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论《儒林外史》对晚清讽刺小说的影响

2023-04-10 来源:步旅网
论《儒林外史》对晚清讽刺小说的影响

作者:武玥

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8年第6期

摘 要:《儒林外史》作为我国古代世情小说的优秀代表,素来追求思想上的“秉持公心,指擿时弊”,其所获得的艺术成就毋庸置疑。本文基于对晚清讽刺小说的概述,在对《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与价值做出分析的同时,就《儒林外史》对晚清讽刺小说的影响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儒林外史》 晚清讽刺小说 黑暗现实 传承创新 影响

晚清作为中国封建历史王朝的终结,官场腐朽现象严重,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尴尬局面,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了诸多困苦,激发了文人墨客的严重不满。在此过程中,知识分子获得了言论上的自由,其意识觉醒越发强烈,并以小说的形式抒发思想情感,真实地反映了清政府的腐朽无能。《儒林外史》作为中国小说历史上的优秀代表作,在结构艺术上进行了创新探索,对于人物形象的刻画有着独到见解,成就了其艺术价值,并对晚清讽刺小说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晚清讽刺小说的相关概述

纵观中国发展史,晚清作为封建王朝的终结,处在一个十分特殊的时期,小说界出现了一批反映社会形态的写实小说,如《官场现形记》《老残游记》《文明小史》等,表达了民众对清末政治腐败现象的厌恶心理,承载着知识分子对国家情怀的思想转变。鲁迅先生曾就此评述:“似与讽刺小说同伦,而辞气浮露,笔无藏锋,甚且过甚其辞,以合时人嗜好,则其度量技术之相去亦远矣,故别谓之谴责小说。”同时,其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指出,《儒林外史》是讽刺,而晚清讽刺小说的基调则是“谩骂”,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有过于武断之嫌,但关于两者的联系这一认知是十分有见地的。晚清讽刺小说的发展始于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主要围绕官场展开叙述,以讽刺的抒情手法,从不同维度反映清政府腐败混乱之现象。在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面对清政府的无能表现,民众激愤之情溢于言表,广大知识分子的批判意识便体现在小说中。从某种意义上说,晚清小说可谓中国文学史上的意识觉醒革命,使得知识分子的话语权得到释放。晚清讽刺小说的出现并非偶然,它受到当时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正如鲁迅所述:“光绪庚子后,谴责小说之出特盛。”晚清讽刺小说是对传统美学的一种颠覆,亦是忧郁愤怒情绪的爆发。

二、《儒林外史》中的讽刺艺术及价值

《儒林外史》作为一部揭露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和腐化官场的写实文学作品,其讽刺艺术手法可谓独树一帜,并在文学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黑格尔曾经说过,一种高尚的精神和道德情操无法在一个罪恶和愚蠢的世界里实现它的自觉理想,于是,带着一腔火热的愤怒,以微妙的巧智和冷酷辛辣的语调去反对当前的事物。吴敬梓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波澜,其本身孤傲的性格,加之家道衰落、理想破碎等因素,使之更偏向于用深刻的讽刺艺术来反映社会黑暗现实,其所塑造的人物形象鲜明且富有特色。细细品味《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得益于对“无我之境”手法的巧妙运用,小说形象地呈现了封建社会科举八股制度下不同人物的心理状态,通过对其言行举止的刻画描述,最大限度地开拓了各种人物形象内心世界的深度和广度,对于晚清时期的时代风貌展示得淋漓尽致。例如,胡三公子以学士的假身份,骗吃骗喝,“到人家里聚会后,把吃剩下的骨头渣子、果核,最后剩下的一些米也都带走”。简短的几句文字,就将一个俗不可耐、心理阴暗的丑陋人物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此外,《儒林外史》还融合了多种艺术处理手法,包括对比、夸张等,极具客观性的讽刺特色。《儒林外史》的艺术价值不仅在于

创新叙事模式,更重要的是促进了讽刺艺术的发展,对于思想情感的表达有了更加广阔的通道。

三、《儒林外史》与晚清讽刺小说的关联

鲁迅认为,晚清讽刺小说与《儒林外史》略同,其“虽命意在于匡世,似与讽刺小说同伦,而辞气浮露,笔无藏锋,甚且过甚其辞,以合时人嗜好”,富有鲜明的“学者”味道。综合来讲,《儒林外史》与晚清讽刺小说之间存在着莫大的关联,其相互间既传承又变异。

(一)叙事模式

在中国古代,由于特殊历史因素的影响,作家们始终坚持传世文学的创作方式,以求最大限度地展现作品的文化底蕴。但是,事实上,中国古代小说受制于空间化的叙事结构模式,放弃了历史时间,所传导的信息内容是当下社会正在经历或发生的,与特定的社会背景紧密相连。晚清时期,封建社会日益腐朽,面临着重重内忧外患,作家们常常记录当下所发生的事情,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的批判,亦是通过小说的形式描绘这个世界。因此,晚清讽刺小说更多以实际生活为基础,加以作家的语言描绘,成就了当下所看到的作品,并在当时的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从叙述结构上来讲,晚清讽刺小说受到了很多人的抨击,被认为缺乏整一性,松散杂乱。直至近些年来,晚清讽刺小说的叙事结构才得以被肯定,其并非以情节之间的因果关系排列,而是随着整个事件的发展变化,呈现出地域空间的变化,只能限定于特有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去写。上述叙事结构是对中国传统章回体小说的继承,通过故事的连续性来吸引读者,与《儒林外史》属于同类。

