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自然辨证法答案

2023-03-06 来源:步旅网


1、 怎样理解自然辩证法的概念?

概念: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科学,(对象)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成果与活动进行哲学概括与总结的产物。

性质: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内容:

自然观——关于自然界的总的看法,包括自然界辩证发展的总图景及其规律性、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等;

自然科学观——关于自然科学自身发展及其与社会关系的总看法,包括自然科学的性质结构、发展规律、发展模式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等;

自然科学方法论——关于研究自然界运动、变化规律的一般方法论。

2、 希腊思想对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有什么影响?

古希腊自然观内容:(1)用自然的原因解释自然。(2)追求逻辑的完满。(3)对自然的认识是从最简单的外部现象开始的,从简单到复杂,从现象到本质。(4)亚里士多德的综合。既注重逻辑的严谨,又注重经验事实,从亚里士多德之后,科学开始从哲学中分离出来。

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自然观影响着科学发展:古希腊人企图用自然界的某种特殊事物或性质说明自然现象,并且力图从自然现象的总的联系中去把握它们,从而产生古代朴素辨证法自然观,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已经冲破原始神话和宗教的藩篱,开始运用理性思维去探索自然的本质和规律。

古代自然观坚持从自然界本身去寻求对自然界的解释,坚持在自然界的总体联系和运动、发展、变化中认识自然界。正是这种自发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使得它一方面在哲学上成为马克思和恩格斯船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思想渊源,另一方面在科学上孕育了许多在以后得到发展和证实的天才预见,如古希腊阿利斯塔克的日心说,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巴门尼德的充实说、恩培多克勒的进化论等,在近代科学诞生以后,先后发展成为哥白尼—开普勒的日心说,道尔顿的原子论,法拉第—迈克斯韦的电磁理论,达尔文的进化论等科学理论。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胚胎、萌芽。如果理论自然科学想要追溯自己今天的一般原理发生和发展的历史,它也不得不回到希腊人那里去。”

3、 形而上学自然观产生的科学背景?

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自然观的基本观点:

A、形而上学自然观的核心观点:“自然界绝对不变”。 B、 形而上学自然观的特点:孤立、静止、片面的看问题。看不到事物的联系、运动、变化、发展,特别是其运动、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辩证唯物主义的系统自然观:“自然界不仅存在着,而且演化发展着”、“自然界是无数过程的集合体”。

产生:

1)由于科学发展水平所限,经验材料不足以说明各种自然现象的内在联系。要进行分析,就必须把自然事物和过程孤立起来,暂时割断它同其它事物的过程的联系,把它看成是孤立和静止的。这种研究方法久而久之,最终发展成为一种固定的、普遍的思维形式,即只注意局部,不注重整体;只注重研究个别,不注重研究一般;

2)由于力学的有效性,用“力”解释一切,把一切都解释为必然,孤立的、片面的看问题,看不到事物的发展变化

3)这种思想方法由一些思想家进行哲学概括,使之理论化,并上升到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形成了形而上学自然观。

4、 近代后期有哪些科学成就打开了形而上学自然观的一个又一个缺口?为什么?

1、天文学的新概念

康德的星云假说不仅在科学上为现代天体演化学奠定了基础,从而推动了整个自然科学的发展,而且也在哲学上为辨正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天文学方面的论据,它既批判了“宇宙神创论”又否定了“神的第一次推动”。

2、地质学的新理论

赖尔的地质渐变理论,使人们认识到地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自然力的作用下不断生成变化的。

3、物理学的新综合

能量守恒与转换定律是力学、热力学、电学、化学等学科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在更广泛的意义上揭示了自然界的统一性。

电磁理论从本质上揭示了光电磁现象的统一性,在那种认为光电磁互不相干的形而上学自然观上打开了又一个缺口。

4、化学上的新发现

道尔顿的原子假说,完成了近代化学发展中的一次重要的理论综合。阿伏伽德罗的分子假说成为对自然科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以它的辨证性质在形而上学自然观上打开了又一个缺口。草酸和尿素合成第一次用无机原料合成有机物,穿透了无机界和有机界的障碍。

5、生物学上的新进展

施莱登和施旺提出细胞理论,这个学说在动植物之间架起了桥梁,为生物进化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生物进化论揭示了生物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以及生物界的普遍联系,有力地批判了形而上学的观点。

5、 怎样理解“哥白尼在这一时期的开端向神学写了挑战书,牛顿却以神的第一推动的假设结束了这一时代”?

