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全国名校】2018-2019学年山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2020-07-31 来源:步旅网


2018-2019学年山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第一中学高一上学

期期中考试

语 文

注意事项:

号 位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封座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 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密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 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号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不场考第I卷(选择题)

评卷人 得分 一、选择题

订 1.下列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 脉脉..(mò) 翌.(lì)年 爪.(zhuǎ)牙 金蝉脱壳.(qiào) 装 号B. 沉疴.(kē) 搽.(chá)粉 纤.(xiān)维 亘.(gèn)古不变 证考C. 巷.(xiàng)道 氾.(fán)南 商榷.(què) 自怨自艾(ài) 准D. 骄横 .(héng) 累.(léi)赘 追溯.(sù) 叱咤.(chà)风云 只 2.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中国人① 主张“世界大同,天下一家”。中国人民 ② 希望自己过得好,也希望各国人民过得好。 当前,战乱和贫困 ③ 困扰着部分国家和地区,疾病和灾害④ 时时侵袭着众多的人们。我真诚希望, 卷 国际社会携起手来,⑤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把我们这个星球建设 ⑥ 更加和平、更加繁荣。 名选项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姓 此 A 历来 不仅 依然 也 秉持 得 B 一向 既 同时 更 秉承 的 级C 历来 不仅 仍然 还 秉承 的 班D 一直 既 总是 也 秉持 得

A. A B. B C. C D. D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星火志愿服务协会举行新年登山活动,志愿者不畏严寒,一路欢歌笑语,体验着登高徒步之乐,消除了登高自卑....

之感。 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要努力创造一个垂柳依依、众芳摇曳、碧水长流、蓝天永驻的环境,让人们生活在柳暗花明....

的幽静中。 ③最美乡村教师蒋国珍用平凡的生活点亮希望,他没有高颜值,也没有高薪资,但是他的教育大情怀,令人荡气回肠....

。 ④不管理由多么冠冕堂皇....,破坏文物的行为都是不可容忍的;而从另一方面保护文物卓有成效的人,也必须获得公允评价和公平对待。

⑤他们兄弟俩,一个守在家中发展,一个外出打工谋生,都是脚踏实地寻求自己的幸福,应该说都是各得其所....

,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⑥中央公布的八项规定,对广大党员干部来说,诚为清规戒律....

,不容违反,它是使我们的党风、政风日渐好转的重要保证。

A. ①②⑥ B. ①③⑥ C. ①②⑤ D. ③④⑤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人类将美好的希望熔铸在艺术品里的创作活动几乎与人类文明的历史同步发展,它们在各国的艺术博物馆的收藏当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B. 将于2013年建成的京沪高速铁路,不仅能使东部地区铁路运输结构得到优化,而且有利于铁路运输与其他交通方式形成优势互补。

C. 倡导并鼓励多写多演现代戏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否则,拿不出新的作品来,就难于抵制一些不健康的甚至低级庸俗的东西。

D. 第五届美洲国家首脑会议期间,奥巴马表示,美国将寻求开启与古巴关系的“新开端”,并承诺将与其他美洲国家树立平等的战略伙伴关系。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出现海外汉语热的同时,中国的英语热也在持续升温, 。 ①心态平和而充满文化对话的渴望

②中国的英语热则来自教育制度和强烈的西化情绪 ③但是细细考察,其中的文化心态却大不一样 ④海外汉语热来自民间对东方了解的热情 ⑤其中的母语自卑主义意味不能不注意

A. ④①③②⑤ B. ③④⑤②① C. ③④①②⑤ D. ①⑤③④②

第II卷(非选择题)

评卷人 得分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学中有历史。当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作品,即如佛经、道藏、信札、家谱、账本、碑铭等也无一不是,而且随着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史料范围还在不断扩大。从“三言二拍”里可以看到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这对于研究社会史的人几乎是一个常识。陈寅恪以诗证史,也为大家所熟悉。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非如此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神话传说就是如此,其中相当突出的例子是《山海经》。

神话传说是文学,史前时代,无文字可征,只有传说,暂当历史。三皇五帝至今未曾坐实,但“炎黄子孙”已经成为口头语,甚至成为历史共识。新的传说还会不断产生,能否成史颇为可疑,但以神话传说研究历史,却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在历史上,《山海经》究竟应归于文学还是史学,曾是死结。王国维《古史新证》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亦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古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这些古史材料就包括《山海经》《穆天子传》等文献。在《汉书·艺文志》里,《山海经》列于数术类。此后该书在目录学里的角色转换过几次,《隋书·经籍志》将《山海经》列于史部地理类,也就是将它看成史书了。

历史是讲真实的,《山海经》一般被视为荒诞不经,连司马迁写《史记》都不敢采用。虽然《山海经》里平实的山川地理内容应归于史部,但其中大量的神话故事却显然有悖信史,所以清人编《四库全书》,言其“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直小说之祖耳”,将其改列于子部小说家类。这个死结直到“五四”以后才大致解开。解开的途径有二:一是将《山海经》分而治之,不把它看作一部成于一人一时之书,神话归神话,历史归历史;二是神话中也有历史的成分在,仍可以之证史或补史。分而治之者,以为《山海经》中的《五藏山经》是比较雅正的部分,谭其骧就写了《〈五藏山经〉的地域范围》一文,分析《山经》写作时的地理知识水平。将历史成分发掘出来的,自然以王国维用《山海经》来印证甲骨文中殷商先王亥为最明显的例子。

