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活断层工程地质

2024-02-09 来源:步旅网


活断层工程地质

第一节 概述

活断层和地震是两种密切相关的工程动力地质作用,在工程地质学领域内将活地层和地质活动所产生的工程地质影响。称为‘区域地壳稳定性问题’

大于90%地震与断层活动有关

据活断层的活动方式和特点分为

(1)蠕滑断层

(2)粘滑断层,产生地震(地震断层)

第二节 活断层

一 概念及意义

实际上有争议

美国原子能委员会从历史性和现实性观点出发,将新断层分为

1. 狭义的,称为“活动断层”,其概念是,全新世(1X104a)以来活动的断层,并且未来仍有可能活动,其活动可以找到地质的、历史考古的、地震活动的、地球物理的以及大地测量的诸种证据,它对现代工程实践和地震预报等有着最直接和密切的关系。

2. 广义的,称为“能动断层”,其含义是:①在过去3.5X104a 内至少有过一次活动证据.或在过去50X104a内有反复活动的证据;②与之有联系的断层;③沿该断裂带仪器记录到微震活动。美国的这个概念后来被不少国家参考使用。

我国规定潜在活断层的时间上限,铁路线为 1X104a.高坝和核电站为 5X 104a。

二 活动断层对工程建筑影响表现

活断层对工程建筑物的影响表现为两个方面。

1.是活断层的地面错断直接损害跨越该

断层修建的建筑物;有些活断层错动时附近伴生的地面变形,也会影响到邻近建筑物。

2.是伴有地震发生的活断层,强烈的地面振动对较大范围内建筑物的损害。例如,位于美国西海岸南部的圣安德烈斯大断层是世界上最活跃的活断层之一,其中从霍利斯特至帕克菲尔德约200km 长的区段内,激光测距获得的断层蠕动速率是l—4cm/a,因而跨越该断层的公路、围墙等建筑物,几年内就能发现较大的错位。我国宁夏石咀山市红果子沟.明代中、晚期修建的一段东西向长城,有两处被断层错断,均呈右旋扭动,同时存在水平和垂直错动,其中水平错距1.45m,垂直错距 0.9m.由此估算其错动速率水平和垂直方向各为 3.63及 2.25mm/a。

鉴于活断层对工程建筑物的影响,因而对之研究有重要的实际意义。但是,对这一问题的确切评价难度较大,尤其在定量评价方面尚存在不少问题。因而在选择建筑物场址时应尽可能避开活断层,或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一些比较合理的措施。以预防其可能造成的损

害。

三 活地层的基本证据

(一)活断层是深大断裂复活运动的产物

国内外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活断层往往是地质历史时期产生的深大断裂,在挽近期及现代地壳构造应力条件下重新活动而产生的。深大断裂指的是切穿岩石圈、地壳或基底的断裂.其延伸长度达数十、数百、甚至数千公里,切割深度数公里至百余公里。复活运动的标志是地震活动和地热流异常等.尤其是那些走滑型活断层最易伴生强震.形成地震带。例如,我国川西的安宁河地震带和则木河地震带。

(二)活断层的继承性和反复性

研究资料表明,活断层往往是继承老的断裂活动的历史而继续发展的,而且现今发生地面断裂破坏的地段过去曾多次反复地发生过同样的断层运动。

活动标志:地震活动和地热流异常。

我国活断层的分布.总体来说是继承了老的断裂构造,尤其是中生代和第三纪以来断裂构造的格架。这些断裂处于由几个板块相互作用所控制的现代地应力场中而继续活动,并在一定程度上发育了新的活动部位。根据活断层的类型和活动方向,东部地区以NE和NNE走向的正断层和走滑一正断层为主,西部地区以NW和NWW走向的走滑和逆冲一走滑断层为主。而且西部地区的活动强度明显大于东部,一些巨大的活动断裂带控制了强震孕育和发生。

一些活动构造带的古地震震中总是沿活动性断裂有规律地分布,岩性和地貌错位反复发

生,累积叠加,其中尤以走滑断层最为明显。例如,新疆喀依尔特一二台活断裂在地质时期内长期活动,其右旋走滑运动幅度达26km;晚更新世早期形成的水系被错移的最大值2.5km。根据大量古地震现象、不同期次断层错动、不同层序沉积物的资料和14C年代测定等综合分析,初步可确定该活动断裂带上有3—5次古地震事件.各次地震位移累积叠加。说明该断裂在相当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内,在差不多同一构造应力条件下以同一机制沿着已经发生错动的断裂带继续活动。(Fig4-5,p104)

