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选择填空:(10×3 =30)
1、土地管理是国家用以( A )、调整土地关系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一项国家措施。
A、维护土地所有制,B、维护农民利益,C、保护土地,D、提高土地利用率
2、土地生态系统是地上的气候因子、地表形态、土壤、植被、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组成的一个综合系统。它可以分为三层:地表层、地上层和( B )。
A、土地层,B、地下层,C、植被层,D、大气层 3、绝对地租是由于( C ),土地使用者不论土地的质量和位置的好坏,都必须向土地所有者支付的经济代价。
A、土地质量较高,B、土地区位优势好,C、土地所有权的垄断,D、土地管理水平高。
4、土地分等定级是根据土地的用途、自然性状、地理位置、环境条件、基础设施、经济效益等因素,划分( D),并确定其等级的过程。
A、管理水平,B、土地利用,C、土地户籍,D、土地的优劣程度 5、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权人依法( B )土地的权利。 A、管理,B、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C、配置,D、经营。 6、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借以实现的形式,是指利用一切生产要素(包括土地、工资、劳动力等)而必须支付的( A )。A、超额利润,B、收益,C、现金,D、收获物。
7、土地价格是( B )地租。它不是土地的购买价格,而是地租的购买价格,是将预期的地租系列资本化而形成的。 A、计算出的,B、资本化了的,C、每年的,D、预测的。
8、土地是( C )有关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形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A、地表至岩石之间,B、大气至岩石之间,C、大气对流层的下部至地壳一定深度的立体空间内,D、地表至土壤底层之间。9、土地资源是指( C )对人类具有利用价值的全部土地。A、当前,B、未来,C、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D、实际生活中。
10、土地资源是指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对人类具有利用价值的( A )。A、全部土地,B、利用土地,C、耕地,D、陆地。 11、简言之:土地管理是维护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一项( B )。A、管理措施,B、国家措施,C、土地利用措施,D、耕地保护措施。
13、简言之:土地管理是( D ),调整土地关系,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一项国家措施。A、维护土地使用者权益,B、开发土地资源,C、保护土地质量,D、维护土地所有制。
土地管理是国家为维护土地制度,调整土地关系,合理组织土地利用所采取的行政、经济、法律和技术的综合措施。一般而言,国家把土地管理权授予政府及其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因此,土地管理也是政府及其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依据法律和运用法定职权,对社会组织、单位和个人占有、使用、利用土地的过程或者行为所进行的组织和管理活动。
14、土地也是一种重要的( A ),因此土地也是经济学研究中要涉及的范畴。A、生产资料,B、自然资源,C、物质财富,D、劳动工具。
2
15、级差地租是指利用( C )土地所获得的超额利润。A、国有土地,B、集体土地,C、自然条件或社会经济条件较好的,D、新开垦土地。
16、收益还原法确定地价的假定条件是基于( C ),其现在所得的收益可望在将来也会继续获得,土地的价格就是随时间延长而获得的土地纯收益还原折算为现在价值的总额。A、土地利用效益的不可预见性,B、地租的可预测性,C、土地利用具有长期性,D、地价的简易性。 17、土地剩余法确定地价是首先测算( A )总纯收益(楼价) ,然后,从中扣除建筑物的收益,即得土地纯收益,再用利率还原,就可得出土地价格。A、土地与建筑物的,B、地租的,C、土地利用的,D、土地生产的。
18、市埸比较法确定地价是以( A )与待评估的土地加以对照,从而求得待估土地价格的方法。A、条件类似的原土地买卖(或租赁)实例,B、优质土地,C、城镇土地,D、出让土地。
19、成本法是以( B )为主要依据, 再加上一定的利润和应纳税金来确定土地价格的估价方法。A、条件类似的原土地价格,B、开发土地所耗费的各项费用之和,C、土地利用效益,D、土地出让价格。 20、土地有偿使用指( D )交纳地租或应缴的报酬,使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得以实现。A、集体,B、国家,C、个人,D、土地使用者向土地所有者。
(找答案:朱先凤)
3
21、土地有偿使用指土地使用者向土地所有者交纳( A ),使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得以实现。A、地租或应缴的报酬,B、土地总收益,C、土地利用效益,D、税金
22、土地税是土地所有者对国家缴纳的费用,它具有的( D )特征,属于财政范畴。A、管理,B、有偿,C、自愿,D、强制、无偿、超经济
23、土地税是土地所有者对国家缴纳的费用,它具有的强制、无偿、超经济特征,属于( A )范畴。A、财政,B、经济,C、土地,D、集体
24、土地生态系统是由土地中的( C )组成,是地球生态系统的基础和核心,包括地上层、地表层和地下层的一个立体系统。A、植被,B、土壤,C、生物与环境,D、生物
25、土地生态系统平衡是在土地生态系统内部,( C )之间,在一定条件下保存着相互依存的相对稳定状态,这种稳定状态称作生态平衡。A、植被与土地,B、土地与环境,C、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D、生物与环境
26、土地生态系统的失衡是土地生态系统,特别是已被开发利用的土地生态系统,是开放性的系统,由于人们的经济活动,使( b )离开了原来的生态环境(如某地生产的农产品或林、牧产品被运到另一个地方去销售),这就失去了生态上的平衡。 A、一部分土壤,B、一部分物质和能量,C、一部分产品,D、一部分生物
4
27、土地生态系统的复衡是,按生态平衡的观点,在原产地及时对土地加以( D )投入(补充),使土地生态系统重新达到新的平衡。A、劳动,B、资金,C、肥料,D、物质和能量28、土地法是调整( A )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是一个综合性概念。A、土地关系,B、土地利用,C、土地管理,D、土地权属29、土地法在空间上的的效力是指土地法( C )的范围。
A、起作用,B、土地出让,C、生效,D、应用30、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对人的效力适用于我国领土范围内的( B )。A、外国人,B、一切单位和个人,C、集体,D、国营企业31、全国土地管理总目标(宏观土地管理目标)是指带有( A )特点的土地管理目标。具体地讲是提高土地利用的生态、经济、社会综合效益,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和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A、全局性、宏观性和战略性,B、决策性,C、持续性,D、长远性 32、全国土地管理总目标(宏观土地管理目标)是指带有全局性、宏观性和战略性特点的土地管理目标。具体地讲是提高土地利用的
( A )综合效益,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和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A、生态、经济、社会,B、生产和管理,C、投入和产出,D、近期和远期 33、全国土地管理总目标(宏观土地管理目标)是指带有全局性、宏观性和战略性特点的土地管理目标。具体地讲是提高土地利用的生态、经济、社会综合效益,促进社会、经济的( D )发展和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A、快速,B、长期,C、持续,D、健康、持续、协调34、土地管理的目标是在( A )土地资源管理活动预期达到的目的。A、一定时期和一定的范围内,B、国内,C、省内,D、中长期内35、土地的一般概念:从对土地利用和管理角度,可以把土地的定义概括为,土地是(A ),包括内陆水域和滩涂。
A、地球表层的陆地部分,B、土壤部分,C、土地资源部分,D、利用土地部分36、土地的自然科学概念,土地是( B )有关自然要素和
5
人类活动形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他包括地貌、岩石、水文、土壤和生物等组成要素。
A、地球表层,B、大气对流层的下部至地壳一定深度的立体空间内,C、土地资源,D、利用土地
37、土地的经济学概念,经济学上的土地定义是自然赐于人类的资源、资产,既包括自然资源,又包括人类劳动而形成的资产,其范围为陆地(包括水)的以上和以下的三维空间范围内的( D )。
A、地球表层的陆地,B、全部土壤土壤,C、全部土地,D、全部资源 38、严格地说,土地与国土也不是一个概念,国土是指一国主权管辖内的版图,就其广义而言,包括一国的( C )。
A、地球表层,B、陆地,C、陆地、河流、湖泊、内海、领海、大陆架以及它的下层和上空,D、全部土地
39.土地资产是指( A )的土地,即作为财产的土地。 A、具有社会属性,B、经济属性,C、生态属性,D、自然属性 40.土地关系是指人类在( B )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
A、利用土地过程中,B、占有和开发、利用土地过程中,C、开发土地过程中,D、管理土地过程中。
41、土地产权关系是土地关系的( D )的问题。 A、关键,B、重要,C、一般,D、最核心,最重要
42、土地产权是指以( A )为核心的土地财产权利的总称。 A、土地所有权,B、土地使用权,C、出让使用权,D、国有土地使用权
43、土地产权关系不仅是土地所有权关系的法律表现形式,而且更重要的是( C )的重要基础和组成部分。
A、管理关系,B、社会关系,C、经济关系,D、法律关系
(找答案:蒲什)
44、管理的三要素包括( A )。
6
A、管理主体、管理客体和管理效果,B、天、地、人,C、土地、土地利用和效果,D、自然条件、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
45、影响土地价格的因素很多,而且复杂,从土地的属性方面考虑,大致可归纳为( C )三类:
A、土地管理、土地市场和人的素质, B、土地价格、市场供求情况和投机行为,C、自然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D、土地管理的法规、执法力度和宣传力度46、区位是指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等在( D)分布的位置。
A、地表,B、地球上,C、土地上,D、空间上 47、区位理论是为了( A ),提高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用来选择适宜或最佳的空间位置的理论。
A、方便生产和加快流通,降低成本,增加利润,B、加强土地管理,C、配置土地资源,D、开发利用土地
48、土地管理体制是指( A )的制度。
A、土地管理机构的设置和管理权限划分,B、土地管理,C、土地经营,D、土地出让
49、土地管理体制的基本模式有( A )三种形式。
A、统管、分管和统管与分管相结合,B、国家、省和市管理,C、国家、企业和个人管理,D、土地所有者、使用者和经营者管理
50、土地管理的行政方法是指领导者(管理者)运用( B ),通过强制性的行政命令,直接指挥和控制管理对象,按照行政系统自上而下实施管理的方法。
A、法律效力,B、行政权力,C、领导能力,D、经济规律
51、土地管理的经济方法是指管理者按照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运用( A ),调节和引导土地利用活动,以实现管理职能的方法。 A、经济手段,B、法律手段,C、行政手段,D、技术手段 52、在土地管理方面常采用的经济杠杆有:( C )。
A、地租杠杆,B、地价杠杆,C、地租地价(土地有偿使用,解决土地供需矛盾,合理使用利用土地,优化….鼓励对土地的投资,提高土地
7
利用的集约度)、财政、金融和税收杠杆,D、税收杠杆 53、土地管理的法律方法是管理者通过( A ),调整人们在土地开发、利用、保护、整治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土地关系,规定人们行动必须遵守的准则来进行管理的方法。
A、贯彻、执行有关土地的法规,B、贯彻、执行土地管理法,C、贯彻、执行有关文件,D、贯彻、执行有关规定
54、土地管理的法律方法是管理者通过贯彻、执行有关土地的法规,调整( B )所发生的各种土地关系,规定人们行动必须遵守的准则来进行管理的方法。
A、土地利用过程中,B、人们在土地开发、利用、保护、整治过程中,C、耕地保护过程中,D、土地执法过程中
55、在土地管理中运用法律方法,主要是运用(C )手段,来巩固和调整各方面的土地关系。
A、宣传和教育,B、贯彻和执行,C、立法和司法,D、执法和教育相结合
