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常规试管凝集试验与虎红平板试验对布氏杆菌病的检出率对比研究

2020-09-03 来源:步旅网
常规试管凝集试验与虎红平板试验对布氏杆菌病的检出率对比研究

李菲

【期刊名称】《承德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7(034)006

【总页数】3页(P505-507)

【关键词】常规试管凝集试验;虎红平板试验;布氏杆菌病;检出率

【作 者】李菲

【作者单位】郑州市骨科医院,河南郑州450052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R378.5

布氏杆菌病也被称为布病或波状热,属于传播途径较多的人畜共患传染病,该病细菌可经由皮肤接触、消化道及呼吸道传播,传播速度快,各年龄段人群均可感染此病[1]。布氏杆菌病的潜伏期多为1-3周,患者早期可表现为发热、多汗、全身疼痛等周身不适症状,容易与其它疾病混淆,延误治疗的最佳时期。因此,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予以对症

治疗对于布氏杆菌病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2]。目前,我国对于早期布氏杆菌病的筛查多选用常规试管凝集试验与虎红平板试验,这两种方法被认为是现场行大规模筛查时最有效的检测手段[3]。为探究两种检测方法对布氏杆菌病的阳性检出率,本研究检测了我院传染科收治的120例疑似布氏杆菌病患者的血清样品,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2014年3月至2016年12月我院传染科收治的疑似布氏杆菌病患者120例,其中男性患者69例、女性患者51例,患者年龄15-68岁,平均(42.05±0.30)岁。纳入标准:患者已持续数日甚至数周出现多汗、发热、乏力、肌肉疼痛、周身不适等临床表现,发病前均有家畜或家畜产品接触史,怀疑为布氏杆菌病患者。排除标准:其它传染性疾病患者、血液病患者、年老体弱者,以及言语沟通障碍、存在神经精神疾患、配合度较差者。本研究经我市疾病防控中心及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了解本次研究的内容,且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分别使用常规试管凝集试验和虎红平板试验检测患者的血清样品,本研究所使用抗原均由本市疾病防控中心下发(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体位诊断试剂),均在有效期内。

1.2.1 常规试管凝集试验(Standard tube agglutination test,SAT):充分稀释血清,每份血清配备5支试管。取0.2ml被检血清与2.3ml生理盐水加入第一支试管中,轻微摇晃均匀后,从该试管中分别吸取0.5ml稀释液置于第二、三支试管中,第二支试管放置一旁;向第三支试管中加入0.5ml生理盐水混匀后,吸取0.5ml与0.5ml生理盐水一起置于第四支试管中;再从第四支试管中吸取0.5ml稀释液与0.5ml生理盐水共同置于第五支试管中,从中吸取0.5ml弃去,余液用作试验检测。

第二至第五支试管血清稀释度依次为1:12.5、1:25、1:50及1:100,在以上四支试管中分别加入已稀释10倍的抗原稀释液0.5ml(此时四支试管中血清稀释度依次为1:25、1:50、1:100、1:200),混匀后置于37℃温箱中,24h后观察结果。

另取制备完成的凝集试验标准比浊管判定凝集程度:待检血清效价在1:50(++)以下为阴性,1:50(++)为可疑,1:100(++)以上为布病阳性。

1.2.2 虎红平板试验(Rose Bengal precipitation test,RBPT):分别取0.03ml被检血清及0.03ml虎红平板抗原置于洁净玻片上,轻微摇晃均匀后静置一旁,5min内观察结果。以出现粒状物或凝集片视为阳性(+);若无变化或液体均匀浑浊则视为阴性(-);对因外界因素导致结果无法用肉眼准确判定时,视为可疑。

1.3 观察指标 观察常规试管凝集试验和虎红平板试验的检测结果。所有患者均经血象检查、细菌培养及其它免疫试验,结合流行病学临床特点确诊布氏杆菌病患者实际人数,并与两种试验检测结果进行对比。

1.4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对比两种试验方法检测布氏杆菌抗体的结果 本次研究共检测120份血清,常规试管凝集试验阳性68例,阳性率为56.67%,虎红平板试验阳性84例,阳性率为70.00%。虎红平板试验阳性率明显高于常规试管凝集试验(P<0.05)。见表1:

2.2 对比两组阳性检出率的准确率 本次选取的120例纳入对象中,经血象检测、细

菌培养及免疫学检测后,确诊布氏杆菌病患者96例。SAT法符合率为70.83%(68/96),RBPT法符合率为87.50%(84/96),RBPT法符合率明显高于SAT法(P<0.01)。见表2:

布氏杆菌病是由布氏杆菌引起的全身性、细菌性传染病,牲畜为其主要传染源,人畜均可患病,人群发病年龄不均[4]。布氏杆菌病传播速度较快,病情变化复杂,发热、乏力、盗汗等临床不适表现极易与其它疾病混淆,容易误诊,一旦错过最佳发现及治疗时期,未能及时控制疾病发展,将会引发极其严重的公众卫生问题[5];同时,布氏杆菌病不产生持久免疫力,即使病愈,与传染源接触后患者仍有再次感染的风险,因此,早期快速地确诊布氏杆菌病,加强对该病的预防和控制具有重要意义[6]。

