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14年江苏省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冲刺试卷及答案(共6套)

2023-05-10 来源:步旅网


2014年江苏省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冲刺

试卷及答案(共6套)

教育学

1

冲刺试卷(一)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我们近代学制创建于 ( )

A.盛唐 B.明末 C.清末 D.民国

2、战国后期从正反两方面总结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成为罕见的世界教育思想遗产的著作是( )A.《学记》 B.《孟子》 C.《论语》 D.《中庸》 3、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是( )

A.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B.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C.洛克的《教育漫话》D.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 4、“学不躐等”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巩固性原则 5、苏格拉底问答法中的问答分为三步,第三步是( ) A.定义 B.苏格拉底讽刺 C.助产术 D.提问 6、在西方教育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的代言人的教育家是( ) A.赫尔巴特 B.卢梭 C.洛克 D.杜威

7、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并且得出“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结论的教育家是( )

A.洛克 B.卢梭 C.杜威 D.福禄贝尔 8、决定教育性质的因素是( )

A.政治经济制度 B.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C.文化传统 D.生产力水平 9、“臧息相铺”即主张( )

A.教与学相结合 B.学与思想结合 C.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D.教学与劳动相结合 10、教育者重视在儿童发展的某一关键期对儿童施以相应的教育,这是因为人的发展具有( )A.顺序性和阶段性 B.稳定性和可变性C.个别差异性 D.不平衡性 11、校园文化的核心是( )

A学校物质文化 B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C学校领导者的亚文化D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 12、师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标准,称为( ) A.教育目的 B.教学目标 C.培养目标 D.教学要求

13、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惟一方法是( ) A.施以全面发展的教育 B.依靠生产力的发展 C.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C.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14、在我国,对教师概念进行全面、科学界定的法律是( )

A.《宪法》 B.《教育法》 C.《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D.《义务教育法》 15、“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句话反映了教师职业角色中的( )

2

A.传道者角色 B.示范者角色 C.授业、解惑者角色 D.研究者角色 16、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是( )

A.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 B.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 C.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D.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科书 17、根据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是( )

A.融合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 B.基础课程、拓展课程、研究课程 C.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D.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活动课程

18、美国学者斯克里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这种课程评价模式称为( ) A.目标评价模式 B.背景、输入、过程、成果评价模式 C.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D.发展性评价模式 19、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是( ) A.说服法 B.榜样法 C.陶冶法 D.锻炼法 20、班主任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是( ) A.常规管理 B.平行管理 C.民主管理 D.目标管理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20空,每空1分,共20分) 21.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 的过程 2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 23.外铄论者一般强调人的发展主要依靠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学校的教育等外在的力量。其典型代表一是美国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 24.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25.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 26.1989年11月20日联合国大会通会了〈儿童权利公约〉,体现这一〈公约〉核心精神的基本原则有: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 原则、无歧视原则。 27.《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学生的 ,不得随意开除未成年学生。” 28.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 29.课程目标的依据主要有三个方面:对学科的研究、 、 。 30.打乱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做法,而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编班的分组形式为 。 31.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是实现 的过程。 32.以教学组织形式为中心的策略称为 33.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34.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活动和 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35.当前实施的素质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的 和社会实践能力和发展起来的。 36.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领导影响力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班主任的职权影响力,二

3

37.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 38.古代普遍推行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9.简述教学中的因材施教原则。(注意2014年这道题极可能是论述题) 40.简述素质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 41.简述教师的专业素养。

42.简述启发性原则的含义及贯彻的基本要求。 43.简述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10分)

44.青少年身心发展有哪些规律?教育如何适应这些规律的要求?

4

冲刺试卷(二)

一、选择题

1.春秋战国时期,促进百家争鸣盛况的形成,并成为我国教育史、文化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的是( )

A.私学B.公学C.国学D.乡学

2.主张“人为的,根据社会要求强加给儿童的教育是坏的教育,让儿童顺利自然发展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这一观点的著作是( )

A.《大教学论》B.《爱弥尔》C.《普通教育学》D.《教育漫话》 3.我国对学生的义务作出明确具体规定的法律是( ) A.《宪法》B.《义务教育法》C.《教师法》D.《教育法》 4.由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称为( ) A.课程计划B.课程标准C.教科书D.教案 5.在泰勒看来,课程编制的首要步骤是( ) A.确定教育目标B.选择学习经验C.组织学习经验D.评价教育目标 6.主张废除班级授课制和教科书,打破学科界限,由学生自主学习目的和内容,自己设计单元活动的教学计划是( )

A.个别教学制B.分组教学制C.道尔顿制D.设计教学法 7.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是( )

A.综合性、可操作性、灵活性B.适宜性、科学性、差异性 C.引导性、有效性、科学性D.主导性、灵活性、启发性 8.在古代教育中,“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的是( ) A.古代中国B.古代印度C.古代埃及D.古代希腊 9.在世界范围内,严格意义上的学校教育系统基本上形成于( ) A.18世纪上半期B.18世纪下半期C.19世纪上半期D.19世纪下半期 10.体现循序渐进教学原则的论述是( ) A.华民成俗B.学不等C.君子之交,喻也D.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11.决定教育领导权的因素是( )

