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幼儿感知觉的发展

2020-01-09 来源:步旅网
幼⼉感知觉的发展

⼈⽣最初的两年,即⾔语形成之前,⼉童主要依靠感知觉认识世界。

  西⽅⼉童⼼理学的始祖普莱尔(W,Preyer,1842—1897)所著的《⼉童的⼼理》⼀书,其英译本题为《幼⼉的感觉与意志》。该书记述了他对⾃⼰⼩孩的系统观察。他每天观察3次,早上、中午、晚上各⼀次,从初⽣到3岁末,作出了“完全的⽇记”。该书的主要部分是研究幼⼩⼉童的感觉。

  的瑞⼠⼼理学家⽪亚杰,把⼉童初⽣到两岁称为认知发展的“感知运算阶段”,认为这是认知发展的第⼀个阶段。在这个阶段,⼉童依靠从感官得来的信息对环境刺激作出反应。如果⼉童不能⽤感官接触到某个客体,即不能看到、听到或接触到等等,⼉童就不去寻找该客体,即认为它不存在。

  在幼⼉的认知活动中,感知觉占据重要地位。以感知和思维相⽐,感知在3—6岁⼉童的认知活动中仍占优势。可以说,幼⼉是借助于形状、颜⾊、声⾳来认识世界,⽽不是依靠语⾔交往所获得的知识来认识。幼⼉的思维活动虽然已经有所发展,其思维仍然紧紧依靠感知的形象。⽐如,在⽪亚杰的守恒实验中,幼⼉对物体长短、⼤⼩,对液体容量的多少等等的判断,往往根据直接感知的形象,⽽不是事物的本质。换句话说,幼⼉的思维常常受感知所左右。

  同样,幼⼉的记忆,也直接依赖于感知的具体材料。对直接感知过的形象的记忆,⽐对语词记忆的效果好。  此外,幼⼉的情绪和意志⾏为,也常受直接感知的影响⽽变化。

  幼⼉感知的发展是思维发展的基础。神经⽣理学的材料也证明了感知觉在幼⼉的认识活动中的重要性。如果幼⼉期发⽣⽪层视觉区域的功能障碍,会影响思维活动的发展,⽽成⼈的这种障碍,只影响视觉的分析综合活动,不影响较复杂的思维活动。

  ⼉童感知觉的发展不仅对整个认识活动有重要作⽤,⽽且对控制⾃⼰的⾏动也有⼀定意义。感知的反馈,即通过感知的纠正这个中间机制,能够促进有⽬的的⾏动的发展。  (⼀) 视觉的发展

  1.视觉集中          

  新⽣⼉视觉调节机能较差,视觉的焦点很难随客体远近的变化⽽变化。据⼀些研究认为,视刺激在2英尺之内,眼睛晶体的功能发挥,视刺激理想的焦点是在距眼睛的8英⼨处。多数研究表明,婴⼉要到两个⽉时才能⾃⼰改变焦点,直到四个⽉时才能象成⼈那样改变晶体的形状,以看清不同距离上的客体。

  新⽣⼉已能⽤眼睛追随视刺激。在新⽣⼉头的上⽅出⽰⼀个4英⼨的红环,由头的⼀边向另⼀边作⽔平⽅向的弧形移动,然后作垂直⽅向的移动。结果发现,刚出⽣的婴⼉中有26%能⽴即⽤眼睛追随红环,出⽣后12-48⼩时的婴⼉中有76%能作出同样的反应。追随⽔平⽅向移动的刺激⽐追随垂直⽅向移动的刺激容易。

  婴⼉视觉集中的时间和距离都随年龄的增长⽽增长。3-5周岁的婴⼉仅能集中5秒,第3个⽉已达到7-10分钟;3-5周的婴⼉注视距离为1-1.5⽶左右,3个⽉时达到4-7⽶左右,6个⽉时已能注视远距离的客体。

