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第12课_《辽宋夏金元的文化》教学设计

2022-10-17 来源:步旅网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理念

1.通过探究历史,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 指出:“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绝不是取决于对现成的历史结论的记忆,而是要在解决学习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历史,在说明自己对学习问题的看法中解释历史。”教师以探究性问题作为展开教学的切入点,结合教学内容的逻辑层次,设置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解决的问题,在知识建构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2.通过史料研习,提高学生的历史感悟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选择典型的、有价值的、有说服力的史料,将史料的展示与问题的解决相结合,引导学生学会搜集、整理、辨析、运用历史材料来解释历史,能用实证的方式对问题的要点逐一探讨,以可靠的史料作为证据来说明自己对问题的看法。通过以上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历史感悟能力。

二、教材分析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是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的第四课时。

本单元前三课分别为《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辽夏金元的统治》《辽宋夏金元的经济

与社会》,分别概述了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和社会状况。本课则是从文化的角度对这一时期作了小结。从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看,这一时期各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更为持久和稳定,呈现出互相交融的趋势;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看,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文化成就在世界上仍处于领先地位。

本课由以下四目内容构成,每目内容又涉及更细的知识点:

“儒学的复兴”——程朱理学(产生背景、代表人物及主张、历史影响);

“文学艺术”——宋词、元曲、话本、书法、绘画;

“科技”——三大发明(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和两大科学家(沈括、郭守敬);

“少数民族文字”——契丹大字和小字、女真文字、西夏文、畏兀体蒙古文和八思巴文

设计本课教学时首先应明确辽宋夏金元这一历史阶段在中国文化史上的特殊地位。“辽宋夏金元文化以其最丰富、最繁荣、独具融合发展的色彩成为人们喜爱的璀璨明珠。”(赵向东 吴付来《中华文化五千年:辽宋夏金元卷•前言》)本课教材叙述的知识点较多,但归类比较清楚。主线是汉族和少数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整课内容可以概括为“儒学复兴”“文艺灿烂”“科技辉煌”“文字多样”四大版块。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历史中已经学过“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两课内容。涉及的知识点有繁荣的都市生活、宋词与元曲、司马光与《资治通鉴》、三大发明(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中外交通等。这与高中教材有相当多的重合之处,因此高一学生对本课知识不会有太多的新鲜感。基于学生实际,不满足于教材里的素材,通过补充新鲜的史料,设置探究性问题,以涵养学生核心素养。

此外,高一学生精力充沛,求知欲强,历史思维正在形成过程中,已具备一定的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但辩证思维不足,思维比较僵化。因此,通过历史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历史,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

四、教学目标

本课内容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的要求是: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根据课标的这些要求及教科书的叙述,确定本课的学习目标如下:

1.概述“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基本主张、历史影响,并能够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儒学复兴运动出现的原因。

2.分析宋词、元曲诞生的历史条件,理解“一定的思想文化是一定的经济基础的反映”,能够认识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阶级的文化心理需求是促使文学通俗化的重要原因。

3.能够结合三大发明外传图等史料,简述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在宋代的进步之处,体会三大发明对世界文明演进的影响。

4.通过教材的插图和补充材料,能够列举这一时期主要少数民族的文字,理解各民族文字对于中华文明的意义。

5.能够用表格法整理辽宋夏金元时期理学、文艺、科技、少数民族文字等领域的重要成就,并注意和已学知识之间的相互关联。如印刷术促进理学传播,宋元文学通俗化和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等。

五、教学重心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如下:

1.教学重点:辽宋夏金元时期文化的新变化的具体表现。

2.教学难点:辽宋夏金元时期文化的新变化的影响。

六、设计思路

1.本设计重视实物资料、文献史料的运用,这些教学资源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得理解历史概念(如理学),更好地感受历史现象(如元杂剧演出),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还有助于学生提高史料解读的能力。通过辨别活字印刷品的活动,认识到考古发现是了解历史发展的重要证据,提高学生史料实证的能力。

2.本设计以辽宋夏金元时期文化的繁盛为主线,从理学、文艺、科技、少数民族文字等维度,较为全面地展示了这一时期文化的突出成果。通过分析这一时期各文化现象的历史影响,学生能够理解各民族的相互交融,缔造了绚丽多元的辽宋夏金元文化,这是留给

后人的重要文化遗产。引导学生增强对中华文化成就的自豪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涵养家国情怀。

七、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辽宋夏金元时期在中国的历史中处于怎样的地位?

