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夯实双基
1.下列加点字在文中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鲲鹏(kūn) 齐谐(xié) .蜩(zhōu) 迁徙(xǐ) ..B.泠然(línɡ) 舂粮(chōng) .抟(tuán) 晦朔(shuò) ..C.翱翔(áo) 坳(áo)堂 ..仞(rèn) 蓬蒿(hāo) ..D.羊角(jué) 夭阏(è) ..恶乎待哉(è) 决起(jué) ..
【答案】 B(A蜩:tiáo,C,坳:ào,D恶:wū,决:xuè) 2.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
蔽沛公常以身翼.A.也无力则其负大翼.
风而行夫列子御.B.
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者未有知其修.C.
乃重修岳阳楼.
百里者,宿舂粮适.D.临汝余自齐安舟行适.
【答案】 D(A翼:①名词作状语,像鸟的翅膀似的,②翅膀。B①驾御,②控制。C修:①长,②修建。D适:往。)
3.找出不全含有通假字的一项( )
①而后乃今培风 ②小知不及大知 ③此小大之辩也 ④而征一国者 ⑤而御六气之辩 ⑥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⑦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⑧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⑨旬有五日而后反
A.②③④⑤ C.②③⑥⑧
【答案】 B(⑦不含通假字)
4.下列句子加点的“之”字的意思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B.①⑥⑦⑧ D.④⑤⑥⑨
A.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 .B.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结构助词,译为“的”) .C.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代词,译为“它”) .D.之二虫又何知(代词,译为“此”) .【答案】 C(应为“到”)
5.下列句中加点的“其”字意思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化而为鸟,其名为鹏(代词,译为“它的”,指鸟的) .B.其远而无所至极邪(用在选择句中,加强揣测语气) .C.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助词,无义) .
D.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代词,译为“它”,指水) .【答案】 C(应为代词)
6.下列句子中词的活用现象不同类的一项是( ) A.而后乃今将图南 B.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C.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D.沛公欲王关中
【答案】 C(ABD都是名词用作动词,C不是) 7.下列句子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B.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C.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D.彼且恶乎待哉
【答案】 C(C是选择问,其它是反问)
8.下列对本文内容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庄子》的首篇,无论从思想上还是艺术上讲,都堪称《庄子》的代表作。 B.本文集中表现了庄子的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思想,这思想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存在的。 C.这种绝对自由的思想,实际是消极避世的人生观,使人对现实采取消极虚无的态度。 D.追求绝对自由,也体现了庄子不与统治者合作的思想,因而代表了先进阶级的思想。 【答案】 D(代表庄子的没落贵族思想) 二、文本精品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9~12题。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汤问棘曰:
“上下四方有极乎?”棘曰“无极之外,复无极也。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安鸟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朝菌不知晦朔 ②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③有鱼焉,其广数千里 ④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 .
A.①②读音相同,③④读音不同。 B.①②读音相同,③④读音也相同。 C.①②读音不同,③④读音相同。 D.①②读音不同,③④读音也不同。 【答案】 B(①②读zhāo,③④读shù)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②蟪蛄不知春秋 ③奚以知其然也 ④而彼且奚适也 ....A.①②意义相同,③④意义不同。 B.①②意义相同,③④意义也相同。 C.①②意义不同,③④意义也不同。 D.①②意义不同,③④意义相同。 【答案】C(①智慧②知道③什么④哪里)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树名) ..B.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独以长寿著名) ....C.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旋风) ..
D.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最北的地方) ..【答案】 D(穷发:极偏远不生草木的地方) 12.下列对文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段文字可以分两层:第一层,归纳上文,阐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第二层引“汤之问棘”一段话,对前文补充印证,并点明“小大之辩”。
B.这段文字不是第1段的重复。在论证上,它与篇首的内容相照应。 C.这段文字,运用了拟人、夸张的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D.这段文字,用“朝菌”“蟪蛄”“众人”与“冥灵”“大椿”“彭祖”对比,说明“大知”与“小知”的不同。
【答案】 D(这段文字,不是说明“小知”“大知”不同的,而是说明“小年”不及“大
年”的)
三、课外延伸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6题。
沈约字休文,吴兴武康人也。约十三而遭家难,潜窜,会赦乃免。既而流寓孤贫,笃志好学,昼夜不释卷。母恐其以劳生疾,常遣减油灭火。而昼之所读,夜辄诵之,遂博通群籍,善属文。济阳蔡兴宗闻其才而善之,及为郢州,引为安西外兵参军,兼记室。兴宗常谓其诸.子曰:“沈记室人伦师表,宜善师之。”及为荆州,又为征西记室,带厥西令。
齐初为征虏记室,带襄阳令,所奉主即齐文惠太子。太子入居东宫,为步兵校尉,管.书记,直永寿省,校四部图书。时东宫多士,约特被亲遇,每旦入见,景斜方出。 .