上面说的是介于文学与史学之间的文献,至于纯粹的文艺作品,当然也能从中发掘史料。但发掘史料是一回事,把整个作品当成真史就很可虑了。《红楼梦》反映了清代前期的历史现实没有错,可是如果过分坐实到具体历史人物身上,就未免失之穿凿了。戏说之类当然是文学,但读者观众往往误以为是历史。如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张诚、徐日昇当时担任与俄国谈判的翻译,工作是以拉丁语作为中介的,而电视剧《康熙王朝》中他们说的却是俄语,观众看到这个情节时被误导也就

难以避免了。

(摘编自周振鹤《历史中的文学与文学中的历史》)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当今历史学界,历史学家的研究领域不断地扩展,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都有可能成为他们研

究历史的资料。

B. 古代的史学家选取史料的范围比较狭窄,他们并未广泛采用“以诗证史”或将小说用于社会历史研究之类的方法。

C. 王国维在《古史新证》中认为,有些历史学家如果能充分利用史料,就不会“疑古”,怀疑尧、舜、禹等人物的真实性。

D. 历史学者对《山海经》有不同认知,《隋书·经籍志》把它列入史部,视为史书,王国维则把它作为古史材料看待。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很多人认为《山海经》的记载荒唐夸张,与真实的历史差别较大,司马迁也持这种观点,因此《史记》并不采用《山海经》。

B. 《四库全书》的编者认为,《山海经》所记的神话传说并无真实可言,不宜归入史部,而应列入子部小说家类。

C. 谭其骧和王国维利用《山海经》研究历史的方法不同,前者是将神话和历史分而治之,后者则从神话中发掘史料。

D. 电视剧《康熙王朝》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了虚构,其中部分情节与历史事实有出入,不能从这类作品中发掘史料。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即使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也会产生新的传说,这些传说将来会不会成为研究这个时代的史料也未可知。

B. “五四”之前,很多涉及历史的神话传说之所以没有成为广泛使用的史料,是因为这些作品在史学和文学归类问题上存在争议。

C. 在历史研究中,当代学者会把文学作品作为史料看待,在他们看来,《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艺术手法差异并不重要。

D. 文学作品能否成为史料,取决于历史学家的眼光,而历史学家对文学与史学关系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当时的学术背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当前,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推动了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成了全球产业界、学术界的高频词。有研究者将人工智能定义为:对一种通过计算机实现人脑思维结果,能从环境中获取感知并执行行动的智能体的描述和构建。

人工智能并不是新鲜事物。20世纪中叶,“机器思维”就已出现在这个世界上。1936年,英国数学家阿兰•麦席森•图灵从模拟人类思考和证明的过程入手,提出利用机器执行逻辑代码来模拟人类的各种计算和逻辑思维过程的设想。1950年,他发表了《计算机器与智能》一文,提出了判断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标准,即“图灵测试”。“图灵测试”是指一台机器如果能在5分钟内回答由人类测试者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且超过30%的回答让测试者误认为是人类所答,那么就可以认为这机器具有智能。

20世纪80年代,美国哲学家约翰•希尔勒教授用“中文房间”的思维实验,表达了对“智能”

的不同思考。一个不懂中文只会说英语的人被关在一个封闭的房间里,他只有铅笔、纸张和一大本指导手册,不时会有画着陌生符号的纸张被递进来。被测试者只能通过阅读指导手册找寻对应指令来分析这些符号。之后,他向屋外的人交出一份同样写满符号的答卷。被测试者全程都不知道,其实这些纸上用来记录问题和答案的符号是中文。他完全不懂中文,但他的回答是完全正确的。上述过程中,被测试者代表计算机,他所经历的也正是计算机的工作内容,即遵循规则,操控符号。“中文房间”实验说明看起来完全智能的计算机程序其实根本不理解自身处理的各种信息。希尔勒认为,如果机器有“智能”,就意味着它具有理解能力。既然机器没有理解能力,那么所谓的“让机器拥有人类智能”的说法就是无稽之谈了。

在人工智能研究领域中,不同学派的科学家对“何为智能”的理解不尽相同。符号主义学派认为“智能”的实质就是具体问题的求解能力,他们会为所设想的智能机器规划好不同的问题求解路径,运用形式推理和数理逻辑的方法,让计算机模仿人类思维进行决策和推理。联结主义学派认为“智能”的实质就是非智能部件相互作为的产物,在他们眼里人类也是一种机器,其智能来源于许多非智能但半自主的组成大脑的物质间的相互作用。他们研究大脑的结构,让计算机去模仿人类的大脑,并且用某种教学模型去重建一个简化的神经元网络。行为主义学派认为“智能”的实质是机器和人类的行为相似,研究人工智能应该研究人类感知和行动的本能,而不是高级的逻辑推理,不解决基本问题就无法实现复杂的思维模拟。因而他们让计算机模仿人的行为,建立人工智能系统。 时至今日,研究者们对“智能”的理解仍未形成共识。但是,正是对“何为智能”这个核心问题的不断思考和解答,推动了人工智能技术在不同层面的发展。 (取材于谭营等人的文章) 材料二:

2018年5月,谷歌Duplex人工智能语音技术(部分)通过了“图灵测试”。这个消息进一步

引发了人们对于人工智能的思考:当机器人越来越像人,我们应该怎样做?