就宋朝自身而言,其疆域面积远不及汉唐,而其统治所达到的纵深层面,却是前朝难以比拟的;就宋代文化的影响而言,其空间辐射面远远超越其统治区域,其长久效应也远远超越十一至十三世纪这三百年。此后,中国历史上再没有出现过严重分裂割据的局面。当时人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在一个相对流动的社会中被潜移默化地整合着,……认识宋代的历史,要将视野充分放宽。研究者所面对的,不仅是一个王朝,而是一个历史阶段。在辽宋夏金乃至东亚的背景中寻求更为通达的观照,是值得致力的方向。(邓小南《中国思想与宗教的奔流:宋朝·推荐序》(日)小岛毅著;何晓毅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思考:在史学家眼中,宋代文化有怎样的影响力?辽宋夏金元时期在中国的历史中处于怎样的地位?

教学设计意图:这一导入以教师自问自答的方式呈现辽宋夏金元时期文化的影响力。本课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借助这一问题既对本单元进行小结,又能快速导入本课主题。专家言论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可以使学生从上课之初就对这一时期的文化产生向往,也能潜移默化地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习任务一】

盛唐出了那么多才华横溢的文人,为什么不出思想家,而理学偏偏诞生于宋朝?理学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有哪些?

情境呈现:阅读与理学产生背景相关的史料。

材料1

赵匡胤结束了过去开创了未来。这个依靠政变夺取政权的军阀为了江山永固,崇尚文治抑制武功,立下祖宗家法要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士大夫没有政治资本和军事力量,就只能依靠思想;而能够平治天下的,则只有儒学。(易中天《风流南宋》)

材料2

书院是独立于官学系统以外的私学系统,不必向官方的价值系统降贵纡尊。这里没有太多的利禄诱惑,只要有志于学问,都可以就学;倘若感到外面的世界太精彩,也可以悉听尊便。这就为思想学问的自由探讨留下了一片净土。这里曾是理学家的摇篮,理学兴起以后,又往往成为理学重镇。(虞云国《细说宋朝》)

问题设计: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宋代产生一大批理学家的原因。

设计意图:材料一中“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可以联系本单元第一课中“宋代提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这一知识点;材料二“书院”可以联系本课教材中“白鹿洞书院”的插图。设计此问的目的是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入手,通过应用已学知识以习得和巩固新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史料解读能力,在此基础上并能够理解:文人地位的提高和书院的出现为儒学复兴提供了重要的人才保障。

情境呈现:阅读理学代表人物的相关观点。

材料3

朱熹曾说,他之所以要讲述关于三纲五常的“形而上之道”,是为了将这些道理实践于“形而下之器”,实践于百姓的人伦日用。他的《家礼》……“明君臣、父子、夫妇之伦,序亲疏贵贱之仪”,对日常生活中体现三纲五常的礼仪作了相当全面、细致的规定,并且为“明世系”“建祠堂”“祭祖先”等旨在巩固伦理纲常的宗族活动制定了行为规范。他的《小学》……专从儿童教育方面宣扬儒家伦理纲常,讲述“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余秉颐《儒家伦理观的思辨化与世俗化》)

问题设计:以朱熹的理学思想为例,他的思想如何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体现出来?