初,梁武在西邸,与约游旧。约曰:“公初起兵樊、沔,此时应思。今日王业已就,何所复思?若天子还都,公卿在位,则君臣分定,无复异图。君明于上,臣忠于下,岂复有人方更同公作贼?”帝然之。约出,召范云告之,云对略同约旨。帝曰:“智者乃尔暗同,卿明早将休文更来。”云出语约,约曰:“卿必待我。”云许诺。而约先期入,帝令草其事。约乃出怀中诏书并诸选置,帝初无所改。 .
俄而云自外来,至殿门不得入,徘徊寿光阁外,但云“咄咄”。约出,云问曰:“何以见处?”约举手向左,云笑曰:“不乖所望。”有顷,帝召云谓曰:“生平与沈休文群居,.不觉有异人处,今日才智纵横,可谓明识。”云曰:“公今知约,不异约今知公。”帝曰:“我起兵于今三年矣,功臣主将实有其劳,然成帝业者乃卿二人也。”
天监二年,遭母忧,舆驾亲出临吊,以约年衰,不宜致毁,遣中书舍人断客节哭。服阕。..迁侍中、右光禄大夫,领太子詹事,奏尚书八条事。
约性不饮酒,少嗜欲,虽时遇隆重,而居处俭素。立宅东田,瞩望郊阜,常为《郊居赋》.以序其事。十二年卒官,年七十三,谥曰隐。
(摘自《南史·卷五十七》,有删节)
注:①步兵校尉:一种官职,汉武帝时设立。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遂博通群籍,善属文 属:连缀文字,作文章 .B.每旦入见,景斜方出 景:日影 .C.遭母忧,舆驾亲出临吊 吊:慰问 .D.云笑曰:“不乖所望。” 乖:分离 .【答案】 D(D项,“乖”意为“违背”)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太子入居东宫,为步兵校尉.
A.国以礼,其言不让为.
①
约年衰,不宜致毁以.B.
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出怀中诏书并诸选置约乃.C.成精思傅会,十年乃.
虽时遇隆重,而居处俭素.D.不能察,必以情小大之狱,虽.
【答案】 B(A项,担任/治理;B项,都是“因为”;C项,连词,于是/副词,才;D项,虽然/即使)
15.下列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沈约立志好学,昼夜手不释卷。母亲担心他劳累过度引起疾病,常派人到他房里减油灭灯,限制他的夜读。
B.太子入居东宫,非常器重沈约,每天天亮即宣他入见,日影西斜才肯让他离去。 C.沈约和范云谋略相似,回答不谋而合,而梁武帝认为沈约才智纵横,略高范云一畴。 D.沈约生性不喜饮酒,没有什么嗜好,虽皇上对他恩宠隆重,但他的生活却非常节俭朴素。
【答案】 C(在文中梁武帝并没有对沈约与范云作孰高孰低的评价,对两人是同样看重的。)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而流寓孤贫,笃志好学,昼夜不释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起兵于今三年矣,功臣主将实有其劳,然成帝业者乃卿二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约性不饮酒,少嗜欲,虽时遇隆重,而居处俭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此后,又流寓异乡,孤贫无靠,但他立志好学,昼夜手不释卷。 (2)我起兵至今已三年了,大臣将领确有功劳,然而,帮助我建立帝王之业的,只有你们两人而已。
(3)沈约生性不喜饮酒,没有什么嗜好,虽皇上对他恩宠隆重,但他的生活却非常节俭朴素。
【参考译文】
沈约字休文,是吴兴武康人。沈约十三岁时,举家蒙难,他逃走躲藏,正遇上大赦才得以免罪。此后,又流寓异乡,孤贫无靠,但他立志好学,昼夜手不释卷。母亲担心他因劳累过度而生病,常派人去沈约房里减油灭灯。沈约白天读的书,夜间就背诵它,最终通晓许多书籍,擅长作文。济阳蔡兴宗听说他有才华,对他印象很好,等到兴宗任郢州刺史,引荐他为安西外兵参军,兼记室。兴宗常对他的几个孩子说:“沈记室人品道德皆可为人师表,你们要像对师傅一样好好尊敬他。”兴宗任荆州刺史后,又任用沈约为征西记室,出任厥西县令。
