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
珠海分校
教授论坛论文
论文题目:曹禺——戏剧史上的奇葩
学 院:应用数学学院专 业:统计学姓 名:学 号:指导老师:字 数:完成日期: 陈秋燕 1017030010 李邦禹 2744
2011年1月5日
曹禺——戏剧史上的奇葩
曹禺原名万家宝,1910年生于天津,1925年,15岁的曹禺在天津南开中学读书时加入了南开中学新剧团,从那时候起他就深深地迷上了话剧。当时,中国社会上新旧思想正处于激烈的较量时期,年轻的曹禺逐渐接受了新思想,而他与自己家庭之间的分歧却越来越大。
对家庭的爱和恐惧,对新思想的憧憬,使曹禺心中不能平静,从那个时候开始,他就有了要写一部大戏的念头,1930年,曹禺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他开始有意识地广泛涉猎西方文学,特别是戏剧文学。
许许多多的人物在他的心中开始渐渐有了生命,几年前曾经在家中见过一个留德的老资本家逐渐化身为周朴园,一个在火车上偶然遇到的工人使他想到了鲁大海,而他把自己最深沉的关切给了《雷雨》中的一个女性,繁漪
当我们步入21世纪后,把曹禺剧作放到百年戏剧、百年文学的历史发展进程之中,可发现其不容怀疑的经典价值和经典地位。随着时间的逝去,它们的经典意义愈发凸现出来,成为中国现代文化的瑰宝。可以说,曹禺的《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都是经典之作。曹禺作为一位戏剧大师,不仅是中国话剧艺术的奠基者,而且是20世纪世界话剧艺术发展的一个杰出代表
曹禺先生是继鲁迅之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能塑造人的灵魂的作家,最能揭示人的灵魂的复杂性和丰富性的作家,一个善于刻画人的深刻灵魂的大师。如果说,曹禺的戏剧有着什么诱人的秘密?那么,这个秘密就是他把最伟大的人文胸怀同对人性的深刻探索和理解结合起来。这就是曹禺戏剧魅力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才华更是上天给的。曹禺有幸被赋予了才华,他的成名是在很年轻的时候,像几乎所有当代的中国文人一样,在二十几岁就迸射出生命中创造的光辉。我们要学会体会他真正的才华,在于他全身心地活在自己独特的感觉之中,登上了自己的那块石头。
由此我想到自己的幸运。一个有才华有灵魂的人与我同在一个祖国。今天,他不在了,但是他给我们中国人指点了那迷人的创作境界,我们不能辜负他的一番心血与期望。
《雷雨》是曹禺的处女作,也是其一鸣惊人的成名作。它主要描写了上层社会大家庭的乱伦关系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的人生悲剧。但作者在思想内涵的发掘和艺术表现的追求上,都远远超越了这个题材本身的范围,剧作不仅在特定的家庭关系中,写出了人物各自的社会因素,进而很自然地暴露大家庭的罪恶引发社会的罪恶,由大家庭的毁灭揭示出社会制度的不合理及其崩溃的趋向,还写出了一种更为复杂,更为深刻的命运的悲剧:即人对命运的抗争与命运对人的主宰这一对难以调和的巨大矛盾。30年代初,曹禺发表了他的作品——《雷雨》,这是曹禺的第一部作品,也是中国话剧史上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杰出作品。《雷雨》的创作,标志着曹禺是以一个具有自己创作个性的剧作家出现在剧坛上的。《雷雨》以
1923年的旧中国为背景,通过对下层劳动妇女侍萍前后30年的悲惨遭遇和“周公馆”这个带着浓厚的封建意识的资产阶级家庭的描写,深刻地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人与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撕下了资产阶级“温情脉脉”的面纱,暴露了他们丑恶的面目和污浊卑劣的灵魂,从而无情地谴责、鞭挞了这种罪恶的家庭和不合理的社会,并预示了它们注定灭亡的命运。在《雷雨》中,曹禺遵循着莎士比亚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展开了自由广阔的性格描写,他的人物性格具有“莎士比亚”式的丰富性、全面性和明确性,在他的剧本中无一闲笔、无一闲人,惨淡经营、五彩缤纷。