在人工智能的开发过程中,设计者会遇到伦理问题的挑战。比如著名的“隧道问题”:一辆自动驾驶的汽车在通过黑暗的隧道时前方突然出现一个小孩,面对撞向隧道还是撞向行人这种进退维谷的突发情况,自动驾驶汽车会怎么做?

自动驾驶汽车依靠的是人工智能“大脑”,它会从以往案例数据库中选取一个与当前情景较相似的案例,然后根据所选案例来实施本次决策。当遇到完全陌生的情景时,汽车仍然会进行搜索,即在“大脑”中迅速搜索与当前场景相似度大于某个固定值的过往场景,形成与之对应的决断。如果计算机搜索出来的场景相似度小于那个值,自动驾驶汽车将随机选择一种方式处理。

那么,如果自动驾驶汽车伤害了人类,谁来负责呢?有的学者认为不能将人工智能体作为行为主体对待。因为“主体”概念有一系列限定,譬如具有反思能力、主观判断能力以及情感和价值目标设定等。人工智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智能”,它所表现出来智能以及对人类社会道德行为规范

的掌握和遵循,是基于大数据学习的结果,和人类主观意识有本质的不同。因此,人工智能体不可以作为社会责任的承担者。以上述自动驾驶汽车为例,究竟由人工智能开发者负责,还是由汽车公司负责甚至任何的第三方负责,或者各方在何种情形下如何分担责任,应当在相关人工智能的法律法规框架下通过制订商业合同进行约定。

人工智能在未来还可能产生的一个问题就是“奇点(singularity)”。所谓“奇点”就是指机器智能有朝一日超越人类智能,那时机器将能够进行自我编程而变得更加智能,它们也将持续设计更加先进的机器,直到将人类远远甩开。尽管研究者对“奇点”到来的时间和可能性还有争议,但是不管“奇点”时刻能否真的到来,在技术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我们都要小心被人工智能“异化”。在我们训练人工智能的同时,有可能也被人工智能“训练”了。我们的一举一动、生活爱好都将被人工智能塑造,人工智能在无形中暗暗决定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当我们还在为自己的自由意志而骄傲的时候,也许已不知不觉地沦为了数据的囚徒。

面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种种冲击,上世纪50年代美国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提出的机器人三大定律,今天对我们依然有借鉴意义。这三大定律是:机器人不得伤害人,也不得见到人受伤害而袖手旁观;机器人应服从人的一切命令,但不得违反第一定律;机器人应保护自身安全,但不得违反第一,第二定律。归根结底,人是智能行为的总开关。人工智能的开发者应该始终把对社会负责的原则,放在对技术进步的渴望之上。人类完全可以做到未雨绸缪,应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威胁。 (取材于芮喆等人的文章)

9.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联结主义学派和符号主义学派都认为应研究人类大脑的结构。 B. 符号主义学派认为“智能”表现为解决具体问题的思维能力。 C. 数学家图灵提出了用机器来模拟人类行为的设想。

D. “中文房间”实验是为了证明计算机无法理解中文。 10.根据材料二,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A. 自动驾驶汽车能够根据情景的相似度进行决策。 B. 人工智能体的“智能”和人类的主观意识相同。 C. 人们认为人工智能的“奇点”总有一天会到来。 D. 在任何情况下,机器都应该服从人的一切命令。 E. 出行完全依赖导航是被人工智能“异化”的一种表现。

1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简要说明人类对人工智能的认识是如何不断深化的。 评卷人 得分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夫朝无贤人,犹鸿鹄之无羽翼也,虽有千里之望,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是故绝.江海者托于船,致远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贤。是故吕尚聘,而天下知商将亡而周之王也;管夷吾、百里奚任,而天下知齐、秦之必霸也。纣用恶来,齐用苏秦,秦用赵高,而天下知其亡也。

齐景公伐宋,至于岐堤之上,登高以.望,太息而叹曰:“昔我先君桓公,长毂八百乘以霸诸侯,今我长毂三千乘,而不敢久处于此者,岂其无管仲欤!”弦章对曰:“臣闻之,水广则.鱼大,君明则臣忠。昔有桓公,故有管仲。今桓公在此,则车下之臣尽管仲也。”

杨因见赵简主曰:“臣居乡三逐,事君五去,闻君好士,故走来见。”简主闻之,绝食而叹,跽而行。左右进谏曰:“居乡三逐,是不容众也;事君五去,是不忠上也。今君有士见过人矣。”简主曰:“子不知也。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君子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遂出见之,因.

授以为相,而国大治。 子路问于孔子曰:“治国何如?”孔子曰:“在于尊贤而贱不肖。”子路曰:“范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曰:“范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贱.不肖而不能去也。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雠之。贤者怨之,不肖者雠之,怨雠.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 无常安之国,无恒治之民;得贤者则安昌,失之者则危亡,自古及今,未有不然者也。明镜所以照形也,往古所以知今也。夫知恶往古之所以危亡,而不务袭迹于其所以安昌,则未有异乎却走而求逮前人也。

(节选自刘向《说苑·卷八·尊贤》,有删改)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 致:达到 B. 贱.不肖而不能去也 贱:地位低下 C. 是故绝.

