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新教材)2020部编版语文必修上册练习:第七单元 荷塘月色 落实应用案(Word版含解析)

2021-04-05 来源:步旅网


(时间:45分钟 分值:40分)

一、语言运用(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囚绿记》中蕴含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事之道。把个人意志强施于别人,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别人,都是一种痛苦。我们主张自己的事情自己决定的理由,是因为旁观者和当事人有着不同的认知度导致的。如果总是让别人来操纵自己,( )。

在养子育子的教育过程中,很多孩子成为家长操纵的对象。对于孩子而言,他们犹如一群________的骆驼,在漫漫求学的道路上苦苦前行。由于课业的繁重,学时的紧迫,他们常常是________,没有甄别决定教育种类和教育内容的时间。家长对各种艺体培训及重点科目的补习往往________,孩子只好用大量的课余时间去满足家长预设的任务。久而久之,他们的大脑意识中渐渐忽略了自己的个性爱好,甘愿沦为父母眼中的“乖乖娃”。更有甚者,不少家长忽视了孩子之间的个体差异,总是想方设法地借助各种培训辅导企图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人中龙凤,这种________的行为,其实是真爱中最大的伤害。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我们主张自己的事情自己决定的理由,是旁观者和当事人有着不同的认知度导致的。 B.当事人和旁观者有着不同的认知度的理由,是导致自己的事情自己决定的原因。 C.我们主张自己的事情自己决定的理由,是当事人和旁观者有着不同的认知度。 D.旁观者和当事人有着不同的认知度,是导致自己的事情自己决定的理由。

解析:选C。整个句子属于句式杂糅,可去掉“导致的”;“理由”和“因为”重复,“的理由”与“因为”可去掉一个;“当事人”和“旁观者”的关系主次不同,句中“我们”应指“当事人”,所以“当事人”和“旁观者”的位置不能颠倒。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就有一种被束缚了手脚的感觉,心甘情愿地顺从父母的安排 B.就有思想被别人侵略的痛苦,甚至是一种被束缚了手脚的感觉 C.就有思想被别人侵略的痛苦,心甘情愿地顺从父母的安排 D.就有一种被束缚了手脚的感觉,甚至是思想被别人侵略的痛苦

解析:选D。A、C两项“心甘情愿地顺从父母的安排”对下文内容概括不全面。B项“甚至”表示递进,前后内容颠倒。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任劳任怨 急于求成 置若罔闻 舍本逐末 B.忍辱负重 急不暇择 视同至宝 揠苗助长 C.忍辱负重 急于求成 视同至宝 舍本逐末

D.任劳任怨 急不暇择 置若罔闻 揠苗助长

解析:选B。忍辱负重:为了完成艰巨的任务,忍受屈辱,承担重任。任劳任怨:做事不辞劳苦,不怕别人埋怨。急不暇择:在紧急的情况下来不及选择。急于求成:不顾一切地想要马上取得成功。置若罔闻:放在一边儿不管,好像没听见一样,形容不重视,不关心。视同至宝:比喻将某样东西看成是自己最宝贵的东西。揠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舍本逐末:舍弃事物根本的、主要的部分,而去追求细枝末节,指轻重倒置。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6分)

各种通感现象里,最早引起注意的也许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亚里士多德的心理学著作里已说:声音有“尖利”和“钝重”之分,那是比拟着触觉而来的,因为听、触两觉有类似处。我们的《礼记·乐记》中有类似的文字,“故歌者,……累累乎端如贯珠”。孔颖达《礼记正义》对此作了扼要的说明:“……声音感动于人,……令人心想其形状如此。”这是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大珠小珠落玉盘”是说珠玉相撞击的那种清而软的声音与琵琶声相似,并非“令人心想其形状”。一句话,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①视觉和触觉向听觉的挪移(或“视觉、触觉、听觉之间的相通”等类似的话) ②“以耳为目”(或“视觉、听觉的相通”) ③他只是把听觉联系听觉,并未把听觉沟通视觉

5.仿照下面这句话,另选一种景物进行描写。要求句式基本一致,并运用比拟、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5分)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答: 答案:(示例)悠悠白云中,隐约地横亘着一座座青山,有腼腆地躲进雾霭的,有大方地露出真容的;正如一把把直指苍穹的利剑,又如碧空中腾飞的巨龙,又如绵延不断的绿色屏障。

6.通感,指感觉的转化、迁移,如古诗“风来花底鸟语香”,将听觉的声音转化为嗅觉的气味;“鸟抛软语丸丸落”,将听觉的声音转化为视觉的形象。品味下面的句子,然后仿照其修辞手法写一句话。(5分)

例句: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答: 解析:本题考查仿写能力。题干要求“仿照其修辞手法”,所给例句为通感手法,是以

