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二氧化碳临界状态观测及PVT关系工程热力学实验指导书

2021-07-08 来源:步旅网


程热力学

氧化碳临界状态观测及 P-V-T关系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CO2临界状态的观测方法,增加对临界状态概念的感性认识。

2、 增加对课堂所讲的工质热力状态、凝结、汽化、饱和状态等基本概念的理解。

3、 掌握CO2的p-v-t关系的测定方法,学会用实验测定实际气体状态变化规律的方法 学会活塞式压力计,

和技巧。 恒温器等热工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

4、

二、实验内容

1、 测定CO的p-v-t关系。在P-V坐标系中绘出低于临界温度(t=20 C)、临界温度 (t=31.1 C)和高于

临界温度(t=50 C)的三条等温曲线,并与标准实验曲线及理论计算值 相比较,并分析其差异原因。

2、 测定CQ在低于临界温度(t=20 C、27C)时饱和温度和饱和压力之间的对应关系, 并与图四中的ts-ps

曲线比较。

3、 观测临界状态

(1) 临界状态附近气液两相模糊的现象。 (2) 气液整体相变现象。 (3)

数,并将实验所得的

尔方程的理论值相比教,简述其差异原因。

测定CQ的pc、Vc、tc等临界参

Vc值与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和范 德瓦

三、实验设备及原理

整个实验装置由压力台、恒温器和实验台本体及其防护罩等三大部分组成(如图一所 示)。

图一 试验台系统图

蛍渥水

H -------------------------------- *

CUJ空间

承压玻璃

4”

十一

Ezz

E力油

高压容器

图二试验台本体

试验台本体如图二所示。其中

1—高压容器;2 —玻璃杯;3 —压力机;4—水银;5—密

P、V、t之间有:

(1)

封填料;6—填料压盖;7 —恒温水套;8—承压玻璃杯;9— CQ空间;10—温度计。、

对简单可压缩热力系统,当工质处于平衡状态时,其状态参数

F( p,v,t)=0 或 t=f(p,v)

实验中,由压力台送来的压力由压力油进入高压容器和玻璃杯上半部,

先装了 CQ气体的承压玻璃管,CQ被压缩,其压力和容器通过压力台上的活塞杆的进、 调节。温度由恒温器供给的水套里的水温来调节。

本实验就是根据式(1),采用定温方法来测定 CQ的p-v-t关系,从而找出 CQ的p-v-t关 系。

迫使水银进入预

退来

实验工质二氧化碳的压力,由装在压力台上的压力表读出(如要提高精度,可由加在活 塞转盘上的平衡砝码读出,并考虑水银柱高度的修正)

。温度由插在恒温水套中的温度计读

出。比容首先由承压玻璃管内二氧化碳柱的高度来测量,而后再根据承压玻璃管内径均匀、 截面不变等条件来换算得出。

四、实验步骤

1、 按图一装好实验设备,并开启实验本体上的日光灯。 2、 恒温器准备及温度调节:

(1)

、入恒温器内,注至离盖 30〜50mm检查并接通电路,开动电动泵,使水循环对

流。

(2)

、旋转电接点温度计顶端的帽形磁铁, 调动凸轮示标,

使凸轮上端面与锁要调定的 温度一致,再将帽形磁铁用横向螺钉锁紧,以防转动。

(3) 、视水温情况,开、关加热器,当水温未达到要调定的温度时,恒温器指示灯是亮 的,当指示灯时亮时灭

闪动时,说明温度已达到所需要恒温。

(4) 、观察玻璃水套上的温度计, 若其读数与恒温器上的温度计及电接点温度计标定的

温度一致时(或基本一致),则可(近似)认为承压玻璃管内的 度。

(5)、当所需要改变实验温度时,重复(

CQ的温度处于所标定的温

2)〜(4)即可。

需要多次从油杯里抽油,

再向主容器充油,才能 若操作失误,不但加不上

3、 加压前的准备:

因为压力台的油缸容量比容器容量小,

在压力表显示压力读数。 压力台抽油、充油的操作过程非常重要, 压力,还会损坏试验设备。所以,务必认真掌握,其步骤如下:

(1) 关压力表及其进入本体油路的两个阀门,开启压力台上油杯的进油阀。

(2) 摇退压力台上的活塞螺杆,直至螺杆全部退出。这时,压力台油缸中抽满了油。 (3) 先关闭油杯阀门,然后开启压力表和进入本体油路的两个阀门。

(4) 摇进活塞螺杆,使本体充油。如此交复,直至压力表上有压力读数为止。

(5) 再次检查油杯阀门是否关好,压力表及本体油路阀门是否开启。若均已调定后, 即可进行实验。

4、 作好

实验的原始记录:

设备数据记录:

仪表名称、型号、规格、量程、精度。 (1) 常规数据记录:

仪器、 大气压、实验环境情况等。

(2) 测定承压玻璃管内 CQ2质量不便测量,而玻璃管内径或截面积( 室温、 (3)

因而实验中采用间接办法来确定 系。具体方法如下:

A)又不易测准,

CQ的比容,认为CQ的比容

V与其高度是一种线性关

3

a) 已知 CQ液体 20C, 9.8MPa 时的比容 V ( 20C, 9.8Mpa) b) 实际测定实验台在 20C, 9.8Mpa时的CQ液柱高度^ ho 刻度的标记方

法)

=0.00117m / kgo (m)o (注意玻璃管水套上

c)••• V (20C, 9.8Mpa) =——

0.00117m / kg

m

3

ho 0.00117

其中:

K(kg/m2)

K――即为玻璃管内 CQ的质面比常数。

CQ的比容为:

所以,任意温度、压力下

V

m/A

式中, △ h=h-h 0

(m7kg)

h

――任意温度、 压力下水银柱高度。

0——承压玻璃管内径顶端刻度。

5、 测定低于临界温度t=20 C时的定温线。

(1 )将恒温器调定在t=20 C,并保持恒温。

(2) 压力从4.41Mpa开始,当玻璃管内水银柱升起来后,应足够缓慢地摇进活塞螺杆, 以保证定温条件。否则,将来不及平衡,使读数不准。

(3) 按照适当的压力间隔取 h值,直至压力P=9.8MPa。

(4) 注意加压后CQ的变化,特别是注意饱和压力和饱和温度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及液化、 汽化等现象。要将测得的实验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一并填入表

(5) 测定t=20 C、27 C时其饱和温度和饱和压力的对应关系。

1。

6、 测定临界参数,并观察临界现象。

(1) 按上述方法和步骤测出临界等温线,并在该曲线的拐点处找出临界压力 比容Vc,并将数据填

入表1。

(2) 观察临界现象。

pc和临界

a) 整体相变现象

由于在临界点时,汽化潜热等于零,饱和汽线和饱和液线合于一点, 所以这时汽液的相 互转变不是象临界温度以下时那样逐渐积累,

压力稍在变化时,汽、液是以突变的形式相互转化。

需要一定的时间,表现为渐变过程,而这时当

b) 汽、液两相模糊不清的现象

处于临界点的 CQ具有共同参数(P,v,t ),因而不能区别此时 CQ是气态还是液态。如 果说它是气体,那么,这个气体是接近液态的气体;如果说它是液体,那么,这个液体又是 接近气态的液体。下面就来用实验证明这个结论。

因为这时处于临界温度下,

如果按等温线

过程进行,使CQ压缩或膨胀,那么,管内是什么也看不到的。现在,我们按绝热过程来进 行。首先在压力等于

7.64Mpa附近,突然降压 CQ状态点由等温线沿绝热线降到液区,管内 CQ出现明显的液面。 这就是说,如果这时管

内的 CQ是气体的话,那么,这种气体离液区很 接近,可以说是接近液态的气体;当我们在膨胀之后,突然压缩 CQ时,这个液面又立即消

失了。这就告诉我们,这时 CQ液体离气区也是非常接近的,可以说是接近气态的液体。既 然,此时的CQ既接近气态,又接近液态,所以能处于临界点附近。可以这样说:临界状态 究竟如何,就是饱和汽、液分不清。这就是临界点附近,饱和汽、液模糊不清的现象。

