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2011年版)(1)
《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xx年版)》
第一部分 前言 生物科学从20世纪中叶以来发展极为迅速,取得了许多重大突破。倒如,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哺乳动物高度分化的体细胞克隆获得完整个体的成功.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等,这些都标志着本世纪人类已进入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的新时代。生物科学研究成果更加迅速地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显现出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生物科学也向着更加关注人类自身的方向发展。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在解决人口问题.资源危机.生态环境恶化和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等诸多问题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有力地促进了现代社会文明的发展。随着与物理学.化学.数学以及其他各学科之间不断交叉.渗透和融合,生物科学已经日益呈现出主导学科的地位。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本标准在继承我国生物科学教育优势的基础上,力求更注重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更多地反映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的最新进展,更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更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本标准期望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对生物学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对今后的职业选择和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好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环境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
一.课程性质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它是农林.医药卫生.环境保护及其他有关应用科学的基础。生物科学经历了从现象到本质.从定性到定量的发展过程,并与工程技术相结合,对社会.经济和人类生
第 1 页 共 36 页
活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生物科学有着与其他自然科学相同的性质。它不仅是一个结论丰富的知识体系,也包括了人类认识自然现象和规律的一些特有的思维方式和探究过程。生物科学的发展需要许多人的共同努力和不断探索。这些是生物学课程性质的重要决定因素。
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学课程是自然科学领域的学科课程,其精要是展示生物科学的基本内容,反映自然科学的本质。它既要让学生获得基础的生物学知识,又要让学生领悟生物学家在研究过程中所持有的观点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祛。生物学课程期待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在亲历提出问题.获取信息.寻找证据.检验假设.发现规律等过程中习得生物学知识,养成理性思维的习惯,形成积极的科学态度,发展终身学习的能力。学习生物学课程是每个未来公民不可或缺的教育经历,其学习成果是公民素养的基本组成。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学课程是国家统一规定的.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主要目的的学科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领域之一。
二.课程基本理念 面向全体学生 所有的初中学生都需要学习生物学,也可以学好生物学。因此,本课程的设计是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提出了全体学生通过努力都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有较大的灵活性,可以适应不同学校的条件和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因材施教,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生物科学素养是指一个人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生物学课程的目标.内容和评价都旨在提高每
第 2 页 共 36 页
个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倡导探究性学习 生物科学不仅是众多事实和理论的汇总,也是一个不断探究的过程。科学探究既是科学家工作的基本方式,也是科学课程中重要的学习内容和有效的教学方式。本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领悟科学的本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积极思考,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课程设计思路 课程的设计是在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基础上,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重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科学素养教育,体现国家对学生在生物科学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体现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课程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综合考虑学生发展的需要.社会需求和生物科学发展三个方面,课程内容选取了以下10个一级主题:科学探究,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与环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人,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生物的多样性,生物技术,健康地生活。
考虑到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是九年义务教育重要的培养目标,结合生物学本身的特点,课程内容突出了人与生物圈的关系。绿色植物对生物圈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日益凸显,因此,将绿色植物和人各列为一个主题。动物和细菌.真菌等生物在生物圈中也具有重要作用,考虑到各门类动物形态结构和生理知识
第 3 页 共 36 页
比较繁多,其中很多生理知识和人体生理知识有较多的相似性,因此,除了将“动物的运动和行为”单列为一个主题外,其他知识主要分散在相关主题中。
考虑到生物技术发展迅猛,已经显现出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并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每个公民的生活和发展,因而安排了“生物技术”主题。
考虑到使每个学生学会健康生活是义务教育阶段培养目标之一,也是生物学课程的一项重要任务,因而单列“健康地生活”主题。
课程规定的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需要通过学生主动的.多样化的学习活动才能逐步达到,因此,课程内容还安排了多种形式的活动建议。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在以下几方面得到发展。
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初步具有生物学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初步形成生物学基本观点.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并为确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