设计意图:采用案例教学,以浅显易懂的材料让学生能够理解理学的主要观点,同时培养学生提炼材料信息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到理学并不都是高高在上的学术思想,而是关注社会现实的。大道至简——理学深邃的思想通过人伦日用体现出来,让学生明白树立良好的道德素养必须从日常生活言行做起。

【学习任务二】

宋元时期的文学体裁主要有哪些?促使这些文学体裁兴盛起来的社会条件有哪些?这一时期书画作品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情境呈现:阅读宋元时期的文学体裁及其产生背景的史料。

材料4

宋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处在从“雅文学”到“俗文学”演变的承前启后的阶段。“雅”,主要指流传于社会中上层的士大夫文学,包括诗、词、散文;“俗”,主要指流传于民间下层的小说、戏曲。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集中体现为宋词,它是中国汉语言文学的一朵奇葩。宋代的诗、词、散文,长期受到后世作家的追怀和仰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兴起,宋代的俗文学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依托城市娱乐中心而起的说话和戏曲艺术空前繁荣,话本小说流传甚广,开启了元明清俗文学发展的先河。(改编自卜宪群《中国通史:隋唐五代两宋》)

问题设计:根据材料,指出宋代的主要文学体裁。这些文学体裁得以兴盛的社会条件有哪些?

设计意图:除了学生熟悉的诗、词、散文之外,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俗文学的代表——话本。这则材料可以培养学生从材料中获取关键信息的能力,并能够结合问题进行分析运用。由于宋代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因此促进了市民阶层的壮大。而市民阶层的文化心理需求,则直接促进了宋词、话本的繁荣。正所谓,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决定这个时期的思想文化。通过这则材料的运用,教师也可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唯物史观的相关观点。

情境呈现:讲述元曲的特点,让学生欣赏元杂剧演出的壁画。

教师活动:提供《文物宋元史》中关于这幅壁画的文字介绍。

材料5

朝代:元朝

地点:山西洪洞广胜寺水神庙明应王殿南壁东侧

尺寸:纵390厘米,横312厘米

这是演出杂剧时的情景。“大行”即“太行”,指太行山一带。“散乐”是当时对杂剧演员的一种称呼。“忠都秀”是这个杂剧演出团体主要演员的艺名,当时女演员的艺名最后一字通常是“秀”字。“作场”就是表演。画面中央戴幞头、穿长袍、持笏板的角色就是忠都秀。

--中国国家博物馆编《文物宋元史》P297

问题设计:根据图片和文字介绍,你可以得到关于元杂剧的哪些信息?并请你判断这幅壁画的史料价值。

学生活动:独立思考,相互交流。

设计意图:适当补充图片背景,以便学生能够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片资料。通过互相交流,加深学生对元杂剧演出特点的把握,同时使学生能够说出实物资料的研究价值,增强史料实证的意识。

情境呈现:欣赏南宋画家马远的画作,阅读相关文字材料。

材料6

真正称得上南宋山水画大家的还是马远与夏圭。马远偏好“一角”之景,人称“马一角”,远景简略清淡,近景凝重工整;而夏圭常取“半边”之景,人称“夏半边”,有近

景突出、空间清旷的视觉效果。不过,后人从他俩“一角”、“半边”的构图中,读出了南宋偏安局面对绘画的潜在影响。(虞云国《细说宋朝》)

问题设计:根据图片和文字介绍,说说你对马远画作的感受,从中概括宋元时期绘画的主要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赏析活动,使学生能够体会中国画“意境”之美。中国山水画中的空白可使欣赏者的审美意识得到更好的发挥和满足,可以尽可能调动欣赏者的经验和感受、知识和体验,乃至整个心灵的投入,使观者与作者的心灵实现跨越时空的衔接。

【学习任务三】

宋元时期在哪些方面取得了突出的科技成就?这一时期的科技进步有何具体表现?

情境呈现:阅读相关文字材料,展现火药武器的发展过程。

材料7

火药发明以前,火攻已经广泛运用于军事。火药发明之后,利用抛石机抛掷火药包以代替石头和油脂火球,可以明显增强杀伤力和破坏力。据宋人路振的《九国志》记载:唐哀帝天衿元年(904年),杨行密的军队围攻豫章(今江西南昌),部将郑璠命所部“发机飞火”,就是将火药捆在箭簇上点燃后射入城中,烧毁了该城的龙沙门。这可能是火药应用于战争的最早记载。(卜宪群《中国通史:隋唐五代两宋》)