56、土地管理的技术方法是管理者按照土地的自然、经济规律,运用( A )来执行管理职能的方法。
A、科技手段,B、经济手段,C、法律手段,D、教育手段
57、地籍最早是为( A )而建立的一种田赋清册,其中记载有应缴纳课税的土地面积、土地质量和土地税额。
A、征税,B、有偿使用,C、土地管理,D、土地出让
58、现代地籍是为( B )而建立的土地的户籍,其中记载有土地的权属、座落位置、土地质量、土地用途、土地等级、土地面积和户名(所有者、使用者)等基本情况。
A、征税,B、科学管理土地,C、有偿使用,D、土地出让
59、地籍管理是为建立地籍,设置地籍和地籍图,需要收集、记载、定期更新地籍信息,而开展的( D )等一系列工作的总称。 A、基准地价测算,B、土地分等定级,C、土地利用现状调查,D、土地调查、土地评价、土地登记、土地统计
8
60、地籍管理也可以理解为:国家为获得地籍信息,科学管理土地,而采取的以( A )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措施。 A、土地调查(含测量)、土地分等定级、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地籍档案管理,B、土地管理,C、土地评价,D、土地测量
61、税收地籍是为( D )服务的。它要求准确的地块面积、质量和相应的地籍图。
A、征收土地使用费,B、科学管理土地,C、有偿使用,D、征收土地税
62、产权地籍是以( C )为主要目的,要求调查登记准确的每宗地位置界限、权属状况、数量、质量、用途以及编绘相应的图件。 A、维护土地公有制,B、维护土地产权,C、维护土地所有权,D、维护土地使用权
63、多用途地籍是为( A )等提供土地信息,准确调查登记每宗地位置、界限、权属状况、数量、质量、用途及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等,编制的地籍簿图。
A、税收、产权、土地开发、利用、整治、保护和科学管理,B、维护土地产权,C、维护土地所有权,D、维护土地使用权
(找答案:陈聃丹)
64、城镇地籍是以( B )为对象而编制的地籍簿图,其内容较为详细,图纸要求较高的精度和较大的比例尺。
A、国有土地,B、全国城镇建成区的土地,C、城镇土地,D、出让土地
65、乡村地籍是以除城镇(也可包括村庄和独立工矿区)建成区外的( A )为对象,编制而成的地籍簿和图,图纸要求的精度也比城镇地籍低。
A、广大乡村土地,B、集体使用土地,C、征用土地,D、划拨土地 66、土地调查包括:( B )。
9
A、土壤普查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B、地籍调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土地条件调查,C、土地资源调查和土地权属调查,D、土地价格调查
67、土地调查的主要任务是查清( C ),为土地管理取得基础资料。
A、土壤和土地利用现状类型,B、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条件,C、土地的位置(界线、四至)、权属、利用类型、数量质量及社会经济条件,D、土地资源类型
68、土地分等定级是通过对( D )进行的综合鉴定,并将其结果等级化, 划分出土地质量优劣程度的过程。
A、土地收益情况,B、土地利用情况,C、土地资源类型和土地权属情况,D、土地自然、经济属性及其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 69、土地登记是指国家依法对国有、集体所有土地的( A )提出申报、调查、审核、批准并造策登记,颁发证书的法律过程。
A、所有权、使用权和土地的其他权利,B、土地所有权,C、土地使用权,D、土地处分权
70、土地登记是指国家依法对国有、集体所有土地的所有权、使用权和土地的其他权利提出( B )过程。
A、申请和调查,B、申报、调查、审核、批准并造策登记,颁发证书的法律,C、审核和批准,D、立项、审核和批准
71、土地统计是利用数字和图表资料,系统地对(A )等进行记载、整理、研究和分析,综合地反映土地的数量、质量、分布、权属、利用状况及其变化规律,为国家提供土地统计资料、实行统计监督的一项土地管理措施。
A、土地的面积、质量等级、权属、利用类型,B、数量和质量,C、土地类型和数量与质量,D、土地空间分布
10
72、地籍档案管理是以地籍档案为对象,将经过土地调查、分等定级、登记、统计等工作形成的各种文字、数据、图件资料进行的( C )等等各项活动的总称。
A、申请和调查,B、申报、调查、审核、批准并造策登记,颁发证书,C、收集整理、分类编目、立卷归档、保管和提供利用,D、立项、审核和批准73、地籍调查的基本单位是( A)
A、一宗地,B、一块地,C、一种土地利用类型,D、一种权属 74、一宗地是指( B )的独立权属地段。
A、被土地利用界址所封闭,B、被权属界址所封闭,C、被土地类型界址所封闭,D、被土地植被界址所封闭 75、地籍复制图是在地籍原图的基础上( A )而成的各种地籍图。 A、复制或编制,B、放大,C、缩小,D、制图综合
76、地籍档案是指在( B )中直接形成的;对国家、社会和土地管理工作有保存价值的,经过分类编目、立卷归档的;反映地籍工作和土地状况的各种文字、图表、声象等不同形式的文件材料。 A、土地调查,B、地籍工作,C、土地管理,D、土地开发
77、地籍档案统计是以( B )为基础,以表册、数字等形式,综合反映地籍档案及其管理的有关情况的过程。
A、土地调查,B、地籍登记与收集、整理,C、土地管理,D、土地开发
78、地籍的基本要素有:( A )
A、土地位置、数量、质量、权属和用途;B、地籍登记、收集与整理的资料;C、土地收益和面积;D、土地质量和等级
79、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权人依法( B )的权利。
A、开发;B、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土地;C、利用;D、管理 80、土地占有权是指对土地的(C )的权利。
A、占有;B、使用、收益;C、实际占有、控制;D、处分 81、土地使用权是指依法对( A )的权利。
A、土地利用;B、占有、使用土地;C、分配土地;D、管理土地
11
82、土地收益权是指从土地上( B )的权利,是一项独立的权能。 A、获得出让;B、获得收益;C、获得处分;D、进行管理
(找答案:向春红)
83、土地处分权是指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对( D )的权利,它决定土地的归属,是土地所有权的核心。
A、转让;B、占有、使用和收益;C、管理;D、土地进行处置 84、土地权属管理是指国家依法对土地( A )的科学管理。 A、所有权和使用权;B、占有权和使用权;C、利用权;D、管理权 85、村镇建设用地是指( B )占用或使用范围内的土地。
A、乡(镇)村集体;B、乡(镇)村集体建设项目;C、乡(镇)村集体公共设施;D、乡(镇)村集体使用的土地 86、土地权属纠纷是有关( D )的纠纷与争议。
A、占有权和处分权;B、收益权和分配权;C、开发与利用权;D、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
87、调整土地关系包括调整( D )过程中的土地关系。 A、占有和处分;B、收益和分配;C、开发与利用;D、土地征用和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使用以及转让
88、调处土地权属纠纷一般程序是:( A ) A、(1)当事人协商解决,(2)人民政府调解或裁决;B、(1)当事人申诉,(2)法院判决;C、(1)当事人申请,(2)人民政府决定;D、(1)土地管理部门干预,(2)当事人协商。
89、土地经营管理是指根据土地这种特殊商品投入流通领域后的( B )而进行的管理活动。
A、效益;B、运动特点;C、价值;D、变化
90、土地征用是指国家因建设及兴办社会公共事业的需要,依法将待征土地的( A )的过程。
12
A、集体所有权转变为国家所有权;B、集体使有权转变为国家所有权;C、企业所有权转变为国家所有权;D、个人所有权转变为国家所有权
91、土地划拨是从( D )中,依法划拨一定数量的土地给全民所有制单位、集体所有制单位或个人使用。
A、集体土地;B、未利用土地;C、违法占用土地;D、国有土地 92、土地使用权出让是指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 B )在一定年限内让与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行为。
A、土地所有权;B、土地使用权;C、土地处分权;D、土地收益权 93、土地使用权的转让是指( B )在有效期内依法有偿转让给其他用地者的行为。
A、集体将土地使用权;B、土地使用者将从国家(政府)获得的土地使用权; C、事业单位将划拨的土地使用权;D、土地使用者将出租的土地使用权
94、土地使用权的转让是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了土地使用权( D )而取得的权利。
A、土地管理费;B、租金; C、购买费;D、出让金 95、地产市埸上所交换的是:( B )
A、土地上的收获物;B、土地所有权、土地抵押权、土地使用权、土地租赁权等; C、土地上的建筑物;D、土地的总收益 96、我国土地所有制实行的是( A )共存的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 A、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B、农村人所有制和城市人所有制; C、企业和事业单位所有制;D、国家和地方所有制 97、土地使用权出让可采取( B )的方式。
A、申请、协商和会议决定;B、协议、招标、拍卖和挂牌拍卖; C、科学决策、民主商榷和行政干预;D、出售、交换和赠与 98、土地使用权转让的方式有( B )。
A、协议和招标;B、出售、交换和赠与; C、租赁和抵押;D、拍卖
13
和挂牌拍卖
99、土地利用是指人类通过一定的活动,对( A )等过程,以及土地的利用方式、利用效果的总称。
A、土地进行使用、规划和改造;B、开发; C、整理;D、规划 100、土地利用管理是国家按照预定的目标和土地系统运行的自然、经济规律,对土地的( B )所进行的决策、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工作的总称。
A、土地市场;B、规划、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 C、整理;D、土地开发
101、土地利用规划:它是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和规划区内土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属性的特点,在地域空间上( D )的综合性措施。
A、经营土地;B、开发土地; C、整理土地;D、合理组织土地利用 102、土地利用规划一般分为土地利用( B )三种。 A、远期、中期和近期规划;B、总体规划,细部规划和专项规划; C、宏观、中观和微观规划;D、工业、农业和二、三产业规划 103、土地开发包括( A )。
A、农用地与建设用地的开发;B、林地和草地开发; C、耕地和建设用地开发;D、工业、农业和二、三产业用地开发
104、国家进行土地开发管理的方式主要有( B )三种。 A、管制、执法和宣传教育;B、干预、检查监督和参与; C、技术手段、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D、协商、鼓励和支持
105、土地信息是指反映土地的空间位置、数量、类型、利用状况等( C )属性,国家有关土地管理的政策、法律等方面的特征组成的综合信息。
A、面积与分布;B、质量与数量; C、自然、社会和经济;D、动态变化
106、土地信息系统是具有(D )能力的,能够为单一的或复杂的组织决策过程提供有用信息的技术系统 。A、管理;B、检查
14
监督; C、开发和分析;D、收集、输入、存贮、解说、处理、管理和分析数据
二、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X’) (15×2=30分)
(找答案:陈凤玲)
1、地籍调查的程序为:
A、准备工作、土地权属调查、地籍测量、面积量算、编绘地籍图、编绘宗地图。( Y )
B、组织准备、资料准备、技术准备和经费及仪器设备的准备。
( F )这个是准备工作的内容 C、准备工作、土地类型调查、土地利用调查、面积量算、编绘地籍图、编绘宗地图。( F )
2、地籍图分为:
A、地形图和地籍图。( F ) B、地籍草图和地籍测量图。( Y ) C、地籍原图和地籍复制图。( F ) 3、地籍原图是在 A、地形图底图上绘制而成的。( F )
B、土地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的基础上直接编制而成的。( Y ) C、地籍复制图的基础上编制而成的( F )。 4、地籍图所采用的比例尺通常为: A、市区1:1000( Y );B、村庄1:1000--1:2000(Y );C、城市郊区1:10000--1:50000(F )应该是1:1000--1:5000;一般农区1:100000( F )应该是1:10000。
15
城市 郊区 农村 (1:1000 1:5000 1:10000) 5、土地自然状况调查的主要内容有:
(1)土壤状况( Y );(2)土地所有权方面的资料( F );(3)土地使用效益方面的资料(F);(4)植被方面的资料( Y );(5)土地管理方面的资料( F);(6)主要作物生物学特性方面的资料( Y );(7)土地执法方面的资料( F )。除此之外,还有地貌状况调查,水文资料的调查,气候方面的资料,自然资源条件方面的资料。
7、土地社会经济状况调查的内容包括:
(1)地理位置与交通条件( Y );(2)土地的地形、地质等自然环境条件( F );(3).经济水平( Y );(4)耕地、 园地、林地、牧地等的投入产出水平(Y);(5)土地的坡度( F )。除此之外还包括土地资源、人口、劳动力情况。
8、土地分等定级应遵循原则是: (1)单一性原则( F ),(2)一般因素原则( F ),(3)地域分异原则( Y ),(4)相对性原则( Y ),(5)级差收益原则(Y ),(6)定量与决策相结合的原则( Y ),(7)时间性原则(Y ),(8)不可行性原则( F )改为可行性原则。除此之外还包括综合性原则,主导因素原则
9、土地分等定级参评因素及其权重的选择是土地分等定级的基础( Y ),选择的好坏不(”不”去掉)直接影响到分等定级的结果,同时也不(”不”去掉)影响到今后的地价评估( F)。因此,土地分等定级应根据其特定的评级目的,认真仔细地选择因素和权重,选择因素应具有均仪性(不(”不”去掉)可分性)、代表性、相对稳
16
定性和不(”不”去掉)可比性( F )。
10、不同利用类型的农地与城镇土地分等定级选取的参考因素,具体工作不能根据实际情况作适当的调整和补充( F)。其中国家土地管理局制定的城镇土地定级因素参评因素,一级类因素涉及繁华程度、交通条件、基本设施状况、环境状况和人口状况五个方面( )。
11、我国土地登记的主要内容包括:土地登记基本单位( Y ),在行政上得到认可的土地所有权( Y )、土地使用权单位的面积和各地类面积等( Y )。
12、土地登记分为初始调查( Y )和变更登记( Y )。
13、土地初始登记就是在一定的时间内,对本行政区范围内的全部城乡土地进行普遍登记,又称土地总登记( Y )。土地变更登记就是继土地详查之后,因土地所有权、使用权或经批准的主要用途和地类发生变更而随时办理的登记(Y )。
14、初始土地登记的程序是:登记准备;申报;地籍调查;权属审核,登记发证( Y )。变更土地登记程序是:提出土地调查登记申请(Y );提交变更后的土地证书(F );地籍调查、审核( Y);报人民政府批准(Y );户口注册登记( Y );更换或更改土地证书及地籍图(Y )。
(找答案:郑泽)
15、土地统计主要特点有:
(1)数量的地域性(Y );(2)图表与实地的不一致性( F );(3)总面积的变化性( F );(4)质量的相对性( Y )。
17
16、地籍档案管理的基本任务有:
(1)贯彻地籍档案统一管理的原则,建立、建全权属管理制度( Y );(2)逐步实现地籍档案管理的现代化( Y );有效地保护和利用地籍档案,大力开发信息资源,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土地的科学管理服务( Y )。 17、地籍档案管理包括下列工作程序: (1)地类面积的收集和整理( Y );(2)地籍档案的分类和编目( Y )。 18、地籍档案鉴定:首先是评定各种地籍档案的价值,将失去价值的地籍档案清理出来,加以保存( F );对有价值的地籍档案,根据其保存价值大小,确定保管期限( Y );根据档案的保密程度和允许提供利用的范围,确定其保密等级的整个工作过程( Y )。
19.在地籍管理的各项内容中,地籍调查是地籍管理的基础,能够为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和土地定级、估价提供最原始的资料( F)。土地登记是为地籍管理提供依据及数据图件资料的,包括权属登记和土地统计( F )。土地分等定级及估价是为土地权属管理提供质量及价格的依据( Y )。地籍档案是地籍管理保存的资料( F )。 20、独立工矿用地是指城镇居民点以外独立的各种工矿企业、采石埸、砖瓦窑、仓库用地或企事业单位用地。( Y )
21、交通用地是指在城镇或居民点以内的各种道路及附属设施、民用机埸、港口、码头等的用地。( F )
22、特殊用地是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用于某一特殊目的的专门用地。它包括国防用地、名胜古迹和风景旅游用地等。( Y ) 23、国防用地是国家为保障城市建设需要,提供给军队使用的土地,即专用于军事用途的国有土地。( Y )
24、风景名胜区是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将具有观赏、文化或科学价
18
值的地区或自然景物、人文景物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具有一定规模 和范围可供人们游览、休息或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地区,划为风景名胜区。( Y )
25、自然保护区是国家为了保护和研究土地而划出的保护区域。( F )
26、土地权属变更是指由于某种法律事实的发生,使土地权属丧失或与土地权属单位脱离的法律现象( Y )。土地权属的变更一般有如下几种情况:(1)集体土地的出让( F ); (2)国有土地的划拨( Y ); (3)国有土地的征用与转让(F ); (4)土地调整(Y ); (5)土地使用权的收回( Y ); (6)农村土地的承包与转包( Y );(7)农村宅基地、自留山、自留地的划拨( Y )。
1、土地等级就是土地质量的级别。( F )
2、我国土地管理的总目标是提高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 F ) 3、土地管理法规定占用基本农田必须当地政府批准。( F ) 4、土地使用权转让时其地上建筑物、其他附着物所有权不能随之转让。( F )
5、地籍最早是为征税而建立的一种田赋清册,其中记载有应缴纳课税的土地面积、土地质量和土地税额。( Y )
6、土地信息是指一切有关土地的自然社会经济属性和土地管理内容的数字、文字、符号、语言、图形及图象等的总称。( Y ) 7、土地利用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 Y )
19
8、农村村民委员会可以代表集体将集体土地的使用权出让。( F)
9、划拨的土地使用权也必须向国家交纳土地出让金。( F ) 10、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后,其地下资源及埋藏物也随之出让,可以自行开发利用。( F )
11、我国现行的土地使用制度包括城镇国有土地使用制度和农村集体土地使用制度。( Y )
12、土地产权的涵义是有关土地收益的总和。( F )
13、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是农户,因此,农户可以将土地的所有权作价出资或入股。( F)
14、我国土地所有权是新中国成立前后,国家通过一系列法律、法令、条例等的颁布和实施,采用没收、征收、收归国有等法律手段,逐步建立、形成的。( Y )
15、土地的使用权转让以后,原土地转让者还保留有土地的收益权。( F )。
(找答案:陈俊佳)
16、土地占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收益权和土地处分权之间之间可以互相结合,也可以互相分离(√)。土地出租就是一种土地所有权的各项权能分离的一种形式(√),它是土地所有权人将占有、使用两项权能转让给承租人(只是将部分土地使用权能转让),自已没有保留任何权利(×)。占有可以是由所有权人占有、根据所有权人的意志占有和非法占有三种形式(√); 我国土地使用权与土地所有权一样,要涉及地下,地下文物发掘权、矿山开采权等都属于土地使(国家)用者(×);尽管土地收益权与土地使用权紧密相连,但土地所有者将土地所有权与土地使用权分离后,仍可以享受收益权,这是土地所有权的标志(√)。土地所有者可以将土地占有、使
20
用、部分处分权等分离出去,仅保留收益权(√);其中土地收益权(处分)是土地所有权的核心(×)。P162\\P147 17、地籍档案是指在地籍工作中收集的(√);对国家、社会和土地管理工作无(有)保存价值的( ×),经过分类编目、立卷归档的(√);反映地籍工作和土地状况的各种文字、图表、声象等不同形式的文件材料(√)。P131
19、地籍档案的作用是:(此题书上没有找到)
(1)为土地面积的查证提供原始法律凭证( T ); (2)为土地科学研究提供重要资料( T ); (3)为经济管理工作提供借鉴( T ); (4)为行政人员信息交流提供条件( T )。 20、地籍档案管理是以地籍档案为对象(√),将经过土地开发、整治等工作形成的各种文字、数据、图件资料(√),进行的收集整理、分类编目、立卷归档、保管和提供利用等等各项活动的总称(√)。P131 21、土地权属管理的主要任务是:维护社会主义土地私有制,保护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和调整土地关系(√)。土地权属管理的内容很多,主要的内容有:依法确认土地出让权和转让使用权(确认土地权属)(×);依法管理土地权属的变更(√);依法调处土地权属纠纷(√);依法查处土地权属方面的违法行为(√);依法查处土地市场的投机行为(√)。P150
23、试述土地权属纠纷产生的主要原因有:p183 (1)土地权属紊乱,地界无明显标志;(√) (2)过去农村土地政策的多次变化;(√) (3)土地有偿使用;(×) (4)国家建设征用土地;(×) (5)征用土地审批手续不完备、界址不清或一地多征引起的纠纷;(√)
(6)历史上存在的地权争议延续至今;(√) (7)土地所有权或使用权受到侵害;(√)
21
(8)耕地保护。(×)
24、.土地权属纠纷的调处应坚持以下原则:p183 (1)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保护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
(2)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3)有利于团结和有利合理用地。(√) (4)多劳多得,按劳分配。(×)
(5)理论联系实际,保护既得利益者。(×)
25、被征用土地的所有权属国家,原土地所有者还保留有对已征土地的所有权。(×)(征用土地只改变土地的使用权)。划拨后的土地所有权不属于国家,用地单位拥有所有权(×)。P174
26、土地使用权抵押是指土地使用者将其依法取得的土地使用权作为清偿债务的担保的法律行为(√)。具体地讲是土地使用者(抵押人)将其土地使用权和地上附着物所有权卖给银行或资金持有人, 取得资金,供其使用(×)(债权人享有从变卖的价款中优先受偿权)。P164
27、1999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对征用土地的审批权限有下列规定:
(1)征用基本农田;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超过三十五公顷的;其他土地超过七十公顷的土地,由国务院批准;(√)
(2)征用以上规定以外的土地的,由土地管理局批准,并报国务院备案。(×)(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
(3)征用农用地的,应当依照新法规定先行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
(4)国家征用土地的,依照法定程序批准后,由县级以上公安机关予以公告并组织实施。(×)p181
28、根据1999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对征地补偿与安置标准有下列规定:p176 (1)、原则: 征用土地的,按照被征用土地的原用途给予补偿。
22
(×) (2)、征用耕地 征用耕地的补偿费用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
土地补偿费 为该耕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十至二十倍。(6—10倍)(×)
安置安置补助费 按照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数计算,为该耕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六至十五倍。(4—6倍)(×)
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 被征用土地上的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标准,由国务院另行规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执行)
28、在土地使用权的三种出让方式中,拍卖价最低,招标价格较高,协议价格最高。(×)协议价格最低
29、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后,其地下资源及埋藏物也随之出让,可以随意开发利用。(×)
30、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是土地使用权产生的唯一方式,依法申请、审批取得土地使用权的情况并不存在。(×)
(找答案:胡春桥)
31、土地使用权出让后,在使用范围上的限制及法律责任是:
(1)使用性质、用途和范围方面不受有关部门的管理和监督;(F )
(2)地表、地下资源的所有权依然属于国家;( Y ) (3)土地使用人可以在使用的土地上从事应由我国政府垄断从事的企事业。( F )
(4)依据有关法律规定,土地使用权在出让后,使用人不能有偿转让、出租和抵押。( F )。 32、土地使用权转让的方式中:
出售是指土地使用者按照一定的方式(如合同)将土地使用权转
23
移给买方,而买方为此支付价款的法律行为。( Y )
交换是指当事人双方约定互相转移土地使用权或一方转移土地使用权,另一方转移金钱而订立的合同。前提是当事人双方都要支配对方的物或金钱。( F )
赠与是指赠与人自愿把自己的土地使用权有偿转移给受赠人,受赠人表示接受而达成的合同。基本特征是有偿;赠与合同适用于公民之间或者公民与法人之间。( F ) 33、土地利用必须是生产性活动,如种植业。( F )