第 4 页 共 36 页
必要的基础。
作为本课程的学习成果,每个学生要努力实现以下具体目标。
(一)知识 获得有关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命活动.生物与环境.生物多样性.生物进化以及生物技术等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的基础知识。
获得有关人体结构.功能以及卫生保健的知识,促进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
知道生物科学和技术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
(二)能力 正确使用显微镜等生物学实验中常用的仪器和用具,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
初步具有收集.鉴别和利用课内外的图文资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
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发展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在科学探究中发展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某些生活.生产或社会实际问题。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我国的生物资源状况和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形成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增强振兴祖国和改变祖国面貌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第 5 页 共 36 页
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关注与生物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第三部分 课程内容 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课程内容是本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10个一级主题:
1.科学探究;
2.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3.生物与环境;
4.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5.生物圈中的人;
6.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7.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
第 6 页 共 36 页
8.生物的多样性;
9.生物技术;
10.健康地生活。
每个一级主题一般由若干二级主题及具体内容和活动建议组成。具体内容规定了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学课程所要达到的基本的学习目标。活动建议列举了有利于学习目标达成的观察.调查.资料的收集和分析.讨论.实验.实践等活动建议。
一.科学探究 生物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科学探究通常涉及: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将科学探究引入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课程内容,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学生能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体验科学过程,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
理解科学探究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需要学生亲历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因此本标准将科学探究列入课程内容之中。教师应积极提供机会让学生亲自尝试和实践,并将科学探究的内容尽可能渗透到各主题内容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科学探究活动时不仅应让学生参加科学探究的某些方面的活动,也应该注意让学生有机会参与若干完整的探究活动。
1.理解科学探究 教学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形成以下重要概念。
第 7 页 共 36 页
·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
·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前提,解决科学问题常常需要作出假设。
·科学探究需要通过观察和实验等多种途径来获得事实和证据。设置对照实验,控制单一变量,增加重复次数等是提高实验结果可靠性的重要途径。
·科学探究既需要观察和实验,又需要对证据.数据等进行分析和判断。
·科学探究需要利用多种方式呈现证据.数据,如采用文字.图表等方式来表述结果,需要与他人交流和合作。
2.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科学探究能力 基本要求 提出问题 尝试从日常生活.生产实际或学习中发现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
尝试书面或口头表述这些问题。
描述已知科学知识与所发现问题的冲突所在。
作出假设 应用已有知识,对问题的答案提出可能的设想。
估计假设的可检验性。
预定计划 拟定探究计划。
第 8 页 共 36 页
列出所需要的材科与用具。
选出控制变量。
设计对照实验。
实施计划 进行观察.实验。
收集证据.数据。
尝试评价证据.数据的可靠性。
得出结论 描述现象。分析和判断证据.数据。得出结论。
表达.交流 写出探究报告。交流探究过程和结论。
(参见附录1的实例1: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
二.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生物体有一定的结构层次。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的分裂.分化和生长是细胞重要的生命活动。细胞经过分裂和分化可以形成生物体的各种组织,由功能不同的组织可以形成器官,共同完成某种生理功能的器官可以形成系统。多细胞生物体依靠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之间的协调活动,表现出生命现象。
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以下的重要概念。
第 9 页 共 36 页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动物细胞.植物细胞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线粒体等结构,以进行生命活动。
·相比于动物细胞,植物细胞具有特殊的细胞结构,例如叶绿体和细胞壁。
·细胞能进行分裂.分化,以生成更多的不同种类的细胞用于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
·一些生物由单细胞构成,一些生物由多细胞组成。
·多细胞生物体具有一定的结构层次,包括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和生物个体。
理解有关细胞的知识是学习生物学的基础,教师应提供机会,引导学生探究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初步学会显微观察的方法和技能,激发探究的兴趣。
1.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具体内容 活动建议 说出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作用。
使用显微镜和制作临时装片。
用显微镜观察池塘水中的微小生物。
阐明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第 10 页 共 36 页
给学生提供多种动植物材科,通过制作临时装片,进行观察.比较和归纳。
说明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
观察某种原生动物(例如草履虫)的取食.运动.趋性。
区别动物细胞.植物细胞结构的主要不同点。
描述细胞核在遗传中的重要功能。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指导学生从网络中查找有关方面的资料。