材料8

靖康元年(1126年),在开封保卫战中,宋军已使用霹雳炮打退金军的进攻,这是火药拌和瓷片装入干竹节内襄以纸壳而成的一种火器。金朝在这一基础上制成震天雷,宋人称之为铁火炮,《金史》有具体描述:“铁罐盛药,以火点之,炮起大发,其声如雷,闻百里外,所爇围半里之上,火点着甲铁皆透”,威力强大可以想见。该种铁火炮因蒙古西征传到中亚与西南亚,回回炮应即由此改进而成的,再由蒙古军队用于攻宋的战争。(虞云国《细说宋朝》)

问题设计:根据两则材料,概括唐宋之际火药武器的进步历程。

设计意图:选用的历史材料细节比较丰富,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问题设计注重考查学生对材料的提炼概括,最终要使能够概括出火药武器由燃烧型逐步发展为爆炸型的进步历程。

情境呈现:通过教师讲述和呈现西夏文佛经,了解印刷术的进展。

教师活动:教师讲述右图所示佛经全卷的出土情况:1991年,考古工作者在宁夏贺兰拜寺沟方塔废墟中清理发现九册西夏文佛经,年代约为1075年。考古专家牛达生在研究中发现,《吉祥遍至□和本续》与同时代的雕版印本有许多不同之处,如正文和题款文字风格一致但大小不一,笔锋不尽相同;墨色浓淡不匀,有的黑白斑驳,有的半深半浅;倒字更是多次出现,具有活字印刷的特征……所有这些特征,都说明一个问题:它不仅是活字印本,而且是木活字印本。这个结论引起了很大轰动。

后来,国家文物局召开专家论证会,鉴定该书是木活字本。它是现存世界最早的木活字版印本,将木活字的发明和使用时间从元代提早到宋代。

问题设计:仔细观察“西夏文佛经《吉祥遍至□和本续》(局部)”图,你能否找出它是活字印刷品的明显证据?

学生活动:可以发现图中右侧第二列“四”字倒印,可证明该佛经采用的是活字印刷技术。

设计意图:首先,通过查找活字印刷术证据的活动,引发学生对活字印刷技术的兴趣,能够初步鉴别它与雕版印刷技术的不同之处;其次,通过活动使学生充分认识实物资料的价值,并能利用实物资料的长处进行历史探究;最后,通过活动也让学生对西夏文字有了感性认识,并为下一主题的学习做好过渡。

【学习任务四】

辽夏金元统治者创制了哪些文字?这些文字的创制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

情境呈现:阅读教材插图和补充的材料,了解少数民族文字。

材料9

这些领袖人物都曾致力于本民族文字的创制工作。契丹大小字、女真文、畏兀体蒙文、八思巴文的创制,都是在这些领袖人物的直接授意与关怀下得以问世,它加快了各族文化的发展。各民族文化的发展都得到了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辽夏金蒙元诸宫廷里都有汉族政治家或汉化较高的政治家通力协作。……

元朝奠定了当今中国的疆域规模。……八思巴作为忽必烈的代理人把元中央的各项制度推行于西藏。从此蒙藏汉文化得到交流,八思巴为忽必烈创造八思巴新蒙文充分体现了蒙

藏文化的融合和发展。

——赵向东 吴付来《中华文化五千年:辽宋夏金元卷•前言》

问题设计:在材料中“这些领袖人物”的倡导下,出现了哪些少数民族文字?简述这些文字创制的历史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材料,提高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并能从中提炼出文字创制的历史意义:促进了本民族文化建设,体现了民族整合和发展,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类型。通过这一环节的活动,升华本课主题: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契丹、党项羌、女真在与汉族接触中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创造了绚丽多姿的辽宋夏金元文化,这是祖国历史上的宝贵遗产。

八、教学评价

(一)学业质量水平分层评价

第一层次,能够列举辽宋夏金元时期文化繁盛的表现,理解这一时期的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第二层次,能够自己制作历史表格,列出辽宋夏金元时期文化繁盛的具体表现,能够理解这些文化现象的出现和所处时代的关系。

第三层次,能够将辽宋夏金元时期文化的繁盛局面放在这一时期政治、军事、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背景下加以认识,注意到不同版块内容之间的关系,如印刷术的进步促进了理

