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内部殖民论的反思

2024-05-13 来源:步旅网
2013年1O月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Oct.2013 第34卷第5期 JOURNAL OF ZHA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Vo1.34 No.5 内部殖民论的反思 王 富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510665) 摘 要:一国内高势文化对低势文化的影响并非一定为内部殖民,而属于正常的文化交流现象。内部殖民论 已经被泛化与滥用,不应成为多民族国家种族分离的借口,更不应与多元一体格局的建构相互对立。 关键词:内部殖民论;多元一体;反思 中图分类号:IO一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702(2013)05--0146—04 别优待的政策,引导资金流向这些群体。结果,先前 一、一个案例解析 要求成为汉人或以某种方式融入汉文化的那些人, 国际上,一些学者将中国内部文化关系视为内 现在正凭着他们自己的语言和历史传统来重新确认 部殖民主义。让我们从沃特森的一段话开始: 他们自己是文化上的少数民族。,,[1312-13 “在中国,存在着一种对汉民族统治传统的强烈 似乎不能完全否认沃特森评论的合理性。但 自豪感,关于多元文化主义和少数民族权利的讨论 是,沃特森所谓的中华帝国不仅是由汉族建立和统 则存在着一种极具讽刺性的扭曲。在历史上,随着 治的,也包括少数民族建立的帝国。辽夏金元清帝 中华帝国的扩大,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措施以把少数 国都自称中华,它们与秦汉隋唐明帝国似乎被他不 民族和他们的领土合并到中华民族。比如说,有时 加区别地批评。在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中,汉 通过把中国文字引介到以前没有书面文字或者根本 族虽未掌握国家政权,不属于汉族中心主义,但其文 没有文字的地方,譬如被中国统治了几乎公元以来 化却仍不同程度地起着支配作用,决定着历史的发 的第一个千年的越南就是一个例子。在别的范例 展。历史上,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作为国家的 中,中国借助文字和语言同时推进。在所有的情形 统治民族,其民族观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实行大民族 中,他们试图建立帝国的官僚机构,汉文化则被视为 主义,以统治民族自居,以本民族为优越尊贵,视其 少数民族应该向往的典型。数个世纪的汉族入侵、 他民族为被统治民族。但是纵观历史,统治阶级为 汉文化意识形态的优越感和主要由孙中山在2O世 了自身利益,力求缓和民族矛盾,总是以羁縻怀柔、 纪塑造的民族同种的神话已经导致了这样的结果: 和平交往为主。“友好交往,和平相处,是中国民族 就像现代化那样遍及2O世纪的中国,少数民族只要 关系的主流,也是民族融合的基础所在。”[2]而且统 有可能,都企图冒充汉族以谋得优越的地位。但是, 治民族的统治阶级与被统治民族的统治阶级又有利 最近出现一个出乎预料的逆转:出现了汉人冒充少 益一致而联合的一面。而统治民族的被统治阶级与 数民族的趋势。作为没有分配足够的资源以提高少 被统治民族的被统治阶级也有一致的利益,也有联 数民族的生活水平的职责的积极回应,中国政府已 合斗争的一面。内部殖民论关于统治民族所有人都 经为那些提出要求的少数民族制定了经济支持和特 统治和剥削被统治民族的断言是片面的。统治民族 收稿日期:2013—03—08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2YJC740100)。 作者简介:王富(1975一)。男,河南商丘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博士后,从事翻译研究和比较文学研究。 第5期 王富:内部殖民论的反思 147 中的被统治阶级不拥有生产资料,并没有剥削被统 治民族。相反,他们自己却受到统治民族统治阶级 的剥削。既然统治民族中的被统治阶级同样遭受着 剥削和压迫,那么,内部殖民论所强调的统治和剥削 关系就不应该是一种殖民关系,而是阶级关系。而 且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作为国家的统治民族, 他们都将中国的各个民族看作是一个整体,把包括 自己民族在内的各族人民看成自己的臣民。这种根 深蒂固的中华整体观念一直起着黏合剂的作用,将 各个民族凝聚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形成强大的 凝聚力。 