2.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组织 具体内容 活动建议 描述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
观察洋葱根尖细胞分裂的切片(注意细胞分裂过程中有染色体的变化)。
概述生物体的各种组织是由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的。
识别人体的几种基本组织。
识别植物的几种主要组织。
3.多细胞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具体内容 活动建议 描述绿色开花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阻止.器官.个体。
第 11 页 共 36 页
通过植物器官的角色扮演,理解植物体各器官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
描述人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
(参见附录1的实例2:观察细胞的基本结构)
三.生物与环境 任何生境中都有多种多样的生物。每种生物都离不开它们的生活环境,同时又能适应.影响和改变环境。生物与环境保持着分密切的关系,并形成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以下的重要概念。
·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一个生态系统包括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的植物.动物.微生物以及非生物环境。
·依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不同作用,一般可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然后通过食物链(网)传给消费者.分解者,在这个过程中进行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对一片草地.一个池塘.一块农田等生境的研究,学习调查和观察
第 12 页 共 36 页
的方法,加深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认识。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知识,对学生形成热爱大自然.爱护生物的情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以及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分重要。
1.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 具体内容 活动建议 举例说出水.温度.空气.光等是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
向学生提供某些生物的区域分布资料,讨论温度.水.空气.光等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
通过室外观察和室内实验,探究影响鼠妇(或蚯蚓等)分布的环境因素。
举例说明生物和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在学校生物园或附近的小池塘.农田等环境中调查生物之间的关系。
2.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具体内容 活动建议 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
列举不同的生态系统。
收集和交流部同生态系统的资料。
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举例说出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第 13 页 共 36 页
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收集和交流超过调节能力而使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的实例。
3.生物圈是人类与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园 具体内容 活动建议 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讨论和分析生物圈中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食物链和食物网以及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情况。
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调查.收集生物圈的相关资料,模拟召开“国际保护生物圈”研讨会,结合本地实际讨论如何保护生物圈。
(参见附录1的实例3:探究“酸雨”的危害)
四.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绿色植物对生物圈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它的生命活动直接或间接地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并对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和水循环发挥着重要作用。绿色植物分布广泛,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分密切。
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以下的重要概念。
·植物的生存需要阳光.水.空气和无机盐等条件。
第 14 页 共 36 页
·绿色开花植物的生命周期包括种子萌发.生长.开花.结果与死亡等阶段。
·绿色植物能利用太阳能(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贮存了能量的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
·在生物体内,细胞能通过分解糖类等获得能量,同时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植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重要角色,它能制造有机物和氧气;为动物提供栖息场所;保持水土;为人类提供许多可利用的资源。
高等绿色植物中的粮食作物.蔬菜.瓜果.花卉等都是人类种植栽培的主要对象,在作物.花卉中有许多适合学生观察.探究的内容,教师应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探究活动,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绿色开花植物的一生 具体内容 活动建议 描述种子萌发的条件和过程。
开展“种子萌发条件”的探究活动。
描述芽的发育和根的生长过程。
概述开花和结果的过程。
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开展人工授粉等活动。
第 15 页 共 36 页
体验一种常见植物的栽培过程。
栽培一种常见植物,观察从种子到成熟植株的生长发育以及开花结果的整个过程。
2.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无机盐 具体内容 活动建议 说明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无机盐。
为班级或家庭中的植物浇水.施肥。
描述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
收集或实测不同植被环境中的大气温度数据,并进行比较分析。
3.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具体内容 活动建议 阐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原料和产物。
举例说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
描述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调查生产中利用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原理的有关措施。
4.绿色植物对生物圈有重大作用 具体内容 活动建议 概述绿色植物为许多生物提供食
第 16 页 共 36 页
物和能量。
列举若干种动物所吃的主要食物,并分析这些食物与绿色植物的关系。
说明绿色植物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描述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