(三)活断层的活动方式

活断层的活动方式基本有两种

1. 以地震方式产生间歇性地突然滑动,称地震断层或粘滑型断层

2. 沿断层面两侧岩层连续缓慢地滑动.称蠕变断层或蠕滑型断层。

一般认为:粘滑型断层的围岩强度高,断裂带锁固能力强,能不断积累应变能。当应力达到围岩强度极限后产生突然滑动,迅速而强烈地释放应变能,造成大的地震。所以沿这种断层往往有周期性地震活动。蠕滑型断层主要发育在围岩强度低.断裂带内含有软弱充填物,或孔隙液压和地温的高异常带内.断裂锁固能力弱,不能积累较大的应变能,在受力过程中易于发生持续而缓慢的滑动。断层活动一般无地震发生,有时可伴有小震。

近来年,一些研究者注意到了粘滑断层在大震前后一段时间内在震源和震源外围的蠕

滑问题。例如,1976年唐山地震震中区地形变资料反演求得,在1969—1975年间曾发生了走滑错距为104cm的无震蠕滑,走向和倾向滑动的平均速率分别达18.6cm/a和1.4cm/a。此外.有的地震刚发生时,地表上见不到断层位移,经过数日或一年后,地表才出现这次地震产生的位移。这种断层后效蠕动位移现象,说明了地震时基岩中发生的断层位移,在其上覆盖层中是以塑性流动的形式而滞后到达地表面的。

三.活动断层参数的定量研究

活断层在时空域内运动的参数有:活断层的产状、长度、断距、错动速率、错动周期和活动年龄等。这些参数是在活断层区进行地震预报和设防的重要资料,对它们的了解和分析有助于把握活动断裂的活动规律性,也是评价建设场地区域地壳稳定性的重要依据。

(一)活断层的产状

活断层的产状,包括断层面的走向、倾向和倾角,可通过遥感影像判读、宏观地质调查、震源机制断层面解,以及对等震线几何特征、地表地震断层和裂缝带、大地测量资料的分析等多种途径获取。

(二)活断层的长度和断距

研究者习惯上将地震时地表断裂带长度和断层最大位移值来分别表征活断层的长度和断距。一般地说.地震的震级愈大,震源深度愈浅测地表断裂愈长,断层位移量也愈大。实测资料表明,一般大于7.5级的浅源地震均伴有地表错断,而小于5.5级者则少见。地震时地表错断的长度可从小于1公里至数百公里,地表错移量从几厘米至十来米。它们的变化均很大。

一般认为,地面上产生的最长地震断裂最能代表震源断层的长度。据此观点,我国地震工作者统计了我国及邻近地区地震的地表断裂资料.于1965年提出了如下关系式

M=3.3+2.llgL(7-1)

式中:M为地震震级;工为相应的最长地面断裂长度(以km计)。当某次地震已知其震级时,即可按上式估算震源断层的长度。

M.G、Bonilla和R.C.Buchanan根据全世界几十个地震地面错断资料,绘制了震级与主断层地表错断长度的关系图(图7一1)。据此关系图可估计一定震级的地震可能产生的地表断裂最大长度。两位学者还根据相同的资料绘制了震级与主断层地表最大位移关系图(图7-2)。显然,主断层的地表错断长度及最大位移与震级是呈线性正相关的。

(三)活断层的错动是速率和周期

活断层的错动速率.一般是通过重复精密地形测量和研究第四纪沉积物年代及其错位量而获得的。重复精密地形测量可以精确地测定活断层不同地段的现今错动速率。而第四纪沉积物年代及其错位量的研究则只能确定活断层在最新地质时期内的平均错动速率。

据统计,我国活断层的平均错动速率各地差异甚大。

西部:垂直平均错动率:0.5---1.6 mm/a

水平平均错动率:新疆 8.0-----18 mm/a

青藏高原周围 2------9 mm/a

青藏高原内部 3.5-----10 mm/a

东部:垂直平均错动率:华北高原 0.2 mm/a

银川地堑 2.3 mm/a

汾渭地堑 1.8 mm/a

华南 n%--------n+% mm/a

水平错动率: 华北高原 0.5-------2.3 mm/a

华南 0.4--------2.3 mm/a

台湾 6-------12 mm/a

鄂尔多斯周围 3--------5 mm/a

据错动速率大小,活断层可划分为三级

AA >10 mm/a

A 1------10 mm/a

B 0.1--------1 mm/a

C 0.01-------0.1 mm/a

D < 0.01 mm/a

地震断层两次突然错动之间的时间间隔.即是活断层的错动周期。

活断层发生大地震的重复周期往往长达数百年至数千年.有的已超出地震记录的时间。为此.要加强史前古地震的研究,利用古地震保存在近代沉积物中的地质证据及地貌记录,来判定断层错动的次数和年代。