恩格斯这句话是对近代科学革命和近代科学发展中科学与神学的关系的一个论述。

15世纪末16世纪初,在经济和生产发展的推动下,近代自然科学伴随着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思想解放运动蓬勃兴起。哥白尼在这一时期的开端给神学写了挑战书;牛顿却

以关于神的第一次推动的假设结束了这个时期。

(1)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哥白尼革命

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是自然科学向封建神学权威统治争生存、求解放、宣布自己独立的宣言。在《天体运行论》中,哥白尼首先论述了地动说,驳斥了地球不动的谬论。接着提出并论证了地球并不在中心,太阳是宇宙中心的“日新说”观点。从而推翻了独霸天文学领域长达千年之久的托勒密的地心体系,动摇了中世纪神学统治的基础。《天体运行论》的出版标志着科学已从神学中解放出来。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点科学基础:牛顿力学

牛顿所总结的力学三定律和他所发现的万有引力定律,把天体力学和地面上的力学定量地统一起来。这是人类认识自然界宏观低速运动的一次大的飞跃,是近代前期科学发展的伟大里程碑。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很好地解释了天体的运动,可是如果追问天体最初为什么会运动时,牛顿就不能坚持从自然的原因解释自然,而滑向了唯心主义,向神学妥协,投入神的怀抱,认为天体的最初运动是上帝的第一推动的结果。

近代前期学科的开端,哥白尼给神学写了绝交书,把科学从神学中解放出来,而到了牛顿,又同神学相妥协,把神学引入科学。这是深刻的历史教训,它说明了科学家不能满足于自发的唯物主义信念,而必须自觉地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技术观和科学技术方法论,才能同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完全划清界限,才能使科学工作健康的发展。

6、怎样理解科学认识的特点?

科学认识有四个基本特征:

实证性:其过程的逻辑性能确保提供具体确定的知识;其研究结论比较明确,可以验证。

深刻性:过程和结果具有深刻性。它不是停留在对表面现象的描述上,而是力求深入研究对象的本质,揭示其组成、结构、演化规律及其与其他事物之关系,阐明其内部机理。

创造性:过程和结果具有创造性。它或者超越已有的知识,提出新的观点;或者推动了已有知识的进步,增进了已有知识的存量;或者变革了已有知识中有错误的东西,革新了已有知识体系。

不确定性:科学研究由于是在未知领域中的探索,因此其研究本性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

7、科研选题的原则。

课题是科学研究中需要探索和解决的科学问题。

科研选题的原则:

1 、科学性原则

科学研究的课题,当然应当是科学的问题,而不是荒诞不经的问题,应当有一定事实或理论依据。

2 、必要性原则

所谓必要性,就是课题应该有实践上和理论上的意义。选题应当考虑它在社会实践中和科学发展中的必要性。

3 、可能性原则

可能性指的是具备完成课题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

4、合理性原则

在应用研究,特别是发展研究中,还应考虑经济、技术等方面的合理性和优越性。新课题的研究成果,应当经济效益高,技术上先进,否则,新的成果就没有生命力。

对于上述原则,一要辩证地思考,二要综合起来考虑。

8、在科学研究中如何保证科学观察的客观性?