江海者托于船 绝:横渡 D. 怨雠.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 雠:同“仇”,仇恨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登高以.望,太息而叹 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 B. 范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 吾其.

还也 C. 遂出见之,因.授以为相 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D. 水广则.鱼大,君明则臣忠 故木受绳则.

直,金就砺则利 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君子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 B. 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君子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 C. 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君子/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 D. 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君子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 1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认为人君树立功名、成就霸业抑或破家亡国、身败名裂,根本的原因在于能否尊贤而下士。 B. 齐景公感慨自己有三千辆兵车却不敢在宋国久留,弦章告诉他,要多有几个管仲一样的贤臣就好了。

C. 杨因是一个有争议的人,而赵简主用鞭辟入里的分析力排众议,委以重任,表明赵简主能够尊贤用贤。

D. 孔子认为尊贤与贱不肖是治国的重要方略,中行氏因为“尊贤而不能用”“贱不肖而不能去”而导致灭亡。

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

(2)无常安之国,无恒治之民;得贤者则安昌,失之者则危亡,自古及今,未有不然者也。

17.阅读下面三则对话,回答问题。

子路问:“闻斯①

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②

, 故退之。” (注释)①斯:就。②兼人:勇于作为。

请简要概述孔子三次回答的内容,并说明此则短文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 评卷人 得分 四、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下列小题。

野望 (唐)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8.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首联由景人题,远望“西山白雪三城戍”,近看“南浦清江万里桥”,景象开阔辽远。 B. 颈联写自己“迟暮多病”“未报圣朝”,含蓄地批判了皇帝昏庸无能,荒淫误国,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的悲叹之情。

C. 尾联照应题目——“野望”,抒发了作者深为民不堪命,世事日转萧条和自己年老多病,功业未就的隐忧。

D. 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景是情的基础,情是景的生发,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E. 诗人虽身居草堂,然心忧家国,诗歌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表情达意抑扬跌宕。 19.颔联蕴含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评卷人 得分 五、情景默写

2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不仅浓墨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2)《岳阳楼记》中动静结合,描写洞庭湖月夜美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3)《观沧海》中描写大海水波荡漾、山岛高耸挺立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 (4)《荆轲刺秦王》表现宾客同仇敌忾的画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沁园春·长沙》中写诗人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评卷人 得分 六、语言表达

21.(题文)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义完整连贯,内容贴近,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传统社会中,诚信是做人之本,①______,那么他就难以立身处世。在我国古代社会,诚信不仅是调节个人行为的道德规范,而且是为大多数人所尊奉,具有普遍意义的伦理道德。它要求个人对内立足于“诚”,坚持自我本真和独立,不趋炎附势,不随波逐流;②______,信守自己的承诺,不出尔反尔,不人云亦云。诚信更应成为现代社会的基本规范,然而人们却也感受到了③______,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的某些无序和道德失范,已成为社会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特别需要诚信来维系,需要诚信的精神价值的支持。 评卷人 得分 七、命题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人生是一条向上的路,身为行者的我们一次次地登临。登临是一种追求,登临是一种超越,登临是一种高度,登临是一种境界……因为登临,我们有了更为广阔的视野;因为登临,我们有了更为高远的目标;因为登临,我们有了“一览众山小”的豪情! 请以“登临”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注意: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②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2018-2019学年山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第一中学高一上学

期期中考试

语 文 答 案

1.B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字音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根据平时的积

累,通过音义结合的方法进行判断。A项,“翌(lì)年”的“翌”应读“yì”,“爪(zhuǎ)牙”的

“爪”应读“zhǎo”;C项,“巷(xiàng)道”的“巷”应读“hàng”,“自怨自艾(ài)”的“艾”应

读“yì”;D项,“骄横(héng)”的“横”应读“hèng”,“叱咤(chà)风云”的“咤”应读“zhà”。

故此题答案为B项。

【点睛】

本题考查字音识记能力。字音题考核的内容有多音字、形似字、音近字、形声字、统读字、生僻字、

方言误读七类,命题形式主要有找出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项,

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组三类。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平时学习中扎实的积累,对一些多音

字、形近字、形声字要能准确辨析。对于课文中出现的生僻字,易误读的字,平时要善于归纳,分

类整理,加强记忆。以记忆为主,训练、记忆相结合。

2.A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重点考查关联词语的使用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要快速

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再根据上下文和语句内容的关系、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判

断。①历来:从来,一向。一向:指从来、一直,同一趋向,一段时间。一直:始终。 ②不仅:表

递进关系的关联词。既:表并列关系的关联词。文段中“希望自己过得好”和“希望各国人民过得

好”之间应为递进关系,选择“不仅”更恰当。排除BD两项。再比较AC两项,⑤秉持:操持。秉

承:指接受,承接,按命令或指示办事或处理问题。空格的下文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用

“秉持”更恰当。⑥得: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连接表示程度或结果的补语。的:结构助词,定

语标志。 空格后的“更加和平、更加繁荣”是“建设”的补语,故应填入“得”,根据⑤⑥两处可排除C

项,答案应为A项。

3.B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成语的正确运用。

登高自卑:登山要从低处开始。比喻做事情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不能误以为看见高山而觉得自己很渺小。不合语境。

