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中级基础知识要点

2020-01-28 来源:步旅网
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中级基础知识(要点)

第一章 出版概论

一、“出版”的概念和出版活动的构成要素、前提和特征。 (一)概念:出版,是指编辑、复制作品并向公众发行的活动。 最早在我国使用“出版”一词:1833年创办于广州的中文月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的编辑序言。

最早在我国法律文件上使用“出版”一词:1906年清朝政府颁布的《大清印刷物专律》。把出版物称为“记载物件”。 在我国,给“出版”做出明确的定义,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

我国强调编辑、复制、发行三个要素不可分割的整体性;西方着重于“公之于众”。

(二)出版活动三要素:编辑、复制、发行

编辑是指策划、组织、审读、选择和加工作品的活动,它是复制和发行的前提。

复制是指以各种方式根据作品内容制成一份或多份与其内容信息相同的物件的活动。

发行是指出版单位通过商品交换将出版物传送给消费者的活动。 出版活动的前提是作品。出版界所说的“作品”是指可以转化为出版物的作品。并非所有的作品都能成为出版的前提,如建筑作品、模型作品。出版活动的三要素在出版过程中形成精神生产、物质生产和产品流通三个有机结合起来的阶段。编辑劳动和复制劳动只能创造价值,但不能实现价值。

(四)出版活动的特征:是一种文化活动

1.文化的记载、传播、交流和传承 2.不同劳动的有机结合 3.政治性和思想性 4.经济性和产业性 ★出版活动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它的文化功能实现的。

★出版过程中形成精神产品生产、物质产品生产和产品流通三个有机联结的阶段。

二、出版活动与社会的关系。

社会发展对出版活动有决定性影响;出版活动作为意识形态和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对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的发展,又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

(一)社会发展对出版活动的决定性影响:

1.政治制度和政治环境决定出版活动的命运。 2.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出版活动提供物质条件。

3.科学技术是出版活动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4.社会文化的发展为出版活动提供活力。

(二)出版活动对社会发展的能动作用: 1.对政治发展的影响:

(1)形成舆论导向。 (2)深化思想政治教育。 (3)促进社会和谐。 2.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1)提高劳动力素质,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 (2)促进人们更新经济理念,推进经济发展。

(3)迅速传递各种社会信息,加快经济发展速度。 3.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1)发现先进科技成果并促进其迅速传播,使它们尽快变成现实的生产力。

(2)对科学知识的宣传普及,提高了全民族的科学素养和技术能力。 (3)科技读物使人们形成反对迷信、崇尚科学的社会观念。 4.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1)增进文化积累。 (2)推进文化创新。 (3)优化文化选择。 (4)促进文化交流。

三、我国出版工作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和主要任务。

2006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公布了《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规定了我国文化工作的指导思想,这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紧紧围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伟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一)出版工作的指导思想: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三个代表是指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

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是指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出版工作的方针原则:(记忆方法:双为双效、双百双用、质量、开放)

1.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双为)

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双百双用) 3.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双效) 4.坚持质量第一 5.坚持走改革开放之路

(三)我国出版工作的根本任务,是促进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具体任务包括: 1.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阐释科学发展观 2.传播和积累科学文化知识 3.弘扬民族优秀文化 4.促进国际文化交流 5.丰富和提高人民的精神生活 四、出版物的要素、种类和特殊性。

出版物是精神文化成果中经过编辑加工、复制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上,通过发行而得以在社会上传播的作品。 (一)出版物必须具备三个要素:

1.具有经过编辑加工的以文字、图形、图像、声音或其他符号形式表现的精神文化内容,可供阅读、欣赏。

2.具有承载这些精神文化内容的物质载体。 3.具有一定量的复本,可以向公众传播。

(二)出版物的种类有六大类: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互联网出版物。

其中,图书、报纸和期刊合称为“纸介质出版物”或“印刷型出版物”。最早出现的出版物是图书,然后是报纸、期刊。 (三)出版物的特殊性:

1.既是精神产品又是物质产品的两重性,是出版物最重要的特殊性。 2.使用价值与社会效用关系上的特殊性:使用价值与社会效用既可能一致,也可能背离。

3.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既可能统一又可能对立的关系,是出版物的特殊性之一。正确处理这两个效益之间关系的原则是: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

4.出版物生产数量与成本、利润关系上的特殊性:仅生产数量上的变化便会导致利润率的巨大变化。 五、出版资源的概念和特点。 (一)出版资源的概念:

出版资源是出版产品形成过程中必须加以开发、利用的各种社会资源,包括人才资源、信息资源和物质资源。 1.人才资源由出版者队伍、作者队伍等构成。

2.信息资源由出版物的精神文化内容、全社会的文化积累、出版单位和出版物的品牌信息以及市场的文化需求信息等构成。信息资源不是消耗型资源,而是再生型资源。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途径:紧紧跟上社会

的发展,提出新的选题;整合已有出版物中的信息;即使更新已有成果;着力打造品牌并扩大其影响;开发国外资源;组合运用多种媒体。 3.物质资源由生产出版物所需的各种物质材料以及各种有形资产构成。 (二)资源的特点 人才资源的特点:

1.不但包括本行业的从业人员,还包括行业外的作者和特约编辑等专业人员。

2.既要有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文化素养和专业学科素养,又要有相当的经营管理才能。

3.特别强调人才的多样性和结构的合理性。

信息资源的特点:已经生产出来的出版物,不仅是它的产品,而且常常也是它进行再生产的生产资料。 六、出版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一)开发和利用的途径:

1.紧跟社会的发展 2.整合已有出版物中的信息 3.更新已有成果 4.打造品牌并扩大影响

5.开发国外资源 6.运用多种媒体 (二)要注意的问题:

1.有一定的深度 2.重视调查研究 3.要有创新意识 4.提高信息把握能力 5.注重信息质量,提高使用价值 七、我国出版业的性质、特点以及结构组成。 (一)我国出版业的性质特点:

1.属于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地 2.具有产业经济属性 3.富有文化创意性 4.与信息技术有天然的适应性 5.事业和产业的有机统一 (二)我国出版业的构成:

1.出版单位:是从事出版活动的机构,包括图书出版社、音像出版社、电子出版物出版社、期刊社和互联网出版单位。

(1)出版社可以在国家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出版各种相应种类的出版物。

(2)期刊社的编辑出版部门与期刊的主办单位以及期刊登记机关必须位于相同的省级行政区域内。期刊社可以设立办事处、联络处等派出机构或与广告经营单位建立协办关系,但派出机构和协办单位不得从事采访、编辑活动。新闻出版总署认定具有新闻采编业务的期刊社,可以在登记地以外的地区设立只从事采编活动的记者站,但必须报经拟设立机构所在地省级出版行政部门批准。

2.制作单位:对精神生产内容进行技术加工处理,制成能够据以批量复制出版物的、具有一定物质形式的“母版”的专门单位。设立出版物制作单位,必须按照法定程序履行报请审批或备案的手续。未取得合法资质者不得从事出版物制作经营业务。

3.印刷复制单位:我国对印刷复制单位的设立实行许可制度。未经一定级别的出版行政部门审批许可,任何单位都不得经营出版物的印刷、复制业务。

4.发行单位:我国对发行单位的设立实行许可制度。未经一定级别的出版行政部门审批许可,任何单位都不得经营出版物的发行业务。

5.出版专业教育、科研单位。

八、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的类别、技术职务级别、职业资格要求和主要职责。

(一)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分为三大类:编辑类;技术编辑类;校对类。 (二)技术职务级别:

编辑类分初级、中级、高级三种,即助理编辑(初级)、编辑(中级)、副编审(高级)、编审(高级)。 技术编辑类分初级、中级两种,即技术设计员(初级)、助理技术编辑(初级)、技术编辑(中级)。 校对类分初级、中级两种,即三级校对(初级)、二级校对(初级)、一级校对(中级)。

(三)职业资格要求:详见第四章第四题(三)。 (四)主要职责: 1.编辑类: (1)助理编辑: ●协助编辑进行工作。

●在编辑指导下,搜集整理有关学科的情报、信息,练习组稿。 ●在编辑指导下,初审和加工稿件,协助发稿。 ●检查样书,练习撰写书讯、书评。 ●分担编辑室内其他工作。 (2)编辑:

●搜集研究本学科的学术动态和编辑出版信息,提出选题设想,进行组稿。

●独立审读、加工整理稿件,检查图书成品。

●做好图书宣传工作,撰写书讯、书评。 ●总结编辑工作经验,指导、培养助理编辑。 (3)副编审

●搜集研究有关学科的学术动态和编辑出版信息,提出改进编辑工作的建议或方案。

●制定选题规划,指导有关编辑人员组织实施。 ●担任重要书稿的责任编辑。

●复审或终审稿件,解决审稿中的疑难问题。 ●对有关图书进行评论。

●总结编辑工作经验,撰写编辑学(或技术编辑学、校对学)方面的论著或教材,指导和培养专业人才。 (4)编审

●搜集研究有关学科的学术动态和编辑出版信息,提出改进编辑工作的建议或方案。

●制定选题计划和组稿计划,组织社会力量或有关编辑人员实施。 ●复审或终审稿件,解决审稿中的疑难问题。 ●必要时对重点书稿进行审查、加工。

●总结编辑工作经验,撰写编辑学方面的论著或教材,指导和培养专业人才。

副编审、编审履行复审或终审职责还须具有相应的行政职务,否则只能提出审稿意见,不能签发稿件。 2.技术编辑类:

(1)技术设计员: 在技术编辑指导下,承担一般书稿的技术设计、印制设计,或插图、制图等工作。

(2)助理技术编辑:在技术编辑指导下,承担一般书稿或复杂书稿的技术设计、印制设计,或插图、制图等工作。 (3)技术编辑:

●承担书稿,尤其是重要或复杂书稿的技术设计工作。 ●研究选择特殊书稿的设计方案。

●解决有关疑难问题,指导助理技术编辑、技术设计员进行工作。 3.校对类:

(1)三级校对:在一级校对的指导下,承担一般书稿的初校、二校工作。

(2)二级校对:在一级校对的指导下,承担一般书稿或复杂书稿的校对工作。 (3)一级校对:

●承担各种书稿的校对工作。

●承担各种书稿校样的文字技术整理和付印样通读工作。 ●检查各校次的校对质量,解决校样中的疑难问题。 ●指导二级校对、三级校对进行工作。

九、出版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学科内容和相关学科。

(一〕学科性质:出版学是研究出版活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其目的是为出版活动提供理论指导。出版学是行业之学,领域之学,其学科性质属于应用科学,不是基础科学。

(二)研究对象:出版活动及其发展规律.出版物、出版业和出版物市场是出版学研究的三个重要范畴。 (三)学科内容:

1.总体任务:在充分把握出版活动性质的基础上,研究出版活动规律。 2.具体任务(8项):

(l)研究出坂物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特点及关系 (2)研究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3)研究编辑、复布屿发行之间的关系 (4)研究出版活动和社会的关系

(5)研究出版物市场和出版物营销 (6)研究出版队伍的建设 (7)研究出版业的管理和经营 (8)研究中外出版历史

3.相关学科:目录学、版本学、校助学、文献学、传播学、新闻学、文化学、社会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等 最早在文章中使用“出版学”的事中国人杨家骆。 4.开展出版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1)只有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出版活动实践,才能树立正确的出版观念,不断适应飞速发展的形势,积极应对来自各方面的挑战;才能正确发挥出版工作者的智慧和才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为出版业的繁荣、发展作出贡献。

(2)只有依靠出版学的学科建设,才能从根本上满足各方面对出版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并使出版专业人才的素养能够在持续、正规的培养中不断得到提高。

(3)只有对出版学有足够的理论兴趣,才能更加热爱出版工作,自觉地在出版业这个大学校里吸取丰富的营养,才有可能在出版工作岗位上不断成长,最终成为有精湛造诣的学者专家。 第二章 编辑概论

一、“编辑”的概念和编辑工作在出版工作中的地位。

(一)“编辑”的概念:以生产出版物的精神文化内容为目的,策划、组织、审读、选择和加工作品的一种专业性的精神生产活动,是出版物复制和发行的前提。最早的编辑活动是书籍编辑活动。 (二)“编辑”的地位:整个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 (l)编辑工作对出版工作的全局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和影晌. (2)编辑是出版物复制和发行的前提. (3)编辑工作对出版单位经营具有重要作用.

二、编辑过程的基本环节和编辑工作的特点、基本功能.

(一)基本环节:信息采集、选题策划、组稿、审稿、签订出版合同、加工整理、整体设计、审定发稿、校样处理、样品检查、出版物宣传、反馈信息收集。 期刊编辑过程中一般没有“签订出版合同”环节。 (二)编辑工作的特点: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创造性、选择性、加工性、中介性

(三)编辑工作的基本功能:

1.文化生产中的设计、组织功能 2.文化传播中的选择、导引功能 3.文化创造中的优化功能

三、对编辑人员的基本素质、能力和责任的要求。

(一)编辑人员的基本素质:政治素质、思想素质、文化素质(知识广博、博中求专)、职业素质(职业追求、职业敏感和职业作风) (二)编辑人员的能力:政治认知能力、策划能力、语言文字能力(规范能力、加工能力和写作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判断能力、信息感知能力、审美徒力.

编辑策划能力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以下四个方面:是否充分收集和分析信息;是否别处心裁,富有创新意识;是否熟悉出版实务,懂得经济核算;是否了解消费者,把握出版物市场变化趋势

(三)编辑人员的责任:政治责任、社会贵任、把关资任、宣传引导资任。

四、编辑与作者、读者的相互关系以及编辑的作者工作和读者工作. (一)编辑与作者、读者的相互关系:

1.编辑与作者的关系:同志式的互助合作关系.编辑离不开作者,作者劳动是编辑劳动的前提,作者的劳动成果是编辑的劳动对象。作者也离不开编辑,没有编辑劳动的投入,作者的劳动成果就无法通过社会传播实现其社会价值.对正当的、合理的、健康的需求,尽可能给以充分满足。

2.编辑与读者的关系:读者是编辑的服务对象.读者是作者、编辑的劳动价值和社会作用的实现者.“为读者服务”不意昧着编辑应该消极地迎合读者,编辑应该引导读者、提高读者,作读者的良师益友. 3.编辑是沟通作者与读者关系的桥梁:编辑向作者及时传达读者的需求信息;编辑向读者及时发布凝结了作者大量劳动的出版物供应信息.

(二)编辑的作者工作:发现作者、选择作者、建立作者队伍数据库、与作者保持经常联系、为作者服务、维护作者权益。

(三)编辑的读者工作:调查读者、为读者服务、认真处理读者来信. 五、编辑学的学科建设及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编辑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从中国开始的.

最早以“编辑学”命名的专著,1949年在广州出版的李次民所著《编辑学》。

六、编辑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

(一)编辑学的研究对象:编辑活动的性质、任务、作用及其发展规律. (二)编辑学的研究任务:

1.研究编辑活动与其他活动的关系 2.研究编辑过程 3.研究编辑与作者、读者的关系

4.研究编辑活动的创造性及其特点 5.研究编辑队伍的建设和管理 6.研究编辑历史 第三章 出版历史知识 一、文字与文献载体的变迁. (一)文字的产生与演变:

1.文字出现之前,记录信息的方法:结绳记事、刻契记事、图画表意 2.汉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六千年以前: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陕西西安半坡文化,河南安阳小屯村发现了殷商时代甲骨文。

(1)由表意图简化为约定俗成的象形文字,是汉字产生过程中的重要质变。

(2)仓颉造字:《说文解字•叙》、《竹书纪年》、《世本•作篇》、《荀子•解蔽》。

(3)简牍相关:杀青、尺牍、版图、书札、篇籍。

(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书籍载体由简帛向纸过渡的转折时期。 3.汉字字体的演变分为三个阶段: (l)从商周甲骨文、金文变为小篆

(2)从小篆变为隶书一一最大的一次变化,标志着汉字由古文字阶段进入了今文字阶段. (3)从隶书变为楷书 (二)文献载体的变迁

1.纸发明以前的文献载体:甲骨、青铜器、石头、简犊、嫌帛. 2.简策是竹片,单片称“简”,多片竹简编连在一起称“策”.版犊是木片,简称“犊”。

3.与简犊有关的图书术语:版框、行款、天头、地脚,卷、册、杀青、尺犊、版图、书札、篇籍.

4.纸张的发明不晚于西汉时期,西汉古纸:添桥纸、金关纸、马圈湾纸。东汉时期,宦官蔡伦改进了造纸技术,制造出的“蔡侯纸”大大促进了纸张的晋及应用.

(1)由表意图简化为约定俗成的象形文字,是汉字产生过程中的重要质变。

(2)仓颉造字:《说文解字•叙》、《竹书纪年》、《世本•作篇》、《荀子•解蔽》。

(3)简牍相关:杀青、尺牍、版图、书札、篇籍。

(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书籍载体由简帛向纸过渡的转折时期。 二、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

(1)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术是宋代毕昇发明的。

(2)沈氏活版:《玉堂杂记》、《近思录》、《小学》、《经史论说》、《泥板试印初编》。

(3)明崇祯十一年出现了用木活字排印的《邸报》。

(4)清朝最大的一次采用木活字印书的活动是乾隆年间排印《武英殿聚珍版丛书》,主办人金简。

(5)中国古代制作活字的材料有泥、木、铜、锡和陶瓷。

(6)清代雍正年间出版的《古今图书集成》,全部采用铜活字排印,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铜活字印刷。

(7)饾版后人称作“木版水印”,配套技术为拱花。

(一)雕版印刷:最早的雕版印刷品:西安市出土梵文陀罗尼经咒单页,为唐初印刷品,不晚于公元690-699年.韩国庆州佛国寺发现的《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印本,是公元702-704年的唐武周刊本.

(二)泥活字印刷: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术是宋代毕异发明的.泥活字印刷的图书:宋朝周必大印刷的《玉堂杂记》,元朝姚枢印刷《近思录》《小学》《经史论说》,清代翟金生印刷《泥版试印初编》. (三)木活字印刷:首先在西夏使用.木活字印刷品:元代王祯,在公元1298年排印了《放德县志》.最早系统叙述木活字印刷的文献:元代王祯作《造活字印书法》一文。我国报纸用活字印刷的开端:明代(公元1638年)用木活字排印的《邸报》。清朝最大一次采用木活字印书活动:乾隆年间,排印《武英殿聚珍版丛书》134种,主办人金简.金

简把这改印数活动写成总结,名为《钦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该文内容比王祯的《造活字印书法》更为详明具体,是我国活字印刷史上的重要文献.

(四)铜活字印刷:明代弘治、嘉靖年间,江苏无锡、常州、苏州一带盛行铜活字印刷,其中,无锡华氏和安氏家族最为有名.我国现存最早的铜活字本:明代华氏会通馆印行的《宋诸臣奏议》.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一次的铜活字印刷:清代雍正年间出版《古今图书集成》,全书一万卷,全用铜活字排印。

(五)活字印刷的局限:活字印刷并未取代雕版印刷成为主流出版技术。原因如下:雕版可以收藏数十年乃至数百年,重印不难,而活字印刷每一次重印,都必须费工重排,在一次印数较少的情况下,反而不如雕版经济.

(六)套版印刷:“涂版”或“套色”:在同一块版上施以不同的颜色,一饮印成。

“套版”或“套印”:将同一版面的不同颜色分别刻版、施色,分几次套印而成.

套版由涂版发展而来,版面色彩表现更细腻.套版印刷使印刷进入彩印时代.

明代盛行的批点古书风气,促进了套版印刷的广泛应用.套版印刷的广泛应用,是在明代后期.明代的套版印刷,最著名的有吴兴的闺氏和凌氏.阂、凌两家共刻印套版书籍117部,计145种.

(七)版画:明代,反映市民生活的戏曲小说风行,这些书都附绘木刻插图.其中尤以徽州的刻工技艺最为出色.代表作有《集雅斋画谱》、《诗余画谱》. (八)恒版和拱花:

1.将彩色画稿按不同颜色分别勾蔡下来,刻成一块一块的小木版,逐色依次套印或叠印,最终形成一昆完整的彩色画图.恒版印出的作品,颜色的浓淡深浅、阴阳向背几与原作无异。后人称作“水版木印”,至今仍发挥着作用.

2.拱花:用凹凸两版嵌合,使纸面拱起,富有立体感.

3.用恒版和拱花印刷的书籍:明末胡正言的《十竹斋画谱》、《十竹斋笺谱》,明末颜继祖(字萝轩)出版的《萝轩变古笺谱》,清代《芥子园画谱》。

(九)德国人约翰·谷登堡在1445年发明了铅活字印刷,比中国毕异发明的泥活字印刷晚400年。谷登堡的发明开创了近代机械印刷的新纪元.