3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土地利用的宏观性、指导性的长期规划( Y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是在特定的地区,为解决经济发展的紧迫问题而进行的规划,是针对所有用地或所有项目建设治理工程而进行的( F );土地利用细部规划是各业用地内部规划及其附属设施的配置( Y )。
土地开发是指对未利用或被破坏的土地,通过工程或生物措施,加以利用,以35、及对已利用土地的改良、改造或提高利用的集约化程度的活动。( F )土地整治
36、土地具有两重性,既它不仅是生产资料(经济属性),而且是构成社会土地关系的客体(社会属性)。( Y )
37.土地作为生产资料具有下列不同于其他生产资料的特性:(1)土地是自然本身的产物( Y ),(2)土地位置的动态性( F ),(3)土地面积(数量)的无限性( Y ),(4)土地质量的差异性(Y ),(5)维护得当可以长期利用(土地的永久性)( Y )。 38、土地作为资源具有的职能:(1)土地是人类的生存条件( Y ),(2)土地是人类劳动的一般对象( Y );(3)土地是人类进行物质生产所必须的物质条件( Y );(4)土地是一般商品( F )。
39、现阶段土地管理的主要任务是: (1)宣传、贯彻和执行《土地管理法》及有关土地法规,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 Y );强化国有资产管理,实现全国资产统一管理( Y );(3)做好土地管理
24
的基础性工作( Y );(4)实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进一步完稳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 Y );(5)培育、规范商品市场,建立完善的商品市场体系( F );(6)充分合理利用土地,实现土地的宏观管理,实现计划管理和招标管理(Y )。
40、当前我国土地管理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产权、产籍管理和土地利用管理两大部分。(Y )。
41、区位理论产生区位理论的原因是土地的位置是固定的,各地块处在社会经济中心的不同位置上,人类从事生产和经营活动,需要资本和劳力带到相应的土地上进行,并将产品运到市埸上销售( Y)。为了方便生产和加快流通,降低成本以增加利润,就要按一定的理论来选择适宜的空间位置( Y )。区位理论研究的核心是确定最有利的居住埸所、选择最低成本的居住区位和适应人们生活和休闲的多种要求。( F )
42、 土地有偿使用的理论依据是是土地报酬理论。( F ) 区位理论决策的客体 是工业、农业、市埸,运输业、商业、服务业、旅游业(一、二、三产业)。 43、试述土地有偿使用的意义:
(1)维护社会主义的土地集体所有制。( F ) 维护社会主义的土地公有制(T)
(2)有利于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Y )
(3)有利于节约用地。( Y ) (4)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 F)
(5)为国家财政、地方财政和城乡土地建设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 Y )
(6)为企业的竞争创造平等的环境。(T)
(找答案:苏春霞)
25
二、 改正错误(在段横线下写上正确的词句)
1、地籍图的主要内容有各级行政界线、地籍平面三角界址点、国有土地出让所有权、使用权界线、集体土地征用所有权界线、宗地界址点和界址线、每块地宗地编号和面积、单位名称、河流、湖泊名称。
2、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本程序由准备工作、室内外业调查(航片调绘、补测、利用状况了解等)、地图航片转绘、面积量算、编制土地权属单位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图、编写成果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报告报告和图件成果检查验收。
3、地籍调查的主要成果资料包括:
(1) 土地利用现状地籍原图及分幅接合图表;(2) 土地类型权
属单位地籍图;(3)地块宗地 图;(4)权属单位土地个数面积和地类个数面积统计表;(5) 土地地籍控制测量结果;(6)土地地籍调查说明书;(7)其它成果资料。
4、土地分等定级的意义是将土地执法利用与土地管理建立在实用科学的基础上进行的基 础性工作。(1)为实用科学地确定土地税、土地使用费、征地补偿费等提供依据; (2)为调整用地产业结构提供依据;(3)为合理用地和提高土地利用的管理生态效益提供依据;(4)为提高土地投资的政策经济效益
26
提供参考;(5)为调整农村集体土地出让承包和确定土地再转让转让投资补偿费提供依据;(6)为科学合理地进行行政地价评估提供依据;(7)为科学合理地确定土地使用效益税费收取标准提供依据。 5、城镇土地分等定级工作程序是:
准备工作;外业调查;土地定级资料整理及定量化;单元分值计算、土地级评定和级差收益测算;编制土地质量级别总图和面积量算;土地类型级的边界确定和分宗整理;编写土地调查定级报告;土地级成果验收;成果归档和资料更新。
6、我国土地所有权的主体是 人 民国家。土地所有权的客体是一切属于人民国家所有的土地,它包括:(1)城市开发市区的土地(不含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土地) ;(2)依法出让征用的土地;(3)依法没收、征收、收归国有的财产土地;(4)国家依法拨给全民所有制单位、集体所有制单位、农村集体和个人使用的集体国有土地;(5)法律规定属于集体不属于集体的一切土地。土地所有权的内容是指国家在行使土地所有权的过程中形成收益和效果权利和义务,这些都不是都是由法律规定的。 7、我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是村或乡(镇)等农民群众集体。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客体是属于农民群众集体所有的一切土地,主要有:(1)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不包括法律规定属于集体国家所有的土地;(2).村民委员会农村的宅基地、自留地和自留山。集体土地所有权内容是指农民集体在依法行使土地所有权的过程中形成的财产和效益权利和义务。集体所有的土地不能能依法确定给个人使用;可以由集体或个人垄断承包(不确定哈) 经营。
8、我国国有土地使用权的主体是依法直接从集体国家取得国有土地收益使用权的下述单位和个人:全民所有制群众企业和集体所有制
27
群众企业;国家机关、事业团体单位和社会公团体民;中外合资企业、合作企业、外资企业;户口在农村城市,年满12周岁,18周岁具有行为能力的公民。土地使用权的客体是依法由集体国家划拨或无偿有偿出让给上述公司、社团和公民单位等使用的土地。土地使用权的内容是指国有土地使用权主体在行使土地所有使用权的过程中形成的收益和成果权利和义务,并通过乡规民约法律形式 加以固定。
9、我国集体土地使用权的主体:目前是出让承包土地的集体、农户或个人,其中个人必须是有城市农村户口的直接从事农业生产劳动者;自留山、自留地的土地使用权主体是户口在单位农村的农户或个人;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主体是户口在机关农村,年满16周岁18周岁,具有行为能力的公民。集体土地使用权的客体分别是上述使用权主体依法取得的转让承包地、建设用地、 荒芜自留山、蔬菜自留地、农村住房宅基地。集体土地使用权的内容是集体土地使用权主体在行使土地使用权的过程中形成的成果和收获物权利和义务,并通过开会或协商法律形式作出规定。
10、国家管理村镇建设用地工作的核心是国家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权的管理,其具体内容包括:城市建设用地村镇建设用地标准的制定和规划、布局方案的编制与审核;依法办理农民住宅用地村镇建设用地使用权的确认、变更、注销等手续;土地权属争议的审判调处;纠正和查处违法占地和乱占滥用荒地耕地的现象。
11、政府对土地权属纠纷的调解:是土地管理部门作为旁观者第三者从中调停,促使土地权属单位纠纷双方当事人和解的一种方法。其调解的程序是:受理协商申诉—调查—调解—签订出让调解 协议书。
12、土地权属纠纷的行政裁决是仲裁的一种形式,是土地管理机构以管理者第三者的身份,按照法律对土地纠纷作出合理公正的具有影响约束力的处理决定。它对当事人双方都具有影响约束力。裁决
28
的程序是:当事人提出协商裁决 申请—再调解—裁决。
13、对土地经营进行管理目的:一方面是为了积累资金节约用地 ,另一方面是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土地划拨有偿使用制度,培育商品土地市场,保障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出租、抵押等经营活动自由自主依法有序地进行土地使用权的出租是指依法有偿承包受让国有土地所有使用权的单位或个人作为出租人,将其土地所有使用权或土地所有使用
权连同地上建筑物和附着物租赁给承租人使用,由承租人向国家出租人
支付租金的法律行为。
14、土地使用权出租行为已经使并没有出租人完全丧失土地使用权,租期届满后不能能收回该使用权;土地使用权出租后,出租人同国家的权利义务关系和履行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地位已经发生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不需仍需继续履行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各项内容,承租人取得的不仅(不知道)是按照土地及其地上建筑物、其他附着物本来用途而使用的权利,还能(不知道)将承租权转让或转租.
15.土地(不知道)在农业部门中,土地既是生产成果土地管理和劳动收益劳动对象,又以自身的空间分布劳动资料参与农作物自然再生产过程,形成农业产品,所以土地又是劳动资本生产资料;在非农业部门中,土地起着支持、配合(不知道)的作用
16.土地管理学是以调整土地关系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管理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是间于地质土地科学和土壤管理科学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
17.土地管理的基本任务是:维护土地私有公有制,调整社会土地关系,合理组织土地利用,切实保护农业用地耕地,保护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收入权益,加强土地的行政科学(不确定哈)管理,使土地管理走上行政科学(不确定哈)轨道。
29
18、通常认为土地生态系统由绿色植物、光合藻类、光合细菌等劳动者生产者、草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杂食动物等生产消费者、细菌、真菌、原生动物等经营分解者以及太阳能、无机物、有机物、水域等关键环境因素构成的。
(找答案:付晓丽)
五、问答题
1、 土地分等定级有哪些常用的方法?
土地分等定级常采用的方法有经验判断法、多因素综合评定法、逐步聚类法、评分法、回归分析法等。
1、经验判断法:是由技术人员根据土地质量调查资料、多年土地利用经验和某些标准,评判土地等级的方法。
2、多因素综合评定法:是通过综合分析多个参评因素对土地质量的作用强度,分别赋予相应的参数,再将每个土地评价单元的各参评因素分值累加成总分值,最后根据各评价单元总分值评价土地的方法。
3、逐步聚类法:是在收集待评区域各评价单元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指标基础上,进行逐步聚类计算,然后将互相接近的土地单元划为一类的方法。
4、回归分析法:是根据土地质量与土地生产力或土地级差收益之间的回归关系,通过回归分析,筛选出参评因素,确定其权重并评出土地等级的方法。
2.我国在土地产权关系方面存在那些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土地法律关系方面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土地产权主体的法律关系没有完全理顺。土地权属紊乱不清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
(2)我国在土地经济关系方面的问题更为突出,土地所有权在经济
30
上得不到完全地实现.随着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逐步改变无偿为有偿,无限期为有限期,改善了土地经济关系方面的问题。但是,目前人们在观念和心态上对实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仍认识不清,有的把土地有偿使用和“乱收费、乱摊派”混为一谈。
(3)土地资产流失严重。目前,自发性的房地产市场异常活跃,大量的划拨土地使用权自发地进入市场,在土地交易中,本应归土地所有者——国家的土地收益(地租),几乎全部被土地使用者——部门、单位或个人所侵吞,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据有关部门统计,全国每年国有土地资产的流失量约为百亿元。 3、我国地产市场有哪些特点?