参加绿化家园的活动。
开展校园或社区绿化设计,并积极参与相应的活动。
(参见附录1的实例4:设计校园绿化方案)
五.生物圈中的人 人类的活动对生物圈有重要影响。人从生物圈中摄取各种各样的营养物质,以满足自身对物质和能量的需求。人吸收的营养物质需要经循环系统运送到身体的各种组织.器官,人体产生的废物也需通过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等的协调活动排出体外。人的各种活动受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人体结构和生理的知识对学生理解人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关系,理解人的各种生命活动,自觉养成卫生习惯具有重要作用。
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以下的重要概念。
·人体的组织.器官和系统的正常工作为细胞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生存条件,包括营养.氧
第 17 页 共 36 页
气等以及排除废物。
·消化系统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肠.肝.胰.大肠和肛门,其主要功能是从食物中获取营养物质,以备运输到身体的所有细胞中。
·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其功能是从大气中摄取代谢所需要的氧气,排出代谢所产生的二氧化碳。
·血液循环系统包括心脏.动脉.静脉.毛细血管和血液,其功能是运输氧气.二氧化碳.营养物质.废物和激素等物质。
·泌尿系统包括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其功能是排除废物和多余的水。
·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调节人体对环境变化的反应及生长.发育.生殖等生命活动。
·人体各个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协调,以完成生命活动。
·人类的活动对生物圈有重要的影响。
教师应从人与生物圈关系的高度,引导学生开展多种探究活动,认识人类依赖的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都是生物圈的组成部分,意识到生物圈中的人对生物圈应尽的责任。
1.人的食物来源于环境 具体内容 活动建议 说出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
第 18 页 共 36 页
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探究发生在口腔内的化学消化。
制作小肠壁结构的模型。
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食谱。
收集食物营养成分的资料,制订合理的膳食计划。
关注食品安全。
调查当地有关食品安全问题的实例。
2.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供给 具体内容 活动建议 描述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
观察血涂片。解读血常规化验的主要数据。
模拟“血型鉴定”,有条件的学校观看血型鉴定的录像,理解血型与输血的关系。
概述血液循环。
第 19 页 共 36 页
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现象。
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概述发生在肺部及组织细胞处的气体交换过程。
验证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说明能量来自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探究几种食物热价的差异。
(参见附录1的实例5:模拟“血型鉴定”)
3.人体代谢废物的排出 具体内容 活动建议 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收集有关肾透析.肾移植方面的资料。
描述其他排泄途径。
4.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调节生命活动 具体内容 活动建议 描述人体神经系统的组成。
第 20 页 共 36 页
概述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观察人或动物的某些反射活动,说明其意义。
概述人体通过眼.耳等感觉器官获取信息。
调查班级学生的近视率,分析其原因。
举例说明人体的激素参与生命活动调节。
收集糖尿病或地方性甲状腺肿病的资料。
5.人是生物圈中的一员 具体内容 活动建议 概述人类的起源和进化。
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参观自然博物馆.历史博物馆。
举例说明人对生物圈的影响。
调查人类活动破坏或改善生态环境的实例。
探讨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及对策。
拟定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行动计划。
第 21 页 共 36 页
(参觅附录1的实例6:探讨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 六.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动物运动和行为的知识对学生认识动物的本质特征非常重要。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动物行为是目前生物学研究中的一个分活跃的领域。动物行为的知识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关系密切。
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以下的重要概念。
·动物因逃避敌害.争夺食物和栖息地.完成繁殖所进行的运动,是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下,由骨骼和肌肉共同完成的。
·动物的行为使其能适应环境的变化,提高其存活和繁殖的机会。
·动物的行为由先天遗传或后天学习而获得。
教师应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并注意引导学生到周围环境中去观察动物的运动和行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学习兴趣。
1.动物的运动 具体内容 活动建议 列举动物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
说明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
观察某种脊椎动物的肌肉.骨骼.关节的基本结构。
2.动物的行为 具体内容 活动建议 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第 22 页 共 36 页
观察动物的不同行为。
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
探究蚂蚁或其他动物的行为。
(参觅附录1的实例7:探究蚂蚁的行为) 七.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 生物的生殖.发育和遗传是生命的基本特征。植物.动物和人通过生殖和遗传维持种族的延续。人的生殖.发育和遗传的基本知识,对于学生认识自我.健康地生活和认同优生优育等具有重要作用。学习动植物的生殖.发育和遗传的基本知识,以及遗传育种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知识,有助于学生认识生物科学技术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以下的重要概念。
·人体的生殖系统可以产生两性生殖细胞,通过受精作用产生新的个体;其分泌的性激素对第二性征的发育和维持具有重要作用。
·不同动物发育的方式可能不同。有些动物的幼体与成体形态相似,有些动物的幼体与成体形态差别很大。
·生物能以不同的方式将遗传信息传递给后代。一些进行无性生殖,后代的遗传信息来自同一亲本;一些进行有性生殖,后代的遗传信息可来自不同亲本。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基因是包含遗传信息的DNA片段,它们位于细胞的染色
第 23 页 共 36 页
体上。
·遗传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基因携带的遗传信息是可以改变的。
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动物的生殖与发育过程.开展植物嫁接和扦插活动,通过对人类基因组计划.禁止近亲结婚等问题的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进内容中涉及的有关伦理观和价值观的问题,教师应给予适当的指导。
