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题 目 阿Q 的悲剧命运 姓 名
专 业 语文教育专业 准考证号 指导教师 联系电话
二零一二年五月
摘 要: 小说的中心人物是乡村流浪汉阿Q,他是鲁迅先生笔下的一个名族劣根的缩影。我在阿Q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同时,也看到了中国人的影子,本文着重从阿Q的性格及生命历程来讲述他的悲剧命运。人们往往被他的言行所逗笑,忍俊不禁。可是,掩卷沉思,又不免悲从中来,为阿Q的不幸遭遇而叹息,同时也 唤起了我们对整个民族的同情和对残暴统治的痛斥。 关键词: 阿Q 精神胜利法 国民劣根性
阿Q的悲剧命运
——浅谈阿Q的性格特点及其产生原因
阿Q精神上的胜利,不仅仅是一种自慰,更多的是勇气,是精神,是对革命胜利的希望。阿Q是鲁迅塑造的一个文学典型,而一切伟大的文学典型都具有十分广泛的历史概括意义。阿Q 处处充满了当胜利者的欲望,而在现实生活中处处受挫,所以只能退回内心,求得精神上的胜利,因此阿Q形象概括了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社会具有阿Q精神胜利法弱点的这一类的人。阿Q精神不是个别阶级、民族的现象,他具有普遍的意义,精神胜利法是人类的普通弱点。本文着重从性格及悲剧历程一生。
一、阿Q性格特征形成的原因
阿Q是一个落后的雇农.作为一个落后的流浪的雇农.他的个性是非常突出的。正想鲁迅先生所说的,“阿Q有着农民式的质朴,但也沾染了游手之徒的某些油滑”。阿⑤Q的日常生活就是“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摇船便摇船”。这不仅正面说明了阿Q作为一个流浪雇农的贫困生活,而且从侧面表现了阿Q从本质上说来那种勤劳、老实、淳朴的农民性格。当然,阿Q也有一些俗气,但这除了社会的影响以外,应该说主要是受了压迫的结果。这些地方都很简单,也很明显,一般人也都承认的。一个难于解决的问题是:阿Q是一个农民,但阿Q精神却是一个消极的可耻的现象,应该如何理解呢?这确实是一个矛盾。要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要从当时的现实社会和阿Q本身以及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上去找答案。即阿Q性格形成的社会、经济、和人性及阿Q本身的原因。
(一)人性悲剧及个人因素
鲁迅曾经说过,他之所以从事文学,就是要唤醒昏睡的民众:“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我们的第一要者,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先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日本留学的经历,极大地伤害了鲁迅的民族自尊心。回国后,亲眼目睹国民那种无聊的看客心理,使他认识到国民的凡此种种行为,都源自于他们精神上的愚昧、麻木。正是基于此种认识,才使他塑造出了阿Q这个“全部中的一个”的艺术典型。阿Q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鲁迅对病态社会国民性弱点的全部感受的结晶。鲁迅要用他来显示“愚民的专制”的真相,在鲁迅的心目中,阿Q其实正是“无数麻木愚昧的中国人”的代表。
阿Q一出场,留给人们的便是一片悲凉的气氛。阿Q非常穷,他没有家庭,没有籍贯,但这些都不重要。可悲的是,他从一出生便被剥夺了姓氏的权利,不知自已姓什么。
“阿Q你这浑小子!你说我是你的本家么?” 阿Q不开口。
赵太爷愈加生气了,抢进几步说:“你敢胡说!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本家?你姓赵么?” 阿Q不开口,想往后退了;赵太爷跳过去,给了他一个嘴巴。 “你怎么会姓赵!——你哪里配姓赵!” 阿Q并没有抗辩他确凿姓赵,只用手摸着右颊,和地保退出去了;到外面又被地保训斥了一番,谢了地保二百元酒钱。 阿Q被掠夺了仅有的破布衫,破棉被,破毡帽,被断绝了末庄的生计,他什么都没有。但是,他的可悲不仅在于他物质生活条件的被剥夺,更在于他精神生活的可悲与被扭曲,尽管他被压在末庄社会的最底层,什么人都能欺负他,可他并不在乎。
常常好象很得意,如在于赵太爷,假洋鬼子,以及王胡小D的冲突中,他永远都是失败者。然而他对于自己失败的命运、奴隶的地位却采取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粉饰,根本不承认自己的被奴役,反而沉醉于自己的没有根据的自尊之中:“我们先前——比你阔多了!你算什么东西!”或者“忘却”:刚刚挨了假洋鬼子的哭丧棒,就忘记一切,而且“有些高兴了”。或者向更弱者泄愤,在转嫁屈辱中得到满足,这些何尝不是可悲的表现,或者自轻自贱,甘居落后,在这些都失灵以后,就自欺欺人,在自我幻觉中变现实的失败为精神上的虚幻的胜利:分明是挨了别人的打,说一声:“这是儿子打老子”就心满意足了,以为得胜了;明明是别人借乱抢走了他赌赢得来的钱,他却在愤怒之中狠狠地打了自己两个耳光,“仿佛是自己打了别人一般”。就是受了再厉害的欺凌,他都能依靠类似这样的方法“转败为胜”,心平气和,最后竟莫名其妙的高兴起来,这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即:阿Q最主要的精神特征。身为卑贱却又自尊自大;饱受凌辱却能自解自嘲,不得已被迫承认失败时能够自轻自贱,反过来又去欺凌比自己更弱小者得到“飘飘然”的满足。这种在自尊自大中固守着自己的愚蠢,在自轻自贱中平抚着自己的创伤,就是阿Q人性中虚伪、软弱、狭隘、蛮横、怯懦、麻木的表现,这也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地中国社会特有的产物——阿Q精神。我们认为,就是阿Q人性中的阿Q精神,是导致阿Q悲剧命运的必然因素。 ( 二)经济因素