7、 测定高于临界温度 t=50 C时的定温线。将数据填入原始记录表

1。

五、实验报告要求

1、 按表1的数据,如图三在 P-V坐标系中画出三条等温线。 2、 将实验测得得等温线与图三所示的标准等温线比较, 3、 将实验测得的饱和温度与压力的对应值与图四给出的 4、 将实验测定的临界比容

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差异及原因。

ts-ps曲线相比较。

Vc与理论计算值一并填入表 原因。 1,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差异及其

表1

标准值 实验值 Vc=RTC/ Pc Vc=3RTc/8 Pc 0.00216 临界比容Vc[m

3

/Kg]

CO等温实验原始记录表

t=20 r p (Mpa ) t=3i.ir(临界) v= A p A v= A h/ A h/ 现 象 (Mpa h K h ) K t=50 r p 现 (Mpa 象 ) v= A A h/ h K 现 象 进行等温线实验所需时间 分钟 分 钟 钟 分

9 £ 0 .3 £ U .7 S 4 3酥

2.94

0 J.tiOl C.OO;216

CLOU

图三

标准曲线

E【rCdC

M5

■- -■■ $ 占

HE / .-■■■' 、 k 一\" _-■ / 3耐 2

11” L/ >i

p;

i

图四CO2饱和温度和压力关系曲线

气体定压比热测定实验

气体定压比热的测定是工程热力学的基本实验之一。实验中涉及温度、 压力、热量(电

功)、流量等基本量的测量;计算中用到比热及混合气体(混空气)方面的知识。本实验的 目的是增加热物性研究方面的感性认识, 决问题的能力。

促使理论联系实际,以利于培养同学分析问题和解

、实验目的和要求

1了解气体比热测定装置的基本原理和构思。

. 熟悉本实验中的测温、测压、测热、测流量的方法。 掌握由基本数据计算出比热值和求得比热公式的方2法。 分析本实验产生误差的原因及减小误差的可能途径。 .

二、实验装置和原理

装置由风机、流量计、比热仪主体、电功率调节及测量系统等四部分组成

(如图一所示)。

图一实验装置

比热仪主体如图二所示。

实验时,被测空气(也可以时其它空气)由风机经流量计送入比热仪主体,经加热、均 流、旋流、混流后流出。在此过程中,分别测定:空气在流量计出口处的干、湿球温度(

to,

tw);气体经比热仪主体的进出口温度(tl, t2);气体的体积流量(V);电热器的输入功率

(W;以及实验时相应的大气压( B)和流量计出口处的表压(^ h)。有了这些数据,并查 用相应的物性参数,即可计算出被测气体的定压比热(

气体的流量由节流阀控制,气体出口温度由输入电热器的功率来调节。

本比热仪可测300 C以下的定压比热。

Cpm)。

热空气 图二

比热仪王体

三、实验步骤和数据处理

1. 接通电源及测量仪表,选择所需的出口温度计插入混流网的凹槽中。 2. 摘下流量计上的温度计,开动风机,

调节节流阀,使流量保持在额定值附近。测出流量计出口空气的干球温度( 温度(tw)o

to)和湿球

3. 将温度计插回流量计,调节流量,使它保持在额定值附近。逐渐提高电热器功率, 使出口温

度升高至预计温度

[可以根据下式预先估计所需电功率:

式中:W为电热器输入电功率(瓦);

△ t为进出口温度差(C);

W 12」

T为每流过10升空气所需的时间(秒)

4. 待出口温度稳定后(出口温度在

10分钟之内无变化或有微小起伏,即可视为稳定)