A.政治经济制度B.生产力C.科学技术D.文化

12.“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互相作用的结果。”这一观点属于个体发展上的( )A.内发论B.外铄论C.多因素相互作用论D.活动论

13.关注每一个学生在个体教育活动中的种种情境中所产生的个体化的创造性表现,这种教学目标称为( )A.普通性目标B.行为目标C.生成性目标D.表现性目标 14.课程评价中的CIPP模式是指( )

A.背景、输入、过程、结果评价模式B.目的游离评价模式C.目标评价模式D.泰勒模式

5

15.德育的基本途径是( )

A.政治课和各课教学B.班主任工作C.社会实践活动D.共青团和少先队活动 二、填空题

1.一堂好课的标准有: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_________。 2.教育目的层次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_________。 3.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有遗传素质、成熟、环境和________。 4.教育目的对整个教育工作的指导作用表现为导向、激励和_________。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________,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6.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有备课、上课、作业的检查与批改、______、学业成绩的检查和评定。 7.制约课程的三大因素是知识、_________和儿童。

8.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__________。 9.学校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___________。 10.学校文化从其形式看,可分为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__________。 11.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试验的教学方法是__________。

12.教学作为学生的一个特殊认识过程,其认识的特殊性表现在:认识的间接性和_______、认识的教育性和指导性。

13.德育工作可以概括为四句话:晓之以理、_______、持之以恒、导之以行。

14.《宪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未成年学生享有的权利包括_________和受教育权。

15.赫尔巴特率先明确提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情、意相互作用,同时介入,这就需要我们处理好知识学习与思想、情感、意志培养的关系问题,这一观点称为教学的_____原则。

16.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即学习辅导、生活辅导和_________。 17.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机构和教育科研机构编订的课程,称________。 18.初中阶段德育目标包括思想政治、道德行为和____________ 三个方面的基本要求。 19.学生文化的特征包括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和____________。

20.班主任的领导方式一般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权威的、放任的和___________。 三、简单题

1.简述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内容。 2.简述教育对人类地位提升的作用。 3.简述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4.简述教学的一般任务。 5.简述课程实施的结构。 四、论述题

6

1.论述课程的目标评价模式。

2.阅读下面文字,说出隐含在其中的教育思想,并论述这一思想的内涵。

“„„那种认为青少年时期在学校受到的教育就足以使人在未来的一生中应付他遇到的各种挑战的观念已经过时了,必须重新建立一种新的教育观念,这就是:不应该将人受教育的时期仅限于青少年时代,而应该贯穿于人的一生;不应该将人的受教育的场所仅限于学校,而应该遍布于全社会。”

7

冲刺试卷(三)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 强调系统的知识传授,强调课堂教学的作用,强调教材的重要性,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这一思想被称为( )

A、人文教育学派 B、传统教育学派C、现代教育学派 D、实验教育学派 2、提出“‘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充分发展人的自然禀赋,使人人都成为自身,成为本来的自我,都得到自我完善。”这一思想的是( ) A、卢梭 B、康德 C、夸美纽斯 D、洛克

3、主张教育为当下的生活服务,主张教育即生活,强调教法与教材的统一,强调目的与活动的统一,主张“在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的教育思想家是( )

A、杜威 B、凯洛夫 C、陶行知 D、裴斯泰洛齐 4、美国当代生物社会学家威尔逊把“基因复制”看做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这一观点属于教育学上的( )

A、内发论 B、外铄论 C、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D、三因素论 5、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有三种主要的表达方式。一是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二是规章制度,三是( )

A、行为方式 B、校风 C、角色规范 D、学风

6、第斯多惠有一句名言“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教人发现真理”,这句话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 A、启发性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循序渐进原则 7、汉代武帝以后,采纳了“罢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实行了思想专制主义的文化教育政策和选士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向汉武帝提出这一建议的是( ) A、董仲舒 B、王充 C、司马迁 D、郑玄 8、班集体形成的主要标志之一是( )

A、成立了班委会 B、开展了班级工作 C、形成了正确的集体舆论 D确定了班级工作计划 9、目前世界范转内,最普通和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

A、个别教学 B、小班教学 C、班级授课制 D、复式教学 10、校园文化的核心是( )

A学校物质文化B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C学校领导者的亚文化D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 11、开始最早,持续时间最久,影响范围最大的教育是( )

A、学校教育 B、社区教育 C、家庭教育 D、社会教育 12、班主任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直接管理个人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是( )

A、常规管理 B、平行管理 C、民主管理 D、目标管理

8

13、美国教育家伊里奇在《非学校化社会》中主张取消学校制度,走向( ) A、家庭教育 B、社会教育 C、教育网络 D、学习化社会 14、人力资本理论说明了( )