柳暗花明:形容柳树成荫,繁花似锦的美丽景象。也比喻在困难中遇到转机。 荡气回肠:形容文章、乐曲十分婉转动人。不能形容情怀,使用对象不当。

冠冕堂皇:形容表面上庄严或正大的样子。

各得其所: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清规戒律:原指佛教徒所遵守的规则和戒条。现比喻束缚人的繁琐不合理的规章制度。感情色彩不

符。

故选B。

4.B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

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再审查附加成分,做出正确判断。

A项,表意不明。“它们”是指“创作活动”还是指“艺术品”不清楚。根据句子结构分析,“它

们”指“创作活动”,而实际应该是“艺术品”,将“它们”改为“这些艺术品”。C项,不合逻

辑。“否则”就是“如果不……就……”的意思,其后不能出现于前文意思相反的句子。应删去“否

则”,或者删去“拿不出新的作品来”。D项,“寻求开启与古巴关系的‘新开端’”成分赘余,应

删去“开启”;“树立平等的战略伙伴关系”搭配不当,将“树立”应改为“建立”。故此题答案

为B项。

5.C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通读所给材料,了解大意,找到

各句之间的联系,结合上下文确定答案。③与上文形成转折关系,与其它句子之间是总分关系,故

应排在首位。排除AD两项。④说“海外汉语热”,①“平和”“渴望”与④“热情”衔接紧密,

据此可确定④①的顺序;②说“中国的英语热”,⑤“母语自卑主义意味”与②的“西化情绪”衔接

紧密,据此可确定②⑤的顺序。故答案应为C项。

6. C 7. D 8. B 【解析】

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C项,“有些历史学家如果能充分利用史料”不正确,选项对应信息在在原文第二段,原文是“王国维《古史新证》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变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在于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可见,王国维肯定了对古史的怀疑精神,但是反对不充分利用史料而过分“疑古”,选项曲解文意。故此题答案为C项。

7.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要在整体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根据文本具体内容对各选项表述进行认真比照,考查其表述正确与否。D项,“不能从这类作品中发掘史料”不正确。选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四段,原文是“至于纯粹的文艺作品,当然也能从中发掘史料”,据此可知选项中“不能从这类作品中发掘史料”表述绝对化。故此题答案为D项。 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题目的设误类型一般为可能说成绝对,扩大范围或缩小范围。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注意仔细阅读题干要求,分析各个选项,找出答案。B项,强加因果,“是因为这些作品在史学和文学归类问题上存在争议”不正确。选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一段,原文说“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非如此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神话传说就是如此”,可见,很多涉及历史的神话传说不作为史料的原因是它在史学家眼里并非史料,而不是“在史学和文学归类问题上存在争议”。故此题答案为B项。 【点睛】

第3小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时首先要注意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抓住文章的主旨句,每段的开头结尾句来理解文章的中心意思。其次要注意将题目中选项的信息带入原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失当等问题,最后确定答案。

9. B 10. AE

11. ①对于“人工智能”的理解、思考不断深入,深化了对人工智能的认识。20世纪中叶:“机器思维”,图灵提出利用计算机模拟人类思考和证明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希儿勒用“中文房

间”提出“智能”需意味着具有理解能力;不同学派对“智能”的不同认识,也推动了对其认识的不断深化。

②“人工智能”的发展引发了如何认识、应对“人工智能”的思考,深化了对人工智能的认识。 “人工智能”开发过程中,设计者对伦理问题的思考;“奇点”概念的提出,对人类可能被人工智能“异化”的思考;面对可能存在的冲击,阿西莫夫提出的三大定律都不断深化着对于人工智能的认识。 【解析】

9.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A项,“都认为应研究人类大脑的结构”不正确。由材料一原文可知,符号主义学没有认为应研究人类大脑的结构。C项,扩大范围,“用机器来模拟人类行为”不正确。原文是“提出利用机器执行逻辑代码来模拟人类的各种计算和逻辑思维过程的设想”,而不是“用机器来模拟人类行为”。D项,“为了证明计算机无法理解中文”不正确,由原文可知,是为了证明“看起来完全智能的计算机程序其实根本不理解自身处理的各种信息”。故此题答案为B项。

10.试题分析:本题是实用类文本阅读筛选信息概括文章要点的题目,采用的是选择题形式,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注意把选项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做出判断。B项,“和人类的主观意识相同”不正确,材料二原文第四段说的是“和人类主观意识有本质的不同”。C项,“总有一天会到来”不正确,材料二原文第五段说的是“到来的时间和可能性还有争议”,并没有确定说“总有一天会到来”。D项,“在任何情况下”不正确,材料二原文第六段说的是“机器人应服从人的一切命令,但不得违反第一定律”。故此题答案为AE两项。

11.试题分析:本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通读全文,根据题干要求筛选出相关信息,再进行概括即可。材料一首先给人工智能下了定义,然后以时间顺序梳理了人们理解“智能”的几个重要阶段,“20世纪中叶,‘机器思维’就已出现在这个世界上”“阿兰•麦席森•图灵从模拟人类思考和证明的过程入手,提出利用机器执行逻辑代码来模拟人类的各种计算和逻辑思维过程的设想”,“20世纪80年代,美国哲学家约翰•希尔勒教授用‘中文房间’的思维实验,表达了对‘智能’的不同思考”,“不同学派的科学家对‘何为智能’的理解不尽相同”等,由此可以看出随着时代发展,人们对“智能”的理解与思考在不断深入。而材料二主要聚焦在人与“人工智能”如何相处的问题上,“‘图灵测试’……进一步引发了人们对于人工智能的思考:当机器人越来越像人,我们应该怎样做”,“设计者会遇到伦理问题的挑战”,“人工智能在未来还可能产生的一个问题就是‘奇点(singularity)’”,“上世纪50年代美国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提出的机器人三大定律” 等,考生将上述信息分点概括即可得出本题答案。 【点睛】