,

读出下列数据,每10升空气通过流量计所需时间(T ,秒);比热仪进口温度一一即流量计 的出口温度(t1, C)和出口温度(t2C);当时相应的大气压力(B,毫米汞柱)和流量计出 口处的表压(△ h,毫米汞柱);电热器的输入功率(W,瓦)。

5. 根据流量计出口空气的干球温度和湿球温度

公斤干空气),并根据下式计算出水蒸气的容积成分:

,从湿空气的干湿图查出含湿量 (d,克/

d/622 rw --------

1 d/622

6. 根据电热器消耗的电功率,可算出电热器单位时间放出的热量:

W 4.1868

10^

千卡/秒

7. 干空气流量(质理流量)为: Gg

PgV RT0

(1 rw)(B h/13.6) 10/735.56 10/1000 29.27(t0 273.15)

4

4.6447 10 (1 rw)(B

(to 273.15)

3

h/13.6)

公斤/秒

8. 水蒸气流量为:

G

w

PwV

R

rw(B h/13.6) 10/735.56 10/1000 47.06(t 273.15)

0

4

2.8889 10

wT0

h/13.6)

公斤/秒

9. 水蒸气吸收的热量:

t

2

2 2

Qw Gw (0.1101 0.0001167t)dt

t

t

Gw[0.4404((t2 tj

0.00005835(t2 t1 )]

1

千卡/秒

Qg

Gg (t2

t

C

0m

2

Q Qw m:)千卡

ti)

/

t1

(公斤•)

C

11.计算举例

某一稳定工况的实测参数如下:

t 0=8 C; t 1=8 C;

查干湿图得d=6.3

t t

w

=7.5 C; 2=240.3 B=748.0

T

W=41.84

毫米汞贡柱 秒/10升; 千瓦

C;

△ h=16毫米汞柱;

克/公斤干空气(W =94%

rw 6.3/622 1 6.3/622

0.010027

41.84 4.1868 10

3

3

9.9938 10 千卡 / 秒

3

Gg

4.6447 10 (1 0.010027)(748 16/13.6) 仃 514

69.96(8 273.15)

28889 10 310公斤

6

Gw

. O.01002\"748 16/136.)1.1033 10 6 公斤 /

69.96(8 273.15)

Qw

千卡/秒

1.1033 10[0.4404(240.3 8) 0.00005835240.3 8) 0.1166 10

6

2

3

t

Com

2

9.9938 10tl

175.14 10 (240.3 8)

一66

01166 10.0.2428 千卡 / (公斤 C)

12.比热随温度的变化关系

假定在0— 300C之间,空气的真实定压比热与温度之间近似地有线性关系,则由 t2的平均

比热为:

t2

t

t1到

2

t

(a bt)dt

Com

tl

t2 ti

t

t

tm

2 1

因此,若以 —2 —为横坐标,

Co t

2

1

为纵坐标(如图三),则可根据不

同的温度范围内的平均比热确定截距 a和斜率 b,从而得出比热随温度变化的计 算式。

-大卡/公斤-C

t讯

2

C

2

C

四、注意事项

1. 切勿在无气流通过的情况下使电热器投入工作, 以免引起局部过热而损坏

比热仪主体。

2. 输入电热器的电压不得超过220伏。气体出口最高温度不得超过 300Co

3. 加热和冷却要缓慢进行,防止温度计和比热仪主体因温度骤增骤降而破 裂。 4. 停止试验时,应切断电热器,让风机继续运行十五分钟左右(温度教低时 可适当缩短)。

实验数据记录:

当地大气压: 进口温度 序号 流量计出口压力: 湿球温度 出口温度 加热功率 时间 ti t 2 tw W s 1 2 3 4 五、实验报告要求

1、 计算四个状态下的比热值,将主要步骤和结果写在实验报告上。 2、 绘坐标图并用最小二乘法确定比热表达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