《雷雨》这部剧作,曹禺先生在关注人生问题的同时还对于人的命运给予了人文关怀。反映了中国半殖民地都市上层生活的糜烂与罪恶,深刻地描绘了旧制度必然崩溃的图景,对于走向没落和死亡的阶级给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抨击。无论是从故事层面、戏剧效果,还是从更深的人生哲理意蕴,不管从那种角度而言,《雷雨》都是一部值得一读的精彩之作。这里有着“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根很”,有着“最‘雷雨’”的女人,也有着如“一棵弱不禁风的草”般的男人,有在岁月中历练得冷酷但仍残存着一丝温倩的老人,也有对生活尚充满幻想的孩子。在这最浓缩的时间与空间里,所有的人都在纠缠着,挣扎着,或为了实现救赎,或为了追求梦想,或为了保持一点眼前的平静,可一切的努力都是无力的,最终的毁灭无可避免。作者欲表达一种人类的命运,人对于一种神秘不可知的力量的“无名的恐惧”和“不可言喻的憧憬”。这是一个二十三岁青年的激情之作,也需要我们以激情去读,用心去感受。当然,多年来《雷雨》不是作为神秘剧而是作为社会剧被欢迎的,作者对于人们就其作品所作的解释枣“暴露大家庭的罪恶”也表示了追认,这或许说明了这部作品内涵的丰富性。《雷雨》所展示的是一幕人生大悲剧,曹禺以极端的雷雨般狂飙恣肆的方式,以扣人心弦的情节、简练含蓄的语言、各具特色的人物和极为丰富的潜台词,如刀刃一般在读者的心弦上缓缓滑过,那抖颤而出的余音,至今未息。几十年来,《雷雨》被一代又一代人阅读,被一批又一批演员排演,时光的淘洗不曾减褪它的华彩,它已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被译成各种文字,进入世界文学之林。
这种\"神秘的诱惑\"源自对于无常命运的恐惧、惶惑与呼号。未出场的第九个人物--\"命运\"始终是全剧的最高主宰,它轻而易举、反反复复地捉弄、摆布场上人物,它的突然而至与悄无声息触动着每一个人的恐惧神经。隐忍退让的鲁侍萍时时警惕、步步为营,无时无刻不在恐惧的煎熬中希冀逃脱命运的惩罚;自大蛮横的周朴园对于前半生的罪恶可能带来的灾难也同样有着深沉的焦虑,他害怕与侍萍的任何瓜葛令他失去现有的一切,他担心命运将无情地剥夺自己已经拥有的财富与名誉……对于命运的极端恐惧折磨着每一个强烈欲望中的灵魂,他们焦灼的心情恰似雷雨前沉闷压抑的天空。然而这种恐惧本身就是个诱惑,恰如欣赏恐怖片时欲看又怕,越怕又越想看的情绪体验。
对于命运的恐惧固然真实地存在着,然而被残酷命运所驱使的人们却不是宿命地等待最终的审判,顽强的生存意志与求生本能促使他们不断挣扎,因此在困境中的垂死抗争形成另一种\"神秘的诱惑\"--对于生命力的张扬、礼赞与崇拜。\"魔鬼\"繁漪的两次人生选择最充分地燃烧着这种生命力的激情火焰。在使人恐惧、逼人抗争的残酷现实之外,对于理想希望的追求如天使的羽翼给予人们飞向天堂的憧憬与信念。这一层的\"神秘诱惑\"是摆脱沉重的轻松。
害怕命运的恐惧感,反抗命运的生存力,超越命运的理想性,《雷雨》的\"神秘诱惑\"包含着这三层意义,但却远不止这些。因为我们无法对一个文本做出理性定位,即使剧作者本人也难以陈清--\"而我始终不能给它(神秘诱惑)以适当的命名,也没有能力来形容它的真相。因为它太大,太复杂\"。因此如果定义《雷雨》为单纯的命运悲剧将无法涵盖它延伸的意义范畴,而理解曹禺的创作情感--\"对于神秘诱惑的憧憬\"才能贴近剧作的本真,这也正是我们解读的价值所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