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谈对优等生的教育

2023-01-05 来源:步旅网


浅谈对优等生的教育

潜江市渔洋镇小学 黄细辉

摘要:优等生由于优点十分明显,往往给人十分鲜明的印象,这样就产生以点带面、以偏概全的反映,认为优等生什么都好,而对他们的缺点和不足不易发现。也正是因为“好学生”身上的“好”,使“好学生”的思想教育成为被人遗忘的角落。

关键词:优等生 心理缺陷 长善救失 循循善诱 人生观教育

一、优等生教育的意义

什么是优等生?按素质教育的标准来看,所谓的优等生应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即学生知识方面多样化、道德品质宽容化、能力要求特长化、学习自主化、心理正常化等。本文所指的优等生是指在应试教育下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近年来,在各类新闻报道中,常常可以看到一些让人“意想不到”的事件:浙江某小学三年级学生徐某,是大家眼中的优秀学生。从跨进小学校门那天起,他的成绩一直保持全班第一,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但是,在一次期中考试中仅仅因为数学考了90分,名次降为班上的第五名,自杀身亡。据了解,他的语文成绩是98分,仍是班上最高的。这让我们不禁思考:“好学生”究竟怎么了?这些老师和父母眼中的“好学生”、“好孩子”,竟然成了问题儿童?其实,仔细分析一下,这种现象不是偶然的。优等生身上的缺点不容易被发现,因为他们的学习成绩太突出。优等生由于优点十分明显,往往给人十分鲜明的印象,这样就产生以点带面、以偏概全的反映,认为优等生什么都好,而对他们的缺点和不足不易发现。也正是因为“好学生”身上的“好”,使“好学生”的思想教育成为被人遗忘的角落。发生在优等生身上的一系列不良事件提醒我们对优等生的教育不容忽视。经常听到一些教师抱怨:优

等生的思想工作难做,反之就会产生负面效应。的确如此,优等生养尊处优,易形成虚荣、自傲、嫉妒等心理,使教师的思想工作难度倍增。花费心血最多的莫过于对优等生的指导和对后进生的帮助,然而收获却不尽相同。优等生步步升高,离开学校以后,不少人看见老师“敬”而避之,甚或形同路人;后进生虽没有优等生那样“飞黄腾达”,但他们见了老师却热情主动,礼貌有加。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反思。

造成优等生不良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应试教育的消极作用;学校教育的偏差;家庭教育的失误;但更多的还在于学生自身心理品德不够健全。因此,教师应加强学生健康心理发展的研究,针对优等生的特点及可能出现的种种不良表现,不失时机地采用科学而有效的教育方法,使他们成为真正品学兼优的栋梁之才。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来说,不要因为他们成绩好而放松对他们的其他要求,甚至姑息他们的缺点。事实证明,忽视优等生的教育,比忽视后进生的教育危害更大。

二、优等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由此造成的心理缺陷

(一)在对优等生的教育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以下问题:

1、过分偏爱。班主任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偏爱优等生。对他们看着顺眼,打心眼里喜欢他们。为此,在教育过程中存在着“四多四少”的现象,即表扬多,批评少;看优点多,发现缺点少;迁就、姑息多,严格要求少;使用多,教育少。

2、过分考虑优等生的“自尊心”和“承受力”。班主任往往考虑他们“优等生”、“小干部”的地位,而对他们的缺点和错误采取原谅的态度,发现问题也只是轻描淡写地说几句,不想批评,不忍训斥,一般是采用“小问题放过,大问题带过”、“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办法,对优等生的缺点、错误一再容忍。

3、对优等生一百个放心。班主任对优等生谈着放心、看着高兴,往往认为一好百好,只重视他们校内的表现,忽视他们在校外,在家庭中的表现。有的优等生校内校外言行判若两人,班主任却一无所知,很多情况下被他们在学校的表现所迷惑,甚至学生犯了错误时还半信半疑。

(二)由于班主任各方面的偏爱,造成了优等生心理上存在一些缺陷:

1、负重心理。优秀生因其学习处于“拔尖”的位置,有“发展前途”,所以老师、父母都对他们寄予很高的期望,他们感受到了这种期望,并觉得无论如何不能辜负这种期望。过高的期望会产生心理负重,造成心理疲劳。偶尔一次考试失误,就会使他们惶惑不安、自信消失、情绪低落,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甚至有“一切都完了”、“父母和老师不会再喜欢我了”的绝望心态。