第1题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选项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

12. B 13. D 14. C 15. B

16. (1)想要使天下安定太平,并且把光荣的名声流传到后世的君王,一定要尊重贤臣并且谦虚地对待士人。

(2)没有永远安定的国家,没有一直自觉的人民;得到贤能的人才国家就安定昌盛,失去贤能的人才国家形势就会变得危急甚至国家灭亡,自古至今,没有不是这样的。 【解析】

1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本题把所给选项逐一放回到原文中,就会发现,B项,“贱不肖而不能去也”意思是“轻视不贤之人却不能罢免他们”,“贱”这里意动用法,认为……是低贱的,可译为“轻视”。故此题答案为B项。

1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把虚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来判断。A项,前一个“以”为连词,表修饰;后一个“以”为介词,用。B项,前一个“其”为代词,他的;后一个“其”为语气词,还是。C项,前一个“因”为副词,于是、就;后一个“因”为介词,趁机。D项,两个句子中都是两个“则”连用,表并列。故此题答案为D项。 1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本题画线句子中,“者……也”是判断句的标志,故“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皆应单独断开。“乱世所疏也”“邪枉所憎也”结构相同,皆应单独断开。画线句子加标点为: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君子,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综合上述信息,可知正确答案应为C项。

1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文章要点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对文言文的大意基本了解,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B项,“弦章告诉他,要多有几个管仲一样的贤臣就好了”不正确。原文中弦章说的是“臣闻之,水广则鱼大,君明则臣忠。昔有桓公,故有管仲。今桓公在此,则车下之臣尽管仲也”,可见,弦章的观点是齐景公应该学习齐桓公,那么齐国的大臣就都是管仲一样的人才

了。故此题答案为B项。

1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1)“平治”,使动用法,使太平安定;“而”表递进;“垂”,使动用法,使……流传;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定语后置句,正常的语序为“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之人君”,想要使天下安定太平,并且把光荣的名声流传到后世的君王;“贤”,形容词做名词,贤臣;“下”,名词做动词,谦虚地对待。(2)“常”,一直,永远;“之”,助词,的;“恒治”,一直安定;“则”,两个“则”连用,表并列;第二个“之”,代词,代贤者;“危亡”,危急、灭亡;“然”,这样;“者也”,表判断。 【点睛】

第3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常用的断句方法有:①根据文意断句。②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对话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③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疑问语气词:何、胡、安、何如、奈何、如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④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 参考译文:

要想使天下安定太平,把光荣的名声流传到后世的君王,一定要尊重贤臣,谦虚地对待士人。朝廷没有贤臣,就像鸿鹄没有翅膀一样,虽然有飞翔千里的愿望,还是不能达到自己心中想要到达的地方。所以越过江海的人要依靠船只,到达远方的人要依靠车马,想要称霸成王的人要依靠贤士。因此,吕尚被聘用,天下人就知道商将要灭亡而周将要称王了;管仲、百里奚被任用,天下人就知道齐、秦一定会称霸了。纣王任用恶来,齐国任用苏秦,秦王任用赵高,天下人就知道他们将要灭亡了。

齐景公攻打宋国,来到岐堤上面,登高而望,长叹道:“过去我的先父桓公,只有八百辆兵车,就能在诸侯中称霸。如今我有三千辆兵车,却不敢长久地待在这里,难道是因为没有管仲的缘故吗?”弦章回答说:“我听说,水面宽广,鱼儿就长得大,君王圣明,臣子就忠诚。从前,因为有桓公,所以才有管仲。现在如果桓公在这里,那么车下的大臣就全都是管仲了。”

杨因求见赵简主,说:“我在家乡,三次被人驱逐,侍奉国君,又有五次被撤职;听说您喜爱士人,特地跑来见您。”赵简主听了,停止吃饭,叹息不已,直起身子,跪着行走。左右的人上前劝谏说:“在家乡三次被人驱逐,这说明他不受大家欢迎;侍奉国君五次被撤职,这说明他对国君不忠。现在你的士中见到了有过失的人。”赵简主说:“你们不知道啊。美女是丑妇的仇敌;品德高尚的君

子,是被乱世疏远的;正直的行为,是邪恶坏人所憎恶的。”于是出去接见杨因,并授给他相位,国家治理得很好。

子路问孔子说:“怎样治理国家?”孔子回答说:“(治理国家的根本)在于尊重贤能的人,轻视那些没有才能的人。”子路说:“晋国的中行氏尊重贤能,轻视那些没有才能的人,他的灭亡是什么缘故?”孔子说:“中行氏尊重贤人却不能重用他们,轻视不贤之人却不能罢免他们。贤能的人知道他不重用自己而埋怨他,不贤之人知道他看不起自己而仇恨他。贤能的人埋怨他,不贤之人仇恨他,埋怨和仇恨一同摆在他面前,中行氏即使想不遭灭亡,能够办得到吗?”