地震断层的错动周期主要取决于断层周围地壳应变速率和断层面锁固段的强度。一般情况是:应变速率愈小.锁固段强度愈大则u错动周期愈长。这即是说,地震强度愈大的活断层.其错动周期愈长。因此.刚发生过大地震的地段应该是安全的。

(四)活断层的年龄判据

确定活断层最新一次活动的地质年代和绝对年龄,对工程建设至关重要。

活断层的年龄判据,要以第四纪地质学和地层学研究等为基础,来判定活断层的地质年代或年代范围。在此基础上.应用现代测试技术,取样测定绝对年龄。所以,年龄判据方法可分为错断地层年龄法(间接法)和断层物质绝对年龄法(直接法)两大类。

错断地层年龄法适用于错断断层带及其所在地质体上覆盖第四纪沉积物的条件下。如图7-3所示,(a)图的活断层发生于晚更新世晚期(Q23)与全新世(Q4;)之间,(b)图的活断层则发生于晚更新世早期(Q13)与全新世(Q4)之间。

断层物质绝对年龄测定法,是从断层带内采取样品,并用专门仪器测定样品中某些矿物、岩石、化石的物理、化学和显微结构的变化等.用以确定绝对年龄。目前,有效的方法有:14C六法、热发光法、铀系法、电子自旋共振法和石英表面显微结构法等。这些方法精度高,结果可靠.但取样有特殊要求。

若将上述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活断层年龄判据的可信度是很高的。

四、活断层的鉴别

活断层的鉴别是对其进行工程地质评价的基础。由于活断层是第四纪以来构造运动的反映,它便显示出新的构造活动形迹。所以,我们可以借助地质学、地貌学、地震地质学以及现代测试技术等方法和手段,定性和定量地鉴别它。

(一)地质、地貌和水文地质特征

1·地质特征

最新沉积物的地层错开,是活断层最可靠的地质特征。一般地说,只要见到第四纪中、晚期的沉积物被错断,无论是老断层的复活或新断层的出现,均可鉴别为活断层。鉴别时需注意与地表滑坡产生的地层错断相区别。

一般活断层的破碎带由松散的破碎物质所组成,而老断层的破碎带均有不同程度的胶结。所以松散、未胶结的断层破碎带,也可作为判别活断层的地质特征。

2·地貌特征

由于活断层的构造地貌格局清晰,所以许多方面可作为其鉴别特征。它们也是断层错动在地层中或地表面留下来的证据。保留在最新地层中的地层错开是断层活动的长期记录,是最可靠的证据。当然必须与地表滑坡产生的地层错动相区别。地表变形产生的证据为地貌证据,主要地貌证据有:

(1)断崖:如果在松散沉积中容易被侵蚀所破坏,在基岩中则多被侵蚀成三角面(triangklar facet)。活断层往往构成两种截然不同的地貌单元的分界线,并加强各地貌单元之间的差异性。典型的情况是:一侧为断陷区.堆积了很厚的第四纪沉积物;而另一侧为隆起区,高耸的山地,叠次出现的断层崖、三角面、断层陡坎等呈线性分布。两者界线截然分明。

(2)溪流错开:相邻溪流沿同一条线作方向相同的肘状转折。走滑型活断层可使穿过它的河流、沟谷方向发生明显变化;当一系列的河谷向一个方向同步移错时,即可作为鉴别活断层位置和性质的有力佐证。根据水系移错的距离和堆积物的绝对年龄,还可推算该活断层的平均错动速率。

(3)封闭洼陷或下陷池塘。应与岩溶塌陷形成的下陷池塘相区别。通常活动的走向错动或正断层往往有下陷池塘。

(4)冲积层中的活断层带经常构成地下水的障壁,这是活断层的特有现象。往往沿活断层出露一系列泉或断层两侧地下水位高程不同,致使地面的色调或植被不同,所以也就成为判定活断层的有力标志之一。