学传播,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宋元文学通俗化的影响等。

第四层次,能够将辽宋夏金元时期文化的繁盛局面放在中古时期的世界大背景下进行观照,通过揭示这一时期文化对世界文明的推动作用,进行中外历史的有机联系,使学生能够有理有据地得出这一时期中国的文化成就在世界上仍处于领先地位的重要结论。

(二)学业水平课时训练

I选择题部分

1.北宋中期起,一批学者希望充分发挥儒学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下列属于该运动主张的是

A.制天命而用之 B.克己复礼为仁

C.弱者道之用 D.存天理,去人欲

1.【解析】D。学业质量考查层次:一级。从“北宋中期”“强化社会伦理道德”这些时代特征中可知“儒学复兴运动”是指理学。理学主张通过道德修养克服过度的欲望,最终实现对天理的充分体验,即“存天理,去人欲”,D项正确。A项为荀子的观点,B项是孔子的观点,C项为老子的观点。

2.成书于元朝的《宋史》中提到“两汉而下,儒者之论大道,察焉而弗精,语焉而弗详,异端邪说起而乘之,几至大坏”。经过宋朝“道”学学者的努力,儒家的“道”方才“焕然而大明,秩然而各得其所”。由此可见,宋代儒学

A.阐释经书字句导致日益僵化 B.社会影响不及佛道两家

C.在道家学者努力下得以发展 D.因受冲击而出现新发展

2.【解析】D。学业质量考查层次:二级。考查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宋史》中的引文主要表达了儒学受到了其他思想的冲击,经过宋代道学家的努力,儒学焕发新的生机,D项正确。其他三项均不合题意。

3.右图为宋徽宗赵佶作花鸟画《芙蓉锦鸡图》,图中题有“秋劲拒霜盛,峨冠锦羽鸡;已知全五德,安逸胜凫鹥”,借锦鸡赞美了“文、武、勇、仁、信”五德,并将自己比作“五德”俱全的锦鸡,这表明其受到宋代某一思想学派的影响。下列属于该思想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①程颐 ②柳永 ③沈括 ④朱熹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3.【解析】C。学业质量考查层次:一级。题干补充了图片中“锦鸡”的寓意,从“五德”的内容可知宋徽宗是受到理学的影响。柳永是北宋词人,沈括是科学家,均可排除,C项正确。

4. 宋徽宗崇宁中创立大晟府,制作新乐,名曰《大晟乐》。又以周邦彦为提举,会集词人乐师,增制慢、引、近等新调,按调填词,世称《大晟词》。下列关于宋词的说法错误的是

A.宋词的开创者是宋徽宗 B.词是市民文化发展的结果

C.其产生与音乐密切相关 D.反映了文学世俗化的趋势

4.【解析】A。学业质量考查层次:一级。从材料中可知宋徽宗组织编写了《大晟词》,但无法得出他是宋词开创者的结论。A项符合题意。词的发展和宋代市民文化的发展有关,也体现了文学世俗化的趋势。

5.生活在两宋之交,其词具有“风格委婉,感情真挚,善用口语,清新自然”特点的是

A.苏轼 B.关汉卿 C.辛弃疾 D.李清照

5.【解析】D。材料中的“风格委婉”概括的是宋词中婉约派的特点。“婉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柳永和李清照,D项符合题意。

6.《书史会要》曾指出:“徽宗行草正书,笔势劲逸,初学薛稷,变其法度,自号‘瘦金书’,意度无成,非可陈迹求也。”这反映了宋徽宗的书法

A.笔法精妙,潇洒飘逸 B.追求个性,不拘法度

C.结构严谨,法度森严 D.秀滋温润,清淡疏朗

6.【解析】B。学业质量考查层次:二级。此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获取能力。从“变其法度”“非可陈迹求也”等信息可知宋徽宗书法自有其风格,追求个性,B项最符合题

意。其他三项也是书法的特点,但与材料的联系不强。

7.朱彧地理学家在宋徽宗宣和年间(1119—1125年)写了一部《萍洲可谈》,其中记载“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或以十丈绳钩,取海底泥嗅之,便知所至。” 该记载表明,指南针在北宋时已经用于