A、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B、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C、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D、教育对科学技术的促进作用 15、课程目标的依据有: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以及( )

A、对教材的研究 B、对教法的研究 C、对学科的研究 D、对教学模式的研究 二、填空题(共20个空,每空一分,共20分)

16、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 17、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于后天,并且得到结论,天赋的智力从平等,“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持这一主张的英国哲学家是 18、战国时期,《礼记》中是《 》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以简赅的语言,生动的比喻,系统地阐发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务,教育、教学和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等,是罕见的世界教育思想遗产。 19、夸美纽斯是受到人文主义影响的捷克教育家,年轻时期他就具有强烈的民主主义思想,强调教育的 20、教育目的具有以下作用: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和 21、我国教育目的理论基础是 22、《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学生的 ,不得随意开除学生。

23、教师的专业素养包括先进的教育理念,良好的教育能力和一定的 24、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一种 25、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指设计课程的种类。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 ;从课程的组织核心来看,可分为学科中心课程,学生中心课程、 。 26、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效果,它有四个方面的规定性;第一,时限性。第二,具体性。第三,预测性。第四

27、泰勒提出的“课程原理”包括四个步骤:(1)确定课程目标;(2)根据目标选择课程内容;(3)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容;(4)

28、CIPP评价模式包括四个基本环节,即背景,输入,过程

29、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包括备课,上课,作业的检查与批改。 学业成绩的考查与评定。

30、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称为 ;一个测验经过

9

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以及一次测量所得结果的准确性程度,称为 31、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 之间的矛盾。

32、20世纪70年代,由英国学校德育学家彼得•麦克费尔和他的同事创立,强调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的德育模式是

33、班集体必须具备的四个基本特征:(1)明确的共同目标;(2)一定的 (3)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4)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三、简答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4、简述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35、简述教科书的编写所遵循的原则。 36、如何在班级中实施目标管理? 37、简述学生的本质属性。 38、简述素质教育的基本思想。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39、阅读以下文字,并回答问题

要求根据儿童已有的发展水平确定教育内容,运用冲突的交往或围绕他们一个阶段的道德和道德推理方式,创造机会让学生接触和思考高于他们一个阶段的道德和道德推理方式,造成学生认知失衡,引导学生在寻求新的认知平衡之中不断地提高自己道德判断的发展水平。 根据这一思想确定的德育模式是什么?该模式的理论假设是什么?该模式强调实施的方法和策略是什么? 40、试论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育产生的深刻影响。

10

冲刺试卷(四)

一、选择题(15×2=30)

1. 现代社会出现了古代社会所没有的工程、机电、航空之类的专业学校,这说明制约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因素是( )

A. 社会意识形态 B.社会政治制度 C.本国文化历史传统 D.生产力发展水平

2. 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认为应该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的教育的教育家是( )A.

康德 B.夸美纽斯 C.洛克 D.赫尔巴特

3. 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德标志是清末的( )

A. 京师大学堂的建立 B.废科举,兴学校 C.北洋大学的创建 D.洋务运动的推行 4. 在我国教育史上,最早试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教育问题的是( ) A. 杨贤江 B.蔡元培 C.李大钊 D.陶行知 5. 古代埃及设置最多的学校是( )A. 文法学校 B.骑士学校 C.琴弦学校 D.文士学校 6. 决定教育领导权的主要因素是( )A.生产力 B.政治经济关系 C.文化 D.科学技术 7. 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的决定性因素是( ) A. 遗传因素 B.个体主观能动性 C.环境 D.教育

8. 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体现教育根本性问题的是( ) A. 教育规律 B.教育任务 C.教育目的 D.教育内容 9. 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一种( ) A. 民主平等关系 B.控制与被控制关系 C.授受关系 D.主导与服从关系 10.目标评价模式最为关键的步骤是( )

A.确定方法 B.确定内容 C.确定目标 D.确定标准

11.中学生作为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享有公民权利中最基本,最重要,内涵最为丰富的是( )A.人格尊严权 B.人身权 C.隐私权 D.名誉权

12.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得结果得一致性程度,以及一次测量所得结果得准确性程度称为测验的( )A.效度 B.信度 C.难度 D.区分度 13.泰勒的课程论经典著作是( )

A.《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B.《教学目标分类关系》C.《教育过程》D.《教育与一般发展》 14.在教学策略中,强调知识结构的结构化策略属于( ) A.内容型策略 B.形式型策略 C.方法型策略 D.综合型策略 15.下列关于学生学业成绩评定,正确的叙述是( )

A.评定学生学业成绩,一般采用百分制记分法和等级制记分法。 B.一般说,题目数量多,便于给小分的,用等级制较便利。 C.题的数量不多,开卷、理解和灵活运用的题目用百分制较方便。 D.在成绩评定时,不能把等级换算成一定的分数。 二、填空题(20×1=20)

11

16.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__________ 17.________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物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18.素质教育是以培养_________为重点的教育,它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时代性。

19.二战后,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呈现出教育的_________、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及教育技术的现代化等新特点。