(5)滑坡分布线,由于活断层错动形成的陡崖常发育一系列滑坡。

(6)错开的阶地或错开的冲积扇。

(7)活断层经常造成同一地貌单位或地貌系统的分解和异常。如同一夷平面或阶地被活断层错断,造成高差和位错。

此外,在活断裂带上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动力地质现象常呈线性密集分布。

3.水文地质特征

活动断裂带的透水性和导水性较强,因此当地形、地貌条件合适时,沿断裂带泉水常呈线状分布,且植被发育。此外.许多活断层沿线常有温泉出露。它们均可作为活断层的判别标志。

但需注意的是.有些老断层沿线泉水也有线状分布的特征,判别时要慎重,应结合其他特征与之区别。

地质、地貌和水文地质特征地表迹象明显的活断层.在遥感图像中的信息极为丰富,即使是隐伏的活断层,也可提供一定的信息量。因此,利用遥感图像判释来鉴别活断层,是一种很有效的手段。尤其是研究大区域范围内的活断层,利用遥感图像判释更有明显的优越性。

(二)历史地震和历史地表错断资料

包括:历史上记录的地震的证据和说明,历史上记录的地表错断的证据和说明,以及断层错动的大地测量记录等三类标志。

我国历史悠久,典籍丰富,所以前两类标志是十分丰富的。历史上有关地震和地表错断的记录,也是鉴别活断层的证据。一般地说,老的历史记载,往往没有确切的震中位置,又无地表错断的描述,所以只能用以证实有活断层存在,而难以确切判定活断层的位置。而较新的历史记载,震中位置、地震强度以及断裂方向、长度与地表错距等,都较为具体、详细。因此,对历史记载要加以分析。

利用考古学的方法,可以判定某些断陷区的近期下降速率。这种方法主要的依据是古代文化遗迹被掩埋于地下的时间和深度。

例如.山西省山阴县城南公元1214年的金代文物被埋于地下1.5—1.8M处,由此可估算汾渭地堑北端的雁同盆地近700多年平均下降速率是2.2mm/ac

公元前十九世纪我国就有关于地震的记载,比较可靠的记录自公元前1177年始,所以有可靠记录的历史长达三千多年。因为老的历史记录没有震中的确切位置,往往无地表错断的记录,所以用以确切判定活断层位置是不可靠的,但用以判定活断层的有无和判定间歇性活动断层的时间间隔则是很有价值的。如果能与地层中保留的证据相互印证,可以对括断层活动规律及地震活动周期得出有价值的资料。

在某些较早的记录中,也可能有关于地表错断的某些记录,如记录有地面高程发生变化、开口裂缝、新泉形成等,但必须小心的排除其它作用如滑坡、震陷等造成这些现象的可能性,才能作为活断层的可信标志。我国西南地区鲜水河断裂、小江断裂等几条活断层有较多的地表错断记录,地表错断分布见图4-24。各次地表错断的长度见表4-6。鲜水河断层1973年地震时地表错断情况见图4-23。我国的考古工作也发现一些古代遗迹被埋在地面下相当深处,这种人类活动历史的记录可用以判定某些断陷盆地的下降速率。例如在山西霍县城西2.5公里的白龙村发现元代驿道及瓷片埋藏于现地面以下8.5米深处,

而霍县城东1:5公里的赵家庄阶地中埋藏的元代瓷碗,较白龙村现地面高出1.8米,两点之间元代文物错距达10米。1303年在距霍县不远处发生过一次8级地震 如果埋藏文物错开证据能与地质证据联合使用,判定此次大震造成的地表错断幅度,就可以进一步判定此次地震断裂以后两盘相对位移幅度。假定此次地震最大垂直位移为5米,则自1303年以来又产生了约5米的垂直位移,每年平均达7方毫米。据此判断两点之间的活断层应属A级活断层。

(三)使用仪器测定

利用密集的地震台网能确切地测定小震震中位置,并确走括断层的存在。但是.有些活动性较

强的蠕滑断层,并不发生地震。所以单纯依靠它来鉴别活断层,就不会获得满意的效果。采

用重复精密水准测量和三角测量所获得的地形变的证据,能判定无震蠕滑断层或地震断层的

活动性。它可求算活断层不同地段两盘相对活动的趋势和幅度。

大地测量所取得的地形变资料是断层活动的第三类历史证据,这种证据通常能表明断层活动是无震的错动(ascismic slippage)[亦即断层蠕动(fault creep)或是伴有地震的迅速错动。大地测量资料还可以表明应变的积累情况。例如我国京津地区的一些活断层活动测量资料如表4—7所示。表列资料表明,这些断层的活动速率一般属B级,在1976年唐山地震孕育过程中,这些断层的错动方式一般较以前的错动方式有所变化,最明显的