科学观察是指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和描述客观事物的一种科学认识方法。它作为一种基本的认识活动,贯穿于整个科学研究过程中。

人的观察能力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它曾表现出几方面的飞跃:

①从感官观察扩展到仪器观察。

②从自然状态的观察扩展到实验中的观察(见科学实验);

③从人脑指导下的观察扩展到电脑参与下的观察。

④从地面观察扩展到太空观察。

进行科学观察与科学实验时,客观性原则要求我们要如实的反映研究对象,既不能夸大,也不能缩小,更不能臆造一些不存在的事实。我们在观察时要避免先入为主的成见,并注意排除错觉的干扰。

9、简要说明科学争鸣及其意义

在良好的人文环境下,平等的学术争论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又一内在动力。科学争鸣的起因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大致有以下三种原因:

1、科学新思想与背景知识相冲突引起科学争鸣。

2、由于科学思想本身的不完善导致的科学争鸣。

3、由于研究角度的不同而产生的科学争鸣(如微粒说和波动说的争论)。

此外由于学者专业角度不同,文化背景的差异,地域的不同,甚至民族、宗教信仰、社会家庭背景的不同等等,都会造成科学争论。

意义:

学术上的自由科学争鸣是科学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强大动力。

首先,科学争论能激发科学新思想的萌发。双方为了确证自己,批驳和诘难对方,都要积极地、深入地进行思考,从而加深人们对问题的研究,激发新的科学思想萌发,提出更具体的科学理论。

其次,科学争鸣能促进原有理论日臻完善。针对理论弱点和不足而进行的不同观点和见解的争鸣,可以深刻的暴露理论的缺陷与困难,使争论双方及时修正和改进自己的理论,克服自己认识上的片面性,使理论朝向全面的方向发展。

再次,科学争鸣会导致不同学派的形成。

总之,科学的发展离不开不同学术观点和不同学派之间的争鸣,科学争鸣是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但是,在科学技术不同学派、不同学术观点的争论中,不得使用权力、政治干预来解决,只能靠科学事实讲话。

10、社会对科技发展的影响。

科学技术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它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其发展必然受到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一、社会经济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在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众多社会因素中,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是决定性的因素,因为在社会发展的各个时期,实践对科学提出了需求,要求科学帮助解决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如最早产生的自然科学——天文学,就是因为最早的生产是农业和畜牧业,农牧业的生产活动需要观察天象,了解气候的变化。从根本上说生产的发展决定着科学技术

的发展,但只有当社会的和经济的需要同科学内在发展的各种问题协同结合起来时,科学才能获得发展。

二、社会政治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政治是上层建筑,经济是基础,而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决定和影响着生产关系,并与生产关系共同构成生产方式,生产方式的综合即构成了社会的经济基础。

1)社会政治制度对科学技术的发展的作用

落后的、专制的政治制度阻碍科学技术的进步。先进的、民主的政治制度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2)科技方针政策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社会制度对科学技术的作用是通过科技政策来体现的。正确科技政策体现以下几个方面:(1)随着经济的发展,投入一定比例的资金到科学研究方面;(2)以科学技术教育为中心,培养人才;(3)重视从事科学技术事业的科技人员;(4)深入进行科技体制改革,使科学技术工作面向经济建设,使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能力。

3)军事、战争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军事和战争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具有两重性,一方面破坏生产,毁灭科学成果,另一方刺激科学技术的发展。

三、社会意识形态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1)哲学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首先科学认识理不可哲学思想的制约;哲学为科技工作者提供方法论

2)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首先教育为科学技术事业培养人才;教育水平、发展速度和规模直接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

3)道德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进步的道德是科学技术后发展的精神条件,影响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4)美学对科学技术的影响:人对现实世界的审美关系主要表现在艺术当中,所以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中的哲学问题。而从哲学意义上说,艺术也是现实社会生活在人的头脑中反映的产物,也是缘于人类的社会劳动实践的。因此,科学技术与美学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5)文化传统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分为三个层次各种观念;成为习惯的行为规则;体现各种习惯的仪式。

11、怎样理解“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的剑”?