地产市场的特点主要源于土地的特性:
1.垄断性: a)我国土地的性质是公有制,地产市场经营是国家控制的垄断性经营。b)土地所有权的转移及城市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都严格控制在政府手中,从而使土地市场呈现垄断性的特点。c)政府(代表国家)是地产市场垄断经营的主体,仅把土地的使用权有限期地投入市场,而土地所有权却始终掌握在国家手中。d)城市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供给方只有国家,这本身就是一种垄断行为。因此,地产市场总体上是由国家直接经营的垄断市场。
2.地域差异性:由于土地位置的固定性,导致地产市场是一种地域性很强的市场。地产所处的区域不同,其市场供求状况不同,价格水准也不同。地价的区域性差异就反映了不同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及繁荣程度。发展快、经济繁荣的地区,地价较高;反之,地价就低。因此,地价体现出明显的地域性特点。
3.地产的稀缺性:这是由土地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决定的。 一方面,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导致地产需求量日益增加。
另一方面,土地供给量几乎是常量,必然形成土地供给日益稀缺的定势。因此,在同一地域性市场内,土地价格主要由需求来决定,土地需求增加,地租上升,价格就上升。对土地需求减少,地租下
31
降,地价就下跌。这些都是土地供给的稀缺性特点决定的。
4.地产质量的可改造性:主要是指通过对土地的社会、经济等区位条件的改善;或者通过对土地质量的改造(如改土培肥等),使土地的质量提高,其市场价格业相应的得到提高。
4,主要条件:土地使用权转让的条件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 a、必须是已出让的土地使用权,才能转让。通过出让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是一种具有独立意义的“物权性使用权”,它包括了所有权中一定程度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全能。 如果原是通过无偿划拨的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用地者要进行有偿转让土地使用权,则必须补办土地使用权出让手续,补交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办理出让合同,然后方可有偿转让;如果是对拥有土地使用权的土地进行开发,又在余期内继承土地使用权,这也是一种转让行为,但与前一种转让有所不同(如果是土地使用者将余期土地所有权转让他人后,他人又转让给别人的转让再转让行为,也必须逐次经过土地管理部门登记过户方为有效)。
b、必须按要求对土地进行了投资开发、利用的才能转让: 这里的要求,是多种要求的总和:
其一,土地使用者不得擅自改变地块的用途。 其二,建筑面积不得违规。
其三,建筑物的高度及层数符合合同的规定。 其四,建筑物的配套实施符合合同的规定。
32
其五,达到了转让土地使用权所需达到的投资额度。等等。 c、必须是地上建筑物、其它附着物所有权应随之转让:须明确这些不动产的随之转让是其所有权,而不是使用权。 d、土地使用权转让应该签订合同。 e、土地使用权转让必须办理过户登记。
f、新的土地使用权拥有者必须受我国民法、刑法和经济法等法律的约束,否则,要依法处置并收回土地使用权: 5,土地使用权转让有哪些主要原则?
是指法律规定的土地使用权转让所必须遵循的规则或准则。根据香港和国内一些城市的做法,土地使用权转让的原则主要有 “认地不认人”原则;房、地产一致原则;效益不可损原则。 6,为什么说土地使用权出租具有复合性?
土地使用权出租不仅包括土地使用权,还包括土地上的建筑物及其他附着物,因此,在土地使用权出租中存在两个租赁关系,一是土地使用权的出租,二是建筑物及其他附着物的出租。 7、土地使用权出租有哪些条件?
1、出租的土地使用权是国家有偿出让的具有物权性质的土地使用权。
2、按照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规定的期限和条件对土地进行了投资、开发和利用。
33
3、出租人和租赁人应当签订租赁合同,土地使用权出租是通过签订土地使用权租赁合同来确定出租方与承租方的权利义务关系的。 4、土地使用权出租,必然涉及地上建筑物及其他附着物的连带出租,出租人应当依法律规定办理登记手续。 8,、土地使用权抵押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由于地产经营投资大,周期长,风险多,地产商一般不以自己实有资本进行投资,其资金来源,主要由银行取得抵押贷款。这是国际上通行的惯例。
我国《宪法》和《土地管理法》都明确规定:土地不能抵押,这里的“土地”是指“土地所有权”。也就是说,土地使用权是作为相对独立的物权----土地财产权来进行抵押的。这是因为,以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使用者,付出了一笔可观的出让金,执有出让合同,这保证了其使用期限 40 年至70年的较长时间内拥有土地使用权,依照法律规定,土地使用权包含有收益、使用、占有和部分处置权利,可以进行转让、出租和抵押。这也是国际惯例,因为支付出让金及投资开发、利用土地,没有银行的贷款支持是难以得到解决的,抵押贷款便成了土地经营的重要形式。土地使用权抵押可分为支付出让金的抵押贷款和用于开发建设的抵押贷款。无论哪一种贷款,其数额总是小于抵押物的估价的。 9、土地抵押的前提条件有哪些?
34
1、稳定的政局;2、明确的土地产权;3、稳定的货币值。 我国抵押土地使用权还应注意以下两点:
a 受理土地使用权抵押的银行,必须是我国以及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的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
b、土地使用权及地上物抵押期终止日,不得超过土地使用权年限的终止日
10、简述土地使用权抵押程序。
1、支付地价款的贷款:借款人凭土地使用合同书及有关文件在银行办理抵押贷款手续。
2、用于开发建设的抵押贷款:抵押人持具有法律效力的土地使用权文件,向银行提出贷款申请;然后银行对借款人的抵押物进行估计;最后银行按小于抵押物价值的额度贷款。 3、签订抵押合同。
11、土地利用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1)确定土地的用途。(2)在国民经济各部门间和行业间合理分配土地资源。(3)采取各种措施开发、整治、经营、保护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果。
12 ,影响土地利用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对土地利用产生影响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1.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主要指气候、地形地貌、土壤、水文、地质条件等。它们制约着人们对土地的利用。
35
2.社会经济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主要指社会制度、政策,土地所处的位置、交通条件,成本、效益、土地利用现状等。
3.人的文化素质 人们的知识水平、科学技术水平,对土地利用的整体性、长远性的认识,都会给土地利用带来深远的影响。 13,土地利用的原则有哪些? 土地利用的原则是:
(1)生态平衡原则: 使土地资源得到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2)最大经济效果原则:合理的土地利用(指农业用地)应是用尽量少的劳动消耗,生产出尽可能多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具体说,在土地的自然、经济状况相似的条件下,有以下三种情况: 其一是、当取得等量的劳动成果时,劳动消耗愈少,则经济效果愈大,因而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在于:采用合理的技术、经济措施,以降低劳动消耗,争取成本极小化。
其二是、当耗费等量劳动时,劳动成果愈大,则经济效果愈大。因而提高经济效果的关键在于提高劳动和其他资源消耗的转化率,争取收益极大化
其三是、在劳动消耗与劳动成果均为变量的条件下,当消耗的增量小于成果的增量时,则经济效果上升,相反,则经济效果下降。 因此,合理利用土地,不仅要研究生产定量产品的成本极小化和利用定量投入的收益极大化,还要研究消耗与成果均为变量时,如何以尽可能少劳动消耗取得尽可能多的收益。
(3)节约原则: 土地是数量有限的自然产物。土地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物质基础,是人类获得食物的主要来源。因此,对于一定数量的人口,必须保证一定数量的各种土地类型(特别是耕地)。但是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我国农业土地的保证程度却不断下降。 三大原则可具体化为:(1)先评价规划,后开发利用;(2)珍惜、节约合理用地;(3)均衡协调开发和合理布局;(4)贯彻农业优先;(5)开发利用与整治保护相结合。 14,土地利用管理的核心是什么?
36
土地利用管理的核心是通过土地利用管理,提高土地利用的生态、经济、社会综合效益,也就实现了土地管理的总目标。 15,土地利用规划的指导方针是什么?
土地利用规划的指导方针是:(1) 保证粮食基本自给,解决中国十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切实保护耕地,力争耕地面积实现相对稳定。(2) 要保证各项建设必须的用地,以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3)要注意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水土流失搞好土地整治。
16、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有哪些?
答:(1) 对全国土地利用现状和后备资源所进行综合分析研究,根据
国民经济、社会发展长期计划对土地资源的需求和土地资源供给的可能,提出今后一个阶段内全国土地利用目标和基本方针。
(2) 协调各部门的用地需求,调整各类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预测土地利用变化情况,提出控制性指标。
(3)协调各省之间的土地利用问题,并指明跨省和省内重要基础设施以及全国性的工农业基地的规模和布局。
(4)提出各省的土地利用方向,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调整意见和指导性规划指标。
(5) 提高土地利用率,挖掘土地潜力,持续利用土地资源的意见。 (6) 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政策、措施和步骤。
17、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部门土地利用规划、专项土地利用规划
等相比有哪些特点?
答:
1,.总体性和综合性强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总体性和综合性表示在以下方面:
(1)规划的对象是全部土地资源,既包括城镇用地,也包括乡村用地。
37
(2) 不仅要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进行用地的横向协调,使之达到综合平衡,也要在不同等级的区域中,进行用地的上下协调,形成一个完整的规划体系。
(3) 在内容上要全面综合地解决土地的分配、开展、利用、整治和保护等方面的问题,不能顾此失彼。
(4)规划的效果要做到生态、经济、社会三个效益总体最隹。
2,.具有战略性和长期性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战略性和长期性表现在以下方面:
(1)规划的重点是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土地利用问题。如土地利用的基本方针、目标,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土地利用控制分区,实施规划的政策、措施等。
(2)总体规划一般以10年或 20年为期限。由于总体规划解决的是全局性、战略性的问题,规划内容不是短期内能实现的,因此,总体规划一般期限都较长。
(3).有动态性和弹性 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不断地修改和完善。以适应变化了的情况。所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动态的连续的过程,是对土地利用系统的连续控制。
18、土地开发管理应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答:农用地开发优先的原则;保护开发者利益的原则;保证利用的原则。
19、土地与人口、环境是什么关系?
答:人地关系也是土地供需平衡关系的重要体现。因土地数量有
限、而人口的数量在一定阶段都是一个不断增长的变数。土地所能承担的人口“负荷量”,亦称土地的人口承载力,它取决于自然条件,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科学技术水平等。在一般情况下,社会生产力越低,土
38
地所能承担的人口“负荷量”越小,反之则越大。耕地面积减少和人口增长速度的加快,巳日渐成为世界性的突出矛盾之一.
土地与环境、生态的关系,是指土地生产力的保护和破坏
对共它环境条件,甚至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影响。
20、为什么说土地不仅是不可替代的资源,而且又是一笔大的资产? 答:土地的稀缺性和有限性,使经营垄断成为可能;(2)土地所有
者凭借对土地的所有权,可以定期从土地使用者那里得到地租,地租是土地资产的最大,最直接的表现形,(3)土地是人类劳动投入的载体,人类可以从土地取得投入资本的效益和增值,(4)土地收益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21、我国土地的基本国情是什么?