三、我国古代刻书业及其编辑业务。

(一)古代书籍刻印分类:官刻、私刻、坊刻、寺院刻书.叶德辉在《书林清话》中,只列分了前三种。

1.官刻:由国家机构出资或主持的图书刻印活动。

(l)我国最早的官刻本:五化后唐,宰相冯道主持由官府刻印《九经》。《九经》在国子监完成,史称五代监本《九经》,它标志着印刷术从民间走入官府。

(2)历代朝廷刻书的专门机构:

宋代:国子监; 元代:秘书监的兴文署、艺文监的广成局、太史院的印历局、太医院的广惠局,以兴文署刻本最著名; 明代:国子监、司礼监的经厂,中央政府的各部院、都察院等机构也刻书; 清代:武英殿。 历代地方官府也刻书:南宋的各地公使库,元代各路濡学和书院,明代的藩王府,清代各官书局.宋代《大斌经》、《册府元龟》、《太平御览》,明代《十三经注硫》,浩代《古今图书其成》等,都是鸿篇巨制,非政府之力不能完成。 (3)官刻本特点:

书品考究,字大行疏、开本阔大、纸墨精良、装演铺陈.在内容上多以正经正史为主,强调教化功能.

(4)校勘质量方面,不同时期与不同机构差别很大:

五代、两宋的监本,底本优良,校召赔湛.明代的监本多用前代旧版,字迹不免棋糊,质贡不高,南监印书有“大花脸本”之称,北监本错误更多。明化经厂刻书,多出自太监之手,校勘不精,但明代藩府刻书则享有口碑,称为“藩刻本”.

2.私刻:士人学者以崇尚学问、文化推厂、知识传播为目的进行刻书活动,不以赢利为动机,图书质量较高。书籍的牌记多刊自家堂号、宅名或书斋名等.

(l)私刻本:唐代王玠刻印《金刚经》,五代毋昭裔刻印《文选》、《初学记》;宋代穆修刊印韩愈和柳宗元的全集,廖莹中刻《九经》,黄善夫刻《史记集解》。元代岳浚刻印《九经》、张存惠刻印《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

(2)大部头丛书私刻本:丛书始于宋,宋代俞鼎孙、俞经的《儒学警悟》,明代《汉魏丛书》、《唐宋丛书》、《格致丛书》,清代鲍廷博《知不足斋丛书》、吴骞《拜经楼丛书》、卢文弨《抱经楼丛书》、阮元《文选楼丛书》、黄圣烈《士礼居丛书》、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黎庶昌《古逸丛书》 3.坊刻:出版主体是书商. (l)坊刻历史:

唐代有“成都府樊赏家”、“龙池坊卞家”、“西川过家”等。 南宋,我国形成三大坊刻雕版中心:两浙坊刻、福建坊刻、蜀中坊刻。南宋临安书坊印行《圣宋文海》,多达120卷.表明书坊已刊印大郁头图书.

元代,坊刻集中在平阳、建阳.元代书坊刻印医书开始增多,建阳余氏勤有堂刻了《太平惠民和济局方》、《新编妇人大全良方》、《督济本事方》等医书,燕山窦氏活济堂专门刻卖医书.

明代,书坊聚集地分布在建阳、南京、苏州、吴兴、徽州、杭州、北京.余象斗的三台馆和双峰堂最著名.他编刻的《西游记》、《列国志传》、《三国志传评林》、《水浒志传评林》、《东西晋演义》、《西汉志传》行销甚广,至今尤存.

清代,坊刻集中在北京、南京、苏州。北京的老二酉堂是历经数百年的老店。

(2)坊刻的特点:

① 坊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书籍往往能迅速进入社会,广泛流传.例如:古人把坊刻本成为“通行本”。 ② 出版商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比官刻高.例如:出版技术的发明和革析,大多出现在民间出版活动中。 ③ 商人常为谋利而粗制滥造、弄虑作假.例如:“麻沙本”几乎成为“低劣版本万的同义词;冒充宋版元刻或名人编校不胜枚举,翻版印刷屡见不鲜。

4.寺院刻书:寺院集资刻印佛教、道教典籍.

宋刻《开宝藏》,民匡抑《频伽藏》。为了吸引民众、方便传教,寺院刻书并不局限干宗教典籍,也刻印生活用书、流行读物。 (二)古代刻书业的编辑工作 最初的编辑工作,主要是甄选和校勘。

最早的编辑校勘出版业务工作条例:元代,岳浚《相台书塾刊正九经三传沿革例》.包括:书本、字画、注文、音释、句读、脱简、考异。 清代校勘第一人:顾广析(qi),自己并无巨著传世,一生为他人校书.“顾黄”:顾广忻与出版家黄不烈合作最多.黄氏的最佳版本,再加顾氏的校勘,珠联璧合. 四、古代的图书贸易。

“书肆”一词在文献中最早出现:西汉末年,扬雄《法言·吾子》。西汉末年,在太学附近形成“槐市”。 汉代,书殆通过抄写来复制. 魏晋南北朝,名人新书、新作间世,即行传抄.左思《三都赋》,富家争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五代刻印的《九经》已公开出售,说明图书贸易的主体从书坊、私家扩大到官府.

宋代,国子监售书,监本只收工本价,不为谋利.北宋东京有相国寺书市,散文家穆修曾在此售书,李清照常在此买书。宋代的建本远销全国乃至海外.

五、近现代印刷业的发展.

最先使用西方铅印排版技术生产中文书刊的,是来到中国的外国传教士. 1815年以前,英国东印度公司在澳门办有印刷所.

最早用机械印刷的汉字出版物:马礼逊编著的《汉英词典》,用铅合金活字印刷。

“美华字”:美华书馆的姜别利用电解法铸造中文字模,制成大小铅字七种.成为中国通用几十年的字模和铅字,称为“美华字”。 石印技术:工序少、印刷速度快、不失真,不仅取代雕版印刷,还一时胜过铅印.

第一本石印中文书籍:1828年,英国传教士麦都思用石印技术印刷出版《中文课本》.

第一本石印中文期刊:1833年,广州出版了石印中文月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

三大石印书局:点石斋石印书局、同文书局、拜石山房。

民国时期,国内最大的出版机构是商务印书馆,第二大出版机构是中华书局。

六、新技术对图书装帧形态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图书装帧,经千余年的历史演变,最终统一为线装形式. 清末民初,铅印本书刊的外部形式受到日本图书的多方面影晌,而逐渐改线装为平装,面封和底封上还出现了各种图画装饰.

抗日战争期间,版画工艺更能适应战时的恶劣环境,被许多书籍设计者采用.

七、我国近现代出版机构的种类。 (一)早期传教士创办的出版机构:

19世纪上半叶,外国传教士出于传教的需要,在中国沿海及附近的海外其他地区,开办了教会出版机构.例如:1814年成立于马六甲的英华书院,1838年成立于新加坡的华英书院.

1942年以后,外国传教士以上海为中心,开办了一批出版机构,例如:墨海书馆、土山湾印书馆、美华书馆、申昌书局(申报馆)、点石斋书局、益智书会、图书集成局、格致汇编社、广学会。 (二)晚清政府办的出版机构:主要有两类: 1、地方官书局:

曾国藩创办金陵书局后,扬州的淮南官书局、苏州的江苏官书局、杭州的浙江官书局、武昌的崇文官书局、长沙的思贤官书局、福州的福州官书局、广州的广雅官书局、成都的存古官书局、北京的直隶官书局、济南的山东皇华官书局、太原的陕西官书局、西安陕西官书局等先后兴起. 官书局利用政府的力量,大量刊刻反映传统学术文化内容的典籍.“局刻本”多由学者名家从事校勘而质量精良,且价格像廉,流传很广. 2.洋务派的出版机构:

第一所官办洋务学堂——京师同文馆翻译出版了大量西方书籍,其中,丁韪良的《万国公法》,毕利干的《化学指南》、《化学阐原》影响最大.

中国晚清时期译书最多、影响最大的翻译机构: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翻译馆.其著名出版物有《谈天》、《地学浅释》、《佐治刍议》和《西国近事汇编》等. (三)民营出版机构 1.维新派的著作大量出版:

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梁启超的《西学书目表》,冯桂芬的《校邠庐抗议》.维新派出版的《公车上书记》等.《西学书目表》初版2000余册,上市即脱销。还有《中外纪闻》、《时务报》、《强学报》等报刊宣传维新变法. 2.革命派图书大量涌现:

章炳麟《訄书》,邹容《革命军》,陈天华《猛回头》、《警世钟》. 革命派创办的报刊:上海的《大陆》、《苏报》、《国民日日报》、《民呼日报》,厂东的《亚洲日报》,武汉的《江汉日报》,浙江的《萃新报》、《杭州白话报》,安徽的《安徽俗话报》,河北的《直隶白话报》。 (四)五大出版机构:

清末民初,上海在近现代中国出版史上占有中心地位,中国前五大出版机构都产生于此:

商务印书馆:1897年,夏瑞芳等人合资创办。1902年成立编译所,由张元济主持.严复与林纾的译作,多由商务印书馆刊行。出版期刊《绣像小说》、《东方杂志》、《小说月报》等.

中华书局:1912年,陆费逵等人创办.出版有八大期刊:《中华小说界》、《中华实业界》、《中华妇女界》、《大中华》、《中华教育界》、《中

华学生界》、《中华童子界》、《中华儿童画报》.(所出期刊,都有“中华”二字) 世界书局:1917年,沈知方创办. 大东书局:1916年,吕子泉等创办。

开明书店:1926年,章锡琛创办.开明书店的《中学生》杂志有广泛影晌.

(记忆方法:夏商、中陆(中路)、沈世(审视)、大吕、开章(开张)) (五)文化团体办的出版机构:

语丝社办《晨报副刊》,创造社办《创造季刊》,文学研究会办《小说月报》。

八、新中国建立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出版机构及其活动.

(一)1920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出版《新青年》杂志,一度成为党的机关刊物.新青年社还出版《新青年丛书》,宣传马克思主义。 (二)1921年9月1日,共产党在上海成立人民出版社,由党中央宣传主任李达主持.制定了出版《马克思主义全书》、《列宁全书》和《康明尼斯特丛书》(《共产主义丛书》)的计划。这是我国第一次有组织有计划地系统出版马列主义著作。

在国统区由共产党领导的出版机构还有:上海书店、长江书店、无产阶级书店、华兴书店、北方人民出版社. (三)共产党在苏区和解放区的图书出版活动: 1.江西苏维埃政府:

江西苏维埃政府设立中央出版局,出版刊物70余种,图书200种左右。刊物有《少年先锋》、《红色中华》、《青年实话》、《红星报》等;图书有《共产儿童读本》、《中国苏维埃》、《列宁主义概论》等.

2.川陕革命根据地:

川陕革命根据地成立了12家出版局和工农书店,出版有《共产党》、《斧头》、《红旗》等报刊。

1937年1月,陕北根据地的中央党报委员会统一领导新闻宣传工作.1937年,中央党报委员会创办《解放》周刊。1938年设立解放社,出版《列宁选集》及一批马列主义经典著作.