  婴⼉最初注视客体的性质较被动,总是由客体的刺激引起。3个⽉左右婴⼉开始主动地搜寻视觉刺激物。   2.视敏度的发展

  所谓视敏度是指视觉系统分辨最⼩物体或物体细节的能⼒。已有的研究表明,出⽣⼏周的婴⼉就表现出对不同图形的视觉偏爱,或对新异刺激表现出去习惯化,这表明他们对视觉刺激已具有⼀定的区分能⼒。近年来,⼜发展了对婴⼉的视敏度进⾏定量研究的⽅法。这种⽅法通常是采⽤间隔排列的⿊⽩等宽条纹(或栅条)图案作为测量⼯具。图案上⿊⽩条纹越窄,就越难看出是有条纹的图案。因此,婴⼉能够分辨的图案上的条纹的宽度可以作为衡量他的视敏度⾼低的指标。

  我国研究材料说明,1-2岁⼉童视⼒为0.5⼀0.6,3岁时视⼒可达1.0,4-5岁后视⼒趋于稳定。我国眼科研究证明,学龄前是弱视治疗的期,12岁以后疗效较差。

  戴顿和琼斯(1964)等指出,10岁⼉童锐敏度有显著增长。法拉波诺娃(1963)也指出,10岁时视觉调节能⼒。⼀般来说,⼉童晶状体的弹性,所以折光和调节能⼒。年龄更⼤⼀些,则会发⽣⽔晶体的弹性降低现象。⼉童能看清距离眼前仅 6cm的物体,⽽⽼年⼈看物体的距离要拉长,甚⾄达40cm之多。

  ⽬前⼤量研究已证实,5个⽉的胎⼉即已有了视觉反应能⼒以及相应的⽣理基础,幼⼉已具备⼀定的视觉能⼒,获得了基本视觉过程,视敏度达20/200⼀20/400。  

  3.颜⾊视觉的发展

  颜⾊视觉是指区别颜⾊细微差异的能⼒,也称辨⾊⼒。⼀般认为,⼉童从3、4个⽉起就能分辨彩⾊与⾮彩⾊。红颜⾊特别能引起⼉童的兴奋。4—8个⽉的婴⼉最喜欢波长较长的温暖⾊,如红、橙、黄⾊,不喜欢波长较短的冷⾊,如蓝紫⾊,喜欢明亮的颜⾊,不喜欢暗淡的颜⾊。

  ⼉童掌握颜⾊有⼀定的顺序。国外曾有⼈⽤配⾊法研究⼉童掌握颜⾊的顺序。所谓配⾊法即按直观范例正确选择颜⾊。向⼉童出⽰⼏种基本颜⾊,然后让⼉童拿出相同的颜⾊与其配对。如果配得正确就说明⼉童已能辨别这种颜⾊。⽤配⾊法发现2岁⼉童有19%能正确配出黄⾊。8%能配出黄红两⾊;3岁⼉童史有82%能配出黄⾊,64%能配出黄⾊、红⾊。51%能配出黄⾊、红⾊、蓝⾊和绿⾊,21%能配出其余的颜⾊(紫⾊、橙⾊)。从这⼀个研究可以看出⼉童掌握颜⾊的顺序为黄-红-绿-蓝-紫-橙。

  ⼤量研究证实,婴⼉的颜⾊视觉的发展有如下⼏个特点:①婴⼉出⽣后的3个⽉中,颜⾊视觉有很⼤发展;②婴⼉在2个⽉时已能对某些不同的波长作出区分;③婴⼉在3个⽉时,其颜⾊视觉的基本功能已接近成⼈;④3、4个⽉婴⼉的颜⾊知觉已发展得很好,4个⽉时已表现出对某种颜⾊的偏爱,且已具有正确的颜⾊范畴性知觉。   (⼆)听觉的发展