答:主要是人多地少,后备资源不足。具体是: (l)土地总数最大,但人均占有量少我国土地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约占世界陆地面积的1/15,占亚洲面积的1/4,仅次于原苏联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但我国的土地资源按人口平均却是世界上比较贫乏的一个国家。据统计,我国人均占有土地面积只有13.3亩,只有世界平均数44.5亩的l/3,仅相当于加拿大的1/47,原苏联的1/9,美国的1/4。 (2)土地类型多,但山地多于平地: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复杂,同时由于土地的水热条件组合的差异和复杂的地形地貌条件,以及各地多种多样的土地利用方式,形成了极为复杂而多样的土地类型。在全国各种土地类型中,山地多于平原,全国山地、高原、丘陵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69%,其中山地占33%;平原--盆地占31%。
(3)土地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平衡:我国平原、丘陵主要分布于东部,山地、高原主要分布于西部.全国90%以上的耕地和内陆水域分布在东南部,一半以上的林地集中于东北部和西南部地区,86%以上的草
39
地分布在西北部干旱半干旱地区。
(4)难以利用的土地面积大,土地后备资源潜力不足: 全国难以利用的沙漠、戈壁、冰川及永久积雪、石山、裸地等的面积,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3.土地后备资源18.8亿亩,其中宜垦土地约为5亿亩.在5亿亩宜垦土地中,质量较好、宜农的只有2亿亩左右,按现有技术条件,综合开发,综台治理,土地垦殖率以50%计算,全部开垦出来,耕地面积最多只能增加1亿多亩。
(5)水土资源不平衡:我国水资源总量约为28000多亿立方米。长江、珠江、浙、闽、台及西南诸河流域的水量占全国总水量的82.3%,而这些地区的耕地,仅占全国耕地的38%;黄河、淮河及其它北方诸河流域水量约占全国总水量的17%,而耕地却占全国的63.7%。 我国处于季雨地带,由于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衡,使季节性和地区性缺水更趋尖锐
22.我国在土地产权关系方面存在那些问题? 答: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土地法律关系方面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土地产权主体的法律关系没有完全理顺。土地权属紊乱不清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
(2)我国在土地经济关系方面的问题更为突出,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得不到完全地实现.随着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逐步改变无偿为有偿,无限期为有限期,改善了土地经济关系方面的问题。但是,目前人们在观念和心态上对实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仍认识不清,有的把土地有偿使用和“乱收费、乱摊派”混为一谈。
(3)土地资产流失严重。目前,自发性的房地产市场异常活跃,大量的划拨土地使用权自发地进入市场,在土地交易中,本应归土地所有者——国家的土地收益(地租),几乎全部被土地使用者——部门、单位或个人所侵吞,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据有关部门统计,全国每年国有土地资产的流失量约为百亿元。
23.我国在土地利用方面存在那些问题?
40
答:(1)耕地严重减少;(2)土地的总供给和总需求的不平衡;(2)土地利用的个人目标的矛盾,(4)现有的土地使用制度与经济体制改革形势不相适应。(5)土地质量退化,优质土地数量减少。
24.我国土地管理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是什么? 答:(1)土地管理反映社会生产发展的客观需要,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
发展,其任务、内容也不断地充实和完善;(2)土地管理的形成和发展总是与土地所有制——土地占有和土地使用制度的变革相适应,具有鲜明的阶级性,(3)地籍制度历来是国家实施土地管理的一项基础措施,最初是依附在户籍中,随着社会的发展,土地作为私有财产的地位和在征收赋役中的作用的提高,它才逐步从户籍中分离出来,作为独立的簿册,即分黄册和鱼鳞图册。
25、现代管理学原理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1)人本原理、行为原理和动力原理;(2)系统原理、整分合
原理和相对封闭原理;(3)动态原理、动态相关原理和弹性原理;(4)效益原理、整体效应原理和规律效应原理。
26、土地管理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1)依法管理的原则,(2)实行统一管理的原则,(3)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的原则,(4)充分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的原则。
27.我国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答:(1)在坚持土地公有制下,实行两极分离;(2)改变土地无偿无限期使用为有偿有限期使用;(3)建立土地使用权市场,运用市场机制达到最大限度的节约、优化土地的合理配置。
28、影响土地生态系统平衡的因素有那些?
答:影响土地生态系统平衡的因素很多, 作用也各不相同,但其
主要的影响因素如下:
41
(1)不合理的土地开发和土地利用。 例如,毁林开荒、围湖造田等。 (2) 土地污染加重。
工业“三废”和不合理地使用农药、化肥、塑料薄膜,对土地产生直接的污染,影响土地生态系统。
(3) 无计划地乱建居民点、厂房、窑埸。
居民点、厂房、窑埸不仅仅占用绿色植物生长的土地,而且是污染土地的污染源。所以它们都是破坏土地生态系统平衡的因素。
(4)只用不养,对地力的无情掠夺。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入,城市经济改革的成果使城市与农村的收入差距扩大。过多的农村劳力从农业分离的同时,第二、第三产业收入高的农民也开始不愿种地或不种地,使土地的生态功能退化。这要求对我国八十年代取得丰硕成果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作适当的调整,即适当地调整土地利用方式或承包经营方式。
29.土地生态经济学原理对土地管理具有那些指导意义?
答:(l)以土地生态经济学原理为依据确定土地管理的总目标——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佳结合;(2)是进行土地利用发展战略研究的基本出发点;(3)是土地利用规划方案论证,评价选优的重要内容和指标;(4)是实行土地利用监督、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重要依据;(5)是进行土地评价,定级估价或地产评估的重要经济指标。
30、生态经济学原理对土地利用有什么指导意义?
答:
31.土地管理各主要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什么?
答:产权、产籍管理和土地利用管理之间的关系为:产权、产籍管理是整个土地管理的基础,土地利用管理是管理是核心。在产权产籍管理中,地籍管理的中心任务是摸清土地家底和心。在
42
产权、产籍管理中,地籍消土地家底和确认土地权属,为土地管理各项工作提供基础和科学依据;产权管理是为贯彻、执行国策,合理组织土地利用所要采取的一系列法律的、行政的、经济和技术的手段和措施。土地利用管理的根本任务是合理组织土地利用,实现土地的宏观控制和微观管理,它是土地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和目标。
地籍管理、土地权属管理、土地利用管理、土地经营(土地市场)管理四部分内容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它们共同构成完整的土地管理内容体系。
六、论述题:(40分
(找答案:刘恒)
1,地租理论在土地管理中的应用
地租是土地使用制度和土地管理体制改革的理论支拄,也是土地评价,实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定各项土地价格,税(费)率及其使用土地政策的依据。马克思主义垄断地租理论对某些条件特别有利的,以生产特有土特产或提供特有的旅游条件的土地利用及其合理组织,也有非常主要的指导意义。 2,土地管理的方法
有行政方法、经济方法、法律方法和技术方法。 简述:
“行政”是指按照行政系统组织行使自上而下不同层次的领导权威,适用命令、规定、指示、条例、办法等行政方式直接指挥和影响下属工作。行政手段是依靠行政组织和领导的权威来行使土地管理措施的。它具有强制性、垂直性、单一性和无偿性等特点。
经济手段是指根据客观经济规律,运用价格、税收、信贷、利息、利
43
润、工资、奖金、罚款等经济手段,调节理顺各种土地关系等,指导和约束人们去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一种手段。
法律手段,法律手段是指运用各种法律、法令、条例和司法、仲裁等调整土地关系的管理手段。
科学技术手段,土地管理不仅要据法律、政策,而且要靠科学手段。提高土地管理水平,促进土地管理的土地管理的进步和发展。 3,试述土地登记的目的和内容。 1.目的意义:
资本主义国家的土地登记是用来保护个人对土地占有的一项国家法律措施,以利于私人对土地的自由买卖、出租和分摊土地税等。其内容主要是对地产进行法律登记。
我国的土地登记,是维护和巩固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确认社会主义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而实行的国家法律措施。土地登记不仅是国家确认土地权属,必须例行的法律程序,也是保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不受侵犯,保护土地按规定的用途,经济有效地利用每寸土地的监督措施。土地登记必须以《国家土地管理法》及其他有关法律和法规为依据。所以,它也是贯彻执行《国家土地管理法》,体现国家意志和利益的必要措施。
归结起来有: (1)土地登记是国家确认土地权属,必须例行的法律程序;(2)保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不受侵犯;(3)保证和监督整个社会按规定的用途,经济有效地利用每寸土地;(4)依法确认社会主义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5)土地登记是贯彻执行《国家土地管理法》,体现国家意志和利益的必要措施。 4,简述土地统计工作程序。
土地统计,可以按土地统计工作程序分为初始土地统计,日常(变更)土地统计。也可以按行政规划层次,划分为基层土地统计、国家土地统计。
1.初始土地统计:
初始土地统计程序是:(1)根据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土地登记的
44
土地权属、地类图斑面积,按土地权属单位建立乡(镇)土地统计台帐。(2)对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国有土地使用权的权属单位,以及国有后备土地,按集体土地和国有土地进行统计汇总,建立乡(镇)土地统计簿。(3)对分乡(镇)的集体土地和国有土地进行汇总统计,建立县(市、区)土地统计簿。(4)凡完成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后,因土地权属争议,一时难以确定土地权属,或因调查图件比例尺小,未能查到村一级土地权属界线,暂不能开展初始土地登记的,可先按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地类面积数据进行初始土地统计,做好年度统计,待查清土地权属后再进行初始登记。 2.日常(变更)土地统计:
日常(变更)土地统计程序是:
(1)搜集资料。包括图件资料:土地利用现状图、地籍图及其他有关图件。土地登记文件:土地登记表、土地变更原始记录表、基层土地变更统计报表、土地统计台帐等。(2)土地统计调查:在搜集资料的基础上要进行分类、整理,如资料不能反映土地利用实际情况,则必须进行土地统计调查。凡已完成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或开展地籍调查的地区,应充分利用其成果资料。(3)填写土地统计台帐、土地统计簿和年内地类变化平衡表。(4)审查汇总。(5)编制土地统计年报,进行土地统计分析。
3.土地统计文件(表、册、图)的编制与上报 5,试述我国地产市场的结构。
关于我国地产市场的结构,目前大多数人把
一级市场 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作为一级市场。 二级市场 把受让方的转让出租作为二级市场。
三级市场 将土地使用者之间的横向再租作为三级市场。
但这种看法忽略了国家向农民征地的过程。因此,我们赞成: 一级市场应该是国家向农民的征地过程,即土地所有权的买卖市场,是国家以土地需求者的身份,通过支付一定的购买价格(一般为垄断低价)取得农村集体所有土地。;
45
二级市场是土地使用权出让, 即土地使用权出让市场,是国家有偿、有期出让土地使用权的市场,又称土地批租市场
三级市场则是土地使用权转让出租、转让和再出租。即土地使用权转让、 出租市场,是土地使用权在用地者之间进行横向转移的市场。
注意:对此答案抱怀疑,地产市场结构划分从类型,层次,组织看 6,试述我国经济体制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经济体制:分为完全集中计划经济、完全市场经济和混合经济体制三种类型。
1、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土地资源的配置:1949至1988年,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土地资源配置是单一的行政手段(行政划拨),土地使用权的变更、转移,是按计划,在上下级政府部门之间,政府与企业之间纵向、无偿地进行划拨。
优点:土地的使用有计划地进行,从宏观上可以调控土地资源的配置;由于土地是无偿使用的,支持了土地使用单位的建设和发展。
缺点:土地利用效益极低,土地浪费严重,土地利用结构极不合理,造成企业之间的不公平竞争,企业的竞争能力也被削弱。 (1)土地收益流失 1988年开征城镇土地使用税之前,国家作为城市土地的所有者,基本上没有向土地使用单位收取地租,因土地位置及投资所形成的超额利润,完全由土地使用者(企业)获得,这样造成所得利益错位,致使土地收益流失;
(2)非法侵占国家、集体土地的现象大量存在 国有土地被无偿使用,没有价格,价值规律也不能发挥作用。
(3)不利于企业的公平竞争 企业也没有地租、地价的压力,显然不利于企业的公平竞争。因为企业使用土地的数量和质量不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果、经济利益和竞争能力,使国家的土地收益大量流失,而且破坏了企业公平竞争的条件,造成企业产品成本在一定程度上的失真、企业利润与企业经营水平不符、价格体系发生
46
扭曲。