没有永远安定的国家,没有一直自觉的人民;得到贤能的人才国家就安定昌盛,失去贤能的人才国家形势就会变得危急甚至国家灭亡,自古至今,没有不是这样的。明镜是用来清晰地反映外物,过去是用来认识现实的。知道厌恶那些历史上导致国家动荡灭亡的方法,却不去追求、学习那些历史上让国家安定昌盛的方法,那就与倒退着跑却想要追上前面的人的行为没有差别了。

17.孔子三次回答的内容:回答子路,听到合于义理的事,要向父亲兄长请教;回答冉有,听到合于义理的事,需立刻去做;向公西华解释,为何同样的事不同的人问有不同的回答。此短文反映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解读文化经典《论语》的能力,也是考查对文章要点和作者观点的把握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先要读懂《论语》选文的意思,然后结合孔子的思想等来对选文加以分析。本题有两问,第一问要求概述孔子三次回答的内容,考生将短文翻译后,概述主要内容即可。第二问要求答出短文体现的孔子思想,则需要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概括。本题所给的短文中,子路和冉有向孔子提出了同样的问题:“闻斯行诸?”意思是“听到一件合于义理的事,立刻就去做吗?”孔子给子路的答案是“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意思是“父亲和兄长还活着,怎么可以不先请教他们,听到了就去做呢?”也就是让子路做事之前先向父兄请教;孔子给冉有的答案是“闻斯行之”,意思是“听到了应该立刻就去做”。在对公西华的解释中,孔子讲明了答案不同的原因,即“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由于子路性格勇武敢于向前,做事有时不免轻率,所以孔子要他在听到一件该做的事时最好向父兄请教后才去做;而冉有则由于个性谦退,遇事往往畏缩,因此孔子要他在听到一件该做的事后立刻去做。孔子这样根据不同弟子不同的性格特点来教育他们,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 【点睛】

此题考查考生对传统文化经典《论语》的解读,有一定难度。考生答题时首先粗读文段,把握文意,分析概括出所给文段的核心思想,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组织答案。答题的一般思路是可先用一句话简明概括相关材料中所包含的思想或观点、主张,明确观点;然后结合语段进行简单合理的阐述、分

析;如有联系实际的内容,则需要适当联系社会相关问题,加以自圆其说。一般不鼓励考生多层面、多角度思考,也不要求质疑、另解。 参考译文:

子路问道:“听到一件合于义理的事,立刻就去做吗?”孔子说:“父亲和兄长还活着,怎么可以(不先请教他们)听到了就去做呢?”

冉有问道:“听到一件合于义理的事,立刻就去做吗?”孔子说:“听到了应该立刻就去做。” 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一件合于义理的事,立刻就去做吗?’时,您回答‘还有父兄在’;冉有问‘听到一件合于义理的事,立刻就去做吗?’时,您回答‘听到了应该立刻就去做’。我感到迷惑,我大胆地请问这是什么缘故呢?”孔子说:“冉求畏缩不前,所以我鼓励他进取;仲由好勇过人,所以提醒他退让些。”

18. BD

19. ①忧国之情:“海内风尘”指安史之乱的连年战火,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局势的担忧。②对诸弟的思念:战乱频仍,诸弟分离,长期阻隔,诗人对亲人的无限思念之苦跃然纸上。③漂泊之悲:诗人流落天涯,一身飘零,“一身遥”蕴含无限人世之悲,流离之苦。 【解析】

18.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B项,“含蓄地批判了皇帝昏庸无能,荒淫误国,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的悲叹之情”错误,从诗中来看,无“批判和报国无门”之意,“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流露出“迟暮”“多病”,“未”贡微力,无补“圣朝”的内愧。杜甫时年五十,因此说已入“迟暮”之年。他叹息说:我只有将暮年付诸给“多病”之身,但“未有”丝毫贡献,报答“圣朝”,是很感惭愧的。D项,“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错误,颔联“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是叙事和抒情,没有写景。

19.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颔联蕴含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意思是“四海之内战火不断兄弟失散,只身远在天涯不禁涕泪涟涟”,这一联主要是叙事和抒情。由野望之景而触发有关国家和个人的感怀。“海内风尘”,指安史之乱导致的连年战火,流露出对国家局势的担忧;“诸弟隔”,表达对诸弟的思念;“天涯”“一身遥”写自己身在天涯,独自飘零,流露漂泊之悲。总起来看,颔联由战乱

推出怀念诸弟,自伤流落的情思。海内外处处烽火,诸弟流散,此时“一身遥”客西蜀,如在天之一涯。诗人怀念家国,不禁“涕泪”横流。真情实感尽皆吐露不由人不感动。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比如本题中,考查的是颔联的情感,颔联主要是叙事和抒情,由首联“望”到的自然景观引出对国家大事、弟兄离别和个人经历的种种反思,报效国家、怀念骨肉和伤感自身等等思想感情,集结心头。

20.俄顷风定云墨色 秋天漠漠向昏黑 浮光跃金 静影沉璧 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士皆瞋目 发尽上指冠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核名句名篇默写能力,采用的是情景式默写的题型,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注意所给句子的出处及作者,还要注意题干中给出的提示,准确书写出答案。本题要注意下列字词的正确写法:俄顷、墨、漠、跃、璧、澹、竦峙、瞋、冠、携、侣、昔、峥嵘、稠。