  ⾃从⼀百年前,⼉童⼼理学家W.普莱尔提出“⼀切幼⼉刚刚⽣下来时都是⽿聋”的看法以来,关于新⽣⼉何时开始有听觉的问题⾄尽尚有争论。但是,新⽣⼉已有良好的听觉能⼒已为许多实验研究所证实。  1、胎⼉的听觉反应

  许多事实和研究都说明,胎⼉对声⾳有所反应。因此可以说,胎⼉已经有听觉反应。⽪柏尔(Peiper,1925)曾发现,很多胎⼉通过运动对⼤的声响和汽车喇叭声发⽣反应。特鲁布(Truby,H)指出,6个⽉以上的胎⼉对母亲的语⾔有反应,对不同的乐声甚⾄有不同反应。⽐如,“听到”贝多芬的乐曲以及各种摇摆舞曲,胎⼉⽤⼒踢腿。

  美国北卡罗来纳⼤学的研究者(1948),利⽤听觉使16名胎⼉建⽴了对振动的踢腿条件反射。其⽅法是,在距离母亲⼏尺外的地⽅呈现⼀种很响的声⾳,随即呈现某种振动。胎⼉有踢腿反应。后来没有响声,只有振动,胎⼉也踢腿。

  克莱门兹将扩⼤器放到孕妇的腹部,在播送磁带录⾳时,通过压⼒传感器,可以测知胎⼉的听觉反应,她发现20周的胎⼉对声⾳有反应。

  2、新⽣⼉的听觉发展

  许多研究证明,新⽣⼉对不同的声⾳,声⾳的不同⾳调,纯度,响度,强度,持续时间等等都有不同的反应。⽐如,在陈帼眉等的观察中(1984),⽣后2⼩时⾄3天的新⽣⼉,19⼈中16⼈对离⽿边半尺的铃声和板声有睁眼、眨眼、皱眉等等反应,个别(⽣后39⼩时的)向声源转头,但⽆1⼈对⾳叉发⽣反应。新⽣⼉的个体差异也导致对不同声⾳有不同的反应。例如,克伊尔思雷(Kearsley,1973)发现,新⽣⼉对时间拖得长⼀些的纯⾳有反应。⽪克等(Pick等,1970)的研究指出,新⽣⼉对⾳强在40-70分贝之间的声⾳发⽣⼼律、肌电、呼吸、眨眼的变化反应。⼀般⼈说话的声⾳,属于这个范围内,对新⽣⼉已经起刺激作⽤。对于⾳⾼,新⽣⼉能够在 600⼀900次/秒范围内发⽣反应。  3、幼⼉的听觉发展

  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在掌握语⾔、接触⾳乐环境的过程中,学前⼉童的听觉不断发展。

  在辨别声⾳细微差别⽅⾯,前苏联的研究材料指出,⼤班幼⼉⽐⼩班幼⼉强得多。⼩班幼⼉往往由于不能区别发⾳上的细微区别.⽽不能学会正确发⾳。根据英多维茨卡娅的研究,幼⼉的⾳⾼差别感受性逐渐提⾼。前苏联阿尔⾦的研究还指出,5—6岁⼉童平均能在55—65厘⽶距离外听到表的摆动声,6⼀8岁⼉童则在100⼀110厘⽶之外就能听到,说明从6岁到8岁,听觉感受性可提⾼⼀倍。⽪克(Pick,1970)等对 5⼀14岁⼉童听觉的研究,发现在12-13岁以前,听觉感受性⼀直在增长。

  ⼉童听觉的个别差异很⼤。廖德爱等的研究(1983)说明,新⽣⼉的听觉反应强度和形式有较⼤的个别差异。他们把⽣后24⼩时内新⽣⼉的听觉反应强度分为5等。微弱⽽明显的表现为眨眼或嘴动⼀下;稍⼤的反应有睁开眼、蹙皱⾯孔(皱⿐、皱额头等),稍强的反应是头扭动⼀下,或⾯部带有哭相,较强的反应是眼珠转动、头、眼有寻声运动;很强的反应则是扭头张望或哭闹。上述英多维茨卡娅的研究指出,幼⼉⾳⾼的差别阈限,5⼀6岁年龄组从低到⾼为9⼀25赫之间,6—7岁年龄组是8—20赫之间,看来,个别差异有随年龄增长⽽缩⼩的趋势。  (三)嗅觉的发展