2、市场机制在土地资源合理配置中起基础性作:
在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条件下,既然土地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和生产资料,就只有进入市场,由市场供求关系引起价格变动来自动进行调节,才能克服计划经济体制下存在的种种弊病。市场调节的实质是价值规律的调节,价值规律是调节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物质利益关系的一种原则。
优点:使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化、国家和集体的土地保值增值,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益,促进企业的公平竞争,能保证土地资源真正按社会需要合理流动。
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只有能创造价值,即能取得效益的企业或生产者才有可能、有条件取得并使用土地资源。而那些亏损企业是无力、无条件使用土地资源的。这在客观上就决定了土地资源的合理流动和有效利用。各企业之间的利润水平引起土地资源由低盈利企业向高盈利企业转移,通过市场竞争和供求关系的作用,使土地资源沿社会需要的方向合理流动,最终把土地资源配置于效益最高的企业。在经济发展的实际过程中,各企业、各单位用地数量会经常发生变化。有的企业倒闭,土地需要转移;有的企业规模扩大,土地数量需要增加。
缺点:表现为市场调节本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地产市场的区域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市场机制的作用;土地供给刚性及价格上涨趋势,使土地投机行为猖獗等等。这些弊端在市场机制本身无法得到解决,只能依靠宏观调控,才能使市场调节沿着正确轨道运行。
3、混合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土地资源配置的作用
土地资源配置的两种方式 即计划划拨和市场调节应相互协调。
计划划拨是以行政手段的形式由政府来实现;
市场调节是由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引起价格变化自动调节。
47
这两种方式在土地资源配置中,本应因其特定的地位和作用,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缺一不可;市场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对土地资源的配置起基础作用。
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把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基本方式,以发挥市场机制在土地资源的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市场方式并不是万能的,它也是利与弊的辩证统一。 7,简述土地征用的程序。
国家建设征用土地的程序是:申请用地,选址定点,核定用地面积,签订征地协议,审查批准,划拨土地,颁发土地使用证。 8,结合土地利用管理的内容和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阐述土地利用规划的必要性。
土地利用管理的内容 土地利用管理主要是通过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开发、监督和调控土地利用来实现的。
(1)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是根据国民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和土地的自然、经济特点,对土地的分配、开发、利用、整治、保护在宏观上进行统筹协调、合理配置的综合措施。
土地利用规划为实行土地利用计划管理制定出管理目标、方向,为管理部门调节各类用地的供需,控制各类用地的非农占用,调整其结构和空间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益方面提供科学依据。编制和实施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地利用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2)、土地开发:通过对土地投入活动和物化劳动,一方面将难利用的土地改变为可利用的土地;另一方面是对已利用土地进行再开发,以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土地整治,指通过生物、工程措施,对土地进行改良和改造。土地保护,是指为防止土地乱占滥用和防止土地退化而采取的各种保护措施,以使土地能够永续利用。 (3)、土地利用的监督和调控 是土地利用管理的又一项重要内容。它首先是对土地利用规划的执行情况加以监督,在执行过程中因情况变化而作相应的调整;对非农占用土地加以控制;对土地利
48
用状况作正常性的监测,使土地利用不至于偏离规划的目标、方向,至少可以将这种偏离维持在可允许的范围之内,以保证土地利用朝着良性方向发展。
9,土地规划的一般工作程序如下:
1.准备工作阶段:收集资料(自然的、社会经济的和土地利用的数据、文字和图纸);建立工作组织和制定工作方案;确定办事机构和人员名单,经费预算及必要人员的培训。
2.编制规划 编制规划大体划分为以下几个小的阶段:
分析和评价与土地利用有关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分析研究社会发展规划;研究和制定土地利用发展;进行各种用地需求预测;编制土地规划方案;进行规划方案的效益分析(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和可行性;规划文件的整饰。
应当指出,上述工作既是有序的又不是绝对的,而是密切联系着的,有时要相互反馈的。
3.规划审批和组织实施 土地规划要经过相应机关的批准,成为法律文件,然后由土地管理和有关部门组织实施。
(找答案:丁玎)
10、试述土地利用监督与调控。 1、 土地利用监督:
(1)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监督 土地利用规划是合理利用土地的蓝图,规划的实施过程是合理利用土地的过程,对规划实施监督的过程,也就是对土地利用的管理过程。
各级土地管理部门是同级土地利用规划组织实施的主管部门。批准后的土地利用规划,由土地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并按中期和年度实施计划经常检查和监督规划的执行情况,以保障规划保质保量按期完成。
在土地利用规划执行过程中,如果实际情况发生了较大变化,
49
土地管理部门应对原土地利用规划和实施计划进行修改和完善,以提高规划实施后的综合效益。修改后的土地利用规划,必须按规定通过技术鉴定,规划领导小组审核,报同级人民政府审议和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
(2)土地利用动态监测 土地利用状况不是永恒的,时常随着自然条件的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对土地利用状态变化的监测,随时掌握土地利用变化趋势,采取相应对策,确保管理目标的实现,是土地利用监督的又一个主要方面。 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主要内容是,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的变化,特别是耕地面积变化情况及其原因;荒地开垦、废弃地复垦和节约用地情况;乱占滥用土地情况;土地肥力变化情况;土地退化、污染情况等。
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常用的方法有实地调查、统计报表调查、遥感监测、专项定点监测等。
2、 土地利用调控:
(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通过土地利用监测获得的信息,需经过分析、评价,才能作为土地利用调控的依据。
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分析、评价(包括土地利用程度的分析;土地集约经营程度分析、评价;土地利用效益的分析、评价等) (2)土地利用调控的任务和措施 土地利用监测和分析的结果是对土地利用进行调控的重要依据。土地利用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使土地利用不偏离土地利用规划的目标和方向,或将这种偏离控制在可允许的限度之内,做到合理利用、开发、整治、保护土地,并取得最隹综合效益。
对土地利用进行调控,常采用法律的、经济的、行政的措施:应用先进技术,落实责任制等。
11、简述土地信息的构成 (1).地理空间信息 土地信息中最基本的信息首先是描述地块的地
50
理空间位置、形状及其面积大小的信息。这些信息就是地理空间信息。 (2).自然属性信息 它是反映某一特定地理空间区域内地块的自然属性状况,包括地形、岩石、基础地质、水文、气候等自然属性的特点。 (3).社会经济属性信息 这是反映某地理空间区域内的社会经济状况,包括交通运输能力、公共设施状况、人口总数、人口密度、商业与服务业网点的分布、工农业产值、国民经济总产值、人文特征、土地利用的状况及其特点等。
(4).国家有关土地管理的政策、法律等方面的信息 它是指国家已出台的土地管理政策、机构设置、管理的方法及实施的技术规程、规范、土地法律与法规和每宗地的权属状况等等。 12、简述土地信息系统的构成 1). 计算机硬件系统 (1) 计算机主机;
(2) 数据输入设备: 图形数字化仪、图像扫描仪、键盘、通讯端口等;
(3) 数据存贮设备: 软盘、硬盘、磁带、光盘及其相应的驱动设备;
(4) 数据输出设备: 图形图像显示器、矢量/格网绘图机、行式/点阵打印机等。
2).计算机软件 指土地信息系统运行所必须的各种程序,包括系统软件、土地信息系统软件及其支撑软件、应用分析软件三类组成。
3).土地空间数据 指以地球表面空间位置为参照的自然、社会和人文经济景观数据。
4).系统开发、管理和使用人员 人是土地信息系统中的重要构成因素。土地信息系统仅有软件、硬件和数据是不行的,还需要人进行组织、维护、数据更新、系统扩充、应用程序的开发等。
51
13、概述我国社会主义土地管理的形成和发展
解放初期,土地管理的主要任务是没收官僚买办和地主的土地,处理城镇房地产权和无主土地,摧毁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土地私有制,建立新型的社会主义土地所有制和土地使用方式。1950年全国公布了土地改革法,并结合土改分地,进行了土地清丈、划界、定桩、登记、颁发土地证等。
土改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土地管理的内容逐步从侧重于土地权属管理,转向土地利用管理方向。为建立和健全我国的土地管理科学奠定了基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国民经济的蓬勃发展,我国土地问题的严重性日益突出,土地管理逐步提到国家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来.特别是1988年以后,党和国家对土地管理工作采取了重大改革决策:一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加强土地管理,制止乱占耕地的通知》,二是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使士地管理走上了法制的轨道;三是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成立国家土地管理局。实现了全国土地和城乡地政的统一管理,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统一的土地管理体制,四是积极稳妥地进行非农土地使用制度改革试验,实行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我国社会主义土地管理已进入新的历史时期,走上全面的、统一的、科学的和法制的管理轨道。党的十四大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又为我国的土地管理和改革指明了方向,推动土地管理走上建立社会主义地产市场体系的轨道。 14、
15、简述现代区位理论在土地管理中的作用
(1) 土地资源的最优配置 根据各地块所处的区位(特别是距离城镇和交通干线的差异)条件,最优配置土地资源,以降低运输成本和劳动力成本。在不同的区位地块上,规划和布置不同的土地利用。这种配置土地资源的办法,还有利于合理调整土地在各
52
部门之间的分配。
(2)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根据区位理论,处于不同区位上的土地,其地租、地价数额不同。土地管理工作可以利用地租、地价杠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3)制定合理用地的政策和搞好土地利用规划:土地管理部门可以根据区位原理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政策,指导各种用地的区位选择;搞好土地利用的各种规划,对土地利用更好地进行宏观管理。
(4)确定土地的质量等级:影响农用土地质量的主要因素是土地的位置和肥力;影响城镇等建设用地质量的是位置。因此,不管是农用土地还是非农用土地,土地的位置(区位)都会影响土地质量。
(5)为制定不同的税收提供依据:相同经营和管理水平的企业,处地位置较优的会比处在位置较差的获得更多利润,形成级差收益。这是制定不同区位应征收不同税率的政策的依据。这也是为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条件。 16、简述土地法在土地管理中的作用
(1)土地法是土地管理工作的指南和依据。
土地法是从复杂的土地关系中,总结、归纳出各种基本类型后所作的概括性规定,具有较大的适应性和稳定性。土地法是由国家制定、体现了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根本利益,并由国家强制实施的行为规范。所以依法管理土地是土地管理的一项重要原则,土地管理部门必须以土地法为依据做好土地管理工作。如果在实际工作中,遇到土地法中没有相应的规定时,应向上级土地管理部门汇报。国家或省级人民政府可以通过制定实施细则、补充命令或发布行政命令等方式,来协调土地管理工作中发生各种问题,但这些行政规章不得与国家制定的土地法相抵触。
53
(2)宣传、贯彻土地法是搞好土地管理工作的前提。
由于土地法具有高度的权威性,对我国一切用地单位和个人都有约束力,并带有规范性和强制性。因此,宣传、贯彻好土地法可以提高全民族的土地意识和土地管理部门自身的土地管理水平,减少土地管理中的困难以提高土地管理的效率。
(3)土地管理实践是制定土地法的基础。
土地法是在总结成熟、定型的土地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出来的。它反映了一定时期的土地关系。但随着社会经济状况的变化,土地关系也会随着变化,出现新情况和新问题。这样可能会造成土地法与新的实际情况不相适应的现象。因此,土地法要从土地管理的实践中得到修改和补充,将新的成熟的经验通过立法上升为法律,作为新土地管理行为准则。所以,土地管理的实践是制定土地法的基础。 17、
18、土地管理的方法内涵及其相互联系是什么?