齐初沈约任征虏记室,出任襄阳县令,他所侍奉的主子是齐武帝萧赜的长子文惠太子。太子入居东宫,他又任步兵校尉,主管文书,在永寿省当职,校理四部图书。当时东宫多文士,而沈约尤其为太子所赏识,每天天刚亮即入见,日影西斜才离去。
当初,梁武帝还在竟陵王西邸,与沈约有旧交情。沈约说:“明公起兵于樊城、沔水之间,那时应有所考虑。现在帝业已成,还有什么值得考虑的?如果萧颖胄在荆州拥立的天子返回建康,公卿各归其位,君臣名分一定,就不可能再有异谋了。如果国君圣明,居位于上,大臣忠心,尽职于下,岂有人再随同明公一起造反?”梁武帝同意他的话。沈约出去后,(梁武帝)叫来范云把这事告诉了他,范云回答的和沈约的看法差不多。梁武帝对范云说:“智者所见竟然如此不谋而合,你明早约休文一同再来。”范云出外告诉沈约,沈约说:“先生一定等我。”范云许诺。第二天,沈约却先行入宫,武帝命他草拟篡位的文书诏令,沈约立即从怀中拿出他预先已准备好的诏书和各方面的人选名单,武帝一看就同意了,完全没有改动。
不一会儿范云亦到,到了殿门外却不能入内,徘徊到寿光阁外,只是“咄咄”叹息。沈约出来,范云问道:“结果如何?”沈约举手向左,示意大事已定。范云高兴地笑着说:“不负所望。”一会儿,梁武帝召见范云对他说:“生平与沈休文等人一起相处,不觉得他有什么与人不同之处,今日才知道他才智纵横,可称得上贤明卓识。”范云回禀说:“明公今日才了解沈约,和沈约今日才理解明公一样。”武帝感慨地说:“我起兵至今已三年了,大臣将领的确很有功劳,然而,帮助我建立帝王之业的,唯有你们两人而已。”
梁武帝天监二年(503年),沈约母亲去世,皇上亲临悼唁,因沈约年事已高,不宜过于悲伤,武帝遣中书舍人去沈约家阻挡客人,劝沈约节哀。沈约服丧期满后,又升迁为侍中、右光禄大夫,兼太子詹事,以尚书八条事上奏皇上。
沈约生性不喜饮酒,没有什么嗜好,虽皇上对他恩宠隆重,但他的生活却非常节俭朴素。他在东田修建了一所房舍,住在乡间,放眼郊外山野,曾作《郊居赋》抒发情怀。十二年(513年)死于任上,享年七十三岁,谥为隐侯。
四、高考热点
17.阅读下面的材料,在横线上填写你所得的启示。
有人做过一个实验:一个人右手举着300克的砝码,这时在其左手上放305克的砝码,他并不觉得有多少差别,直到左手砝码的重量加至306克时才觉得有些重。如果右手举着600克,这时左手上的重量要达到612克才能感觉到重了。也就是说,原来的砝码越重,后来就必须加更大的量才能感觉到差别。这种现象被称为贝勃定律。
贝勃定律在生活中到处可见。有些人总抱怨朋友对自己不如刚认识时那么好了,其实这也是“贝勃定律”在作怪——陌生人给一点点关怀,我们都会感激不已;而亲人无论怎样宠爱,我们都可能视而不见或者觉得平淡如水。
贝勃定律告诉我们:作为被关爱的对象应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懂得珍惜自己的点滴所得,善待身边的人。
18.阅读下面这段文字,请在横线处写一个总结句。(20个字以内)
汉儒董仲舒曾精辟指出,“大富则骄,大贫则暴”。在贫富分化的社会结构中,富人和穷人的心理和行为都会扭曲,并造成人际关系的广泛紧张、对立,在现实中主要表现为官民对立、精英大众对立。在东南沿海地区,也表现为外来人口遭到本地政府和民众的排斥。社会的信任与团结因此迅速流失。同时,高房价、就业困难、财富与权力的世袭导致青年人的普遍消沉乃至绝望。凡此种种,都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贫富分化严重威胁着社会秩序的稳定。