科学是一把双刃剑,它既促进了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又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造成冲击和破坏,它具有两重性。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答第7题。

2)科学技术进步改变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工业革命、电力革命在历史上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如今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和新材料为核心的第三

次科技革命对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比过去显得更加强烈。科学技术的进步影响人的生活方式。如,通过计算机网络,人们可以查询最新、最快的、遍及全世界的信息、资料,扩大人们获得教育的机分。人们又可以通过上网、娱乐、游戏,丰富了自己的业余生活,导致了整个社会人际关系发生着深刻的改变。

3)科技革命对自然环境的冲击和破坏。随着人类开发利用自然界的能力不断增强、规模不断扩大,人类对自然的需求日益膨胀,对自然的索取更加变本加厉。被人类破坏的环境又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条件产生不利的影响和严重后果。

4)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人类必然的选择。人类是自然的产物,地球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唯一场所。科学终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科学的力量未必是无限的。承认科学力量的有限性,人类面对自然不能为所欲为,而要有所不为,不能无所顾忌,而要心存敬畏。重新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明白人类不一定就是大自然天生的主宰,大自然也不一定就是天生为人类而存在的。

深层分析:科学技术研究的是自然界和人类自身的奥秘。有益的科技行为可以改福全人类、全民族;反之,则为祸。所以科学技术亦具有道德责任。

20世纪的科学技术,在为社会造福的时,也给人类带来了诸多的负面影响。当爱因斯坦看到原子弹显示出的巨大毁灭力量时,曾深感痛悔。生物技术的日益进步,使得科学技术这把双刃剑更加锋利。由此可见,科学家的工作不仅是某个人的,也是全社会的。

12、论科学精神及其意义。

科学精神是指从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成果中显示出来的科学本身所独有的一种精神气

质,以及与之相应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它是科学价值的核心。

科学精神的涵义是历史地演变的,不同的价值观就会有不同的有关科学精神的界定,主要包括①实事求是;②怀疑与批判精神;③究根究底的探索精神;④认真的态度;⑤勇于坚持真理;⑥科学与民主。

13、简评科学奖励中的马太效应。

在科学活动中,如果一位科学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需要给予一定的承认和奖励,这就是科学奖励。由于科学家得到的承认多,名声高,则获得的承认高,反之,则得到的承认少,这种现象称之为“马太效应”。即对于贡献相等的科学家,因名望,原来所处的环境不同,而导致所受到的奖励不同的情况。

马太效应对科学奖励系统的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其有利于有名望的科学家,不利于声望低的科学家,会延迟小人物所做出的贡献被发现的时间,对普通科学家的科学成果的产出率有降低作用有碍科学的发展,影响普通科学家的产出。另一方面,有利于尽早使有名科学家的成果被承认,从而尽早培养科学精英,同时,普通科学家会努力工作,出更好的成果,他们的成果的发现只是被延长,而不是抹煞。

14、简要说明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有哪些?

一、实验和理论的矛盾循环运动

在实验与理论的循环中,一般来说,实验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科学实验是构成科学理论的基础,它对科学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科学理论的建立上看,科学实验所积累的材料是科学理论的直接来源和依据;

第二、从科学理论的发展看,科学实验是科学发展的直接动力;

第三、从科学理论的确立上看,科学实验是评价科学理论真理性的客观标准。

实验是理论与实验矛盾的主要方面,但理论一旦形成,它就高于实验事实和材料,成为科学实验方向的选择、进程设计和结果分析的灵魂。

首先、科学理论为科学实验方向选择提供依据;

其次、科学理论为科学实验的进程设计确立思路;

第三、科学理论对科学实验的结果的分析给予指导。

总之,实验与理论的对立统一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内部动力。又是相互作用,相互渗透,推动科学不断前进,二者永远不会停留在同一水平上,它们的矛盾解决始终是对立的。

二、理论自身的矛盾:科学问题、科学悖论、科学佯谬

科学是一个理论的体系,是用严密的逻辑表达出来的系统化了的科学知识。对科学知识来说,一个首要的前提就是无矛盾性,即科学理论的概念、判断、推理应该首尾一贯,不能前后矛盾。悖论总是相对于某一科学理论而言的;以逻辑矛盾的形式出现,自然而然地就会使一大批人对它进行深入的研究。科学问题和科学佯谬与科学悖论相近,都是科学发展中的矛盾,这些矛盾是科学发展中的困难,也是科学发展的契机和生长点。

