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媒体报道中的地域歧视现象

2021-07-12 来源:步旅网
张国平

(中州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河南郑州450044)

摘要:媒体报道中的地域歧视现象由来已久、屡见不鲜,造成地域歧视的原因既有地区经济落后、负面新闻频发

¨呈U艇第四期

造成冲击的时候,这种地域偏见开始发酵,尤其是一些不守法的人在打工地惹是生非被媒体报道以后,人们对这些地区的歧视现象便不断/jnJB0了。

其次,由于中国的户籍制度引发的地域歧视现象也十分普遍,比如高考中的地域歧视,对于经济发达的地区如北京、上海,由于教育资源相对丰富,高考录取率比较高,录取分数线也相对较低。而对于人口基数较大的省份,如山东、河南、四川等地,由于教育资源相对贫乏,录取分数线长期居高不下。全国最著名的大学北大、清华在北京的招生指标远远多

等方面的原因,也与某些媒体的炒作和省内媒体失语有关。要想消除地域歧视现象,首先要发展地方经济、创建良好的人文环境,加强宣传教育和法制建设,同时也要充分利用媒体力量塑造地方良好形象。

关键词:地域歧视

和谐社会

法制建设

朗准荐

一、媒体报道中的地域歧视现象

新闻报道的地域歧视是指媒体在新闻报道中,违反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原则,对某一地域的人区别对待或是带有明显歧视的报道行为。目前,媒体新闻报道中普遍存在着地域歧视的问题,如歧视河南人、东北人,看不起安徽人、贵州人等。新闻报道中的地域歧视不仅严重地损害了被歧视地区的形象,直接影响了该地区发展,更妨碍了社会的公平性,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2005年11月25日,中国法院网的<聚焦>栏目中有篇名为<作恶江苏丹阳“贵州帮”16人涉七罪被判刑》的报道,“贵州帮”三个字明显带有地域歧视色彩。又如2006年3月8日,北京卫视<身边>栏目播出了一期关于黑心商贩制作、出售严重不符合卫生标;隹的毛鸡蛋的节目,节目最后一句“这12户商贩是河南人”的画外音带有浓郁的地域歧视色彩。不仅如此,一些媒体在新闻报道时对一些地区贴上歧视的标签,如皖北小偷村,安徽小保姆、新疆小偷、贵州帮、河南骗子、东北保安等词语,这些词同样带有明显的地域歧视色彩。

二、媒体报道中出现歧视现象的原因分析(一)经济发展不平衡和户籍制度的影响

首先,媒体报道中被歧视的地区大部分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如河南、四JII、贵州、安徽、新疆、东北地区等等。历史上,这些地区由于经济落后,人们不得不背离故土到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讨生活,而大规模的移民常常对移居地造成文化和习俗上的冲击,针对这些地区的偏见大约始于此。新中国建立后,经过多年的发展,特别是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后,这些地区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横向一比,他们仍然贫穷落后,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还在继续拉大。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一些农民开始到发达的地区打工,当大量的劳动力涌入到相对发达地区,对当地人的生活

于其他地区,据统计,北京学生考上北大的几率是安徽考生的41倍,是广东考生的37.5倍,是贵州考生的35.4倍,是河南考生的28倍,这种招生指标分配制度明显地存在着地域歧视。此外,由于户籍制度引发的地域歧视还表现在城市人对农村人的歧视,大城市居民对小城市居民的歧视,发达地区对落后地区的歧视等。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些城市在招工时规定某些行业和工种必须持有所在城市的户口的人才能被录用,报考公务员也只能是城市户口者,许多没有城市户口的农民工子女在城市不能平等地接受教育。2003年之前,一些外地打工者甚至因为没有办理当地城市的暂住证而被收容、遣送、关押、虐待的现象屡屡发生。

(二)遭歧视地区的负面新闻频发

地域歧视现象并不是偶然发生的,而是由很多有损于地区形象的恶性事件频频发生后,经过一些媒体集中报道而逐渐发展而来的。如上世纪90年代末,河南频发恶性事件,如洛阳大火事件、郑百文事件、驻马店爱滋病村、原阳毒米、郑州抢银行案等,这些事件在媒体的集中报道下,公众对河南的印象形成了刻板效应,最终形成了对河南、对河南人的偏见。而近几年来媒体频频报道东北人打架、抢劫、杀人的新闻,这些新闻的报道逐渐使人们在心目中把东北人的形象与匪气、彪悍联系在了一起,东北的形象受到了很大的损害。

其实,很多的恶性事件的发生并不是这些被歧视地区的专利,而这些恶性事件的发生将这些地区的负面形象在人们心目中逐步刻板化。由于这些地区的负面新闻频发,他们作为新闻源头被反复关注,人们很容易把一些全国都存在的普遍性的负面问题放到这些地区来进行观察,甚至是放大。

(三)媒体的恶意炒作

对于地域歧视现象,媒体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通过一些媒体标签化的报道,在人们的大脑里,就形成了思维定

东南传播2013年第4期(总第104期)

bON』GNA塑NCHUA垒NB尹慧⑨

式,只要是坏事,他们就会不假思索地往这些被歧视的地区联想。现在很多媒体为了争夺更多的市场和广告份额,他们更加倾向于制作一些有轰动性的新闻,通过轰动效果吸引读者的眼球,而负面的甚至是批判性质的新闻是他们炒作的最好的方法。