以往临床上对怀疑为布氏杆菌病的患者多采用常规试管凝集试验进行早期检测,该方法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常用作布氏杆菌抗体的早期检测,以及判定接种布氏杆菌疫苗后血清内是否含有相应抗体[7]。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临床上开始应用虎红平板试验进行布氏杆菌抗原的免疫学检测,该方法操作简单,敏感性强,具有一定优势[8]。

常规试管凝集试验主要用于定量和半定量检测,将一定量的的细菌抗原与一系列由生理盐水稀释后的血清相混合,在保温放置24h后观察结果,观察受检者血清内是否有相应抗体及效价,若效价增长4倍以上,提示该患者近期内受到过布氏杆菌感染[9]。虎红平板试验是将受检者血清与对应抗原直接混合,在较短时间内便可观察检测结果,同时该试验中所应用的抗原是酸性抗原,因此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多用于急、慢性病人的检测,对检测人群无特殊要求,准确性较高[10-11]。

两种检测方法比较,常规试管凝集试验操作较为繁琐复杂,需要大量血清和抗原,耗时费力;同时,该方法检测结果主要通过浑浊度和肉眼观察,由于可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检测结果存在一定误差,不能达到预期估计值[12]。虎红平板试验简单易于操作,凝集现象清晰可见,裸眼便可直接观察检测结果,结果判断容易,因此该检测方法更适合于流行病学调查及大面积的布病筛查[13]。在时间上,常规试管凝集试验检测至少需要24h才可获得结果,所需时间较长,容易延误疾病的治疗,且检测成本较高;而虎红平板试验检测成本低,5min之内便可观察检测结果,能在较短时间内确诊布氏杆菌病,有利于布氏杆菌病的防控和治疗[14-15]。本研究发现,虎红平板试验阳性检出率、阳性符合率等均明显高于常规试管凝集试验,进一步证实了虎红平板试验对于诊断布氏杆菌病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且操作简单易行、结果判定准确。

综上所述,虎红平板试验作为一种更为准确、灵敏、快捷、特异的试验方法,在布氏杆菌病的临床检测中具有更高的应用价值。但本研究纳入研究的对象例数较少,为了获得更为准确的调研结果,仍需大量采集样本,进行更深一步的探讨研究。

【相关文献】

[1]宋耀丽,张俊杰,牛国永,等.204例布氏杆菌病实验室检测结果分析[J].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2015,4(35):49-51.

[2]张丽芬,李莲.儿童布氏杆菌病14例临床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16,4(512):1692.

[3]何芳.小儿布氏杆菌病19例临床分析[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15,2(29):640-642.

[4]de Figueiredo P,Ficht TA,Rice-Ficht A,et al.Pathogenesis and

immunobiology of brucellosis: review of Brucella-host interactions[J].Am J Pathol,2015,185(6): 1505-1517.

[5]何晓敏,刘靖宇.烟台市布氏杆菌病的行为生态学调查[J].重庆医学,2016,4(512):1683-1685.

[6]Ayala SM,Hasan DB,Celestino CA,et a1.Validation of a simple universal IELISA for the diagnosis of human brucellosis[J].Eur J Clin Microbiol Infect Dis,2014,33(7): 1239-1246.

[7]胡桂英,马丽,徐立青,等.三江源地区布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5,4(25):769-771.

[8]Islam MA,Khatun MM,Werre SR,et a1.A review of Brucella seroprevalence among humans and animals in Bangladesh with special emphasis on epidemiology,risk factors and control opportunities [J].Vet Microbiol,2013,166(3-4):317-326.

[9]肖迪,刘梅.异甘草酸镁辅助治疗急性布氏杆菌病临床观察[J].山东医药,2016,5(68):83-84.

[10]李静,徐文健,王洛平,等.儿童布氏杆菌病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检查特点分析[J].北京医学,2016,3(88):781-784.

[11]李玲,王勤,曹培义.常规试管凝集试验与虎红平板试验判断布氏杆菌病的比较[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3,2(37):1749-1750.

[12]龚玉姣,和鹏,姚细安,等.2012-2014年广州市布鲁氏菌病疑似患者血清学检测结果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6,2(618):4119-4121.

[13]马利君,孙喜红,刘伟,等.自愿咨询检测人群布氏杆菌病感染率及相关危险因素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6,4(36):1114-1116.

[14]何晶晶,赵冬梅,周珣,等.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与传统血清学方法应用于人布鲁杆菌抗体的试验比较[J].中华地方病学杂志,2015,3(411):851-853.

[15]苏良,欧新华,张如胜,等.虎红平板凝集试验检测人血浆布氏菌抗体干扰来源分析及处理对策[J].现代预防医学,2014,4(124):4486-4488,449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