土地管理的方法有行政方法、经济方法、法律方法和技术方法。 简述:
“行政”是指按照行政系统组织行使自上而下不同层次的领导权威,适用命令、规定、指示、条例、办法等行政方式直接指挥和影响下属工作。行政手段是依靠行政组织和领导的权威来行使土地管理措施的。它具有强制性、垂直性、单一性和无偿性等特点。
经济手段是指根据客观经济规律,运用价格、税收、信贷、利息、利润、工资、奖金、罚款等经济手段,调节理顺各种土地关系等,指导和约束人们去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一种手段。
法律手段,法律手段是指运用各种法律、法令、条例和司法、仲裁等调整土地关系的管理手段。
科学技术手段,土地管理不仅要据法律、政策,而且要靠科学手段。提高土地管理水平,促进土地管理的土地管理的进步和发展。 详述:
54
1)行政方法:土地管理的行政方法指领导者(管理者)运用行政权力,通过强制性的行政命令,直接指挥和控制管理对象,按照行政系统自上而下实施管理的方法。
所谓行政,源于“行使政治权威”。常用的方式:行政管理系统通常采用命令、指示、规定、通知、条例、章程、指令性计划等方式对于系统进行控制。行政方法依靠行政权力。特点:具有权威性、强制性、直接性、单一性和无偿性等特点。效果:行政方法能依靠行政机关和领导者的权威,充分发挥高层领导的决策作用、使管理系统达到高度的集中统一。
行政方法必须遵循的准则:(1)符合客观规律,反映人民群众利益:(2)以科学决策为依据,作出的指令,既要有利于整体目标的实现,又要能协调好各部分的关系。
行政方法有它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①管理效果受领导水平的限制,领导水平不高,就容易产生瞎指挥; ②横向构通困难。信息传递迟缓,有时严重失真; ③行政层次多,手续繁杂,影响工作效率;④不利于发挥子系统的积极性。
行政方法局限性的补救措施:行政指导(提供信息、咨询指导等)
2)经济方法:土地管理的经济方法指管理者按照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运用经济手段,调节和引导土地利用活动,以实现管理职能的方法。
经济利益原则是经济方法的核心。
经济手段(杠杆)是经济方法的工具,它在调节经济利益、实现管理目标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土地管理方面常采用的经济杠杆有:(1)、地租地价杠杆:实行土地有偿使用;调整土地供需矛盾;指导土地的合理分配和利用,优化土地利用结构;鼓励对土地的投入,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度。(2)财政杠杆。(3)、金融杠杆。(4)税收杠杆。
经济方法的局限性: ①不能用来解决管理中许多需要严格规定或
55
立即采取措施的问题。②土地利用中不能单纯依靠该种方法来调动人们的积极性。
3)法律方法:是管理者通过贯彻、执行有关土地的法规,调整人们在土地开发、利用、保护、整治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土地关系,规定人们行动必须遵守的准则来进行管理的方法。
在土地管理中运用法律方法,主要是运用立法和司法手段,来巩固和调整各方面的土地关系。
特点:法律方法比行政方法具有更大的强制性、严肃性和权威性。 局限性:对于很多超越法律范围的活动就显得无能为力了。 4)技术方法:是管理者按照土地的自然、经济规律,运用科技手段(遥感、电子计算机、系统工程、土地规划等)来执行管理职能的方法。
运用技术方法管理土地要取得良好效果,必须做到:①收集资料的客观性;②分拆方法的系统性、科学性;③对未来的预见性;④手段的先进性。
以上四种方法各具特色,但又有各自的局限性,因此,在土地管理中必须综合运用上述四种方法,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9、简述地籍管理在土地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地籍管理,对于科学管理土地、维护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合法权益,编制国民经济计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定土地政策,征收土地税等等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1) 地籍是科学管理土地的标志。
地籍详细记载着有关土地的数量、质量、权属和利用状况,是科学管理土地的基础资料,是维护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进行土地征用、划拨、处理土地纠纷和违法占地的重要依据。没有地籍则意味着土地管理的混乱。
(2) 地籍是编制国民经济计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
地籍所提供的有关土地数量、质量、利用状况的数据和图件,是编制国民经济情况计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资料。
56
(3)地籍是制定土地政策的依据。
地籍文件上记载有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各权属单位间的分配情况;农用地与非农用地的比例及逐年变化情况;土地权属和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等等,所以是国家制定土地政策的重要依据之一。
(4)地籍是征收土地税的依据。
地籍为制定土地税税率提供土地面积、质量等级、土地位置等方面的资料,是征收差额土地税的主要根据。
(找答案:汤勇)
土地资源管理学试题(二)
一、名词解释:(10×2 =20)
1、土地制度:土地制度有广义和狭义的概念之分。广义的土地制度是指包括一切土地问题的制度,是人们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因土地的归属和利用问题而产生的所有土地关系的总称。广义的土地制度包括土地所有制度、土地使用制度、土地规划制度、土地保护制度、土地征用制度、土地税收制度和土地管理制度等。狭义的土地制度仅仅指土地的所有制度、土地的使用制度和土地的国家管理制度。
2、土地管理:土地管理即土地管理制度,是国家对全国(或某一区域)的土地权属、地籍、土地利用、土地市场和土地税费等在宏观上进行管理、监督和调控的制度、机构和手段的总称。
3、绝对地租:指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存在,租种任何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其实体是农产品价值超过社会生产价格以上的那部分
57
超额利润,即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私有权的垄断所取得的地租。 4、收益还原法:是指通过估算被评估资产的未来预期收益并折算成现值,借以确定被评估资产价值的一种资产评估方法。
5、土地分等定级:是在特定的目的下,对土地的自然和经济属性进行综合鉴定,并使鉴定结果等级化的过程,是以获得土地质量状况为目的的一项地籍管理工作。
6、土地登记:是国家依照法定程序将土地的权属关系(所有权、使用权和他项权利)、用途、面积、使用套件、等级、价值等情况记录于专门的簿册,以确定土地权属,加强政府对于土地的有效管理,保护权利人对土地的合法权益的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
7、土地划拨:是指土地使用者通过除出让土地使用权以外的其他各种方式依法取得的国有土地使用权。
8、土地信息:是关于土地资源、土地权属、土地资产、土地市场、土地法规和土地监察的信息。
9、地籍管理:是指国家为取得有关地籍资料和为全面研究土地的权属、自然和经济状况而采取的以地籍调查(测量)、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和土地分等定级等为主要内容的国家措施。
10、土地资源:是指已经被人类所利用和可预见的未来能被人类利用的土地。土地资源既包括自然范畴,即土地的自然属性,也包括经济范畴,即土地的社会属性,是人类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
二、填空:(0.5X32=16)
1、土地权属依法变更的方式有:土地划拨,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因赠与、继承、买卖、交换、分割地上附着物而涉及土地使用权变更以及因机构调整、企业兼并等原因而引起土地使用权变更。 2、土地征用的程序(1)用地预审,(2)用地申请,(3)用地审查,(4)批前公告和确认,(5)用地审批,(6)实施与监督,(7)土地登记。
58
3、土地管理的基本原理有:人本管理原理,系统管理原理,动态管理原理,管理效益原理。
4、土地分类系统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土地评价(估价)因子、因素的权重确定方法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
6、土地征用费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构成。 三、问答题(4X10=40分):
1、地租理论对土地管理有什么作用?(9分) 2、土地使用税和土地使用费有何区别?(9分)
答:税是国家政府机器的经济基础,为了维持国家权力,就需要公民缴纳费用----捐税。它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律规定,采取强制手段收取的货币额。征税的对象是财产所有人,以财产的价值多少计征。国家征税不需要给纳税人任何代价。它具有强制、无偿、超经济的特征,属于财政范畴。因此,土地税是土地所有者对国家缴纳的费用。城镇土地的所有者是国家,征收土地税就等于国家自已向自已收税, 那就失去了经济意义。那么,征收土地使用税行不行呢?如果土地使用者不向国家缴纳土地使用费,而只缴土地使用税,就不能说土地使用税是财产税中的一种。
费是土地所有者凭借其土地所有权,与土地使用者按照自愿原则,根据合同收取的货币额。土地所有者要向土地使用者提供具有一定使用价值的土地。所以,土地使用费具有自愿、有偿、
59
交换的特征,属于经济范畴。
3、在我国土地权属纠纷的根源是什么?(9分)
答:土地权属纠纷产生的原因较多,但多数是由于下面几种情况产生:
(1)土地权属紊乱,地界无明显标志; (2)过去农村土地政策的多次变化造成;
(3)原来在土地问题上“吃大锅饭”或“一平二调”等无偿占用造成;
(4)行政区划变更、村、组(队)的合并与分开和插花地的调整等造成的权属不清;
(5)水利建设、围湖造田、更改河道、开荒、平整土地等去掉了原有地界,但又无新的用地协议; (6)征用土地审批手续不完备、界址不清或一地多征引起的纠纷; (7)历史上存在的地权争议延续至今;
(8)土地所有权或使用权受到侵害
4、我国现有的土地使用制度是什么? (9分) 四、论述题:(40分)
1、试述地租理论在土地管理中的应用。(20分)
3、、简述土地管理的方法。(15分)
答:土地管理的方法有行政方法、经济方法、法律方法和技术方法。
简述:
“行政”是指按照行政系统组织行使自上而下不同层次的领导权威,适用命令、规定、指示、条例、办法等行政方式直接指挥和影响下属工作。行政手段是依靠行政组织和领导的权威来行使土地管理措施的。
60
它具有强制性、垂直性、单一性和无偿性等特点。
经济手段是指根据客观经济规律,运用价格、税收、信贷、利息、利润、工资、奖金、罚款等经济手段,调节理顺各种土地关系等,指导和约束人们去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一种手段。
法律手段,法律手段是指运用各种法律、法令、条例和司法、仲裁等调整土地关系的管理手段。
科学技术手段,土地管理不仅要据法律、政策,而且要靠科学手段。提高土地管理水平,促进土地管理的土地管理的进步和发展。
二、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X’) (15×2=30分)
1、土地等级就是土地质量的级别。( F )
2、我国土地管理的总目标是提高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 ) 3、土地管理法规定占用基本农田必须当地政府批准。( ) 4、土地使用权转让时其地上建筑物、其他附着物所有权不能随之转让。( F )
5、地籍最早是为征税而建立的一种田赋清册,其中记载有应缴纳课税的土地面积、土地质量和土地税额。( Y )
6、土地信息是指一切有关土地的自然社会经济属性和土地管理内容的数字、文字、符号、语言、图形及图象等的总称。( Y ) 7、土地利用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 Y )
8、农村村民委员会可以代表集体将集体土地的使用权出让。
61
( F)
9、划拨的土地使用权也必须向国家交纳土地出让金。( F ) 10、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后,其地下资源及埋藏物也随之出让,可以自行开发利用。( F )
11、我国现行的土地使用制度包括城镇国有土地使用制度和农村集体土地使用制度。( )
12、土地产权的涵义是有关土地收益的总和。( )
13、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是农户,因此,农户可以将土地的所有权作价出资或入股。( F )
14、我国土地所有权是新中国成立前后,国家通过一系列法律、法令、条例等的颁布和实施,采用没收、征收、收归国有等法律手段,逐步建立、形成的。( Y)
15、土地的使用权转让以后,原土地转让者还保留有土地的收益权。( Y )。 三、计算题:(20分)
某国营事业单位由于建设和发展的需要,通过征用和划拨取得了一宗无限期使用的土地,面积为600亩。该宗地三年平均每公顷年产值(纯收益)为9000元,资本还原利率为5%。
(1)根据地租理论和收益还原法,测算这宗地使用权无限期出让的价格;
(2)被征地单位耕地总面积为1200亩,农业人口1000人,每个需要安置人口的安置补助费为3年平均年产值的4倍,计算这宗地所需要的安置补助费。
62
6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