1.人的生殖和发育 具体内容 活动建议 概述男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观察有关的模型.挂图,观看有关的影像资料。
概述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描述受精过程。
描述胚胎发育过程。
2.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具体内容 活动建议 举例说出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饲养家蚕或其他昆虫。
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第 24 页 共 36 页
描述鸟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有条件的学校组织学生用自制的孵化箱孵化鸡卵,观察鸡卵孵化的全过程。
3.植物的生殖 具体内容 活动建议 列举植物的无性生殖。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展组织培养的活动或参观组织培养生产基地。
尝试植物的扦插或嫁接。
描述植物的有性生殖。
4.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具体内容 活动建议 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
收集和交流关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报道.资料等信息。
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解释人的性别决定。
认同优生优育。
第 25 页 共 36 页
收集和交流近亲结婚危害的资料。
举例说出生物的变异。
观察某种生物(如金鱼)的变异现象。
举例说出遗传育种在实践上的应用。
收集和交流我国遗传育种方面成果的资料。
(参见附录1的实例8:观察家蚕的生殖与发育) 八.生物的多样性 地球上的生物是多种多样的。依据一定的特征,可将各种生物分成不同的类群。生物多样性对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保护生物多样性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生物多样性是生物亿万年进化的结果,是大自然的宝贵财富。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是生物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生物进化理论,解释了生物进化和发展的原因。这部分知识对学生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以下的重要概念。
·地球上生活着各种各样的生物,可以根据特征将生物进行分类。
·为了科学地将生物进行分类,弄清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生物学家根据生物之间的相似程度,把它们划分为界.门.纲.目.科.属.种等不同等级。“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
第 26 页 共 36 页
·不同类群的生物各有其特征,在生物圈中具有不同的怍用,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极为重要。
·地质学.化石记录.解剖学等从不同方面为进化理论提供证据。
·生物的遗传变异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了生物的进化。
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调查和资料的收集.处理.交流等活动,帮助学生领悟各类生物和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并积极参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活动。
1.生物的多样性 具体内容 活动建议 尝试根据一定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
描述病毒和细菌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调查当地食用菌的种类及生产情况。
观察酵母菌.霉菌。
概述植物(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认识校园内的植物并挂牌。
第 27 页 共 36 页
概述无脊椎动物不同类群(如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等)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概述脊椎动物不同类群(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收集当地一种养殖动物的相关资料。
关注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
收集和交流有关生物资源保护的法规。
收集和交流珍稀动植物的照片及相关资料。
说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调查当地具有重要经济意义的生物资源,提出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建议。
2.生命的起源和生物进化 具体内容 活动建议 描述生命起源的过程。
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利用自制的“生物进化主要历程”拼图游戏板开展拼图竞赛。
第 28 页 共 36 页
认同生物进化的观点。
(参见附录1的实例9:“生物进化主要历程”拼图游戏) 九.生物技术 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已经显现出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正在越来越多地影响人类的生活和社会发展。认识和理解有关生物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分重要。
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以下的重要概念。
·微生物通常包括病毒.细菌.真菌等类群。
·发酵技术利用了微生物的特性,通过一定的操作过程生产相应的产品。
·现代生物技术(克隆.转基因技术等)已被用于生产实践,并对个人.社会和环境具有影响。
教师应从生活中的生物技术着手,通过各种实验和实践活动,丰富学生对生物技术的感性认识;以多种方式向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帮助学生理解生物技术的作用;鼓励学生自主收集资料.分析生物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和可能带来的其他影响,为学生参与有关的社会决策打下一定的基础。
1.日常生活中的生物技术 具体内容 活动建议 举例说出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
练习制作面酱或酸奶等发酵食品。
第 29 页 共 36 页
说明食品腐败的原因。
运用适当的方法保存食品。
探究食品保存的方法。
(参见附录1的实例10:探究防止食物腐败的方法)
2.现代生物技术 具体内容 活动建议 举例说出克隆技术的应用。
举例说出转基因技术的应用。
收集和交流有关转基因生物的资料。有条件的地方进行实地调查。
关注生物技术的发展对人类未来的影响。
.健康地生活 健康包括人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状态。学习有关青春期生理和保健.传染病和免疫.医药常识等知识对健康地生活有重要意义。
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以下的重要概念。
·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均出现一系列变化,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健康状态影响青少年的成长。
第 30 页 共 36 页
·按照是否有传染性,可将疾病分为传染性疾病和非传染性疾病。
·免疫系统可抵抗能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异己物质等。它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物质。
·个人的生活习惯与行为选择能对一生的健康产生积极或消极影响。
·了解基本的急救方法,能减少伤害或挽救生命。
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学习情境,也可让学生自己提出探究的课题开展学习活动,如通过调查研究或实验,认识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和行为有损自身或他人的健康,以及吸毒对自身.他人和社会的危害。