封建的中国是“中原上邦”。封建统治阶级以血腥的剥削和屠杀统治人民,又以封建文化麻痹人民,来维护社会秩序,受压迫毒害,忍无可忍的广大人民群众分起反抗,虽打击;额当时封建政治,但是也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封建的经济关系和封建的政治制度基本上依然继续了下来。⑥就说明,经济决定了一
个统治阶层的存亡,而又随之决定思想文化封建和人民意志。他们这些农民只是处于最简单的物质某食阶段,在平困线上为存活而拼命挣扎。他们受封建奴隶性思想的腐蚀,被闭塞的交通信息以及思想的缺乏而影响束缚着,在这种畏惧权势,畏惧土财主,他们任由统治阶层像木偶一样摆布。农民之间,交往关系单薄,麻木不仁,为争取冒头小利,斗个你死我活,头破血流。在末庄这样的环境下,他阿Q走出城去,为了生活做小偷发笔小财,挂上了项链,也会被人头来尊敬的目光。如此说,阿Q只是这种环境下的一位。在所有人眼里,农村的贫穷瘦弱,如此贫瘠的地方,他们出不得乡,进不得城,上不得天,入不得地的现实,这使得每个人都只为了个人利益,个人存活着想,麻木无情,在平日无聊之时,以别人的不幸为消遣,在强者面前自轻自贱,在弱者面前又欺凌调侃,已泄不平之平,他们大多数都成为冷漠麻木的看客,这些都是经济影响的结果。 (三)社会因素
阿Q的悲剧命运,不仅仅是他一人的悲剧,而是当时社会整个像阿Q一样有这种精神性格的所有人的悲剧,也是当时社会的悲剧。 阿Q的人性披露,也是所有中国人奴隶性根源的揭露,着便是国民劣根性的存在。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在专制统治压迫之下,多数中国人长期处于奴隶性质的生活,对于阿Q这一阶层是具有不同的社会意义,一个社会给予阿Q时代的只有剥削压迫。阿Q只有这么一个身份,那便是受尽压迫的雇工,他是奴隶群中的一员。几千年来凶残的专制压迫下,受传统封建观念,中毒很深烦人贫民,他们受尽榨取、折磨,阿Q怎么会不麻木,怎么会不糊涂、健忘,赵太爷——他阿Q却不配,秀才可以娶老婆,甚至三妻四妾,他却不配,这让阿Q怎能不自轻自贱,阿Q想革命、想造反,那说明他也要反抗,如果阿Q也像奴隶吴妈那样,安分守己地活着,没有反抗性,那么他便不
会死。
我国政治腐败落后,自从鸦片战争之后,外敌入侵,便揭露了清朝政府的无能,事事屈从,他们不愿从根本上改革政治,安于保守,反而自欺欺人,夸耀过去,空想未来,以此麻醉自己,取得精神上的胜利。通过阿Q,典型地概括了《阿Q正传》的主要思想内容,就是在于批判国民劣根性,目的在于“提高”国民觉悟,以摆脱被压迫,被剥削的社会现状,改变整个国家的落后状况。阿Q到了被压迫的走投无路时,他仍寄希望与“革命”,虽然不明白革命真正意义,但他的出发点是好的,他也想求得解放,争取人权自由。然而投错洋鬼死,死的不明不白,这也是被统治阶级思想毒害了的一种落后残余,而阿Q只是一个社会时代的牺牲罢了。
“就这样,封建阶级统治人民,一旦它受治于外族,也还是别出蹊径,自欺欺人,并仍然压迫着人民”马克思恩格斯说:“每一个时代的统治阶级的思想还是那一时代的统治思想,在此封建统治下,便毒害了那一代、那一社会的人民。”
二、余论
阿Q自轻自贱确乎是有他的苦衷,阿Q是无可奈何的,他也想随时随地采取报复,他受到了迫害,在精神上是不平静的,他感到威胁的是他的生命线操控在别人的手里,于是乎,他报复的范围和程度便不言而喻地大打折扣了,阿Q是不满现状的,但仔细想想,他却又以现状为满足了,甚至以现状为骄傲。然而,他内心就像扇自己的耳光一样,痛的是自己,安慰的还是自己。他的悲愤他的欲望没有得到过实现,怎样不让阿Q成为我们现在眼前的这个病态多多的懒汉呢?
⑦
阿Q的性格就是由屈服于压迫者,不敢反抗,到违背压迫者,得到精神胜利,向往革命。在主观思想上,也许农民只有投靠了革命党,才可以翻身作主人。
阿Q代表一种社会底层的人,比较贫苦和凄凉,不一定的某个人的特性,代表的是一类人的特性,通过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从而代表一个阶级。阿Q也希望后代一定比自己好,因此,他也希望看到社会的进步。小D是阿Q的缩影,阿Q似的后一代,而小D却战胜了阿Q。阿Q立志要将圆圈画圆,但愿他永远也不知道他死的真正原因,暂且认为只是为革命牺牲罢了,以此来了却他的愿望,让他可以瞑目吧!
注释:
①李长之等编.吃人礼教——论鲁迅.(二).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②鲁迅.阿Q正传.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
③张杰、杨艳丽选编.鲁迅其书. 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④王晓明.无法直面的人生_鲁迅传.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
⑤、⑥张梦阳著.中国鲁迅学通史. 第一版.广东教育出版社2007年5月
⑦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595-596页
参考文献:
(1)李天明.难以直说的苦衷——鲁迅.野草探秘[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2)温元凯、倪瑞.改造国民性.中国青年出版社.1986
(3)陈漱渝编.说不尽的阿Q——无处不在的魂灵 . 东方出版社,200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