20.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_________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21.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__________、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 22.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对19世纪以后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被看作是_________的代表。

23.“身残志坚”,说明了个体的身心发展中生理机能和心理技能具有_________关系。 24.教学作为学生的一个特殊认识过程,其认识的特殊性表现在:认识的_______性和认识的交往性、认识的教育性和指导性。

25.备课内容包括:钻研教材、________和制定教学进度计划。

26.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试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教学方法为__________。

27.教育目的具有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和_______作用。 28.确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_________。 29.制约课程的三大因素是知识、________和儿童。

30.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可供学生选择的课堂是________。 31.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_________。

32.德育过程是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陶冶学生品德情感,锻炼学生品德和培养学生品德行为习惯的过程。因此,有班主任将道德工作总结概括为四句话:晓之以理、_______、持之以恒、导之以行。

33._______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它在学校整个教育系统中居于中心地位。 34.在教学史上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教学形式有个别教学制、分组教学制、________、设计教学制和道尔顿制。

35.________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学生从事集体活动、结交好友的场所。 三、简答题(5×6=30) 36.简述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37.简述信息技术对教育带来哪些改变。 38.简述教学策略的内涵与基本特征。

39.简述“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这一德育过程的规律。 40.班级管理的模式有几种? 四、论述题

12

41.论述课程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 42.请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我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但始终没有弄清楚榜样是如何发挥作用的。榜样有两种,一种是人为树立的榜样,一种是生活中的榜样。人为的榜样一般是社会组织根据自己的需要和道德价值观对某人进行加工,包装和宣传。倡导公众向其学习,很多情况下,树立榜样是一种政治安排,往往附带意识形态的宣传任务。人为树立的榜样借助各种媒介的传播,可以到达使公众“知道”的水平,但其教育效果的获得却不一定能如其所愿。

与树立榜样不同,生活中的榜样是自然的,有着很高的道德教育和道德学习价值。生活中的榜样不是别人树立的,也不是自封的,而是在生活中自然形成的,这种榜样不是一部分人为了自己或明或隐的目的而进行的包装产品,而是人性和人格光辉的自然展现,从榜样人物的角度讲,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他可以自然地生活,并在这种生活中自在地散发出自己的人格魅力,因为一个人的人格是聚于内而形于外的,他的生活就是其德性和和人格展现,展开,提升过程,必然会辐射到周围;当然,他也可以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控制自己的行为可以对他人产生的影响,从榜样的角度看,前者是暗示,后者就是明示。从榜样学习者的角度看,对榜样人物的暗示,学习者可以清楚地感觉到、意识到,在这一基础上根据自己的道德倾向和需要决定是认同、排斥还是认同与排斥兼而有之。无论是这三种情况的哪一种情况,都是自己的自主选择。

请结合上述材料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榜样法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2)在德育过程中,如何运用榜样法?

13

冲刺试卷(五)

一、选择题(请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相应的括号内。

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在中国古代,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特别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该现象产生的历史时期( )。 A. 宋代以后 B.春晚战国 C.明清时代 D.隋唐时代 2.《学记》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 )关系。A.宗教 B.经济 C.生产力 D.政治 3.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建议实行思想专制主义的文化政策和选士制度的思想家是( A. 王充 B.郑玄 C.董仲舒 D.杨雄 4.制约着教育的规模、速度、结构、方法、手段和内容的是( ) A.社会文化 B.人的身心发展水平 B社会意识形态 D.社会生产力

5.在教学上,把哲学中的统觉观念移用过来,强调教学必须使学生在接受新教材的时候,唤起心中已有的观念,并强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教育思想家是( )。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卢梭 D.杜威 6.CIPP评价模式包含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和( )

A内容评价 B.目标评价 B模式评价 D.成果评价

7.课程目标的制定既要依据对学生的研究和社会的研究,又要依据对( ) A.丸教法的研究 B.时代的研究C.学科的研究 D.学法的研究 8.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包括综合性、灵活性和( )。 A操作性 B.时代性 C.创造性 D.方向性

9.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以及一次测量所得结果的准确性程度,称测验的可靠度,又称测验的( )。A. 效度 B.难度 C.区分度 D.信度

10.通过设计道德两难问题,并在道德讨论中采用“引入性提问”和“深入性提问”的道德教育模式是( )。 A.体谅模式 B.社会模仿模式 C. 活动模式 D.认知模式 11.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即学习辅导、生活辅导和( )。 A.心理疏导 B.择业指导 C.心理咨询 D.交往指导 12.设计课程的种类和课程的组织方式,称为( )。

A.课程类型 B.课程目标 C.课程结构 D‘课程模式

13.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班级管理模式是( )。

A. 常规管理 B.民主管理 C.平行管理 D.目标管理

14.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称为( )。 A.课的目标 B.课的类型 C.课的任务 D.课的结构

15.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称为( )。A. 讨论法 B.谈话法 C.讲授法 D.练习法 二、填空题(请将答案直接写在每题中的横线上。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空1分,共20分) 16.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包括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_______________和个别差异性。