听觉写视觉,作答时,要注意这一点。

答案:(示例)突然映入眼帘的绿茸茸的草地,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 二、阅读提升(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清塘荷韵 季羡林

①楼前有清塘数亩。记得三十多年前初搬来时,池塘里好像是有荷花的,我的记忆里还残留着一些绿叶红花的碎影。后来时移事迁,岁月流逝,池塘里却变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再也不见什么荷花了。

②我脑袋里保留的旧的思想意识颇多,每一次望到空荡荡的池塘,总觉得好像缺点什么。这不符合我的审美观念。有池塘就应当有点绿的东西,哪怕是芦苇呢,也比什么都没有强。最好的最理想的当然是荷花。中国旧的诗文中,描写荷花的简直是太多太多了。周敦颐的《爱莲说》,读书人不知道的恐怕是绝无仅有的。他那一句有名的“香远益清”是脍炙人口的。几乎可以说,中国没有人不爱荷花的。可我们楼前池塘中独独缺少荷花。每次看到或想到,总觉得是一块心病。

③有人从湖北来,带来了洪湖的几颗莲子,外壳呈黑色,极硬。据说,如果埋在淤泥中,能够千年不烂。因此,我用铁锤在莲子上砸开了一条缝,让莲芽能够破壳而出,不致永远埋在泥中。这都是一些主观的愿望,莲芽能不能长出,都是极大的未知数。反正我总算是尽了人事,把五六颗敲破的莲子投入池塘中,下面就是听天由命了。

④这样一来,我每天就多了一件工作:到池塘边上去看上几次。心里总是希望,忽然有一天,“小荷才露尖尖角”,有翠绿的莲叶长出水面。可是,事与愿违,投下去的第一年,一直到秋凉落叶,水面上也没有出现什么东西。经过了寂寞的冬天,到了第二年,春水盈塘,绿柳垂丝,一片旖旎的风光。可是,我翘盼的水面却仍然没有露出什么荷叶。此时我已经完全灰了心,以为那几颗湖北带来的硬壳莲子,由于人力无法解释的原因,大概不会再有长出荷花的希望了。我的目光无法把荷叶从淤泥中吸出。

⑤但是,到了第三年,却忽然出了奇迹。有一天,我忽然发现,在我投莲子的地方长出了几个圆圆的绿叶,虽然颜色极惹人喜爱,但是却细弱单薄,可怜兮兮地平卧在水面上,像水浮莲的叶子一样。而且最初只长出了五六个叶片。我总嫌这有点太少,总希望多长出几片来。于是,我盼星星,盼月亮,天天到池塘边上去观望。有校外的农民来捞水草,我总请求他们手下留情,不要碰断叶片。但是经过了漫漫的长夏,凄清的秋天又降临人间,池塘里浮动的仍然只是孤零零的那五六个叶片。对我来说,这又是一个虽微有希望但究竟仍是令人灰心的一年。

⑥真正的奇迹出现在第四年上。严冬一过,池塘里又溢满了春水。到了一般荷花长叶的时候,在去年飘浮的五六个叶片的地方,一夜之间,突然长出了一大片绿叶,而且看来荷花

在严冬的冰下并没有停止行动,因为在离开原有五六个叶片的那块基地比较远的池塘中心,也长出了叶片。叶片扩张的速度,范围的扩大,都是惊人地快。几天之内,池塘内不小一部分,已经全为绿叶所覆盖。而且原来平卧在水面上的像是水浮莲一样的叶片,不知道是从哪里聚集来了力量,有一些竟然跃出水面,长成了亭亭的荷叶。原来我心中还迟迟疑疑,怕池中长的是水浮莲,而不是真正的荷花。这样一来,我心中的疑云一扫而光;池塘中生长的真正是洪湖莲花的子孙了。我心中狂喜,这几年总算是没有白等。

⑦天地萌生万物,对包括人在内的动、植物等有生命的东西,总是赋予一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这种力量大到无法抗御。只要你肯费力来观察一下,就必然会承认这一点。现在摆在我面前的就是我楼前池塘里的荷花。自从几个勇敢的叶片跃出水面以后,许多叶片接踵而至。一夜之间,就出来了几十枝,而且迅速地扩散、蔓延。不到十几天的工夫,荷叶已经蔓延得遮蔽了半个池塘。从我撒种的地方出发,向东西南北四面扩展。我无法知道,荷花是怎样在深水中淤泥里走动。反正从露出水面的荷叶来看,每天至少要走半尺的距离,才能形成眼前的这个局面。

⑧光长荷叶,当然是不能满足的。荷花接踵而至,而且据了解荷花的行家说,我门前池塘里的荷花,同燕园其他池塘里的,都不一样。其他地方的荷花,颜色浅红;而我这里的荷花,不但红色浓,而且花瓣多,每一朵花能开出十六个复瓣,看上去当然就与众不同了。这些红艳耀目的荷花,高高地凌驾于莲叶之上,迎风弄姿,似乎在睥睨一切。幼时读旧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爱其诗句之美,深恨没有能亲自到杭州西湖去欣赏一番。现在我门前池塘中呈现的就是那一派西湖景象。是我把西湖从杭州搬到燕园里来了。岂不大快人意也哉!前几年才搬到朗润园来的周一良先生赐名为“季荷”。我觉得很有趣,又非常感激。难道我这个人将以荷而传吗?