19.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华罗庚曾经说过,读书的真功夫在于“既能把薄的书读成厚的,又能把厚的书读成薄的”,这番对读书的独到见解,耐人寻味。从取向上说,________,“读厚”则偏重于求宽度。从方法上说,“读薄”需要开掘、“蒸馏”,________。深入了解一个民族的重要途径,就是在把书“读薄”的同时,把书“读厚”。读书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其真谛和要义唯在于,________。如此循环往复,则境界全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读薄”偏重于求深度 ②“读厚”则需要拓展、杂糅
③由“薄”而“厚”,再由“厚”而“薄” 五、读写创新
20.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按要求作文。
唐代著名的慧宗禅师酷爱兰花,在寺院里种了数十盆兰花。有一天他外出讲经,众弟子一时疏忽,数十盆兰花被突如其来的大雨打得花叶凋零。第二天,禅师返回寺院,弟子们忐
忑不安,等待责罚。得知原委,禅师却说:“当初,我不是为了生气而种兰花的。”
细细想来,看似平淡的话语却蕴藏人生智慧,昭示生活哲理。
以“人生的智慧”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自选角度,自定文体,自拟标题。
【佳作赏读】
人生三乐——愉快生活的人生智慧
我一直觉得“人生”这个词多少带点悲情和艰辛,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人生不就是一辈子的忙碌、追逐和攀登?人生确是苦涩而疼痛的,然而正是这样的一种苦味,促使人生路上的人们不懈地寻觅快乐。
前鉴古人,后想来者,再加小生浅见,自觉获取快乐的智慧有三:知足(常乐)、自得(其乐)、助人(为乐)。
知足者常乐,此乃先古圣贤之真知灼见。
庄子的智慧沉着深邃,幻化无方,意出尘外,然而并没有融入官场,谋取半职。不是不能,而是不为。庄子知足于已有。他安于恬淡,不求宦达,免得平添烦恼。
知足并非放弃一切,虽不志于仕途,却始终坚持自己的思想。他满足于不断完善自己的思想,提升自己的境界,而非炫耀于市朝。所以他快乐于自己高洁的精神,不为虚无的诱惑而丢失自己快乐的坚持。
知足常乐是对已有的满足,因为不贪,从而得乐。自得其乐,则更是一种追求,主动探求,自动自发,并在这求索之旅中遍赏风景,乐在其中。要深味其意,说难不难,说易不易。
在一片金黄的沙滩上,目睹一小童自由玩耍,自享其乐。浮云,暖日,和风,轻浪……一幅恬静的水彩画,玩沙的孩子是画中最亮的点,垒起的城堡虽有点滑稽,却让他自豪无比,得意洋洋,稚气的脸笑得比娇艳的阳光还要灿烂。他心无旁骛,只有简单无邪的快乐。
保有一颗单纯的童心,获得像沙滩垂髻一样的快乐其实也容易,要不,你说这有多难? 较之“独”自“享”乐,助人为乐,会让人更感动,更铭心,更有幸福感。
当你将一支最普通的铅笔放在一个山区孩子手里时,他眼中的感激,会让你体验到无比的舒心和快意,一辈子也无法忘怀。不是拆散,而是默默撮合,当你看见他和她幸福地在一起时,你就拥有了一份更特别的幸福。悄悄地把黑板擦干净,擦得一尘不染,老师欣慰的微笑,会让你看在眼里,小小的得意在心里浮现。为别人做点小事,不求回报,却也是乐在心中。
人生苦涩,需要快乐陪伴,“知足(常乐)、自得(其乐)、助人(为乐)”送给你,试着找到它们,把握住它们,它们就在你的身边。
要获得它们,不难。关键在于拥有一颗简单而豁达的心,这看似平淡,却是人生的大智慧!
【名师点评】
佛家的说法:人生犹如一个无边无际的苦海,苦海无边;苦就是人生的真实本相。本文从“快乐生活”的角度立意构思,谈人生的智慧,切入得很是巧妙。文章用三个常见的短语从三个方面来谈人生快乐的智慧,看起来平淡无奇,细细想来,作者也不是信笔写来。“知足”是对于已有,“自得”是一定程度的追求,而“助人”则是扩大、延展。前两种“乐”着重“一己”乐,后一种“乐”是推及他人而得的“乐”,是在“他乐”中获得的更高层次的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