17.社会模仿模式主要是美国心理学家 _______ 创立的。该模式认为,学习并非刺激一反映(S—R)的结果,而是相当复杂的过程,观察学习是行为获得的基本方法,道德教育应围绕

14

社会学习展开。

18.道德教育中的认知模式认为,人的道德 _______ 按照一定的阶段和顺序从低到高不断发展。

19.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 ________ 。

20.通常,选择德育内容的依据有三点:一是 _____ ,二是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征,三是德育所面对的时代特征和学生思想实际。 21.赫尔巴特认为,理性、情感和意志都是在知识的基础上产生的,而教学是形成人的_____的基本途径,主张把知识涵养和人格成长统一与教学过程中。 22.教学任务的决定,要受教育目的、______、学科的特性以及教学的时空条件等因素制约。 23.领会知识是教学的中心环节,领会知识包括使学生 _____ 和理解教材。

24.在学生的学业成绩考查与评定中,教师根据测验分数、观察和报告对被测验者的行为、作业的优缺点或价值作出判断,称______。

25.在教学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制、______、分组教学制和道尔顿制等。

26.现代教育可以使劳动力得到全面发展,使年轻人很快就能熟悉整个生产系统,使他们根据社会的需要或他们自己的爱好,轮流从一个生产部门转到另一个生产部门,从而摆脱劳动分工对每个人造成的______。 27.教育目的对整个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表现在教育目的的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和 ______ 。 28.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经济学家舒尔茨从对经济增长的生产要素组合比例的分析中发现,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除了土地、劳动、资本的投入外,还有其他因素在起作用,因而提出了著名的 _____ 理论。 29.教育目的的层次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__________ 。 30.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______学说确立了科学的人的发展观,指明了人的发展的必然规律,并为我们制定教育目的提供了理论依据。 3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中国公民凡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备本法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有 ______,经认定合格,可以取得教师资格。” 32.课程表的安排应遵循三条主要的原则,它们是整体性原则、_______、生理适应原则。 33.榜样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榜样主要包括伟人的典范、和学生中的好榜样。 34.______决定了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的权利和教育目的。

35.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万物皆备于我心,这在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问题上,是典型的 _____ 的代表。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6.简述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7.简述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38.简述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的构成。

39.简述对学生进行奖励与处分的基本要求。

40.简述练习法的基本要求。

15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1.19世纪末20世纪初,分组教学在一些国家出现。所谓分组教学,就是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分组教学也是集体教学的一种形式,一般可分为两类:外部分组和内部分组。论述两类分组的内涵及分组教学的优点与不足

42.结合班主任工作的内容与方法的要求,论述现时期如何做一名优秀的中学班主任。

16

冲刺试卷(六)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 在世界教育学史上被称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 A.培根 B.夸美纽斯 C.康德 D.赫尔巴特 2、 的提出标志着教育学的萌芽。( )

A.教育现象 B.教育规律 C.教育问题 D.教育事实 3、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 )

A.德育 B.学校教育 C.家庭教育 D.社会教育 4、教育心理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 ) A.孟禄 B.恩格斯 C.勒图尔诺 D.沛西·能 5、美国的学制类型是 的( ) A.分支学制 B.单轨学制 C. 多轨学制 D. 双轨学制 6、始于人类知识及其传播的专门化要求的现代社会中最常见、最普遍的组织形式是( ) A. 家庭 B.大众文化教育机构 C.学校 D.社会 7、儿童身体发展是先头后躯干和四肢,这是其身心发展的 的表现。( ) A.阶段性 B.不平衡性 C.个别差异性 D.顺序性 8、儿童发展中的环境决定论又被称为( ) A.养育论 B.教育决定论 C.辐和论 D.发展论 9、“政教合一,以吏为师”描述了 时期的教师活动。( ) A.封建社会 B. 奴隶社会 C. 封建社会 D. 资本主义社会 10、 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 ) A.热爱学生 B.为人师表 C.热爱教育事业 D.尊重学生 11、在教育活动中涉及到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样一个根本问题的是( ) A.课程 B.教育评价 C.教学 D.教育目的 12、狭义的德育专指( ) A.思想教育 B.道德教育 C.法治教育 D.政治教育 13、论证了灵魂的三个部分及其与之对应的三种教育,尝试将课程建立在心理基础上的人是A.柏拉图 B.苏格拉底 C.亚里士多德 D.毕达哥拉斯 14、被认为是课程论经典的书是( ) A.《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B.《课程论》 C.《教学目标分类学》 D.《现代课程论》 15、教学过程的根本目的在于( ) A.传授知识 B.培养技能 C.培养人 D.育德 16、迄今为止在世界范围内应用最广泛、最普遍的教学方法是( ) A.谈话法 B.讲授法 C.讨论法 D.实验法 17、班主任工作的首要任务是( )