3.新华书店:1939年9月,新华书店正式成立,在敌后根据地建立地区总店和分支店.新华书店由中共中央局宣传部领导,承担本解放区的书刊编辑、印刷、发行任务.

4.党领导的其他出版机构:八路军、新四军、各抗日民主根据地以及第三谈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各野战军,都有自己的出版机构,如:战时出版社、大众日报社、江淮通讯社等。 (四)共产党领导的民营进步出版机构:

生活书店由邹韬奋创办,读书生活出版社由艾思奇等创办;新知书店由钱俊瑞等多人创办。三家出版机构于1948年合并,成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九、近现代出版物

(一)报纸:早期主要是教会及外商办的,如《上海新报》、《申报》、《时报》等。由英商美查创办的《申报》(1872),是近代中国历史最久、最有影响力的一份中文报纸,1912年转让给史量才,1949年停刊。 (二)期刊:

最早的具有现代含义的中文期刊是《察世俗每月统计传》,它由英国传教士马礼逊、米怜于1815年在马六甲创办,木版雕印,主要在南洋华侨中免费散发。

国内最早创办的具有现代含义的中文期刊,是1857年在上海创刊的教会刊物《六合丛谈》。

1868年教会创办的《中国教会新报》,1874年改名《万国公报》,广学会成立后,成为广学会的机关刊物,是外国传教士所创办的最有影响力的一种刊物。

中国第一种文艺刊物:1872年《申报》馆创刊的《瀛寰琐记》。 国人创办的第一种综合性刊物:1896年创刊,梁启超主笔的《时务报》,以时事政治为主的综合性刊物。 国人创办的第一种自然科学杂志:1900年由杜亚泉创办的《亚泉杂志》。

1904年由商务印书馆创办的《东方杂志》,是中国近代出版时间最长,最具影响力的综合性杂志。

1906年上海书业商会创办的《图书月报》,是中国第一种出版专业杂志。 (三)图书:种类主要有五种

1、教科书与教育类图书: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等一些大型出版机构,均因教科书而崛起。 2、翻译作品:

林则徐是中国近代最早组织翻译西书的人。林则徐《四洲志》;魏源《海国图志》。

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大量翻译作品。晚清注明翻译家严复和林纾都有大量作品在商务印书馆出版。严译代表:《原富》《群己权界论》;林译代表:《巴黎茶花女遗事》《黑奴吁天录》《鲁宾逊漂流记》。 3、古籍出版:

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百衲本二十四史》《四库全书珍本初集》等;

中华书局:《四部备要》《古今图书集成》; 开明书店:《二十五史》《二十五史补编》; 4、工具书出版:

包括百科全书、字典、词典、年鉴、书目、索引等各种类型。 《辞源》《辞海》《辞通》《中华大字典》等均在民国时期出版。 5、丛书出版:

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是民国出版史上最大的一套现代普及性综合丛书。

(1)民国时期的资本形式:独资、合伙和股份制。

(2)商务印书馆的《辞源》、《四部丛书》;中华书局的《辞海》、《四部备要》

(3)由英商美查创办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历史最久、最有影响的一份中文报纸。

(4)最早具有现代含义的中文期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木版雕印 (5)国民政府七联处: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正中书局、世界书局、大东书局、开明书店、文通书局。

(6)《万有书库》是民国出版史上最大的一套现代普及型综合丛书。

第四章 出版行政管理 第一节 出版行政管理概述

出版行政管理是指政府有关部门依法对出版活动进行管理的行为。 一、我国出版行政管理的根本任务:出版行政管理是指政府有关部门依法对出版活动进行管理的行为。

1、保证公民享有出版自由的权利;2、保障和规范合法的出版活动,培育和规范出版物市场;3、惩处违法出版行为,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版业的健康发展和繁荣。

二、出版行政管理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实施管理的出版行政部门;二是出版行政管理的对象,包括各种出版物的出版单位、印刷复制单位、发行单位以及制作单位。

三、构成出版行政管理行政法规基本框架的七个条例:(注意是出版行政管理的法规)

《出版管理条例》——全面系统,是有关出版工作最重要的基本行政法规。

《音像制品管理条例》《印刷业管理条例》《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著作权集体管理条例》《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出版行政管理所依据的法律规范:宪法、法律、法规、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伯尔尼公约》和《世界版权公约》。 第二节 对出版单位的管理

1.出版单位的设立,我国实行审批制。出版单位包括报社、期刊社、图书出版社、音像出版社、电子出版物出版社和互联网出版单位。

2.出版单位年检登记制度:对不符合登记条件的予以缓期登记,被暂缓登记的出版单位,六个月内仍达不到年检登记基本条件的,将被取消登记资格。

3.国家对新闻出版行业的领导岗位实行持证上岗制度

4.出版单位变更名称、主办单位或其主管机关、业务范围,合并或者分立,出版新的报纸、期刊,或者报纸、期刊变更名称,均应依照新设立出版单位的规定办理审批手续,经新闻出版总署审批同意后,到原登记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相应的等级手续。互联网出版单位若有这类变更事项,还应持新闻出版总署的批准文件到省级电信管理机构办理相应手续。

5.期刊、报纸变更刊期,可由省级新闻出版局代行审批并报新闻出版总署备案;但期刊、广播电视报纸变更为周刊(含周刊)以上刊期的,仍须报新闻出版总署审批。

6.出版单位如有除(3)(4)之外的其他变更,应当经主办单位及其主管机关审查同意,向所在地省级新闻出版局申请变更登记,并报新闻出版总署备案后,到原登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变更登记。

7.图书出版社、音像出版社、电子出版物出版社和互联网出版单位自登记之日起满180日未从事出版活动的,报社、期刊社自登记之日起满90日未出版报纸、期刊的,由原登记的省级新闻出版局注销登记,并报新闻出版总署备案。

8.每逢但数年,图书出版社在自查年检的基础上,进行年检登记工作;每逢双数年,图书出版社在社领导主持下,自行检查总结工作。 9.岗位培训合格证书有效期五年

10.根据新闻出版总署的规定,出版专业技术人员是指在出版单位从事图书、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和互联网出版物等的编辑、出版(技术编辑)、校对等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

11.国家在图书出版社、音像出版社、电子出版物出版社、互联网出版单位和期刊社等出版单位,建立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制度,简称出版专业职业资格

12.出版专业职业资格制度的基本要求:凡在出版单位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必须通过国家统一组织的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取得规定级别的出版专业职业资格,持相应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上岗。 ①凡新进入出版单位担任社长、总编辑或主编(均含副职)职务的人员,应当具备中级以上出版专业职业资格。无的话,两年之内必须取得

②责任编辑必须具有中级以上出版专业职业资格

③高等院校应届毕业生,在进入后的下一年度内通过相应级别考试 ④新调入出版单位的在职非出版专业的,调入后的下一年度内,取得规定级别

13.凡不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者、违犯出版法规受到严厉惩处者和有刑事记录者,均不能申请参加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 14.应聘在职人员每年参加继续教育应不少于12天(72学时) 15.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证书实行定期登记制度,持有证书的人员在首次登记之后,应每隔3年进行再次登记。

16.缓登一年:脱离出版专业技术岗位一年;有一次年度考核不合格;不能按要求提供参加继续教育的有关证明。

17.取消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脱离出版专业技术岗位两年以上;有两次年度考核不合格。

18.取消资格且两年内不准参加考试:伪造学历和出版专业工作资历证明;考试期间有严重违纪违规行为 第三节 对出版单位业务活动的管理 一、图书质量保障体系:(熟悉)

由出版管理宏观调控机制、编辑出版责任机制、社会监督机制三部分构成。

(1)出版管理宏观调控机制:

预报机制:年度选题计划审批和备案制度,重大选题备案制度; 引导机制:出版通气会制度、出版法规强化培训制度、制定和实施中长期出版规划制度、出版基金保障制度。 约束机制:出版单位年检登记制度,书号使用总量宏观调控制度等

监督机制:审读制度,质量检查制度,市场动态监测等 奖惩机制:优秀图书奖励制度,优秀编辑出版人员表彰制度等 责任机制:分级管理责任制度,主管主办单位负责制,业务人员持证上岗制度等

(2)编辑出版责任机制:

前期保障机制:加强选题策划、坚持选题论证等

中期保障机制:坚持稿件三审责任制度,责任编辑制度,责任校对制度,三校一读制度等

后期保障机制:图书成批装订前样书检查制度,出书后评审机制,图书样本缴送制度等

(3)社会监督机制:出版行业协会监督制度,社会团体监督制度,读者投诉反馈制度,社会舆论监督制度等 二、图书质量标准:(掌握)

图书质量包括内容、编校、设计、印刷四项;分为合格、不合格两个等级。四项均合格,其质量属合格;若有一项不合格,则其质量为不合格。 检查范围包括:正文、封面(所有封面及脊封、勒口等)、扉页、前言、后记、目录、插图及说明文字等。 1、内容质量标准:

以《出版管理条例》相关规定为依据,凡符合第26、27条规定的图书,内容合格,否则不合格。 2、编校质量标准:

以差错率为依据:差错率不超过万分之一,合格;应至少检查10万字,并以实际检查字数作为计算基数。全书不足10万字的,检查全书。 3、设计质量标准:

图书的整体设计和封面、扉页、插图等各项设计,全部符合国家有关技术标准和规定,为合格;若有一项不符,则不合格。

除语言文字方面的标准外,尚有两个国家标准:《图书和其他出版的书脊规则》《图书书名页》

4、印刷质量标准:必须符合《印刷产品质量评价和分等导则》 三、图书抽样检查:(掌握)

有两类:一、有目的有重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审读人员,随机抽样审读辖区出版社出版的和市场上销售的图书;二、每年根据图书质量标准对图书进行抽样检查。

后一种抽查的方式有两种:

一、各出版社每年对自己所出图书的质量至少分别进行两次自查,然后将自查情况于次年1月31日前上报出版行政部门;在自查的基础上,省级新闻出版局和出版社主管单位组织人员进行抽查。

二、新闻出版总署根据全国图书质量实际情况及读者反映,每年选取部分出版社的图书,进行质量抽查。

【质量检查结果需通知出版单位,出版单位如有异议,可以提出申辩意见,请求复检。】 四、图书质量奖惩措施:

对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扬和奖励;对不能保证图书质量者,予以处罚:

1、内容不合格的处罚:

行政处罚:依据情节严重程度,责令限期停业整顿,没收出版物及违法所得,处以罚款,吊销许可证

刑事处罚:主要适用于情节严重而触犯刑律的,由人民法院依法定罪量刑。

2、对编校质量、印刷质量不合格的处罚:

(1)编校质量:差错率在万分之一以上,万分之五以下 ,30天内全部收回,改正重印后可继续发行。差错率在万分之五以上,必须30天内全部收回。

印刷质量:不合格者必须及时予以收回、调换。

【年新版图书品种有10%以上质量不合格的出版单位,必须停业整顿】 3、对不合格图书直接责任者的处罚:

一年内造成3种以上图书不合格,或者连续两年造成图书质量不合格的直接责任者,由省级出版行政部门注销其出版专业职业资格,且其三年之内不得从事编辑工作。 五、重大选题备案制度:

重大选题是指:内容涉及国家安全、社会安定等方面,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会产生重大影响的选题。重大选题未经备案,不得出版。

1、需备案的选题范围:

有关党和国家的重要文件、文献选题

有关党和国家曾任和现任主要领导人的著作、文章,以及有关其生活和工作情况的选题 涉及党和国家秘密的选题

集中介绍政府机构设置和党政领导干部情况的选题 涉及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的选题

涉及国防建设及我军各个历史时期的战役、战斗、工作、生活和重要人物的选题

涉及文化大革命的选题

涉及中共党史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的选题 涉及国民党上层人物和其他上层统战对象的选题

涉及前苏联、东欧以及其他兄弟党和国家重大事件和主要领导人的选题 涉及中国国界的各类地图选题

涉及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图书的选题 大型古籍白话今译的选题(500万字及以上的项目)

引进版动画读物的选题

以单位名称、通讯地址等为内容的各类“名录”的的选题

【其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新闻出版总署根据情况适时调整并公布】 六、特殊选题专项报批:

出版人体美术、法规汇编、引进版图书等类型的图书,需履行特殊选题专项报批手续。此外,出版社感到难以把握的选题或稿件内容,认为须请示出版行政部门的,也须履行特殊选题专项报批手续。 七、书号、刊号、版号的管理

书号,刊号,版号,都是出版物的标准化识别代码。

书号:全称中国标准书号,由以ISBN为前缀的5段13位数字组成,主要用于图书、音像制品、非连续型电子出版物。 刊号:全称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由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和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两部分组成。主要用于报纸、期刊和连续型电子出版物。

版号:全称中国标准音像制品编码,ISRC为前缀,主要用于音像制品 【书号、刊号、版号不能相互替代使用;一个号只能用于相应出版物的一个品种,不能一号多用;严禁买卖书号刊号版号。】 八、出版物样本缴送制度:

出版单位发行其出版物前,必须向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版本图书馆、国务院出版行政部门免费缴送出版物样本。 第四节 对出版物印刷复制活动的管理

国家实行印刷经营许可制度。书刊出版单位在委托印刷书刊时,必须审核印刷企业是否属于审定许可的印刷企业; 印刷企业接受委托印刷书刊时,必须验证并收存出版单位盖章的印刷委托书,并在两年内留存书

刊样本备查。 国家实行音像制品复制经营许可制度。音像复制单位复制光盘,必须蚀刻新闻出版总署核发的SID码。

国家对电子出版物的复制实行许可制度。电子出版物复制单位复制光盘类电子出版物,必须蚀刻SID码。

SID码:激光数码储存片来源识别码,刻压在光盘内圈表面。经过许可的企业,每一条光盘复制生产线,均具有新闻出版总署核发的全国统一编制的SID码。

第五节 关于出版物市场的管理规定

(1)出版物总发行条件:主营业务,发行员职业资格,发行设备、场所,企业注册资本,计算机管理条件和管理制度

(2)省级新闻出版局和全国性出版、发行行业协会,可以申请主办全国性的出版物订货、展销活动,并应至少提前6个月报新闻出版总署审批。

(3)音像制品出版单位举办音像制品订货会或者展销会,应当提前至少15日报举办地省级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备案。 第六节 对出版活动的保障及有关奖惩措施 一、对出版活动的保障

1、实施保障、促进出版业发展与繁荣的经济政策:主要包括投资政策、税收政策、价格政策、分配政策等,基本内容是对出版业的支持和优惠。 2、保障教科书的出版发行:(1)制度上确保教科书出版发行秩序;(2)政策和物质上支持教科书的出版发行。

3、扶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出版物和盲文出版物:(1)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图书的书号数量不限,条码免收费用,设立出版基金等;(2)已发表作品改编成盲文出版可不向著作权人支付报酬等。

4、对在特殊地区和农村发行的出版物实行优惠政策:县及县以下销售出版物的增值税实行先征后退等。

(1)中小学教科书的出版、印刷、发行单位,由省级以上出版行政部门、教育行政部门会同价格主管部门以招标或者其他公开、公正的方式确定。

(2)在教科书的价格上,实行“低价微利,亏损补贴”的政策;对出版发行教科书的储备资金季节性贷款给予保证;对教科书的增值税实行先征后退的政策。

(3)少数民族语言图书的书号使用数量不限,图书使用条码免收费用;设立资助该类图书出版的出版基金;适当调剂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出版社的专业分工;加强出版发行队伍的培训;建立全国民族文字出版重点选题规划审定委员会。

(4)将已经发表的作品改成盲文出版可以不向著作权人支付报酬 (5)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经济不发达地区和农村实行优惠政策 二、对优秀出版物的奖励:

国家支持、鼓励出版下列优秀的、重点的出版物: 1、对阐述、传播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有重大作用的

2、对在人民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和弘扬社会功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有重要意义的

3、对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及时反映国内外新的科学文化成果有重大贡献的

4、具有重要思想价值、科学价值或者文化艺术价值的

三、对优秀者的奖励:2005年,出版业全国性评奖统一整合为四项“ 1、一本好书奖:中宣部主办,三年一评

2、中国出版政府奖:新闻出版总署设立,三年一评。分六个子项奖:图书奖,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网络出版物奖、毕昇优质印刷奖,装帧设计奖,先进出版单位奖,优秀出版人物奖

3、中国优秀出版物奖: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设立,两年一评 4、韬奋新人奖: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设立,三年一评 四、对违法者的惩戒 (略,见教材P177) 第五章 出版社经营管理 第一节 出版社经营管理概述 一、经营管理的含义:

经营管理是,出版社根据党和国家的出版方针,适应消费者需要和出版物市场的变化,采取相应对策,以取得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目的,筹划、配置资源,组织出版物生产与销售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 它由经营和管理两部分组成。经营,是确定发展目标、工作方针,进行资源配置、市场开发,确立运行体制与机制以取得效益的活动;管理,是指为完成经营目标,保证经营活动正常进行所进行的领导、组织、计划、协调和控制的活动。

二、出版社经营目标:多出优质图书,不断提高社会效益和增强经济实力,是出版社经营的基本目标。

经营目标是企业所希望达到的预期效果。出版社经营目标体系主要包括: 1、社会效益 2、出书定位:确定自己的目标市场 3、合理的出书规模和结构:4、市场竞争和品牌地位

5、盈利能力 6、发展速度 7、人力资源开发

(1)获取经济效益的状况体现为赢利能力,通常以利润率、资产保值增值率、销售利率等指标来表示。

(2)市场竞争地位的指标有发行总码洋、销售总收入、目标市场占有率、出书质量等级等。

(3)发展速度的指标:年出版量增长速度、经济效益提高速度、出版规模扩大的水平、产品开发和创新的水平、管理和技术能力优化的程度、员工工资和福利待遇提高的程度等。

(4)人力资源开发的指标:各类人员的合理结构比例、高水平专业人员的增加、员工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员工培训费用的投入、人员流动比例

三、出版社经营决策及其步骤

1、经营决策的内容:对关于出版资源配置的数种可选方案进行比较、分析和研究,从中找出最能实现经营目标的合理方案,即最优方案。 2、经营决策的步骤:

(1)确定目标(2)明确问题:出版社面临的现实问题和目标远景之间的差距 (3)找出原因: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4)提出方案: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 (5)收集数据:为了对方案评估,首先要收集与方案有关的各种数据 (6)方案评价和选优 (7)实施和监控

四、出版社管理的基本职能:他们的作用在于协调集体活动以实现出版社经营目标

1、领导职能 2、组织职能 3、计划职能 4、控制职能 五、出版社管理的种类:

1、按管理范围划分:整体管理、具体环节管理、项目管理

2、按管理对象划分:计划管理、财务管理、生产管理、营销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管理、著作权事务管理、行政管理等 六、出版社管理机制

1、目标管理:是出版社以组织制订和实现工作目标为内容的管理机制 目标管理的内容:确定目标管理的工作方向、工作重点和预期要达到的基本要求;建立目标项目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组织目标管理的实施;对目标实施结果进行考核评价,并相应地予以奖惩。 (1)宏观层次的目标管理:以出版社为单位的目标管理 (2)中观层次的目标管理:以部门为单位的目标管理

(3)微观层次的目标管理:以个人或项目小组为单位的目标管理 2、岗位责任管理:根据单位整体目标和任务,细化各项工作任务,用制度的形式把它科学地分解落实到各个岗位。

(1)实施岗位责任制的关键是:科学、合理地定岗定员 (2)相应的制度:

u以定量考核为主的制度:适用于发行和校对部门。

v以职能考核为主的制度:适用于财务、劳动人事、行政、后勤、信息资料等部门。

w定性和定量考核结合的制度:适用于编辑和出版部门。

3、项目管理:新的、充满活力的管理机制,包括项目全过程管理和职能管理两方面。

项目管理的全过程:项目的计划、设计过程;项目的计划再审定过程;项目的出版实施过程;项目的控制分析过程;项目的结束总结过程;项目效益评估与结算。

项目职能管理:项目的综合集成管理;项目的范围管理;项目的时间管理;项目的成本管理;项目的质量管理;项目的人力资源管理;项目的沟通管理;项目的风险管理;项目的采购管理。 4、不同管理机制之间的关系:

岗位责任管理和目标管理是目前出版社管理两种基本机制,项目管理是正在兴起的新的管理机制。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1)目标管理确定努力的方向和实现目标的原则,强调的是工作的目标和预期的效果。着眼于出版社的整体工作。

(2)岗位责任管理为实现目标提供保证,强调的是员工在本岗位上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将目标落实到人,是目标管理的分解和细化。 (3)项目管理是采用新管理模式,对重点出版项目的全程、全方位的管理。

5.出版社计划管理

(1)出版社计划具有原创性、长期性和多样性等特点。

(2)与报纸、期刊等出版物的周期相比,图书出版的周期要长得多。 (3)出版社计划的作用:优化出书结构;确定出书规模;全面整合营销;协调犬舍形同。

(4)计划是出版社管理的依据和前提。

(5)出版社的计划可以分为长期的(三五年)、年度的、季度的或月度的,年度出版计划是重点。

(6)出版社计划管理的内容:选题计划;出书计划;发稿计划;印制计划;营销计划;财务计划。 6.出版社财务管理

(1)出版社经营管理的总目标是企业效益的最大化。 (2)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筹资、投资和剩余分配。 (3)增值税计算:

(4)营业税包括著作权贸易收入、广告收入、管理费收入、出租房产收入,税率5%

(5)企业所得税的税率原为33%,从2008年1月起改为25%。 (6)稿酬的个人所得税按每个人从每个品种图书所取得的稿酬的总收入为纳税基数计算;税率为20%,并按应纳税额暂减征 30%的税款 ①不超过4000,扣除800免税额 ②超过4000,扣除20%免税额

(7)城市建设税7%,教育费附加3% 应纳税额=当期应纳增值税税额(或营业税税额)×税率 第四节 图书质量管理

一、为什么说质量是出版社的生命线?