而且,即使撇开沃特森的意识形态因素不说,单 单上述引言就包含两层明显的事实:汉文化对其他 低势文化的同化及低势文化身份认同的重新确认和 强化。中国当前政治化的民族政策比美国的文化化 族群政策更远离文化殖民,主观和客观上都有利于 少数民族自身文化认同的建构。不可否认,历史上 某些时期,汉族对待少数民族的态度一定程度上存 在一种大汉族主义的倾向,如果这些时期存在后殖 民现象的话,那么当前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身份的重 新确认与强化无疑同时也包含着“文化非殖民化”的 成分。就连沃特森本人也承认“中国政府已经为那 些提出要求的少数民族制定了经济支持和特别优待 的政策,引导资金流向这些群体。结果,先前要求成 为汉人或以某种方式融人汉文化的那些人,现在正 凭着他们自己的语言和历史传统来重新确认他们自 己是文化上的少数民族。 ‘重新确认他们自己是文 化上的少数民族”不正是“文化非殖民化”的一部分 吗?正如刘大先所深刻指出的:“需要明确的是,中 国内部的族群不存在殖民主义帝国遗留下的类似尴 尬情形,因为中华民族的各个不同族群是长时间的 融合互动并经过现代识别确立下来,不惟很多民族 之间相互转化、混血,即使保持较多文化自主性的民 族之间也是唇齿相依、辅车相依的关系。在历史上, 各个民族之间可能曾经有着民族歧视压迫,乃至屠 杀与争战,但是那是历史进程中民族融合的代价,黑 格尔所说的‘恶’的动因。历史无法假设也不可能改 变,它们是形成今日的必然前因,但却不能因此拿历 史来要求当下。”L3 二、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格局 “同化”具体到中国,有汉化与胡化。所谓“汉 化”不是汉族把其他民族完全同化,而是一个异族吸 收汉族文化因素的过程,其程度有深有浅。对于汉 族的胡化即融合于少数民族,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 是自愿或被迫移居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汉族,在人数 上较少,经过一定的时间杂居、通婚、交融,最终融合 于当地少数民族之中。另一种是少数民族在某些汉 族地区建立了长期的政权,使其所辖的汉族融合于 统治民族。而且,“从数目上讲,少数民族中的汉人 成份未必低于汉人中的少数民族成份。,,[‘]在中国历 史上,边疆少数民族文化决不是儒家文化的被动受 体,它们的形成发展,绝非一个以夏变夷的汉化可以 概括。相反它们能够超越汉文化,集多元的文化、种 族与制度之优越性而张大发扬之。它们对汉文化诸 因子,并非被动地全盘接受,而是能够进行主动的选 择,实行双向性质的涵化(accu1turation)。这样,不 少少数民族文化在历史上都曾经有过强势文化的历 史记忆,如契丹文化、藏族文化、蒙古族文化、回族文 化、满族文化等等。从历史上看,无论“文化高的民 族同化文化低的民族”的论点,还是“人数多的民族 同化人数少的民族”的主张,都不是绝对的。同化不 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涵化,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性和 多样性依然存在。历史上我国各民族的文化总是互 相影响、互相渗透的,即存在一种互动关系,从而形 成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格局。 当代,中国各个民族有发展和使用本民族语言 文字的自由,有保持和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有 宗教信仰的自由等等。少数民族同汉族一样,享有 全部公民权利,同时还依法享有少数民族特权,在升 学、就业、生育等等方面享有特殊照顾,少数民族强 化自身的民族身份以取得这些方面的优惠待遇,很 多混血人口也为此争相改为少数民族身份。宁骚指 出,在国权与族权的关系问题上中国是处理得最好 的。族权方面,每个民族都有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 的权利。2O世纪初期兴起的“国语运动”把汉语确 定为国语,这就意味着其他民族语言的地位变低了。 新中国称汉语为普通话,规定各民族语言一律平等。 在现实生活中,各民族为了交流,有学习普通话的需 要。这是中国很好地处理民族问题的一个典型例 证,语言问题没有成为民族问题的诱因。随着现代 化进程的推进和民族国家的建构,在我们强调保护 民族语言的时候,汉语的推进速度更快了。这是一 种对立统一关系L5]。在多民族国家里,少数民族实 行本族语言和主流语言的双语制是必要的,也是普 遍的现象。