A.组建良好的班集体 B.促进班级成员的全面发展 C.培养学生的民主作风 D.指导班、团、队活动

18、现代的学校咨询与辅导活动起源于20世纪初 的“指导运动”。( ) 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美国

19、布鲁姆的 仍然是现在测验的重要指标体系。( )

A.教学目标分类学 B.教育目标分类学 C.教育评价分类学 D教育测验分类学 20、最初的普及义务教育立法主要是围绕 的强制性、免费性和公共性三大主题展开的。

17

A.职业教育 B.专业教育 C.初等教育 D.中等教育

二、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学校物质文化 2、教育的神詻起源说 3、暗示教学法 4、评价

5、实验教育学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简述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发挥儿童主体性的基本原则。 2、简述教师的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要求。 3、简述现代教育的特征。 4、简述儿童发展的规律性。

5、人的全面发展受到哪些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 6、我国常用的教学原则有哪些?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30分) 1、联系实际论述美育的任务和功能。(15分) 2、联系实际论述教学的启发性原则 。(15分)

18

冲刺试卷(一)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2、A 3、B 4、C 5、C 6、D 7、A 8、A 9、C 10、D 11、D 12、B 13、C 14、C 15、A 16、A 17、B 18、C 19、C 20、B 二、填空题

21、非制度化 22、教育再生产劳动力和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23、华生 24、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25、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26、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 27、受教育权 28、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29、对社会的研究 对学科的研究 30、 外部分组 31、学生身心发展32、形式型策略 33、领会知识34、交往 35、创造精神 36、班主任的个性影响力 37、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水平之间的矛盾38、个别教学 三、简答题

39、简述教学中的因材施教原则。(P34)

答:因材施教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失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长善救失,获得最佳的发展。

在教学中,贯彻因材施教的基本要求是: (1)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2)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40、简述素质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

答:(一)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二)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1)德育;(2)智育;(3)体育;(4)美育;(5)劳动技术教育;(三)素质教育是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四)素质嘉奖业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1)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2)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相辅相成;(3)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 41、简述教师的专业素养。

答:一名教师是否真正具备从事教师的职业条件,能否正确履行教师角色,根本上还在于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当代教师质量的集中体现。

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1)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2)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3)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4)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42、简述启发性原则的含义及贯彻的基本要求。 答: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3、简述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1)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2)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3)班主任是班级人际关系的艺术家。 四、论述题

44、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 (1)顺序性 → 循序渐进

(2)阶段性 → 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选择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 (3)不平衡性 → 个体身心发展的关键期

(4)互补性 → 注重培养学生自信和努力的品质 (5)个别差异性 → 因材施教

19

冲刺试卷(二)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B 3、D 4、A 5、A 6、 D 7、A 8、C 9、D 10、B 11、A 12、C 13、C 14、A 15、 A 二、填空题

1、气氛热烈2、教师的教学目标 3、个体实践活动 4、评价 5、专业人员 6、课外辅导 7、社会 8、京师同文馆 9、教学 10、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 11、演示法 12、认识的交往性 13、动之以情 14、人身权 15、教育性 16、择业指导 17、地方课程 18、个体心理素质和能力 19、过渡性 20、民主的 三、简答题 1、P31-32 2、P54

3、简述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P53)

答:(1)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3)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夸大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特别是环境决定论的观点,也是错误的。 4、简述教学的一般任务。 答:(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5、简述课程实施的结构。 答:(1)安排课程表;(2)分析教学任务;(3)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4)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5)规划教学单元和课;(6)组织教学活动;(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四:论述题 1. 以目标为中心展开,针对常模参照测验的不足,在泰勒的评价原理和课程原理的基础上形成。

2.(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20

冲刺试卷(三)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2、B 3、A 4、A 5、C 6、A 7、 A 8、C 9、C 10、D 11、A 12、B 13、D 14、A 15、C 二、填空题

16、近代学制 17、洛克 18、学记 19、自然性 20、评价作用 2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22、受教育权 23、研究能力 24、相互促进的关系 25、学校课程 26、社会中心课程 27、根据目标评价课程 28、成果 29、课外辅导 30、测验的效度 测验的信度 31、 学生已有水平 32、体谅模式 33、 共同生活的准则 三、简答题

34、简述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答:(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35、(1)在内容上要做到科学性,思想性,效用性的统一。(2)教材的编排上,要做到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3)教科书的编排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36、目标体系、自控式管理方式,利用制定目标进行管理。 37、简述学生的本质属性。

答:(1)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38、简述素质教育的基本思想。 答:(一)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二)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1)德育;(2)智育;(3)体育;(4)美育;(5)劳动技术教育;(三)素质教育是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四)素质嘉奖业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1)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2)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相辅相成;(3)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 四、论述题

39、答:道德教育的认知模式是当代德育理论中流行最为广泛、占据主导地位的德育学说,它是由皮亚杰提出,后由科尔伯格进一步深化的。

认知模式是:(1)理论假设:a道德发展论;b道德教育论。(2)围绕道德两难问题的小组讨论:a道德两难问题及其设计;b道德讨论中的引入性提问;c道德讨论中的深入性提问。(3)简要的评论:a认知模式的缺陷;b认知模式的特色及对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的启示。 40、试论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育产生的深刻影响。