21. ①一个人一旦没有了诚信 ②对外恪守于“信” ③自己周遭生活中诚信的缺失 【解析】试题分析:作答本题,要结合空缺处的上下文,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组织答案。①处后有“那么”,表明前后两句应构成假设关系,根据语段探讨的内容,可知该处应填“一个人一旦没有了诚信”等相关内容。②处前为分号,表明前后为并列关系,前有“对内立足于‘诚’”,所以分号后当以“对外”领起阐述;又这两句是对“诚信”的分开解读,前讲“诚”,故该句应讲“信”。③处前有转折词“然而”,后面叙述社会生活中的问题,③当为下文领起句,讲“自己的周遭生活诚信缺失”。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2.登 临

正是因为一份浓得化不开的向往,我才选择登临,只为追寻心底最初的梦想。 起点在山脚,我信心满怀。

初入高中,我自信并且踌躇满志。我带着几年前就记在心里的目标,安静地坐在教室里。曾以为一切都会很顺利的我,却感到如此不适应。一段时间后,我心下的失落如同碰破了的水晶灯般碎了满地,反射出微弱但又万分凌厉的光芒,我也略有迷茫,只是心下沸腾的目标一次次不甘心地大声呼喊着:“既然选择了登临,就不要惧怕挫折。”

中程在山腰,我身心疲惫,只剩执着无处不在。

三个月后,我开始适应高中,但之前留下的漏洞让我身心俱疲。又是心底的呼唤让我开始坚强,用信念做支撑,我不断超越自己。高一时非常薄弱的学科,在我的努力下也开始有了起色。我就像在山路上跋涉的行者,因为对山顶风景的向往,一次次地超越着自己。即便身心疲惫,却仍步履坚定,因为我知道,我已选择了登临,向上的每一步,都是对登临中的“登”字最好的解释。与心底沸腾的目标相伴,这一路,我走得既辛苦,又幸福。 终点在山顶,在我抬头可见的前方。

我带着最朴素的心灵和最遥远的梦想,毅然踏上了高二的征程,忘记曾经的失落,忘记曾经的辛苦,我把整个的精力,都投入到那沸腾的梦想中。一年的学习,已让我一步一步走向成熟,我再也不是高一刚入学时的新生,取而代之的,是我日渐坚定的身影。逝去的日日夜夜里,我和所有心怀梦想的孩子一样,为了目标,拼搏向前。我们都在用最好的行动,努力将“登临”演绎得精彩绝伦。一丝一缕的期待,编织成通向终点的山路;一点一滴的追寻,汇聚成流向终点的河流。我用付出换回向上的每一步,让汗水与泪水陪伴在我登上山顶的每个脚印里。 临近高三,选择登临,选择的就是一种直面困难、永不服输的精神。 因为登临,我将把美景尽收眼底;因为登临,我将让豪情充溢心间!

生命如曲,没有永恒的音调,不知何时高,何时低;生命如轮,没有永恒的轨迹,不知何时进,何时停。选择登临,就是选择一种对生命不屈不挠的态度,一种让我走向成功的态度。 登高临远,必是我走向成功之后,最美的姿态。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根据要求写作的能力,以命题作文的方式呈现。写作时要仔细阅读所给材料和文章标题,确定立意。本题所给作文标题是“登临”,从字面意思来看,“登”即登高、攀登的意思,强调的是行为过程。登高则可望远,望远则致深思。且登高是相对平地而言,登山、登楼、登台、登阁,形式不同,意义相同。“临”,不外乎“面对”或“从高处向下看”的意思,与“登”组合,“登临”意思是登山临水,登高临下。标题前的材料中“登临是一种追求,登临是一种超越,登临是一种高度,登临是一种境界”“因为登临,我们有了更为广阔的视野;因为登临,我们有了更为高远的目标;因为登临,我们有了‘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则揭示了“登临”的深层含义。因此写“登临”,立意可实可虚。实写,可以从“登临”的本义写起,实写什么人的“登临”,“登临”何地,还可以写“登临”所见、所思、所感,如登高望远,游目览胜,探讨自然与个人的关系等;虚写,则可以写“登临”的深层内涵,如望远致思,抒怀写志,关注历史与现实的风云变迁等。在审题准确的基础上,可以从“身临”与“心临”两个方面立意。本题要求写记叙文,如选择写实,行文时可先交代何时何人登临何地,看到了何人何景,引发了什么样的思考,从虚实结合的角度揭示“登

临”的感悟与思考。 立意角度参考:

登临是一种超越:通过写登临某地的经历,表现登临是一种超越的主题。

表达对某位古人的缅怀:通过写登临与某位古人有关的古迹,表达对该古人缅怀之意。

表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通过写登临某地,看见自然美景(或自然被破坏的景象),表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 【点睛】

命题作文具体立意方向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思考:(1)“是什么”的角度:思考所给标题的内涵是什么。例如本题可以叙写生活中具体的事件来告知读者,“登临”有什么样的内涵。(2)“为什么”的角度:思考所给标题内容的合理性,例如本题就可以从“登临”有什么意义来写。(3)将“是什么”“为什么”的角度结合起来,深入展现所给标题的内容。例如本题就可以先写“登临”有什么内涵,然后通过细腻描写,展示“登临”的意义。(4)“怎么办”的角度:思考怎么“登临”,如何使“登临”更有意义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