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ceived an early intervention of clinical treatment transferred from MC to CC or got a longer disease’_free time. Conclusion STR—PCR provide a simple,sensitive and economic approach for monitoring of chimerism after trans。 plantation. Key words short tandem repeats Non——myeloablative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Nematopoietic chimerism 非清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NAST)由于减 量的放、化疗预处理加上强效的免疫抑制,移植后多 形成供、受体细胞不同比例的混合嵌合体,并呈动态 变化¨' 。嵌合体监测对分析植入状态,判断疾病 复发及指导移植后续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短串联重 复序列(STR)是目前检测嵌合体最常用的遗传标 记,我们采用STR—PCR半定量方法对28例接受 NAST的患者进行了嵌合体的检测,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资料 观察对象为2003年至2005年在东南大学附属 中大医院血液科接受NAST的患者28例,男19例, 女9例,年龄15岁~58岁,中位年龄37岁。其中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19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 病(CLL)1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ML)3例,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4例,非何杰金氏淋巴 瘤(NHL)1例。同胞供者24例,无血缘关系供者2 例,HLA配型均为全相合;单倍型亲缘供者2例,均 为DR位点不合。供、受者性别相合18例,性别不 合10例。ABO血型相合21例,血型不合7例。 1.2方法 1.2.1标本收集和处理 术前采集供者和受者外周血2 ml,术后+7天、 +14天、+21天、+30天采集患者外周血,此后据 患者随访时间采集外周血每月1次或每3月1次。 行供体淋巴细胞输注(donor lymphocyte infusion, DLI)治疗后每15天采集受者外周血1次,直至可评 价的终点。移植后早期造血抑制期每次抽血5 ml, 此后每次2 ml,ACD抗凝,于采血后24 h内用红细 胞裂解液裂解红细胞,提取白细胞,用Chelex一100 法快速提取基因组DNA,编号后置一20℃冰箱保 存。 1.2.2 STR基因座的选择 本研究选择STR位点的原则是:均为四碱基重 复序列(错配较少);杂合度较高(有较高的个体识 别能力);等位基因个数适中,平均6~10个(易于 分型);等位基因频率在研究人群所属地区分布较 好。按文献 ’ 选择D5S818、D13S317、D3S1358、 D8S1179、D7S820、D16s539、FGA、vwA 8个位点进 行检测。 1.2.3嵌合体检测 先对供、受者术前标本在上述8个位点进行扩 增,对扩增产物行非连续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 泳和硝酸银染色显影,根据等位基因阶梯(Ladder) 对照阅读各位点的基因型,找出各组供、受体可区 分彼此的有信息位点,按Thiede等 报告的方法进 行分类,选择出I类和Ⅱ类位点,术后标本仅在I类 和Ⅱ类位点扩增,凝胶用UVP成像分析系统进行灰 度扫描后用Gel—Pro 4.0软件分析,选择相应的公 式以整合光密度(IOD)值计算供体细胞嵌合率 (DC)。 1.2.4嵌合体的界定 完全嵌合体(CC):DC>95%;混合嵌合体 (MC):5%<DC<95%;高比例嵌合体(HMC):DC >50%;低比例嵌合体(LMC):IDC≤50%。 2结果 移植1个月后,28例患者中仅1例MDS—RA 患者未检测到嵌合体,造血始终未恢复,ANC<0.1 ×10 /L,骨髓增生极度减低,证明移植失败,于移 植后45天死于严重感染。余27例患者均形成不同 比例的供、受者造血细胞嵌合体,其中22例形成 CC;5例形成MC;2例形成高比例混合嵌合 (HMC);3例低比例混合嵌合(LMC)。所有稳定植 入的患者在+7天时的平均嵌合率是74.71%,此时 尚处于造血抑制期,+14天多数病例达CC,平均嵌 合率是95.74%。移植后随访1.5月~27月,平均11 个月,22例CC患者中3例患者复发前检测到DC 下降,1例在CC状态下复发,长期存活者均保持稳 定CC。5例MC患者中,1例LMC的CLL患者早期 出现移植排斥,+1月时STR—PCR检查仅在vwA、 D7S820、D5S818位点检测到少量的供者型遗传标 记(DC为27%),但血常规检查提示造血恢复,考虑 为早期移植排斥,自身造血恢复,经2次DLI后逐渐 达到CC,并保持稳定CC(见图1);另2例LMC患 者早期复发,1例死亡,1例经二次标准移植后获得 CC。2例HMC患者中的1例为CML,移植后1月即 55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为MC(DC为54%),及时予DLI 1次,DLI后+1.5 型(见图2)。另1例HMC患者+1月后进行性下 月时已有治疗反应,DC上升到80%,出院后患者未 降,脾肿大,骨髓增生明显活跃,诊断为脾功能亢进, STR—PCR检查持续MC,DLI后未见DC上升,+4 月时行脾切除治疗,+8月时转为CC,并保持稳定 CC。 能继续监测嵌合体,+4月时出现遗传学复发(Ph 阳性染色体占90%),再次入院,予DLI 1次,疗效 不佳,迅速出现血液学复发,嵌合体检测为完全受者 4 5 6 图1 1例CLL患者移植排斥予DLI治疗后由MC过渡为CC的电泳图 [1:受者移植前;2:+30d为LMC,予DLI治疗;3:+45d予第二次DLI; 4:DLI后3月接近CC;5:供者;6:等位基因阶梯(Ladder)] l 2 3 4 5 6 7 8 9 l0 誓 ? 曩 羹 图2 1例MC的CML复发患者行DLI治疗后不同时间段的电泳图 [1:受者移植前;2:+30d为MC予DLI治疗;3,4:DLI后30d、45d DC上升; 5:+4月遗传学复发,次DLI治疗;6~8:DLI后15d、30d、45d为完全受者型, 临床血液学复发;9:供者;10:等位基因阶梯(Ladder)] 3讨论 程序检测嵌合体,虽然具有自动化程度高、无交叉污 染、省时快速等优点,但由于多个位点在同一反应管 STR是一类呈高度多态性的遗传标记,STR— PCR技术灵敏、快速,是目前最常用的检测嵌合体 的方法之一 。国内外有多家移植单位采用荧光 标记的多重PCR结合DNA测序仪和基因扫描软件 56 内扩增,其敏感性阈值较单一位点STR—PCR方法 的敏感性低,并且对仪器设备要求高,长期监测费用 昂贵,国内难以普及。