A.内河航运 B.天文观测

C.迷信活动 D.航海活动

7.【解析】D。学业质量考查层次:一级。从“舟师”“海底”等信息可知指南技术在北宋时已经用于航海,而非内河航运。D项正确。

8. 当代历学家邓小南认为“就宋代文化的影响而言,其空间辐射面远远超越其统治区域,其长久效应也远远超越十一至十三世纪这三百年。”关于宋代文化的影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宋代的词对骈文产生了直接影响 B.宋代的话本对明清小说产生影响

C.宋代科技促进了人类的文明进步 D.宋代理学从南宋后期起受到尊崇

8.【解析】A。学业质量考查层次:二级。此题比较全面地考查了宋代文化的影响。“骈文”起源于汉魏,盛行于南北朝,它的出现和宋词无关,符合本题要求。宋代话本是早期的白话小说,对明清小说产生了影响;宋代科技对世界文明进步影响深远;理学从南宋后期起受到官方尊崇。以上三项表述正确,不合题意。

9. 在郭守敬的建议下,元世祖派了14位天文学家,在国内27个地点(最南至西沙群岛,最北至北极圈内)进行天文观测。其观测结果为编制《授时历》提供了科学的数据。这说明

A.国家的扶持促进了古代科技的发展 B.劳动人民是推动科技发展的动力

C.中国古代政府历来重视天文学发展 D.科技的发展强化了君主专制统治

9.【解析】A。学业质量考查层次:一级。材料中反映了元世祖采取措施支持郭守敬的科学观测。A项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劳动人民的信息,可排除B项;C项“古代政府历来”夸大了材料的影响,可排除;D项在材料中无法得出,也可排除。

10.辽夏金元各少数民族均十分重视本民族文字的创制,忽必烈曾认为:“朕惟字以书言,言以纪事,此古今之通制……考诸辽金及遐方诸国,例各有字。今文治寝兴,而字书有阙,于一代制度,实为未备。”故其命人创蒙古新字,译写一切文字。该文字是指

A.畏兀儿文字 B.契丹小字 C.八思巴字 D.女真文字

10.【解析】C。学业质量考查层次:一级。从“忽必烈”可知该文字是八思巴字。畏兀儿文字是成吉思汗统治时期创立的,A项可排除。B、D与元朝无关。

II非选择题部分

11.两宋时期是我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

——陈寅恪《宋史职官志考证序》

材料二 这个依靠政变夺取政权的军阀为了江山永固,崇尚文治抑制武功,立下祖宗家法要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士大夫没有政治资本和军事力量,就只能依靠思想,而能够平治天下的,则只有儒学。

——易中天《风流南宋》

材料三 宋辽夏金元时代是中国历史上各民族共同创造历史的典型时期,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冲突与融合的重要时期。

——叶坦、蒋松岩著《宋辽夏金元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对宋代文化地位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试举例说明其认识的合理性。(4分)

(2)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思想文化繁荣的原因。(6分)

11.【解析】学业质量考查层次:一级、二级。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历史解释的能力。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综合材料信息的能力和分析历史现象产生的原因的能力。

11.【参考答案】

(1)认识:宋代是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巅峰。(2分)

举例:理学的出现实现了思想高度繁荣;宋词、书法、绘画方面的具有诸多成就;指南针、印刷术、火药的发展及科技专著的形成,科技发达。(任举两例得2分)

(2)原因: 宋代统治者们推行崇文抑武的政策,重视文化发展;

士大夫们高度责任意识促进了思想繁荣;

民族融合促进了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经济发展为文化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每点2分,写到3点即可)

九、教学反思

1.本课涉及的领域众多,且为并列关系,一块一块内容讲述下来过于单调,而且也缺乏知识之间的关联。

2.本课在教学设计时,本想用历史人物来串联本课,在故事的讲述中丰富历史细节,增强历史趣味性。但是本课所及的知识内容跨度长达三个世纪,要找到合适的历史人物并不容易。

3.本课所要突破的核心素养主要为史料实证,但是如何按照课标要求,循序渐进地养成这一素养,还有待于后续在教学中不断跟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