1.健康地度过青春期 具体内容 活动建议 描述青春期的发育特点。
养成青春期的卫生保健习惯。
设计青春期教育的板报并展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参观性教育展览。
2.传染病和免疫 具体内容 活动建议 说明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列举常见的寄生虫病.细菌性传染病(包括淋病).病毒性传染病(包括艾滋病)。
调查当地的主要传染病。
第 31 页 共 36 页
收集(包括从报纸.书刊.网络)有关艾滋病的资料或参与预防艾滋病的宣传。
描述人体的免疫功能。
区别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说明计划免疫的意义。
3.威胁人体健康的当代主要疾病 具体内容 活动建议 关注心血管疾病的危害。
收集心血管疾病及其防治的资料并讨论心血管疾病和生活习惯的关系。
关注癌症的危害。
有条件的地方收集有关癌症防治研究进展的资料。
4.酗酒.吸烟和吸毒的危害 具体内容 活动建议 说明酗酒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探究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
说明吸烟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拒绝毒品。
第 32 页 共 36 页
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参观禁毒展览,或观看有关影像资料。
(参见附录l的实例11:探究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
5.医药常识 具体内容 活动建议 说出一些常用药物的名称和作用。
列出外出郊游时自备药箱中的药品名录。
概述安全用药的常识。
收集家庭常备药品的说明书,分析药品说明书包含的信息。
运用一些急救的方法。
模拟练习人工呼吸或止血包扎。
模拟练习老年突发性疾病(如心血管病)的急救。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本标准是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教学的基本依据。教师应在认真学习和领会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创造性地进行教学。
生物学课程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特别是一个普通公民终身发展所需的
第 33 页 共 36 页
生物科学素养。教学过程要关注每一个学生,促进他们在原有基础上的良好发展。为此提出以下的教学建议。
(一)提高贯彻课程目标的自觉性 生物学课程目标涵盖的生物学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是要通过每节课或每项活动来逐步完成的。在制订每节课(或活动)的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课程目标的体现和贯彻。同时,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在制订教学目标时其侧重点也应该有所不同。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尤为重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乎学生一生的发展,因此,要特别注意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要求。
(二)引导并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生物学教学不仅是教师讲解和演示的过程,也是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应该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参与和实践。这种有目的.有步骤的学生自主学习活动主要包括对生物及其相关事物进行观察.描述.提出问题.从各种信息渠道查找信息.提出假设.验证假设.思维判断.作出解释,并能与他人合作和交流等。教师在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上述的探究性学习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1.需要为探究性学习创设情境。例如提供相关的图文信息资料.数据,或呈现生物的标本.模型.生活环境,或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经历中提出探究性的问题,或从社会关注的与生物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切入等等。
2.应该鼓威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提问,并在提出假设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活动方案的设计和实施。小组合作探究时,教师应兼顾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成员间要分工明确并定期互换,使每一成员都有机会担任不同的角色。
第 34 页 共 36 页
3.注意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课内外结合。教师应有计划地安排好课外需要用一定时间才能完成的活动,包括必要的调查.访问.参观.资料收集整理以及观察记录等。
4.重视探究性学习报告的完成和交流。教师应培养学生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文宇描述.数字表格.示意图.曲线图等方式完成报告,组织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并进行适当的评价。
5.探究性学习不是全部的教学活动。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模拟游戏等多种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达到教学目标。
(三)关注重要概念的学习 概念是对事物的抽象或概括。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课程内容的基本组成。生物学重要概念处于学科中心位置,包括了对生命基本现象.规律.理论等的理解和解释,对学生学习生物学及相关科学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术语来传递生物学的概念,如“光合作用”;也可以用描述概念内涵的方式来传递生物学概念,如“绿色植物能利用太阳能(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贮存了能量的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本标准的课程内容中同时使用了这两种方式。
用描述概念内涵的方式来传递概念可以更好地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来确定概念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以期切实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并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实现重要概念的螺旋式发展。在初中生物学概念教学中,既要揭示其实质,又要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
围绕着生物学重要概念来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益,有助于学生
第 35 页 共 36 页
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迁移应用。教师在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时,应注意围绕重要概念展开,精选恰当的教学活动内容,其教学方式可以是讲授.演示.实验.资料分析.讨论等,以促成学生对重要概念的建立.理解和应用。
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需要向学生提供各种丰富的.有代表性的事实来为学生的概念形成提供支撑;另一方面,教学活动不应仅仅停留在让学生记住一些生物学事实,而是要帮助学生通过对事实的抽象和概括,建立生物学重要概念,并以此来建构合理的知识框架,进而为学生能够在新情境下解决相关问题奠定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必须注意到学生头脑中已有的概念,特别是那些与科学概念相抵触的错误概念,帮助学生消除错误概念,建立科学概念。
(四
第 36 页 共 36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