媒体是社会公器,在报道的过程中,如果不注意自己报道中的不公正或是无意中流露出的那些歧视性话语,必然会对报道对象造成不必要的伤害。例如,一些媒体报道中经常出现“皖:ItlJ、偷村”、“甘肃乞丐村”、“艾滋病村”、“新疆小偷”等这样带有地域歧视性的词语,其实“小偷”、“乞丐”、“爱滋病”只是这些地区的个别现象,而媒体的报道却给整个地区都贴上“小偷”、“乞丐”、“爱滋病”的标签。媒体这样的炒作虽然能博得读者的注意,但这样很容易引导和暗示公众对这些地区和这些地区的人形成集体性的歧视。

三、消除地域歧视的对策

(一)发展地方经济。创建良好人文环境

地域歧视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经济落后,因此要想消除歧视地域歧视现象,首先要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仓廪实而知礼节,只有经济发展了,人文环境优越了,地域歧视的现象才有可能被消除。正如前中共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做客人民网时所说,落后地区要靠发展来赢得尊重,靠发展来树立地区良好的形象。

然而,地域歧视的“刻板印象”来自于长期以来形成的偏见沉积,扭转外界的偏见和误解,除了致力于地区经济发展以外,还必须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改善和提升本地区的形象。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需要政府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媒体的大力宣传,把本地区优秀的人物和事迹向人们展示,把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果展现给人们,让他们更多地了解自己。与此同时,还应该加强法治建设,创造安定团结的人文环境,妥善处理各类突发事件,变坏事为好事,尽可能避免或减少那些危及地区形象事件的发生。

当然,在发展经济、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的同时,还需要促进不同地区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和相互理解,在相互交流中相互尊重、相互谅解,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消除地域歧视现象。

(二)加强法制建设。构建平等和谐社会

我国是法制国家,反对地域歧视也必须依靠法制。宪法第三十三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为反对地域歧视、实现平等权利提供了最基本的法律依据。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现实生活中的地域歧视现象还相当普遍和严重,这些地域歧视现象严重阻碍了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要有效防止类似地域歧视现象的发生,应该加强相关法律的建设,制定反地域歧视的相关法律、法规。另外,政府应当消除由于户籍制度带来的各种不平等,制定就业平等、教育公平等各种有效措施,从制度上遏制地域歧视现象的发生。

消除地域歧视现象,地

政府还需要树立一个良好的地

作者简介:

张国平中州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讲师。研究新媒体与媒介伦理。

向为

区新形象。地区形象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承担起各自的责任。首先,政府要加强宣传、引导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新闻报道和教育,对于外出务工人员,政府应该定期举行外出务工人员的教育,定期开展各种活动,让他们自觉遵守当地法律法规,为维护家乡形象贡献自己的力量。其次,全面开展各种法律宣传活动,向社会发布行业诚信状况,揭露违法违规行为,曝光典型案件。第三,不管是外出务工人员还是在本地工作的市民,都要自强自立,提高自身素质,努力改变自身形象,用行动去改变人们对自己的偏见。消除地域歧视不能光靠别人来改变对自己态度,只有不断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本地区人民的素质,构建一个和谐发展的地区环境,才能逐步改变被歧视的地位。

(三)充分利用媒体力量。塑造地方形象

消除地域歧视现象,提升地区形象离不开媒体的支持。对于省内媒体而言,首先要担负起正面宣传引导和舆论监督的重任,对于不断涌现的优秀人物和事迹要加大宣传力度。其次,省内媒体要开辟专栏维护,通过议程设置,在全省展开各种提升地区形象的大讨论。同时监测舆论环境,抨击不实报道,维护地区形象、遏制各种地域歧视现象的发生。

地区形象的提升,同样也离不开省外媒体的支持。省外媒体公正报道是提升被歧视地区形象的一种很好的途径。这是因为一方面,本地的媒体的影响力毕竟有限,除了基本覆盖本地区之外,对外省的辐射能力比较弱,省外媒体公正的报道,有利于更多的人来了解真实的自己。另外一方面,外省的读者了解一些地区的信息都是通过他们当地的媒体来获知的,借别人的口来宣传和报道,这样的效果和说服力都要好得多。因此,加强与全国各地重要的媒体的合作对于消除地域歧视现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媒体作为社会公器,在报道的过程中,一定要衡量自己的报道对社会产生的后果,谨小慎微地权衡报道用语。尤其是媒体在进行批评的报道过程中,更应避免因为报道中无意中流露出的那些歧视性话语,对报道对象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E圈

2011(9).

歧视现象研究”(项目鳊号lOYJC860002)

1.孙玉xg.。史倩.当前我国新闻报道地域歧视现象探析卟记

者摇篮。2011(8).

2.黄国平,姚本先.地域歧视与和谐社会的构建Ⅱ】.社会心理科学,2006(4).

3.刘顺义,李正春冲国地域歧视的集中效应与反歧视体系

构建【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10(7).

4.邱天.都市报的地域歧视和地方保护现象O】.青年记者,

2013年第4期(总第104期)

{东南传播

r—1

L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