如大灰厂(跨八宝山断层)由以前的张顺扭转变为压反妞。1966年3月邢台地震也有类似情况,位于活动断层不同部位的观测点(449和455),震前自1920—1964一个持续下降、一个持续上升,升降漆率平均均为 4一6毫米/年。自1964年以后两点的运动方向产生突变,1966年3月发震。又如我国东川1966·2·5日的6.5级地震前,活断层小江断层两侧三角点水平位移量自1956—1965共达10厘米,平均每年达到1厘米强。

(四)地震标志

经地震台网仪器记录确定大地震震中沿一定断层线分布,则表明此断层曾经错动并发震,将来也会错动和发震。我国西南地区地震震中分布与活断层之间的明显关系如图4—25所示。近年来很多人主张以密集的地震台网确切测定小地震震中位置,以它们沿一定断层线分布作为判定活断层的一种地震标志。但这种活断层是否会产生大地震或地表错动,单凭这种标志还不能确定。美国沿加州圣安德烈斯断层所进行的微震监测(参阅图6—14)是这类研究的先驱。我国进行此项工作较迟,尚未取得足够资料。

地震标志与其它标志相比是记录时间最短的,例如美国自1932年以来才有仪器记录,我国的仪器记录主要是解放以后才逐步建立起来的。

使用地震的仪器记录来解释活断层的主要困难是,某些根据地质标志属于活断层者没有地震活动等

五、活断层区的建筑原则

在活断层区进行建筑时,必须在场址选择与建筑物型式和结构等方面慎重地加以研究,以保障建筑物的安全可靠。

1 规划选场

要对几个相互比较的场址进行断层相对活动性评价。

(1)有低级别的活断层的场地优于有高级别的,有活动时期老的断层的场地优于有活动时期新的,有全新世(11000年)内无活动的断层的场地优于有全新世内有活动的断层的场地等;

(2)尽可能避开主断层带。

(3)如为逆断层或正断层类型。尽可能避开有强烈地表变形和分支、次生断裂发育的断层上盘

(4)逆断层的上升盘、正断层下降盘打如有较大的正、逆断层,场地往往需要选在距主断面数公里之外。

有活断层的建筑场地需进行危险性分区评价,以便根据各区危险性大小和建筑物的重要程度合理配置建筑物。预计可能产生的地表变形及其规模,是进行危险性评价的基础。这类变形有地表错断、水平位移造成的地表扭曲和垂直变形造成的倾斜。根据以往产生的。变形,预测未来可能产生的地表变形的类型和规模,图4-16是危险性分区评价的一个例子(P114)。

2 建筑物类型选择

证明场地中有活断层穿过,或场地位于活动的逆、正断层上盘有可能产生分支及次级错断,则应选择在错动下不致破坏的建筑物型式。

对于坝来说,在上述情况下均不宜建筑混凝土坝,而只能建散体堆填坝。所有混凝土坝都是坚硬脆性民除少数例外均建于基岩上,靠坝与基岩接触面上的联系来保证建筑物的安全可靠。任何有垂向分量的断层错动,即使是错动为10~20毫米的次级断层错动,必然或者是使坝离开地基,破坏它与地基的联系,或是坝体中产生破裂。混凝土重力坝的情况下,断层错动如破坏了坝底面与地基的联系,则坝底面必然要承受水的全扬压力,其结果必然产生沿坝底面的浅层滑动而造成坝的失事。

如为混凝土拱坝,坝的两个部份之间如果产生突然错动,即使错动值仅为0.25~0.5

米,就会由于混凝土的压碎或坝的一端与拱座脱离造成坝的突然和全部毁坏。

散体堆填坝即使坝体两个部份被错开3~5米,因为坝体本身非常宽厚而且是柔性的,单纯因为这种错动是不会破坏的。只要正确设计使错动后坝体内不残留开口裂缝,沿错动带虽有强烈渗流但不致发生管涌,则坝本身不会失事,而且修复也很容易,只要对被错开的心墙部份进行灌浆就可以修复使用。