2、心理失落。家长的赞许,老师的表扬和同学们的羡慕使他们常处于鲜花与掌声的包围之中,他们从中获得了满足、自豪的情感体验,逐步形成了优等生的角色优越感。但中小学生正处于发展变化比较迅速的时期,谁先谁后常处于变化之中。这本是很正常的现象,随着优越地位的丧失,优秀生很容易产生自我失落感,出现心理不平衡,甚至演出悲剧。

3、焦虑心理。在学生群体中,优秀生往往处于核心位置,正是这种特殊地位使得他们时刻处在过度的焦虑状态中。由于过度焦虑,优秀生的神经系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容易导致认识水平的失常,认知反应能力下降。严重的甚至出现头晕、失眠、神经衰弱等症状。

4、恐惧挫折。对于优秀生来说,大多数人过于要强,希望什么都超过别人。这种积极的进取精神和竞争意识对于个体的发展的确很重要。但由于这种要求常常不切实际,从而时时出现不安和恐惧。

5、滋长了优越感。优等生是班里的佼佼者,他们听到的是教师无数的赞扬,看到的是老师灿烂的笑脸,期末拿到的是金灿灿的奖状。他们从小当干部,常在同学中发号施令,在集体活动中处于核心地位。这一切容易使他们过高地估价自己,自觉不自觉地产生比别人强的“优越感”。久而久之,他们滋长了只爱听赞扬的话,虚荣心强,爱面子,听不进别人的意见,经不起批评;他们有的自作聪明,骄傲自大,瞧不起学习比自己差的同学,又嫉妒比自己强的同学,渐渐地便容易脱离群众,变得越来越孤立。

6、自高自大,骄气十足。优等生自尊好强,充满自信,这个特点如不加积极引导,也容易形成骄傲自大、目中无人、粗暴武断等缺点。有的学生甚至目空一切,不把师长放在眼里,听不得不同的意见,不愿帮助同学,唯恐别人超过自己,甚至压低别人抬高自己。

7、互相疏远,彼此排斥。在班集体中经常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成绩好的学生之间从来没有发生过口角而相互之间却不理不睬。究其原因,就在于相互之间的学习竞争。在竞争中,竞争失利者面对自己的失败和别人的成功,怨气满怀,认为自己的不成功是来自对方的存在,“即生瑜何生亮”,于是冷淡对方,疏远对方。且不说彼此间不借给对方学习资料,怕“肥水流入外人田”,更有甚者,在班级中拉拢一帮人;来孤立自己的竞争对手,当看到对手的失败时,自己则幸灾乐祸。严重的还会采取报复性的手段来侵害自己所妒恨的对象,通过造谣中伤、无理取闹等形式来达到破坏性的目的。

8、“官”气十足,为所欲为。用一位小干部的话来说:“我太在乎当班干部的那种感觉了”。这种感觉从何而来?原来当上了班干部,就有了老师授予的许多特权,就有了同学的前呼后拥。如:查别人作业的小组长,自己的作业却可以偷工减料;打别人“小报告”的班长,自己却可以凌驾于别人之上不受监督,更有甚者,竟利用职务之便搞起了腐败行为。

三、优等生教育的方法与措施

(一)创造条件,催化发展

优等生虚荣心强,桀骜不驯,听不得忠告和批评,最好的办法是让他们自己意识到自己的缺点,自觉自愿的弃旧图新。教师可创造一定的条件和机会,催化其缺点按既定的范围、方向和分寸发展下去,以至发展到极限,再让学生回顾头来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从而幡然醒悟,痛改前非。有一学生,自认为自己身手敏捷,动手能力高人一筹,上某些课时就很懒散。于是,我有意让他参加校际有关比赛,让他去好好地表现一番。结果,并没有获得好成绩,使该生发觉自己不过是在班门弄斧,从此就有了一定的改变。

(二)对优等生要一分为二,做到长善救失

优等生的积极因素,在他们身上固然占主导地位,但他们并不是十全十美的人,总是或多或少的隐藏着一些不易被人发现的消极因素。因此我们要事实就是的对待他们的优缺点。对于他们的优点(学习成绩好)要充分的肯定,发扬他们的长处,创造条件让他们更好的在班集体中发挥骨干作用,在同学中各方面起带头作用,引导他们向更高的目标奋斗。另外,要善于发现优等生的消极因素,对他们的缺点,哪怕是微小的缺点,也要设法帮助他们改正。因此,要对优等生一分为二,要引导他们多了解自己的不足,虚心地学习其他同学的长处,做到“以人之长,补己之短”,“严于律己,宽于责人”,培养他们善于正确评价自己的习惯,能自觉地进行自我分析,自我批评,自我矫正,以求不断提高自我。