答:(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21

冲刺试卷(四)参考答案

1-15题目答案

DDBAD BBCCC BBAAA 16-35题目答案

京师同文馆 遗传素质 创新精神 终身化 精神文化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传统教育学 互补 间接 了解学生 演示法 评价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社会 学校课程 多样化 教学 动之以情 班级授课制 班级 36.简述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人在接受环境的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 37.简述信息技术对教育带来那些改变。

信息技术改变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

信息技术改变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平台. 38.简述教学策略的内涵与基本特征。 (1)教学策略专以表示为达到某种预测效果所采取的多种教学行动的综合方案。 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有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以便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

(2)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综合性、可操作性、灵活性 39.简述“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这一德育过程的规律。

(1)一个人的良好思想品德的提高和不良品德的克服,都要经历一个反复的培养教育或矫正训练的过程,是一个无止境地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过程。特别是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需要长期反复培养、实践的过程,是逐步提高的渐进过程。

(2)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既要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变化,坚持长期抓反复抓;又要注意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的反复性,注意抓反复。 40.班级管理的模式有几种?

班级管理的模式有:常规管理、平行管理、民主管理、目标管理。 班级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 班级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班级民主管理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

班级目标管理是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进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

41.论述课程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

从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到实际的课堂教学目标,经历了一系列的转化。如果以目的和目标的概括性程度为准则,可以依次区分为四种不同的目标:教育目的(总目标)、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教育目的是指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是根据不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确定的。它反映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是

22

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也是制定教育目标、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

培养目标是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要求。它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和自己学校的性质及任务,对培养对象提出的特定要求。

课程目标指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它有四个方面的规定性:时限性,具体性,预测性,操作性。

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师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标准。

总之,从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行政部门确定的培养目标,到课程工作者所要明确的课程目标,以及教学工作者要考虑的教学目标,经历了一系列的转化。 42.请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1)榜样法是以他人的高声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的方法。榜样包括伟人的典范、教育者的示范、学生中的榜样等。

(2)第一,选好学习的榜样。选好榜样是学习榜样的前提。我们应该根据时代需要和学生实际出发,指导他们选择好学习的榜样,获得明确前进的方向和巨大动力。

第二,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要使榜样能对学生产生力量,推动他们前进,就需要引导学生了解榜样;了解所学习榜样的身世,艰苦奋斗的经历,伟大卓越的成就,崇高光辉的品德,特别是了解那些感人至深,令人起敬佩之处,使他们在心理上对所学榜样产生惊叹、爱慕、敬佩之情

第三,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要及时地把学生的情感、冲动引导到行动上来,把敬慕之情化为道德行动和习惯,逐步巩固、加深这种情感。

23

冲刺试卷(五)参考答案

一 选择题

1A2D3C4D5B6D7C8A9D10D11B12A13C14D15B 二 填空题

16互补性 17班杜拉 18判断力 19道德行为 20德育目标21 品德 22学生年龄特征 23感知 24评价 25班级授课制 26 片面性 27评价作用 28人力资本29教师的教学目标30全面发展 31教育教学能力 32迁移性原则 33教育者的示范 34 政治经济制度 35内发论 三 简答题

36 简述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1 学校教育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2 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 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37.简述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 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 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38.简述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的构成。 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包括以下一个方面。 1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 2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 3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 4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39.简述对学生进行奖励与处分的基本要求。 1公平、正确、合情合理。 2发扬民主,获得群众支持。 3注重宣传与教育

40.简述练习法的基本要求。 1 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与要求,掌握练习的原理和方法。这样能防止练习中可能产生的盲目性。从而提高练习的自觉性。

2 精选练习材料,适当分配分量、次数和时间,练习的方式要多样化,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3严格要求。无论口头练习,书面练习或操作练习,都要严肃认真。要求学生一丝不苟、刻苦训练、精益求精,达到最高的水平,具有创造性。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1.19世纪末20世纪初,分组教学在一些国家出现。所谓分组教学,就是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分组教学也是集体教学的一种形式,一般可分为两类:外部分组和内部分组。论述两类分组的内涵及分组教学的优点与不足 外部分组时之打乱传统的的按年龄编班的做法,而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编班。外部分组主要有两种形式:学科能力分组和跨学科能力分组。

跨学科能力分组是把一个年级的学生,按智力的高、中、低分成成绩好、中、差或分成平行

24

A、B、C若干组,对不同的组授以不同的课业;对A组授以较高深的课业,对B组授以普通课业,对C组授以最基础的课业。

学科能力分组是根据某一年级学的学生对某门学科的学习能力和成绩,分成不同的A、B、C组。由于统一学生各科的成绩和学习能力不同。因此在不同学科中可能被分入不同的水平组。这种分组一般只在较难学的学科中进行,如数学、外语、自然科学等,其余仍在原班进行教学。 内部分组