1、高质量的图书能够净化人的灵魂,提高人的品味,鼓舞人奋发向上,能给人以科学的知识和技术,„„质量低劣的图书,则会对读者造成伤害、甚至引发犯罪,遗患无穷。 2、高质量的图书能够传之久远。

3、高质量的图书能够体现出精神产品的丰富价值。

4、高质量的图书能够获得“双效益”,有利于树立出版社的良好形象。 图书质量管理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与图书所在内容和编校质量有关,涉及图书在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知识性、艺术性、结构和理性、语言文字规范性等方面的表现;另一与图书的形式有关,涉及图书在整体设计、印制、材料等方面的表现。 二、出版社的图书质量管理制度

1、选题集体论证制度 2、选题报请审核备案制度 3、三级审稿责任制度 4、责任编辑制度和编辑持证上岗制度

5、责任校对制度和“三校一读”制度 6、出书后的评审制度 7、其他几项制度:(1)特殊图书外审制度;(2)各学科交叉审读制度;(3)专家通读及专项检查制度;

三、为什么要高度重视社会监督机制的作用?

社会监督机制通常包括:出版行业协会监督、社会团体监督、读者监督、社会舆论监督。社会监督机制是保障图书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图书质量管理十分有效的途径,所以应该高度重视:

1、出版行业协会能根据自身特点建立和完善行规行约,从保护会员合法权益,督促其履行应尽义务的角度,在图书质量保证方面做好工作。 2、各种社会团体集中了社会上各方面的人才,随时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对图书质量管理大有裨益。

3、广大读者是对出版物进行社会监督的主要力量和社会基础,应充分重视和发挥读者的监督作用。

4、社会各界人士通过各种媒介对图书质量发表的意见,出版社应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尽可能采纳其中合理的意见。

第五节 出版社人力资源管理 一、以聘用制为基础的用人制度

1、劳动聘用制度 2、解聘辞聘制度 3、岗位聘用制度 4、选人用人公开招聘和考试制度

(1)劳动聘用制度中劳动合同的主要内容:建立劳工关系意愿,聘用期限,工作内容,劳动报酬,劳工保护和工作条件,工作纪律,合同终止条件,违约责任。

(2)岗位聘用制度根据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强调竞争上岗、双向选择、因岗用人、择优聘用。

(3)岗位聘用合同的内容:岗位名称,聘用期限,对文化程度和专业技能的要求,工作的质量和数量要求,劳动报酬,工作纪律,工作条件,变更合同的条件,违约责任。

(4)专业技术职务岗位聘用制度的特点是将任职资格与用人单位的具体聘用分离。坚持科学的结构比例,有明确的专业技术岗位职责要求。 (5)培训要坚持学以致用、按需施教、注重实效的原则。 二、专业技术职务岗位聘用制度

特点是:将任职资格与用人单位的具体聘用分离。 实施专业技术职务岗位聘用,要注意两个问题:

1、坚持科学的结构比例:编审、副编审、编辑、助理编辑 1:2:5:2 2、有明确的专业技术岗位职责要求 第六节 出版社管理信息系统 (了解)

(1)管理过程是一个信息获取、信息传递和信息处理的过程。

(2)出版社管理信息系统得主要功能:系统地存储和管理各种信息;有助于协调和控制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为经营管理的宏观决策服务;有利于提高管理水平,增强机关内整理。

(3)现代企业的竞争力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产品、市场和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一、出版社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

1、系统地储存和管理各种信息 2、有助于协调和控制日常经营管理活动

3、为经营管理的宏观决策服务 4、有利于提高管理水平,增强竞争力 二、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的几个阶段

1、个别流程管理信息系统:起步阶段,个别流程信息化 2、全社集成管理信息系统:出版社ERP 3、优化流程高度集成管理信息系统 三、建设管理信息系统应注意的问题

1、社长亲自组织和领导 2、全社员工积极参与配合 3、有必要的资金投入与保障机制 第六章 出版物市场

第一节 出版物市场概述(了解) 一、出版物市场的概念

狭义的出版物市场,是指具有一定的场地和设施的出版物交易场所。 广义的出版物市场,是指出版物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包括出版物商品的供给者和需求者在实现出版物商品交换过程中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各种关系。

把握:1、出版物市场,是出版物商品交换的场所。2、出版物市场表现为消费者对某种、某类或全部出版物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3、出版物市场,是出版物交换关系的总和。所谓交换关系的总和,是指与出版物交换相关联的出版物商品的流通整体,反映了出版物商品流通的全局。 出版物市场的基本关系是出版物商品供求关系,基本活动则是出版物商品交换活动。出版物市场的构成要素主要有出版物商品供给者、出版物商品、出版物商品需求者和市场信息。出版物供求关系是出版物市场的基本矛盾。

二、出版物市场的构成要素

1、出版物商品的供给者:出版单位、发行单位

2、出版物商品:一,是商品而不是产品;二,数量足够多,足以形成相应规模的商品交换关系。

3、出版物商品需求者:就是出版物商品的消费者,对纸介质媒体而言就是读者。

需求者形成市场的条件:

(1)有购买动机:也就是促使消费者选择、购买某种出版物的种种心理因素。

(2)有购买能力:即消费者购买出版物的货币支付能力。 (3)达到一定的数量

4、市场信息:生产信息、发行信息、需求信息、价格信息等。 三、出版物市场竞争:

1、品种竞争:及时迅速地为出版物市场提供适合消费者需要的出版物品种,靠品种的创新来占用早期市场,获得发展。品种竞争是市场竞争

的基础,是最基础的竞争方式,虽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效果,却不能长期维持一定的市场地位。

2、质量竞争:靠出版物的高质量在同类品种市场中占有领先地位。是市场竞争的重要内容。

3、价格竞争:利用价格的低廉来争取消费者。是最原始的竞争手段。 4、宣传竞争:通过增加消费者对产品的认识来争取他们的购买力。是打开市场的重要手段之一。宣传竞争最重要的三个方面:

(1)宣传力的竞争:由宣传者、宣传工具、传播客体所构成的信息传播能力的竞争。

(2)宣传艺术的竞争:科学地组织各项宣传活动的技巧的竞争。 (3)宣传速度的竞争:信息的收集、处理、传播、反馈的速度及经营者应变速度的竞争。

5、服务竞争:卖方通过提供各种良好的服务来吸引消费者。 第二节 出版物市场需求(掌握) 一、出版物市场需求的特征:

以市场为中心的出版理念,要求出版单位必须了解出版物市场,特别是出版物市场需求。

出版物市场需求,是指消费者想在市场上获得自己所需要的出版物,且有现实的购买力作保证的愿望与要求。

1、无限扩展性:社会的发展是无止境的,出版物市场需求的扩展也是无止境的。

2、多样性:受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经济收入等的影响

3、层次性:文化知识水平的不同,形成了价值观的差异及精神追求目标的不同。

4、可诱导性:出版物市场需求可以进行引导和调节。

5、专指性:出版物的使用价值具有非通用性,每一种图书都有特定的知识内容与读者对象,很难互相替代。

6、伸缩性:人们对出版物的需求是一种精神需求,不像生理需求那样具有必然性。

7、区域性:不同区域的消费者对出版物的品种、形式、内容需求不同。 8、时效性:与内容有关,如出版物中所含信息的时效性;也与品种有关,如教辅在开学时需求集中。 二、影响出版物市场需求的因素:

1、政治因素:关于出版的规定、社会政治气氛的变化、各项政治活动或文化宣传活动

2、经济因素:经济的发展水平制约着全社会出版物需求总量的增长 3、人口因素:人口是影响出版物市场需求最基本、最活跃的因素 4、社会文化因素

5、科学技术因素:新知识的出现,新技术的应用等

6、教育因素:教育规模的发展,导致学生和教师用书增长,这是直接影响;教育水平的增长,会对出版物产生新的需求,这是间接影响 第三节 市场细分与目标市场 一、出版物市场细分的概念

出版物市场细分,是指出版单位根据出版物市场需求的层次性和多样性等特征和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差异性,把整个出版物市场划分为若干个具

有某种相同或相似特征的子市场。或者说,出版物市场细分,就是把全部消费者根据不同的标准分别归类,划分为若干个具有相同或相似特征的消费者群体。

市场细分,是目标市场选择的前提和基础。 二、市场细分的作用: 1、有利于确立目标市场

2、有利于提高竞争力:可以将精力集中在相对较小的目标市场范围内 3、有利于满足消费者需求 4、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 三、市场细分的程序

1、选定出版物的市场范围:与出版单位的任务和经营目标相联系的局部市场

2、选定市场细分的基本杠杆:用于市场细分的消费者需求类别和发行商条件

3、确定细分变量:杠杆的变量,如年龄,教育程度,职业,性别,经济收入等

4、组织市场调查:取得与细分变量有关的数据和相关资料 5、数据整理和分析:整理组合,分析研究,从而把市场细分出来 6、对初步结果进行评估:看是否继续进行细分,是否对变量进行调整 7、测算、评估细分市场:测算、评估细分市场的规模、性质、竞争状况、变化趋势等

●卖方市场的特征:需求旺盛、供给相对不足、出版物供不应求;需求者之间的竞争导致交换价格上升,对生产产生刺激作用;供给价格弹性较小,需求价格弹性较大。

●买方市场:需求基本饱和,供给相对过剩、出版物供过于求;交换价格下降,对生产产生抑制作用;需求价格弹性较小,供给价格弹性较大。 四、出版物个人市场和集体市场(熟悉)

按购买力的性质细分,出版物市场可分为个人和集体市场

1、个人市场:是指个人为满足自己消费需要而购买出版物的市场。特征:

(1)需求结构复杂:人多面广,需求品种、数量都有较大差异 (2)购买力流动频繁:

(3)购买行为次数多:次数多,金额相对较小

2、集体市场:各类社会组织或团体,使用集体经费,为满足本单位职工或社会公众的各类需要,而购买出版物的市场。特征: (1)交易方式集中:次数不多,但量大,常常一次性集中完成 (2)购买力有波动:经费受单位年度总经费和国家规定的调整情况制约较大

(3)需求内容稳定、连续:与本单位业务有关或相关的多卷(成套)的出版物

(4)决策者、购买者与使用者分离

(5)需求价格弹性小:主要看内容,较少受价格影响 五、目标市场:

目标市场,是出版单位所选择的,打算进入,并为之服务的一个或几个细分市场。它是市场细分的结果和目的。 1、目标市场的选择:

(1)细分市场的规模:规模适度,才能满足出版单位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2)细分市场的发展潜力:具有长期发展潜力才可以作为目标市场 (3)细分市场的吸引力:可以长期提供的赢利率大小,取决于五种因素:

j现实竞争者:竞争越激烈,吸引力越小

k潜在竞争者:潜在竞争者进入市场的难易程度,影响着吸引力 l替代品:已有替代品或潜在替代品,则吸引力小 m消费者:消费者人数多,购买力强,则吸引力大

n发行商:发行商数量少,内部竞争弱,对出版单位议价能力高,则小 (4)市场占有率:根据对细分市场竞争的分析,预测本单位可能获得的市场占有率,若较低,则不适宜作为目标市场

(5)出版单位自身的目标和资源:目标市场还应与本单位自身的资源状况相一致,适宜本单位所掌握资源发挥作用。 2、目标市场的进入策略

(1)无差异策略:面对整个出版物市场,为所有消费者服务,满足所有消费者的共同需求。因为任何出版单位都无法在所有领域保持优势,所以无差异策略应用很少。

(2)差异策略:虽然也是面对整个出版物市场,为所有消费者服务,但要满足的不是消费者的共同需求,而是个别需求。是以市场细分为基础的策略。

(3)集中性策略:选择一个或少数几个细分市场为目标市场,集中力量为之服务,争取在这些市场上占有较大的份额。这种策略的重点是,尽可能地扩大某一个或相关的某几个出版物类别的品种,满足目标消费者的各种个别需求,形成经营特色,并不断强化出版单位的专业形象,以增强竞争力。 3、目标市场定位策略:

确定位置,树立形象,塑造特色,以区别于竞争者并吸引消费者 (1)强化定位:在消费者心目中加强出版单位形象的定位策略 (2)补缺定位:寻找尚未被占领或瓜分的细分市场的定位策略 (3)比较定位:通过与同类出版物的比较,来确定自己市场地位的定位策略

(4)首席定位:力图保持自己的品牌出版物在同类出版物中稳居领导地位的定位策略

(5)避强定位:避开强有力的竞争者,而在其旁侧开辟新市场的定位策略

第四节 市场调查与市场预测 一、市场调查的内容:

1、消费者调查:了解消费者对出版物和服务的需求情况 (1)消费者需求状况 (2)消费者数量与结构

(3)消费者消费状况

(4)消费者对某个或某类出版单位的看法和评价等 2、市场环境调查:

(1)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宏观环境因素的调查

(2)有关出版业的政策与法规、出版产业发展状况、出版技术进步等中观因素

(3)与出版单位经营活动联系更为密切的外部因素,如目标消费者、纸张等原材料供应商、发行商、竞争者等具有影响的微观因素的调查 3、出版物调查:对市场上某类出版物的有关情况进行调查研究 (1)出版物的结构、内容、形式、价格、产品生命周期等

(2)生产该类出版物的出版单位的数量、规模、特色及其市场竞争力等

4、市场竞争调查:

(1)市场竞争的一般情况:程度、范围、内容、手段等

(2)出版单位竞争对手构成状况:竞争对手的数量、地域、规模、市场占有率

二、市场调查的程序(掌握) 1、市场调查目标的确定

调查目标也称调查主题,是指市场调查的基本方向,即市场调查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一般要经历:提炼调查主题、确定调查项目、形成假设 三个步骤

2、市场调查的设计:对市场调查活动进行整体规划,是对调查目的和任务的具体化,一般包括:

(1)确定所需资料,及资料的收集方法 (2)选择调查工作的执行者

(3)确定调查样本:方法:概率抽样,非概率抽样 (4)估计调查费用 (5)作出时间安排 (6)制订调查计划 3、市场调查计划的执行

(1)收集信息资料:第二手信息资料、原始信息资料 (2)处理信息资料:审核、分类、整理 (3)分析与综合信息资料

(4)提交调查报告:序言(目的、过程、方法等)、主体、附件 调查报告包括的内容:序言部分(调查目的、过程和方法)、主体部分(针对调查目的和计划,阐述调查经过,分析情况,统计数据,做出适当结论,并提出看法和建设性意见)、附件部分。 三、市场预测(了解) 1、市场预测的内容:

(1)市场需求预测:市场需求总量预测,细分市场需求量预测,消费者购买行为预测

(2)出版物产品预测:一定时期内出版物内容、形式等的变化趋势 (3)价格预测:了解竞争对手或竞争产品的价格,了解不同价格水平对需求量的影响

(4)销售预测:行业销售预测,市场占有率预测 2、市场预测方法:

(1)定性预测方法:在利用已知信息的基础上,依靠知识和经验来分析判断出版物市场未来发展的趋势

j消费者意向判断法:k销售人员意见综合法l德尔菲法:又称专家意见法

(2)定量预测方法:在充分占有数据资料的基础上,运用数学方法,对市场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估计与推测 j需求弹性预测法k时间序列预测法l回归分析法

第五节 市场营销策略(掌握) 一、产品策略:

1、产品整体概念策略:是指与出版物相关的,包括内容、形式、交易方式及相应服务等多种含义的概念体系。它有三层含义:

(1)核心产品:核心产品是指出版物的核心效用,涉及出版物产品能给消费者提供的基本效用和利益。

(2)有形产品:出版物核心效用存在和实现的具体形式。开本、用纸、封面美术设计、印刷和装帧质量等。

(3)附加产品:消费者因为购买出版物而得到的各种附加服务与利益,包括恪守信誉,送货上门,出版物退换等。 2、品牌策略:

(1)出版单位品牌策略:有意识地把出版单位的形象或出版理念,通过一定的品牌形式,表达在自己生产的所有出版物品种上,并通过大众媒体以及出版物被消费者使用等形式传递给消费者,不断强化其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印象,逐渐使消费者形成整体的出版单位品牌概念。

(2)产品项目品牌策略:利用一组或一系列风格相同或相近的出版物品种来传递其品牌信息,并进而树立品牌。

(3)品种品牌策略:通过一系列出版物品种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起品牌形象,能够把出版单位形象和产品项目形象传递给消费者,从而使这些形象也转变为品牌

(4)作者品牌策略:与有品牌价值的作者保持密切联系,不断推出品牌作者的作品。 3、产品生命周期策略:

(1)投放期特点及其营销策略:出版物初上市的时期,销量不大,增长缓慢;应该加大宣传,迅速扩大其影响力,促使出版物迅速转入成长期。

(2)成长期的特点及其营销策略:出版物逐步为消费者接受,销量迅速增长;应抓住成长期,不断扩大市场,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把出版物销售不断推向新的高峰。

(3)饱和期特点及其营销策略:销量达到顶点,市场需求趋向饱和,出现令人担忧的零增长甚至负增长。要科学地判断饱和期的长短,谨慎发货,做好滞销准备;要特别关注消费者的反馈信息,应对再次畅销。 (4)滞销期的特点及其营销策略:销量急剧下降,只有少数人购买,或无人购买。滞销期营销策略的核心是撤退,主动地结束这一出版物的市场寿命,把营销资源转移到其他出版物上。 二、价格策略

1、收益定价策略:根据预期收益水平的不同,常用的收益定价策略有三种:

(1)撇脂定价策略:是一种高价格策略,即把出版物的价格定得较高,以便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能获得最大利润。

(2)渗透定价策略:这是一种低价格策略,把出版物的价格定得较低,使消费者容易接受,以便很快打开市场。

(3)满意定价策略:这是一种中间价格策略,把出版物的价格定在介于撇脂价格与渗透价格之间。

2、心理定价策略:根据消费者的购买心理而制定定价的策略。 (1)整数定价策略:把出版物的价格定成整数,不带零头。利于计算和找零,便于交易。

(2)尾数定价策略:让出版物的价格以零头结尾,例如把价格25元的图书定为24.8元。适应消费者愿意购买低价位出版物的心理。以8结尾居多,22.8、17.8等

第19/23页

(3)分级定价策略:给不同等级的出版物定出不同的价格,能使消费者产生按质论价、货真价实的感觉。

(4)声望定价策略:根据消费者对某些出版单位和作者的信任心理而采用较高的定价。要以出版物的高质量做保证,否则会丧失出版单位和作者的声望。 三、渠道策略

出版物发行渠道,是指出版物从出版单位向消费者转移时所需经历的途径。起点是出版单位,终点是消费者,中间环节包括各种出版物发行商和其他中介服务机构。 1、渠道设计:

出版单位对发行渠道的长短宽窄等变量进行合理化的安排和组合,以有效实现出版物营销目标。渠道设计是整个渠道策略的核心,包括三个方面决策:

(1)渠道长度决策:发行渠道的长短,依据介入流通过程的中间商环节的多少而定:零渠道又称直销,即直接发行渠道;短渠道只选择一个环节的中间商;长渠道则选用一个以上环节的中间商。

(2)渠道宽度决策:发行渠道的宽窄,以一定时期内可能流入消费领域的出版物的发行流量(数量和速度)的大小为标志。流量大称为宽渠道,反之为窄渠道。

宽渠道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迅速把出版物大量推向市场;窄渠道可以有针对性地把出版物送达目标消费者。宽度决策就是决定采用哪种宽度的渠道,常见方案有三种:

j密集分销:尽可能通过更多的发行商为其推销出版物。特点:可以迅速扩大市场覆盖率,或快速进入和开辟一个新市场。

k选择性分销:在某一地区,通过几个精心挑选的、最适合的发行商为其推销出版物。特点:集中在某一地区展开密集分销,造成该地区的轰动效应,进而向其他地区扩散。

l独家分销:在某一地区仅通过一家发行商推销其出版物。特点:有利于充分发挥发行商的积极性,便于控制市场,保证出版物有效地进入市场。

(3)规定渠道成员的权利与责任:出版单位给予发行商什么样的条件和保证,发行商应当承担什么义务等。 2、渠道管理:

出版单位必须不断地激励发行商,并不断地对发行商的工作作出评估,以及根据情况对渠道进行调整等。内容主要包括:

(1)渠道跟踪:深入渠道,跟踪其推广情况,甚至深入终端的零售网点。

(2)渠道激励:

