼,就用这条刻下的鱼替代好了。
⑨于是,我们按照祖父的意思,每次做屋或换门时,都保留着这鱼的图案。
⑩它,自然而然地成了我家的家徽。 (选自《余华作品集》,文章有删改) (1)结合全文内容,分析文章第②段的作用。
(2)阅读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说说作者是如何表现贼人的心理变化的。①这人一手擎
着水缸木盖,浑身颤抖,面无人色,另一只手里,还攥着一布袋大米。
②贼要说什么,眼眶却红了,低着头,提着米袋子往外走。
(3)细读文本,分析祖父的形象特点。 (4)试探究“家徽”在本文中的丰富意蕴。
【答案】(1)①第②段“民国初年,战乱频繁”交代时代背景。②父亲兄弟四人个个身高马大,有足够的力量制服甚至打残贼人,为下文贼人被发现时的恐惧做铺垫。③父亲兄弟几人下死力才能勉强维持温饱,从侧面看出贼人是迫于生活不得已才去偷米,为下文祖父对贼人的宽恕做铺垫。④正因为兄弟几人下死力才能勉强维持温饱,所以兄弟几人对贼人
偷米才那么愤怒。
(2)①“浑身颤抖,面无人色”运用动作和神态描写,写出了贼人被发现时的害怕与紧张。②通过“攥”这个动词表现出贼人虽然被发现,但迫于生计不愿放弃米袋的心理。③“要说什么,眼眶却红了”通过动作和神态描写,表现了贼人对祖父宽恕他的感动。④由前一句的“攥”着米袋到后一句的“提”着米袋以及“低着头”这些动作的变化,表现出贼人从害
怕到羞愧的心理变化过程。
(3)①祖父是一个经验老到、细心睿智的当家人:父亲兄弟四人搜遍了厨房都没有发现贼,而祖父很轻易地就发现了贼。②祖父是一个宽容的人:祖父没有为难贼,反而放走了贼。③祖父是一个善良、慈悲、有生活智慧的人:祖父不仅放走了贼,还给了贼一袋米和铜钱。④祖父是一个淳朴、厚道的人:祖父知道送鱼是贼的报恩方式,但担心吃垮了人家,所以用在门板上刻鱼代替送鱼。⑤祖父是一个体谅别人又善于教育子孙的人:每次做
屋或换门时,都保留着这鱼的图案。
(4)①家徽折射出困难时期人性的善良和宽容。②家徽象征着对别人遭遇困难的体谅。
③家徽表达了美德传家的教育理念。④家徽彰显了知恩图报的美德。
【解析】【分析】(1)“民国初年,战乱频繁”交代的时代背景;父亲兄弟四人个个身高马大,有足够的力量制服甚至打残贼人,为下文贼人被发现时的恐惧做铺垫;父亲兄弟几人下死力才能勉强维持温饱,从侧面看出贼人是迫于生活不得已才去偷米,为下文祖父对贼人的宽恕做铺垫;正因为兄弟几人下死力才能勉强维持温饱,所以兄弟几人对贼人偷米才
那么愤怒。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表达技巧的分析能力。结合上下文分析,这两句话都是通过人物
描写表现贼人的心理变化的
(3)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这类题一般可以从四个方面揣摩:第一,重视文本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为他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第二,将典型人物置于典型环境中去理解;第三,通过人物的肖像、行
动、语言、神情等方面分析人物;第四,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
(4)标题中的关键词往往为一种具体事物,具有多层含义。
故答案为:(1)①第②段“民国初年,战乱频繁”交代时代背景。②父亲兄弟四人个个身高马大,有足够的力量制服甚至打残贼人,为下文贼人被发现时的恐惧做铺垫。③父亲兄弟几人下死力才能勉强维持温饱,从侧面看出贼人是迫于生活不得已才去偷米,为下文祖父对贼人的宽恕做铺垫。④正因为兄弟几人下死力才能勉强维持温饱,所以兄弟几人对贼
人偷米才那么愤怒。
(2)①“浑身颤抖,面无人色”运用动作和神态描写,写出了贼人被发现时的害怕与紧张。②通过“攥”这个动词表现出贼人虽然被发现,但迫于生计不愿放弃米袋的心理。③“要说什么,眼眶却红了”通过动作和神态描写,表现了贼人对祖父宽恕他的感动。④由前一句的“攥”着米袋到后一句的“提”着米袋以及“低着头”这些动作的变化,表现出贼人从害
怕到羞愧的心理变化过程。
(3)①祖父是一个经验老到、细心睿智的当家人:父亲兄弟四人搜遍了厨房都没有发现贼,而祖父很轻易地就发现了贼。②祖父是一个宽容的人:祖父没有为难贼,反而放走了贼。③祖父是一个善良、慈悲、有生活智慧的人:祖父不仅放走了贼,还给了贼一袋米和铜钱。④祖父是一个淳朴、厚道的人:祖父知道送鱼是贼的报恩方式,但担心吃垮了人家,所以用在门板上刻鱼代替送鱼。⑤祖父是一个体谅别人又善于教育子孙的人:每次做
屋或换门时,都保留着这鱼的图案。
(4)①家徽折射出困难时期人性的善良和宽容。②家徽象征着对别人遭遇困难的体谅。
③家徽表达了美德传家的教育理念。④家徽彰显了知恩图报的美德。
【点评】理解文章题目,要把字面和表达的主题联系在一起,一切都是为了表达文章主题服务的。标题中的关键词往往为一种具体事物,具有多层含义,除了表面上的意义之外,文章还赋予了它一种深刻的内涵,甚至还有第三种更深刻、更深远的内涵。一般分析题目的含义应该结合文章内容从本义和引申义去理解。通读全文,我们可以看出:“家徽”在本
文中含义丰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