选堆填坝还有一个重要的好处,即改变设计的适应性强。通常在清理坝基时往往可以得到可信赖的断层活动资料,如发现原设计时未考虑到的断层新活动证据。改变堆填坝的设计细节使之适应于地质环境是易于办到的。如系混凝土坝则必须完全改变设计,由于短期做不到这一点,以前开挖基坑的工作量往往报废。

3 建筑物结构设计

土坝结构设计原则

近200年的活动断层最人位移一般小于5~7米,平均小于1米,所以设计的土坝应能保证在产生5~7米的错动时不致出现大的开裂,不致由于沿错动带的强烈渗流引起管涌而溃决。所以一般设计为有相当厚的无粘性土过渡带的多种士质坝。

(1)保证错动后不残存深大开口裂缝

砂、砾石、砂砾混合物和硬岩石的块石,如无相当量的粘土粉士混入物是无粘性的,所以不能支持达一定高度的陡立裂缝边壁。因之在这种土体中产生错动后,断层位移瞬时形成的任何开口裂缝都立即被缝壁坍塌所封闭,因而裂缝不致存留下来。或者说这类材料可以起填缝塞(crack stoppers)的作用。高士坝为了消除差异沉陷在坝体内出现的裂缝,也用这种无粘性土过渡带作为填缝塞,所不同的是用于防止活断层错动出现的裂缝者要厚得多。

错动后一般在接近坝顶面处残留一定深度的开口裂缝(图4—9)。开口裂隙最大深度可以按以下方法估算。

能保持张开裂缝则土必须有一定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如图4-17,裂缝边壁取一个土单元,则作用于其上的垂直压力PV。和水平压力PH分别为:

PV=γh

PH=0

显然,如裂缝保翻开,就必然要求士的无侧限抗压强度σa>PV 亦即

σa>PV=γh

PV 随 h增大而增大,当PV=σa时,裂隙壁即由于垂向压力而坍塌,使裂缝闭合,、所以张开裂缝的最大深度hmax为:

hmax=σu/γ

由以上计算可见,坝顶是最薄弱的环节,必须根据错动的可能规模保证有足够厚度并留有较大的超高。

(2)能安全控制大的渗流量

即使粘性心墙由于断层错动而错开,由于心墙两侧的无粘性土的过渡带渗透性低,渗流量可以被降低到一个可以安全控制的数量。下游有一堆石带渗透性很强,最大可能渗流量可以通过此带由坝趾处安全泄出。无粘性土的过渡带与块石带之间要按反滤层原理设计,保证不发生潜蚀。

可以用简化为由无粘性土过渡带和下游粗堆石带两个要素组成的示意剖面(图4—18)估算最大渗流量,并说明即使在没有粘士心墙的情况下,渗流量虽大但坝仍是安全的。上游无粘性土过渡带以河床砂为代表,其渗透系数K=10-2-10-4厘米/秒,如图4-18所示,其平均水力梯度J=1.0,如坝高为100米,通过上游砂层的单宽渗流量Q为:

Q=KωJ.

由于:K=10-2厘米/秒~10-4厘米/秒;J=1;。=100米2;

所以:Q=10-2米3/秒/米.=10升/秒/米。

即使错动使渗透系数加大,下游堆石体仍能安全消泄,有通过堆石坝体安全泄出每秒数百立方米水的实例。

实际上一般设计的心墙两侧对称,心墙上、下游都有一个无粘性土过渡带,如心墙错开,上游砂必然进入裂缝并将之充塞,下游过渡带砂也会以裂缝壁的坍塌而使本带内的裂缝闭合,从而使渗流量减小,且两侧对称也使被错断的心墙易于灌浆法修复。

因此,建筑物场址选择一般应避开活动断裂带,尤其是高坝和核电站这类重要的永久性建筑物,失事的后果极为严重,更不能在活断层附近选择场地。铁路、桥梁、运河等线性工程必须跨越活断层时,也应尽量使其大角度相交并避开主断层。

在活断层区的建筑物应采取与之相适宜的建筑型式和结构措施。活断层上修建水坝时,不宜采用混凝土重力坝和拱坝,而应采用土石坝这类散体堆填坝,而且坝体结构应是一种有相当厚无粘性土过渡带的多种土质坝。建于活断层上的桥梁,也应采取相应的结构措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