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的传承与创新
作者:陈姝
来源:《科学与财富》2019年第20期
摘 要:新媒体具有两面性,既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的传承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同时又丰富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内容和形式,为高校更好地发挥文化育人功能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的继承与创新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文章对新媒体环境下高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及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新媒体环境下传承与创新传统文化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新媒体;传统文化;高校;创新 引言:
当代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实现伟大“中国梦”的中坚力量,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过程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社会语境下,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四大职能的高校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大学生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者、践行者、传播者,是一项亟待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高校文化植根于传统文化,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与弘扬是高校的基本职能和应尽的义务。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丰富了教育内容,而且提升了人才培养的内涵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层次,在提高大学生思想文化素质的同时,又提升了他们的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他们的成长成才离不开历史和文化的积淀,传统文化中的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对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将人生理想和家国情怀、个人选择与国家需要合而为一有重要意义。 二、新媒体环境下高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现状一方面,新媒体丰富了传统文化的传播内容和形式,充当了传统文化的传声筒和扩音器,另一方面,其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文化在高校的传播格局,形成对传统文化传播的消解与挑战。
(一)新媒体环境下高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迎来的机遇
新媒体丰富了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传播的途径和渠道。过去高校传承传统文化主要采用开设传统文化的相关课程、组织开展一些传统文化讲座和相关的实践活动等方式,以应试教育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导向,主要侧重知识的灌输,单纯地让学生记忆一些知识点,以高校和教师为主导,学生的参与度极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注入了新的活力。高校可以通过微博账号、微信公众号、百度贴吧等多种新媒体平台宣传发布优秀传统文化,教师也可以通过微信、微博、QQ等新媒体平台与学生即时互动和交流。新媒体拓展了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传播的内容和形式。新媒体环境下,短视频的生产和消费更容易,从文字、图片到视频化,传递的信息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运用社交媒体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最便捷、最接地气的方式之一。建立了微信公众号、微博、QQ平台等多渠道的传播矩阵,不但吸引了很多年轻人关注传统文化,更带来了不错的经济收益。新媒体提升了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的传播速度和广度。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即时性和互动性打破了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的传播格局,让传统文化的传播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但可以针对本校师生,而且可以引发其他院校的师生或公众的关注和讨论。这在一定程度上为高校培养推广优秀传统文化的专业人才和特色品牌,更好地发挥文化育人功能带来新的机遇。
(二)新媒體环境下高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的挑战
新媒体环境下多元文化对传统文化的消解。新媒体环境下,网络的开放性给多元文化传播提供了渠道。在网络世界里,无论是传统与现代、东方或西方,还是高雅与低俗,多元文化在网络世界里共生共存、肆意传播。伴随着网络新媒体发展而成长的大学生群体,他们的媒介接触习惯已经悄然形成,却不愿意直接去阅读原著。媒介技术进步的背后代表的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冲突、多元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新媒体环境下文化传播的市场性与公益性的对抗。新媒体的市场化特征决定了其对传统文化的传播是有选择性的,在利益的驱使下,企业普遍选择一些商业性较强的传统文化元素。当前也普遍存在过度追求娱乐化而对传统文化进行恶搞和扭曲的现象。新媒体环境下学生对新媒体的过度使用与依赖。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大学生学习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也引发了“手机综合征”“网络综合征”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不少大学生将大量的时间用于虚拟聊天与社交、淘宝购物、网络游戏,导致他们对传统文化课程的学习和相关活动漠不关心。这给高校开设传统文化相关课程、组织相关活动带来极大的压力。
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应从文化传承的内容、人才、平台以及对外合作等方面强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担负起文化传承的重任。
(一)创新内容,增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大学阶段,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一是加强传统文化的线下课程建设和线上课程探索。在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增加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的比重,同时改变过去以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侧重对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人文素养等的深入挖掘,强化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二)突出重点,培养传承传统文化的专业人才。专业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关键。一是培养一批传统文化教学名师。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培养一批从事传统文化教学的专职教师。教师可以结合各种新媒体平台如“中华传统文化”“传统文化论坛平台”等微信订阅号的知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组织相关的课堂讨论等。二是挖掘专业课程教学中的传统文化精神和内涵。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不同的学科中均有涵盖和体现,专业教师可在日常的专业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传统文化进行专业的思考和讨论。例如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传统文化来进行营销;广告创意课程,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传统文化与道德来分析创意的原则和底线。三是设立相关的传统文化研究方面的科研机构。高校应鼓励教师开展传统文化方面的科学研究,可集结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设立专门的中华传统文化研究所,邀请专家学者到校举办传统文化方面的讲座,发挥团队的力量进行传统文化方面的课题研究等。 (三)完善平台,建设传统文化传播的特色品牌。高校应充分发挥新媒体平台的传播优势。一是努力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校内“微传播”平台。高校可以利用微博、微信、知乎、直播平台等多种媒体形式打造新媒体传播矩阵。以微信公众号为例,目前绝大多数院校及二级学院、校内社团组织都建立了专属的微信公众号,可充分地利用公众号平台,推送和介绍传统文化相关的知识和校园活动。很多高校利用公众号平台宣传传统文化节日或组织相关活动,比如在端午节组织吃粽子、植树节组织植树、元宵节组织猜灯谜等。二是鼓励专职教师开设传播传统文化的个人账号。综合运用多种媒介和资源。创办公众号可以说是打造传统文化传播的新媒体品牌的积极尝试。 结语:
高校在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过程中要以开放的姿态、发展的眼光寻求与社会各界的合作,形成传统文化传播的良好氛围。高校作为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积极探讨与媒体的合作,通过多元化的传播方式报道其传承和推广传统文化的实践,对打造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特色品牌、引发社会关注和青年大学生的参与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黄妍,伏菊英.社交媒体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众化传播策略探究[J].四川戏剧,2017(6):25.
[2]彭欣.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传承的现实困境与创新策略[J].江西社会科学,2014(3):235.
[3]彭翠,杨东东.论新媒体与传统文化的互动关系——以“陆地诗词”公众号的传播为例[J].新闻爱好者,2017(1):5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