(二)描写手法

晚清小说对于人物形象的刻画,大量运用夸张手法,将其性格特征展示得淋漓尽致。例如,晚清时期的《孽海花》,对博彩云人物形象的描绘简直妙不可言,无论是其出国时的无比得意,还是其与德国军官恋爱时的忐忑不安。晚清小说的描绘手法,在艺术处理上,充分吸收了传统文化精髓,并富有创新意识,对于中国文学发展的贡献毋庸置疑。另外,《儒林外史》作为一部优秀的作品,在其整个篇章构成中,共有大大小小几百个人物,尽管采用片段化的叙事方式,但每个人物形象都深深地刻画在读者心中,可谓呼之欲出。相比之下,晚清讽刺小说更注重突出主人公,其余人物如同过眼云烟,千篇一律的类型很难使人记忆深刻,卑鄙无耻的叠加,充斥的是人世间的丑恶、社会的腐朽。因此,晚清讽刺小说中的人物刻画之所以能够深入读者心底,究其根本在于其既继承了传统小说的文化底蕴,又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创新发展。从讽刺艺术的维度上讲,《儒林外史》对于晚清小说有着极大的影响作用,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对中国古典小说讽刺艺术的终结与开拓。

四、《儒林外史》对晚清讽刺小说的影响

《儒林外史》与晚清小说之间存在着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是对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在整个文学艺术领域占有重要地位。笔者结合上述分析,从以下两个维度,阐述了《儒林外史》对晚清讽刺小说的影响,以供参考和借鉴。

(一)结构组成

在中国古典小说创作中,或多或少地都透露着文人墨客的自我写照。而《儒林外史》则别出心裁,以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人物作为描画对象,突破了传统小说的固有套路,真实地再现了平凡人生,同时用极其精湛的白描艺术,真实地反映了清政府统治时期广大知识分子的坎坷命运,深刻暴露了其中的腐朽与黑暗。晚清讽刺小说在结构成篇时,多采用连缀方法,人物、情节之间的联系看似脆弱,实则紧密相关。例如,《官场现形记》充分借鉴了《儒林外史》的外部情节结构形态,没有设置独立的情节,完全依靠一段段的短篇小说连缀起来,其中故事独立成篇,综合反映了晚清黑暗的现实。因此,《儒林外史》中描绘的众多士人、儒士,在一定

程度上对晚清讽刺小说产生了影响。同样以《官场现形记》为例,其为了进一步提升故事深度,在主题设计上共同揭露官场,另从形式上采用谴责的基调,与《儒林外史》相类似,表面上看似松散无序,实际上有一条清晰的脉络主线将诸多故事串联成篇。

(二)内容编制

以晚清时期的社会形态来看,黑暗的现实饱受诟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苦难和怨言,因此,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官场题材的讽刺小说备受推崇。从书写内容上,晚清讽刺小说与《儒林外史》所描写的众生百态相吻合。晚清小说逐步从注重情节的传统中解脱出来,转向弱化故事情节,这种现象在小说中的具体表现是,没有贯穿全文的中心人物。一定维度上,《儒林外史》与晚清讽刺小说的发展,使得连环短篇小说结构形式勃然兴起,并成为学术创作的一种潮流。在信息化科技不断革新的今天,传播媒介的转变,使得小说家不得不进行技巧上的调整,于是忽略了整体性。因此,长篇小说很容易变成短篇小说,内容布局越发紧凑。《儒林外史》因吴敬梓的描写更富艺术性,有意识地探索出了一种新的结构模式,不仅对晚清讽刺小说,也对现代小说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从某种意义上说,《儒林外史》可谓中国古典小说中的“一朵奇葩”,其极富开创性的结构布局,对晚清讽刺小说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儒林外史》对于社会情境的描画恰到好处,并以此警醒世人,批判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追求高尚的思想。正如包天笑所述:“当时写小说的人,最崇奉《儒林外史》,因此人人都模仿《儒林外史》。”此外,鲁迅先生也对《儒林外史》给予高度评价。即使以现代文学的视角来看,《儒林外史》所产生的影响也是意义深远,对晚清讽刺小说的形成与发展极具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 朱万曙.尴尬的婚礼:《儒林外史》的“隐喻”笔墨[J].明清小说研究,2015(4).

[2] 商伟.《儒林外史》叙述形态考论[J].文学遗产,2014(5).

[3] 徐小婷.晚清谴责小说称谓词语的语用形式和功能分析[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3(6).

[4] 陆楠楠.历史定位与新时期转向:晚清谴责小说研究综述[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2).

[5] 张蕊青.论清代学术文化对《儒林外史》的影响[J].明清小说研究,2010(3).

作者:武珺,硕士,山西戏剧职业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文学。

编辑:赵斌 E-mail:948746558@qq.com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