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短柱

2022-08-24 来源:步旅网


短柱

short column

短柱的概念对短柱进行设计之前,首先要判别哪些柱是短柱或哪种受力状态易形成短柱。目前,在工业与民用建筑的框架、框剪设计中,普遍采用PKPM等设计软件进行设计,但目前的软件设计还不完善,在进行电算时,对短柱不能进行自动判别,因此短柱需要设计人员利用电算结果另行设计。

短柱出现时,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来提高短柱的承载力或变形能力,使短柱的抗震性能获得提高,从而避免发生脆性破坏,保证结构安全。

房屋建筑中的短柱一般是指,净高与截面宽度之比不大于4的柱,包括因嵌砌粘土砖填充墙形成的柱,就是短柱。另一种说法是柱净高和截面高度之比不大于3的柱是短柱。

短柱的几种类型

1.错层短柱。出现于楼层不同标高相连接的柱。

2.夹层短柱。出现于带走马廊的夹层中。

3.全层短柱。

4.填充短柱。这是柱被硬质装修所约束形成的短柱。虽然柱身较长,在构造上仍应按短柱对待。

短柱效应

英文名称:Effects of short column

名称定义

在同一层楼中柱长度原以楼层高度设计,然实际上部分柱子因与窗台短墙相连,受其侧向束制作用影响,使柱子之有效长度减短,以致柱之刚度大为增加。地震来临时,因此短柱之刚度大,而较其它正常柱吸收更大之水平力,引致此短柱剪应力超过负荷而开裂破坏,此效应称为短柱效应。

概述

避免短柱效应可于柱墙相接处以伸缩缝预留空隙隔离,使柱子维持原正常设计高度,以符合原设计考虑。

短柱效应则是在设计时易被忽视的一个问题。以窗台为例,发生短柱效应的原因是在设计之初,窗台为非结构墙,在应力分析时未将其考虑在内,把被窗台围束的柱当作一般柱作应力分析而忽略掉该柱真正的高度(短柱刚度大、韧性差),因此每逢地震发生后常造成严重的剪力破坏情形,其破坏形态多为剪切破坏,无明显征兆,一般而言以多层建筑中设置构造柱的楼梯间、宽度较大的窗台等部位最为典型。如同鞭梢效应一样,这也是一种与地震效应密切相关的效应。

相关例子

短柱效应,一般而言以学校校舍最为典型;发生短柱效应的原因在设计之初,视窗台

为非结构墙,在应力分析时未将其考虑在内,把被窗台围束的柱以一般柱当做应力分析而忽略掉该柱真正的高度(短柱刚度大韧性差)因此每逢地震发生後常造成严重的剪力破坏情形.

一般人会误解为短柱就比较容易受到地震破坏,其实是因为结构技师在设计结构时,未将墙考虑在内,以致於结构设计时柱的长度与实际完成的柱高度有大小的差别,才会有「短柱效应」,事实上只要结构技师在设计结构时有考虑到这个因素就可以避免.

短柱的定义

规范规定,柱净高H与截面高度h之比H/h≤4为短柱,工程界许多工程技术人员也都据此来判定短柱,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因为确定是不是短柱的参数是柱的剪跨比λ,只有剪跨比λ=M/Vh≤2的柱才是短柱,而柱净高与截面高度之比H/h≤4的柱其剪跨比λ不一定小于2,亦即不一定是短柱。按H/h≤4来判定的主要依据是:①λ=M/Vh≤2;②考虑到框架柱反弯点大都靠近柱中点,取M=0.5VH,则λ=M/Vh=0.5VH/Vh=0.5H/h≤2,由此即得H/h≤4。但是,对于高层建筑,梁、柱线刚度比较小,特别是底部几层,由于受柱底嵌固的影响且梁对柱的约束弯矩较小,反弯点的高度会比柱高的一半高得多,甚至不出现反弯点,此时不宜按H/h≤4来判定短柱,而应按短柱的力学定义--剪跨比λ=M/Vh≤2来判定才是正确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