我们采用STR—PCR结合聚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银染色以及凝胶成像分析技术 检测嵌合体的方法,首先筛选出能区别供、受体的有 信息的位点,并进一步找出敏感性较高的分析位点, 在移植后嵌合体的长期监测中,我们只需选择对供 受者适合的少数位点进行检测即可反映足够的临床 信息,并且不需特殊的试剂仪器,简便易行。同时我 们还发现,微卫星位点的选择十分重要,并非所有的 信息位点都适合于嵌合体的定量检测,有些位点在 定性分析时有意义,但在定量分析时意义有限。嵌 合体检测的目的主要是在以供者细胞为前提的条件 下发现受者细胞,影响定量分析结果的一个重要因 素是等位基因的长度。由于PCR时存在以下两种 现象影响扩增效率的一致性:(1)短片段优先扩增; (2)平台效应。因此,在选择分析位点时,应满足受 者等位基因长度小于供者等位基因长度。同时我们 进一步发现,如果目的基因是纯合子,则检测的敏感 性更高。但在实际应用中,如果患者和供者的血缘 关系非常近,有可能找不到符合上述条件的STR位 点,就不得不选择一些敏感性较次的位点。 我们的研究发现植入成功的患者在+14天多 数达CC,在之后的随访中,凡长期存活的病例都能 保持稳定CC,5例MC均不稳定,有DC进一步下降 导致移植排斥和复发的倾向。此结果提示早期供体 植入率是影响NAST能否发生移植排斥的重要因 素,+100天内更应加强嵌合体监测并及时采取预 防措施。STR—PCR技术可在严重粒细胞缺乏阶段 实施,嵌合体检测虽然不能直接检测出残留的白血 病细胞,但由于受体细胞比例增加与移植排斥和复 发的危险性高度相关 j,因此可通过定量检测供 体细胞嵌合率,来判断患者体内残留的受体细胞水 平。DLI是移植后临床干预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诱导的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graft versus leukemia effect,GVL)在肿瘤细胞负荷低时易发挥根治性作 用,把握DLI的时机和数量是取得较好疗效的关键。 STR—PCR通过定量检测DC的消长趋势,可以确定 实施DLI的时机和强度,判断DLI的疗效,尤其适用 于无特异性肿瘤标志基因异常的恶性血液病患 者 。 因此,我们认为,在移植后嵌合体的长期监测 中,STR—PCR结合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银染色 以及凝胶成像分析半定量检测嵌合体的方法是一种 简单、敏感、经济的监测方法。 参考文献 [1]Le Blanc K,Remberger M,Uzunel M,et a1.A com— parision of nonmyeloablative and reduced—intensity conditioning for lalogeneic stem—cell transplantation[J].Transplantation, 2004,78(7):1014—1020 [2]Michaffet AS,Fumt S,Le QH.et a1.Impact of chim— erism analysis and kinetics on allogeneic ha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outcome after conventional and reduced——in-- tensity conditioning regimens[J].Br J Haematol,2005,128 (5):676—689 [3]杜志淳,李莉,林源,等.“中国罪犯DNA数据库” 模式库——13个STR位点基因在中国人群中的分布[J]. 法医学杂志,2000,16(1):1—5 [4]俞卫东,闵涯邻,张斌,等.江苏地区汉族人群15 个STR基因座遗传频率调查[J].中国法医学杂志,2003, 18(4):245—246 [5]Thiede C,Florek M,Bomha M,et 1a.Rapid quanti— ifcation of mixed chimerism using multiplex ampliifcation of short tandem repeat markers and fluorescence detection[J].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1999,(23):1055—1060 [6]Nollet F,Billet J,Selleslag D,et a1.Standardisation of multiplex fluorescent short tandem repeat analysis for chimer— ism testing[J].Bone Ma ̄ow Transplant,2001,28:511—518 [7]Elmaagacli AH.Real—time PCR ofr monitoring mini— mal residual disease and chimerism in patients after allogeneic transplantation.Int J Hematol,2002,76(Suppl 2):204—205 [8]Chalandon Y,Vischer S,Helg C,et 1a.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chimerism after allogene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by PCR ampliifcation of microsatellite markers and capillary electro— phoresis with fluorescence detection:the Geneva experience [J].Leukemia,2003,17:228—231 [9]万理萍,王椿,彦式可,等.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 植后的嵌合状态分析[J].中华内科杂志,2006,45(6): 485—488 [10]Bader P,Kreyenberg H,Hoelle W,et a1.Increasing mixed ehimerism is an important prognostic factor for unfarorable outcome in children with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after allo— gene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possible role for pre—emptive immunotherapy[J].J Clin Oncol,2004,22:1696—1705 收稿2007—11—16 5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