而且,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学汉语与全 国范围的中小学学英语似乎没有本质区别,很难由 此断言中国政府一面内部殖民一面又自我殖民。中 148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化殖民之列。 第34卷 国政府一直努力彰显少数民族的文化身份,进行民 族识别和确认,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等政治化的民族 政策,这与西方所谓非殖民化努力是一致的。很长 一三、内部殖民论的泛化与滥用 后殖民所谓的西方内部殖民论已经被泛化与滥 个历史时期里,汉字在汉字文化圈里的地位能和 拉丁语在欧洲的地位相媲美,似乎很少人认为拉丁 语在欧洲实行内部殖民,当代汉语在国内的主流地 位也不应视为内部殖民。 季羡林曾说过,“汤因比把整个中华文化(他称 之为‘文明’)分为几个。这个意见我认为有点牵强、 用,值得小心对待。森格哈斯指出,文化战争这个概 念的内涵被无限夸大了。美国社会中处于少数和边 缘地位的群体,在无争议的宪法框架内,走向文化与 政治觉醒和争取实现其应有权力(即宪法所赋予的 权利)。在这里,并没有对宪法提出怀疑,而只是要 机械。我觉得,不能把中华文化分成几个,中华文化 是一个整体。”L6 费孝通也有类似观点,汉族同化别 的民族、别的民族也同化汉族,回族是这样,满族是 这样,其他民族也是这样。历史上各民族之间普遍 存在着“汉化”和“夷化”现象,实质是互化,导致“你 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现状。但是,各民族文化间的 差异性并没有消失,存在着分分合合的动态和分而 未裂,融而未合的复杂样态。中华民族的主体是由 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 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 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 多元统一体L7]1。这种统一体使中华文化显示出强 大的凝聚力:“中国人对血统的权利也有强烈的认 同。海外的中国人,无论他们已经在其他地方居留 了多长时间,他们仍然保留着中国人的特征。”[1 这 种文化的向心力在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都有所表 现。而少数民族的积极因素不可小觑,将这种积极 因素完全视为殖民或后殖民整合力未必符合事实。 正如阮纪正所指出的:中华民族的这种凝聚力,并不 是简单的经济利益聚合力,更不是表层的意识形态 信念力,甚至也不是单纯的种族血缘认同力。它的 核心是长期历史积淀下来的对本民族文化的价值认 同。世间人们的一切活动,都无法摆脱经济利益的 驱动。但这民族的凝聚力却并不就是简单的经济利 益聚合力。所谓“华夷之辨”的区分标准,只是文化 的分途而不是种族的分野。所谓“中国有恶则退为 夷狄,夷狄有善则进为中国”,中国与夷狄可以互易, 不是不可改变的。这里所谓善与恶,则是以礼义教 化作为标准。所以,中国这种以礼义为标志的文化 传统并不受政权更替的影响,也未因少数民族入主 中原而中断。只要礼乐不堕,何族之君人承大统无 关紧要。这说明了它是一种超越于种族血统关系之 上的稳定的文化传统,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和同化 力L8j。中华文化一体性具有坚实的历史和现实基 础,不以泯灭多元性为前提的一体性整合不属于文 求兑现宪法中对所有人都有效的允诺[g]1韶。由此可 以看出,西方各国主流文化与边缘文化之间的冲突, 都是宪法范围内的正常现象,而将所有这类现象都 归结于内部殖民无疑是夸大了这类冲突的性质。当 代,美洲大洋洲的多元文化主义政策、亚洲的民族团 结平等政策、非洲的民族和解政策,都不是内部殖民 论所能解释的。内部殖民的适用范围不应扩大到整 个西方内部,更不适用于中国内部各族群之间的文 化关系。 1970年代以前,少数民族融人欧美主流文化, 意味着就要放弃tJ身文化。而现在不同了,边缘文 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得到了彰显。正如亨廷顿所 说,“从历史上看,美国是一个移民的国家,又是一个 同化的国家,这同化的意思就是美国化。”在这方面, “美国过去成就辉煌,如今却可能面临着并不确定的 未来”[1。] 。当前西方的文化关系是相互涵化与独 特传统并存。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先后提出印第 安人和土著人自决自治,“从1970年代开始,在移民 群体的压力下,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三国都放弃 了同化主义模式,而采取了更为宽容和多元化的政 策,允许并实际上支持移民维持他们的各种族裔传 统。”