  嗅觉感受器位于⿐腔顶端⼀个很⼩的部位。不少实验研究证明,新⽣⼉已能区分好⼏种⽓味。如有个研究把婴⼉放在⼀个

记录活动⽔平的稳定性测量器上。腹部围有测量呼吸随呼吸描记器,然后⽤棉花签蘸上有⽓味的物质放在婴⼉⿐下10分钟。新⽣⼉闻到⼀种⽓味,呼吸就会加快,动作也会增多。该研究表明新⽣⼉已能分辨四种⽓味。还有⼀些研究告诉我们,新⽣⼉对⽓味的空间定位也相当敏感,他们回避令⼈不愉快的⽓味的次数要多于朝向这种⽓味的次数。另外有个研究表明,出⽣才1周的婴⼉已能辨别母亲的⽓味和其它⼈的⽓味。实验者把两个喂奶母亲⽤过的胸垫分开放在婴⼉头的上⽅,结果发现婴⼉转过头来注视他们母亲⽤过的胸垫的次数多于陌⽣母亲⽤过的胸垫。这就是说,在出⽣后短短的⼏天内,婴⼉已会认识⾃⼰母亲的⽓味。灵敏的嗅觉有其重要的⽣物学意义,它可以保护婴⼉免受有害物质的伤害。同时早期发达的嗅觉还可以指导⼉童了解周围的⼈和东西。嗅觉的发展相当稳定。⼀个⼈在6岁-94岁之间嗅觉保持了相送⾼的⼀致性。很少有嗅觉下降的证据。  (四)味觉的发展

  早在1932年,詹森(Jensen,K)就利⽤吸吮反应的变化研究新⽣⼉的味觉。发现他们对⽔、葡萄糖和各种盐溶液的吸吮反应跟对⽜奶的反应并不相同,⽽且,他们的吸吮还会随盐溶液浓度的变化⽽变化,近来有些⼼理学家进⼀步确定新⽣⼉还能区分不同浓度的糖溶液,他们为了尝尝甜的味道甚⾄还放慢吸吮的频率。婴⼉在出⽣最初⼏天就存在味觉的性别差异,⼥婴⽐男婴更喜欢甜味。  (五)肤觉的发展

  肤觉包括触觉、温度觉和痛觉。这三种感觉对维持个体的⽣命具有直接的⽣物学意义。

  新⽣⼉触觉已很发达,⾝体不同部位受刺激就会作出不同反应。其中对触觉刺激最为敏感胸部位有嘴唇、⼿掌、脚掌、前额和眼睑。如⽤刺激物接触嘴唇时就会产⽣觅⾷反射和吸吮反射,抓新⽣⼉的脚掌时就会引起巴宾斯基反射。新⽣⼉对⽪肤刺激的敏感性已与成⼈相差⽆⼏。 在胎内,胎⼉⽣活的环境温度相对说来是恒定的,对温度反应迟钝。⽣前两个⽉⾝体内长出⼀层脂肪层,以帮助胎⼉出⽣后调节体温。不少早产⼉死亡的⼀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缺乏这层保护层,⽆法适应体外环境温度的变异。新⽣⼉体温⽐成⼈⾼,对冷热已相当敏感。

  新⽣⼉对痛觉刺激的感受性早有表现,但与其他感受能⼒相⽐,对痛觉刺激的反应能⼒要差些。 肤觉的感受性有性别差异,⼥孩较敏感。这在新⽣⼉那⾥与在成⼈那⾥都是如此。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