内部分组是指在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班级内,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等编组。

内部分组也有两种:一种是不同学习内容和不同学习目标的分组,另外一种是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相同而采取不同方法和媒体的分组。

分组教学最显著的有点在于它比班级上课更切合学生个人的水平和特点,便于因材施教,有利于人才的培养。但是,它仍存在一些较严重的问题,一是很难科学的鉴别学生的能力和水平;二是在对待分组教学上,学生、家长和教师的意愿尝尝与学校的要求相矛盾;三是分组后造成的副作用很大,往往使快班学生容易产生骄傲,使普通班、慢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普遍降低。

42.结合班主任工作的内容与方法的要求,论述现时期如何做一名优秀的中学班主任。 1了解学生,研究学生

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内容 了解学生的方法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3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充分发挥本班任课教师的作用 协助和指导班级团队活动

争取和运用家庭和社会教育力量

25

冲刺试卷(六)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5:D C B A B 6—10:C D A C B 11—15:D B A A C 16—20:B A D B C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学校物质文化:是指学校物质环境所构成的一种文化。

2.教育的神话起源说:这是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所有宗教都持这种观点,认为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3.暗示教学法:这是保加利亚医学博士洛扎洛夫创立的一种利用联想、暗示、情境、音乐等方式强化教学效果的方法。在该方法中,教师广泛利用环境信息,上课如同游戏、表演,使理智与感情统一,尤其是发掘大脑无意识领域的潜能,从而使学生在愉快气氛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信息。

4.评价:是对某种教育活动的价值判断,包含定性描述或价值判断,更多的时候是两者兼有。

5.实验教育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研究儿童发展及其与教育的关系的理论,代表人物是德国的梅伊曼和拉伊。该学派所强调的定量研究成为20世纪教育学研究的一个基本范式。 三、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简述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基本原则。 答:(1)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要尊重学生的感受。

(2)教育活动中要给学生留有选择余地,尊重学生的选择。 (3)教育中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

2.简述教师的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要求。 答:(1)教师必须具有教育理论知识和把它运用于实践的能力。

(2)教育要具有观察学生和进行教育教学科研的能力。 (3)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教学组织和语言表达能力。 (4)教师要具有运用教育机智处理各种突发问题的能力。 3.简述现代教育的特征。

答:(1)公共性:现代教育要面向全体人民,为每一位受教育者提供均等的机会和服务。

(2)生产性:现代教育与物质生产的结合程度以及生产发展对现代教育的新要求都提高了。

(3)科学性:科学教育是基本内容和最重要的方面,教育内容必须以科学知识为主。教育的发展越来越依靠教育科学研究的指导,在教育方法上必须遵循教育规律。

(4)未来性:现在的教育对未来的社会和个人有重大影响,要把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作为现在教育改革的主要参照系。

(5)国际性:现代教育在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和爱国精神的同时,也要使他们具备从事国际事务的态度、知识、情感、技能,从小就为一个国际化的时代作准备。

(6)终身性:教育不再局限于学龄阶段,要贯穿人的一生。 4.简述儿童发展的规律性。

答:(1)顺序性:儿童在发展过程中,无论其身体还是心理的发展,都表现出一种稳定的顺序。

(2)阶段性:儿童在发展的过程中,其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会表现出某些稳定、共同

26

的典型特点。

(3)不平衡性:儿童在连续发展过程中,其身心发展的速度并不是完全与时间一致的匀速运动,在不同的年龄期其发展的速度和水平有明显差异。

(4)互补性:儿童的各种生理、心理机能在总体发展水平上表现出一定的互补性特点,能协调人的各种能力,使其尽可能适应环境。

(5)个别差异性:在儿童发展具有整体共同特征的前提下,个体与整体比较,每个具体儿童的身心发展在表现形式、内容和水平上都可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5.人的全面发展要受到哪些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 答:(1)社会生产力及其决定的分工状况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

(2)社会关系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3)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6.我国常用的教学原则有哪些?

答:(1)直观性原则: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让学生用自己的感官直接感知学习对象。

(2)启发性原则: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积极性,使学生能主动学习,以达成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巩固性原则:在教学中要不断安排和进行专门的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能够牢固地掌握和保存。

(4)循序渐进原则:在教学中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5)因材施教原则: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教学中应注重让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从而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四、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联系实际论述美育的任务和功能。 答:美育的任务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2)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3)培养和提高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4)培养和提高学生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 美育的功能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美育的直接功能就是“育美”。 (2)美育的间接功能是指为其他教育功能发挥提供前提条件的作用,具体而言就是育德、促智、健体功能等。

(3)美育的超越功能是指引导学生超越现实生活,形成对人生意趣和教育美学精神的追求。

(联系实际的部分,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发挥,不设标准答案) 2.联系实际论述教学的启发性原则。 答:教学的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7

(4)发扬教学民主。

(联系实际的部分,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发挥,不设标准答案)

2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