[1t] 。。民族熔炉政策即同化政策已经失败,代之 而起的是炖锅政策即民族一体化政策。同化不再是 把少数族裔融入主流社会的惟一方式,整合提供了 一种更为实际的更为宽容的在道德上也更被接受的 新方式 ¨。 当今世界上有3 000多个民族,不可能每个民族 建立一个国家,绝大多数都是多民族国家,绝对纯洁 的民族国家是不存在的。正如江泽民所说:“世界是 丰富多彩的,应充分尊重不同民族、不同宗教和不同 文明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相互之间应提倡兼容而不 歧视,交流而不排斥,对话而不对抗,共处而不冲突, 在彼此尊重、平等相处、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发挥各 种文明的积极作用,存进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世 界各国、各民族人民的共同进步。 ̄[1217,399每种文化 第5期 王富:内部殖民论的反思 149 都有生存发展的权力,也有学习他者文化优点的必 将一国内高势文化对低势文化的影响定位为内部殖 要。因此,多民族国家内部只要做到多元文化主义 和国家意识并重,多元与一体的统一就足够了。 笔者曾指出,内部殖民论对于反抗真正的倚强 凌弱、建构和谐的文化关系有一定的启迪,但轻率地 参考文献: [1]沃特森.多元文化主义[M].叶兴艺,译.长春:吉林人 民出版社,2005. 民主义,并不符合各民族文化的利益 ¨]。内部后殖 民主义值得警惕,但不应成为多民族国家种族分离 的借口,更不应与多元一体格局的建构相互对立。 放时代,1991(3):l3—15. [93迪德・格哈斯.文明内部的冲突与世界秩序[M].北 京:新华出版社,2004. [2]范文澜.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斗争与融合[J].历史研究, 1980(1):3—9. [1O][美]塞缪尔・亨廷顿.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 临的挑战[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11]威尔・金里卡.少数群体的权利:民族主义、多元文化 主义与公民权[M].台北:左岸文化出版社,2004. [12]阮西湖.2O世纪后半叶世纪民族关系探析[M].北京: 民族出版社,2004. [3]刘大先.由“照顾少数民族”说开去[N].中国民族报, 2008--02—15(第10版). [4]贾敬颜.历史上少数民族中的汉人成份[J].思想战线, 1989(3):56—65. [5]宁骚,关凯.民族国家建构应优先于民主制度完善[N]. 中国民族报,2007—05—25(第6版). [13]王富.从回族的伊斯兰汉译看文明对话及中华文化的 多元一体性[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3):72 —[6]季羡林.我看翻译.载许钧主编《翻译思考录》[c].武 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 76. [7]费孝通,等.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 族学院出版社,1989. (责任编辑:陈尚真) [8]阮纪正.中华民族凝聚力:民族文化的价值认同[J].开 Reflections on the Internal Colonial Theory WANG FU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 5 10665,China) Abstract:It falls short of their interests to rashly orientate as internal colonization the relationship be— tween cultures of high and low potential energy.The internal colonial theory,which has been abused, should not be used as a pretense to split a multi—ethnic country,let alone put it in the opposite position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unity in hybridity. Key words:internal colonial theory;unity in hybridity;reflections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