⑨前年和去年,每当夏月塘荷盛开时,我每天至少有几次徘徊在塘边,坐在石头上,静静地吸吮荷花和荷叶的清香。“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我确实觉得四周静得很。我在一片寂静中,默默地坐在那里,水面上看到的是荷花的绿肥、红肥。倒影映入水中,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它从上面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却是从下边向上落,最后一接触到水面,二者合为一,像小船似的漂在那里。我曾在某一本诗话上读到两句诗:“池花对影落,沙鸟带声飞。”作者深惜第二句对仗不工。这也难怪,像“池花对影落”这样的境界究竟有几个人能参悟透呢?

⑩晚上,我们一家人也常常坐在塘边石头上纳凉。有一夜,天空中的月亮又明又亮,把一片银光洒在荷花上。我忽听扑通一声。是我的小白波斯猫毛毛扑入水中,她大概是认为水中有白玉盘,想扑上去抓住。她一入水,大概就觉得不对头,连忙矫捷地回到岸上,把月亮的倒影打得支离破碎,好久才恢复了原形。

⑪今年夏天,天气异常闷热,而荷花则开得特欢。绿盖擎天,红花映日,把一个不算小的池塘塞得满而又满,几乎连水面都看不到了。一个喜爱荷花的邻居,天天兴致勃勃地数荷

花的朵数。今天告诉我,有四五百朵;明天又告诉我,有六七百朵。但是,我虽然知道他为人细致,却不相信他真能数出确实的朵数。在荷叶底下,石头缝里,旮旮旯旯,不知还隐藏着多少蓇葖,都是在岸边难以看到的。

⑫连日来,天气突然变寒。池塘里的荷叶虽然仍是绿油油的一片,但是看来变成残荷之日也不会太远了。再过一两个月,池水一结冰,连残荷也将消逝得无影无踪。那时荷花大概会在冰下冬眠,做着春天的梦。它们的梦一定能够圆的。“既然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⑬我为我的“季荷”祝福。

7.下列对这篇散文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作者笔下的荷花红艳耀目,迎风弄姿,与众不同,从中感受到的是一种独特的情感体验。

B.作者在文中为表现荷韵,运用情景交融、动静结合,比喻、拟人、对比等多种表现手法。

C.荷花从无到有,从稀少到繁茂的发展历程,表现出莲荷顽强的生命力,给人以欣慰和希望。

D.此文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比,创作背景不同但描写重点一致,手法和情趣大同小异。

解析:选D。描写重点不一致,手法不尽相同: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重点是描写月光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荷塘与月色,是从视觉、嗅觉、听觉的角度来写的。而季羡林的《清塘荷韵》,重点是写荷塘的清韵,侧重荷塘韵味之美。

8.燕园的“季荷”有什么特点?根据文章加以概括。(6分)

答: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信息的筛选和概括能力,解答时,要注重对散文描写部分的理解,对具体内容加以概括。

答案:①荷花红色浓;②花瓣繁多;③迎风弄姿;④异常逗人;⑤使荷塘呈现西湖景象;⑥填补了作者未见西湖莲花的遗憾。

9. 作者为什么说“我心中狂喜,这几年总算是没有白等”?“那时荷花大概会在冰下冬眠,做着春天的梦”又有怎样的寓意?(6分)

答: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文句的理解以及前后句子的关系。作答时,要注意扣住语境来理解。

答案:第一问:①经过三年的苦苦盼望和等待,抛入湖中的莲子终于出现绿意,没有叫作者失望。②绿叶细弱单薄,平卧水面;叶片太少,虽有希望但令人灰心。③第四年,在池

塘中心突然长出大片绿叶,扩张速度快、范围大,是具有无法抗御扩展蔓延力量的洪湖莲。

第二问:①荷花的冬眠,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一种顽强而高洁的生命在黑暗和淤泥的包围中开始萌芽,孕育新一轮生命,是新生命的起点。明年将以其顽强的生命力而尽显风韵,成为人们眼中的一道风景。②再联想季老的人生遭遇,这种顽强而美丽的生命,正是作者生命历程的真实写照。③惨败、凋零、新生从而使作者在耄耋之年有一种生命再新之感——凤凰涅槃。从荷花的妙境中憧憬美好的未来。④荷花的平静、飘逸、洒脱,是彻悟生命的智者。可以领悟到季老豁达超然、充实丰厚的人生境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