(3)渠道调整:吸纳新成员,淘汰业绩欠佳的成员等。 四、促销策略

出版物促销,是旨在激发消费者购买行为,促进出版物销售的市场营销活动。

1、促销的目的: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态度和行为。可以分解为: (1)影响消费者对某种出版物的态度,促进其销售。

(2)影响消费者对出版单位的态度,进而形成或者扩大品牌影响,促进本出版单位出版物的销售

2、促销的内容:通过各种具体形式,传播有说服力的出版物信息。特点:

(1)集中反映了出版物的内容和相关因素 (2)反映了目标消费者的迫切需要

(3)倡导、引导或迎合了某一时尚或社会风气,有广泛的公众基础 3、促销的手段:沟通

所谓沟通,就是一种有意识的信息传播活动,其目的是对信息的接受者进行劝说或说服。各种促销方法要实现的,就是这种沟通。 4、促销的方法

(1)人员促销:通过专门业务人员直接与目标消费者或发行商接触,来推介和销售出版物产品的促销方法。具体方法:

j上门推销:推销人员向特定消费者个体当面推荐、销售出版物。这是一种传统的推销方式。销售较易实现,但成本高,一般用于销售价格高的大型出版物。

k展示推销:通过集中展示出版物产品的形式,向非特定消费者或发行商推介、销售出版物。书市、展销会、图书交易洽谈会等

l网点推销:推销人员定期主动向销售网点的发行商提供新出版物信息,并通过他们向消费者宣传推荐,促进销售 m服务推销:通过开展某些为消费者服务的活动,来向他们推荐介绍、销售出版物。

(2)非人员促销:通过各种方式,间接地向消费者、发行商等施加影响,以促进销售的促销方法。具体方式:

第20/23页

j广告促销:利用大众媒体发布广告,宣传介绍出版单位及其出版物信息,以促进销售。是目前广泛使用的促销方式。 实施时要考虑三方面问题:

A、目标的确定:大致有三种: (a)通知:适合投放期 (b)说服:适合成长期 (c)提醒:适合成熟期

B、媒体的选择: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等,不同媒体发挥作用的时间、空间、强度都有所不同,效果和费用也不一样,各有优势和不足,这就需要精心选择。

C、广告的实施:

(a)内容定位:出版物的社会功能很多,应该主要宣传它的什么功能?也就是说,首先要对拟作出突出宣传的内容主题定位。

(b)设计方案:鲜明的主题和中心思想,标题图案要醒目,表述要清晰等

(c)投放时机:时机选择好,可以事半功倍

k公关促销:通过公共关系活动,提高产品知名度,增强公众对出版单位的信任,从而促进销售。

可以弥补广告促销的不足,起到间接促销的作用。广告有很强的功利性,它的导向常受到怀疑甚至心理上的抵制。主要有以下几种具体形式: (a)选用各种文字和视听材料去影响舆论和目标市场;

(b)举办一些公关活动,如座谈会、研讨会、竞赛等,以提高出版单位及其出版物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c)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增加本出版单位和出版物在公众场合的亮相频率,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提高出版单位的知名度;

(d)向特约经销商、固定代理商赠送样品,提高他们向消费者宣传的积极性;

l营业推广:通过让消费者直接或间接减少购买费用,来对他们施加影响,促使消费者立即购买出版物。这是一种非经常性的刺激消费手段,其具体形式有:

(a)有奖购买:在一些特定的时间、场合,给予消费者一定的物质奖励,以促使其增加购买出版物的量。如达到一定金额赠送文具等。 (b)优惠销售:在特定时间和范围内对某些出版物适当降低售价。

(c)特价销售:将出版时间较早,仍有较多库存的出版物以特别低的价格销售。这能促进销售,减少亏损。 第七章 著作权知识

第一节 著作权与著作权法概述

(1)著作权亦称“版权”,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的创作者对其所创作的作品依法享有的权利。 (2)著作权包括人身权与财产权。

(3)邻接权是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指作品的传播者就其传播作品的过程中所付出的创造性劳动和投资而享有的权利。

(4)著作权的特征:无形(垄断性或排他性)、专有性、时间性、地域性和可复制性。

(5)我国著作权的立法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6)《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总则第一条:为保护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作者的著作权,以及与著作权有关的权益,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和科学事业的发展与繁荣,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7)保护作品作者和传播者的利益、鼓励优秀作品的创作与传播,是我国著作权法立法的两项根本原则。

(8)《伯尼尔公约》的基本原则:国民待遇、自动保护、独立性保护和最低保护原则。

(9)《世界版权公约》与伯尼尔公约的不同之处在于规定了“非自动保护原则”及其实施方式。 第二节 著作权的主体和客体

(1)原始著作权主体:直接意义上的作者;视为作者的组织。 (2)继受著作权主体:著作权继承者和受遗赠者;著作权转让中的受让人;国家

(3)国家享有著作权的作品由国务院著作权行政部门——国家版权局管理。

(4)我国著作权法对作品保护的原则:国籍原则、互惠原则和地域原则。

(5)外国人、无国籍人的作品首先在中国境内出版的,依法享有著作权。

(6)未与中国签订协议或者共同参加国际条约的国家的作者以及无国籍人的作品首次在中国参加的国际的成员国出版的,或则和在成员国和非成员国同时出版的,受本法保护。

(7)我国著作权法给予保护的作品种类:文字作品;口述作品;音乐、戏剧、曲艺、舞蹈、杂技艺术作品;美术、

第21/23页

建筑作品;摄影作品;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图形作品和模型作品;计算机软件。

(8)不适用著作权法保护的: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时事新闻;立法、通用数表、通用表格和公式。 第三节 著作权的内容

(1)人身权包括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 (2)对于未发表的作品,作者可以任意修改。

(3)财产权包括复制权、发行权、出租权、展览权、表演权、放映权、广播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摄制全、改编权、翻译权、汇编权。 (4)理解各项权利非常重要,考试中一定会有各种题目。 第四节 著作权的归属于保护期

(1)演绎作者在行使著作权时,不得侵犯原作品的著作权:必须保护原作品的完整性,忠实于原著的主题、内容;在演绎作品中要指明原作者姓名;若原作品尚未进入公有领域,应当事先取得原作者授权。 (2)汇编人应该享有汇编作品的著作权。

(3)职务作品的著作权归创作者所有,但单位有权在其业务范围内优先使用。作品完成两年内,未经单位同意,作者不得许可第三人以与单位使用的相同方式使用该作品。

(4)工程设计图、产品设计图、地图、计算机软件等职务作品,作者只有署名权。

(5)无限期保护:适用于署名权、修改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 作者有生之前加死后50年的保护期:限适用于自然人的发表权和财产权。

首次发表后50年的保护期限适合于: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作品;著作权(署名权除外)由法人或其他组织享有的职务作品;摄影作品;电影作品。

作者身份不明的作品:适用首次发表50年的保护期限。 第五节 著作权限制

(1)著作权限制有三种方式:合理使用、法定许可和强制许可。 (2)合理使用

为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而使用已发表作品

为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者说明某一问题而在作品中适当引用已发表作品

为报道时事新闻在媒体中不可避免地再现或者引用已发表作品 媒体刊登或播放其他媒体已发表的关于政治、经济、宗教问题的时事性文章

媒体刊登或者播放在公众集会上发表的讲话

为学校课堂教学或者科学研究而翻译或者少量复制已发表作品 国际机关为执行公务在合理范围内适用已发表作品文化产品收藏单位为陈列或者保存版本需要而复制本单位收藏的作品 免费表演已发表的作品

对室外公共场所的艺术作品进行临摹、绘画、摄影、录像 将中国作者已发表的汉语作品翻译成少数民族语言作品在国内出版发行将已经发表的作品改成盲文出版

(3)法定许可须付酬,合理使用不必付酬。 (4)法定许可方式

为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和国家教育规划而编写出版的教科书中汇编已发表作品

报刊转载或作为文摘、资料刊登

使用他人已经合法录制为录音制品的音乐作品制作录音作品 广播电台、电视台播放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 广播电台、电视台播放已经出版的录音作品

(5)首次刊登作品的报纸或期刊无权不准其他报刊转载、摘编,只有著作权人才享有这项权利。 第六节 著作权的许可使用和转让

(1)许可使用不改变著作权的归属,仅仅是适用权的暂时转移。 (2)著作权转让,授权人取得的是所有权,可以成为著作权的主体,但一般是有时限的。

(3)未经著作权人许可,不能将其获得的使用权再许可第三人适用。受让人则不仅自己可以使用作品,也可以将所获得的权利再转让给他人或许可第三人适用,并且无须取得原著作权人的同意。

(4)被许可人取得的如果是非专有使用权,当其权利受到侵害时,不能以自己的名义提起诉讼,只有取得专有使用权的被许可人才有权因专有使用权受到侵害而提起诉讼。转让则不同,任何受让人对侵犯其财产权利的侵权人均可提起侵权之诉。

第22/23页

(5)出版者在出版合同中与著作权人约定取得的专有出版权,即为专有许可使用权。

(6)著作权钻让合同必须包含下列内容:作品的名称;转让的权利种类、地域范围;转让价金;交付转让价金日起和方式;违约责任。 第七节 著作权的侵权与法律保护 (1)只须承担民事责任的侵权行为: ①侵犯著作权人人身权利的行为 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发表其作品

未经合作者许可,将与他人合作创作的作品当作自己独立创作的作品发表

没有参加创作,为谋取个人名利,在他人作品上署名 歪曲、纂改他人作品 剽窃他人作品

②亲人著作权人财产权利的行为

未经著作权人许可,以展览、摄制电影使用作品,或者以改变、翻译、注释等方式适用作品

适用他人作品,应当支付报酬而未支付

未经电影作品等著作权人许可,出租其作品或者录音录像作品。 ③侵犯邻接权的行为

未经出版者许可,使用其出版的图书、期刊的办社设计

未经表演者许可,从现场直播或公开传送其现场表演或录制其表演。 (2)承担民事责任应该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 (3)承担行政责任应该接受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依法给予的行政处罚,这类处罚包括:责令停止侵权行为;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销毁侵权复制品;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还可以没收主要用于制作侵权复制品的材料、工具、设备等。

(4)承担刑事责任包括有期徒刑、拘役、管制和罚金,由人民法院依法判决。

(5)著作权纠纷的诉讼时效为两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侵权行为之日起计算。

(6)诉前临时措施包括诉前责令停止侵权和财产保全措施以及诉前证据保全措施。

第八节 出版单位与著作权

(1)付酬的原则:平等、公平、等价、协商一致的原则。 (2)版税率原创作品为3%~10%,演绎作品为1%~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