三、不同观点和不同学派之间的争鸣

学术上的自由争论是科学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强大动力。

首先,科学争论能激发科学新思想的萌发;

其次,科学争鸣能促进原有理论的不断完善;

第三,科学争鸣会导致不同学派的形成。

总之,科学的发展离不开不同学术观点和不同学派之间的科学争鸣。

第四、不同学术观点、学派之间争论的作用: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第五、分化与综合:科学的不断分化,实质上是对认识领域由粗略到细微,由浅显到深刻的体现。

四、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作用

1、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应用科学的相互作用

2、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

3、带头学科的更替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

五、科学的分化与综合

所谓科学分化是指人们对自然界的某一领域进行专门研究得到的比较精细的专业知识,从而在原有的学科中分离出新的学科.科学的分化和综合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们相互独立、相互综合和相互转化,构成科学自身的内部矛盾的重要方面,成为科学发展的重要形式。

15、论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现在的自然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自然,而是到处都留下了人的意志印记的自然。“人化自然”表明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越来越密切。人与自然之间客观上形成的依存链、关联链和渗透链,必然要求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自觉地接受社会规律的支配,同样要自觉地接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促进自然与社会的稳定和同步进化,推动自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另一方面,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对这两种“作用”的关系处理得不好,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失衡。此外,由于人类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具有双重性,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如果人类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自然规律,恰当地把握住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就能不断地取得改造自然的成果,增强人类对自然的适应能力,提高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如果在对自然界更深层次的本质联系尚未认识到,人类

与自然一定层次上的某种联系尚未把握住的情况下,改造自然,其结果要么自然内部的平衡被破坏,要么人类社会的平衡被破坏,要么人与自然的关系被破坏,因而受自然的报复也就在所难免。

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关系,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面、协调发展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首先必须确立大自然观。现代意义上的自然观,真正视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从整体上把握住规律,并以此作为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基础。

其次,必须走出“人类中心”的误区,建立人与自然全面和谐共处和协调发展的关系。科学证明人类不过是众多生物种类中的一种,人类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不是万物的尺度,同时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的认识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况且人类的认识正确与否、能否得到完善和发展,一点也不能离开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活动,尤其是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更是离不开人与自然的联系,在当今世界变革的大潮中,新出现的诸如 “持续发展观”、“生态价值观”等等,就是对“人类中心论”的否定。

其三,必须全方位的探讨自然的价值。不仅要征服自然、利用自然,从自然中获取有利于人类发展的使用价值;同时要善待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要树立大价值观念,即在评价一切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时,不仅要考虑其经济价值,而且要考虑其生态价值;不仅要考虑眼前价值,而且要考虑长远价值;不仅要考虑从自然中所得,还要考虑如何回报自然等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协调发展。

16、根据实际感受,谈谈学习自然辩证法的具体收获。

(1)提高哲学修养,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是提供给我们关于自然、自然科学总的看法、总的观点,是任何科学无法代替的。(2)能够使我们获得科学认识论和科学方法论的知识。(3)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拓宽思路,增强科学创新力(4)有利于理解、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5)也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需要。

自然辩证法的重要性

扩大知识面

树立科学的自然观

培养科学精神,增强科技意识

了解科学发展的规律

学习科学方法

1、 怎么理解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所谓相对静止,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暂时的、相对的稳定,这是相对于事物的显著变动状态来说的。事物的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动非静,静非动,动与静是不同的,任何物质的运动过程都存在相对静止和绝对变动两种状态,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常在的,就物质的具体存在状态来说,它又有静止的一面,但这是局部的、暂时的、有条件的。另一方面,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它们之间相互依赖,相互贯通。任何形式的物质运动,都是在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既对立又统一中进行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