(三) 找准机会,循循善诱

挨批评总是不好受的,尤其是优等生,他们心高气傲,争强好胜。如批评不当,即使批评的有理,也可能达不到预期效果,甚至适得其反。我认为批评的最佳时机是在优等生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给自己带来的不良后患之时。因为只有这个时候,他(她)才会产生强

烈的改正缺点的欲望。教师在这个时候对之进行循循善诱的教诲,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曾有一学生,在班内担任一定的职务,曾一度认为自己天资聪颖,成绩优良,是班上的佼佼者,故有时上课随便讲话,在学习上放松自己,临近考试了也不见其有什么积极举动。我没急着找他谈话,因为我估计该生考试成绩必然会有所下降,到时再找他正是机会。不出我所料,这次考试成绩比以往下降许多。在活生生的事实面前,他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我以情动之,以理晓之,达到了教育目的。

(四)“和风细雨”,以理服人

对优等生的教育,尤其要采取“和风细雨”的方法,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因为别林斯基说过:“充满爱的语言,使无可反驳的劝说好似熊熊烈火发出的光和热,而听到这种语言的,会让人心情舒畅。”在教育学生时,我常注意态度和蔼,言语亲切,与学生处于平等的关系,不使用激烈的措辞,不采取粗暴压制的方法,与学生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心服口服。

(五)迂回包抄,善于举例

著名教育家卢梭曾经说过:“千万不要干巴巴地同年轻人讲什么理论,如果想使他懂得你所说的道理,你就要用一种东西去标志它。”对优等生进行批评教育,尤其要注意方法的可接受性,讲究教育的艺术。我常给学生讲一些历史人物的故事,使优生更深刻地体会到“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平时,学生犯了错误,我常注意不在众目之下对之批评,而是把学生叫到安静的地方和优等生进行面对面的,推心置腹的交谈,批评时注意先抑后扬,迂回包抄,使学生在较好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教育,取得较好的效果。

曾经遇到这样一个学生,她叫陈晓敏,各方面表现都不错,很得老师和其他同学的信

任。可是在一次默写中,我发现她竟然在作弊。当时我很气恼,觉得她有负老师对她的信赖,恨不得马上批评她一顿,可是我还是忍住了。我装作不经意间碰了她一下桌子,她马上像意识到什么似的,赶紧收起了书本。课后,我借让她去办公室拿东西为由,与她好好聊了聊。我跟她讲了华盛顿小时候砍倒父亲心爱的樱桃树,并勇敢地承认自己过错的故事。谈话中,她主动向我坦诚了由于没有好好地复习,又担心挨骂,而错误地选择了作弊的事情,并保证今后绝对不会发生类似的事情。我们拉了拉勾,在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了这次谈话。在此后的表现中,陈晓敏同学始终没有让我失望。

(六) 加强对优等生的理想、人生观教育

不管优等生能否升大学,但若干年后,他们将是各条战线的主力军,他们的思想品质表现和学习、工作质量如何,将直接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前途命运。部分优等生缺乏远大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观,缺乏为振兴中华而献身的精神,学习目的不够明确,过多考虑个人得失。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加强对优等生的思想和人生观教育的重要性,从振兴中华民族的高度来抓好对他们的培养工作。

优等生的教育对策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专家孙云晓在他的新作《教育的秘诀是真爱》一书中指出:“好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往往掩盖了其人格方面的缺陷和问题,并有可能变成一枚可怕的“定时炸弹”。曾经在电视里看到过这样一句话:学习不好是次品,身体不好是废品,思想不好就会是危险品。虽然我们无法培养出一个“完美无缺的人”,但是一定要努力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培养出一个“全人”,一个身心健全的人,让“优等生”真正成为社会的栋梁。

参考文献:

1、《教育的秘诀是真爱》,孙云晓,华语教学出版社,2007年版;

2、《优等生特点教育及对策》,李迎春,《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校长)》 2008年06期 ;

3、《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4、《到中小学去研究教育——“教育行动研究”的尝试(修订版)》,陈桂生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